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鹤林:诗人印象——我所喜爱的中国诗人“素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8 02:0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鹤林:诗人印象——我所喜爱的中国诗人“素描”
  
  一
  前不久,《存在》民间诗刊的主编、诗人陶春,与成都作家朱晓剑二人一行游历至绵阳,与绵阳诗人进行交流,顺便为《存在十年诗文选》补充一些资料和图片。喝酒、饮茶、谈诗、逛太白公园……再喝酒。海阔天空,深更半夜,甚是欢畅。“好久没有这么爽过了!”我和诗人胡应鹏、罗铖不约而同直喊安逸。好象诗人的生活和给人的印象就是这样吧?!特别是当诗人遇到诗人。
  高兴之余,刚建博客没几个月而疏于耕耘的我,突然来了劲头。选了些拍的照片,写了几个文字,就整了篇“看图说话”(我自创的博客分类)。帖子发上去了,自得其乐的我等着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来发言。一位朋友来了,点评了,说:“老兄好像算是年轻的了,除了某某某别人好像都不像诗人。”
  我就犯迷惑了:怎样的人才像诗人呢?几张照片里面的其他人就不说了,即使是典型诗人面貌的雨田——光头、大胡子,都不像诗人吗?而他所说的那位象诗人的,是个女的,或许因为照相那天穿了很前卫、很艺术的衣装吧。我想:或许,这位老兄在对诗人的印象上是个例外。
  写诗十几年,看诗人几十年,诗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心中的诗人形象一般都很固定(固执):好一点的——多情种、奋青、冲动型,人是好人……;坏一点的——不修边幅、行为古怪、不务正业,或者干脆就是个流氓……其实,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诗人应该是怎么怎么个样子。
  我觉得,我也作为一个诗人(至少有很多人这么叫我),有责任有义务纠正或澄清一下诗人的形象。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我一没有详尽的的资料,二没有认识多少个诗人。最后,就有了这么个笨办法:给我所喜爱的、认识的和略微有所了解的中国诗人画“素描”——来个只言片语的印象点评。总之,我不是专业“画家”,先向诸位先辈、老师、兄弟和朋友请罪了!
  
  二
  1、李白——游山玩水的“旅客”。
  说到诗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李白,他几乎成了诗人的代名词。不管他是诗仙也好,是富商子弟也好,我的印象就是:他是个游客。到处游玩祖国的名山大川,喝了数不清的好酒,写了洋洋洒洒几千首诗歌。有诗为证:“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第一印象:豪放。酒量好。
  
  2、杜甫——披露真相的“记者”
  “三吏”和“三别”两大组诗,让我心中的杜甫成为他那个年代最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很多人现在不是天天在呼吁我们的诗人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吗?学者、翻译家傅雷给他的儿子写信说:“杜甫可学,李白不可学”就是赞赏杜甫的现实主义。不管怎么说,作为现实主义大师,诗圣杜甫是最值得我们今天的诗人学习的榜样。
  第一印象:住茅屋。为民请命。
  
  3、艾青——海外归来的“歌手”
  艾青是我真正学习写诗的第一个老师,相信也是很多我们这个年代长大的诗人学习现代诗歌的启蒙老师。喝“大堰河”奶水长大的他,最初的诗歌只是传统的感恩和纯抒情。最后他去了一趟国外,回来后真正成了一个有水准的“歌手”。正如我最喜欢的他那首《我爱这土地》里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第一印象:真情实感。热爱祖国。
  
  4、卞之琳——风景“装饰家”
  对于卞之琳的印象严格说是很模糊的,因为我不仅没能见过他老人家的面,也没有读过他两首以上的诗。对他的想象惟有来自那首选入教科书的《断章》,那种“相对”的意味和对言外之意的捕捉令人叫绝。它同时使我相信,或许只读一个诗人的某一、两首诗歌,是一种幸运。正如对一个女人的美好印象,正是缘于仅仅街头的匆匆一瞥。
  第一印象:爱看风景。以为是美女。
  
  5、牛汉——爱梦游的山西“大汉”
  很幸运,和这位老师见过面,还照过相:高大慈祥的他就那么平静地坐在那里,一张书桌前,而后面站着几个老少不均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除了书桌的主人(雨田),其他的他都不知道名字,更不认识。印象中这位“大汉”除了写出了大作《华南虎》,还有一首关于“梦游”的诗让我十分喜欢。他说,自己是一个梦游病患者,已经折磨了半个多世纪。
  第一印象:和蔼可亲。真诚。壮汉。
  
  6、田间——怒其不争的“战士”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这首诗歌,其实更主要的是一首革命战歌,曾经激励着没有当过兵但依然热血澎湃的少年时代的我们。因为,每一个男人在那个时候都血气方刚,都有做英雄的梦想。诗人田间,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战士。
  第一印象:战士。追求自由。
  
  7、戴望舒——雨巷中的“书生”
  因为一首委婉、缠绵的,具有典型江南风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典雅的、多情的、完美的。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并富于音乐性,因而让诗人在我们的印象中永远是一个在雨巷中迷惘和徘徊的“书生”。尽管抗战爆发以后,其诗风有较大转变,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的优秀诗篇。
  第一印象:书卷气。时尚青年。
  
  8、海子——流浪的“大地之子”
  就在昨天,我万分兴奋的在一大商场的一角的小书店里,意外的买到了我所敬仰的评论家燎原先生的《海子评传》,是刚出版的“修订本”。啊!独一无二的海子,诗人中最纯净的孩子。一想起他,就会“春暖花开”;一念起他,苟活着的我们,会倍加热爱我们的“麦地”、“村庄”和“姐妹”;一读到他的诗歌,我就会告诉自己:“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第一印象:善良。纯净。大地的孩子。
  
  9、北岛——平静的“呐喊者”
  不能不说北岛,尽管现在的汉语诗歌领域对他褒贬不一。不管北岛最终在诗歌史上地位如何、评价如何,北岛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呐喊者”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今天的北岛,依然激情不减,诗歌、散文和随笔文字不断。在很多地方听、“看”过北岛,印象中他宁静得像《后院》的一片树叶。我认为,性情温和的北岛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意义,跟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一样,是中国精神的“呐喊者”。他后来在海外的交流和生活,对中国诗歌的延伸和开阔,具有比个体诗歌写作更深远的意义。
  第一印象:瘦高个。外表平静。内心丰富。
  
  10、顾城——讲童话的“孩子”
  不知道什么原因,顾城在我的印象中永远是个孩子,尽管我曾经和现在都是那么的喜欢他的诗歌,并直接从中受益。我曾经记得他的很多诗句,因而进入过他孩子般童话的内心;我甚至看见过他的手稿,像学生般规矩的字迹显示了他诚实的天性。痛苦的是,几乎在我刚热爱上诗歌的时候,顾城真实得像一个“童话”般的走了,让人悲伤!
  第一印象:天真。脆弱。爱做梦的孩子。
  
  11、舒婷——爱唱歌的“姑娘”
  这是一个被官方刊物发现和培养的诗人,但同时也是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推崇的诗人,一个名气很大而真正没有架子的名诗人。相信在刚刚开始耍朋友的学生时代,很多少男少女都能够熟练地背诵《致橡树》,它几乎成了那二年情书的一大范本,所以被盗版也最严重。但因为我知道她曾经是灯泡厂的一名女工,又写了那首我很喜欢的《会唱歌的鸢尾花》,所以她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个爱唱歌的“姑娘”。
  第一印象:朴素。深情。爱唱歌。
  
  12、于坚——收集“便条”的档案员
  一位我最崇拜的诗人,最爱读的诗人,最希望拜访的诗人。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人说,如果中国当代诗人中一定要产生一位大师,应该是于坚。作为中国第三代诗人的领军人物,他曾经写出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并仍然在持续、有效的写着。除了诗歌,他的随笔、散文和小说,都让我深爱不已。我认为于坚诗歌的最高成就不在于《0档案》,而在于《便条集》。理由很简单,这是我阅读次数最多的一本诗歌集。
  第一印象:慈眉善目。大气。云南王。
  
  13、周伦佑——先锋生活的感恩者
  因为他与诗人雨田关系甚好的原因,我有幸多次见过这位先锋到前、后 “非非”的主将。他的诗歌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如“大鸟”和“刀锋”等词语,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诗歌最为深刻的独特意向。但我认为他贯穿写作始终的先锋意识,更会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一种精神、一种贡献。而在生活中,周伦佑是一位生活的感恩者。吃完饭,他会说:谢谢×××,谢谢×××;走在异乡的街头,他会感慨:多么宽阔的道路啊!
  第一印象:先锋。讲礼节。
  
  14、翟永明——开酒吧的“女人”
  一说到翟永明,就会把她和“酒吧”、“女人”联系在一起,因为她是白夜酒吧的主人,因为她以组诗《女人》成就颠峰、名满天下。而最遗憾的就是,居然没有机会跟她见一见面,哪怕是在某个人很多的场合远远的看上一眼,像个追星簇一样。她的确可以说是我的偶像,自从买到一本精装的《翟永明诗集》后。诗歌就不必我来罗嗦了,相信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总体成就能出其右。最喜欢的是她那些在国内外各地的留影,羡慕是必然的,关键是怎么她那么随随便便的一坐、一站、一靠,入图后就俨然一个艺术家、一位大师、一道风景了呢?!
  第一印象:大眼美女。像个老外。
  
  15、廖亦武——弱者“荆珂”
  或许是因为我的诗歌风格不对路吧,尽管早就闻其大名,但一直没有被其诗歌所感动,倒是我的朋友邓辉(早期《终点》同仁),狂热的崇拜过这位以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大诗作名震诗坛的“廖胡子”。但后来的某一天,我在一本今天已经记不起名字的书上读到了他的两篇随笔,却让我深深的入迷、崇拜。记得其中一篇是写刺秦的荆珂的,好象叫《弱者荆珂》?当时被他那独特的批判角度、犀利而入木三分的文笔彻底征服。其实,在当今之中国,面对体制的腐败和文化的强权,廖亦武何尝不是一个“弱者”?
  第一印象:话不多。目光犀利。像个出家人。
  
  16、肖开愚——“北站”过客
  早期看了肖开愚的很多诗,没有记住什么,除了某一首中好象陪美女逛动物园什么的。知道他是离我老家很近的中江县人氏后,开始留意这位江湖中人士对其生活印象(评价)反差较大的诗人。后来,当读到他的《北站》,我激动了。我的感觉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的一首杰作,诞生了!
  第一印象:过客。幻想家。
  
  17、韩东——爬上大雁塔又走下来的“英雄”
  或许,我们已经记不得他是率先一个走出大山的“山民”(描写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摆脱狭隘步入宽广博大的强烈渴望),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爬上去又走下来的《大雁塔》——这一次攀爬,对于中国当代诗歌语言的实验意义深远,也同时奠定了韩东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确切地位。所以,对于韩东的印象,始终停留在那个登塔的过程——像个内心世界的英雄,平静地完成了当代生活的一次断想。
  第一印象:语言。老大。
  
  18、杨克——广场上的“人民”
  从《1998中国新诗年鉴》面世一直到现在我都认为,在中国目前众多年度性选本中,杨克的这个选本是最好的,因为它真正做到了鲜明的倾向性和民间立场,创写了中国当代诗歌新的格局。作为诗人,我觉得杨克爱写广场,爱写人民,他的诗歌写作中始终贯穿着他们那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爱和痛。中国当代诗歌因此作为一种精神而有了其存在的价值。
  第一印象:民间。人民。
  
  19、李亚伟——中文系的“逃学生”
  《中文系》的远大名声,让李亚伟的逃学生、叛离者和狂热分子形象深入诗歌民心。尽管他是大名鼎鼎的“莽汉派”的头头,但因为我孤陋寡闻和视野狭窄的原因,加之这位大哥一直号召同党哥们儿不在官方刊物发表作品,所以我一直没有读到他更多的作品。直到2006年《豪猪的诗篇》出版,又有《第三代诗新编》面世,我才痛痛快快地读到了他大量豪情万丈的“硬汉”作品。而因为他的小师弟罗铖的原因,我了解了他更多的性情和为人,也更加敬佩这位诗坛“大诗兄”。
  第一印象:粗野。男人。好汉。
  
  20、张新泉——流落民间的“大鸟”
  学生时代就开始读张新泉老师的诗,后来更是有缘见过面、通过信。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真正的民间诗人,一位可敬的长者,一个日常生活的大师。诗歌中的张新泉真情、写意,就像一只诗歌理想的“大鸟”落归民间;生活中的张新泉老师待人平和、真诚,极力推举新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真正的老师。
  第一印象:高大。谦和。长者。
  
  21、雨田——养鸽子的“独白者”
  一个我最熟悉的诗人,因为我与他就住在同一座城市;一个诗人中的诗人,光头、大胡子,生性豪爽侠义;一个最个性的诗人,像一个工匠,固执地写着很多人不一定理解的诗歌。我对他文字上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在图书馆的一本诗歌选本上读到他《四季歌》中“秋天的羊”——悲伤、广阔;第一次见面的时候(1995年?),他在广场上签名售书——和蔼、平实。他最爱和最擅长的事情分别是写诗和养鸽子。我认为,雨田在中国当代诗坛独白式的诗歌写作,正如鸽子的一生——只属于辽阔而沉重的历史天空。
  第一印象:豪爽。重情义。执著的诗歌匠人。
  
  22、小海——机关里的“园丁”
  很多年前仅仅在电话里跟诗人小海通过一次话,记得当时由于自己的普通话实在是说得很辛苦,所以好象也基本算是没有交谈。小海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因为他在诗歌写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世外桃源般的心境,和在诗歌语言上高度简练、干净的高贵品质,让我羡慕不已。《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田园》、《北凌河》等诗歌,让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小海,成为我心中一位最为干净的“园丁”。
  第一印象:斯文。勤劳。
  
  23、普珉——隐居民间的“银匠”
  或许,普珉在中国所谓的诗坛名气并不算大,但是,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却不低。几年前,我在一本刊物上读到他的一首《在响亮的秋雨中静坐》,就惊叹于他那闪耀着金属般光泽的语言品质。后来(2003年),他的诗集《光阴的梯子》出版,让我如获至宝。在一大组(69首)《银子》诗里,普珉几乎用银子去映照、蹭亮了他觉得可以赞美的一切事物,其才能正如一名隐居民间的工匠高人,终究因为江湖的传诵,有朝一日其绝活终得以展示。普珉的诗歌,恰如“一双鸽子穿过白金的阳光”(普珉《鸽子》),相信会得到越来越多倾慕的目光。
  第一印象:低调。民间。执着
  
  24、黄礼孩——诗坛“活雷峰”
  70后诗歌运动的轰轰烈烈和最终登上历史舞台,黄礼孩同志功不可没;70后诗人的成长和力量聚集,黄礼孩同志大公无私。因而,他在江湖上获得了“诗坛活雷峰”的美誉。2000年1月及一年后,由黄礼孩分别推出的民间诗歌刊物《诗歌与人》“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一、二),和随后主编的中国第一部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集《70后诗人诗选》,使“70后”这一名称与黄礼孩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今天,《诗歌与人》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民刊的典范和旗帜;在今天,黄礼孩策划编辑的诗歌选本和作品集,依然标示着当下诗歌的最高水准。
  第一印象:简单。热情。好同志。
  
  25、沈浩波——耿直的诗歌“流氓”
  作为“下半身”的主将和代表性人物,尽管他尽写些做爱的诗、下流的诗,但他的诗歌,特别是在“民间”派与“学院”派分庭抗礼之初写的那些讨伐式的文章,肯定对新世纪中国诗歌发展的变化起到了一点微妙的、代表性的作用。印象中最深刻的,除了他诗歌中那些有点亵渎和卑鄙的场景、行为,就是他亮晃晃的光头和一脸的坏笑。逾越道德底线的《一把好乳》一诗,奠定了其在诗坛的“流氓”地位。
  第一印象:敢怒敢言。口无遮拦。流氓。
  
  26、老巢——诗歌“冲浪者”
  作为官办诗刊的首位个体承办者,老巢近年来在诗歌界的影响日甚。每年出资10万、每期均有主题策划和精彩内容的《诗歌月刊下半月》一期期的面世,已在诗坛产生积极作用,并对2006年各种对诗歌并不叫好的声音给予了有力的回应。有人说:在中国先写诗后发财的不少,但在得意之时不弃诗歌的人太少,老巢对于中国诗歌算得上义士。其实,正如他的笔名一样,在他的内心,始终给诗歌留有一个最温暖的“巢”,这正是一个真诗人的境界。我喜欢老巢诗歌中对“时间”的审视,如《空着》中“时间空着/时间里的时钟空着”、“其实我们远离现场/坐在城市的漏洞里”这样的句子,随性而充满意趣、哲思,也是仅属于老巢的诗歌的“态度”。至于作为导演的老巢在2006年遭遇的莫衷一是的“绯闻事件”,因为不知事实真相,笔者不想妄加评判,也许近期老巢的胜诉是个最好的答案吧。
  第一印象:酒量好。行者。策划人。
  
  三
  还有一些我很想写的诗人和朋友,鉴于我所掌握的资料有限和不太熟悉,以及篇幅的原因,或者说更主要的是没有把握的原因,所以我只在下面进行标题式的印象概括。总之,此文原本就只是权且当作个人的一种“自娱自乐”,敬请各位诗人海涵笔者这种完全有可能有失偏颇和不太恭敬的做法!因为本人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喜欢胡闹的诗歌分子。或者,等有机会、有兴致再写续篇吧。
  昌耀——高原上的受难者;哑默——沉默的“少数人”;伊沙——“结结巴巴”的反叛者;梁平——星星 “教主”;哑石——青城“居士”;凸凹——桃花岛“岛主”;安琪——庞德的中国女弟子;发星——诗歌“慈善家”;蒋雪峰——李白故里“诗员外”;赵丽华——诗坛漂亮女编辑;阿翔——唱小谣曲的“少年”;刘春——广西“扬子鳄”;曾蒙——个人成长史的自叙者;尹丽川——刁烟的电影学院女学生;史幼波——在家修行的“诗和尚”;陶春——艺术馆里的“诗侠客”;刘泽球——零散时光的“赌徒”;范倍——寻欢作乐的异乡人;席永君——诗界真“道士”;胡应鹏——民谣“歌手”。
  ……
  
  四
  您看,诗人千姿百态,在生活中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人。绝大多数诗人都不是什么怪物,而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挑水劈柴
  写信 编诗刊
  过好一种简单的生活
  
  如果这仅仅是生活的微光
  我也愿意把此视为
  一生中的来来往往
  
  ——黄礼孩《我的地理的光明旅行》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时代,或许,这就是诗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应该留给人民大众的最好侧影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8:26 , Processed in 0.0966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