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终极较量 白 描 白描,男, 1952年8月1日出生于陕西泾阳。曾任陕西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延河》文学月刊主编,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信息中心副主任,《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副总编等职。现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兼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轻工联合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等500余万字,担任电视连续剧编剧多部。文学之外,致力于中国玉文化研究,著述若干,并应邀参与国宝级大型翡翠巨雕《炎黄之根》等多项玉雕文化项目的创意策划。 对于作家和作品的评判,一般来说,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很难有固定的模式标准。但作家总有创作成就大小之分,作品总有艺术水平高低之别,文学创造,说到底,是作家综合素质的表现,也是综合能力的一种较量。 我以为,这种较量,在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层面,乃基本功的较量。描景状物,画形写意,能否意使笔至,得心应手,述胸中沟壑叙大千风云而不为笔拙所困扰,达此境者,方入作家之列。但这仅是最初始的层面,是作为作家的一种基本技能。在这个层面上,比试的是掌握文字、结构作品以及想像与联想诸般功夫的虚实高低。第二层面,不仅能够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而且有灵性,有显而易见的风格特点,有清醒的艺术主张,纵情恣意,领异标新,我即我,我非人,这里较量的是才情。第三层面,写法、才情悄然而退,作家人格突兀而现。有什么样的人格,便有什么样的作品,是愤世嫉俗的屈子便有《九章》《九歌》,是放逸洒脱李太白便有《将进酒》,是壮志盈怀的苏东坡便有“大江东去”,是多愁善感的李易安便有“昨夜雨疏风骤”。这种作家诗人人格的表现,实在是文学作品最高艺术境界的体现,是文学最高也是最终的较量。决定一个作家、诗人、艺术家成就大小,包含功力才情因素,但最终归于作家诗人艺术家的人格,惟有人格的魅力最能征服人心。 读大师的作品,比如屈原,比如杜甫,比如鲁迅,比如托尔斯泰,比如雨果,比如海明威,总能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很难分辨他们作品里究竟包含着什么能一下说清的东西。当然他们都是才情至高之人,但仅依赖了那才情,作为诗人作家,他们会很优秀,却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令人叹服和敬慕。大师的作品,都是基于对社会人生以及生命的深刻体验和感悟,他们不过是将这种体悟用文字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又投射了作家心灵对生活原生态筛滤而升华的哲思,经过了情感浆液的浸润。以托翁论,他的笔下,无论对谁,总是怀有一种哀怜态度,他看他们那眼神,犹如上帝注视着他的儿女。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当是托翁最突出的人格特点,我们读他的作品,与其说是欣赏他笔端涌泻的辉煌,毋宁说是肃然凝视他伟大人格的折光。 这正是大师感动我们震撼我们的原因所在。 这正是大师永存于世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