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尊重宗祠文化,重拾责任的传承[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23:3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重宗祠文化,重拾责任的传承
关键词: 国学  宗祠文化  百家讲坛  康熙大帝  责任的传承

康熙十年,康熙皇帝宣布撤除“三番”,这使得“三番”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连同全国的反清复明势力纠结谋反,国家内南北呼应,皇宫内外勾结,不仅在朝的文武官员派系相争,而且边陲暂时没有谋反的封疆大吏都拥兵自重,对剿灭反叛的旨意置若罔闻,静观其变以谋求帝位。甚至奉旨进京“勤王护驾”的察哈尔王也在距离京城百里的时候,就地反叛。
这个刚刚“入关”30年的大清帝国就面临风雨飘摇的境地。这个年仅18岁的年轻皇帝也六神无主,一方面宣布迁都到盛京(今沈阳),同时到祖庙中向“列祖列宗”叩拜罪己。太皇太后孝庄过来训斥康熙,她训斥的不是其撤番,而是训斥他的引咎退位,将经过“明末清兴60年”战争而得到的天下拱手相让,并让天下再度陷入纷争。这分明是一种临阵脱逃。
孝庄说:现在你面对的是你的列祖列宗,过不了几年,我的画像也要放上去,再过几十年,你的像也要放上去。你的后世子孙遇到难处也要这里问你。你将如何面对你的子孙。
康熙最终奋起平叛,加之吴三桂犯下了称帝、贻误战机等致命错误,终究在持续八年的战争之后战胜了叛军,并成就了康熙帝业与大清王朝的坚固根基。

其实不仅皇室有宗祠,在沿海、在内陆省份都有大量的宗祠。宗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者不管遇到任何难处以及犹豫不决的关键时候,还是在已经酿成大祸之后,都会到宗祠里接受族人与列祖列宗的公开审判。然后是该施家法的施家法,该处置的处置,当然该表决的时候也会集体表决。
近百年以来反帝反封建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的浪潮风起云涌,这一百年是中国最为动荡的时代,在这动荡中,宗祠文化是被严厉批判的。多数族人与族长对年轻人的革命与反叛大体上是持反对意见的,因此革命派已经将宗祠列为封建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给予批判。
而这种批判在改革的时代是得到一致的认同的。毕竟我们从文学作品中看到的都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卑微,都是对年轻人张扬性格的压制,是与人性自由的最大危害。
在宗祠文化中,大到自力更生到改革开放,从民族化到国际化,从黄色文明到蓝色文明,从躬耕于乡间到城市化的变迁,小到一个家庭孩子对长者的顶撞等等行为,都是革命的延续,是新生代对旧事物的反叛,都是按照宗祠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所认为大逆不道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3:31:45 | 只看该作者
但现在似乎一切都变了,三纲五常被掉转,当一切都“旧貌换新颜”的时候,当社会酝酿着强大的向前冲的动力与加速度的时候,我们却忽然发现,人的本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毒害。

前几日,与一位曾经从事过国学教育的朋友探讨“三鹿奶粉事件”所导致的食品安全忧虑问题,以及在此忧虑下的外资收益的问题,那位深受国学影响的朋友居然提出了中国人生产的食品都是不值得信任的,而外资产品都是值得信任的。并由此归纳出了中国人灭绝人性,外国人是善良的结论。
其实不能怪那位朋友,其实她的结论也很无奈,而那些炮制那些事件的罪人,也是一种宗族观念淡泊下的忘祖行为。面对陈规旧俗施行改变与革新,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暂时未知的领域,这本无可指责;所有这一切并不是改革开放的过错,向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追求美好自由生活更不是什么过错。我们担心的仅仅是在对这种价值观认同,标榜并让他们成为标杆,舆论和贪婪的本性密切结合,成为物欲对灵魂的毒害的帮凶。
当我们认为最有信用的资本主义国家,却遭遇到覆灭性的打击,信用却成为对信誉的滥用。中国自古讲“人无信不立”,而当信任成为可以买卖,甚至推出信用评级者都参与利益分配的时候,当权利成为寻租的标的,并且缺乏制约机制,买官鬻爵将成为高端利益交换。当所有目标均以物质财富的横征暴敛,人的心灵都遭遇涸泽而渔,那么我们还有什么道理对他们顶礼膜拜!

本人倡导反思宗祠文化,不是要我们恢复以前的那种宗祠与家法的概念,而是去反思在宗祠约束下,我们当前所面对的迹象。
当前到处是小皇帝小公主、家庭结构发生破裂并危如累卵,离婚再婚、追求物质财富的穷奢极欲甚至不惜牺牲食品安全,以百姓的生命与身体健康为代价,比如大都市中的盗窃、甚至杀人越货成为一种常态,我们是否该反思革命所带给我们的震荡?
现在的社会,三个人在一起都嫌拥挤,似乎最佳的状态就是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最大的家庭组成结构就是“421”家庭。从大家族到小家庭,没有了长辈的威严,更没有了历史与未来的传承。是否就是滋生当前社会丑恶现象的土壤?
试问,现在有多大比例的家庭还存有家训、保有宗祠、在重大决策的时候可以考虑得深远一些。更不要说对家谱的珍惜了。其实中国最辉煌的传统不在于京剧的咿咿呀呀,书画的起承转合,不在于四大发明,而是在于国学,在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的急流险滩,以及一步一景的赏析与感悟,并将智慧应用于当下的生活。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3:32:45 | 只看该作者
在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中,对深圳的评论可见30年开放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深圳仅仅是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是属于年轻人和“过民”的城市。

古语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对传统没有传承,对后世缺乏责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可言的。
其实革命的根本就在于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标准的转变,从骨子里是人性的转变。当以前罄竹难书的行为可以逍遥法外,当安贫乐道者遭遇整体性的抛弃。我们是否是在舍本逐末?
本人认为,中国的教育系统需要有从根本性的返朴归真。似乎只有当我们的启蒙教育从英语转为以前私塾中的《千字文》《四书五经》《25史》《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兵书等国学精华,中国才能够重新回归传统,根治物质社会的毒瘤。

既然毛泽东都可以用《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下一个新中国,既然一部《红楼梦》都引来国际化的研读,让学究型的人皓首仍乐此不疲。我们难道不能发现其中的资源吗?
说这些不是要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都捣腾出来,而是要从经典中感悟精华。
央视的《百家讲坛》于王立群读史记之后,从20081011日起推出易中天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就是在争取重新拾起这些经典的努力尝试。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年,最终都难以从人间蒸发,变成几块白骨。
回到文章开头,假如没有皇帝的宗祠,没有对列祖列宗的承诺,没有对子孙后世的责任,没有了家族辉煌的传承,那个18岁的康熙皇帝是否会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引咎退位,不仅不会造就成为“千年一帝”的辉煌,甚至会引发一轮新的乱世。
所有的抉择都是在一念之间,而一念之间的抉择都在于名与利、责任与承诺之间、道德与贪欲之间的选择与平衡问题。假如我们把改革开放、国际化、城市化等当作大势所趋,那么这些就不过是必要的成本与代价,还是看开一些的好。而最终决策是否正确不是由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决定的。
其实宗祠不单纯是敬畏祖先的表现,而且是一种责任的传承。但假如年轻人把一切旧有的东西都砸烂了,却把责任、信用等等基本的为人之道都丢弃了,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在那个“水煮青蛙”的经典故事中,最终水里煮的青蛙是否能够跳出来,不在于水的热度,而在于青蛙的感受。

贾春宝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23:34:56 | 只看该作者
我看宗祠文化
崔国发




近些年,我对民俗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读民俗类闲书,也喜欢参加民俗文化旅游。在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我曾见到民族歌舞风情大游行;在贵州苗寨,我亲眼目睹过苗家的风采;在徽州西递,我感受到抛绣球与背媳妇等民俗游乐。那些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的景点,是我精神与灵魂深处的兴奋点。去年年底,我在旌德县的江村和绩溪县的坑口村,先后瞻仰到江氏宗祠和龙川胡氏宗祠,对祠堂文化又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走进江村,但见其枕山环水,阡陌纵横,山川灵秀,老街古朴牌坊雄踞,二十四天井古宅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数十亩之广的聚秀湖清幽如镜,岿然挺立的金鳌山巍峨壮观,周围黄峰晓日、天都耸翠、箬岭晴雪、狮山暮雨、羊冈夕照,景色旖旎如诗如画。据记载,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村里从古到今,重诗书,勤课诵,金牌延名师以训子弟。明清以降,江氏族人考取进士、文武举人、明经、博士、学士者众,发达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江村英才。我还注意到,明清鼎盛时期,村中八座宗祠,飞檐翘角,引人入胜。我去的时候,就参观了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和父子进士坊,特别是江氏宗祠,使我逸兴遄飞。此祠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历经风雨沧桑而成为文化历史遗存。细观之,却见门楼正面两侧筑了嵌有精致砖雕的八字墙。入二进大门,左右两侧是石鼓又称石镜,代表威严肃静,其联语“先进何曾崇左道,后来切莫走旁门”,颇能发人深省。整个宗祠雕梁画栋,飞檐重阁。前些年,我到屯溪、西递、棠樾牌坊群等地游观,发现徽州古建筑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精致绝伦,栩栩如生。到了江氏宗祠,我仍然惊叹徽州三雕艺术如此精湛,世也罕无双匹。
从江村出来,我又驱车到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一览。该祠始建于宋,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法,气势磅礴,蔚为大观。胡氏宗祠的木雕独树一帜,门楼、窗门、梁托上,尽现龙凤呈祥、历史戏文、花鸟虫鱼、优美意境之图案,气韵生动。举凡彩云、飘带、、蟠龙、孔雀以及水仙花、万年青、梅兰竹菊、牡丹、玉簪、海棠等所形成的花雕,玲珑别致,令人叹为观止。听导游讲解时,我注意到正厅的两侧各十扇落地窗门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为主体图案,花姿风情万种,无一雷同。荷花在池中荡漾微澜,有鱼翔浅底,鸭戏清波,蛙鼓青草、鸳鸯交颈,把整个荷塘画面勾画得妙趣横生,极尽生活之诗趣。
雕刻艺术诚然是迷人的,然而作为宗祠,它所寄予的民俗、文化现象是奇特的,比如说,在江氏宗祠,在那屏风隔板上镌刻的二十四幅不同图案的花瓶,喻示一年二十四节,节节平安,民俗意味极浓。而到了龙川胡氏宗祠,如果你走进正祠东侧的边房,即副祠,导游就会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我不懂风水,但此传说作为民俗文化来理解,让人多一层神秘感,也未尝不能使人相信,古祠原来坐落的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当然,宗祠之所以为宗祠,乃是族人祭祀祖先之庙堂。中国人喜欢寻根问祖,而不数典忘祖,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件好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2:03 , Processed in 0.1034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