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乡的红土岗子 文/管用和[著名作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0 09:2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乡的红土岗子


       ——我家所在的那个地方是一个红土岗子,朝北是另一个红土岗子

       故乡的红土岗子,高高低低,赤土褐泥。没有山的巍峨,没有平原的平坦,起起伏伏,一片苍苍莽莽。几丛苦楝,几株乌桕,静静地互立为林,拂扬岁月,更换春秋。低矮的农舍,泥墙青瓦,抗风挡雨,避暑遮寒,沉默安详,成为生命的摇篮。数声鸡啼,几串狗吠,远远近近回应。一声牛叫,单调悠长,几分低沉,几分厚重。烟气渺渺,雾霭依依,红土岗在沉静的深远中,显出雄浑和博大。
       太阳自东方出土,一团血红,普照大地。只短暂抚摸,那凉森森的露滴,那湿漉漉的雾气,便无影无踪。红土里含着褐色的砂子,热起来发烫,冷起来冰凉,易干易旱。只有索取最少的生命才能适应。野荆稀瘦,野花素淡,无娇颜媚色,无诱人浓香,淡淡气息,幽幽清馨,不芝不兰,却醇如佳酿,却醉人胸怀。

       弯弯拐拐的小路,纵横交织。路面刻满牛蹄的印迹,深深浅浅,如杯如盏,重重叠叠,如环如链。烈日下,红土炽热如焚。风刮起,尘沙迷蒙入眼。雨来时,泥糊泥浆,走起来一步一滑,粘泥满足,步步沉重,步步艰难。多少人从风风雨雨坷坷坎坎里走出走进,走成扎实,走成强悍,走成不屈不挠;走成正直,走成善良,走成诚恳厚道。

       每个黎明,每个黄昏,佝偻的身躯,剪影般地忙碌于晨曦与夕照中,面向岗子,不断用汗水喂养脚下的田地。弯曲的脊背亦如弓犁,耕锄耘耙,除草施肥,四时的主题循环重复,执着也像红土岗地不变的颜色;以沉重漫长的虔诚劳作,实现对土地的皈依,对土地的索取和奉献。

       没有大河大泽,无大波大浪,干渴的心便乞求活水。修筑长渠,越岗穿陌,给焦褐色的田园增秀添彩。浇地灌塘,兴半池莲藕,养一塘鲢鲤,种几畦小菜,喂一群鸡鸭。看瓜蔓花黄,望豆荚垂青,收几篼红薯,获几筐荸荠。纵披星戴月,风雨无歇,烈日蒸腾夏秋,冰彐寒冻冬春,一身土,两脚泥,总归是红土岗子的主人。于村塘汲水,煮生活百味,洗尘埃污垢。淡酒粗茶,简餐素食,咀嚼辛劳,品味五谷杂粮,不骄不媚不亢不卑。水土宜人,宜体宜心,清贫日月,平淡人心,陶然情怀。水土养人,养精养魄,精神心魄亦如红土,不见豪华,也泛光彩。水土也乐人,乐在田园意趣。春插新秧,满岗风雨,好听蛙歌。夏耘稻禾,踏月归来,相伴萤舞。秋收季节,五更闻雁,望人字横天。冬备耕种,肩霜担雪,观玉树琼枝。岗子虽然平凡,四季有景,日日有音,天籁地籁,亲亲切切。以一颗钟爱的心去玩去赏,缘情自然,自我珍惜,也具诗情,也富画意。唯缺文少墨,难以表述,自是不少前辈遗憾。寄望未来,殷殷办学,岗上小路,渐被学子踏得宽展明亮。红土岗光彩愈增,酡颜焕发,醉意悠悠。

       薄田有赠,瘠土有恩,然风风雨雨亦有灾有难,还有人心的隔隔膜膜磕嗑碰碰。喜乐欢悦,悲愁忧烦,爱爱恨恨,恩恩怨怨,在心灵深处酿成土腔土调。喊起来高吭,唱起来悠长。虽不言什么激愤、旷达,什么忧郁、乐观,那婉婉转转如泣如诉的”咦咦哟哟”都一一予以诠释。一些流血和不流血的伤口缺医少药,以民歌俚曲来敷敷贴贴,该激昂的激昂,该苍凉的苍凉,一声声洒满岗子,长出药香药味的苦艾,长出晒不蔫烤不死的长命菜──马齿苋。

       也许是红土岗过于贫瘠,风水过于平凡,没有帝王将相的陵阙,没有古刹名寺的胜迹。有的只是穷汉子幸遇仙女喜结良缘又被迫分离的故事──红土岗笃信朴实勤劳和善良会有好报,把忠厚老实勤劳当作为人的准则。红土岗在外人的眼里是不值得炫耀,更不屑写成文章的。但她的血色和情愫已输入我的脉博。我常常伫立在红土岗上,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一滴汗,一滴泪,该流的都流过;声声笑,声声哭,应开怀的开怀,应放声的放声。种种喜乐,种种哀愁,种种辛酸苦辣,都统一为红土岗血色的赤红。有一种庄严,有一种沉重,也有着幸福和温暖。啊!红土岗,母亲诞生、眷念、安息的地方。当一道道炊烟自泥墙青瓦的村庄悠然升起,我的情感便也在空中回旋飘绕荡漾,袅袅舒展遨游于苍穹。吸一口稻草燃起的烟气,就尝出了尘世悲欢人间甜苦,便咀嚼出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希望。这种爱恋与希望将永远永远蕴贮在我深深的思念和怀想里──红土岗啊,我生命的胞衣,是那么久远,那么的朴实,那么的敦厚,裸露着故乡父老兄弟们坚忍不拔的血性!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09:37:5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自创站以来,始终坚持文明办网,删帖甚严,存帖必精。

        是一个有文化品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公益网站。
         我们支持《教师之友网》。
3#
发表于 2010-11-10 10:12:2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家董永故里
            

文/管用和

相关搜索: 董永, 故里, 老家





    我曾经写过一首题为《湖汊》的诗:“陌上青秧一色齐,菰蒲摇曳夕阳低,渔舟归晚无须唱,时有鸥凫自在啼。”这首詩写的是我的老家的情景。我的老家就在孝感县王母湖的一个湖汊边,名叫管家汊。
    其实,我并非土生土长在那个地方,而是在离她将近二十里地的外祖母家。但我常常回到管家汊,看望我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哥嫂。那里的湖光水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湖汊子是非常迷人的,一汊分开东西,菖蒲芦苇丛生,野荷摇曳。岸畔杨柳垂荫,轻舟维系,渔网牵挂。村庄临水,竹篱瓦屋茅舍相连相挨着水田阡陌。禾浪滚滚,鸥鹳声声,蛙鼓阵阵,全然是一幅美丽的水彩风景画,一支天然的田园交响曲。
    小时候,我常常站在湖畔堆积的贝壳小山包上看湖,看那粉荷垂露,盈盈欲滴,嫩蕊摇卉,金丝飘逸,红蜻蜓歇在红莲花苞之上,水中倒影历历。一片绿荷叶的海洋,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我尤其喜欢看那些在湖汊飞翔的水鸟,青鹃、白鹭、黑鹳、野鸭,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飞禽。那矫健的翅膀,优美的姿态,自由地翱翔,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有时贴着水面疾飞,有时在低空缓缓盘旋,有时忽然从空中扑向湖里。他们一边飞着,一边叫唤着,叽叽啾啾,如歌如诉,此呼彼应,好不自在快活。
    在夏季水涨时节,遥望远方,碧波潋滟,坦坦荡荡,一望无涯。只隐隐约约看到湖对岸的踪影,有时连一点影子也望不到。浩淼无际的水天世界,带着柔情,带着蜜意,带着神奇的景象,使我想入非非。这广阔的湖水,究竟有多深多远,湖里除了鱼以外,还有些什么呢?听大人说,湖里有水晶宫,还有金船金网。许多的神话传说,使我对湖充满了神秘感。当太阳出来,霞光铺出一块明镜,金波银浪闪闪烁烁,水中一片灿烂,雾气腾腾,变幻莫测。恍惚间,有驾着彩云的仙女,袅袅地在湖上飞翔。似乎天上王母娘娘的小女儿七姐又回到了王母湖上——我的老家她本身就是全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啊。自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她是“二十四孝”中的董永和七仙女结为夫妇的地方,所以称作“董永故里”。除了王母湖,在附近还有董永的坟墓以及仙女池、升天台和董永曾经耕作过的董湖等等遗迹。加上故乡另有一个著名的孝子孟宗,孝感县的县名就由此而得——孝感即孝行感天动地的意思。当然,长大了,从书本上得知董永原是山东人,在兵荒马乱中逃到此地,不幸丧父,因贫困而卖身葬父。而七姐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编出来的神话。说明家乡的人对于善良、忠厚、老实、勤劳,行孝道的人是十分崇尚的。好心肠的人必有好报,家乡人笃信只有高尚的人品的人才是最得天道、地道,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住在湖畔的管姓,分为大塆、西塆、岗上塆、管家塆、小塆等好几个村庄。乡亲父老以种田和打渔为生。因为经常遭到水淹,几乎家家都有渔船。我的两位堂兄,曾经驾船将我带到湖中捕鱼。那看似风平浪静的湖水,到了湖中,才知风不平,浪也不静。小船颠颠簸簸,摇摇晃晃,没几下我就晕头转向了。我的那位大哥,却稳立船头,用一人多高的麻罩作业,小哥则在船艄操着双桨。那麻罩形似一个巨大的喇叭,竹木作骨架,外面罩着麻网,搬动时非常吃力。大哥将大罩罩入水中,然后用一根带叉的长竿在罩中试探,上下搅动。如果有鱼,它就会撞罩。这时,大哥便迅速将罩衣放下,鱼儿就钻入了网罩之中了。干这种活儿,不仅仅需要体力,还需要十分灵敏的感觉,动作得十分麻利。不然,鱼入罩里,却浑然不觉,或者放网起罩行动迟缓,就别想捕到鱼了。一天罩鱼下来,人的骨头都要累得散架。那天,捞捕的收获不太理想,我这个坐船观渔者却冷得瑟瑟发抖,几乎呕吐。
    “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乡亲们捕鱼的方式方法和渔具是多种多样的。有丝网、拖网、旋网,还有卡子、花篮、滚钩、罾与罩等等。王母湖有一种特产的银鱼,二寸来长,浑身无鳞,雪白透亮,格外名贵。但捞捕时却十分的辛苦。一般要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里作业。那网,织的十分精密,大而长。我虽然没有去看过捞捕银鱼,却在家里帮着选择过它。因为捕回的鱼儿往往是鱼虾螺蚌和杂草烂渣混在一起,需要用竹筷将银鱼一条一条地选出来,又一条一条地放置在簸箕里,还不能让其互相粘连,然后晾晒风干。得好几斤鲜鱼才能晾晒成一斤干银鱼。寒冬腊月,做这样一种既要十分细致又要特别有耐心的活儿,真还不容易。我帮着婶婶和嫂子做了一会儿就冻得指头生疼,浑身不自在。就甭说在寒风刺骨的湖上捕银鱼的人是多么的难受了。
    我不是在那里土生土长的,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回老家,对那里的人比较陌生。而老家的人,对我的名字却很熟悉。每次回去,他们对我总是分外亲热。除了对我问寒问暖,还向我讲述家乡的近况和他们的家事。尽管面生,言谈起来却犹如老熟人,老朋友,老知己。从乡亲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大兴围湖造田,王母湖大部分被垦为田地,剩下的湖只有一小半了。现在的管家汊已没有汊子,鱼没了,虾没了,当然船和网也没了,那些常来的水鸟也不见踪影了。值得高兴的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国道从管家汊旁边通过,南来北往的车辆如梭,交通十分方便。公路上横跨着一座标牌,标牌上面赫然题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塆子里的人早就没有以捕鱼为业的了,多数人在种田,除了种粮食作物,还种植莲藕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有不少人出外工作,当干部的,做生意的,搞建筑、运输业的,打工的。塆子里还出了几位大学生。有的人家富裕了,盖起了楼房。没有了湖汊,消失了许多的美丽,我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不过,我还是有幸被当地的区政府邀到离此十余里地的王母湖中游了一次。残留下来的湖中没有那么多的水草,湖水浑混的,也没见水鸟光顾。整个湖是一个国营的渔场。当然,生态环境已经改变,湖里很少自然生长的鱼,全靠人工来养殖了。我知道,今日的王母湖再也不是当年的湖了,一切都已起了变化。但乡亲们的亲情和友情依然,品格依然。他们都知道我还能写点儿诗文,为我感到骄傲,把我当作有了不起的学问的人,对我倍加尊崇。我没有为乡亲做什么事,感到十分惭愧。那一次,当地的区政府还特地送我去游览了重新修整过的董永墓,并要求我写一首旧体诗刊印在他们编的区志上。我虽然对旧体诗一知半解,还是硬诌了一首。诗曰:
                                  一片春云似梦生,                天助凡夫天永爱,
                      槐荫隐约半分明。                地留仙迹地长灵。
                      潇潇雨洒董郎泪,                民心最是吾乡好,
                      飒飒风扬七姐声;                兼备上苍人世情。

附:遵管家族人之嘱写  管家汊渔歌  载入《管氏族谱》
               1                                               6
管家田少地汪洋,澹荡烟波耕作忙,                  茫茫蔼蔼水溶溶,湖汊环村月色浓,
浪里渔舟耕沃土,湖中热汗播棉粮。                  清晓渔舟争出动,星光缭乱碧波中。
               2                                              7
水汊林边四五家,日闻鸥唱夜听蛙,                 出门就把波涛踩,进屋带回风浪来,
星晨渔出船离去,青草滩头浪打沙。                 湖上汊中常往返,村民道路水中开。
3                                              8
杨柳数棵傍水栽,蛙歌时送小船来,                 绿水平铺接远天,荷花红近柳林边,
家家不用种花草,自有芳莲映屋开。                 半湖莎草萍香染,满汊渔舟弄夕烟。
4                                              9
菰蒲满汊草萋萋,垄上新秧一色齐,                 青芦拂水弄斜辉,篱落数家作晚炊,
放眼蓼花萍穗里,耳边鸥鹳竞相啼。                 日暮渔舟归紫霭,一行白鹭绕湖飞。
5                                              10
蛙鸣雨后嫩秧齐,绿树围湖影暗堤,                 一带瓦房碧水镶,荻花摇影舞斜阳,
屋畔村前横小艇,鹁鸪唱罢鸫鸡啼。                 船归小汊烟霞里,群雁横天唱晚凉。


本主题由 管季超0712 于 7 分钟前 加入精华
4#
发表于 2010-11-10 11:21:5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1:03 , Processed in 0.1035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