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3|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神童列传---《教师之友网》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6 17:2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神童

词语解释  【名称】:神童[1]
  【拼音】:shén tóng
  【注音】:ㄕㄣˊ ㄊㄨㄙˊ

基本解释  ◎ 神童 shéntóng
  [child prodigy] 又称圣童奇童、或资优儿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

详细解释  释义:(1).指特别聪明、才能非凡的儿童。
  
【出处】:《南史·刘孝绰传》:“﹝ 孝绰 ﹞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 齐 中书郎 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以适亲友,号曰神童。”《新唐书·刘晏传》:“ 玄宗 封 泰山, 晏 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其幼,命宰相 张说 试之, 说 曰:‘国瑞也。’即授太子正字。公卿邀请旁午,号神童,名震一时。”
  【示例】: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清 朝末年,有些人读的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神童诗》。”
  【出处】:《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释义:(2).谓仙童。
  【出处】:南朝 梁 何逊《七召·神仙》:“列神童於羽帐,侍玉女於仙车。”
  释义:(3). 唐 宋 时所设童子科举的别称。
  
【出处】:《新唐书·文艺传上·杨炯》:“ 炯 , 华阴人,举神童,授校书郎。”

文言文原文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神童得官,俗俚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翻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凭借神童试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就预先商量好教书的价钱,每教完一种经书,(家长)就给他们一些钱,孩子就白天黑夜苦读。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仲,指在家排老二)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识书具,忽啼(tí)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yì)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有些版本为“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通“攀”】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23:30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25:4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27:3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28: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精华知识好评率:95%  
  
  曼联签约5岁神童

  2011年11月,英超豪门曼联队签下了一名只有5岁的足球神童。这名神童名叫查理·杰克逊,曼联球探早在他只有3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他难以置信的足球天赋,并在苦等2年之后,也就是他5岁时将其签下。
  
  
  
  美国4岁音乐神童指挥交响乐团 技惊四座

  美国一名4岁音乐神童,指挥一队交响乐团演奏,人虽年幼却充分掌握名曲节拍,用身体语言带领演奏,技惊四座。强纳生钟爱古典音乐,妈妈说他19个月大时首次看到管弦乐团演奏,以后“不管手边有什么,都拿来当成小提琴玩”。父母让他学拉小提琴,钱德勒交响乐团更义务教他做指挥。2010年,强纳生穿上燕尾服登上指挥台,带领近30名比他最少大20岁的音乐家,演奏《电闪雷鸣波尔卡》。强纳生节奏感十足,绝非乱指。奏到激荡处更摇头晃脑,赢尽掌声。他的表演短片在网络上点击率直逼700万。
  
    
  
  巴基斯坦女孩9岁成微软认证工程师 16岁早逝

  巴基斯坦女孩阿尔法·卡里姆·拉德哈瓦9岁时就在微软谋得职位,成为微软认证工程师(MCP)。然而天妒英才,2012年1月,这名年仅16岁的神童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2004年,在拉德哈瓦9岁时,她就成为全球年龄最小的微软认证工程师,被称为电脑奇才。2005年,巴基斯坦总理曾授予拉德哈瓦法蒂玛·真纳金质勋章,表彰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2006年,拉德哈瓦曾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微软Tech-Ed开发者大会上发表过主题演讲。比尔·盖茨甚至亲自邀请拉德哈瓦参观微软总部。
  
  
  
  英国7岁神童卖画半小时赚15万英镑

  被誉为“7岁毕卡索”的英国天才小画家威廉森,其过人的绘画才华远近驰名。2010年7月30日,他举办第3次画展,不到半小时作品就被抢购一空,所得共15万英镑。据悉,威廉森30多幅水彩油彩与粉蜡笔创作,在他居住的诺福克霍尔特市“画艺画廊”展出,吸引包括远从美国亚历桑纳州的收藏家前来抢购。有粉丝在门外安营扎寨苦守2天,等着进画廊买他的画。
  
  
  
  美国2岁台球神童一杆清台 出身台球世家

  年仅23个月大的美国纽约男童基思·奥克尔出身于一个“台球世家”,虽然他还没有台球桌高,却是一位享誉全美的“台球神童”。他每天花两三个小时练球,已经拥有一杆清台的超人实力。2009年5月,基思已是美国台球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台球界的老虎伍兹”。由于父母都是超级台球迷,受此耳濡目染,基思从小便对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喜欢玩的是8球花式台球。据悉,他之前还专程应邀前往赌城拉斯维加斯,代表协会做专场表演。
  
   

  英国7岁数学神童成财政大臣最年轻顾问

  2010年7月,在英国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中取得最好成绩的时年7岁神童奥斯卡·塞尔的数学天赋有了用武之地,他成为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最年轻的一位顾问,就英国的财政事务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意见。据奥斯卡的母亲称,他在2岁时就对数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这位小顾问并不想从政,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发明家,设计出不需要燃料的汽车。
  
  
  
  美国绘画神童四岁成名 作品可卖1.5万美元

  使得人口不足5万的纽约州小城宾厄姆顿扬名海外的,除了这里的IT巨人IBM,还有年仅4岁即名噪美国的绘画奇才玛拉·奥姆斯特德。玛拉2岁开始画油画,3岁时有人出大价钱买她的作品,4岁开个人画展,部分作品甚至达到了1.5万美元的价码。艺术界对玛拉的绘画技艺也评价不俗,公认她的作品属于现代派,对其作品中充满强烈的情感这一点最为推崇。玛拉的父母一直小心呵护她免受声名侵扰。2005年1月,他们才首次破例接受媒体采访,“画画能让她高兴,这是她画画的惟一原因。”对于玛拉的未来,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自由成长”。
  
  
  
  9岁研究政治13岁著书立说 政治神童震美国

  2009年3月,美国男孩乔纳森·克罗恩虽然只有14岁,但他已经成了共和党的“政坛神童”。他不仅出书阐述其政治立场,而且四处发表演讲,并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俨然成了美国共和党的“未来之星”。
  
  
  
  混血神童看物体运动呈五颜六色 7岁读大学

  2010年10月,就读于马来西亚一所大学的10岁混血儿神童艾南·考利破解了第六感官。不同速度的物体在艾南的眼中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从而使他发现了第六感官“速度感官”。而且艾南7岁时曾在新加坡通过了英联邦国家标准的初中升高中剑桥0级化学考试,但最后,是马来西亚私立精英大学录取了艾南。
  
  
  
  美国12岁神童智商超过爱因斯坦 挑战相对论

  在美国有一名12岁的小男孩,他的智商比爱因斯坦还高,达170。2011年3月,他在印第安那大学学习,导师们正安排他攻读博士学位。这名“神童”名叫雅各布.巴内特。他在一个星期里教自己学会了微积分代数和几何等学科,还经常辅导自己的大学同学。现在,他开始着手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将其命名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扩展版”。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32:31 | 只看该作者
昔日神童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史林野获  ◎青丝
  北宋之初,不仅有针对成年人的科举考试,还有专为儿童设立的科目,规定凡有通晓儒经的十五岁以下儿童,即可取得生员资格。到后来,年龄又降低到了十岁。南宋赵升的《朝野类要》曰:“十岁以下能背诵,挑试一经或两小经,则可以应补州县小学生。”这些被地方举荐上来的神童,经过国子监、中书、皇帝的层层考试,合格者,会获得相应的官职或待遇,名为“神童举”。
  神童举早在唐代就有。《新唐书·刘晏传》:“玄宗封泰山,晏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其幼,命宰相张说试之,说曰:‘国瑞也。’即授太子正字。公卿邀请旁午,号神童,名震一时。”刘晏七岁就被举荐为“神童”,第二年唐玄宗封禅泰山,刘晏迎驾,因应对得当,八岁就获授太子正字一职,朝中公卿也是争相追捧,频频邀请他上门做客,“神童”之名轰动一时。这种奇遇,也极大地刺激了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于是早早训练孩子,期望以“神童”身份入仕的风气大盛。唐末诗人郑谷,曾为一位六岁及第的刘神童写了一首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意为这些早慧的孩子,尚未意识到登第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感到高兴。可见当时人为了贪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地训练孩子成为“神童”,实际上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心理戕害。
  宋代施行的是“崇文抑武”的国策,为了鼓励人们读书,童子科发展得相当完备。虽然童子科不像成年科一样定期举行,录取人数和条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为因素很浓,但是,作为一条向低龄平民开放的仕宦之路,它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宋代的许多名臣都是通过童子科进入到官场。如北宋“西昆体”领袖杨亿,因七岁能文获得宋太宗的赏识,由此投身仕途。刘少逸十三岁以“神童”入荐朝廷,诗人王禹偁称赞他:“真麒麟之驹,凤凰之雏也。”宋太宗亲自考他的诗赋,并授他校书郎一职。名气最大的是七岁能文的晏殊,他十四岁时作为“神童”被举荐到朝廷,获赐进士出身。到了仁宗朝,晏殊出任宰相,被视为股肱之臣。
  由于朝廷重视“神童”选拔,民间自然也是反响热烈,掀起了“一经教子金不如”的热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载:“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神童得官,俗俚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多也。”宋神宗年间,饶州有个朱天锡,十一岁以“神童”入官,引得乡里四邻羡慕,当地人遂从孩子五六岁起,就教授儒家五经。为了避免孩子贪玩,大人们还把孩子放到一只竹篮里,挂到树上,隔其耳视目听。乡塾先生也成了抢手货,要事先谈好价格,教授一本书多少钱,才肯前来授业。许多孩子捱不下昼夜读书的辛苦,导致早夭。
  不过,即使以“神童”身份入官,人生前景也并非就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载,真宗年间,闽人蔡伯俙以三岁之龄被荐为“神童”,廷试时,他因背诵真宗的御制诗获授秘书省正字,作为东宫伴读,陪伴六岁的太子赵祯读书。蔡伯俙年纪虽幼,却善以谄媚姿态取悦太子,每当太子要跨过门槛,他就俯身在地,让太子踩着自己的脊背而过。仁宗继位以后,蔡伯俙以为自己必获大用,没想到却沉于下僚,一直未获器任,而倍感失望的他又经常不循法令,屡被谏官弹劾,仁宗念及他是从小侍候自己的臣子,几次都是从轻发落。但是,仁宗也很清楚蔡伯俙的为人,不敢启用他担任要职,只是安排他任一些闲散的职务,且经常做些表面文章,吩咐说:“藩邸旧臣,且令转官。”让宰相升蔡伯俙的官。当然,这种随口交代的场面话,心知肚明的宰相也不会当回事。直到哲宗年间,身历三朝的蔡伯俙已经年满八十岁,眼看升迁无望,遂上书向朝廷请辞退休,云:“蔡某年八十岁,食禄七十五年。”虽然他以“神童”身份发迹,却把聪明用错了地方,由此一生居于下位,想必心中是颇感失落的。
  人的天赋有高有低,此为客观事实。但是,“神童”的成功与失败,都属个例,并无规律可循。若是为了追逐功名富贵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里的神童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就是鲜活的例子。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33:29 | 只看该作者
八中"神童班"1700名学生报名赶考创历年之最

来源:宁波奥数网整理
2011-11-08

 
  昨天,北京八中“神童班”的少儿班招生考试启动,前来报名赶考的学生有1700余名,跟去年相比,报考人数整整超出了500多名,创下了历年之最。可是今年八中少儿班计划招生只有30人,录取比例达到了1:60。可是尽管竞争残酷,但是一旦被少儿班录取,就能免去小升初中考的折磨,4年后直接参加高考,这个样培养模式对于家长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所以才会出现1:60的录取比例!
  在现场安保家长不来接不放考生走
  当天的考试安排在上午进行,共测试语文、数学、思维三科。早上7点半,八中高中部门前就挤满了送考的家长,交管部门对学校南北两侧道路实行了临时交通管制,辖区民警也赶到现场维持秩序。
  考虑到考生安全和交通压力,学校对考生实行验证进校的分流措施,家长和无关人员一律被挡在校门外,考生们被陆续集中到学
  校操场,每个考场都安排了一个学生举牌引导,所有考生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六个通道有序入场。
  中午11点55分,考试结束,孩子们再次从六个通道分流出考场。这时,八中的工作人员也进入了全面警戒状态,他们紧盯着每个走出校门的考生,一旦发现没有家长带领的考生,马上留住直到家长出现为止。
  考题20年来从未公布过试题
  少儿班考试题一直是很多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热点,但八中少儿班创办20多年来,试题从未对外公布。当天的考试中,校方对考试内容也一直避而不谈,甚至连记者拍摄考试现场时,也被要求不要将镜头对准试卷,防止试题外泄。
  少儿班有关负责人表示,测试题由国内知名专家参与制定,主要考查孩子的人文素养、阅读量和知识面、数学解题思维以及分析、空间想象等能力,肯定不会考脑筋急转弯、奥数之类的题目,而且全部为客观题。
  考生反映多半试题没时间做完
  “我数学30题之后全是蒙的。”一个小男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战绩,父母并没有太在意,反而安慰问他“考完就是胜利”。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考生,普遍反映题量太大,语文80多道题、数学50道、思维90多道,尽管总体感觉不算特别难,但时间明显不够用。而对于是否有类似奥数题出现,孩子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没有,还有的甚至说出现了华数题。
  校方不会因为考生多扩招
  记者从北京八中了解到,此次初试结束后,将根据考试成绩筛选部分考生参加复试,最终只有30名学生获得录取资格。少儿班负责人王竹颖介绍,尽
  管今年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但并不会因此扩招。考生被录取后,将有半年的试读时间适应少儿班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所在的小学也将为他们保留
  半年学籍,以防学生出现不适应后仍可回到原来的学校。王竹颖透露,少儿班创办20多年,还未出现招进来的学生又重回小学的情况。
  在这次的考试中尽管只有几家欢喜,不过对于那些没有考进去的学生来说,这一次也是一次考试的历练,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大考的氛围,也是有好处的!为明年的小升初考试打下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34:45 | 只看该作者
“神童”褪色 如何补回那些跳过的人生课程2011-10-25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张炘炀,公认的神童,今年,16岁的他被北航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



10岁的张炘炀


  张炘炀,公认的神童,今年,16岁的他被北航录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最近,其要求父母在北京为他全款买房以及“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等言谈再引争议。
  有人说他读书读傻了,不懂现实;有人说,是其父母“坑”了他。而张炘炀的硕士生导师则说,“如果心智不成熟,一个人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牛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牛人”。
  实际上,张炘炀已经不再是当年轻狂的少年。10岁时,他说,“我最佩服的人是张炘炀,因为我觉得张炘炀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而如今,他评价自己是“急功近利”的“楼脆脆”。
  神童发现自己也有麻烦,智商高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他的博士学习并不顺利,甚至要延期毕业;他喜欢上比自己大8岁的女生,却不敢表白。
  有人说,神童最大的麻烦,就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普通人看待,父母、亲戚、老师都如此,长久下来,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用张炘炀的话来说,“父母强加梦想于我身,假如我做不到,那我相信就是我父亲一定会非常失望”。
  其中难道没有这个孩子深深的无奈吗?
  张炘炀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那个举国皆知的神童:宁铂。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4岁懂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会使用中草药,被称为“神童中的神童”。他破格进入大学还直接导致中国科技大学在1978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学天才少年班。
  然而,太多的关注和压力让宁铂不堪重负,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这也是他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1998年,宁铂参加央视“实话实说”。当年的“第一神童”抢过话筒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却无人理会。后来,宁铂出家了。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宁铂曾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当年中科大少年班的老师汪惠迪说,“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
  有网友评论称,文凭高,不代表着能很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很多环节是没办法跳过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跳级,可是人生的道路是不可能跳级的,该经历的过程一个都少不了!
  神童似乎无法摆脱他们的“宿命”:智商很高,情商却未必。正如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伦文纳在其著作的《天才儿童:神话与现实》一书中提到的神 童必将遇到的残酷事实:“他们终将进入一个阶段,那时,年龄不再重要。在一个个人魅力和性格更能决定失败的世界,他们的考试成绩不再重要。这一新的认识可 能让人措手不及。”
  被保送北京大学的13岁男孩鲍宇阳,一天能解许多超高难度数学题,但其任课老师把他称为一个“悲剧”。
  这样的悲剧并不少,包括此前被媒体热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张满意。
  如今,则是张炘炀。曾经的神童,都有可能如仲永一样,最终“泯然众人矣”。所以,还是给神童一点时间和空间,去补回那些“跳过”的人生课程吧。
  10岁读本科,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张炘炀绝对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天才。作为“中国最年轻博士”,张炘炀自然从不缺少关注的目光,而近期 其在央视“看见”栏目中的一席说辞,将这位公认的“少年天才”,再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要求父母为自己在北京全款购房,并将“北京户口、买房、好工 作”作为“成功目标”的相关言论,更是成为了各大论坛版块中,人们争相热议的话题。
  不买房就回东北老家
  面对央视的镜头,年仅16岁的张炘炀很坦率地说,在他进行硕士论文答辩前,曾提出要求父母全款给他在北京买房,否则他就不答辩,也不考博士。“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的就是他们,他们应该为此努力。”
  他表示,自己在天津读本科时就跟父母提出了买房的要求。“当时天津房价也就7000多元一平方米,我说再不买就涨上去了。”张炘炀说,他不认可贷款买房,因为利息太高,“不划算”。
  房子问题似乎很早之前就是张炘炀心里的一个结。他对北京蚁族的活动区很熟悉,他看《蜗居》和《裸婚》也不是看热闹,购房的压力,别人有,他也会 有。这也让他渐渐生出一种不安全感。之后在北工大读研和现在读博士期间,他都跟父母提出过全款买房的想法。“他们不是跟我说现在钱不够,就是说以后房价会 跌,不过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张炘炀说,他不会选择自己以后挣钱买房,因为他是理科生,以后工作收入低,买不起房。当被问起是否了解家里有没有在京买 房的能力,张炘炀说并不知道,“如果没钱,他们就不该带我来北京,如果没房子,我毕业肯定不留京,回东北老家工作。”据了解,目前张炘炀和父母租住在海淀 区。他的这些言论很快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很多评论都质疑他徒有高学历却没有健康的心态。
  不断跳级快速读完中小学
  1995年7月8日,张炘炀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36岁得子的张会祥为其取名“炘炀”,希望这个火旺的名字,能够走出他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孩子渐渐大了,张会祥也渐渐发现,儿子够聪明:两岁半时,就曾在三个月内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令家人大为吃惊。
  2000年秋,张会祥联系熟人,将刚满六岁的孩子送进小学。只用了一个月,张炘炀就转升二年级。结果二年级读了一个月,三年级用了四个月,随后 张炘炀跳过四年级,直接读五年级,又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读完。一年后,炘炀进入初中。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张炘炀只用了两年。
  “初中”对于张炘炀来说还算平稳,初一初二都好好念了。直到初三下学期,老师开始向张会祥反映,炘炀不能好好听课。既然这样,张会祥便把孩子带回了家。等到新学期开学,在家自学半年、算是“初中毕业”的张炘炀便直接跳级到盘山县高中,直接读高三。记者陈进红
  博士将至少延期一年毕业
  到了2005年高考的时节,这个还没有身份证、靠一张当地派出所开具的户籍证明报上名的超低龄考生,在众人关注的目光中,走上了高考这座独木桥。
  高考刚刚结束,张炘炀就很有把握地对父亲说,考得一般,比模拟考的时候好点,上个二本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果然,分数出来,505分,比辽宁的二本分数线高了近五十分,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2008年,13岁的他考入北京工业大学,成为全国最小的研究生,又引起了舆论的关注。2011年夏天,他再续神奇,顺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张炘炀的导师周梦说张炘炀过去的优势在于会考试,可以说很适应应试教育,但是到博士生阶段,光会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博士生阶段精通一门课程比通 过十门课程还要难,而不精通是无法进行创造性的研究的。这方面他与其他博士生相比是有差距的,周梦认为张炘炀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业并不容易。他设想张炘炀要 准备至少延长一年学业,四年能毕业就不错。“以往他是跳级,现在没有这种可能了,只有延期的可能。”他希望媒体和社会能够少打扰张炘炀,还他一颗平常心。
  不能让所有人理解我
  不少人认为张“智力超常,情商不够”。有网友直呼“‘吹捧神童’的时代该结束了。”此外,也有人指出父母的过分呵护,让张的成长“变相”。张炘 炀的父亲是辽宁盘锦市的一名公务员,为了这个孩子,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即使是无声电视。他们也几乎没有在家接待过客人。
  在这期名为《长大要成人》的节目中,张炘炀还吐露了与普通人一样的烦恼:由于沉迷电脑游戏,险些不能完成硕士的学业,甚至有过因此而自杀的念头;由于没有取得受认可的成就,一直不敢对暗恋的女同学表白,只能把这份感情藏在自己的mp4里面。
  和跨越式的升学轨迹相伴的,是超速生长出的迫切感,但现实的窘迫,让张炘炀内心陷入了超出年龄的焦虑。对于其他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还是过早考虑 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赶超中,来自身边人的刺激几乎全面影响了这个16岁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节目中,张炘炀也说出了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做数学,也说出了 自己心目中成就的标准——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
  张炘炀说自己现在读博士很忙,除了功课外还要做《工科数学分析》这门课的助教,每周要批改60多份本科生作业,每周四晚上还要去沙河校区做一次 答疑。对于哥哥级“学弟”的学业,张炘炀说他很无奈,“很多人基本定理都不懂,作业很糟糕,批改起来很累。”他现在坚持上课从不做笔记,只用脑记。因为忙 碌,他已经很少玩电脑,“一周顶多开机一次。”
  对于网上的言论,张炘炀很淡定地告诉记者,他已经上网看过了,会理性看待,合理的建议他会考虑,“不能让所有人都理解我,还是保持平常心吧。”张炘炀没有想到他的言论会引起公众这么大反应。“我现在只想尽快从纷扰中脱身,不被打扰地低调求学。”
  对于未来,张炘炀表示上大学后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他和父亲一直以来的计划。读完北航4年博士研究生后,还希望能够继续攻读博士后。希望未来能够从事一个“思想自由、时间自由”的工作。“我爸觉得大学教授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神童”光环下的人生
  离开南科大的泰安“神童”苏刘溢
  苏刘溢,2000年生于泰安,8岁时就是高中生了。人称泰安“小神童”。10岁参加高考。玩电脑堪比专家,基于开源linux操作系统定制了一套自己的个性可视化界面,并用来运行编程软件、QQ、Office、火狐等程序。
  他是南科大录取的首批46名学生之一。2011年7月6日,对于苏刘溢退学传闻,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苏刘溢是回家调整。
  这个小男孩8岁时就可以和物理老师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在7岁时就已经读完初中课程,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山东省一等奖、希望英语大赛泰安赛区一等奖、“希望杯”数学竞赛全国铜奖,给老师修电脑编课件……
  在2010年高考中,苏刘溢是高考最小的考生,566分成绩的他,没有选择其他大学,而是南下深圳参与了单独面试,走进了南科大。虽然这个成绩 距离山东省理科重点线还差14分,但这个只读了两天半小学、一年初中、一年高中,复习一个月便参加高考的孩子,还是成为人们眼中的“传奇”。
  国内多所高校曾向苏刘溢抛出橄榄枝,但他的家长看中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毅然带着孩子赴深面试。由南科大创校校长朱清时本人和香港大学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发现,虽然苏刘溢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有所欠缺,但数学天赋极高,想像力、记忆力、创造力远超同龄人。
  对于苏刘溢离开南科大,他妈妈刘欣欣不断强调,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以及老师们很器重苏刘溢,也对他很好,“我们暂时离开,主要还是小孩不适应,年龄太小,还不是很适应长达数小时的大学课堂。”
  她一直强调,这次离开并不意味着退学,只是回家调整调整,目前还和校方保持联系。
  惊弓之鸟般的云南“神童”许恒瑞
  中国人民大学来了个娃娃大学生的事儿是今年校内的热门话题。就在今年9月,这个2000年才出生的孩子已经迈进了人大的校门。他成为话题人物, 不仅因为他少年大学生的经历,更有传闻说他是“富二代”、“捐款百万砸开学校大门”、“上法学院阅历不足”等。各种质疑纷至沓来,后虽有发帖人的道歉、学 校及家教老师的澄清,这一切依然纷扰未定。
  他是个小个子男生,身高1米3左右,稚气未脱的脸上架了副白色边框的圆眼镜,像极了动画片里的“名侦探柯南”。据同学介绍,这位“小明星”平时 很少外出,在食堂吃饭的次数也不多,一般都是叫外卖在宿舍吃。据说,他虽然被外界称为“富二代”,但平日行事低调,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个苹果手机。据说, 他胆小,所以从不接受采访,
  在同学的描述里,许恒瑞平日的生活十分简单,教室食堂两点一线,除了偶尔去操场踢球之外几乎足不出户,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宅男”。当被问及年龄 差距七八岁,能不能聊到一块时,该同学称,没觉得他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可能因为大一刚入学,相互之间还不是太熟,许恒瑞并不喜欢谈论自己家里的事,同学 们也都不提他是“富二代”这个事实。
  许恒瑞的父亲许文林系红河州弥勒县烟用物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为当地首富。他膝下有二子一女——女儿留学加拿大,后考上红河州公务员;长子许恒伟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现在法国做交换生;小儿子许恒瑞,自小学开始由家教团队单独上课。2011年,11岁的许恒瑞以526分的高考成绩(高过云南 省高考一本分数线31分),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许恒瑞从小学二年级起便留在家中,由父亲请大批优秀教师专门给他上课。曾辅导过许恒瑞历史的邱老师透露说:“许老板在教育方面很舍得下血本,家 教老师的工资都很高,我教历史,一个月6000多,主科老师月薪都1万多,每个月许老板要付给家教团队七八万元。那个孩子学得也认真,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娱 乐活动,一星期也只有一天休息时间。”
  重返校园的沈阳“神童”王思涵
  王思涵14岁时以572分、超出分数线60分的高考成绩考进沈阳工业大学。大四时因多科成绩弃考,成绩为零被学校“责令退学”。他所在电器工程学院的院长,总结出了另一番原因:“对大学的不适应、自己主观学习性不强。”
  面对着同班同学或是考研、或是毕业工作,退学在家的王思涵做出了“一边打工一边自考”的无奈选择。铁西区民政局对家境困难的王思涵一家予以积极 帮助,为其母亲介绍工作,帮助办理“低保”补贴。沈阳某汽车公司为王思涵提供“助学岗位”。众多热心读者捐款,为王思涵家进行了重新翻修。
  2005年9月,王思涵重返校园。同一所大学、同样的专业,所不同的是他要从“大一”重新开始。
  “自己洗衣服、开始学着和同学交流……”王思涵的母亲哽咽地说,“儿子变了,长大了……”这是王母对儿子重返校园后的评价。
  王思涵现在在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院读书,两周回家一次,而且是坐火车往返,还需要再倒汽车,从学校到家需要两个多小时。为了节省车票钱,母亲从 来没有送过儿子,“现在他的衣服全自己洗,从来不把脏衣服带回家。每次回家啊还争着给我做饭。在学校也学会节省,每顿只打一个青菜,舍不得花钱吃肉!”
  对于学习,王母觉得,毕竟有“以前的事”(责令退学),他很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学习上很努力。老师对他也非常照顾,“他自己也说要重新开始”。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35:53 | 只看该作者
最小神童(图)2012-04-15  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 
6个月大奥尼丘克自己上厕所。



  音乐家莫扎特在3岁时已经可以弹大键琴,德国网球女皇格拉夫4岁时就可以用反手击球,艺术大师毕加索9岁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不过这些神童有谁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向家长要食物吃,懂外语,并且会独立使用便盆从不拉裤裆里呢?来自英国赫特福德郡的伊莎贝拉·奥尼丘克就都能做到。

  据英国《每日邮报》13日的报道,奥尼丘克在6个月大就学会了自己用便盆。如果便盆不在身边,她就会憋上几个小时,直到父母出现帮她取来。绝对不会直接拉在裤子里。

  对于这一点,你或许感到吃惊,不过这仅仅是能人奥尼丘克所掌握的技巧中的一小部分。据她父母介绍,小家伙肚子饿时会主动要牛奶和食物,喜欢阅读,甚至懂一些罗马尼亚语,这是她妈妈的母语。 据中国日报 (本文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17:36:32 | 只看该作者
本报讯(记者 刘磊)一场心理测试、一场笔试、还有两轮面试,时间从早上9点半到下午3点……日前,四川大学举行2012年自主招生面试,而最受外界关注的“双特生”选拔则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测验。记者采访发现,进入今年面试环节的20名“神童”大多偏爱文史哲等学科。

  “女儿1岁开始识字,2岁背唐诗宋词,3岁广泛阅读书刊,5岁写童话。迄今为止已在100多家正规报刊上发表作品290余篇次……”说话的是考生张丽(化名)的父亲,他告诉记者,女儿的特殊才能是写作,现在已经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然而从她的成绩单上,却看到这位怪才明显“偏科”。高中三年历次考试,张丽的语文成绩总是保持在90分以上,而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却很少及格。知道女儿成绩无法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好学校,张先生认为参加“双特生”选拔是重要机会,他希望女儿的特长能够在今后尽情发挥,不受压制。

  另一位刚满17岁的女孩林可(化名)则连续8年沉迷“史海”,对三星堆文化情有独钟。9岁那年,由于一次西部天野之旅,林可意外对三星堆文化产生了兴趣,从而开始了长达8年的中国西部田野考察,并定向研究“三星堆、小河墓地的文明分析”、“《山海经》、《圣经》"神话"史实”等项目长达4年。现在的她,已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首个中学生世界大会代表,也是首个登上该论坛发言的中学生。

  对于这次“双特生”考试,一直支持女儿搞研究的王女士坚定地说:“我们固然希望有入读川大的机会,但我们的真正目的,却是将女儿几年的研究成果呈献给全国最权威的历史专家。”王女士说,川大是主持三星堆首次发掘的高校,有一群从事古蜀文化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女儿只希望自己的研究内容,能够得到专家的认可和关注。

  有对孩子才华了如指掌的,也有蒙在鼓里的。来自吉林的考生家长刘彦华便是一位。当焦急等待的家长们聊起“你家孩子有啥才华”时,他却用不可思议的口吻说:“我都没有弄明白!我是被儿子拖着来的!”

  原来儿子刘舜是个理科生,一年前却悄悄在网上建了个创作古诗词的论坛,名为“泛雪堂”。刘舜在其中“偷偷”地创作古诗、古词,并给其他古诗词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创建至今,该论坛已经发展了400余名会员,论坛发帖量5000余条,回复十几万次。而对儿子的才华,刘彦华直到他报考川大“双特生”时才猛然得知。

  当天,走出考场的刘舜对面试内容表示“心情轻松”。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诗词创作上有特长,但理科一直学得不错,上一本应该问题不大,但他愿意为了爱好“弃理从文”。

  今年是四川大学“双特生”选拔的第四年。所谓“双特生”,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特殊兴趣爱好或特殊专长、潜质,并在某一学科已取得一定成绩,有一定独到见解的学生。2009年底,四川大学从4万名在校大学本科生中选拔了4名“双特生”;随后几年,便开始面向全国高三应届生选拔,每年报考人数都在100多人,但进入面试环节的却很少,前年15名,去年13名。此前两年,最终录取的“双特生”都在3人左右。

  今年一共有20名考生经过初选最终进入专家面试环节。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双特生”选拔坚持“宁缺毋滥”,今年有多少“双特生”入选尚未可知,“经专家面试后,若合适的人才多,则可多录取;若无适合的人才,一个不选也有可能。”

  作者:刘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2:23 , Processed in 0.0832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