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评和书评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3 17:3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评和书评家                                   安武林
            


书评是关于书的评论,是读者的阅读指南,是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座“金桥”,从简单意义上说,是这么回事。但我们国内的书评不仅远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应该说它停留在一个很低级的阶段。无论是我们的认识,还是书评所起到的作用。我个人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很少有优秀的书评,甚至还没有书评家(或者说职业书评人)。而我们的书评,有时候看起来像书介而不是书评,有的看起来不知所云,而有的不谈书却谈书以外的东西。很难说,一个书评人能够阅读完了一本书或者说一套书才写书评。
书评,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的书评,在我看来,语言一定要优美,它是集合了散文、随笔和理论的文体优点。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或者说是书评体。作者思想要深邃,见解要独到,大家一眼都能看到的一本书的优秀之处,评者看到和写出和读者认为一致的东西那是很拙劣的。优秀的书评家,实际上是歌德所说的第三类读者。它不仅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看到作者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东西,能看到文字之外的东西。它不仅令读者心动,而且也令作者心动,至少,人们阅读完一篇书评之后,产生强烈的想阅读这本书的冲动,这才是优秀的书评,或者说是书评应该发挥的作用。
我们的书评作者很庞杂,名人,政客,教授,编辑,作家,研究生,等等,很少有书评人或者说书评家写的书评。所以说,书评本身的质量就是可疑的。一般而言,一个优秀的书评人应该是一个大量阅读的人,不是那种很少有时间读书的人,是那种对好书酷爱如命的人,对书怀有特殊的强烈的爱的人,而不是忙于做别的偶尔对书投去一瞥的人。书评家的素质,应该比那些作家、理论家、批评家更高一些。如果我们看看《纽约时报》的书评,一百年的文学那本精华书,我们就会明白,那远比欧洲文学史更令人信服更鲜活。
国外的书评,尤其是《纽约时报》上的书评,权威性很高,它差不多可以决定一本书是否能够畅销。而所谓的职业书评人,或者说做个职业书评人最少能进入中产阶级,至少是名副其实的白领。一个职业书评人,可以凭自己的书评生活得很好,所以,这就为他的书评的独立性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他既不要考虑作者,也不会考虑出版社,更不考虑读者,他考虑的是一本书是不是好书,是不是值得推荐的书。也就是说他就像一个鉴宝家一样,认定一本书的好坏就可以了。很久以前,我记得有人曾经问过董鼎山,一篇书评能有多少稿费,董鼎山很谦虚地说5000美元,我想还不止这个数。而在我们国内,一篇书评的稿费差不多是30美元以内就能搞定。这仅指报社支付的稿费,如果再加上出版社支付的补贴,一般来说在200美元以内。这个差额之比,已经是不对等的了,我们当下的和美国数年前的稿酬的真实比较。
前几天,一个很著名的作家出了6本书,出版社约我写个书评,2000字左右,编辑问我书评的稿酬怎么给,我思前想后说:“那就一千元吧。”编辑说:“我请示一下社长。”过一会儿编辑来电话了,说:“我们社长说,稿费太高,我们下次合作吧。”我“哈哈哈”大笑了一顿说:“太好了,谢谢你!”阅读完6本书,再写个评论,估计多少要花去我两个星期的时间,头发估计要掉三根,很多事情都要放在一边。所以,我觉得对方能中止我是千恩万谢的。这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中国书评人付出的劳动和所获得的报酬之间的巨大差异。
我以为,我们的书评如果想达到一个高度,就要大幅度提高稿酬,确保书评人能够靠自己的书评生活的像中等的作家那样的生活水平。这个是保证书评人书评独立性的最基本的条件。没有这个独立性,就不会有优秀的书评产生。我以为,书评家和书评人的基本界定,他应该是一个经常写书评的人。对于这些人,媒体应当高度关注。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17:35:46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中国儿童文学出版之“最”                           

      安武林
2012年的中国儿童文学出版,继续保持强劲的的势头。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少儿出版社,都出版了或多或少的儿童文学作品。行业出版社,成人文艺出版社,也都纷纷出版儿童文学图书。种种迹象表明,儿童文学图书的出版,将会越来越成为出版社的重点版块。本文想用一个“最”字,对2012年的儿童文学出版进行挂一漏万式的梳理。
  最有价值的图书:整理和挖掘传统童谣的魅力
金波主编的“中国传统童谣”书系,由接力出版社出版,10本。这是一套集传统童谣大成的作品集。从整理到出版,历时数年。主编费心,出版细心,从内容到装帧设计,都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尤其是,书中采用的剪纸插图,更增添了这套书系的魅力和价值。差不多算是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对弘扬我们的传统儿歌、传统剪纸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和艺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具性别的图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推出花语小说系列,其中有程玮、谢倩霓、彭学军、韩青辰四位女作家的小说,之后,在2012年又推出了肖定丽,庞婕蕾,张菱儿,段立欣四位女作家的小说。这套小说均为女性作家的短篇或者中篇小说。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一套“阳刚男孩”书系,专门为男孩子打造的文学图书,6本,文体有小说、散文、童话、诗歌,还有众多的小学男生参与写的读后感,以及百名校长的参与。培养男孩子男性气质,培养男孩子担当精神。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花语小说,强调的是作者的性别;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阳刚男孩”书系,强调的是读者的性别。
最具地域性的图书: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了推举本市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繁荣上海的儿童文学创作,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上海儿童文学新十家”书系。被收入的作家有:张弘、张洁、李学斌、陆梅、周晴、金建华、郁雨君、殷健灵、萧萍,谢倩霓(排名按照姓氏笔画排列)。这些作家平时创作的区域比较宽泛,很多作家都从事多种文体的写作。有小说、散文、童话、评论,乃至成人的传记,散文,包括翻译。这些作家的特点:一,学历相对比较高。二有锐气,三大多数从事过编辑的工作。四,整体比较年轻,都是60后和70后的作家,除李学斌系男性作家之外,其余均为女性。它几乎是整个少儿作家群、编辑群的特征。也就是说女性占绝大多数。
最具探索性的图书:儿童文学女作家殷健灵,主要以写小说为主。读者的定位,基本锁在少男少女这个读者群体中。从去年开始,她推出了三本“甜心小米”系列小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小说基本可称之为“幼童文学”,写的是主人公从学龄前到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所发生的故事。今年,她又推出了三本续集。这种不断开拓自己创作区域,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创作,在老中青三代作家中都有,殷健灵的作品以及她本人,可视为一种代表。这是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出版繁荣的基本标志之一。
最具游戏性的图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推出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是颇为时尚的流行书,畅销书。在读者中引起过很大反响。这些图书,借助了游戏和网络力量,与儿童文学进行了有趣的嫁接,几乎成了目前儿童文学书的一种畅销的类型,成为传统出版内容上拓展的方向标。众多儿童文学作家都参与了写作,如高洪波,金波等,这也是该社强大的感召力和良好的信誉所在。该社还召开了声势浩大的研讨会,为该丛书推波助澜。
最具创造性的图书:新蕾出版社,推出了金波的原创作品《开开的门》。
                    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孙幼军的原创作品《小狗栗子球》。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金波的原创作品《我们都是小绿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任溶溶的随笔集《浮生五记》
任溶溶,孙幼军,金波,都是儿童文学界的老前辈。准确地说,是前辈中的前辈了。他们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不断推出新作品。相比之下,老中青三代作家,在创造力上,我尤其推举老作家。
任溶溶先生的《浮生五记》,差不多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写诗,写童话,翻译,编期刊,这些鲜活的影子,都栩栩如生地闪烁在《浮生五记》中。这些文章是他近些年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的随笔的结集。
孙幼军先生写了一辈子童话,也写了大量的散文,也翻译过作品,也写过小说,但大家都喜欢称他是童话大王,看重的也是他的童话作品。近年来,这个怪老头身体不大好,为此他很苦恼,但很突然地,他又开始恢复写作的能力了。他创作的第二个春天到来了。今年,他就写了6部中篇童话。《小狗栗子球》是其中之一。
金波近些年一直都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几乎每一年都有不同形式的原创儿童文学图书出版。《开开的门》和《我们都是小绿人》都是金波新创作的童话作品。都是以温馨,诗意,精致,新奇见长。后者,是金波的“小绿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给套丛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些可贵的老人,老前辈,身体力行,以高质量的作品、勤奋的精神、旺盛的创造力给我们后进的同行做出了榜样,也是我们少儿出版的福音。
最怪诞的图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推出的曹文轩的“叮叮当当”系列小说,是一个充满文学想象但又非常怪诞的文学系列。主人公怪诞,故事怪诞,表现手法怪诞,极具文学创造力。渲染,夸张,巧合,冲突,文学的各种修辞技巧使用的淋漓尽致。在一切怪诞的下面,埋藏的却是最柔软的最善良最美好的东西。它弘扬的是人间的大爱:亲情的力量。人生的荒诞和人生的苦难,洗刷不掉人性的温暖。这也是曹文轩所有作品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不仅美,而且温暖。
最具书香味的图书:江西高校出版社,推出了孙卫卫的《喜欢书》和安武林的《爱读书》的两本书,珠联璧合,有故事,有情趣。一个表达的是对书的喜爱之情,一个表达的是对阅读的喜爱。他们是一对爱书人,儿童文学作家,好朋友。《喜欢书》和《爱读书》合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是:喜爱书。
《喜欢书》是日记体的对书人书事的记录,朴素,娓娓道来,感人,表达的是一个喜欢书的人对书表达的崇高的和虔诚的敬意。《爱读书》是作者阅读外国名著和畅销书的笔记,或称书评。书的内容可以从小学生一直读到大学。独到,别致,文字是独立的随笔风格。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最新潮的图书: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推出了冰波和王一梅的微童话书。冰波的《水晶靴子》和王一梅的《住在树上的猫》。微童话兴起不到一年,尽管看法不一,但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二位作者图书的出版,是微童话阶段性的成果。他们借助微博传播的力量,以及这种独特的形式,进行创作,给少儿出版提供了崭新的出版领域和出版空间。
最作家的图书:现在少儿出版界出现了新气象,就是囤积以作家为主体的规模化系列化文学图书。明天出版社旗下有杨红樱、伍美珍大套系的产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有郑渊洁和晓铃叮当的大套系的产品。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沈石溪和张之路的套系产品。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有曹文轩和金波的大套系的产品。新蕾出版社有冰波和王一梅的套系丛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有汤素兰和冰波的大套系产品。春风文艺出版社有孙幼军的套系产品。少年儿童出版社有秦文君和郑春华的大套系产品等等。
结语:2012年的中国少儿文学出版,风风火火,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占主流。绘本和引进版的少儿文学图书,势头一直很强进,本文不作论述。本文所用的“最”字,不是唯一的意思,而是具有代表性的意思。因为所占有的资料有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所以希望专业以及读者补充,此文算是抛砖引玉式的梳理。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17:37:04 | 只看该作者
  安武林: 书斋里的作家  都市文化报记者:
   1  曹文轩和金波先生,都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说你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中读书最多的人,对他们的评价你怎么看?
     虚荣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也愿意接受这份当之无愧的表扬。其实,我真正的读书生活是相当晚的,也就是上大学之后。之前,我一直在乡村,没有接触过什么好书。什么安徒生格林,我也仅仅读过一两篇。乡村里,没有书;而那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书。只是凭着热情,写了一些让我今天看起来面红耳赤的东西。
     上大学之后,我学的是中文系。中文系是一个鼓励大量阅读的系,所以,我四年之中,差不多都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面度过的。图书管理员和我很熟悉,像我这样酷爱读书的大学生,是很容易识别的。别的学生一个借书卡只能借到一本或者两本书,我大约可以借到三四本。在开架图书那里,我可以在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桌上阅读书。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西方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
在小学时代,被老师起绰号叫书呆子。在大学里,差不多是个书痴了。因为创作上的一点小成绩,更因为我特别酷爱读书,所以很多老师都特别喜欢我。大学四年,差不多都是在图书馆里泡过来的。
星期天,我跑的是书店。因为经常买书,所以书店的营业员和我也很熟悉。尽管那个营业员不知道我名字,不知道我是大学哪个班级的,但她就敢让我不掏钱(钱不够了)把书带走,她自己帮我垫上。1992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宿舍的一个同学开玩笑说,他给我五千块钱,让我把书留给他。我没答应。那个时候,5000元我工作两年都赚不到。
阅读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如同吃饭,上厕所一样重要。所以,我特别不能理解那些总说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只能说,读书对他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罢了。
2   从你的《读书如同玩核桃》一书中,我得知你很喜欢淘旧书,不知道有什么趣事和感受给读者们说说吗?
爱旧书,和讨厌旧书,是以2004年进入出版社工作为分界线的。2004年以前,我特别讨厌旧书,对花费很多时间淘旧书的人很不理解,认为他们很愚蠢,得不偿失。到了出版社后,才知道书的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其中有很多学问,版本啦,插图啦,装帧设计啦,毛边本啦,签名本啦,开本等等。时代的趣味和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变化,差不多都会在当时的书中有所反映。淘旧书,如同人们喜欢运动,喜欢钓鱼一样,有很多乐趣的。
旧书中,会有很多意外发现。比如说,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几枚树叶,一个烟盒,一个入场券,还有原主人阅读时候留下的痕迹。眉批,或者标注。还有生日的祝福,赠言。能淘到签名本,那就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了。
我爱旧书,旧书有味。如同历史一样,它有沧桑感的,有厚重之感的。
我买旧书,一次最多买过二百多本。一般情况下,也会买10本八本。如不出差,差不多每周六都是我法定的淘书日。
非常有意思的是,有的书,根本就买不到新书。只能去淘,否则,永远没机会获得。如我人生读的第一本书《海岛女民兵》,如我在大学里喜欢的那本《影响的焦虑》等,都是在淘书时候意外碰上的。淘书和摸彩票一样,全靠运气,有时候真的能撞上大运。
3   淘书如摸彩票,这个比喻很精彩,不知道你摸过大奖没有?说说你淘到过谁的签名本?
当然中过大奖啦。签名本我可淘过不少。这里可以列一长串名单:
周国平,舒婷,郑敏,高士其,梁左,梁天,英达,谢圆,杨牧,吴伯箫,牛波,王火。。。。。
除淘书之外,我个人也有很多作家的签名本。如莫言,高洪波,陈忠实,贾平凹,张抗抗,林白,陈染,海男,金波,张之路,曹文轩,叶辛,从维熙,傅天琳,王蒙,任溶溶,蒋子龙等等。
还淘过不少作家的第一本书。
4   曹文轩把你称作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鬼才”作家,这个称号是什么意思?
曹文轩先生虽是我的朋友,但实际上是我的师长,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这样说,一方面有扶掖后进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多面创作的一个肯定和表扬。他觉得我诗歌散文小说童话评论什么都写,什么都有出彩的作品。我这种现象在儿童文学界不太多见。但从另一方面说,我属于性情写作,杂而全,没有规划,有什么就写什么。我从来没有为获得一个多才多艺的称号或者给别人这么一个印象而专门去写作的。
别人表扬我勤奋,写作速度快,阅读速度快,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曹文轩先生才给我这么一个雅号,
当然还有别的意思,如同江湖中的独行客一样,不好归门归派。每个派别中都有我,但在哪个派别中都不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很好的评价。但我本人是无所谓的,所以才有所谓的“鬼才“的那份洒脱。
5           能介绍一下你个人的创作和出版情况吗?
我从写作开始,到现在,一共出了四十多本书。有小说,散文,诗歌,童话,随笔集。出过4本绘本,其中一本翻译到了美国,一本在新加坡出版。还有两本绘本很快出版。如果到明年的话,能增加到50多本。
我是从写诗出道的,后转散文,再转童话。1995年之后,才把自己的穿过方向定在儿童文学方面。
文学小奖也获过一些,如张天翼童话金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文化部蒲公英儿童文学奖,江苏《少年文艺》优秀小说奖。散文奖,陕西蓓蕾儿童文艺奖等。
个人主编的书,百种以上,但这个和创作无关。
6           台湾教授林文宝先生把你叫“安评点”,这个说法缘于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林文宝先生称我“安评点”有两个意思,一,表扬我策划能力,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以系列形式或者说丛书形式的赏析评点,应该是从我这里开始的。二,夸我评论的文本解读能力好。我个人觉得包含了这两方面的意思。
2004年进入出版界,第一个策划和点评的是杨红樱的作品,第二个是郑渊洁的作品,第三个是曹文轩的作品,第四个是张天翼的作品,第五个是葛翠琳的作品。第六个是金波的作品,第七个是洪汛涛的作品,第八个是伍美珍的作品,第九个是叶圣陶的作品,第十个是秦文君的作品,
正因为评点了如此众多的作品,林文宝先生才把我称之为“安评点”。
7           听说你的人生经历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请你给读者们介绍一下。
人生经历,的确有些传奇。
一出生,大病,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病持续到十五岁左右才彻底痊愈。
小学三年级,读第一本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小学六年级在《我的理想》作文中表达出自己想当一个作家的理想。小学四年级,学会炸麻花的手艺。
     小学没有毕业,拿了一张纸条:肄业证。开始做厨师的生涯。1984年还在青海西宁炸麻花。
1985年上山西永济栲栳职业中学,1986年改名为山西永济第二职业中学,1987年并入山西永济职业中学。写作,投稿,发表一些文学作品。
1988年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免试破格录取。
1992年被分配进陕西汽车制造总厂,做秘书。
2004年,进入北京市少年儿童出版社做宣传策划部主任。
2007年被北京出版集团人才引进到北京,后定居北京。
丰富的人生阅历,培养了我乐观的性格,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我无论经历多么富有传奇色彩,总体说来还是一个幸运者。我遇到了很多关心和帮助我的人,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我就没那么幸运了。
8           你读书,写书,编书,评书,策划书,淘书,生活差不多都和书有关,能说说你是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吗?
如果没有生计之累,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书。读书,是一种享受,能获得生命的宁静,也能获得磅礴的激情,尤其是能开启思想的大门。阅读是我生命的底色。因为阅读,才获得充实,心灵的强大。浅薄和狂妄的人都是不太喜欢阅读的人。
  写作,可以说是杂乱无章。因为自己是编辑,很理解编辑约稿的难处,所以大凡约稿,一般不会让编辑失望,所以约稿越来越多,几乎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编书,其实和写作差不多,强调的是一个创意。策划选题,对我来说永远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评书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就像小学生喜欢读书而不愿意写读后感一样,我对写评论也很排斥。但人在江湖,常常是身不由己。儿童文学作家们的书像自来水的龙头一样,源源不断,有的一评再评还想让你评。这个很苦恼,我现在努力搞创作,尽量少写评论。
协调这一切很不容易,但我记得贾平凹说过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定居在城市的人,除了勤奋码字之外,别无优势。所以,只能勤奋勤奋再勤奋,尽量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9           能说说你明年的计划和打算吗
明年,大约要出10多本书。主要集中在童话散文和诗歌上。明年要出5本诗集,诗歌创作水平应该比第一本诗集有一个很大的飞跃,且大部分是新作。争取在童话上拓展一下,多写中篇童话。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一切都是个想法,谁知道呢,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17:47:23 | 只看该作者
被巴金称其为“奇才”的萧乾,和妻子文洁若二人因译著结缘,结伴享乐于文字工作,文洁若也是国内翻译日文最多的翻译家。上世纪90年代初,年过八旬的萧乾和文洁若,一起用了四年三个月,翻译了世界名著《尤利西斯》,成为文坛盛事。
  《书评·书缘·书话》为二人合著的书评集,该书前后收集了二人半个多世纪以来评书、话书及与书结缘的文字故事,从七十多年前萧乾先生的毕业论文《书评研究》开篇,以文洁若女士的最新书评《宗璞和她的代表作》收尾。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两位文学大家半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和翻译心得,如二人的文学姻缘、二人与巴金老人、冰心老人的书缘,以及二人合译“天书”《尤利西斯》的故事等等。

内容简介
  我的书房兼会客室,空间比洁若的大,设备也比她的齐全。我们两个就分头搞着各自的工作。有时她会探进头来问我要点什么。当然,我也短不了打搅她。我的“手稿”称得起是“天书”,而且经常长得像蜈蚣。我总是利用一些废纸的反面写,并且随写随接。每完成一篇,洁若不论手头有什么工作,都立即放下,替我誊成在编辑部够得上是甲级(指工整程度)的稿子。誊清时,凡她读来不顺口的地方,必然提出。有时我马上首肯,有时商榷,有时难免争执不下。
  ……
  我和洁若都没有老迈感,因为我们的思维都还清楚,而且效率也不减当年。工作最大的报偿,是从完成了它而得到的快慰。等它变成铅字,能与广大读者见面时,所感到的幸福就更大了。
  我们对眼下这种“车间生活”十分满意,不论拿什么阔绰舒适的生活来换,我们也不干。




目录
代序 一对老人,两个车间
书评研究
第一章 序论
一 一个新势力
二 萌芽中
三 未来的恐怖
四 书评与批评

第二章 书评家
五 平衡心
六 知识与品味
七 书评和做人

第三章 阅读的艺术
八 经验的汇兑
九 心情与效率
十 认识:四种意义
十一 整理与诠释

第四章 批评的基准
十二 “美”
十三 艺术与道德
十四 流行与不朽

第五章 批评的艺术
十五 派别与方法
十六 审美的态度
十七 表现与主题

第六章 书评写作
十八 标题:一个天窗
十九 格式
二十 小标题:逻辑的阵势
二十一 开端
二十二 煞尾
二十三 理想的书评

第七章 书评与读书界
二十四 书评与出版者
二十五 书评与图书馆
二十六 书评与作者
二十七 书评与读者
二十八 书评与书评家

附录
一 创作界的瞻顾
二 小说
三 欣赏的距离
四 文字的绘画

书评
奥尼尔及其《白朗大神》
评《青的花》
《思辨随笔》不可不读
平和的论战——《世纪之交的冲撞·王蒙争鸣录》读后感
特级“档案馆”一瞥——读李锐的《“大跃进”亲历记》
辉煌的再现——评《中国新文学图志》
梦的道路——何其芳诗文选
曹禺所受的西方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文艺创作之特征
维尔高尔的《海的沉默》和三岛由纪夫的《忧国》——作者笔下的德日军人之差异
三岛由纪夫的“恶之花”《牡丹》——为屠杀五百八十名中国女人的日本战犯画像
透视中国科举及其状元的窗口——读李传玺《状元的故事》
世上知侬有几人——漫议张斌的《丰子恺诗画》

书缘
以悲剧结束的一段中英文学友谊——记爱·摩·福斯特
珍贵的,也是希见的——《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序
我和萧乾的文学姻缘
泛读和精读
我喜欢的文学作品
她写出了“光和爱以及生命”——悼念三浦绫子
我和巴金的书缘
《散落的珍珠——小滢的纪念册》——一部别开生面的回忆录
对冰心研究提出新课题的佚文遗稿集——读《我自己走过的路》
“在中日两国之间架设通向和平的金桥”——读《池田大作与中国》
话说《今昔物语集》
牧马人的颂歌《牲人祭》
《萧乾家书》序
忆王笠耘学长——兼议《她爬上河岸》
沉痛悼念丸山昇先生——中国人民的朋友,萧乾的知己

书话
未完成的梦——《书评面面观》序
《中国报纸的副刊》序言
《围城》的启示
关于国民性的探讨——《谆谆集》序
救救旧书业——中国书店四十周年感言
乔伊斯与易卜生
遥远的祝福——蒙文版《萧乾选集》自序
《书香人和》序
一位有眼光的出版家——《波涛上的足迹》序
《世界中篇小说经典》日本卷序
流芳百世的乔伊斯——《乔伊斯》序
永远的《尤利西斯》——萧乾和我为什么合译“天书”
芥川龙之介在中国
《源氏物语》在中国
沈从文的《阿金》和川端康成的《水月》
《永远的旅人》序
《色,戒》与《第四十一》——兼为关露鸣不平
宗璞和她的代表作《野葫芦引》
后记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17:49:25 | 只看该作者
胡伟希:书评之"痒"
胡伟希(书评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记得小时候,有人问我长大后想干什么,我回答说:“想当编辑。”不是么?当编辑可以整天读书看文章;作为职业,读书看文章还管吃喝,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以后长大了,知道当编辑其实是很辛苦的:读书看文章不是随你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的;头痛的是,还要改各种各样的稿子。这时候也才知道:真正可以随心所欲地选书来读的,是“书评家”。

  后来我终于开始写书评。若干年前的事了,一家书评报纸约我写书评。有时白天书评编辑送书来,说第二天要用,于是只好连夜赶写。很快发表以后,自己从心底有一种满足的感觉:没想到,自己读书本是一种精神享受,竟然还有稿费作为物质的回报。看来,写书评是好事!

  再后来,我不仅写书评,还被邀作《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的“本报书评人”,这不就是我当初梦寐以求的“书评家”么?虽然一字之差:一为人,一为家。不过,管他呢!反正一样是读书的事,而且有稿费,精神物质收获两不误啊!

  可偏偏在这时候,我写书评的感觉却开始改变。一天,《中华读书报》的编辑问我最近有什么书可以写书评的。我随口答:“好像找不到什么书可评。”说完后,我发现自己失言了。每年出版界出版那么多书,各个书店进那么多书,各个图书馆藏了那么多书,怎能说“无书可评”呢?但事后想想,我当时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我对书太过挑剔——天底下书有的是,天底下好书也有的是——而是我受到最初我写书评的那种感觉的影响。最开始写书评的感觉,就如同“初恋”一样。初恋的人对于爱的对象相当地投入,简直是一种“痴迷”。我当初写书评就是这种感觉啊。难怪我不累,一个晚上写一篇,而且写起来相当地“爽”。那么,现在为什么我没有这种感觉了呢?原来,一旦我将自己定位为“书评人”以后,我发现,我就不得不写,否则有愧于这“称号”啊。于是,我有时甚至到书店里去找“书”(书评报刊一般都要求所评图书是“新出”的)。这种情况下,我不仅没有了初写书评时的激情,有时甚至有一种“不胜负担”的感觉。

  假如把写书评比作恋爱,那么,真正的恋爱是不能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的。唯其如此,也许,只能有“书评人”,而不应有“书评家”。书评人与书评家的区别,依我看,就是业余人与职业人的区分。我们每个人都会恋爱,但我们很少听说将恋爱作为一种职业的。

  不过,最近,我写书评的兴致又有了。尽管“书评人”的“帽子”还在,但我写书评时,又开始用自己的感觉。发现有好书的时候,我就多写;假如找不到好书的时候,我就不写。我发现我自由了,我可以重新写书评了。

  奇怪,一旦有了如此的感觉,我忽然间发现:天底下的“好书”又多了起来。最近,我偶尔到附近的书店随意浏览一下,发现值得评介的书可真不少!挑选我爱看的书来介绍与评论一番,与大家共享,这种共享的快乐,有时是远远胜过一个人独自读书的享受的——作为“书评人”的这种感觉,可真好!当然,我更愿意有更多的人来当“书评人”。因为假如书评人太少,我们忙不过来,好书不能及时介绍给读者,容易埋没掉啊,就好像“红颜易老”。

  青原惟信禅师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我发现:我现在写书评的乐趣一如当初:重拾“恋爱”的感觉真好!



来源:《中华读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2:42 , Processed in 0.14716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