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6:28 | 只看该作者
部分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项目
(限省级以上政府立项,仅收录及时向秘书处报送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 于源溟主持“语文教学论学科”为山东省“九五”重点学科
  • 于源溟主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为山东省“十五”重点学科
  • 于源溟主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为山东省“十一五”重中之重强化建设学科
  • 王文彦主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2003)王松泉主持“语文教学论”学科为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1996)、优秀省级重点学科(1998) 王松泉主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为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1999) 王松泉主持“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为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2003) 王松泉主持“语文教学论”课程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2003) 龙文希主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海南省省级精品课程(2008) 邢秀凤主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 刘永康主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2003) 刘永康主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 齐松珍主持“小学语文教学法”为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2008)
  • 时金芳主持“语文教学论”课程为江苏省高校二类优秀课程(1998)
  • 张巧文主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为广西自治区省级精品课程(2008)张良田参与主持“女性文化与女性教育”为国家精品课程资助项目 张学凯主持“语文教学论”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009) 周庆元参与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各科教学法”课程为湖南省省级重点课程(1988-1992) 周庆元参与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学科为湖南省省级重点学科(1992-1996) 周庆元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学科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和湖南省省级重点学科(1996-2000) 周庆元主持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湖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建设(2001-2006) 徐林祥主持扬州大学“语文教育学”课程为江苏省高校二类优秀课程(2004) 蒋  蓉主持“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为湖南省资助项目 傅丽霞主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006) 靳  彤主持“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2009) 赖瑞云主持“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
  • 潘  涌主持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硕士点获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9)
(张良田、徐林祥、周  敏整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7:16 | 只看该作者
与海外学术交流概况

王松泉  张中原    


   我会建会以来,曾致力于国际语文教育学术交流。主要形式包括举办国际研讨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
一、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1.南京“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05年12月16日-20日,由我会众多主要领导参与组织和主持研讨的、由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山专家楼隆重召开。来自国外和我国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的26名中国语文教育专家,与来自大陆13个省21个高等师范院校及部分教育出版社和高级中学的语文教育研究者济济一堂,共同研讨新时期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笪佐领教授致开幕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朱晓进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何国祥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筹办情况。研讨会期间,我会会长、中央教科所原所长阎立钦教授在大会上作了“语文教育要注意研究重要问题”的重要讲话,我会副会长、著名中国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先生作了题为“我的语文教育生态观”的专题报告,宁波大学文学院王荣生博士作了“散文教学内容的问题研讨”专题报告,我会秘书长、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王松泉教授作了“培养高品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精彩讲演。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共参加了12场次的分组报告,有48名代表在小组报告会上发了言。围绕着新时期以来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各位代表畅所欲言,台上台下积极互动,学术气氛民主,研讨环境自由开放。
围绕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与会代表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论证。其中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研讨内容包括语文教育改革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以“人”为研究对象,语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语文教育改革要依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语文教育改革要探索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等。港台华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讨内容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政策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影响;港台语文教育实践研究的视角与方式等。语文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动向研讨包括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力量等。
本次国际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研讨会让港台与大陆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加强了联系与沟通,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

2.南戴河“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2009年7月20—24日,我会通过唐山师范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协办,在南戴河举行了“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内地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近200人。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松泉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会长周庆元教授致开幕词,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阎满富教授致欢迎词,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惠坚编审也在会上讲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胡月宝博士作了《少教多学:21世纪技能型语言教学框架——以新加坡华文教学为例》的报告,台湾师范大学潘丽珠博士作了《21世纪台湾所推动的华语文阅读策略与教学实践》的报告,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博士作了《两岸三地新世纪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评议与展望》的报告,河南师范大学曾祥芹教授作了《“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远——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的报告,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作了《积极语用:生命本位活力母语及其培育》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作了《走进“读图”时代的阅读教学》的报告。会议还安排了四堂观摩研讨课,包头师院韩雪屏教授和首都师大周玉荣教授分别对中小学的观摩课进行了评议。在大会安排的三场研讨中,代表们踊跃发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涉及的问题广泛,弘扬了学术自由的宗旨,突出了本次会议学术研讨的色彩,进一步拓宽了学术交流的路径。

3.新乡“曾祥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
2010年10月16—17日,我会与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以及河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曾祥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张健教授等国内外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等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育官员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宣传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文化教研部主任李树桥、河南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管委主任萧新明等人参加了研讨会开幕仪式,国际阅读协会现任主席patricia A.Edwards等发来了贺信。我会会长周庆元主持了学术研讨活动,我会会员韩雪屏、王松泉、黄湖滨、王荣生、杨道麟等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

二、参加海外学术会议
1996年以来,我会周庆元、李杏保、王松泉、王柏勋、卫灿金、武永明、张哲英、徐林祥等会员参加了香港“第二届(1996)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2000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2001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和“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等,周庆元、李杏保、王松泉、王柏勋、徐林祥等还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并与香港的我会会员何文胜等多次进行了学术交流。
以2000年参加国际会议为例,12月14—19日,我会会员参加了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主办的,在香港大学举行的“2000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语文教育的创新与突破”,与会人员包括中国(含港澳台)、美国、新加坡、新西兰等17个国家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80余人。
在开幕典礼上,香港大学校长Dr.Stephen.Andrews致词,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致词并介绍香港教育现状与规划。这次研讨会上的主讲嘉宾有:北京师大王宁教授,香港理工大学Li.Xueiming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Cai.Zhili教授,台湾东华大学刘汉初教授,台湾师大华文教学研究所信世昌博士等。我会李杏保、王松泉、王柏勋等会员与美国Cai.Weiwei博士、香港教育学院He.Wenseng博士、台湾Yiao.Congkun、新西兰大学Wang.Xiaoning等学者宣读了论文。会议期间的教师研讨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署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郑文亮、香港大学课程学系Xu.Bimei等作了报告。
  研讨会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会外活动,包括会间论文张贴,研习坊,专题咨询,教师研讨会,书展,茶叙等。我会会员与港、台、美、新加坡有关学者进行了个别联系。会后还参观了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母语教学教师支援中心。
  这次国际研讨会的特点是: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信源广泛;形式多样,安排有序;气氛民主,关系融洽;交流方便,资料丰富。
  我会会员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收获是:开阔了眼界,获取了国际语文教育的有关信息,了解了一些最新的发展动向。听取了国际语文教育改革,包括课程与教材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的经验。与港澳台、美国、新加坡以及大陆内地的有关学者建立了联络关系,为今后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获取了有关资料,可以作为科研和教学的参考。宣传了我会,通过论文、资料交流等多种联络方式,扩大了我会的影响。同时,还为今后在大陆举办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建立了必要的联系点。
参加研讨会的我会会员都有一些自己的打算,包括:在学科建设中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争取能有相关的合作课题;为有关学科联系海外相关的交流对象与课题;参与我会筹备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的工作;方便时邀请海外有关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在教学中渗透国际语文教育的有关信息和正确观念;在有关学术报告会上汇报此次国际会议的信息和具体经验。

三、参与对外学术交流
我会部分会员多年来经常参与国际间的语文教育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仅应邀参与海外讲学、访问、交流的会员就有谭惟翰、李杏保、朱绍禹、王华敏、阎立钦、程顺之、于亚中、冯起德、陈菊先、张锐、张鸿苓、陈建伟、周庆元、汪莹、王松泉、王柏勋、卫灿金、武永明、张哲英、徐林祥、王荣生、刘正伟等等一大批会员。类似的海外学术交流活动也已逐渐成为各地高校我会会员及语文教学论学科和课程组织的经常性工作。
在港的我会理事何文胜积极参与语文教育的海外学术交流。他于2009—2011年担任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语文与文学处“中学中文课程与教材编写顾问”;2011年担任香港公开大学“语言研究硕士课程顾问”;2005—2011年担任香港新亚洲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小学中国语教科书编写顾问”;2010—2011年担任香港公开大学《国语文运用(二)》、《教学专业语文知识》、《学中文学科研究》“校外考试委员”;2007—2011年担任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副会长;1987—2003年担任香港中文教育学会理事;2004—2006年担任香港孔教学院中学儒家德育与公民教育“优质教育基金的监察员”;2003—2005年担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初中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教学研究及实验计划“优质教育基金的监察员”等。
(照片由王松泉提供)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7:52 | 只看该作者
纪念·行动·争鸣

赵北柯


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已走过15年的道路。雪泥鸿爪,学会所做贡献必将彪炳语文教育史册。我作为一名老会员,致力于语文科教育的学习和研究,得益于学会很多;所写若干日本国语科教育的小文,就是在广州学术会议的倡议和鼓舞下陆续完成的。其中一些拙作得以成书面世,也多得力于会员同志的鼓励和协作。这些都是我难以忘记的。
对15周年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实际行动。学会开展纪念活动,便是其中的一种,它激励我们要以踏实、持久的行动,不断为求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当前,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从事教学和语文科教育研究工作,最需要的是敬业精神。我们要准备“坐冷板凳,吃冷猪肉”,以锲而不舍的实际行动回答世俗的挑战。
“文章千古好,不求一时荣。”这也许是发展民族文化需要的一种心态和特殊追求。我愿以此自勉。
15年来,我们的学科建设成绩斐然,队伍不断扩大,学术成果丰硕;其中关于语文科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多有新观点提出,而且多具卓见,这是一个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基础观点,如果始终处于人言言殊的境地,那也只能说明这一学科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离成熟尚远。例如,像语文科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虽经过讨论,认识仍不统一,目前至少还有诸如“工具课”、“基础工具课”、“基础知识课”、“基础文化课”以至“广义的母语训练学科”种种争论,使人莫衷一是。这些提法的背后都有着学科性质观和受其制约的目标论、学科结构、内容领域乃至方法论原则等观点分歧。再如,单元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改的热门话题,对其本质和类型等观点,也是众说纷纭。仅是对其本质的概括,就有“最小阶段说”、“方法说”、“形态说”、“模式说”、“课文组元说”、“教学方式说”等近十来种,而后者还提出,方式包括三要素:形式、方法和过程,从而指出语文科的单元教学决不局限于教科书的课文组元,至少可以归结为三大类:重视课程系统、以范文分组比较为中心的“教科书单元”;重视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文能力为主题的“生活单元”;重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以变换学习方法为中心的“小组教学单元”,等等。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急需集思广益,展开讨论、争鸣,以便作者能听到赞成或反对的声音,得到补充或修正;有关学科的教者可以有所适从,不致贻误学生;而广大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也不致以讹传讹,影响中学语文科教育事业。为此,建议学会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拨冗狠抓本学科的学术争鸣工作:第一步,建立会员提供新观点或争鸣观点文献制度,会员随时就专人或所见著作中的争鸣观点,提供文献资料给学会相应的部门,学会则由本人按一定体系进行梳理汇总,印行不定期的“争鸣通报”(暂名,采取现行学会工作通报形式)。第二步,以“争鸣通报”再度争取挂靠一个以通讯为重点的语文刊物,共办一个“争鸣专栏”,只刊载确系新观点、有争鸣意义的文章或摘要,避免变成少数人发表个人论文的“专栏”。第三步,争取依靠会员集资、贤达赞助或开拓其他创收门径,试办一个内部争鸣的季刊或文摘。最后办成一个有本会特色的争鸣期刊。这当然是一种好说难做的理想,但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育研究学会,没有自己的机关刊物,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日本成立有许多民间的国语教育研究团体,多有自己的机关刊物。这一点,我们也应创造条件,借鉴学习。
1995年春节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8:5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的筹备经过

阎立钦


1978年6月,中央教育部在武汉召开文科教学座谈会,确定高等院校文科各科如无适当的新教材,则可暂重印和使用1961年编纂的旧教材。由于中学语文教学法一科建国以来变动很大,既无新教材,也无旧教材,必须重新编写。因此会上确定由参加会议的高师院校自愿报名,组成协作组,担负编新教材的任务。当即,有天津师院、宁夏大学、吉林师大、西南师院、武汉师院、河北师大、河南师大、南京师院、陕西师大等九所院校报名参加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并商定由武汉师院担任主编,西南师院担任副主编。之后又有北京师院、华南师院和上海师院参加编写工作。
1979年9月,《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第三次编写工作会议即统稿会议在石家庄市举行。在教材编写任务接近完成,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与会者根据编写教材工作全过程的体会,深感教学法教师通力合作、互相学习是保证这册教材质量的关键,从而也就深感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继续联系、集思广益的必要性。于是,在9月24日,由承担本教材编写任务的武汉师院、西南师院、北京师院等12所师范院校教师联合倡议发起,成立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筹委会,共同推举武汉师院范德藻同志为筹委会主任,吉林师大朱绍禹同志为副主任,华南师院郑会为同志、河南师大何深同志、北京师院阎立钦同志为委员。筹委会成立后,初步拟定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章程(草案)》,并商定了会址和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的时间和地点。筹委会还推举郑会为(组长)、何深(副组长)、阎立钦、王必辉、于亚中等五位同志负责会议的筹备工作。商定了研究会会刊第一期由华南师院负责筹备出版。推举朱绍禹(兼组长)、罗大同、何以聪、阎立钦等四位同志负责会刊编辑工作。筹委会建议聘请研究会顾问若干人,并决定发展第一批会员。
1979年10月,《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定稿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期间,筹委会又增举北京师院王兆苍同志为筹委会副主任。10月19日,筹委会朱绍禹、王兆苍、阎立钦等三位同志到教育部拜望苏灵扬同志,向她汇报教材编写情况及研究会筹备经过。苏灵扬同志对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及教材的出版问题给予了亲切指导和热情支持,并接受了担任研究会顾问的请求。三位同志还拜望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同志。他对成立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非常赞同,并欣然接受了做顾问的聘请。同日,三位同志又前往中国教育学会,当面提出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作为分科学会加入中国教育学会申请。随后又呈送书面申请书。在此期间,我们还聘请了叶苍岑教授担任研究会的顾问,叶苍岑教授在写给筹委会的热情洋溢的信中说:“发起组织‘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一事,确系推动中学语文教育加速发展的有力措施,也是我多年的愿望,如今得观厥成,欣喜之情,匪可言喻!……‘顾问’这一荣誉职称表明了各位同志对我的深切关怀和鼓励,不胜感惭之至。深愿追随诸同志之后,更加奋发努力,将余年献给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张志公、刘国正二位同志亲自参加了石家庄的教材编写会议,审阅了教材初稿,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当得知发起成立研究会时,他们表示热情赞助,并愉快接受了顾问职务的聘请。1980年3月17日,王兆苍同志趁在上海参观学习的机会,专程到上海师范大学拜望刘佛年校长,面交研究会顾问聘书。刘佛年同志带病接见,做了热情恳切的指导。在解放区就开始研究语文教学的老教育家辛安亭同志对我会也是热情支持,接受了我会的顾问聘请。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参加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于9月3日给我们复信,接受了担任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名誉会长的请求。有这么多老前辈、老专家担任我会的名誉会长和顾问,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把研究会办好的信心。
中国教育学会接到我们的报告不久,就批准了我们的申请,接受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为该会所属的一个分科学会。在经费方面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在工作方面对于我们的请求几乎是有求必应。1980年9月6日,中国教育学会几位负责同志听取了王兆苍、阎立钦二位同志关于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的准备工作的汇报,并作了具体的指导。
1980年5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筹委会第二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吉林师大朱绍禹、于亚中,南京师院于满川,上海教育学院王必辉,华南师院郑会为,河南师大何深,北京师院王兆苍、阎立钦。这次会议交流了自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修订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章程(草案)》;酝酿了研究会的组织机构及确定了邀请参加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的代表名单。会议决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年会于1980年10月在开封市河南师范大学举行,大会的一应筹备工作委托河南师大何深同志负责。
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于1980年10月5日至11日在开封市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教学法教师和部分省市教育学院、教育行政部门代表及有经验的中学教师代表共160余人。
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叶苍岑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代表王玉蓉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法研究室负责人江山野同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刘国正同志出席了大会。
出席大会的还有《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上海教育》《河南教育》《教学通讯》等刊物的编辑、记者。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董纯才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伯箫同志、兰州大学辛安亭同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同志给大会发了贺信。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和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也分别给大会发来了贺信。发来贺信的还有蒋仲仁、张志公、刘国正、黄光硕(联名)、高惠莹等同志。
在大会开幕式上,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筹委会负责人范德藻同志致了开幕词,王兆苍同志做了关于研究会筹备经过的报告。
大会期间,刘国正同志作了关于现行教材改革和有关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调查报告。北京师大教授叶苍岑、武汉师院副教授罗大同、华东师大副教授谭惟翰、吉林师大副教授朱绍禹等同志就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的教学、科研与教材编写等问题做了专题发言。
受教育部委托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12院校的代表、湖南师院等院校的代表以及山东12所师专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他们编写教材的体会和各教材的体制。
会议还请北大附中章熊、安徽全椒中学陈循南、上海复兴中学杨墨秋等三位中学老师介绍了他们语文教学的经验。
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经验介绍49篇。
大会聘请叶圣陶担任本会的名誉会长,辛安亭、刘佛年、苏灵扬、叶苍岑、郭林、张志公、刘国正同志为顾问。
会议经过民主选举选出了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决定会址设在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
(根据王兆苍《关于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筹备经过的报告》和《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纪要》整理)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9:4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与我的学术成长

何文胜


我的学术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在香港中文大学打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成长,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从中文大学的中文本科毕业,转到语文教育专业,并取得教育硕士学位,从此打开了语文教育的门。九十年代,我在华东师大攻读博士学位,幸得各恩师悉心指导下,领我进入语文教育的堂奥,孕育了我的一套语文教育观。教法会给我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术平台,亲炙国内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发表系统的学术研究论文。十多年来,教法会给我养料,给我机会,成就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在1988年担任香港中文教育学会的理事,并参与举办第一届中文科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的工作。会上认识了不少内地专家学者:如张鸿苓、欧阳代娜、陶伯英、于漪等大师。1992年第二届会议又认识了朱绍禹、刘国正、张定远、钱梦龙、黄光硕、潘仲茗、倪文锦、高原、刘朏朏、顾德希、陈金明、苏立康、陈必祥、何以聪、姚建庭、孙移山、姚麟园等前辈。其后在香港又认识了阎立钦、周庆元、王松泉、王柏勋、吴心田、顾振彪、程翔、魏书生、钟德赣等专家。在大陆以及教法会的年会,认识了谭惟翰、顾黄初、李杏保、周玉荣、郑惠坚、韩雪屏、曾祥芹、张传宗、陈钟樑、张中原、张良田、郑国民等学者。他们不少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承传先贤的成果,薪火相传下去,并加以创新。在他们的努力下,语文教育进入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影响深远。不难看到,这些学者大都是教法会的骨干成员,可以说,我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已经和教法会结下不解之缘。名家辈出,促使我从香港到大港攻读博士课程的主要原因。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同年,我在恩师刘佛年、金一鸣、缪小春、谢象贤等教授团的指导下,取得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学位。透过毕业论文《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建立我研究教科书编选体系的理论架构,成为日后研究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理论基础。这时开始孕育我的语文教育观。可以说,我能完成我的博士论文,主要除得到几位导师的悉心指导外,还得上述大部份教法会的学者帮助,他们或就论文提供意见,或协助调查测试,而谢象贤主编的《语文教育学》(1992),朱绍禹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1988),陈必祥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1987),周庆元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概论》(1994),顾黄初、李杏保编的《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1990),以及张定远编的《中国语文教学论集》(1985)等著作更是我学术思想形成的启蒙者和专业读物。
毕业后,教法会对我的发展影响更大。它提供了平台,让我向专家学者学习,每次年会让我展示研究成果。可以说,在专家学者的提携下,透过讨论与辩证,不断修正我的观点,并拓展我新的研究领域。回想第一次参加1998在大连举行的“全国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课堂教学演示会”,发表《香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让我先理清香港的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然后展开系统的研究。2006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年会”,发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陆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承传》。这是我利用编选体系的理论架构,系统研究两岸三地初中语文教科书序列的开始。2008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九次学术年会”,发表《台湾现行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这我在编选体系研究结束后,再建立一新的理论框架,展开教科书教学目标中情意培养的价值取向研究。2009在南戴河举行的“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发表《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反思和展望》。这我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世纪之交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实践了一段时间的总论,供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修订课程和教材时的参考。2010在四川师范大学举办的“建会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10次学术年会”,发表《苏教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学习重点研究──阅读能力训练的角度》。这是价值取向的研究完成后,又就教学目标的能力训练所做的研究。从几次在年会上的发言,大概可以反映我的学术发展历程。这都是在我的语文教育观指导思想下完成的。
“把语文教育建立在科学的体系上”是我的语文教育观。其实,这个观点是叶圣陶及张志公等前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他们鉴于传统语文教育的不足,尤其是在无序与随意性等方面,提出只有把语文教育建立在科学的体系上,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方法。不过,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他们开了风气,但未曾系统地提出具体的落实方法。我就在这方面下了十多年的苦工,加上教法会的前辈如朱绍禹、顾黄初、谢象贤、张鸿苓、刘国正及于漪等教授的指导下,略有所成。
如何规划一个科学的语文教学?科学就是合理,合理就是有序。我一直在做研究,就是希望能找到这个语文教学的序。系统论为有序提供了理据。建构语文教学的序,就是先以语文学科论为基础,处理语文科的定性、定向与定量工作,再以能力、认知以及课程等理论进行定序的工作,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序列。利用这个序,科学地规划语文教学,就涉及对单元教学与教材编选体系这两个概念的认识。
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因此,单元教学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体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循环性,做到从整体上来考虑,安排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和培养情意的序列。做到以能力组元,以文为经,道为纬的组元原则,就能落实课标所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教材编选体系就是“教材内容安排的序列、各部分的组成搭配以及内在联系”〔王贺玲(1998):《在比较中探讨小学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辑自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教材研究15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34页〕。建构语文教材的编选体系,就要处理好教材中单元间纵的衔接与单元内横的联系。纵向衔接需要做到上一单元所学,为下一单元所用,以便有效地学习有关单元;横向联系就是要善用精读、导读及自读三种课型的功能,做到精读让学生学能力,导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能力,自读则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自学、自评。
落实上述观点,我在理论探讨方面,着有《从能力训练的角度论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1999)。利用这些理论研究语文课程,着有《世纪之交香港中国语文教改评议》(2003),研究教材出版了《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2005),在教材建设方面,编写了《能力训练型编选体系中国语文实验教科书》(初中第一至六册)。《两岸三地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承传与创新》(2007)就是教科书编选体系研究的总结,这方面的研究要告一段落。由此看来,这不正是教法会的年会给我土壤,教法会的前辈给我养料,才能让我的学术思想茁壮成长吗?将来的研究工作是教科书练习系统的研究,再而做一些系统的教学实证研究。路漫漫,我想信在教法会的明灯指引下,我的研究工作不会觉得孤独,更不会迷失方向。
我的学术成长历程见证了在“建会30周年纪念会暨第10次学术年会”上周庆元会长《奋斗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和学术委员会王松泉主任《继往开来  重铸辉煌》的报告。
饮水思源,如果我在语文教育上有些贡献的话,这都是教法会的功劳。当仁不让,几年前得各理事推荐,经选举获任理事一职。也是第一位来自香港的理事,我希望能发挥优势,把会务拓展到两岸三地,为语文教育出一点力。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7:00:26 | 只看该作者
大师远行  日月长明
——追思我会首届会长朱绍禹先生

  议长


2008年5月9日16时左右,正赴温州上课途中,忽然接到王松泉教授的一个沉重短信:朱老已于当日14时许病逝。我心灵猛地受到一击:先生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元气充沛,怎一下走得这么急?……重击之下,不及细思,赶紧拜托松泉教授:谨以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的名义敬献一个花圈和一副挽联。
然而,小小花圈怎能承载深深哀思?一纸挽联又怎能尽述无边追念?朱老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又一位中国母语教育研究界的大师,他在母语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学人培养诸方面都作出了学界共誉、来者难追的特殊贡献。一代宗师之辞世,一国母语教育之创痛!
朱老不老!他毕生洋溢着学术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年轮禁锢不住超越者自由的思维。他穷毕生之功构建了一个丰富、深刻又充满创意的母语教育思想体系,又开拓性地培育了一拨活跃在当今母语教育论坛上的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还以满腔的热忱引导遍布大江南北的中小学母语教师踏上了教研兼擅的发展之路。与前述母语教育学界的先贤相比,他集母语教育思想家、活动家和实践家于一身,其学术影响面和活动覆盖面广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他的睿智,开启了多少学术骨干的教学思维;他的开放,拓展了多少教学新人的专业视野;他的激情,点燃了多少基层教师的追求信念。朱老不老,薪火传照!
朱老的去世也给我个人留下了抹不去的遗憾。先生生前,与我虽只有一面之交,但他对后学的多次赤诚勉励使我感念不已。
早在1994年,东北师大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举行全国性教学论文比赛,拙作《论语文教学激情》幸获少数几篇二等奖之一、并在该刊1995年第2期全文发表。事后编辑“泄密”:朱老荐此曰美文。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一次勉励,其后并无书信往返或电话联系。
2004年12月,在浙师大举办的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年会上,王光龙教授转述:朱老对我那本未必为人看好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称誉不少。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二次勉励,其后依然没有书信往返或电话联系。
2007年11月25日,在原浙江教育学院芳草苑宾馆所举行的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闭幕式上,朱老面对来自全国各省市母语教育学界专家和一线母语教师,又郑重表明他所看好的包括大陆和香港在内的两位母语教育研究者,其中大陆研究者点及吾名,并作了相关学术分析;之后,王松泉教授再转述:朱老在绍兴文理学院讲课中间又专门对我作了公开褒奖。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三次、最热切的勉励。其后,通过与宋祥君交流得知:其实朱老长期以来一直在褒奖(应读作期许)远方的我……但除了通过致宋祥君的电子信转达对先生的新年问候外,我依然未及直接书信请教或电话联系——只是已向松泉教授相约:争取在2008年请朱老再来浙江,特别应来浙师大走走。
然而,岁月无情,我的这份心愿尚不及实现,大师已经悄然远行·……在学术生态已经深受污染的当今,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几近素昧平生的后学如是奖掖,这种纯净剔透的勉励,这种超越世俗的情怀,令我油然而生无尽感慨!非我有才,先生厚道,如此而已。而今,我的感激、我的歉疚、我的深深遗憾……只能与这位先贤的稀世情意融合在一起,长种在青葱心田,化作匆匆步履下的激情,化作披荆斩棘中的坚忍,与春夏秋冬默默远行!
一位高人的价值往往更多地显现在他身后,或者说只有在他身影消失后才能更加深切体验到其所留下的那片空白——今天,朱老的遽然陨落,再次印证了这条屡试不爽的朴素真理。因他的离去而在母语教育学界所留下的空白,也许悠远的时间难以填补。因忠于信念、泽被杏园、热爱未来、扶掖新人而耸立起来的人格威望,因不辞晨昏、锲而不舍、横贯学林、纵越世纪而累积起来的学术资质,因爬梳剔抉、阐幽发微、慧眼洞察、心血灌溉而浇铸起来的专业高度……这一切的一切,吾辈可仰之而不可企及,可憧憬而不可追攀矣。
大师远行,日月长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6:28 , Processed in 0.0795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