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6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代周报—2010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评选揭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0 04:2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代周报—2010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评选揭晓
  
  2010年12月9日   
  
  十大文艺工作者:   赖声川 陈维亚 多多 韩寒 韩少功 林贤治 齐邦媛 王菲 吴宇森 周云蓬   
  
  十大公共知识分子:   崔卫平 陈志武 傅国涌 黄亚生 梁文道 茅于轼 秦晖 徐贲 徐友渔 于建嵘   
  
  十大民意代表:   方舟子 陈安薇 迟夙生 范谊 韩德 蒋洪 孟浩 王则楚 姚立法 杨剑昌   
  
  十大民间人士:   赵连海 北风 巴索风云 冯永锋 柳长汉 鲁宁平 钟吉章 詹其雄 张自安 钟如九 
  
  十大教育工作者:   朱清时 陈保善 储朝晖 蔡朝阳 陈光明 高娃 贾凤姿 刘道玉 李培根 袁腾飞   
  
  十大科学家:   徐芑南 白以龙 管秉贤 江风益 欧阳自远 裴钢 孙家栋 吴建平 吴良镛 钟南山   
  
  十大律师:   陈有西 董保华 郭建梅 郝劲松 李劲松 田文昌 王才亮 杨金柱 周立太 周泽   
  
  十大企业家:   马云 丁磊 李彦宏 马蔚华 秦晓 王传福 王石 张房有 周鸿祎 宗庆后   
  
  十大官员:   郭宝成 陈建华 陈云林 陈竺 黄奇帆 马建堂 尚福林 伍皓 万庆良 王荣
  
  十大新闻工作者:   王克勤 长平 陈晓楠 崔永元 邓飞 龚晓跃 胡舒立 邝飚 龙志 周志兴   
  
  
  特别致敬:年度公民—上海献花市民   
  
  特别纪念:蔡定剑、梁从诫、李普、范敬宜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1:32:55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1:34:37 | 只看该作者
转自:http://bbs.anti-cnn.com/thread-294966-1-1.html
南系山寨《时代》一百名人大菜闪亮出锅

远看《时代周刊》,近看《时代周报》。这个山寨版的《时代周刊》即中国南方报系的《时代周报》,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炒烹炸蒸煮炖烙烤煲,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菜--“时代周报—2010影响中国时代进程的100人”,终于出锅了。

该报关于“时代100人”的定义是:当选者应当在本年度对公共生活及时代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对社会具有推动作用和激励作用的,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意见领袖、进步力量。

这道大菜是:

        十大文艺工作者:赖声川 陈维亚 多多 韩寒 韩少功 林贤治 齐邦媛 王菲 吴宇森 周云蓬
     十大公共知识分子:崔卫平 陈志武 傅国涌  黄亚生 梁文道 茅于轼 秦晖 徐贲 徐友渔 于建嵘
     十大民意代表:方舟子 陈安薇 迟夙生 范谊 韩德云 蒋洪 孟浩 王则楚 姚立法 杨剑昌
     十大民间人士:赵连海 北风 巴索风云 冯永锋 柳长汉 鲁宁平 钟吉章 詹其雄 张自安 钟如九
     十大教育工作者:朱清时 陈保善 储朝晖 蔡朝阳 陈光明 高娃 贾凤姿 刘道玉 李培根 袁腾飞
     十大律师:陈有西 董保华 郭建梅 郝劲松 李劲松 田文昌 王才亮 杨金柱 周立太 周泽
        十大新闻工作者:王克勤 长平 陈晓楠 崔永元 邓飞 龚晓跃 胡舒立 邝飚 龙志 周志兴
        十大科学家:徐芑南、白以龙、管秉贤、江风益、欧阳自远、裴钢、孙家栋、吴建平、吴良镛、钟南山
        十大企业家:马云、丁磊、李彦宏、马蔚华、秦晓、王传福、王石、张房有、周鸿祎、宗庆后
        十大官员:郭宝成、陈建华、陈云林、陈竺、黄奇帆、马建堂、尚福林、伍皓、万庆良、王荣

        特别纪念:蔡定剑、梁从诫、李普、范敬宜。

烹饪这道大菜的厨师团(评委)是:

      “时代100人”总评顾问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婉莹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江艺平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钱钢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
  杨锦麟 凤凰卫视主持人
  杨伟中 台湾新闻记者协会会长
  展江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时代100人”评委
       (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娜 人民网资讯部 媒体合作主任
  曹保印 《新京报》评论部主任
  陈朝华 《南都周刊》总编辑
  陈鸣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陈平 阳光卫视董事长
  陈彤 新浪网总编
  陈中 《南风窗》社长
  戴志勇 《南方周末》评论部编辑
  单士兵 《重庆时报》评论部主编
  邓志新 《南方都市报》编辑
  范正伟 《人民日报》评论员
  方可成 《南方周末》记者
  丰鸿平 《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
  符定伟 《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
  傅剑锋 《南方周末》编辑
  高军 腾讯网财经频道主编
  高明勇 《新京报》评论员
  郭琼虎 《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
  何建晔 财经网主编
  何龙 《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编委
  何满 《南方农村报》评论编辑
  何智新 《广州日报》专版新闻中心主任
  胡彬 天涯网总编辑
  胡泉 《羊城晚报》总经理
  黄章晋 《凤凰周刊》执行副主编
  鞠靖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康不德 《南方日报》评论部主编
  李福春 《西部广播电视》杂志社社长
  李海霞 《北京晚报》资深记者
  李红平 《看天下》执行发行人
  李鸿文 《晶报》评论部主编
  李思磐 《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
  李霞 《南都周刊》副主编
  李甬 网易总编辑
  林涛 《南方都市报》编辑
  刘洪波 《长江日报》评论员
  刘坚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明清 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副社长
  刘书 凤凰新媒体总编辑
  陆晖 网易华南市场总监
  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采访总监
  吕东熹 台湾公视新闻部制作人
  罗爱文 香港《文汇报》广东分社社长总编辑
  罗永新 《南方传媒研究》杂志主编
  马志海 南方电视台《马后炮》节目主持人
  聂道先 新华网财经部总监
  宁二 《南方都市报》编辑
  潘采夫 《新京报》文娱部主任
  彭忠民 《信息时报》总编助理
  秦鸿华 DG时间网总监助理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丘克军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副主任
  沈文璟 《领导者》执行主编
  师永刚 《凤凰周刊》执行主编
  石扉客 《南都周刊》编委
  宋长风 《21世纪经济报道》市场部副总监
  宋志标 《南方都市报》评论员
  苏少鑫 《新快报》评论部编辑
  孙全胜 《新营销》主编
  谭春鸿 广州电视台广告部主任
  谭人玮 《南方都市报》记者
  唐毅 腾讯网资深主编
  王来雨 《南方都市报》文化部主任
  王世军 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节目总监
  王炜 和讯网总编辑
  王学永 央视“新闻1+1”副制片人
  王以超 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编委
  吴淑平 《凤凰生活》总编辑
  伍乐 MSN理财频道主编
  向阳 《南方周末》文化部主任
  笑蜀 《南方周末》首席评论员
  许海平 《八小时以外》品牌总监
  许秋汉 《博物》杂志主编
  鄢烈山 《南方周末》高级编辑
  杨子 《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
  杨传银 共识网编辑
  杨克军 广东电视台广告部主任
  叶匡政 《凤凰周刊》主笔
  易艳刚 新华社记者
  于德清 《新京报》评论部副主任
  袁友兴 《南方都市报》副总经理
  曾雪峰 互联网业务部论坛频道主编
  詹晟 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编导
  张东生 腾讯资深主编
  张鹭 《财经》资深记者
  张淼 《21世纪商业评论》编委
  张书舟 《南方都市报》记者
  张铁志 台湾《新新闻》周刊副总编
  张彦武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记者
  赵楚 《军事世界》杂志主编
  舟亦洲 《中国证券报》资深记者
  周可 《新周刊》副主编
  竺宇 广东电视台主持人

看,清一色的南系人物。有人可能会问,里面不是还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人吗?别忘了,有位南系干将就曾洋洋自得地说过,他们南方系的人现在到处都有。

这个菜单里的菜,有的大家可能有些面生,有的可是赫赫有名,譬如出不了境的大右派(自己承认是大右派,反对摘帽)的茅于轼;譬如身在美国、专门唱衰中国经济的二半吊子经济学家陈志武;譬如在课堂上大放厥词一度被劝诫和停职的袁腾飞;譬如咒骂汶川地震是“天谴”的长平;还有伟大的“文艺工作者”韩寒。当然还得有些“陪榜”者以撑门面,譬如其中的科学家、官员和企业家。

这个菜单还是很有用的,起码有两个用处:一个是让世人都清楚了南方系骨干人物、所器重的人物,阵线分明,让自己人不至于误伤自己人,让对手不至于没有靶子。另一个好处是,就像《〇八宪章》签名一样,一旦国内有事,按图索骥就是了,茅于轼和艾未未不就是被按图索骥,被海关拦住,出不去吗?

总的评价我就不说了,由新浪一位叫“江清月近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c33cb00100o1no.html)代替吧,他说: “ 广州,也只能是广州,才有这样敏锐的狗眼光一下子找出这么多条狗出来,也算是给群魔乱舞的2010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汉奸句号!”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1:40:18 | 只看该作者
十大“教育工作者”其他人
2010年12月09日
来源:时代周报  


 陈保善

  陈保善是国际顶尖真菌病毒学家,曾在植物病毒研究领域创造多个“世界第一”;为帮助家乡发展,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他常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病虫害问题,被人们称为“广西最有技术含量的农民”……他还是广西大学副校长、广西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光明

  藏族,中共党员,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1979年起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工作在艰苦偏远的民族地区学校。玉树地震发生时,他是第一个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学校主校区的校领导,不顾个人安危和腰部的伤痛,及时组织师生挖救被埋学生,他与救援人员共救出9名学生。连续四天,带病坚守在救援一线,与救援队一起搜救学生。曾获青海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储朝晖

推荐阅读
高清:“天宫一号”按预计时间成功发射 专题 美联储或推新宽松政策
中铁电化自称沪10号线供电建设方 成品油走私利益链曝光 根在垄断 20多温州跑路老板被澳门警方遣返 图:趣味盘点上班族的20个综合征 《股神争霸》七重好礼送不停 水皮:中国消协的回应真搞笑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5-1987年任中央教科所所订《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农村教育改革》课题报告撰稿人,兼任安徽省行知中学教改实验员和高中物理教师,赴19县市进行教育与社会田野调查,是依据陶行知教育思想倡导农科教结合观点的最早提出者之一。所著《中国教育再造》、《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连续获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2006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已到过26个省市进行教育与社会田野调查。

  


李培根

  李培根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1983年赴美留学,1987年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的演讲《记忆》打动了无数学子的心,并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

  


高娃

  高娃,女,蒙古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蒙古族中学高级教师。20年默默奉献在民族教育战线上。她坚持以家访为家校联育的主要方式,制作“牧区家校联育互动”卡,对贫困生、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爱,所在班级为盟级先进班集体。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等荣誉称号。

  


贾凤姿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她把一门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讲得鲜活生动,她的课节节爆满。在学生的心里,贾凤姿不仅仅是位优秀的任课老师,更是他们在高校成长的思想导师。思政课也不再是以往死记硬背的普通课程,而是能够让他们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生活的高级学科。

  


蔡朝阳

  绍兴稽山中学语文教师。他幽默、风趣,因此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蔡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培育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他在学生中受到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他最大的价值在于,他让孩子们看到了真相,知道了不同的观点,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1:43:17 | 只看该作者
彭晓芸: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提示者”

——写给“时代100人”

作者:彭晓芸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搭乘一趟地铁列车,车上座无虚席,同时目睹一位提着比较饱满的购物袋的孕妇站立在人群当中,妻子感到万分别扭,觉得这位孕妇一定很辛苦,她看着丈夫;丈夫却毫无知觉,依然坐在一个角落里,翻看随身带的杂志。这个时候,如果妻子问一句:“在你看来,那位妇女是不是不太舒适?” 丈夫会怎样呢?


  这是一个关于道德感知的哲学命题,由此而阐发的讨论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道德感知的差别,对于摆在他们面前的道德情境,有的人于焉不察,有的人则看到了。但这是否意味着价值认知的鸿沟呢?进一步的论证告诉我们,这未必能够有力推断出故事中的丈夫和妻子道德水准的高下,也未必代表他们之间不可沟通达至共识。


  道德感知不同于道德判断,道德感知先于道德判断出场,而且受制于各种特定情境和主体心理因素的影响,难以追求一种统一、同步的道德感知能力,但这不影响人们通过情境的置换和同理心来获得道德洞见。上述故事中,或许妻子的一句提醒,足以化解这种情境感知力的差别,丈夫并不会拒绝理解一位孕妇的艰难,但如果没有这句提示,他的确可能在整个旅程中都并未将这个情境从那个嘈杂的环境中提炼出来单独考量。再一个可能性则是,如果换一种情境,妻子和丈夫的道德感知能力也许会换成另外一种情形:妻子滞后于丈夫感知到另一种道德亏欠。


  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故事提示我们:关于美德,关于如何做得更好,我们总是需要一句“提示”。


  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彰显着个体价值的行动者,他们,就是我们的“提示者”。在这里,你看见的不只是一百位时代人物,他们是那个兼具道德洞见与执行力的“提示者”。他们值得仰望,不是因为他们有优于我们的人格基因,而是由于我们可能被同一种价值共识感化;他们的步履更独特,不是因为他们不通世事,与世多龃龉,恰恰是由于他们把头深深埋入了当世当时的情境,义无反顾……


  谁能将自我植入这个世代的肌理,谁能更深刻地体悟当下在历史坐标中的轴线,谁便赢得人间的敬畏,增进生命的厚度,成为“价值共同体”的守护者。


  在这里,你看见的不是成功人士,不是完人,而是各个领域孤独而执着的在场者,他们的某一种不懈的信念和行动,持续撞击着这个时代的神经。他们从未离开,他们选择一直驻立在自己的位置上,以微弱的光亮雕刻时光的刻度;他们不分体制内外,以价值认同为底线寻求最大范围的同行者;他们是时代的领跑者,却以慢的姿态等待社会裂痕的弥合。


  凝聚价值共识,我们没有鸿沟——这是“时代人物”给予我们的提示。(2010年12月9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1:51:08 | 只看该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2:01:32 | 只看该作者
稽中老师蔡朝阳:影响中国时代进程
  
来源: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2010-12-15  
  http://www.sx.gov.cn/content/20090803000142/20101215000339_0.html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 今天中午,当绍兴市稽山中学蔡朝阳老师听说自己入选“时代周报—2010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十大教育工作者时,深表意外。
  “他幽默、风趣,因此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蔡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培育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他在学生中受到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他最大的价值在于,他让孩子们看到了真相,知道了不同的观点,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这是华文媒体圈的100位传媒精英担任评委对蔡朝阳的评价。
  2009年暑假,蔡老师与另几位志同道合的同行,在《读写月报》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孩子在吃错药》的长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了挑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晚上的太阳》一文是虚构的。此文的大意是:爱迪生刚满7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但是根据记载:爱迪生生于1847年,而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记载是1886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886年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时,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我没有为教育事业做出过多大的贡献,没有获得过任何主流奖项,也没有人推选,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搞错了?”在蔡朝阳看来,这次获奖是评委对自己的错爱。
  此外,现住绍兴、被称为“最具人文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的周云蓬也与赖声川、韩寒等一同入选“时代周报—2010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十大文艺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2:18:48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2:25:36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22:45:24 | 只看该作者
校长毕业典礼演讲串网络热词 7千余学子喊根叔

本报讯 昨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李培根讲话成为众多师生当天网络签名

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李培根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都是李培根昨日演讲中出现的词汇。

该校能源学院鲍永杰说:“没想到校长会这么亲切。”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句引用的话经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说出后,昨日成为该校众多师生的网络签名。

●5月底从国外回来的飞机上写出初稿

“校长要用心讲话。”李培根告诉记者,“如果演讲稿由其他人代劳,文采可能会比我好,但不能代表我与学生的讲话。”

此次演讲稿系李培根本人撰写,“在5月底从国外回来的飞机上,已写出初稿”。

邵宇平1个月前因踢“毕业杯”足球赛造成右腿骨折。昨日,他拄着拐杖参加了毕业典礼。他说:“‘根叔’讲的很贴近我们,没有官腔,很多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

北京理工大学78岁退休教授杨宗基,昨日专程到汉参加了孙子杨奕的毕业典礼。他认为,李培根校长的演讲很实在,讲到了学生们的心里。

●“根叔”称谓最初可能出现在论坛上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现在被该校学生习惯性地称为“根叔”。

昨日,在该校本科生毕业典礼上,7000余名学子多次现场高呼“根叔”、“根叔”。

在副校长张晋的印象中,“根叔”的称谓最初可能出现在该校白云黄鹤论坛上。“听起来很亲切,是学生对校长的一种‘尊称’”。

李培根表示,“根叔”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他也没什么印象,但出现应该有好几年了。现在,不论是学生在公开还是在私下场合这样相称,李培根都会欣然应答。

●3小时里与1200名应届毕业生一一握手

昨日,华中科大6个院系的1200余名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与“根叔”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约3个小时内,身着导师服的李培根与他们一一握手、合影,其中的百名学生还与他相拥。

外语学院应届毕业生刘艳丽是昨日与“根叔”拥抱者之一。“大学4年一定要抱一下‘根叔’”,刘艳丽如愿以偿。当她走下舞台时,班上另几名女生纷纷过来与她拥抱,希望借此拥抱“根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3 17:42 , Processed in 0.1287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