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文人生活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2:36:05 | 只看该作者
晋代末年的大诗人陶渊明,也是孤独心态的典型代表。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③便辞官归乡。陶渊明厌恶官场,企图通过逃避世俗而返归自然,求得“真我”。有人说“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④,可谓一语中的。但陶渊明对这种孤独心平气和、非常坦然。从喧闹归向平静和孤独,他是主动选择的。无车马之纷扰,门虽设而常关,按陶渊明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因此,他宁可选择孤独而不留恋官场。这高扬个性精神的举动固然显出陶渊明的洒脱,但我们仍旧在他的诗文中透过看似平淡的生活而窥见其内心的悲苦。“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孤独的人面对着孤独的松,是双方在进行无言的交流,也是人向青松汲取精神营养。中国古代画家喜欢以这样的意境衬其幽雅,而更深层的意义则却说明了古代文人的凄怆情感和悲凉无奈。尽管陶渊明以逃离方式来反抗社会,但那不是颓废和沉沦,孤独使他成了真正的猛士。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在孤独的状态下仍然写出《咏荆轲》和《读山海经》这样金刚怒目似的诗篇。陶渊明知道,只有在孤独的心态下,才能区分善恶、辨别真伪,只有在孤独的状态中才能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人生。《饮酒》二十首,是他“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之后写下的。
这是他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也是孤独者的自言自语。这其中有自慰,但更多的是坚守节操信念而不同流合污。萧统《陶渊明集序》说,读陶渊明作品,“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⑤,正是指其中蕴含的节操和骨气。令人玩味而深思的是,当年渔父劝告屈原的一番话,几百年后,又被田父拿来劝告陶渊明。《饮酒》第九说:“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蓝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渔父和田父代表了同一种思想:氵屈泥扬波,不必较真,委屈自己,向现实妥协。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传统却偏偏不这样,他们不向世俗退让,不向现实低头,旗帜鲜明地宣告士人心灵的伟岸和卓而不群。
唐代疆域辽阔,国势强盛,政治开明,文化发达,但一些诗人仍然有强烈的孤独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李白性格旷达,贫富贵贱,无所不交。上至宫廷大臣、王公将相、县令判官、秀才郎中,下至农夫老媪、道士僧人、渔夫隐士,都可写进他的诗中,但李白仍时时感到内心巨大的孤独无依之感。李白有很强的功名心,希望“济苍生”“安社稷”,但现实又总是使他难以入愿,虽有机会供奉翰林,但傲岸的性格使他不愿奴颜婢膝。以李白的旷达性格和交游之广,有时我们很难理解为何他还有强烈的孤独心态。他在《悲歌行》中说:“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这真是孤独痛苦到了极点。他在《行路难》中呐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不是李白的傲气,而是清明圣世诗人无路可走的感慨,同时也是诗人孤独心态的真实流露。《独坐敬亭山》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人评此诗,多重表面意,如《唐诗广选》引蒋仲舒曰:“便是独坐境界。”《唐诗训解》:“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唐诗别裁》:“传‘独坐’之神。”惟有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评语最得要旨:“贤者自表其节,不肯为世推移也。”这让人首先想到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可知诗人笔下的敬亭山,实际上是诗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的象征。李白既不容于世,又不向现实妥协,于是其人生之路便染上了悲剧色彩。从这点上来说,李白和屈原、陶渊明的心灵是相通的,文化性格也是相同的。
李白孤独心态的意义在于,在盛唐时代,诗人依然在固守着心海中一泓纯真的清泉,保持着士人性格和品格的高贵,渴求功名又绝不丧失人格,不矫饰,不掩盖真实的性情。李白似乎也知道自己的命运,生前孤独无依而死后精神不朽,所以才说自己“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世俗的人是无法理解李白的。
宋代是中国文人展示心灵最充分细腻的时代,苏轼最具有典型意义。但是,若从心中最大痛苦和孤独感来讲,辛弃疾无疑最能震撼人心。这位北方出生的英雄汉子,早年便有惊人之举,南渡之后本希望朝廷重用,但南宋王朝的苟安使他请缨无路,深沉的痛苦和巨大的孤独感交织于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鱼会,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在痛苦地折磨着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他醉后独自挑灯看剑,梦醒之后依然是孤寂凄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孤独的心态中融进了民族社会的忧患和进退两难的人生苦闷。辛弃疾首先是一个军人,其次才是一个词人,但南渡之后的卑微官职使他难有作为,壮年时期近二十年的闲居又使他心灵遭受重创,万般无奈之中便沉湎佛教。有人仅看到此点便认为辛弃疾消磨了斗志,这实际仍是未能从本质上了解他的孤独心态。佛教只是用来拂慰心灵的,他没有被佛教征服。因为六十四岁时他出任浙东安抚使,仍在宋宁宗面前力陈北伐主张,积极备战。
中国古代具有孤独心态的文人不可胜数,屈原、阮籍、陶渊明、李白、辛弃疾只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文人大多不得志而又未泯灭仕进之心,不放弃追求而又不忍归隐,进无路,退不忍,这才陷入孤独的境地。古代文人讲据于儒,遁于佛,但处于儒佛之间的境界是相当难堪的,据于儒而受阻,遁于佛而不忍,于是便在煎熬之中饱尝着孤独之苦。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中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⑥孤独心态既是古代文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写照,这是古代文人最为宝贵的性格,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来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听到清醒的声音和警世的呐喊,同时,我们在阅读古人时,心灵才能一次次得到荡涤。
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冷静,才能重新重视自我的价值并对世事进行评判。古代文人坚守着节操,在艰难困苦和孤独寂寞中,他们痛苦、哀怨、言行怪异,但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是不降低人格以求容,从这点上来讲,孤独是伟大而神圣的。千百年之后,当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代文人进行精神对话,既是在审视社会历史,同时也是在拷问我们自己的心灵。一部古代文人的孤独心态史,既是古代文人跋涉人生求索理想的历史,也是古代文人心中神圣之灯长明的历史。(作者系河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05:26 , Processed in 0.0911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