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06:1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转载▼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另一类是阅读教材,如《孝经》《论语》《四书》《五经》《尔雅》等,还有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的教材。
  
  二、近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近代语文教育包括文学设科期和国语国文期。其中从语文独立设科开始至“五四”运动前为文学设科期,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诞生为国语国文期。在语文教育发展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方面来看,强化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这种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文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教化民众,为社会服务,为时政服务。这种思想在解放区尤为突出。在新民主主义教育体制下,解放区的语文课程设置力求实际、精简、集中、连贯,所编教材强调政治,注重实际,讲究实效。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中太平天国提倡白话文。19世纪90年代与白话文相适应的国语运动蓬勃兴起,先后有“切音”“简字”“注音字母”“新文字”等运动。1916年,北京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国语研究会”,鼓吹文字改革,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1917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在1911年“读音统一会议”制定的注音字母的基础上,议决了《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推行注音字母。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
  (三)从教育方法来看,首先是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重视识字教学,把识字、辨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是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记忆,对课文中好的段落或精美文章的全篇,要求熟读、背诵,并在此基础上领会字、词、句、篇的内在含义。再次是注重讲解,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我国的一些语文教育家,经过艰苦的探索,总结出了适合我国语文状况的教学方法。如:1921年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叶圣陶的《作文论》,1942年叶圣陶、朱自清的《精读指导举隅》,1943年叶圣陶、朱自清的《略读指导举隅》,还有阮真提出的“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补充校内阅读于校外”的主张,使我国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四)从教材建设来看,语文教科书编选内容全为文言文。1908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两套供中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一套是吴曾祺编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全套五册,共选文709篇,作者达266人。所选的都是琅琅上口的文言文。另一套是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体例与吴本略同。1915年,谢无量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的《国文教本评注》319篇选文全是文言文。
  
  三、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可谓纷繁复杂,是指从新中国诞生至今的语文教育。它包括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其中从新中国诞生至1958年“大跃进”前为语文定名期。从“大跃进”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语文波折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语文革新期。由于这段时间跨度长,笔者按语文教育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分别进行论述。
  (一)语文教育定名期,是指1949—1958年这段时间。具体又分为语文定名阶段和汉语文学分科阶段。其中,1949—1956年是“语”和“文”的统一,1956—1958年是汉语文学分科,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重建和初步革新的发展轨迹。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定名阶段主要革新了语文教育内容,以利于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听说读写并重,以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学习苏联教育理论,以改造旧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分科阶段是系统学习语言知识,以加强语言教育;系统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以加强文学教育;建立《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更新语法教学思想。
  2.从语文教育内容来看,课本不再使用“国文”或“国语”,改称“语文”;思想教育任务在语文学科中更显得重要;选文内容要充实,思想正确,同时要注意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生动;利用课本进行听读说写四项作业训练。
3.从语文教育方法来看,定名阶段的教育方法表现了很强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改进串讲分析;改进汉语教学;改进课堂结构;改进作文教学。分科阶段的教育方法,汉语课教学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先提出定义或规律,再举例;一种是先提出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概括出定义或规律。文学课的教学方法是:分类讲读;讲清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起始、阅读和分析、结束、复习);形象分析;艺术形式的分析;对各类文学作品特点的分析。
  4.从语文教材的建设来看,1950年,由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建国后第一套中学语文课本。课文未组单元,属传统的文选性体系。这套课本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思想性强,课文量偏少,缺乏系列性,基础知识偏轻,缺乏系统性。1952年对课本进行了修订,并一直使用到1956年。1956年秋实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中央教育部为此制定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本。这套分科型教材明确规定了中学汉语与文学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材编排体系以及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试图把语文教学纳入科学轨道。这套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并讲求系统,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中的随意性。 (二)语文教育波折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经历了“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总体上看,语文教育经历了偏离方向——积极调整——再遭劫难——拨乱反正这样一个基本轨迹。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1.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从1959年6月5日上海的《文汇报》展开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即“文道之争”。1961年1月,《文汇报》开展了“怎样教好语文课”的讨论,同年12月又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的任务》,对这场讨论做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语文“双基”教学的思想。
  2.从语文教育内容来看,“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搞政治挂帅,编写教材时选文只顾思想内容,不管语言形式,语文教学事实上很少有真正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作文课与政治课直接配合,说不上有真正的作文训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读写训练的内容,从1963年秋季使用的新编十二年制中学语文课本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大体的顺序,每一单元又有侧重,特别是知识短文和单元的配合,使语文基本训练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几乎变成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说教。小学低年级的课本是毛主席著作和语录课。到了高年级,则添上一些简短的鲁迅作品,样板戏唱段。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也基本如此,只是再增添一些“两报一刊”社论和大批判文章。
  3.从语文教学方法来看,崇尚精讲多练,重视“双基”教学。另外,上海育才中学提出了“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教改措施。粉碎“四人帮”后,育才中学又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水平的提高。
  4.从语文教材来看,1958年,为新学年开学的需要而编写了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偏少,显著的特点是突出政治。1959年、1960年对该教材作了两次修订,增加了课文数目,加强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1963年编写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课文的数量,在体系、编排、选文的质和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十年动乱时期,语文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语文教材的建设是一个空白。
  (三)语文教育革新期是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20余年的语文教育。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1.语文教育理论逐渐提升,主要表现在:尊重语文教学规律,探讨语文教学规律,追求语文教育科学化;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教育必须现代化、民族化。
  2.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能力训练为序,纵向的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基础知识贯穿教材;横向的各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内容成为若干个层次,形成48个交叉点,即48个单元。
  3.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比较流行的有导读法、问题教学法、控制教学法。上海市嘉定二中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北京宁鸿彬的卡片教学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辽宁欧阳黛娜的四步阅读法为问题教学法。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提出“负反馈模式”为控制教学法。这几种方法,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力地冲击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4.语文教材在文选上更贴近现代生活,丰富多彩而生动活泼,编排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还从“教本”转变为“学本”,给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创造性使用的空间。另外,实施教材多样化政策,到2003年止,已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八套语文教材通过了审查。
  四、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的评价
  应该说研究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为了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历史面貌,从发展规律的本质上了解和借鉴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天和今后的语文教育。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虽没有单独设科,教学内容是各类思想的大融合,没有出现专门论述语文教学方法的专著,但教学内容广泛而多样,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教育类别清楚,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有一些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传统教法仍被今人所使用。这为我国近代、现代语文教育提供了借鉴的依据。近代语文教育,由于教育内容的更新,教科书编写有了系统化,语文教育方法的研究也有了发展。另外,社会的变革,如:清末的维新、辛亥革命、“五四”前夕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大大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并为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而又空前繁荣的巨大变化,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理论逐步提升,教学模式多样,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语文教材出现了多种体系并存的新格局。这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3]王松泉,钱威.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5]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6]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43:24 | 只看该作者
博士生导师名单
(以任职时间先后为序)



任职年份
姓  名
学校与学科名称
招生人数
毕业人数
备  注
1999
倪文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22
17

2001
周庆元
湖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20
11

2004
陶本一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9
9

2005
郑国民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17
8
含新加坡、韩国2名
2005
刘  淼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7
2

2006
曹明海
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7
2

2008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6
0

2009
刘正伟
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1
0

2009
靳  健
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
1
0

合计
9位
7所大学的7个学科
90
49

(周庆元整理)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46:42 | 只看该作者
历届领导成员名单


第一届理事会名单
(1980年10月10日通过)

名誉会长:叶圣陶
顾    问:张志公  刘佛年  辛安亭  苏灵扬  叶苍岑  刘国正  郭  林
理事长:范德藻(后由朱绍禹担任)
副理事长:朱绍禹  王兆苍
秘书长:于亚中
副秘书长:阎立钦  何  深
常务理事:范德藻  朱绍禹  王兆苍  罗大同  于满川  谭惟翰  王必辉  张鸿苓  于亚中  阎立钦  何  深  潘述羊
理    事:于亚中  于满川  王文敬  王立吾  王必辉  王兆苍  冯  一  冯守仲  朱绍禹  孙其三  李玉岐  杨达平  何  深  何以聪  张广岩  张鸿苓  张隆华  陈炳文  范德藻  罗大同  罗定五  郑会为  阎立钦  谭惟翰  潘述羊


第二届理事会名单
(1988年8月12日通过)

理事长:朱绍禹
副理事长:于亚中  阎立钦
秘书长:于亚中(兼)
副秘书长:张  锐  冯守仲
常务理事:朱绍禹  于亚中  阎立钦 何  深  张  锐  顾黄初  王必辉  易理栋  韩雪屏
理    事:于亚中  马  驰  王  伟  王文龙  王文敬  王必辉  王光龙  王华敏  韦志成  叶平衡  冯守仲  司君恒  朱绍禹  杨成章  肖士栋  何  深  何以聪  佟士凡  汪友竹  张  锐  张广岩  张中原  张良杰  张棣华  陈学法  陈菊先  易理栋  罗运清  周庆元  顾黄初  倪文锦  徐荣华  资  贞  黄麟生  阎立钦  韩雪屏

学术委员会名单
(1988年11月通过)

主    任:谭惟翰
副主任:陶本一  罗大同  张隆华  潘述羊  王兆苍
主任助理:王松泉  倪文锦
委    员:于满川  万恒德  王佐杰  方浣仙  冯  一  冯力行  冯起德  刘清涌  李玉岐  李杏保  杨履武  陈碧秋  鱼浦江  郑会为  郑蓉芳  赵北柯  钟为永  饶杰腾  秦树基  徐  同  黄汉清  曾祥芹  谢象贤


第三届理事会名单
(1993年8月19日通过)

理事长:阎立钦
副理事长:顾黄初  张  锐
秘书长:周庆元
副秘书长:王松泉  倪文锦
常务理事:阎立钦  顾黄初  张  锐  周庆元  王松泉  倪文锦  韩雪屏  韦志成  曹洪顺  张中原  王光龙  佟士凡  陈菊先
理    事:丁浩然  王日新  王文龙  王光龙  王严平  王松泉  王相文  韦志成  邓达森  叶云鹏  冯守仲  冯起德  刘莉萱  孙郁方  李杏保  佟士凡  张  锐  张中原  张良杰  陈学法  陈建伟  陈菊先  武玉鹏  林中伟  林志荣  周庆元  鲁浦江  秦树基  顾黄初  倪三好  倪文锦  徐荣华  徐美英  黄麟生  曹洪顺  阎  苹  阎立钦  韩雪屏 戴永寿

学术委员会名单
(1993年8月19日通过)

主    任:朱绍禹
副主任:于亚中  陶本一  钟为永  刘清涌  杨成章  曾祥芹  王  伟
委    员:王淑琛  叶平衡  冯力行  李维鼎  吴其馥  汪  莹  汪伯嗣  沈绍辉  张文颖  郑蓉芳  查良圭  饶杰腾  钱  威  徐  同  黄汉清  寇文奎  彭华生  程顺之  颜  禾

学术顾问名单
(1993年8月19日通过)
谭惟翰  罗大同  张隆华  潘述羊  何以聪  赵北柯  谢象贤


第四届理事会名单
(1998年7月29日通过)

理事长:阎立钦
副理事长:顾黄初  周庆元(常务)
秘书长:王松泉
副秘书长:倪文锦  佟士凡  周玉荣
常务理事:阎立钦  顾黄初  周庆元  王松泉  倪文锦  佟士凡  周玉荣  韦志成  曹洪顺  张中原  王光龙  陈菊先  陈学法  李杏保  林中伟
理    事:王乃森  王日新  王光龙  王松泉  王相文  王显槐  王家政  韦志成叶云鹏  刘一承  刘永康  刘莉萱  江  平  李杏保  何文胜  佟士凡  张中原张良田  张良杰  陈学法  陈建伟  陈菊先  林中伟  林志荣  周玉荣  周庆元  鱼浦江  顾黄初  倪三好  倪文锦  唐晓云  黄麟生  曹洪顺  阎  苹  阎立钦  程顺之  傅炳熙  靳  虎  熊成钢  潘纪平

学术委员会名单
(1998年7月29日通过)

主    任:顾黄初(兼)  韩雪屏
副主任:于亚中  张  锐  陶本一  钟为永  刘清涌  杨成章  曾祥芹  王  伟  郑惠坚  陈祖楠
委    员:丁浩然  卫灿金  王文龙  王严平  王尚文  邓达森  叶平衡  冯力行  冯守仲 冯起德  孙郁方  李维鼎  汪  莹  汪伯嗣  沈绍辉  武玉鹏  郑蓉芳  饶杰腾  秦树基  钱  威  徐林祥  徐荣华  徐美英  黄汉清   寇文奎  彭华生  程大琥  颜  禾  戴永寿

学术顾问名单
(1998年7月29日通过)

朱绍禹  张隆华  潘述羊  何以聪  赵北柯  谢象贤


第五届理事会名单
(2006年4月17日通过)

会    长:周庆元
副会长:倪文锦  郑惠坚
秘书长:张良田
副秘书长:周玉荣  张中原
常务理事:周庆元  倪文锦  郑惠坚  张良田  周玉荣  张中原  王光龙  林中伟  曹明海潘纪平  陈建伟  李  丽  王荣生  于源溟  徐林祥  魏振水  靳  健  潘  涌  王相文  靳  彤
理    事:王 萍  王金香  王显槐  王柏勋  王相文  王雅萍  韦文安  冯辉梅  田良臣  龙文希  刘  淼  刘正伟  刘海霞  孙建龙  何三本  何文胜  何更生  余立新  宋  祥  张正君  张东英  时金芳  李 宁  李山林  陈玉秋  欧阳芬  武永明  武玉鹏  范国祖  郑  浩  施  平  唐秋德  郭  琦  郭开平  钱加清  高吉魁  崔秀兰  黄耀红  傅炳熙  温欣荣  韩向东  靳  彤  熊成钢  潘  涌  潘新和  颜  禾  魏本亚  王学义

学术委员会名单
(2006年4月17日通过)

主  任:王松泉
副主任:陈学法  程大琥  汪  莹  郑国民
委  员:刁瑞珍  卫灿金  王乃森  王云峰  王玉辉  王安琳  王家政  刘永康  刘济远  刘莉萱  江  平  许建中  那茂菊  吴格明  张孔义  张成福  张希林  李晓明  李海林  李景阳  李新宇  李福灼 汪  潮  沈绍辉  肖晓勇  陈黎明  林化君  林志荣  欧小松  赵玉霞  倪三好  崔干行  阎  苹  程咏梅  毓明苙  翟启明  蔡  明

学术顾问名单
(2006年4月17日通过)

首席学术顾问:朱绍禹  阎立钦  顾黄初
学术顾问:韩雪屏  张  锐  陶本一  钟为永  杨成章  曾祥芹  王  伟  佟士凡  韦志成  李杏保  议委员会                      陈菊先  曹洪顺  黄麟生
(王松泉整理)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47:46 | 只看该作者
部分内设机构简介

周玉荣


1988-2011年内设分部情况概览


分部名称
成立
时间
负责人
所在理事会届次
第一负责人
其他主要负责人
语文教育学研究部
1993.08
韦志成
陈菊先 邓达森
第三届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部
1988.08
1993.08
易理栋
郑荣芳
冯力行
陈永芳 佟士凡
徐荣华
第二届
第三届
语文教育史研究部
1988.08
1993.08
顾黄初
李杏保
李杏保
冯力行 王文龙
第二届
第三届
比较语文教育研究部
1988.08
1993.08
韩雪屏
韩雪屏
冯起德
倪文锦 冯起德
第二届
第三届
科研规划部
1998.08
李杏保
何文胜 郭开平
徐林祥
第四届
培训开发部

1998.08

陈学法

张中原 林中伟
熊成钢
第四届

学术部
2006.04
王荣生

第五届
研发部
2006.04
王光龙
魏振水 刘正伟
第五届
培训部
2006.04
陈学法
林中伟 时金芳
第五届

   1988-2011年内设研究中心情况概览

研究中心名称
成立
时间
负责人
所在理事会届次
第一负责人
其他主要负责人
原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

现教学艺术研究中心
1989.07
1994.07
1998.07
2002.09
2003.08
王松泉


王松泉
曹洪顺 梁世楷
徐大兰 李凤平 钟德赣
徐大兰 林惠生
钱杭根
第二至
第四届

第四至
第五届
中南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1989.08



1994.08



1998.08
汪伯嗣



汪伯嗣



王家政
曾祥芹 伍德亮
邓达森 胡道源
陈  伟 刘清涌
陈丁堂
伍德亮 邓达森
王严平 陈  伟
黎雪芬 刘清涌
曾祥芹 陈湘发
邓达森 黎雪芬
欧小松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语文教育信息资料中心
1993.08
王光龙
段其胜 武永明
第三至
第四届
作文研究中心
1994.08
张国华
周玉荣
第三届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
1994.08
朱松生(前任)

江  平

祁连山 俞凤鸣
张义普
王兰柱 李晨红
刘济远 朱水根
陈世安 吴忠豪
第三届

第四至
第五届
语文自学能力研究中心
1996.04
孙荻芬


郭联军 周玉荣 章勇为  张素贞

第三至
第四届
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中心
1998.08
汪  潮
李  捷 钱沛云
林银光
第四届
韵语教学研究中心
2001.01
姜兆臣

第四届
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2000.01
何向东
刘永康 陈元辉
第四届
字理识字研究中心
2000.01
贾国均(前任)黄亢美

赵世英
第四至
第五届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2006.09
刘济远
莫崇芬
第五届
语文评价研究中心
2008.08
王学义
孙建龙
第五届
































【注】以上两表中“理事会届次”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前身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会届次。表中“负责人”指下属分部或中心工作的责任人,未包括理事会分工责任人。因责任名称不同,简便起见,统称负责人。
(周玉荣依据填报资料整理)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49:0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艺术研究中心
(原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

原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89年7月,其研究宗旨为揭示语文教育过程中一切板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广大教师充分利用板书图示,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研究中心有会员283名,朱绍禹、钟为永任名誉主任,王松泉任主任,顾问有谭惟翰、罗大同、于漪、饶杰腾、朱作仁、邓黔生、陈菊先、佟士凡等。
中心成立以后,多次举行语文教改报告会、小型学术会议、学术成果评奖、学术成果展览等活动。1989年7月在武汉华中师大举行了全国语文教育板书学暨板书图示教学法第一次研讨会;1991年在烟台师院举行了学术年会暨语文教学报告会,并组织了学术评奖活动;1992年暑期在昆明举行了研究中心两委联席会议;1992年12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语文板书教学设计小型研讨会,并与《陕西教育》杂志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举行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板书教学设计有奖征文活动,在西安评奖;1994年7月在安徽师大举行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暨语文教改报告会,同时举办了学术成果展览;1998年在广东顺德举行了第三次会员代表会;1999年8月12日,在上海师大举行了“深入板书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研讨会。研究中心重视板书研究交流阵地的建设,除印发简报外,中心领导成员所在刊物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陕西教育》、湖北大学《中学语文》等经常发表板书研究的文章,推动了板书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随着研究内涵的深入和研究外延的扩展,2002年9月,经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批准,语文板书学研究中心改名为教学艺术研究中心。2003年7月18—20日,教学艺术研究中心第四次会员代表会暨学术年会在桂林市与“语文新课程教学方式与艺术报告演示会”同时举行。王松泉主任致开幕词,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樑、特级教师翟小宁和研究中心顾问、广西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黄麟生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大兰、李凤平等出席了开幕式,桂林师专副校长欧阳礼、培训部主任蒋家安、中文系主任巫绍勋、桂林市教科所副所长等到会祝贺,应邀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总编董明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敏等。开幕式由研究中心领导成员邓玲主持。本次学术年会以“语文新课程教学方式与艺术的研究”为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会议期间举行了语文新课程教学方式与艺术报告演示会,中心主任王松泉和陈钟樑、翟小宁等专家作了教学艺术和语文教学的报告,桂林市青年教师杨飞、覃萍作了课堂教学艺术展示,黄麟生教授作了课堂教学评点。各场报告和富有教学艺术的课堂教学风格各异,交相辉映,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们的肯定。会议还评选了优秀论文。
会议选举产生了研究中心第四届委员会,王松泉连任研究中心主任,徐大兰为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林惠生、林慧莲、李凤平、王崧舟为副主任。朱绍禹、钟为永、于漪、陈钟樑、曹洪顺、黄麟生等专家被聘任为顾问。钱杭根被聘任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学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教学艺术概念、含义、本质特征、规律、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教学艺术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教学艺术的操作模式、方法、技巧的探索与运用,教学艺术的“案例”总结与分析的研究等;教学艺术的鉴赏研究,主要包括对教学艺术的观摩、评价、交流和总结推广研究,以及教学艺术的鉴赏方式、方法与鉴赏能力的形成的研究。
该中心的主要成果有:王松泉、董百志主编的《教学艺术论新编》《学科素质教育艺术论》;王松泉的《语文教育板书学》《板书学》;钟为永的《中学语文板书设计》;王松泉的《初中语文板书示范》《高中语文导读图示全集》《初中语文板书集》《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导读图示全集》;钱杭根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板书集》《小学语文板书全集》;梁世楷的《课文形象读本与练习》《中学语文基本篇目形象读本》;彭小明的《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武亦文的《中学语文板书设计400例》;乐其麟的《中师文选和写作图示解析》,王松泉的《初中语文新增课文板书教学指要》;王松泉、夏永祥的《高中语文新增课文板书教学指要》;朱先达的《中师文选和写作导读图示全集》;赵洪志的《新颖有趣教学法》录像带,李宝昌、武英华的《中学语文结构图解与能力训练》;王玮的《小学语文板书导引教学法》;徐大兰的《初中语文板书图示集》,徐正等《新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图示范例》;秋坪的《中学语文板书示例》等。在高校学报和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的教学艺术及板书学研究论文则多达数百篇。以上不少成果获得了全国性的和省市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王松泉)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1:52 | 只看该作者
部分研究论文
(限核心期刊等重要期刊,仅收录及时向秘书处报送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 马长安《论闲暇教育》,《江西教育科研》,1996.6
  • 马长安《论闲暇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职教论坛》,1997.4
  • 马长安《人文精神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7.9
  • 马长安《一个孤独的清醒者》,《殷都学刊》,2002.9
  • 马长安《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述评》,《语文建设》,2007.9
  • 马长安《文学阅读教学的还原与转化》,《语文建设》,2009.1
  • 马长安《对网络写作的隐性危害的诊断与诊治》,《现代文学》,2009.4
  • 王玉辉《对语文教育潜能开发的思考》,《光明日报》,2005年11月3日
  • 王光龙《学习素质与学习型社会》,《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 王松泉《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3期(合作者:桑枚)
  • 王松泉《积累资料七字法》,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2年第10期转载
  • 王松泉《语文教师基本功纵横谈》,《新华文摘》,1984年第1期介绍
  • 王松泉《教学语言的要求和训练方法》,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4年第2期转载
  • 王松泉《联语的形式及其教学》,《修辞学习》1984年第3期
  • 王松泉《教学设计五例》,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4年第5期转载
  • 王松泉《善于“借题” 巧于“发挥”》,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4年第5期转载
  • 王松泉《关于高中写景指导》,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4年第5期转载
  • 王松泉《教学设计三例》,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4年第6期转载
  • 王松泉《怎样备课(上)(下)》,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4年第6期转载
  • 王松泉《语文教学设计》,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5年第4期转载
  • 王松泉《教学设计》,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5年第4期转载
  • 王松泉《语文教学板书设计浅论(一)(二)》,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5年第4期转载
  • 王松泉《由词入境,依境索意》,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6年第5期转载
  • 王松泉《探究式教学法初步探讨》,《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 王松泉《关于语文教学法性质观和水平观的探讨》,《教育评论》1987年第3期
  • 王松泉《语文教学法性质观和水平观》,首都师大《高教研究》1987年第4期
  • 王松泉《我和“板书图示导读法”》,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7年第11期转载
  • 王松泉《教学设计的逻辑学方法》,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8年第7期转载
  • 王松泉《教学设计的美学方法》,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8年12期转载
  • 王松泉《语文板书教学及板书学研究概述》,《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年3期
  • 王松泉《语文教育板书学研究述评》,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9年第5期转载
  • 王松泉《图示教学法初步研究》,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89年10期转载
  • 王松泉《关于高师院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1990年第1期
  • 王松泉《加强高师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
  • 王松泉《语文教师应重视理论研究》,《语文学习》1991年第1期
  • 王松泉《阅读教学性质论》,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1年第2期转载
  • 王松泉《论阅读教学目标》,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1年3期转载
  • 王松泉《注意克服非规范板书的消极影响》,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1年5期转载
  • 王松泉《论阅读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9期
  • 王松泉《阅读教学整体目标论》,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1年第10期转载
  • 王松泉《论阅读教学原则》,《教育研究》,1993年第10期
  • 王松泉《谈谈图示教学法的原理》,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4年第2期转载
  • 王松泉《教材认知及循序操作》,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5年第4期转载
  • 王松泉《试论当代语文教师培养规格》,《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第5期
  • 王松泉《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分期问题》,《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5年第5期转载
  • 王松泉《语感培养的现代化手段》,《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7期
  • 王松泉《值得借鉴的日本国语科教育》,《上海师大学报》1995年第10期
  • 王松泉《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的研讨》,《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1期;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1996年1月
  • 王松泉《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及其优化战略》,《黑龙江高教研究》1996年第4期
  • 王松泉《语文素质教育的有益探讨》,《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5期
  • 王松泉《语文素质教育基本规律探讨》,《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 王松泉《叶圣陶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 王松泉《叶圣陶语文教材理论探析》,《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5期
  • 王松泉《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新华文摘》,1999年第7期
  • 王松泉《激励创新的必由之路》,《人民教育》,2000年第2期
  • 王松泉《语文教学原则新论(上)》,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31)2000年第8期转载
  • 王松泉《语文教学原则新论(下)》,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31)2000年第9期转载
  • 王松泉《处理好语文教育中的四种关系》,《问题与对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 王松泉《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研究》,《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论文提要》,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王松泉《深化课程改革  造就未来高素质师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 王松泉《语文学科与语文素养》,香港《语文教学》2001年第11期
  • 王松泉《新世纪语文教学新策略》,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2年第6期转载
  • 王松泉《语文课程革新的前提——树立正确的语文学科教育观》,《当代教育》2002年第6期
  • 王松泉《“语言派”和“文学派”应当互相兼容——兼谈语文“姓”什么》,《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 王松泉《营造诗化的心灵世界》,《光明日报》2009年12月2日,《中国文明网》《中国作家网》《求是网》等转载
  • 王柏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语文教学通讯》,2000.18,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5期全文收录
  • 王柏勋《三个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教学通讯》,2000.19
  • 王柏勋《语文教材编审制度的改革》,《语文教学通讯》,2000.24
  • 王柏勋《略论"五四"时期语文教材建设的创新与开拓》,《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3
  • 王柏勋《语文教学应强化情趣观》,《语文建设》,2002.4
  • 王柏勋《论语文课程情趣资源的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04.6
  • 王柏勋《古代情趣教学发展的历程与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6.6
  • 王柏勋《情趣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06.9
  • 王静义《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科学之美》,《语文建设》,2004.9
  • 王静义《论科学美的感性力量和科学美教育的功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1
  • 王静义《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05.4
  • 王静义《现代文学中的道家文化传统管窥》,《浙江社会科学》,2005.5
  • 王静义《人性善恶观对教学论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江西教育科研》,2006.5
  • 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评论》,2005.1
  • 孔凡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交往分析》,《语文建设》,2007.1
  • 朱  丹《语文教育知识观的哲学审视》,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9年第1期转载
  • 朱  丹《从职业话语的生成说大学应用写作的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0.8
  • 邢  瑛、刘正伟《世纪之建构: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综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31《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3期全文转载刘正伟《中学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3
  • 刘正伟《论丰子恺散文的漫画化手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3
  • 刘正伟《论中学语文听说教学的现状及改革趋势》,《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1;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31《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5期全文转载。
  • 刘正伟《对语文教学法课程目标的再认识》,《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3
  • 刘正伟《作文评价的分类及其特征》,《语文学习》,1995.3
  • 刘正伟《野味:司马中原的散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 刘正伟《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10、12
  • 刘正伟、薛玉琴《略论清末罗振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5
  • 刘正伟《论冯桂芬的教育思想》,《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 刘正伟《读经思潮与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4-5.
  • 刘正伟《试论语文教材的删改》,《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
  • 刘正伟《近代义务教育学制变革述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9.2
  • 刘正伟《试论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批评》,《中学语文教学》,1999.8;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31《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11期全文转载
  • 刘正伟《别求新声于异邦——留学生与现代语文教育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12、2000.1-2
  • 刘正伟、顾黄初《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对话》,《中学语文教学》,2000.5
  • 刘正伟、薛玉琴:《江苏省教育会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教育与职业》,2000.9
  • 刘正伟《论江苏教育近代化》,《上海教育科研》,2001.2
  • 刘正伟《江北大学堂考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3
  • 刘正伟《国立东南大学和江苏教育近代化》,《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 刘正伟《近代山西村政建设和义务教育的崛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
  • 刘正伟《艾伟与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 刘正伟《比较与审视:国际视野内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语文教学》,2003.5,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G31《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7期全文转载
  • 刘正伟《培养反思型教师:从教育实习开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 刘正伟、薛玉琴《清末地方自治与与近代义务教育的兴起》,《历史教学》,2003.4;G1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3年4期转载
  • 刘正伟《教师专业日记与专业成长》,《教育发展研究》,2005.2
  • 刘正伟《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2005.3
  • 刘正伟、薛玉琴《论近代义务教育的实施与推广——以江苏为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4
  • 刘正伟、王尊亚《语文新课程与个性化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3,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7、8期全文转载
  • 刘正伟、李  品《论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发展研究》,2006.9
  • 刘正伟、薛玉琴《试论马相伯与近代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17
  • 刘正伟、薛玉琴《教育救国:科学与人文并重——马相伯大学办学理念与实践考察》,《高等教育研究》,2006.7
  • 刘正伟《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与思考——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9,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12期全文转载
  • 刘正伟《教育史:教育的精神、思想与文化的书写》,《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 刘正伟《国际视野中的学科课程改革与道德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7.20
  • 刘正伟、仇建辉《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以宁波市江东区为中心的考察》,《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 刘正伟《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2008.3,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5期全文转载。
  • 刘正伟《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教育研究》,2008.1,《新华文摘》2008年10期全文转载。
  • 刘正伟、杨  林《关于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福建教育》,2009.3
  • 刘正伟、黄君艳《规范与个性: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0.9
  • 刘孝学《徐开垒的散文》,《文艺报》(全国文联主办)1982.7
  • 刘孝学《绚丽斑斓的生活画卷——读程关森的散文》,《文艺理论家》1988.2
  • 刘孝学《关于语文教材体系的思考》,《学科教育》(北京师大主办)1990.1
  • 刘孝学《师专类学报要提高社会使用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2
  • 刘孝学《语文教材基本理论初构》,《中学语文教学》1992.7
  • 刘孝学《文章、文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1993.4
  • 刘孝学《评现行语文教材的缺陷——兼论“认知固定点”的选择》,《江西教育科研》1994.5
  • 刘孝学《试论语文学科的基本范畴与知识结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3
  • 刘孝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中国教育学刊》1995.3
  • 刘孝学《十七年语文高考利弊谈》,《语文学习》1995.2
  • 刘孝学《忧国忧民屈子心——读蓝海文诗歌》,《香港诗刊》2001.3
  • 刘孝学《从“形式”与“实质”之争看语文教育的百年难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4
  • 刘彩霞《论中学语文教学的异质同构》,《课程·教材·教法》,2002.1
  • 孙建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5.2
  • 孙建龙《教师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小学教师培训》,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李乾明《语文教学艺术内在与外在的特征及其功能》,《课程·教材·教法》2003.2
  • 李乾明《直觉主义批判与作文教学的科学精神》,《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 李乾明《作文教学理论三次突围的成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4
  • 李乾明《公式主义批判与作文童心的回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6
  • 李乾明《作文教学规律的信息论阐释》,《课程·教材·教法》,2003.10
  • 李乾明《作文本质的多元化阐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2
  • 李乾明《作文功能阐释》,《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4
  • 李乾明《国外作文教学:危机、对策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4.7
  • 李乾明《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研究》,2005.7
  • 李乾明《作文教学对话平台的延伸》,《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 李乾明《文章训练与文学训练要并举》,《语文学习》,2006.2
  • 李乾明《作文教学的转型与动因》,《教育研究》,2006.12
  • 李乾明《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外阅读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
  • 李乾明《语文课文教学“我思”丧失之批判》,《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 李乾明《作者:课文教学文化视点的隐蔽主体》,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第12期转载
  • 李乾明《作品:课文教学文化视点的根本》,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第12期转载
  • 李乾明《编者:课文教学文化试点的规约》,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第12期转载
  • 李乾明《作文教学文体训练的平行化》,教育研究,2008.3
  • 李新生《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摭谈》,《中学语文》,2010.3,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0第8期全文转载
  • 李福灼《多元素养作文》,《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4,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年第5期转载
  • 吴格明《批判性思维应当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课程·教材·教法》,2009.2吴格明《语文教学与现代语言学》,《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何文胜《新加坡初中华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评议与重构》,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编《华文学刊》,2011 何文胜《新加坡华文教育定位与课程规划及教材建设的对策》,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收录,2011 何文胜《人教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学习重点研究──阅读能力训练的角度》,新加坡《华文学刊》2001第8卷第1期 何文胜:《香港六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香港《基础教育学报》,2009年第18卷第1期 何文胜《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总论》,《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8卷第9期 何文胜《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构建──兼论<新世纪语文教科书编排方式的探索>一文》,《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何文胜《台湾四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台湾《课程研究》,2008年第4卷第1期 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专辑),2008年第37卷 何文胜《港沪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与体例的比较研究》,香港《教育研究学报》,2007年第22卷第1期 何文胜《香港一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香港《基础教育学报》,2007年第16卷第2期 何文胜《港沪初中中国语文科课程的比较研究》,《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7年第5卷 何文胜《台湾一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康轩本》,《台湾华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 何文胜《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何文胜《港沪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与体例的比较研究》,香港《教育研究学报》,2007年第22卷第1期 何文胜《“阅读能力训练型编选体系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建构》,新加坡《华文学刊》,2007.6 何文胜《由课程指引到教科书——从编选体系的角度评论落实的方法》,香港《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第21卷第1期 何文胜《台湾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评议》,《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6年第5卷 何文胜《由课程指引到教科书──从编选体系的角度评论落实的方法》,香港《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第21卷第1期 何文胜《台湾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评议》,《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06年第5卷 何文胜《大陆两套教科书编选体系的评议》,《全球教育展望》,2005.2 何文胜《对四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的再思考》,《语文建设》,2005.9 文胜《单元教学、校本教材编选与多元的语文教学──落实新加坡新编“中学华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方法的建议》,新加坡《华文学刊》,2004.6 何文胜《对单元教学的期望与忧虑》,香港《中国语文通讯》,2001年第59期 何文胜《<中学中国语文课程指引>课程取向、教学总原则及学习范畴评议》,香港《亚太语文教育学报》,2001年第4卷第1期 何文胜《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小一至小六)咨询稿及学习单元设计示例评议》,香港《语文教学》,2005年第27期 何文胜《新高中中国语文科课程的评议》,香港《语文教学》,2005年第31期 何文胜《“中国语文学习单元设计示例”中一级学习单元设计评议》,香港《语文教学》,2002年第13期 何文胜《中国语文单元教学发展》,香港《文质》,2001年创刊号 何文胜《谈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问题》,香港《语文教学》,2000年第6期 何文胜《中学中国语文科新课程内容的两个基本问题》,香港《语文教学》,1999 何文胜《大陆、台湾、香港与新加坡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台湾《国民中小学国语文教科用书之比较探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何文胜《香港七套新编中国语文教科书的介评》,江苏教育出版社《母语教材研究》,2007 何文胜《台湾三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介评》,江苏教育出版社《母语教材研究》,2007 何文胜《建构校本语文课程的组织方法初探》,《第七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第四册.教学应用组》,2003 何文胜《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教材编选体系的角度》,香港《多元化中文教学》,2003 何文胜《语文科与创意思维能力的训练》,香港《创造思考教学设计教材套》,2003 何文胜《中学中国语文科“建议学习重点”(试用本)评议--兼论“课程指引”单元示例》,香港《创意中文教学》,2002 何文胜《中学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香港《School Curriculum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2000 何文胜《目标为本课程中学中国语文科学习纲要评议──阅读与写作的学习重点》,香港《School Curriculum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2000 何文胜《香港语文课程与教学模式》,台湾《K-12语文教育与统整性课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何文胜《从大陆、香港语文教学改革经验建构台湾九年一贯语文教科书的编选体系》,台湾《K-12语文教育与统整性课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何文胜《“以能力训练为编选体系的初中中国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实验计划》,台湾《第六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五册).华文工作坊》,2000 何文胜《中文教育》,香港《香港学校课程研究及发展文献专集》,2000 何文胜《目标为本课程小学中国语文科学习纲要评议──聆听与说话的学习重点》,香港《语文教育新动向》,2000 何文胜《中港台三套语文教科书信息库的比较研究》,香港《语文与评估》,1999 何文胜《21世纪的汉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型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1999 何文胜《目标为本课程小学中国语文科教科书编选体系的评议与重构》,香港《优质教育·中文教育新趋势》,1998 何文胜《语文科目标为本课程述评》,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1997.5 何文胜《初中中国语文科阅读能力训练型教科书编选体系的建构初探》,香港《高效能中文教学》,1997 何文胜《中国大陆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台湾《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教学应用组(下册)》,1997 何文胜《能力训练型教科书编选体系的理论根据》,香港《中文教育论文集》,1996 何文胜《国内初中教科书教材编选体系的改革概况及其对香港语文教学的启示》,香港《1994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5 何文胜《中港初级中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比较讨论》,1993年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和学习》,1994 何更生《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5
  • 何更生《现代心理学的写作能力观及其教学含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 何更生《写作内容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5
  • 何更生《语文素质与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 何更生《新教师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 何更生《当今语文教材使用的三大误区》,《语文教学通讯》2005.1
  • 何更生《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语文课程目标分类观》,《语文建设》2007.11
  • 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语文建设》2008.3
  • 何更生《用现代心理学看“写什么”教学》,《语文建设》2008.9
  • 何更生《小学生在学校快乐吗?——小学生学校生活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10.5
  • 何更生《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机分析》,《教育与经济》1999.4
  • 何更生《图式与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
  • 何更生《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
  • 何更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情艺术》,《中学语文教学》,1997.9
  • 余国良《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8.5
  • 余国良《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9.1
  • 张成福《论汉语的传信表达——以插入语研究为例》,《语言科学》,2003.3
  • 张良田《美国作文教学一瞥》,《语文学习》1997.4,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张良田《把高等教育的自主权还给大学》,《人民日报》,2009-02-05
  • 张良田《世界主要国家的阅读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比较》,《当代教育论坛》2009.4,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张学凯《论语文教科书练习题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教材·教法》2007.9,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第12期转载
  • 张学凯《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误区与对策》,《语文建设》,2007.9,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1期转载
  • 张学凯《语文教材使用策略例谈》,《语文建设》,2007.10,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2期转载
  • 陈学法《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教育研究》,1998.3
  • 陈弦章《中国语文百年的文化思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 武玉鹏《妙用叠音词,文章生异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7.6,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7期全文转载
  • 武玉鹏《从信息量谈中学语文教学》,《西北师大学报》1993.1,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3期全文转载
  • 武玉鹏《略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控制问题》,西北师大学报1995.1,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4期全文转载
  • 武玉鹏《作文教学过程新探》,《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2,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5期全文转载
  • 武玉鹏《从信息储存角度谈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的改革》,《当代教育科学》(原《山东教育科研》)1996.6
  • 武玉鹏《于漪语文教育思想述要》,《烟台师院学报》,1999.2,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9期全文转载
  • 武玉鹏《陆继椿的语文“双分”教学新探》,《西北师大学报》,2000.6
  • 武玉鹏《李秉德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贡献》,《教育史研究》,2006.3
  • 武玉鹏《回归传统不是语文课的出路》,《课程·教材·教法》,2010.5
  • 武玉鹏《是现代化,还是回归传统》,《教育研究》,2011.1
  • 林中伟《提高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6年第10期转载
  • 周玉荣《改革教师会议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市第一四零中学常规会议改革一隅》,《中国教育学刊》,2010.1
  • 周庆元《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
  • 周庆元《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 周庆元《浅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构架》,《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5
  • 周庆元《新世纪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语文教学通讯》,2001.20
  • 周庆元《语文教学论科学化的不懈求索》,《语文教学通讯》,2003.9
  • 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 周庆元、胡绪阳《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研究》,2005.7
  • 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教育研究》,2006.3
  • 周庆元、杨云萍《学科教育:时代的永恒主题》,《中国教育学刊》,2007.1
  • 周庆元、刘光成《试论21世纪的大学文学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 周庆元、黄耀红《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高等教育研究》,2008.3
  • 周庆元、李  霞《教育体悟:回归人的本真存在》,《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 周庆元、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中国教育学刊》,2009.2
  • 周  敏《关于地方师范院校文科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 周  敏《高师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模式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7.4
  • 周  敏《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知识进化论审视》,《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 周  麟《要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人民教育》,1994.4
  • 胡  源《以素质教育观指导大学生的学习方法》,《高等教育研究》,1998.5
  • 胡  源《试论作文教学能力的培养》,《高师论坛》(第二卷),新华出版社,1999.12
  • 胡  源《试论陶渊明之“归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2000.12
  • 胡  源《白居易(琵琶行)艺术新探》,《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0.6
  • 胡  源《加强学生语文素养教学策略》,《职业技术教育》,2003.7
  • 胡  源《论陆游的书艺观》,《书法研究》总第134期,2006.6
  • 胡  源《论马一浮的书论和书艺》,《中国书法》,2009.3
  • 胡  源《蔡元培的书法艺术》,《书法》,2009.8
  • 胡  源《论欧阳修的书论和书艺》,《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0
  • 施  平《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1998.9
  • 贺义廉《中学生阅读视野缺失与复归》,《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5,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 贺义廉《教育背景的变化与现代教育科学型的中学语文教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
  • 贺义廉《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性》,湖北大学《中学语文》,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 夏家顺《媒介语言:语文课程语言类型的新变化》,《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 夏家顺《抗险教育:刻不容缓》,《光明日报》,2008.6.11
  • 夏家顺《“语文素养”的内涵分析、新解及其教育含义》,《语文建设》,2008.7-8
  • 顾黄初《增加点难度  提高点速度》,《中学语文教学》,2001.1
  • 顾黄初《结构不良领域与随机进入教学》,《上海教育科研》,2001.11
  • 顾黄初《语文教材研究的又一个新视角——读[日]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课程·教材·教法》,2004.1
  • 顾黄初《“墨池水暖”永相随》,《中学语文教学》,2005.1
  • 钱加清《理解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另一种思路》,《课程·教材·教法》,2007.7
  • 钱  威《语文教育“发现学习”教学》,《中国教育学刊》,2001.3
  • 钱  威《教学语言艺术浅谈》,《教育研究》,1991.8
  • 钱  威《叶圣陶的“主体主导观”》,《课程·教材·教法》,1990.4
  • 钱  威《建设中国化.科学化语文教育的理论》,《中国教育学刊》,1993.6
  • 倪三好《对教学法教学结构的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7.4
  • 倪三好《辩证融贯出新格——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述评》,《学语文》,1991.3,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7期全文转载
  • 倪三好《语文教育板书学研究综述》,《语文学习》,1992.11
  • 倪三好《语文教学方法的纵向递嬗及其启示》,《阴山学刊》,1993.4
  • 倪三好《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论——蔡澄清语文点拨法述评》,《语文教学通讯》,1993.10
  • 倪三好《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三条规律》,《中国教育学刊》,1994.3
  • 徐林祥《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8-12
  • 徐林祥《台湾香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3.1
  • 徐林祥《语文:一体三维》,《中学语文》,2005.10,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G311》2006年第1期下半月转载
  • 徐林祥《融斋龙门书院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广东社会科学》2006.4
  • 徐林祥《融斋龙门弟子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林》2006.5
  • 徐林祥《“语文就是语言”――重温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含义的论述》,《语文教学通讯》,2008.3C
  • 徐林祥《从“文选”到“单元”再到“专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9,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G31》2009年第1期上半月转载
  • 徐林祥、朱敏《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中学语文教学》,2009.5
  • 徐林祥、朱敏《论顾黄初先生的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2009.6B
  • 徐林祥《学生主体与语文知识内容的缺失――谈六十年语文教育“得”与“失”》,《语文建设》,2009.7-8
  • 徐林祥《说“语文”》,《语文教学通讯》,2009.11B
  • 徐林祥《论刘熙载对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术的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11.1
  • 郭治锋《什么是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之友》1995.12,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2期转载
  • 唐书杰《〈最后一课〉不同版本插图之比较》,《语文建设》,2005.7
  • 陶本一《语文诠释》,《课程·教材·教法》,1999.4
  • 黄君艳、刘正伟:《专家研究与教师研究寻绎: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 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文学评论》,2003.6
  • 曹明海《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课程••教材•教法》,2005.1曹洪顺《也谈高师课程结构改革问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
  • 曹洪顺《“语文”单独设科——兼谈“语文”学科名称的变化》,《语文教学通讯》,2000.1
  • 曹洪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语文教学通讯》,2000.2
  • 曹洪顺《关于“抢救国文”问题的论争》,署名江川,《语文教学通讯》,2000.7
  • 曹洪顺《语文教育家黎锦熙》,署名江川,《语文教学通讯》,2000.8
  • 曹洪顺《语文教育家夏丏尊、朱自清》,署名江川,《语文教学通讯》,2000.9
  • 曹洪顺《艾伟等人的阅读心理研究》,署名江川,《语文教学通讯》,2000.10
  • 曹洪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语文教育》,署名江川,《语文教学通讯》,2000.11
  • 曹洪顺、武玉鹏《由〈红领巾〉观摩教学引发的语文教学方法改革》,《语文教学通讯》,2000.12
  • 曹洪顺、武玉鹏《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00.17
  • 曹洪顺、王柏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语文教学通讯》,2000.19
  • 曹洪顺(署名江川)《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语文教学通讯》,2000.20
  • 曹洪顺《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黎锦熙》,《中学语文教学》,2001.8
  • 曹洪顺《语文教学的全才朱自清如是说》,《中学语文教学》,2001.10
  • 曹洪顺《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中学语文教学》,2001.11
  • 曹洪顺《练好读写之功  打牢国学根底——读梁启超著述有感》,《中学语文教学》,2002.1
  • 曹洪顺《蔡元培与现代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2002.2
  • 曹洪顺《话说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署名江川,《中学语文教学》,2002.3
  • 曹洪顺《从两部〈中学国文教学法〉》说开去,署名江川,《中学语文教学》,2002.4-5
  • 曹洪顺《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读〈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语文学习》,2002.9
  • 曹颖群《鲁迅作品教育的内驱力:批判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2
  • 曹颖群《五读齐下:培养现代语文阅读能力》,《江西教育科研》,2006.6
  • 曹颖群《语文目标教学新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12
  • 屠锦红、徐林祥《建国六十年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10.6
  • 屠锦红、徐林祥《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7,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G311》2009年第10期下半月转载
  • 屠锦红、徐林祥《审视语文教学取向》,《上海教育科研》,2009.9
  • 屠锦红、徐林祥《20世纪语文知识教学述评》,《中学语文教学》,2009.11,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G351》2010年第2期转载
  • 屠锦红、徐林祥《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六十年述评》,《教育导刊》,2010.1(上半月)
  • 屠锦红、徐林祥《改革开放30年语文教学研究回顾与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 屠锦红、徐林祥《我国当代大学生“母语素质”缺失问题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 屠锦红、徐林祥《近十年语文知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1.1-2
  • 彭小明《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育研究》,2008.1
  • 蒋  蓉《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课程·教材·教法》,2007.8
  • 蒋福超、刘正伟:《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教研组变革》,《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 韩向东《片面功利化:我国文学教育的误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1,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韩向东《作文教学理念的五大突破》,《语文建设》,2003.1,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韩向东《合作学习:离语文教学有多远》,《语文教学之友》,2004.8,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韩雪屏《应当建立一门阅读学》,《语文教学通讯》,1982.4
  • 韩雪屏《阅读学与阅读教学》,《教育研究》,1983.9
  • 韩雪屏《文章思路概说》,《殷都学刊》,1986.1
  • 韩雪屏《着力于学生阅读智力的内化——从阅读认识特点谈阅读教学过程》,《语文学习》,1992.9
  • 韩雪屏《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德》,《阴山学刊》,1992.3,《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 韩雪屏《言语能力与言语心智运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专辑》,1993
  • 韩雪屏《语言理论与言语教学》,《阴山学刊》,1997.2
  • 韩雪屏《阅读教学十问》,《语文教学通讯》,1999.5
  • 韩雪屏《英国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英国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牛津英语教程〉的内容体例》《英国英语课程的评价》《英国英语课程试卷举隅》,连载于《中学语文教学》1996.5、10、12;1997.4
  • 韩雪屏《给学生提供切实的言语活动环境——外国语文教材探析》,《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2001.8
  • 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2.9
  • 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语文建设》,2002.5
  • 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3.9
  • 韩雪屏《呼唤语文教育本体研究的回归》——《中国语文教育百年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教育学院编辑出版,2004
  • 韩雪屏《表象: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知识形式》,《语文建设》,2008.1
  • 韩雪屏《站在学术前沿与道德高地上》,《全球教育展望》,2008.2,后由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
  • 韩雪屏《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刍议》,《课程·教材·教法》,2008.4
  • 韩雪屏《识别·评价·指导》,《中学语文教学》,2008.6
  • 韩雪屏《追求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内部的联贯——再议“言语教育”是否是虚拟概念》,《语文学习》,2009.5,后由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 韩雪屏《语文课程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石:教育心理学》,《语文学习》,2009.10,后由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
  • 韩雪屏《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言知识》《语文建设》,2010.7-8,后由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1期转载
  • 韩雪屏《探索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建构》,《中国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有效教学与教师行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思出版社,201.7
  • 韩雪屏《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用知识》,《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 韩雪屏《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文体知识》,《语文教学通讯·B》,2010.11
  • 韩雪屏《结构思想的力量——论王松泉学术思想的结构色彩》,《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5
  • 韩雪屏《同课异构说〈老王〉》,《语文学习》2011.4
  • 韩雪屏《哪里是我们的落脚点》,《语文教学通讯·B》,2011.5
  • 温欣荣《课程改革背景下全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5.8
  • 温欣荣《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 赖学军《论诊断式教师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 赖学军《优秀教师概念的科学内涵与外延》,《教育评论》,2004.4
  • 解正宝《语文自我调控式学习》,《学语文》2008.4,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2期复印
  • 靳  彤《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1
  • 靳  彤《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显性目标分解》,《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3
  • 靳  彤《基于问题解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建设》,2006.7,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10月全文转载
  • 靳  彤《论新课程评价学生评价与语文课程学生评价》,《四川师范大学学》,2007.5
  • 靳  彤《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案、策略与原则》,《语文建设》,2007.7~8
  • 靳  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发途径》,《语文建设》,2008.7~8,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 靳  彤《语文综合性学习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8.10,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 潘庆玉《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教育研究》,2008.1
  • 潘庆玉《认知工具:富有想象力的教育策略与方法》,《教育研究》,2009.8
  • 潘冠海《语文新课程政策活动的理论基础探析》,《语文建设》,2006.7
  • 潘冠海《语文课程文化的检视与建构》,《教育评论》,2007.3
  • 潘  涌《语文教学艺术创造论》,《中国教育学刊》,1996.4
  • 潘  涌《论中国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战略取向》,《浙江社会科学》,1996.5
  • 潘  涌《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浙江学刊》,1998.1
  • 潘  涌《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论》,《学术交流》,1998.2
  • 潘  涌《论创造教育及其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 潘  涌《加入WTO与中国教育创新》,《教育研究》,2001.2
  • 潘  涌《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11
  • 潘  涌《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课程•教材•教法》,2002.9
  • 潘  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人民教育》,2002.9
  • 潘  涌《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 潘  涌《论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课程•教材•教法》,2004.5
  • 潘  涌《外国教育思潮与汉语文教育的价值嬗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9
  • 潘  涌《语文新课程:反思与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5.8
  • 潘  涌《新课程呼唤教学评论家的崛起》,《教育发展研究》,2005.3
  • 潘  涌《走向个性化和语感型——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例说》,《当代教育论坛》,2006.2(下)
  • 潘  涌《论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转型》,《社会科学战线》,2006.3
  • 潘  涌《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5期
  • 潘  涌《语感型阅读教学评介》,《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5
  • 潘  涌《走向综合——论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教育实习范式的创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 潘  涌《中国现代教育的三次重大价值转型评述》,《教育导刊》,   2006.6
  • 潘  涌《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当代教育论坛》,2006.8(下)
  • 潘  涌《论语文新课程的目标达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8
  • 潘  涌《各国母语课程与教学的若干特点》,《教育科学研究》,2006.9
  • 潘  涌《论师本培训》,《教育导刊》,2006.11
  • 潘  涌《论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当代教育论坛》,   2006年.12(下)
  • 潘  涌《试论新课程实施中公开课的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12期
  • 潘  涌《创新与立人》,《社会科学战线》,2007.1
  • 潘  涌《师本培训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1
  • 潘  涌《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转型》,《当代教育论坛》,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文摘》2007年第3期
  • 潘  涌《论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 潘  涌《历史的邂逅》,《教育导刊》,2007.3
  • 潘  涌《外国母语教材的基本价值取向》,《语文学习》;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4期
  • 潘  涌《论课改背景下的新写作教学》,《教育科学论坛》,2007.4
  • 潘  涌《走向创新: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创新教育》,   2007.4
  • 潘  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评析》,《教育科学研究》,2007.5
  • 潘  涌《各国母语教材特点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07.7
  • 潘  涌《“非指示性”教案述评》,《教育科学论坛》,2007.9
  • 潘  涌《语文课程范式转型:解放教学创造力》,《教育导刊》,2007.12
  • 潘  涌《角色定位与专业引领——论学科带头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2
  • 潘  涌《外国母语教材的形态特点》,《教育科学研究》,   2007.12
  • 潘  涌《在母语的滋养中成人》,《比较教育研究》,2008.1
  • 潘  涌《外国母语评论:从确立目标到炼就能力》,《全球教育展望》,   2008.5
  • 潘  涌《论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语文建设》,2008.5,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9期
  • 潘  涌《反思与重构:人化教育及其时代使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 潘  涌《教案创新:解放教学创造力》,《教育科学研究》,2008.8—9
  • 潘  涌《论欧洲母语教材的“多元因素”及其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8.9
  • 潘  涌《教研员职能转变与使用机制改革》,《教育发展研究》,2008.15—16
  • 潘  涌《课程范式的转型与解放教学创造力》,《全球教育展望》,   2009.2
  • 潘  涌《“师本教研”:一种新型教学研究范式》,《教育科学研究》,2009.3
  • 潘  涌《论全球化背景下母语教育的普世价值》,《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论点摘编)
  • 潘  涌《论教研员角色的再定位与选拨、考核机制的创新》,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3期
  • 潘  涌《新的教育研究范式在崛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5
  • 潘  涌《当代教育学者的学术使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 潘  涌《师本培训中的学科首席教师》,《中国教育学刊》,2009.7
  • 潘  涌《美国母语写作的价值取向、设计特点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9.7
  • 潘  涌《“语文”课程名称亟须归正》,《语文建设》,2009.7-8
  • 潘  涌《教育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危机与中国教育学的命运》,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9期
  • 潘  涌《从指令到创生: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课程改革的范式转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 潘  涌《警惕:新课程秀》,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11月(上)
  • 潘  涌《释放学习者的表达欲——试析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管理的创新》,《中小学管理》,2009.12
  • 潘  涌《教育研究者应有“问题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08
  • 潘  涌《现代化要求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中国教育报》,2009.28
  • 潘  涌《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南京社会科学》,   2009.12
  • 潘  涌《师本培训:范式转型与重心下移》,《教师教育研究》,2010.1
  • 潘  涌《论外国母语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印艺术》,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
  • 潘  涌《论教育随笔的审美特征》,《南京社会科学》,2010.5
  • 潘  涌《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新华文摘》2011年第5期(论点摘编)
  • 潘  涌《独立的母语评论:积极语用教育观的要义》,《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01
  • 潘  涌《“全球境”意蕴:对教师角色的发展性重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22
  • 潘  涌《二度创造:从作者文本到教师文本》,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9期
  • 潘  涌《中小学教研组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全球教育展望》,2010.9
  • 潘  涌《新课改最前卫的课堂:释放学习者的表达欲》,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9期
  • 潘  涌《教研员:教研重心下移和理论素养提升》,《人民教育》,   2010.10
  • 潘  涌《论学习方式创新与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 潘  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
  • 潘  涌《不同理念的碰撞和交锋》,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1年第2期
  • 薛玉琴、刘正伟《罗振玉及其对近代实业教育的贡献》,《教育与职业》,1998.4
  • 薛玉琴、刘正伟《马相伯与马建忠》,《文汇报》,2003-07-28
  • 薛玉琴、刘正伟:《陈独秀道德教育观与进化论》,《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1
  • 魏本亚《高中语文选修课:创新.困惑玉前瞻》,《课程·教材·教法》,2006.6
(张良田、王松泉、周  敏整理)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2:43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法学科的再度崛起

郑蓉芳


自从语文一科成为独立课程之后,师范学堂便设置语文“教授法”学科,经陶行知一再倡导,更名为“教学法”。随之,以研究教与学为内容的学科教材相继问世:20世纪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30、40年代阮真和蒋伯潜先后编著的《中国国文教学法》。这些拓荒者的成果,便是本学科崛起的标志。本学科的第二次崛起是建国头15年。从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停课15年。随着拨乱反正时期的到来,1978年本学科才重新作为师范院校必修课得以复苏。一批有识之士满怀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块土地,面临的却是一片荒原。当时大家最急需的是学科系统的理论,最渴望的是学科元老们的指点。是刚刚成立的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举办的几期讲习班,为我们几百名新兵雪中送炭,使我们初登讲台就胸有成竹,起点较高。十多年来,学会的元老们还对我们著书立说精心指导、热心扶植;学会的同仁们又能互相切磋、精诚合作。当我们这些当年的新兵个个晋升副教授、教授的时候,当我们纷纷荣获各级奖励的时候,怎能忘记学会老前辈雪中送炭的恩德、甘为人梯的奉献。如今一支强有力的学科骨干队伍已经形成,这岂不是学科再度崛起的标志?
对本学科理论的深掘,是本学科再度崛起的主要实绩。从林立的各种语文教学法教材,从丰厚的各类语文教学法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那种自我封闭的体系正在突破;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也在改变;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宏观审视的理论框架已见雏形。对于世界教学论和各国语文教育的成果,已从一般接受转为积极消融,并成为宏观审视的一个视角、一种参照。而发展着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人才学和社会学等,都开始作为我们重新审视的丰厚的宽阔的基础。目前这种宏观把握又吸收了微观研究的成果。于是对本学科自身规律的认识得以拓展与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就这样历史地跨入世界“学科教育学”的行列。
本学科再度崛起,还表现在对实践环节的强化。大家渐渐认识到:强化实践环节,可活化知识,发展能力,而全面优化素质应有意识地渗透其中。为此,有些学校建立了以深化学科理论教学为纵线、以强化学科实践教学为横线的双轨同步教学体系,收到显著的教学效应。还有些同志将学科理论引向中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土壤上开花结果,这是本学科理论的最佳归宿,也是本学科理论的源头活水所在。
学科队伍的优化,学科理论的深化,学科实践的强化,必然导致学科教学法的活化。于是思考与实验“教学法的教学法”便成为本学科的热点。据我所知:不少高师院校中文系教学法学科的教学法改革起步很早、影响很大。许多同志都获得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为各校教学改革的带头人。
由上述可见: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在我国高师教育史上已重放异彩,留下辉煌的足迹。学科教学法被视为无足轻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再度崛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前进的必然。但是谁也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有无学会老前辈奠基铺路,有无学会会员们交流合作的群体效应,其崛起的速度定有快慢之分,其崛起的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别。
这是事实——本人亲身感受的事实,许多会友共同公认的事实。
写到这里,想起那些为我们成长而呕心沥血的学会元老们,想起那些为我们学科鞠躬尽瘁的导师们,不禁潸然泪下。让我们以他们为楷模,开创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新局面,迎接群星灿烂、再度辉煌的未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4:22 | 只看该作者
文评价研究中心
2009年8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南戴河召开学术年会,讨论了新时期语文的变革,各位专家一致认为,评价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深刻影响。基于此,学会决定成立语文评价研究中心,深入开展语文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语文评价研究中心主任王学义,1975年生人,首都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目前任职于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语文教研员,中文类核心期刊《语文建设》学生版主编。语文评价研究中心吸收各省、地、县级别教研员和考试中心研究员,各师范院校、师训机构、教研与科研机构有志于语文评价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具体包括:(1)各地教研室和考试中心教研员(2)致力于评价研究的高校老师;(3)教师进修学校、教研或科研机构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4)对考试有研究的部分中小学教师。
语文评价研究中心主要功能是组织全国教研员层面和考试中心层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师互相切磋,交流经验,探讨问题。它的主要活动有:(1)开展语文评价方面的理论探讨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2)培训教研骨干和教学骨干,提高教师队伍掌握评价理念和工具的素质;(3)进行语文评价的改革实验;(4)研究、探讨具有一定评价水准的教材建设。
语文评价研究中心的建立后,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集中力量把语文的学科定位阐述清楚,圈定语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对考题进行专业分类和编码,规范考试的性能和出题规范,摸索基本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从而指导专业出题老师怎么出题,考什么;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怎样做到水平测试等问题。从系统上看,语文评价研究中心旨在研究语文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探求命题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追求答案的合理性,从而反馈给大学教师测评信息,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反馈给中小学教师测评信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而达成理论研究、语文课的应然、考试存在下的语文教学现状的一致性。
目前,语文评价研究中心立足于文章学到文学的理论基础,研发了语文阅读八大文体的评分标准,试题命制的规范和制定标答的规范。依据近20年来的全国各地考卷和评分标准,归纳语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按照能力层级划分和知识的逻辑性设置了试题的难度系数,总结出标答制定的基本方法,在语文出版社出版了“满分公式”系列阅读培训教材;写作上,我们采取了简单记叙文、复杂记叙文、记叙性散文、状物散文、散文、议论文、小说、杂文的层级递进写作方法,以问题为纵,以为横,经纬交织,编写了写作教材,中华书局出版了“层级作文训练”系列写作教材。
                                  (王学义)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5:03 | 只看该作者
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9月正式批准成立,秘书处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心主任由该院学报主编刘济远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由该院莫崇芬副教授担任,另有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吴忠豪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孙建龙教授、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何文胜博士担任副主任。
本中心在“筹建—成立—发展”过程中,以“本色作文导写”理论为依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05年8月在湖南第一师范举行了全国第一届义务教育新课程“作文导写”理论学习研讨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李倡平同志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2006年8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了全国首届中小学新课程“本色作文导写”课堂教学比武暨说课评课活动。2007年8月在湖南第一师范举行了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本色教育杯”义务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的语文教育专家、学者与老师们出席了会议。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左清处长、基础教育处张晓春副处长,湖南第一师范校长詹小平等校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理事会与学术委员会。2008年7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天山之夏“本色作文”专题研讨会暨2008年会,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兆玲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2009年7月在山西临汾市举行了尧都之夏“本色课堂导学”专题研讨会暨2009年会。山西临汾市政协副主席方熔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2010年7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了全国中小学“本色教育”专题研讨会暨2010年年会。
本中心主任刘济远教授主持的“本色作文导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07年10月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为教育部“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本中心将致力于在打造一批新课改实验学校的基础上,迅速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队伍和优秀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水平作出贡献。                             
(刘济远莫崇芬)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6:55:55 | 只看该作者
部分研究课题
(限地市级以上政府课题,仅收录及时向秘书处报送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 于源溟:“新时期语文教学总结性研究”,山东教委年立项,1997
  • 于源溟:“教学激励行动研究”,山东省“十五”教育科研重大课题立项
  • 于源溟:“语文课程生成论转向研究”,2006年获3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
  • 王玉辉:“语文学习素养与人的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子课题,2003—2006
  • 王玉辉:“新时期辽宁省基础教育语文改革走向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06-2009
  • 王光龙:“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全国教育规划“九五”课题,1997-2001
  • 王光龙:“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人的发展研究”,全国教育规划“十五”课题,2002-2007
  • 王光龙:“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课题,2009-2011
  • 王松泉:“语文基础教学论教材建设”,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91—1992
  • 王松泉:“师范教育改革与师资建设”,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子课题,1993—1998
  • 王松泉:“高师语文教育专业新教材建设”,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94—1995
  • 王松泉:“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高师语文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浙江省教委师范教育科研项目,1999—2001
  • 王松泉:“学科素质教育规律探讨”,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2001—2004
  • 王柏勋:“语文情趣化学习指导的研究”,全国教科十五规划课题“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人的发展”子课题,2002
  • 王柏勋:“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绍兴市哲学社科规划办,2005
  • 石耀华:“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0—2012
  • 史成明:“苏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绩效研究”,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2008-2010
  • 史成明:“发展方式转型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适切性和绩效研究”,全国教育规划“十一五”课题,2010-2012
  • 朱洪祥:“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育厅,1997-2000
  • 朱洪祥:“面向21世纪初中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结构与培养模式”,江苏省教育厅,1998-2002
  • 乔  晖:“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城乡差异研究”,江苏省哲社基金,2008-2010
  • 乔  晖:“教科书变革对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2011
  • 刘正伟:“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1998
  • 刘正伟:“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2002
  • 刘正伟:“夏丏尊全集”(省文化工程),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5
  • 刘正伟:“20世纪中国课程史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7
  • 刘正伟:“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07
  • 刘正伟:“危机、变革与控制:民族主义与近代课程改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2010
  • 刘丽丽:“语文教学心理的实验研究”,全国教育学科“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之一,1995-1998
  • 刘忠华:“建国以来我国高考语文知识的社会学研究”,全国教育考试“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2009-2011
  • 刘桂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2004-2008
  • 刘桂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矫正研究”,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2006-2008
  • 刘彩霞:“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99-2002
  • 刘彩霞:“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4-2006
  • 安  玫: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本色课堂导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FHB070401)子课题“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8-2011
  • 孙立权:“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3-2005
  • 孙建龙:“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专业建设整体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2-2005
  • 苏伟林:“贫困家庭中学生学习能力调查”,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5—2006
  • 李冲锋:“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范式转型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2010—1012
  • 李乾明:“语文教学的理念与行为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2002—2004
  • 李乾明:“关于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2002—2004
  • 李乾明:“中日两国语文教育理论的文化交流研究”,教育部,2006—2008
  • 李乾明:“语文教学对越文化的开发利用与发展”,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07—2009
  • 李新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8.11—2009.11
  • 李福灼:“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西教育厅,2010-2012
  • 杨  华:“无锡地区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2012
  • 肖晓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一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1
  • 吴格明:“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言文字状况调查与研究”,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2003-2006
  • 吴  薇:“师范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的互动与对接”,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1-2012
  • 时金芳:“民生意义下的‘教育之乡’机制与方式研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2012
  • 何文胜:“中港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比较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语文基金,1995—1997
  • 何文胜:“以能力训练为编选体系的初中中国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实验计划(第三阶段),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优质教育基金,1999—2003
  • 何文胜:“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实施”国际研讨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1
  • 何更生:“语文教学论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1-2004
  • 何更生:“任务分析理论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经验研究中的应用”,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4
  • 何更生:“任务分析理论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应用研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5
  • 何更生:“农村初中学困生特点成因及教育干预研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7
  • 何更生:“进城就读学生文化适应及教育干预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010-2012
  • 余国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对话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09-2010
  • 张成福:“母语习得语法研究”,江苏省社科规划课题,2001-2003
  • 张良田:“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接轨问题研究”,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2002-2004
  • 张所帅:“面向海南民族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研修模式的理论语实践研究”,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201
  • 张学凯:“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机制与模式”,内蒙古教育厅,2003-2005
  • 张学凯:“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细读与审美文化”,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9-2010
  • 陈玄章:“生存的智慧——福建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9—2011
  • 武玉鹏:“我国现代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0-2013
  • 武玉鹏:“我国现代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0—2013
  • 林润之:“农村学校校本教学研究的策略与实证探索”,2010年度广西教师教育重点立项研究课题,编号2010B27  2010.09—2011.09
  • 罗小娟:“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心理研究”,湖南省十一五社科规划课题,2006-2008
  • 罗小娟:“儿童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言语心理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6-2008
  • 金荷华:“新课改视野下语文教师素养的价值追求”,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10—2012
  • 周玉荣:“元认知分析及认知能力培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999-2001
  • 周玉荣:“北京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北京市哲学社科重点课题,2000-2002
  • 周庆元:“中国母语教育的科学化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科规划领字〔2003〕9号,2003-2006
  • 周庆元:“语文教学论”,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教育厅湘财教指〔2005〕48号,2003-2006
  • 周庆元:“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04~2005年度立项课题,2004-2006
  • 周庆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文科专业建设专题”,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4-2006
  • 周庆元:“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前瞻”,湖南省社科规划办2005年度基地委托课题,2005-2008
  • 周庆元:“语文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6-2009
  • 周庆元:“湖南语文教育史论研究”,2010-2011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2011-2013年
  • 周艳青:“新课改背景下语文经典文学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2009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09-2010
  • 周  敏:“语文课程知识动姿化研究”,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008-2010
  • 周  敏:“‘知识元’统领下的语文课程知识教育改革研究”,全国“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0-2012
  • 郑  浩:“课程改革语文实验教材语言文字状况调查”,教育部国家语委课题,2003-2008
  • 赵荣新:“语文教师口语艺术研究”,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7-2008
  • 胡  源:“《故宫遗录》点校”,江西省教委立项(赣教高二字1997033号),1997.7—1999.6.
  • 胡  源:“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江西省教委立项(赣教高二字1999066号),1999.12—2001.4.
  • 胡  源:“刘过与《龙州词》研究”,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04N92),2004.6—2009.12.
  • 胡  源:“上虞曹娥江旅游开发研究”,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105083),2004.5—2006.5.
  • 胡  源:“绍兴书法史研究”,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105112),2005.5—2010.4.
  • 胡  源:“越中书法史研究”,浙江省哲社科发展规划组立项(08JDYWHO),2008.3—2010.12.
  • 胡  源:“越中文学史研究”,浙江省哲社科发展规划组立项(10JDYW03Y13),2010.12—2012.12.
  • 胡  源:“情系民瘼—王冕诗歌研究”,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115336),2010.06—2011.12.
  • 胡  源:“建构主义对古代文学教学策略启示及实践研究”,绍兴市教科规划办立项(04007),2004.7—2006.10.
  • 胡  源:“以古代文学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绍兴市教科规划办立项(XK06020),2006.7—2008.12.
  • 施  平:“西部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以广西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2009-2012
  • 贺义廉:“中学语文新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北省“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1010
  • 夏家顺:“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项目,2005-2007
  • 夏家顺:“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新课程建设”,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课题,2007-2010
  • 夏家顺:“地方语文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系列课题,2009-2011
  • 钱加清:“语文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完善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8-2011
  • 钱加清:“中国高考汉语言测试的调查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9-2012
  • 徐林祥:“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国家教委“师范教育科研课题”,1997—2001
  • 徐林祥:“刘熙载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2-2005
  • 徐林祥:“《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子项目”,江苏省政府重点高校建设项目2004-2006
  • 徐林祥:“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
  • 徐林祥:“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
  • 陶本一:“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教育部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2010-2012
  • 曹明海:“文学解读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1996—1998
  •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1—2005
  • 曹洪顺:“烟台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教委立项,1990
  • 曹洪顺:“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山东省教委立项,1991
  • 曹洪顺:“学科教育学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八五”重点课题,1991—1995
  • 曹洪顺:“老年心理与教育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
  • 曹洪顺:“山东省高等学校学情调查及对策”,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
  • 曹洪顺:“高师学科教育学及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实验研究”,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1995—1998
  • 曹洪顺:“中学生学科学习方法指导的实验研究”,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1996—2000
  • 曹颖群:“鲁迅精神与母语教育研究”,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6—2007
  • 曹颖群:“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影响研究”,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7—2010
  • 鄂冠中:“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自我体验性道德教育之研究”,中国教育学会,2006—2009
  • 屠锦红:“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之表现.成因及其对策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2011
  • 彭小明:“欠发达地区语文教改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4-2007
  • 彭小明:“新课改与校园文学研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2009
  • 蒋  蓉:“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2006.10-2010.6
  • 蒋  蓉:“教育公平视域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湖南省社科办,2010.10-2012.8
  • 韩世姣:“中国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10—2012
  • 韩雪屏:“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1998-1999
  • 韩雪屏:“学科教学心理的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1993—1997
  • 韩雪屏:“关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1998—2000
  • 韩雪屏:“学科能力培养与学生素质提高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0—2003
  •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史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2012
  • 谢奇勇:“湘南‘濒危土话’抢救性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2
  • 谢奇勇:“湖南汉语方言研究史”,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
  • 解正宝:“中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原则”,中央教科所“十五”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2003—2006
  • 鲍道宏:“终身教育理念下基础教育学校变革与区域推广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7—2011
  • 谭晓云:“课后练习题的语用评价标准研究”,云南省社科规划课题,2008-2010
  • 颜  禾:“母语教材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5-2007
  • 颜  禾:“台湾国文教育的历史转型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2010
  • 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09-2012
  • 潘庆玉:“基于认知工具理论的课堂教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9-2012
  • 潘冠海:“广西农村初中推进语文课改问题与对策研究”,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5-2006
  • 潘冠海:“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2006-2007
  • 潘  涌:“中国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战略取向”,浙江省委宣传部重点课题,1996
  • 潘  涌:“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论”,浙江省社联重点课题,1998
  • 潘  涌:“课程范式转型与教学创新”,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2005—2006
  • 潘  涌:“全面推广新课程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类(重点),2007
  • 潘  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教育部人文社科类,2009
  • 潘斌军:“生命本真——价值与尊重元素语文课堂导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2008—2010
  • 魏本亚:“语文课程论之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4-2006
  • 魏本亚:“中国三十位语文教育家思想地图研究”,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0-2012
(张良田、周  敏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14:35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