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转载▼
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另一类是阅读教材,如《孝经》《论语》《四书》《五经》《尔雅》等,还有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的教材。
二、近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近代语文教育包括文学设科期和国语国文期。其中从语文独立设科开始至“五四”运动前为文学设科期,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诞生为国语国文期。在语文教育发展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方面来看,强化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这种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文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教化民众,为社会服务,为时政服务。这种思想在解放区尤为突出。在新民主主义教育体制下,解放区的语文课程设置力求实际、精简、集中、连贯,所编教材强调政治,注重实际,讲究实效。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中太平天国提倡白话文。19世纪90年代与白话文相适应的国语运动蓬勃兴起,先后有“切音”“简字”“注音字母”“新文字”等运动。1916年,北京各界人士发起成立了“国语研究会”,鼓吹文字改革,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1917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在1911年“读音统一会议”制定的注音字母的基础上,议决了《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推行注音字母。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
(三)从教育方法来看,首先是继承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重视识字教学,把识字、辨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次是在语文教学中强调记忆,对课文中好的段落或精美文章的全篇,要求熟读、背诵,并在此基础上领会字、词、句、篇的内在含义。再次是注重讲解,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我国的一些语文教育家,经过艰苦的探索,总结出了适合我国语文状况的教学方法。如:1921年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张士一的《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叶圣陶的《作文论》,1942年叶圣陶、朱自清的《精读指导举隅》,1943年叶圣陶、朱自清的《略读指导举隅》,还有阮真提出的“归纳课外阅读于课内,补充校内阅读于校外”的主张,使我国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四)从教材建设来看,语文教科书编选内容全为文言文。1908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两套供中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一套是吴曾祺编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全套五册,共选文709篇,作者达266人。所选的都是琅琅上口的文言文。另一套是林纾编的《中学国文读本》,体例与吴本略同。1915年,谢无量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的《国文教本评注》319篇选文全是文言文。
三、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可谓纷繁复杂,是指从新中国诞生至今的语文教育。它包括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其中从新中国诞生至1958年“大跃进”前为语文定名期。从“大跃进”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语文波折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语文革新期。由于这段时间跨度长,笔者按语文教育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分别进行论述。
(一)语文教育定名期,是指1949—1958年这段时间。具体又分为语文定名阶段和汉语文学分科阶段。其中,1949—1956年是“语”和“文”的统一,1956—1958年是汉语文学分科,显示了语文教学的重建和初步革新的发展轨迹。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定名阶段主要革新了语文教育内容,以利于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听说读写并重,以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学习苏联教育理论,以改造旧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方法。分科阶段是系统学习语言知识,以加强语言教育;系统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以加强文学教育;建立《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更新语法教学思想。
2.从语文教育内容来看,课本不再使用“国文”或“国语”,改称“语文”;思想教育任务在语文学科中更显得重要;选文内容要充实,思想正确,同时要注意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生动;利用课本进行听读说写四项作业训练。
3.从语文教育方法来看,定名阶段的教育方法表现了很强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改进串讲分析;改进汉语教学;改进课堂结构;改进作文教学。分科阶段的教育方法,汉语课教学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先提出定义或规律,再举例;一种是先提出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概括出定义或规律。文学课的教学方法是:分类讲读;讲清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起始、阅读和分析、结束、复习);形象分析;艺术形式的分析;对各类文学作品特点的分析。
4.从语文教材的建设来看,1950年,由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建国后第一套中学语文课本。课文未组单元,属传统的文选性体系。这套课本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思想性强,课文量偏少,缺乏系列性,基础知识偏轻,缺乏系统性。1952年对课本进行了修订,并一直使用到1956年。1956年秋实行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中央教育部为此制定了汉语与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本。这套分科型教材明确规定了中学汉语与文学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与教材编排体系以及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试图把语文教学纳入科学轨道。这套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并讲求系统,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中的随意性。 (二)语文教育波折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经历了“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总体上看,语文教育经历了偏离方向——积极调整——再遭劫难——拨乱反正这样一个基本轨迹。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1.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从1959年6月5日上海的《文汇报》展开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即“文道之争”。1961年1月,《文汇报》开展了“怎样教好语文课”的讨论,同年12月又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的任务》,对这场讨论做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语文“双基”教学的思想。
2.从语文教育内容来看,“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搞政治挂帅,编写教材时选文只顾思想内容,不管语言形式,语文教学事实上很少有真正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作文课与政治课直接配合,说不上有真正的作文训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读写训练的内容,从1963年秋季使用的新编十二年制中学语文课本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大体的顺序,每一单元又有侧重,特别是知识短文和单元的配合,使语文基本训练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几乎变成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说教。小学低年级的课本是毛主席著作和语录课。到了高年级,则添上一些简短的鲁迅作品,样板戏唱段。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也基本如此,只是再增添一些“两报一刊”社论和大批判文章。
3.从语文教学方法来看,崇尚精讲多练,重视“双基”教学。另外,上海育才中学提出了“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教改措施。粉碎“四人帮”后,育才中学又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水平的提高。
4.从语文教材来看,1958年,为新学年开学的需要而编写了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偏少,显著的特点是突出政治。1959年、1960年对该教材作了两次修订,增加了课文数目,加强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1963年编写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课文的数量,在体系、编排、选文的质和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十年动乱时期,语文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语文教材的建设是一个空白。
(三)语文教育革新期是指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20余年的语文教育。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
1.语文教育理论逐渐提升,主要表现在:尊重语文教学规律,探讨语文教学规律,追求语文教育科学化;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教育必须现代化、民族化。
2.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能力训练为序,纵向的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基础知识贯穿教材;横向的各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内容成为若干个层次,形成48个交叉点,即48个单元。
3.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比较流行的有导读法、问题教学法、控制教学法。上海市嘉定二中的钱梦龙老师提出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北京宁鸿彬的卡片教学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辽宁欧阳黛娜的四步阅读法为问题教学法。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提出“负反馈模式”为控制教学法。这几种方法,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力地冲击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4.语文教材在文选上更贴近现代生活,丰富多彩而生动活泼,编排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还从“教本”转变为“学本”,给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创造性使用的空间。另外,实施教材多样化政策,到2003年止,已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八套语文教材通过了审查。
四、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的评价
应该说研究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为了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历史面貌,从发展规律的本质上了解和借鉴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天和今后的语文教育。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虽没有单独设科,教学内容是各类思想的大融合,没有出现专门论述语文教学方法的专著,但教学内容广泛而多样,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教育类别清楚,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有一些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传统教法仍被今人所使用。这为我国近代、现代语文教育提供了借鉴的依据。近代语文教育,由于教育内容的更新,教科书编写有了系统化,语文教育方法的研究也有了发展。另外,社会的变革,如:清末的维新、辛亥革命、“五四”前夕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大大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并为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而又空前繁荣的巨大变化,语文教学内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理论逐步提升,教学模式多样,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语文教材出现了多种体系并存的新格局。这对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3]王松泉,钱威.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5]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6]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