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朝阳:积极生活,公民练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7 15:5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朝阳:积极生活,公民练习作者:萧轶1989   2012-07-22


星期日 晴
    刊《读写月报·新教育》  
    高考之后,我进入连当地人都无从知晓的三流院校,在父母及表哥的干涉下,放弃了梦想可以“白衣飘飘”的中文系,被强制塞入外文系就读。在这所狭小得如同小学校园一般的院校里,课堂的乏味与沉闷,教师的肤浅与训导,同学的无知与盲从,让美女如海、才子如山、自由如风的大学想象不到一个星期便残忍地向我挥手告别了。阅读与思考所带来的孤独感如同自由的重负,将我压迫得几乎窒息。当高中的叛逆遭遇大学的苦闷,逐渐走向了对课堂的厌恶。为了逃避致命的平庸,我一头扎进图书馆与互联网。宽带的开通,让我好像从穷乡僻壤的家乡翻阅一座崇山峻岭看到了大海的浩瀚。一个叫做“黑暗时代,读书写字”的天涯博客,因其借用汉娜·阿伦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这一书名而进入我的视野,开启了我对高中时代的回忆与想象,更打开了我对中国教育的观察与想象。博主便是绍兴的一位语文教师——蔡朝阳。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几乎扫荡了蔡朝阳博客里所有的文章。我惊诧于一位语文教师竟然有着如此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的教育理念与我一路走来所受到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我不记得假设过多少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在高中时代碰上这样一位语文教师,我今后的路又该是如何一幅景象?更富戏剧化的是,在大学里卖文买书的我,因撰写书评而结识了蔡朝阳的学生——朱桂英,现任职于《新京报》。与朱桂英的结识,更让我惊异于:到底是怎样一位语文教师,能够撰写出思想如此深刻的文章,以及培养了思考如此深邃的朱桂英?
    
     阅读抵抗荒诞
     
    蔡朝阳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古城绍兴教书。因为大学时代的阅读与思考,让蔡朝阳如同自由的鸟儿,无法适应无聊、寂寞甚至沮丧的生活,却又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制造了这些不愉快。那时,他甚至认为,他的周围似乎都是敌人,但却又找不到任何一个敌人,如同鲁迅笔下的“无物之阵”。最初几年的教师生活一直伴随着这种荒诞感,他曾经说自己教书只是为了混饭,真正的生活“从下班开始”。在这种分裂的生活中,他始终没有放弃阅读,并且要用阅读抵抗荒诞。随着阅读的增加与阅历的积累,他慢慢认识到,原来敌人就是自己。
    阅读过程中,李慎之的文章给他巨大的震撼。他震撼于李慎之位高权重,理想竟然是做一名公民教员,这个理想促使他思考何为公民教育。2003年,蔡朝阳结识了著名学者傅国涌,他的生活似乎打开了另一扇门。于是,蔡朝阳经常去傅国涌家里求知解惑,用他的话说,那时基本可用“耳提面命”四字来形容。与傅国涌的交流,促使着蔡朝阳从一个语文教员的“文青”底色中渐渐出来。
    热爱阅读的人,总是会将自己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周围的人,蔡朝阳荐书的对象就是他的学生。教书之余,他组织学生开读书会,给学生开书单,从最初的文学类到人文社科类。书单的版本,也从1.0时代、2.0时代到2.1时代。书单的修订,呈现了蔡朝阳教育理念的改变,从文学类的审美体验,拓展到人文社科类的思维训练等。而在公民素养之外,蔡朝阳还推荐有关历史、政治哲学、经济学等门类的书籍,唐德刚、费正清、汤因比、罗素、哈耶克、杨小凯等东西大哲的著作,逐渐进入书单目录。这些,基本可以呈现蔡朝阳思想的变迁。
    电影是蔡朝阳在课堂之外给予学生的另一种启蒙方式,在他看来,电影可以“由美好和善良入手,逐渐去探索这个时代的真相,了解隐藏在事情表面之后的根本原因”。从最初如《放牛班的春天》、《夏洛的网》,到《死亡诗社》,再到《浪潮》,最后观看纪录片,开启了学生课堂之外的认知与解读国家与社会的思维。除此之外,蔡朝阳还与学生一起策划“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傅国涌、郭初阳、周云蓬等人到校讲座。他的教育理念逐渐转向公民教育,权利观念的启蒙与理性思维的训练成为蔡朝阳教育理念的两大核心。
    
     As if
     
    于蔡朝阳而言,他的行动本身也是一种教育。2006年,学校基建处主任开放竞选,每位老师都有资格作为候选人参与,蔡朝阳参加了竞选。在那次竞选演讲中,他亦庄亦谐,as if(就当这是真的)了一把。有必要将摘录一部分他的竞选演讲:
    作为一个相信民主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的人,作为一个坚信民主制度的价值的人。这次,既然民主来了,我想,我要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不能做空头理论家,如列宁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又则,可爱的政治老师告诉我们,美帝国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而我们社会主义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我想,我非来不可,我内心里有一种责任感,一种紧迫感。当然,社会主义民主的是民主集中制,语文老师都知道,这个词语的重心落在“集中”这两个字上,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过民主的嘛!
    ……
    如果,你用你神圣的选票,淘汰了我,那么,我要祝贺你们。因为,今天,我竞选的失败恰恰是你们民主权利的胜利。
    如果,你们用神圣的选票,选择了我,那么,我不但要祝贺你们,还要向你们表示敬佩,敬佩你的知人之明,因为你没有看错,你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人。劳动人民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啊!
    最终,蔡朝阳玩笑般地成了总务副主任,一去三年。蔡朝阳从学校这一基层权力的生活经历中亲身体验了体制运作的奥秘,使得他对中小学教育体制问题有了新的观察角度,为以后的剖析提供了借鉴。
     
     写作照进现实
    
    蔡朝阳的学生朱桂英如此评价他:“我看到的蔡老师,并不是别人眼里那个有思想很深刻的蔡老师,而是一个一直在思考的人的形象,那种独立性,那种保卫自己良知的完整性的能力、唤醒自身对世界的责任感的能力,才是让我由衷地喜欢敬佩的……的确,蔡朝阳老师如其名字一般——所有的智慧都在朝阳的那一面。”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蔡朝阳,把公民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使学生学会在自由的天性和社会契约之间获得从容的、游刃有余的空间。在蔡朝阳看来,作为一名教师,主要不是以“蜡烛成灰泪始干”的传统道德,而是以对智慧、对自由的追求,以社会良知和担当的勇气来获得学生的尊敬。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也许是天生叛逆,再加上多年阅读的积累,蔡朝阳对教育体制的不满由来已久。蔡朝阳认同其友魏勇的看法,学校教育已经被演绎成精致的“暴政”,“对分数和升学的膜拜,简直武装到了牙齿”。“教育体制把学生和老师当做机器,老师很难在里面发挥个人的特长,只能在外围做些事。”年轻时代的蔡朝阳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思考,并将思考行之于文。他对教育的反思极少对师生关系或执教感受等伪问题的抒发,而较多深刻地触及了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将中国教育值得忧虑的现状坦呈于读者面前。在绍兴听了魏书生的教育讲座之后,蔡朝阳写下长文《魏书生——技术主义与权威人格的末路》,对魏书生知识结构的致命缺陷、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偏差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膜拜等问题展开尖锐的批判。对一位被册封为教育楷模、教育权威的教师进行批判,让蔡朝阳的文章和他自己成为教育界舆论的热议话题。
    对魏书生的批判,尚局限于教育圈之内。2008年,在《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主编李玉龙的推动下,由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牵头,成立了第一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大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主题课文。蔡朝阳老师负责人教版的研究评点工作,并撰写了综述式的评点手记,指出近年来小学语文教科书存在着“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扼杀儿童天性”、“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和“随意改编戕害经典”四大类问题,恐怖的教育问题直接地展现在社会面前:我们的孩子一直都在吃错药。研究报告《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刊发之后,不仅得到了大陆《南方周末》等媒体的关注,还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国内一流媒体也持续跟进报道。历时两年的媒体报道,让蔡朝阳参与的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事件,有媒体则直接将参与的教师群体称为新公共知识分子。而《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的出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震惊了中国教育界,更引发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教育的热议。
    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教科书的编撰是一个社会自我认知的投射,也是这个社会文化主张的表征。而小学教材,则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底线。如此不堪的小学教材,折射出的是怎样的社会发展现状?蔡朝阳认为,对虚假的敏感,有助于我们破除谎言,建构起真实的情感、思想,才能更好地建构一个真善美的文明世界。
    
     生活在此处
    
    然而,真正让蔡朝阳感受到个体力量的,还是他积极参与的一些社会事务。这些事务,超越了一名教师的身份,朝向一个负责任的市民的身份前进。
    很久以来,蔡朝阳一直将绍兴看作是“幽暗的绍兴”。因为他大学毕业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小城,朋友都在外地,绍兴本地的朋友圈子尚未建立。他的学生朱桂英,还因担心蔡朝阳的孤独感会影响他的心情乃至人生态度而忧心忡忡。那段时间里,“生活在别处”是他的一句宣言,因为绍兴不是他的家乡,更非他的精神乌托邦。一直到2002年,他还没想过,自己会在绍兴结婚生子,从而定居下来。那段时间,里尔克的《秋日》常常打动蔡老师: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现在来看,无疑是网络开启了蔡朝阳的救赎之路,他在新浪网的“读书沙龙”找到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而通过本地的“绍兴E网”论坛,也发现了不少同道中人。受到天涯“关天茶舍”论坛的网友自发组织读书会的影响,蔡朝阳结识“绍兴E网”的CEO陈伟峰之后,便开始与陈伟峰一起,依托“读书时间”板块,尝试组织本地的读书会。读书会的选址,一般在酒吧、咖啡馆,参与者实行AA制。读书会上,有关于“梨花体”诗歌的讨论,也有关于黄健翔世界杯解说门的争论。多次尝试之后,一个本地的精神共同体,已经基本形成。这些人,成为日后一些公益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妨概括为:本地人、文艺青年。
    2006年,蔡朝阳写了一篇文章叫《生活在此处》。这篇文章很短小,在蔡老师的博客里很不起眼,但我觉得这是蔡老师思想的一个巨大转变。因为,他开始将眼光放在当下,投向日常生活。他想要跟朋友们一起,建设绍兴的生活空间,使得这个小城市,更宜于他们这样的文艺青年居住。
    2008年汶川地震后,蔡朝阳与陈伟峰等人在“绍兴E网”发起募捐,最终募得18万元善款,投入凯迪小学的建设。正是这次募捐活动中,广大网友焕发出的公民力量,更坚定了蔡老师在绍兴开始建设公民社会的信念。
    2010年,蔡朝阳通过《读库》主编张立宪,邀请到了民谣歌手周云蓬前来绍兴开演唱会。这场被周云蓬命名为“山阴道上同路人”的民谣演唱会,是绍兴有史以来第一次民谣演唱会,在文艺圈里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没想到的是,周云蓬决定在绍兴定居下来。此后,作为民谣界最为声望卓著的歌手,周云蓬的能量从绍兴辐射开去。在绍兴音乐台“古典的河流”兄的主持下,一时间,各路民谣歌手不断在绍兴穿梭来往,带来这个时代最代表民间的音乐:万晓利、刘东明、钟立风、张玮玮、张佺……这种势头使得蔡老师沾沾自喜,私下里说,绍兴真要变成“民谣重镇”了。他说:“我有一种深切的感触,我所居住的城市,正在变得更加可爱,正在变得更加宜居。如果城市尚有可能使生活更加美好,而音乐,则毫无疑问,正在使得城市更加美好。”
    让绍兴更美好,或许就是蔡朝阳经常挂在嘴边的“尝试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实践。2010年前后,绍兴有了两家书店和一家书吧:新青年书店、南方书店和五月概念书吧。在民营书店业集体遭遇寒冬的时候,这两家书店逆寒流而开业,显然与众不同。南方书店的开业,有周云蓬的演唱会助阵。而新青年书店,现在显然成了一部分爱书人辨识绍兴的一张名片。蔡朝阳作为新青年书店的学术主持,以及五月概念书吧文化讲座的策划人,邀请了马世芳、张铁志、张立宪、陈有西、赵柏田等作家、学者到绍兴讲座。一时间,绍兴的文化生活变得有声有色。可以把这看作蔡朝阳主持多年的读书会的一种自然延续。仅2011年一年,在五月概念书吧,这样的文化讲座便达12次之多。蔡朝阳和他的朋友们,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行动力的团队。他们做这些事,首先因为喜欢,所以赔钱也做。此外,若有更高目的,那就是为了让绍兴的文化空间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绍兴人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师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并不很高,一方面有教育圈自我封闭的因素,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小学教师自身能量有限。相对这样的现状,蔡老师的努力,便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他不仅在教学事务上有所建树,还超越了他中学教师的身份,以一个负责任的市民的身份,参与各项社会事务,这一点是他与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因而,我将蔡老师视为一名“教育异教徒”,从其所作所为看,他不只是一名中学教师,更是一个有着公民底色、温和而乐观的行动者。蔡朝阳说,做这些事情,无非就是想让绍兴变得更加宜居,他没有做英雄的理想,只有做市民的理念。
    比较蔡老师早年的文章,会发现他身上一些显著的变化。早年,他“阅读抵抗荒诞”,困于跟他自身的斗争,如今,他能从一己的小小悲欢中脱身出来,获得更高的观照角度,正应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的判断。如今,很多人去绍兴,就是冲着新青年书店和南方书店而去。甚至,如蔡朝阳在《但得爱书人似我》一文中所写,南方书店,已经成为爱书人的文化地标。这就是一名平凡的市民所能够为他所处的城市所作的一切。
    从教师到公民,从语文教师到公民教师,蔡朝阳的行动没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之处,却因为他单纯而善良的愿望,持续而建设性的努力,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蔡朝阳获评《时代周报》“2010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颁奖词如此评价:“他幽默、风趣,因此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蔡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培育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他在学生中受到较高评价的重要原因。他最大的价值在于,他让孩子们看到了真相,知道了不同的观点,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
    很多人对此展开热议,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何以影响中国的时代进程?或许,正是蔡朝阳积极生活的公民实践,才是他影响中国进程的最佳理由。《南方周末》曾以“一群特立独行的蛋”来称呼蔡朝阳和那些与他相似的老师们。的确,蔡朝阳的教育理念,一扫意识形态灌输与高考分数膜拜等错讹理念,以一条全然不同于大多数老师的路来实践他的自由思想和反抗应试教育。在传授应试技巧与高考功成名就的现实面前,蔡朝阳更倾力于传授行动改变现实的公民常识和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蔡朝阳从自身做起,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朝着公民的方向前进。或许,正如他自己预见的那样:这种教育成果也许不能体现在当下,但一定能作用于未来。
    而在我看来,蔡朝阳的价值,更多的并非在于教育事业上,而在于作为一名市民,蔡朝阳自觉地站立在民间,参与本地的文化建设,正如傅国涌所言:“这些年来,他的思考、言论和行动,可以为民间社会的成长做一个具体而微的注脚。”他所持的低调、建设性、可持续的行为准则,看起来不够雄浑、不够过瘾,但他确乎浑身都散发着民间的气息,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每个普通中国人都可以效仿的,他的文章也属于普通人的感想和思考,他的行动,为普通人如何走向自由之路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在民间社会正在崛起,重建一个新时代的过程中,这个案例的意义,也许超过了许多被媒体广为报道的典型事件。因为,他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都不是高不可及、需要巨大道德勇气和牺牲精神才能做到的,他只是在脚踏实地做公民的练习。
    所以,用西西弗书店的理念来说,“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才是蔡朝阳更大的价值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43 , Processed in 0.0702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