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对话3:警惕被地域资源绑架的课程1
——基于地域资源开发课程的误区与对策
武老师:
您好!来信收悉,您在信中提到了二个问题,一是我在讲座中提及现场模拟教学里填写、交流方案的环节,您想知道填写、交流方案与规划能力培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二是我以您执教《探访菊花脑》为例,谈及地域特色类主题,您想知道地域资源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
什么是规划能力,如何解读学生规划能力表现目标,以及如何看待规划能力与填写方案表之间的关系,曾经与江苏江阴的包士娟老师有一段课程对话,涉及到这些问题,您可以在杂志上读到《规划不等于填方案》一文或我的博客里读到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10&do=blog&id=582009。
您执教的《探访菊花脑》主题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非常好奇,什么是菊花脑。在展示课录像中,看到您带着孩子们一起采摘菊花脑,并教一组的学生用菊花脑做鸡蛋汤,大家共同品尝,布置学生为家人做一道菊花脑菜肴。看到这里,才明白菊花脑是当地的一种特有的植物,围绕菊花脑这一地方特色,您在方案中设计了了采访、问卷调查、实践基地采摘、烹饪、栽培等活动。这是一个以地域资源为主开发的特色主题。
根据地域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是当前资源开发常见的做法。这类主题命名常常是“走近****”“走进****”“探访***”等等,活动方式多为问卷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查资料、导游、制作等。这种主题开发的思路符合资源就近易得的原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无论是将地域资源当作学习内容的素材性资源还是作为条件性资源开发,根据地域资源开发本课程的主题,都无可非议,讲座中提及此类主题,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中发现了以下地域资源开发的误区:
一是把地域资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说起地域资源的开发,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学校,邻近有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或是当地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或是当地自然资源丰富,或是当地的经济有特色,或是当地有著名特产,或学校就位于旅游名胜区,或是当地有名人传说,这些学校或地区地域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产生了一系列主题内容,比如研究海洋文化的、研究当地特产的、研究当地名人古迹的、研究当地风景名胜的、研究当地传说的,研究当地的一道特别的菜等等,甚至于也出现了研究当地婚俗、研究当地有名的酒及酒文化、研究当地跳神习俗的、研究当地佛道教文化、研究王母娘娘等等。也有部分学校会感慨学校边上少了名人、名景、名物、名事,苦于无“名”,课程开发就像少了道主菜似的,让这些学校苦恼不已。有些无“名”可用的地域,甚至会为追求有“名”,故意造“名”,弄出“王母娘娘的诞生地”这样的闹剧。
第二个问题是地域资源的无序开发。
在课程开发的研讨中,也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学校对于**楼的研究持续几年了,把**楼‘挖’翻了,我真再想不出关于**楼,学生还能研究什么?”还有的老师说,“我们学校附近最有名的地域资源就是**湖了,关于**湖的主题,孩子们在小学已经研究过了,不能年年研究这个呀,初中就在小学附近,我们初中地域特色的主题再研究什么呢?如果再研究**湖,会不会和小学重复呢?学生还乐意做吗?”
另外,还存在课程被地域资源绑架的现象。
为地域资源开发地域资源。收集到部分学校或地区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地域主题资源包,有些是事实性知识的编排或整理,比如《我家住在*湖边》等,在编排上,多以景点、名人、特产、或是一种习俗为线索,内容多是一段附图片的文字说明,加上几个引导实践的问题,它不像教学材料,更像是一本景区导游手册,或是特产说明手册。关键是它并未说明这样的事实性知识在本课程中如何“教”,老师如何实施这个主题,学生借助于这些资源达成什么样的能力发展。老师们反映这类事实性知识的集成在教学中并不实用,在网上能收集到很多。这种地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让人质疑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的,还是服务于资源本身为目的,需要警惕课程被地域资源绑架的现象。
不知道武老师所在的区域在地域资源开发上,是否也遇到了这些问题。
我想,论及地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上述问题,可能要从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谈起。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包括指向课程内容的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也包括支持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性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但我们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资源本身并不是课程,只有当资源被编织进课程体系,具有教育意味,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载体或实践的内容时,资源才转化成课程资源。资源的转化,取决于精心的设计,设计的前提是目标的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地域资源,进入课程资源体系,旨在发展学生本课程学习的核心能力,而非为地域资源开发课程。
因此,将地域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时,我们是否能够尝试:
一、澄清对地域资源的认识,扩展地域资源,选择性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实践学习需要实践情境的支持。地域资源因学生身在其中,就近易得成为开发课程的一项优质的资源。但什么是地域资源?是不是仅仅指当地有“名”的人、事、景、物呢?这可能是一个有待澄清的概念。
笔者认为,地域资源不仅仅是指地域内有“名”的人、事、景、物,只要是在地域范围内,学生能够获得,用来形成支持课程教学内容或活动情境的资源都可以作为地域内可能被引入课程的资源,至于它是否是人无我有的所谓“特色”,并不是我们开发与利用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如果资源真来自当地,自然会带有本土特征,不必故意为“特”而“特。如果这样想,我们生活的社区本身、图书馆、医院、银行等社会机构、甚至于学校边的小树木、小竹林,还有学校内的食堂、学校内的空地、操场、包括学校内的老师、学生都有可能作为地域资源,进入课程资源体系,不在乎它是否有“名”,关键是看这些资源是否能为学生本课程学习提供支持。
曾经在无锡的一所学校内看到“一面墙”[1]的课程价值。毕业班的学生需要徒手集体翻越高3米多高的墙面,它成为培育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资源。也曾在一篇《一位老人的传记》的主题设计中发现,教师巧妙地将社区或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进入课程资源体系等等,这些做法,扩展了对地域资源的认识,跳出“名”“特”的园囿,发现更多样的地域资源,才能开发出更为丰富的课程。
另外,在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需要有所选择,不是从资源本身的向度来考量地域资源的课程价值,而是站在课程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层面来审视地域资源,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比如婚俗、跳神习俗、佛道教文化、酒文化等方面地域特色主题有待商榷,进行这方面的地域资源的开发,需要相对谨慎。
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们也不必把眼光仅仅盯着地域资源,它只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不是唯一的资源呈现方式。这样想,我们才可能具有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视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