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 顾明远 这两年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走红,他的名字叫雷夫·艾斯奎斯。他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教师。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 为什么能得这么多奖?因为他教书的学校处在一个很落后的社区内。社区居民有酗酒的、吸毒的、打架斗殴的,孩子受到很不好的影响。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他写了一本书叫《第56号教室的奇迹》,副标题是“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这里的孩子经过他的教育,个个都获得了成功。 2012年和2013年雷夫·艾斯奎斯两次被邀来华讲学,在北京、上海、深圳、济南等城市演讲,和我们的老师校长对话,听众往往达上千人。我虽然没有亲自听他的讲演,没有和他对话,但我读了他的书和讲演录。我觉得他的经验无非是两条:一是信任,他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因此尽力帮助每个孩子。而每个孩子也信任他,觉得在他身边有安全感。有了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教育就变得容易了。二是活动,他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养成良好的品质。 他在书中讲到,学生一进入他的班级,首先组织学生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每个孩子担任一个角色。他说,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想把角色演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与同伴合作的精神等品质,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他还组织其他活动,如篮球队等。他从来不惩罚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举例说,有一个孩子在球队里不能与同伴合作,他就让他退出球队,并不处罚他,也不与他谈话,每天照常学习,和他一起用餐。一个月以后,这个孩子说:“我想回球队。”雷夫只对他说:“如果你能和同伴合作,你就回去。”他把道德自觉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即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不需要别人监督或奖惩。 雷夫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践活动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同伴的交往对于自己完成活动的重要性。 反观我们的品德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回想我在中学里工作时的教训:学生犯错误,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开始的时候还心平气和,但学生往往不听你那一套,和你顶着。谈话越谈越僵,我的火气越来越大,结果不欢而散。书面和口头教育收效甚微。当然,这并不是说教育学生就不用讲道理了,但关键是要真正让学生明理并付诸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与认识。因此我说: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童年与书 能把图画书当作幼儿教材吗? | | | 中国教育报 2012-05-28
|
| | |
多年前,我在美国的一个社区图书馆里,常会看到无论是怀抱着几个月婴儿的母亲,还是蹒跚学步的小朋友都会在休闲时来这里借书。我特别注意到,在少儿书架上摆放的绝大多数都是图画书。我知道,在发达国家,图画书就是低幼读物的代名词,被公认为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那一刻,我在感叹美国孩子是如此幸福的同时,也在期盼着:中国孩子什么时候也能读到这么多的图画书?
今天,图画书以它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被中国幼儿教师们所青睐和追捧,并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图画书当教材,要么把语言课上得过于沉闷,要么表面上很热闹、形式也丰富,然而孩子从中获得的发展很少、创造性的启发更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近日由《早期教育》、《保育与教育》和东方娃娃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12年首届华语地区绘本教育论坛”上,来自中国大陆、港台以及马来西亚等华语国家和地区的图画书研究者、推广人、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图画书在幼儿园的教育价值和教学策略。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朱自强坦言:“有人说,现在图画书太热了。其实,我觉得还热得不够,因为图画书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资源,被科学、有效地利用还有待时日!”
选择好的图画书比教更重要
与传统“小人书”不同,图画书不是文和图的简单叠加,它通常会有3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出来的故事,另一个是图画讲出来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就是文字和图画一起生成的新信息,是读者参与后进行的新故事的建构。日本著名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说:“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当孩子用耳朵听大人讲文字故事时,他眼睛看到的那个画面就动了起来,变成有过程的一个生动故事,这就是再造一个新故事。而在再造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等都会得到发展,并形成内在丰富的语言世界。
台湾台东大学儿童学院院长林文宝是台湾儿童文学祖师爷级的人物,大家都亲热地喊他“阿宝老师”。他从脑神经的研究出发进行阐述,0-6岁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亲子阅读可以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养成阅读的习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阅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一种休闲与游戏。”在他看来,在教育过程中,要少教多学,要把学习的权力回归孩子。
朱自强对此非常赞同:“图画书选得好比教得好更重要。家长和老师应该了解图画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然后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情感需求和生活经验,选择对孩子成长有更好帮助的图画书。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这时候就不要对他讲“孔融让梨”这类故事。因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不仅不能培养他关心他人的美德,还会对他的情感世界造成一种压力。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个阶段不给他关爱、不满足他的自尊心,长大后他很可能成为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和阅读就是他生活的本身,通过图画书的阅读体验,他会得到生命的快乐体验。这是他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根基,也是图画书教育的最大作用、最重要的价值。”朱自强说。
注重阅读本身还是全人的培养?
目前,在幼儿园阅读教学中有两种相对的极端观点,一种是功能化阅读,即学习阅读、拆解训练;另一种是只读不讲,不引申不讨论,认为阅读是上小学以后再教的事情。那么,早期阅读是教还是不教?图画书阅读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位置是什么?悠贝亲子阅读学院院长孙莉莉说:“学龄前孩子的学习是多感官的学习,而不是基于书本、基于符号、基于文字的学习。”在她的教学实践中,她并不把图画书作为一门单独的阅读课程而存在,也不使用专门的阅读教材,而是选择非常好的图画书作为课程资源。同时,把阅读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间段,跟随班级课程随时进行。
在孙莉莉看来,“图画书阅读进入幼儿园课程,不应当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施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是教师发现图画书资源的丰富性,意识到阅读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价值,从而把部分课程内容同图画书所反映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图画书阅读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综合性的过程。因此,图画书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不等于幼儿园早期阅读课程。”
“如果小时候就开始看图画书,孩子人格的发展会更完整,生活也更多彩和快乐!”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教育学院中文学系副教授霍玉英特别关注生命教育,她认为,图画书是传递生命教育的最佳读本,因为生命教育广义上是指全人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还涵盖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有着十多年图画书阅读指导经验的南京市第一幼儿园马健宁老师告诉记者:“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多识字,其实儿童早期阅读的关键是让孩子读生活,是为孩子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教师
在论坛上,很多老师关注的是在实施图画书教学时如何提问、如何就图画书内容展开拓展活动、如何将图画书阅读内容与其他领域的教学内容相关联等问题,一位幼儿园教师说:“很希望在专家帮助下形成图画书阅读的主流价值观、教育观及教学方法,因为我们目前没有底气、也没有理论来支撑实践研究中的心得。”几位专家异口同声:“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体,不要做得太技术性,太教学化了。问题的发动应该来自孩子,不要挖空心思地想许多问题来问孩子,重要的是去观察孩子,要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的确,师资一直是幼儿园发展面临的大问题,正如孙莉莉老师所说,目前图画书作为课程资源的难点就是教师的资源意识、生活意识、符号意识和生成意识。其实,在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霍玉英展示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教育学的课程安排,呼吁儿童文学的课时太少,而她所在的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荣誉学士的课程中竟没有设置儿童文学。她说:“教师的动力和基础很重要,如果对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不了解,就没办法将文本和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作为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王春华特别欣赏钱理群说过的一段话:“牵着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身边,互作介绍之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她把儿童阅读状态与教师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理解为自由呼吸和深沉呼唤,认为教师应该轻松地游走于图画书和现实之间,但现在总是进不去,又出不来——这是幼儿教学中最大的难点。而深沉呼唤是要做到教育无痕,教师们不要做好心的警察、辛勤的园丁和勤劳的保姆,而是要把教学目的隐藏起来,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有的老师喜欢装幼稚、夸张的表演,比如表扬小孩子时说:好棒、好棒、好棒棒!good!good!very very good!好像很童心的样子,其实很浮躁。还有的老师喜欢给图画书带上政治思想的帽子,非要用说教的方式,不管孩子能不能听懂。其实阅读是一种快乐、一种感动,不一定非要挖掘出什么深刻的主题思想。你可以尝试用这样一些词语:你喜欢这本书的哪些地方?哪个角色你感兴趣,你是怎么知道的?说来听听……”王春华分析了当前图画书阅读存在的盲目性、僵化性、不适宜性等问题,认为选择图画书要“养眼”,关注孩子的造梦和追梦行为,同时培养孩子善说和动情。
图画书就像《饥饿的毛毛虫》里的苹果、草霉一样,孩子读了会成长、会飞翔——就像那只从毛毛虫蜕变成的蝴蝶一样,所有的美丽会从他们的眼晴里、心里,从他们行走的脚步里,从他们身体的气息里散发出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需要重视并运用好图画书资源,这对孩子而言将是最大的福音,而幼儿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也将会因此产生深远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