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都贯彻一个核心主题:把孩子摆得很高。但他们一旦面对真实的生活,就像个瓷器:摆得越高,摔得越碎。
学生选择专业、事业时,也被这种把人捧上天的教育所害。你问问那位到纽约大学学艺术史、欠了20万美元学债、仅能挣到3万美元不稳定年薪的女士:为什么不学工程?工程专业的起薪大概七万,升得快,工作稳定,至少偿还学贷有指望了。为什么要学艺术史?
可惜,在美国,这种事情连总统都说不得。奥巴马不久前演讲讨论教育问题时漏嘴说:“除了艺术史外,有许多行当能让你挣更多的钱。”结果抗议潮铺天盖地,总统立即公开道歉。
其实,我自己就是个文科博士,对艺术史的价值当然不会看低。但美国的教育强调以孩子为中心,在高中或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你听到的最多的陈词滥调,就是类似奥巴马式的成功人士对着毕业生们大呼:“追逐你的激情!干你喜欢干的事情!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让学生放弃自己的兴趣,这简直是大逆不道。怪不得奥巴马也要道歉。
我们不妨看看,在人类艺术史的大部分时间,艺术是谁玩儿的呢?至少在欧洲,最先玩儿得起艺术的是最有钱的组织———教会,后来则是欧洲几个最富的商业城市,比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等。再后来才有王公贵族和在商业中崛起的大款们。
从另一方面讲,这些艺术的创造者,至少是几百万里也挑不出一个的天才。当然,研究艺术史,不必自己成为达芬奇或米开朗基罗,但因为这个行当实在太贵了,即使美国这种富得流油的社会,也供不起太多职位,只能是最有天赋的人才可能幸运地以此为生。
问题是,当美国的孩子自我无限膨胀后,这些常识就不能说了。一个被低薪单身母亲拉扯大的孩子,偏偏喜欢了最贵的游戏。这是自己一生的“激情”,怎么能放弃?当然,天赋不问贵贱、不分家门,你真要有能力,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成为哈佛艺术史的终身教授,大家也都会叫好。但是,如果你明明知道自己在这行当中连当博士生的才能和资格都没有,难道还要“追逐自己的激情”吗?这让我想起自己教书的经验。一次问班上的同学事业规划是什么,十个左右的男生中,居然有四位说准备当体育评论员。这四位都其貌不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不佳,体育上也缺乏才能,只凭自己有“激情”,就不放弃吗?
美国年轻人常看不破这点,心比天高。但等明白过来,发现自己已经欠下20万美元的学贷,悔之晚矣。被摆得越高,摔得越碎,也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