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走笔
那年暑期开学,我就是冲着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报这个班的。魅力来自于对它的神祕和新鲜感,来自于晏文军老师的学问和名望。是他首开了邳州老年大学汉语言文学课和旅游课。能同时开这两门课,也正应了明.董其昌老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后来又以邳州文化研究会、邳州老年大学合办的名义创办了“邳州文化大讲堂”,大讲邳州历史文化。听众闻之踊躍、一时万人空巷,轰动了古邑邳州城……
今天,当你走进汉语言文学课堂,聆听儒家音韵教诲,就给人一种初出茅庐、晃入圣殿的感觉。文字的与时俱进,儒学的博大精深,大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有些地方,过去好像似是而非的听说过,似懂非懂的知道点,但都是一些零散的无源之水、飘缈的无本之木;充其量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现在必须从头学起、从新认识,才能真正领会到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的真谛。
从文字的起源、进化、演变到文学的流变,从结绳记事、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直到后来的四书、五经、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唤醒了原始朦昧,创造了东方文明,丰富了世界历史文化。据说在联合国规定使用的汉、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六种语言文字打印出的文件中,中文体页码最少、也最薄,可见汉字的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无需连篇累牍、长篇大论即可明理成章,这是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文族几千年统合不灭,其汉语言文字文化是最大的功臣。
令人鼓舞的是,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班的教室里,欣喜群贤毕至、众仙云集,大家雅雀无声,济济一堂。他们认真学习、上下求索,渴求着“总是春”的万紫千红,吸吮着儒圣精髓的玉液琼浆。再看坐在这里的学员,许多都是饱经风霜的“过来人”——曾经的百官大员,精明干练的经理董事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还有“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作家,有描龙绘凤、挥毫泼墨的画家、书法家,有嫉恶如仇的公安干警,有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这些退了休的“枯木”们,为了“梅开二度”的追求,不顾皓首白发,专心致志地学习汉语言文学。他们求知若渴,孜孜以求。他们打开笔记本,戴上老花镜,一笔一划的写,不顾字歪行斜;一字一句的记,唯恐漏掉只言片语。下课了,有人还在那里抄板书呢,与童年时代的入学启朦毫无二致。如果一定要说有不同的话,即那时学的是字,今天学的是“经”,是更上一层楼的学问。
学问,是聪明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实践的经验。教授我们这些学问的晏文军老师,文武兼备,满腹经论。他大学毕业,当过老师,做过官员——局长、主任、市委宣传部长、公社党委书记,履历全面,经验丰富;退休后仍发挥余热特长,荣任《邳州文化》主编,写文章、编丛书,兼职邳州老年大学教师;学识富五车,桃李满天下,政绩大地写,口碑百姓家。
在课堂上,他朗声颂语、抑扬顿挫,酣畅淋漓,滔滔不绝,知识点重点评、反复讲;口说、板书、课件,形像逼真,印象深刻,不怕你记不住!上周五正在上课时,校教务处王伟业主任推门而入,忽然带领沛县老年大学观摩团到访,晏老师正具精会神讲解荀子的巜劝学篇》,沛县团的突然到来,让毫无准备的他措手不及,但仅稍作寒喧,迅即朗声简短汇报:“本课讲的是荀子的《劝学篇》,本学期已讲过《诗经》中的《关雎》《卷耳》,《左传》中的巜郑伯克段于鄢》,《战国策》中的《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以后拟讲《诸子百家》以及辞赋和诗歌……”他的简短汇报,言筒意赅、真实全面、顺达流畅,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如果事先有备,倒不足为奇,但他面对突发情况,面对难懂难记难说佶屈聱牙的文言,仍能沉着应对、临场发挥;他的即时汇报发言,流利完整,真实全面,让人拍案叫绝、口服心服。试问若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没有临场应变的发挥能力,能处理得如此稳妥的滴水不漏吗?
特别是他的板书,更堪称一绝——清晰洒脱、恢宏大气,浑圆厚重,力透纸背。无人看后不声声咵赞、啧啧称奇。据说这得益于他过去苦练大字(书法)、常刻钢板打下的基础;要我说这是谦虚谨慎、心中有学员的负责任的自然流露。他怕学员看不清,那怕自已费点劲也要力求完美,让学员好接受,这种完美的“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师范精神,使他达到了“无我”的思想境界,这是做好学问的基础,也是中华儒学文化的魅力。他不仅在课堂上认真讲课,也重视课后辅导,适当留点作业,让学员进一步熟悉和发挥。我曾冒昧地请他给我看一部准备出版的书稿,他不仅没有推辞,而是抽出宝贵时间,认真披阅审核,在谋篇佈局上多有真知灼见,甚至在段落设置、字句运用、标点符号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一字不漏、一点不差地指点到位,给我的新书增色许多。
荀子曰:“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陆游也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因此,晏老师所带的旅游课也倍受欢迎、出彩。他不仅讲全国、全世界的山河地理,更讲该地区的文字文学,使文学、地理相辅相成,相得溢彰,他把呆板的旅游课讲的风生水起,兴趣盎然……可惜此课是排在下午,因种种原故,我只上了几课,便难于坚持,只得草草收场。就像排在下午的楹联课,闫长安老师是楹联大家,讲的很好,听了几课,也因下午难以坚持,无奈收官,遂成憾事。不过我还是关注着群里媚丽多姿的精彩情景的。
虽然不能上下午的课,不能领略旅游的课堂理论,幸好在刚退休的几年里,也“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了许多地方——项羽的出生地、毛主席的故居、北京的故宫、新疆的天池、丽江的苍山洱海、台湾的阿里山、日月潭,海南的天涯海角;看过俄罗斯远东的荒芜,甘肃的戈壁滩,柬埔寨的吴哥窟,越南的金兰湾等等,所到之处,无不看到了当地的灿烂文化,看到中华文化的影子……国内的故宫、颐和园自不用说了,苍山洱海的“三塔”、洞庭湖畔的堂书巜岳阳楼记》、滇池大观楼一百八十字的长联、屈原庙张之洞四百另八字的长联等,就连我们桃花岛公园里树的雕塑像,也是邳州七位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如发明车辆的车王 奚仲、明代艺人汤应曾、乐王散曲家陈铎、圯桥纳履的留侯王张良、佛学家僧佑、篆字发明家程邈、鼓琴游乐、拜相称侯的邹忌,他们都是和中华文化进步有着密切关系和影响的历史文化的重要人物;二十四桥名,更允含了中华文化的元素和智慧,许多书家和文化名人慰天池、孙晓云等均挥毫泼墨赐书桥铭。这是挑花岛公园的一大盛景、盛事……再说外邦的日本、朝韩、俄罗斯、蒙古等国外考古挖出的地下文字,许多都是汉字,他们不认识,还得请我们给翻译呢!越南曾一直使用汉字,直到独立后才始创越文。可见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之大,是前所没有的。由此可见,我们辉煌的汉文化、灿烂的中华文明,犹如满天星斗,照耀着全中国、享誉着全世界。
写到这里,我忽然领悟:难怪汉语言文学班的学员越来越多,学校安排的也是大号教室,更理解各行各业许多退休后的先生女士们,纷纷来到这里学习深造,因为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学啊!即使退休了,也还有自我提高、教育后代的需求呢!它是我们前进远行的截径和动力,也是我们登高望远的阶梯和望远镜。
下课了,穿着短袖衫的晏老师,额头沁沁汗粒,轻轻吹去手上的粉笔尘沬;学员们有的摘下老花镜,慢慢揉搓眼窝,有的还在那里掩卷沉思呢……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
GMT+8, 2024-11-25 00:23 , Processed in 0.0623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