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破“新锐”幻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3:1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打破“新锐”幻像作者: 乔木/文 2012-01-04

来源:南方周末
摄影一入现代,的确渐行了一条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转向个人化的“心像”表达之路,甚至,摄影师不太在乎自己的作品能否与他人产生交流,引发共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不可替代和复制的经验,能够公共传播的,只有符号与符号化的事物。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照片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不是建立在现实发生的事件和基于社会的了解之上,而是某些个体之间共同的经验体会。现代摄影的不确定性和其特指性同时存在。但历史又以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那些能够流传至今的“心像”摄影家们,之所以能名垂青史而不是过眼烟云,终究还是因为他们让自己的“心像”投射到了整个人类的精神背景之上。正如捷克国家摄影博物馆馆长安娜·法诺娃对著名新锐摄影家强·索德克的评论一样:“‘我作灵魂的肖像’,索德克这么说。这句话极微妙地阐明了他的艺术特质,他的风格超越了形式,而唤起象征和联想的能力。他的照片不仅反映了眼睛所见的东西,也反映了他所感受到的真理。”而建立了当代快照美学的摄影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2011年4月在洛杉矶的Regen Projects II作品展览,主流报纸《洛杉矶时报》的艺术评论员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这么多年了,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不屈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情感,他的全球快照在视觉文化、城市性、统一性以及更多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号,还有,他对于民主最好和最糟的方面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记录。”

因而,一方面,中国近年的确涌现出了一批极具勇气又极富才情的新锐摄影师;另一方面,不难发现,又有多少莫名之作假“新锐”二字虚张声势、招摇过市?或者说,当摄影在一个以资本与权力合谋的社会以一种自愿姿态进入消费领域时,“新锐”不过是基于商业策略和市场推广目的的一种形象包装宣传手段?
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就像巨大的搅拌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也越来越身不由己,被巨大的离心力甩得分崩离析。在这样一个物化的场域中,所能提供的思维环境一是快餐店,二是流水线,三是二者的结合。这种以拼接组装模式运行的机制,貌似高效、多元、兼容性强、主体意识充分张扬,但实际上将人的精神领域一步步扁平化和模式化,人们的观看和思考越来越单一、狭窄、趋同和向内退缩。貌似人掌握着主动权,实际上完全被物质与环境控制着。因此,许多所谓的“新锐摄影师”擅长或其实只能用影像完成一种扫描式的“惊鸿一瞥”,却很难以影像表达出自身对于拍摄对象有逻辑、有层次、有系统的思考。
同时,数码化和网络传播也在极大程度上强化着这种片面性和片断感。微博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当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式的快照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成为流行语言后,令人失望地,原作中的颠覆性和由“随意的真实”带来的当代感竟然被泛滥的模仿和发挥稀释掉了。微博时代的观看和胶片相机时代的观看已经大相径庭,静态、局部、平面,辅以外表即使狰狞而内里仍是一股子甜美忧伤的一些些夸张、变形、朦胧之感正当其道。虽然有好多年轻摄影师也拍胶片,甚至玩湿版——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时髦,但不同时代造就的差异,不可能由工具的一致性而消失。很难从照片中再看到批判的力量,甚至连嘲讽的能力都已式微——一种新的“伪沙龙摄影”有可能遮蔽掉真正有力量有价值的影像。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新锐”。所谓“新锐”,应指在所有的已知之外提供另一种新的可能,它是无限的N+1;它与年龄、资历、地位无关,因此它不是一种身份、名号,乃至噱头。
在摄影以更强劲的力量不断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当代,只有打破“新锐”的幻像,才能使这一与现实、与当下关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站在她应该站立的位置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4 03:28 , Processed in 0.0956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