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文诗研究要更多关注现实(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16:1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文诗研究要更多关注现实(图)



2

秦兆基 箫风

  秦兆基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散文诗理论家,现为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全国作文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长期以来主攻文学评论,主要关注散文诗、报告文学和苏州地方文化。著有《散文诗写作》、《永远的询探》等,编选有《现当代抒情散文诗选讲》、《中外散文诗经典作品评赏》(与张吉武合编)等。近日,笔者专门就散文诗研究问题,拜访了秦兆基先生。

  箫风:秦老师您好!再次来打扰您,请您谈谈散文诗研究方面的问题好吗?

  秦兆基:好的!箫风先生,我们又见面了。诗人长岛介绍您时,有一句话相当精辟:“一生唯爱散文诗。”读了您的诗作以及您为郭风先生编选出版的研究文集《叶笛诗韵》,感受到您的诗人气质,体味到您为中国散文诗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箫风:您的职业是中学语文教师,但您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散文诗的创作和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全国著名的散文诗理论家。请问您是怎样喜欢上散文诗的?是何时开始散文诗研究的?

  秦兆基: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一点声明,中学语文教师是事实,“全国著名的散文诗理论家”却不敢当。我的散文诗研究之所以被推重,也许是因为散文诗不太为学界所重视,学院中人以散文诗为研究方向的不多。

  我接触散文诗比较早,七八岁时,从当时的国语课本中读到沈尹默的《三弦》,幼小的心灵受到最初的震撼,领略了什么是寂寞。以后又陆续读到苏雪林的 《溪水》,朱自清的《匆匆》。在初中国文课本里读到了鲁迅的《好的故事》、《秋夜》、《雪》,诱引我去找当时看不懂,至今也未必懂的《野草》来读。进入高中,国文老师李百功先生介绍的课外读物,就有一本何其芳的《画梦录》。也许是语文课本在我心中播下了散文诗的种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散文诗由复苏走向繁荣,除了北柯(蓝)南郭(风),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散文诗人,我的注意力逐渐转到散文诗评论上来了。八十年代底,江苏教育出版社要出系列文学读物“抒情文学选讲”,抒情散文诗这本找不到合适人选,责任编辑常烽岚女士征求我的意见,就接下了《现当代抒情散文诗选讲》这个任务。之后,四川文艺出版社“写作技巧丛书”缺一本谈散文诗写作的,编辑段百玲女士来约稿,于是就有了《散文诗写作》这本“专著”。后来,还与人合作主编了《中外散文诗经典作品评赏》。

  箫风:您1992年出版的《散文诗写作》一书,是一部颇有创见的散文诗研究专著。在书中您对散文诗“质的规定性”作了多角度探讨,请您谈谈对散文诗本质特征和美学品格的理解好吗?

  秦兆基:散文诗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散文诗的特征,在该书最初的一章,是从内核、内容的表现、结构方式、音乐性(自然韵律、节奏)、语言使用等五个方面来谈的。我认为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缘于散文诗是诗与散文综合而形成的。

  散文诗作为新的文类,其中蕴涵的诗与散文的元素已经糅合变化,具有了新的形和质,并非是杨朔式的带诗情的散文,而是一种具有独立的美学性格的文体。诗与散文的体质、气韵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一糅合,起了很大的变化。散文是稳定的,而诗是“活性气体”变化很快,散文诗以最佳的方式将两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张力场,赢得它主导的美学性格”。

  箫风:您曾先后撰写《中国现当代散文诗七十年》和《散文诗从过去走向未来》两篇论文,对中国散文诗90年的发展历程作了全方位回顾。请您谈谈中国散文诗有哪些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

  秦兆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历程在这两篇拙文里讲了,这里只想讲几点带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值得借鉴的传统:第一,借鉴外来散文诗理论研究成果和作品。中国散文诗起步较迟,但起点高。特别是鲁迅的《野草》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一下子就占领了制高点。究其源,他在人生见解、形式、表现方法上都承受了波特莱尔、尼采、柏格森、厨川白村的影响。第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如许地山散文诗的禅味,朱自清、何其芳散文诗六朝小赋铺排和雕琢的痕迹。第三,多元化,散文诗人注意表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第四,散文诗人的文体意识,坚持散文诗的文体本位并谋求发展深化。第五,文学大家也来写散文诗,而不以小道视之。如郭沫若、巴金、茅盾、周作人、冰心、徐志摩、艾青等都留有散文诗,而不像当下散文诗几乎成了散文诗人的“专利”。

  箫风:在前年出版的当代文学评论集《永久的询探》中,您专门选编了一辑散文诗评论文章。其中《着意经营,不主故常》一文曾在《诗刊》发表,对散文诗整体营建的原则和取向作了系统探索。您感到散文诗整体结构营建应注意什么问题?

  秦兆基:“着意经营”,是讲要在结构上花气力,着眼于整体;“不主故常”,讲的是不要被结构模式束缚住,要有变化。

  散文诗整体结构的经营,是散文诗作由创作主体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文字),进入表述过程的第一步。常常是决定创作成功与否的一步。结构艺术是外在的,有形迹可寻。我从一些散文诗作品中概括出常用的四种类型:一是正面展开和侧面或反面切入;二是因流探源和由枝振叶;三是平行放射和叠加层进;四是即兴感悟和短章组联。结构方式还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意识流方式等。散文诗写作,选用那种模式去组织题材,要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和表达需要。

  古人云:“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定体则无,大体则有。”散文诗结构经营亦当作如是观。

  箫风:您不仅重视散文诗的文体研究,还写了不少散文诗作家和作品评论,积极推介中青年散文诗作家。请问您对当下中青年散文诗作家的创作状况怎么看?对他们有什么希望和期待?

  秦兆基:散文诗批评家除了研究经典,还要关注现实,积极推介中青年散文诗人。他们正处于成长期,还在探求,在寻找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方法。从散文诗历史上看,一些经典作品常常出现于中青年作家之手,如贝尔特朗的 《夜之卡斯帕尔》、波特莱尔《巴黎的忧郁》、兰波的《地狱一季》等。鲁迅创作《野草》时在盛年,何其芳创作《画梦录》时还是大学生。

  我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中青年散文诗人能沉下心去,多读一点经典著作,不只限于散文诗,包括哲学的、人文的、科学的、其他文学门类的,会让我们的散文诗具有哲理的光泽和更多的人文底蕴。如果我们中青年散文诗人能更多地关注世界的文化潮流,特别是散文诗的走向,我们的散文诗会更好地汇入世界散文诗大潮。如果我们中青年散文诗人能努力超越自己,不去自我复制,我们的散文诗园地将是春兰秋菊各展芳姿。

  箫风:去年4月,您在“首届南太湖诗会”上的发言中指出:散文诗创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精品意识”。您认为当下散文诗创作如何强化精品意识?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力作?

  秦兆基:现在的精品,也许就是未来的经典。据卡尔维诺的定义,经典“是一些产生某些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体或集体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也就是说具有永久的魅力,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所谓精品意识,就是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要着眼于超越自我,力求新变。对某一个散文诗人来说,能多点精品力作固然很好,真正的好作品哪怕是一首,甚至一句也可以。唐代诗人崔信明就是凭一个残句“枫落吴江冷”,而流传千古。

  出文学精品要磨,就是要耐得住性子,不苟作。现在散文诗发表园地多了,一挥而就,不久见报,一片喝彩声,很容易使人陶醉。

  箫风:您今年已80岁高龄,依然关注着散文诗理论建设,非常令人钦佩。请问您对散文诗研究的现状怎么看?对办好《散文诗研究》有什么建议?

  秦兆基:应该说,散文诗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如世界散文诗史、中国散文诗史研究都已成型,散文诗本体的研究出现了几部专著,散文诗研究的队伍也初步形成,这些为以后散文诗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条件。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诸如散文诗的特质、美学品格、体制,还没有展开讨论;其二,视界比较狭隘,国外散文诗的新潮流、新理论,很少介绍进来;其三,对于散文诗创作的“一代诗风”,缺少更多的关注。

  《散文诗研究》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散文诗理论研究专刊,从已出版的6期看,定位较准,学术性、普及型兼顾,文章深入浅出,长短得宜。希望以后能多介绍一点新知(如新的散文诗理论研究动态、过去较少评介的作家作品),多关注一点散文诗新人,编排上更活泼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33 , Processed in 0.0819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