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烨:研究当代文学新演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14:0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烨:研究当代文学新演变

2014年04月03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代文坛呈现出怎样的新格局?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文学批评等手段应对新挑战?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

  当下文学现状:亦喜亦忧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当下文学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什么?多年来跟踪当代文学的感受是什么?

  白烨:现在的文坛越来越走向分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创作、不同的生产、不同的传播,都参与进来。这使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持续活跃与异常繁荣的景象,但又存有“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的深深隐忧。新世纪文学的主要特点有繁盛性、新异性、外延性。

  从2003年起,我开始主持《中国文情报告》项目,这个项目后来纳入蓝皮书系列,也叫“文学蓝皮书”。这十年来我的最大感受是,文学与文坛发生了结构性的异动。我把这种格局演变,用“三分天下”加以描述: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以市场营销为依托的大众化文学,以网络科技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简要来说,过去的文学主要是跟随主流体制运行,现在的文学则是追随市场运势游走。

  当下的文学确实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以亦喜亦忧的方式呈现着:各种写法多了,佳作少了;作品种数与印数增了,艺术质量与分量却减了;小说改编影视的多了,经得起阅读的却少了;期刊的时尚味浓了,文学味却淡了;作家比过去多了,影响却比过去小了;获奖的作者多了,能留下来作品的却少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现代文学机制:多元性与混合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您观察,商业浪潮和网络技术是如何通过影响文学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机制来改变文学创作的?

  白烨:文学和文坛现在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作者队伍扩大且庞杂了、作品数量激增且芜杂了、活动领域扩展并混杂了、运作手段丰富又杂沓了。不同作者带着不同观念进入文学写作,文学生产与传播者带着不同动因介入文学制作,商业机制带来出版市场化,信息科技带来网络自由,这形成了文学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甚至利益共同体,使得文学从创作到生产、从营销到阅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异。与过去的一统、计划完全不同,现在的文学机制也是多元性与混合型的。

  多层因素介入后,主导文学活动和推动文学发展的,不仅是文学自身,还有资本与市场、信息与传媒等要素。

  文艺文化现状:不同观念汇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网络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冲击下,传统文学创作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与学术研究有怎样的联系?

  白烨:当前文艺文化现状既缭乱又繁荣的背后,是不同追求的相互交错,不同观念的交相汇流。而这样众多的追求与观念,因为市场化、媒体化的共同作用和暗中诱导,已经出现了观念上的混乱与生态上的失衡,甚至让文学从业者被种种功利所包围。这些都会对精品力作的创作与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一些写作者耐不住寂寞与冷落,经不起催促与诱惑,经常不经打磨就急匆匆地推出实际上还是半成品的作品;文学图书出版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使得某些题材作品过于集中,少数名家无形中垄断图书市场和客观上霸占出版资源,新人新作很难浮出水面;一些图书舍本求末,以奢华的外在包装掩盖空虚的内容。另外,影视领域也问题成堆,名著重拍成风,恶搞流行,把拍“大片”完全等同于赚大钱,等等。只求名利,急功近利,成了文艺领域里的通病与公开的秘密。

  我们应当承认,这种立足于某些“欲望”的市场原则、媒体规则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效性,但只有这种市场观和文化观,显然不够全面,我们还应该有更高的诉求——能着眼长远、对接理想的价值观。

  我们的学术研究,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发展,但缺少面向当下社会生活的针对性,以及介入当下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在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中,尤其缺少对当代经典作品的再解读、再阐发,更缺少对当代经典作家作品谱系的构建与维护。文学研究也应当走进当下的文学阅读,并影响当代的文学创作。

  文学的生命力:根植于生活,作用于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曾提出当下的文学创作与现实是疏离的,为何有此结论?

  白烨:总体上看,我们的文学创作是与时代同步前行的。纵观当前文学整体,领域扩大了、观念多元了、写法多样了、作品丰富了,有相应的作者和作品满足不同代际、不同趣味读者的需求;文学在写与读、供与需上,达到了多样而深层的互动。

  但一味“多”和“繁”,使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被遮蔽。以玄幻、穿越为主题的小说在青年读者中影响甚大,这些作品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浅俗需求,难以起到引领读者认知生活、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而在传统文学领域,最被看重的长篇小说,少有有力度的作品,特别是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新变化与人们精神新风貌的创作几乎是凤毛麟角。

  文学的生命力,根植于生活,作用于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是“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文学要对这样的现实发言,为这样的时代代言。

  文学理论批评:增强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通过文艺理论的指导、文学批评的建设引导阅读和创作,使得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紧跟时代,从而引导文学走向繁荣?

  白烨:我们的文学理论批评,要走出自说自话的局限,跨越“圈子化”的桎梏,要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在增强“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上下功夫,做文章,真正做到理论有实际功效,批评有切实效益。

  首先,在多元文学观念并行的当下,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突出核心价值观和主体价值观,并以之引领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同时,文艺的理论研究要相应地跟上时代变化,适应现实的需要。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时势、新需求,以及年轻化、娱乐化的新代际、新趣味,进一步探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化与本土建设,在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上下功夫,花气力,真正形成以核心观念统领一般观念的基本态势。

  其次,在文学批评方面,加强文学批评的整体建设,包括稳定现有的批评队伍,大力培养批评新人、积极扶持批评活动等等。

  最后,文学的学术研究也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现在的文学研究,需要走出零敲碎打的个人化取向、闭门造车的自闭性倾向,增强为现实服务的主动性,强化紧贴时代的当代性。特别需要文学研究要有计划地对古今文学经典进行各种方式的阐释与解读,甚至从作者到作品,从故事到形象,系统性地构建中国经典文学的谱系,并把这种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学经典书库”的系统工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0:23 , Processed in 0.0694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