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类网络突破性建设迫在眉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 13:1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类网络突破性建设迫在眉睫 2013年05月08日  作者:贾秀清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应用的普及,带来了社会文化格局的极大调整,其中尤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中心的离散趋势或所谓的“去中心化”。当学校用以吸引学生的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和知识资源,一旦有可能都成为互联网上的资源时,教育的竞争将同时是互联网内容与服务的竞争。 
  建设观念多年没有根本变化 
  互联网络是当下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时代标志。伴随着影像艺术而到来的机械复制时代,使艺术和文化成为兼有精神与物质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而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让艺术和社会文化趋向信息消费的形式。文化艺术的信息式消费不同于产品式消费,其中不仅集合了文化品质的判断,而且融入了即时消费体验的判断,同时更兼有了互联网消费的随机爆发式特点。互联网应用的感召力由此也日益强大,而年轻、富有活力的“校园人类”更是其易感人群。 
  但是,以各大院校、中小学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校园网、区域教育网等为主体的教育类互联网络,其建设观念自2000年以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大多数除了作为学校、部门网络化办公平台外,还只是校园和各地教育活动及其风采的展示窗口,它们大多数一方面各自为政,没有搭建成学习内容与人才教育的中心平台,一方面在互联网教育内容与产品的品质化、日常化应用方面,无法起到吸引用户的作用。 
  绝不能游离于新媒体时代之外 
  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风起云涌的互联网热点,透露出我们时代文化的征候,而教育类网络不能对此漠视且游离其外。 
  比如版权问题。在互联网络的开放空间和机会均等面前,大量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著在网上被任意复制、转载、流传,但在相关的教育类网站上却鲜有所见;许多渴望深造的“考研人类”,纷纷在林林总总的论坛、社区或者微博上购买盗版的参考资料,虽然这些资料价格高昂、印刷质量低劣,而且很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知识错误,但他们还是会争相抢购,因为没有其他的路径获得。众所周知,2008年至2009年被称作版权纠纷年,搜狐网等几家网站标举反盗版联盟旗号共同起诉优酷;而优酷又反过来起诉搜狐等网站。但就在这场版权纠纷中,版权侵害重灾区的学术资源、教育资源负责方却不声不响。如何更好地保护教育知识产权,并利用好这些产权资源服务于社会,相关的教育类网络没有对此表现出应有的敏感和采取积极的举措。 
  再比如话语权问题。互联网出现以后,带来了很多娱乐、学习和消费热点,诸如偷菜、微博、微信等。“校园人类”也不甘寂寞,不上课、不睡觉而沉迷于刷微博、玩微信者不乏其人。这反映出互联网络产品消费的新趋势,但相应的教育类网络对此反应迟缓,不知不觉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已经都逃逸进其他网站里去了。由此,教育的话语权已经不完全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中。比如,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查对甚至直接发微博直播课堂状况。如同新媒体让话语权下移到芸芸大众,让大众有更多发表思想见解的机会那样,教育的话语权也正在转入广大学生这样普通的新媒体用户手中。这就必然引出品牌问题。随着移动终端的出现,包括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集成化消费已成定势。在教育资源国际化发展的今天乃至未来,教育资源如果仅限于校园或固定区域内,只面对教育界,而疏于集成化生存这一时代理念,中国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品牌的竞争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正视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新媒体为教育领域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挑战。媒体终端和媒体发展的政策所带来的“三网合一”局面,使电视、电脑、手机的功能日益集成化发展。但是,媒体功能的高度集成化应用,在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样的消费同时,却将文化的存在空间碎片化了。 
  微视频、微博、社区、圈子、网游等,令用户的生命时钟变成了从一个应用到另外一个应用的间隙。在间隙化的时间线段上,生存不知不觉趋向碎片化,而碎片化生存必然导致思维的碎片化和学习的碎片化。高科技使知识的获取、答案的得出更容易,学习和创造似乎降低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在高科技时代如何引导学生进而辐射到全社会强化高思维的发展,如何让我们的板块式教育与碎片化学习相协调,这应该是教育类网络建设必须有的理性,尤其表现在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诉求中。 
  “微博”自从由“推特网”推出以后,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推出了各自的微博,而这都是模仿。普遍的模仿化网络应用所带来的挑战即创新问题。微软研究院始终都认为,其赢得利润的原因,并不是跟随和满足市场,而是创新产品。曾经的“iphon4”一机难求、目前ipad快速更新换代,毋庸置疑,市场的推力是理念和设计的创新。 
  当下,国际文化实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上。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根本就在于它是“精神产品”,是“心灵的产品化表达”,而文化产业的后劲就是教育。学校所培育出来的知识成果和人才成果,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事实上像电影《功夫熊猫》或《阿凡达》,作为一个创意产品,到了中国以后,它不仅是把人民币变成美元拿走了,更是一种文化占领,在消费观念上把美国的价值观都移植了过来。 
  要标异领新担负未来使命和责任 
  当今天我们的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难于契合时,教育类网络必须做出应有的思考。国内的各类互联网站很多应用产品几乎都是从国外仿来的。所以,我们的应用产品创新,离不开拥有稳定的、庞大的年轻用户的教育类网络,离不开它敢于标异领新,领军、发起有特色、有原创性的应用。也唯有依靠它们,才可能将教育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成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支点。 
  在互联网络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谁有特色谁就领导市场风向。教育类网络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及与整个社会的对接点,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因此,目前教育类网站,应尽快走出个体的校园或地域,形成互联互通的更大区域联动共享平台。这一平台不是简单地将各个校园、区域的网络资源链接在一起,而是更要承担起当下管理上的任务和职责,担负起未来的责任和使命,从目前自足建设状态转变为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互联互动态势,推出自己的核心技术,让小学、中学、大学及各级各类各区域的教育资源都能贯通,让更多学生受到同样品质的教育。唯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在教育“去中心化”、学校的围墙被打开以后,我们的教育类网络才能够成为承担教育使命和责任的主流阵地,发挥出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功能。(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秀清)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8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9 04:29 , Processed in 0.1383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