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世襄先生二三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5 14:4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世襄先生二三事



    ■王风

    与王世襄先生有过交往的人大概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他喜欢的东西多,涉及的类别广,大小朋友遍及三教九流。十五年间,我去拜访他大概也有几十次,不过稍微有点特殊的是,他所感兴趣的那些器物和小生命我一项都没有研究过。他的书我是读的,但聊起天来所提一些看法想必甚是幼稚,只引得他讲讲故事。

    第一次见面是陪一位朋友采访,打算顺便请教一个问题,我从南方带到北京的古琴水土不服,裂了,想问问他该怎么办。到他家没多久又来了一位客人,找袁荃猷先生,于是分成两拨儿谈话。其间他和我那位朋友出门复印材料,我见袁先生正和那位访客谈论古琴,凑过去听。就他们谈话,可以猜出来人大概是音乐研究所的,带了一张古琴照片,请教如何写说明。我听着袁先生说“九霄环佩”如何如何,“大圣遗音”如何如何,这张又如何如何,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一会儿王先生回屋,快步从袁先生背后经过,并未停脚,远远扫了一眼,说了声:“明琴!”

    有关琴裂的问题他介绍我去请教郑珉中先生,过了几年又因他们夫妇的极力劝说,让我得以有幸向郑先生学琴。原先以为王先生会弹琴,后来才知道他试过而没有成功,谈到这事,他总是颇为夸张地显示自己不行:“这我实在弄不了,五音不全。”其实他从小就认识管平湖先生,管先生在父亲去世后随王先生舅父金北楼学画,而金北楼又曾随管先生父亲学过画,王先生告诉我他母亲是以“小师弟”称呼管先生的。王先生和袁先生结婚后,安排太太拜师管先生,大概有弥补遗憾的成分在。随后他拉着郑先生转遍九城,选买古琴,供夫人习琴之用,因此而增加了这一项收藏。

    后来因为生活颠沛,袁先生停琴了。或许他们对我随郑先生学琴抱有一些期待吧,一直很高兴接受我的打扰。琴慢慢学了一些,有机缘见到不少旧琴,很感兴趣,也有一些皮毛的感觉。不过在王先生那儿很少聊跟古琴有关的话题,大概他是觉得郑先生在这方面用力更深。所以讲到的都是些故事,比如谈及他在音研所时没事就钻到管先生屋里听琴,自嘲“那场面就是对牛弹琴”。但事实上他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偶尔只言片语让我受益无穷。有一度他们想听古琴录音,让我帮着置办设备,试机器的时候放的是管先生《胡笳十八拍》,他随口议论:“弹得真好,就像说话一样。”这句话对我简直就是醍醐灌顶,一向觉得现在古琴弹奏与老一辈不一样,如何不同却难道所以。听他这一说,茅塞顿开,古琴谱不分节拍,却有句读,这不就跟古代文章一样吗?听了我的发挥,袁先生笑着说:“可不是嘛。”

    就我的理解,王先生不管玩也好,收藏也好,研究也好,对于器物,对于小生命,背后有一个一致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审美感觉。他喜欢观赏鸽、鸣虫、大鹰、獾狗,但对于老北京常玩的百灵就兴趣不大,甚至他母亲金章女士擅画的金鱼,他也了无心得。这完全是趣味使然,而这种趣味也延伸到他并不直接研究的领域,聊到诗文曲艺等等,他照样有他自己的出色判断。况且无意为文,却写着那么一手漂亮的文章。

    搬家后的王先生显出老态,最直接的影响是不下厨了。有时留饭,就到周围小馆子,每次都当仁不让地点菜,并不征求意见,然后详细交待厨师该如何做。有一回郑先生也在,去一家饭馆,进门就见一位当代书画名家题写的店名,他驻足凝视片刻,评价道:“他就是哆嗦。”大家忍俊不禁。那次聚餐有道鱼做得不好,他孩子气地觉得没面子,把厨师叫来好一顿指点。后来与他同乘出租车,车上无线电播着相声,一会儿他就忍不住了,让司机关掉:“这哪是相声,这是胳肢人”。

    袁先生去世后,他已经无力再做较大规模的工作。我去得稍多些,陪他聊天,其间有两年在日本,时不时打电话问安,每次他都天气饮食问一圈,似乎对我一人在外颇不放心。回国后去看他,时值盛夏,他如此高龄自然不适合开空调,屋里温度不低,一见面他就建议,“咱们一块儿光膀子好不好”,第一次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只好推说不觉得热,他就也穿着衣服。下次去他又提议,我遵命了,坦胸挥扇大聊其天。聊天的话题很广,其实王先生很关心时事,也许他觉得我的专业多少关联,所以内政外交,我也随口说说,天南地北遛弯儿。但每次他都会涉及的话题只有两个,一是观赏鸽,一是“三反”。他觉得他关心的那些器物和小生命,大多都过了危险期,“大概不会绝了”,惟有观赏鸽,感到依然很危险。所以他说,其他不管了,只写些小文章为观赏鸽呼吁,不过所得到的效果并不让他满意。

    至于“三反”,则他始终不能释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历次政治运动,王先生全没逃过去,“三反”被关了近一年,右派帽子也是高高戴着,“文革”更是被抄家下干校样样不落。但谈起反右,他记起来的是跑到西山捉蝈蝈。“文革”则大柜当床,干校也有大摆鳜鱼宴的愉快经历,那些给他的灾难他未必看得很重。而惟有“三反”,在他是锥心之痛。我能理解他的感受,说他落后,说他右派,说他反动,哪怕说他反革命,他并不特别往心里去。而“三反”查的是贪污或者盗窃,虽然最后没有任何证据,但也没有正式结论,不明不白放出来后故宫又让他自谋职业,好像坐实了似的。这涉及的是清白问题,在王先生那儿,实际上触犯了他人格的底线,是无以复加的侮辱,对他而言比那些政治帽子不知严重多少倍。我自然无能为力,只是安慰他,“你这辈子清清楚楚,著作俱在,知道你的人,读你书的人,没有一个会相信,咱们用不着谁来下结论,也没人有这资格”。他点头称是,但也许真的衰老了,下次见面还会谈及,就是无法放下。最后一次见他,他分析说当年故宫只把他和朱家溍先生赶走,可能因为他们俩被认为是马衡院长的左膀右臂,而马院长当时已经受排挤了。我真希望他就以此作为最终结论,不过也许入住医院辗转病榻之际他还是不能忘怀这件事吧。每念及此不免难过,这样一个人,总希望国家好,希望别人好,一辈子清白做人,努力做事,尽全力护持文化,延续命脉。现在他走了,这件事终于不再纠缠他了,但实在的,历史欠他一个公道,国家也欠他一个说法。

    时年八十岁的王世襄先生,本文作者摄于1994年秋冬之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43 , Processed in 0.1027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