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旅行中感悟异域文化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5 14:5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旅行中感悟异域文化之美






王利华   近年来文化游记类书籍空前盛行。在《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巴黎:一个闲逛者的回忆》、《采访本上的城市》等书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迷人的异国风光,更能在书籍的神游中进入相关城市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氛围。
  作家之于旅行从来都是难舍难分,他们在旅行中感悟异域的文化之美,在旅行中缅怀历史的沧桑,在旅行中感受世间万物。旅行,常常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而游记就成了旅行成果的最佳见证。我们不妨看看新近出版的几本游记。
  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是爱尔兰著名作家约翰·班维尔新近出版的游记作品,也是一本个人回忆录。它记载了班维尔作客布拉格时的足迹:教堂,城堡,历史车轮碾过的古老的街道,满载着历史沧桑的博物馆,充满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旧书店,姿态各异的咖啡馆——他的足迹遍及布拉格的大街小巷。
  然而,班维尔并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对这些景观的简单描摹上,而是在此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想象、回忆历史,将眼前的所见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结合起来,为我们重构了布拉格这座城市。于是,见诸笔端的是这座被称为“欧洲神秘之都”的城市的前世今生。于读者而言,透过文字,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景观,而是在班维尔的引导之下,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在历史沧桑中轻轻触摸着一座城市的灵魂,走进它忧郁的光影,走进它坚忍而骄傲的心。
  关于布拉格的资料,读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很多:关于它的历史,关于它的建筑,关于它那些举世闻名的儿女,关于它的神秘、混乱无序,等等。但是,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将它的面纱揭开。没有亲身体验、亲眼所见,任何关于它的纸面描绘都只能是隔靴搔痒。只有切身的体验,才会有真挚的感受,也才能够真正领会到这座城市的变幻莫测,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那种带有颓废色彩的忧郁之美。
  这就是为什么班维尔的这本书这般耐读,为什么班维尔能成功地将布拉格的神秘面纱揭开,将这座城市坚忍、明晰、真切且奇特苍白、憔悴的美带给了我们的原因。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布拉格之旅,源于他的足迹。
  不拘一格的边缘之旅
  同样的漫步,《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里班维尔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而《巴黎:一个闲逛者的回忆》则为我们描绘了巴黎街头巷尾里那些为人所摒弃的边缘化角落——历史古迹、大小博物馆、阿拉伯人、黑人、犹太人聚居区、小旅馆,甚至还有同性恋者的聚居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不为社会主流认可的边缘化角落里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而倘若不亲自走走,倘若步履未曾涉及,是断断不会发现这里的精彩与夺目之处的。
  应该说这是一本怀特在漫步之时遐思翩翩而来的巴黎人文印象记——书的内容从历史到人物、从建筑到生活、从议论到细节描写,无所不包。
  或许每一个身在异乡的人都对所居住的城市有着发自内心的好奇。怀特,这个生活在巴黎的美国人,对巴黎的魅力既好奇又着迷。于是,在客居巴黎的16年里,他常在闲暇之时一个人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市井街头悠闲漫步,漫无目的地搜集着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然而他视野所及的不是万众瞩目的艾菲尔铁塔,也不是游者云集的巴黎圣母院,而是巴黎的市井、那些被极度边缘化的犄角旮旯:这里寄居着犹太人、黑人、阿拉伯人,还有那些一度不为社会主流所容纳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以及同性恋者。透过怀特的文字,我们会看到当历史的车轮碾过,这些所谓的“边缘”才是这座城市的精华所在,它们真正创造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填充着它的灵魂。或者,我们可以说没有了这些边缘化的人、事、物,巴黎便俨然不再是巴黎了。
  通过这些边缘之旅,怀特带领我们走近了巴黎,他让我们意识到:巴黎不是只有艾菲尔铁塔,不是只有巴黎圣母院,而是一个处处都充满激情与隐秘的地方——极具私人意味,却又五光十色。
  采访本上的批判之旅
  《采访本上的城市》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是一本写在采访本上的游记,是一本以新闻调查的方式写成的游记。作者王军是新华社的记者,全书的内容都是他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自然,这本书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些新闻特性:它更多地体现着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思索与抨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更加息息相关。
  《采访本上的城市》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高大的建筑、宽阔的马路,中西方现代城市中的建筑物直入眼帘。而你又会发现这样的图文并茂并不是真正地让你只是一味单纯地一睹宽马路或洋楼房的风采,作者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展示、中西方的对比来揭露中国现代城市化的问题,并且尝试将这个问题放到整个世界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对当代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了一番审视。于是,在王军的引导下,人们不再流连于宏大建筑工程本身,而是透过街道的宽窄疏密,屋宇的兴衰存废去思考在这激荡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悲痛哀伤以及一些惨痛的经验和教训:拓宽马路的拆迁经济所带来的土地权利流失,摩天大厦所带来的隐性危险以及藏匿于这些事件背后的力量——土地制度、税收制度、法律制度。王军将困扰、吸引着当代城市的种种问题一一录在笔下,并对这些问题都予以了深刻而系统的剖析,从而发出一声呐喊:如何成为或者不成为一个城市?这是为老百姓们呐喊,也是在展示他自己对一座城市的热爱!
  这样的呐喊,却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记者这个特殊身份,使得王军较常人而言拥有了更多旅行的机会,或者说他的工作本身就是在旅行的进程中完成的。这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一些城市、一些建筑,有更多的机会去切身体验,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并且针对问题予以调查、访问。贯穿整本书始末的是一个又一个各自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故事——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
  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对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的采访。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王军揣着采访本行走于大小城市之间调查而来的。在这些调查中,他直面当前中国城市进程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大争论并结合自己的调查事实对这些争论予以评价、批判。
  常言道:“有调查才会有发言权。”于王军而言,没有那些游走于不同城市的经历,就不会有感悟,就不会激发他做这样一番深入的调查,没有了这样的调查自然就没有了这本《采访本上的城市》。

  《布拉格:一座城市的幽暗记忆》,(爱尔兰)约翰·班维尔著,张鹤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巴黎:一个闲逛者的回忆》,(美)埃德蒙·怀特著,何钦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0日第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08 , Processed in 0.0612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