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西湖区“十五”教育科研成果推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2 11:4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西湖区“十五”教育科研成果推介(1)



  作者:武汉市吴家山中学 李炳红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普通高中成功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武汉市吴家山中学课题组

文章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结合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在普通高中实施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通过对成功教育研发性研究,从解决学习困难生这一局部问题入手,促进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探究普通高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以提高所有学生这一整体的素质。学习困难生是指在文化学习或品德学习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生成因于失败者心态,但他们同样具有成功的愿望和发展潜能;实施成功教育应从学习困难生实际出发、实施鼓励性评价、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以及追求学习困难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旨在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和成功,它体现了主体性、体验性和激励性。学习困难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在素质教育下要促进学习困难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获得成功,就必须实施六大策略,即成功理念确立——成功心理培养——成功体验创设——成功因素开发——成功环境营造——成功评价激励(简称六大策略)。
关键词:成功教育  实施  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市普通高中按生源(即中考入学成绩)分为一、二、三类,一般情况下是一类生进示范高中(重点),中差生(以下称为学习困难生)进二、三类高中。学习困难生占相当高的比例,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我校包容了一、二、三类学生,且学习困难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学习困难生教育的问题就十分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学习困难生是指在文化学习或品德学习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的学生(或者是潜能未被发现和未被开发的学生)。学习困难生在升学的重压下,多数精神面貌不好,文化学习状况欠佳,个性受到压抑。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影响下,这些学生往往被忽视,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差异,首先要关注学习困难生,解决好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产生高中学习困难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而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给他们的成功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多年来,许多学校在转化学习困难生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成功教育希望教育等教育模式。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激发其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从而使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础素质的准备。成功教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成功的愿望,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相一致的。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在正确的教育下都可以有所发展,这是其一;其二,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不是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同等的发展,而是创设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发展的教育。所以面向全体既不抛弃学习困难学生,也不压制精英,而是因材施教的差别性教育。学习困难生同样具有成功的愿望和发展潜能,他们成因于失败者的心态,在教育过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鼓励性评价、注重非智力因素等作为基本思想,旨在使学习困难生获得诸方面的成功。这种教育模式在上海闸北八中等初中学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普通高中范围内,此项研究不多,获得的成功更少。其客观原因是高考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学习困难生落伍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现象;高中生相对成熟,习惯较难改变,转化难度较大;其主观原因是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工作。
   
本课题意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下,紧密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在普通高中实施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争取在教育的策略方面取得进展,以完善和发展成功教育思想。


二、研究的目标、理论依据、原则、内容、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目标
   
1.研究对象:2002年秋入学的高一年级参加实验的10个班中的180名学习困难生

2
.研究目标:通过对成功教育研发性研究,促进学习困难生的转化,探究普通高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
   
1)通过调查分析确定普通高中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原因及类型。
   
2)对普通高中学习困难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校学习困难生成功教育的案例,找出普通高中学习困难生获得成功的基本策略。
   
3)通过实验研究探讨转化普通高中学习困难学生,使之获得成功的评价标准及方法,使其对全市的普通高中的成功教育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二)理论依据

1
.素质教育理论: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人的潜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就是教育。

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上对自由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视;在教学中对学习动机的重视并实行开放的教育;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注重对情感的教育。

3
.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认为,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

4
.现代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除知识外还应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我们把以上理论依据具体到成功教育上来说,那就是:
   
学生成功的依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发展的潜能;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在追求新的成功;天生我材必有用。
   
学生成功的条件——学生成功既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又需要内在动力;人人都可以通过有效的办法获得成功。
   
学生成功的发展状态——具有多样性并呈现螺旋型上升状态。
   
学生成功的判断标准——内在潜力得到发挥并取得相对进步。
(三)研究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四)研究的内容

1
.学习困难生形成原因与成功要素。

2
.对学习困难生实施成功教育的基本策略(教育、教学、特长培养)。

3
.学习困难生获得成功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4.
学习困难生成功案例及分析。
(五)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
.研究方法
   
基本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2
.研究步骤(含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20029月-10月)
     
成立课题研究组,培训研究人员
     
制定课题组和实验班级的实施方案和研究方案

(2)
实施阶段(200211月-20046月)
   
第一阶段(200211月-20032月)
   
实验班完成起始学期实施成功教育的经验小结,课题组主持完成学习困难生形成原因与成功要素调查与分析。
   
第二阶段(20033月-20037月)
   
实验班完成学期实施成功教育经验小结,课题组完成学年总结,并主持完成学习困难生获得成功的发展状况及对策的专题研究。
   
第三阶段(20039月-20056月)
实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同第二阶段,课题组主持完成学习困难生成功的评价标准及方法的专题研究。

(3)
总结阶段(2005612月)
   
成果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课题组和实验班经验总结集。


三、研究的结果
 
(一)在素质教育观下的学习困难生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巨大社会需求下,针对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旨在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素质教育是以个性化为基础的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我们还应注意以下的特征:(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教育对象中包含着各类学生群体。(2)素质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独特的人格特征及个性差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鉴定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及素质发展应依据个体特征,体现个性差异。(3)成功相对标准。成功感教育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提出基于这样一种成功理念,即无论其自身状况怎样的学生,只要其原始状态有了积极的变化就是成功。教育的理想就是促使学生增强这种成功感,并引导其能力发挥到极至。(4)目标的多元化与整合统一性。素质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其中各素质的发展目标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素质教育的这一特性表明,不能以单方面素质的发展作为评定学生总体素质的依据,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

传统意义上的差生界定主要是以学生的学科学习结果为依据的,即以文化成绩的好坏为判定标准。以今天素质教育的观点看来,这种界定,其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它没有包括智育以外德育、体育等情况,不利于面向全体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二,忽视了文化学习的致因因素即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其三,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活的个体。

成功教育将学习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是单一的文化学习,同时还包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学习)的学生界定为学习困难生,体现了同情和期待的内涵。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暂时的,是需要学校和教师予以帮助的。
   
综上所述,学习困难生是智力正常,在文化学习、品德学习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注:本课题组认为,其中90%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由于青春期成长危机和学习困扰,面对种种变化,感到难以适应,感到紧张不安,恐慌与困扰,以致对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和传统产生不满和反抗。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公认的学习困难生有以下一或几方面的表现:无心向学、学习不认真、成绩落后、品德不良、不听教导、不守纪律、散漫、缺乏上进心和智力落后等。
  对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几点是:(1)包含由于身心智能发展状况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根据这一定义,在同等弱智的情况下也存在优生和学习困难生。(2)由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学习困难生标准是相对的、多层次的。(3)由于教育目标的多元,传统意义上的优生可能包含在某一目标下的学习困难生之列。概念所涵盖
的学习困难生群体比传统意义上的差生群体大得多。
   
依据对学习困难生的界定及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将学习困难生群体分为:品德学习困难生和文化学习困难生。其学习困难生的主要相关人群及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1  学习困难生分类及特征
品德学习困难生
1 道德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低于相应道德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准要求;
2、形成了不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观念错误;
3、有经常性的不道德行为。
文化学习困难生
1、实际学力测查成绩明显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
2、潜能评估所推定的学力测查得分,多表现为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不足或欠缺;
(二)学习困难生致因分析
人的个体发展是行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困难生的形成是这一作用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持久影响和个体内化所致。因此,寻求学习困难生问题的致因应以发展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由于个体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困难生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常人们习惯于从学习困难生致因的角度,将影响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因素分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三部分进行综合研究。为明确起见,我们把学习困难生致因分类区别列出,以便于更好的认识和比较。学习困难生的主要致因见表2

2   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影响因素
品德学习困难生
1、社会认知能力、移情能力、道德敏感性较差,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较低,自制力差;
2、存在不健康的心理;长期受不利道德环境的影响;
3、缺乏必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养成教育;
4、家庭和学校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或教育的方式方法不适当等。

文化学习困难生
1、学习成就动机水平低,缺乏学习兴趣,意志力、学习的自控能力差,不良的学习习惯;
2、不当的认知方式或缺乏适当的学习方法;
3、投入学习的有效时间少;
4、身体健康状况差,营养不良;
5、家庭教育不利;
6、学校教育目标不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教学水平低,方式方法不适当,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等。
从表中所列各类学习困难生致因中,容易发现,包括智力等个体基本能力对学习困难生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我们的学习困难生概念是以个体的基本能力发展水平为前提的,因此在这一概念下,基本智力能力等在各类学习困难生的成因中并不是主要因素。以学业学习困难生为例:假定有两位学生的学力测定(若以智商分数标准表示)分别为80130,他们在同次测验中实际得分同为60分,如果按学力推定两位学生用该试题的测验得分分别应为60分和100分,则他们的学力发展得分若以:(实际测验成绩÷学力推定成绩)r100计,两人的得分分别为100分和60分,高智商的学生反而成为学习困难生,他的致因可以通过表中所列的有关因素得以说明。
   
(三)普通高中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的对策研究
   
成功教育是以学习困难生具有成功的愿望和发展潜能、学习困难生成因于失败者心态;成功教育过程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鼓励性评价、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以及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等作为基本思想,旨在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和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它体现了主体性、体验性和激励性。从解决学习困难生这一局部问题入手,来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对学习困难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素质教育下要促进学习困难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获得成功,就必须实施六大策略,即成功理念确立——成功心理培养——成功体验创设——成功因素开发——成功环境营造——成功评价激励(简称六大策略)。
   
策略一:成功理念确立策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学习困难生作为学校里的弱势群体,如何加强对他们的了解、关心和帮助,一直是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运用优势去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足。可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抱怨——我很难看到学习困难生的优点,只能看到如学习成绩差、注意力分散、上课纪律不好、脑子反应迟钝等缺点。本课题组围绕教师怎样看待学习困难生问题,对我校100多名中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93%的教师认为,班里有10%的学生难教;276%的教师认为,目前自己班里有20%以上的学生难教;其中认为班里有30%以上学生难教的教师为357%;675%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习困难生所做努力很多,但效果不明显;54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习困难生尽心尽力,但他们好像不理解,1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习困难生所做的努力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231%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习困难生喜欢自己;352%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习困难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32.8%的教师认为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帮助还不够;53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不能对学习困难生经常进行家访。476%的教师不曾对学习困难生方面的课题进行过研究;481%的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生素质太差;46.5%的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生家庭教育环境不良;仅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得不好。这说明,我们的教师还不善于从自身查找学习困难生出现的原因,绝大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学科内容困难、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这就进一步说明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形成学习困难的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影响并没有足够重视,而学生却认为,学生有学习困难,有38.5%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学习困难学生他们的不是先天素质造成的,而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属于被埋没的假差生,甚至有的教育家称他们是受教师教育侵犯的一种牺牲品,是没有开发的沃土。在心理素质方面,他们有意志品质薄弱、过度自负、人际关系认知失误、攻击性强等特点。教师对他们应该有爱心、诚心、信心、细心、耐心和恒心。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树立以下三个成功理念:
  
 成功需求理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类社会虽然历经坎坷和磨难,但是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的本质。行为科学告诉我们,进步和成功是人的高层次需求。青少年是初升的太阳,追求进步和成功的欲望最为强烈。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功的愿望。
 成功相对理念:成功是个相对的概念,包括相对于原有的基础,即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获得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成功条件理念:学生的进步是需要主、客观条件的。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和成功,是学校和教师的天职。
   
学习困难生同其它学生一样,具有成功的愿望和发展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习困难生,是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习困难生转化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对学习困难生:
   
1)有积极的期望。远景性的期望是坚信每一个学习困难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能在多方面成功,近景性的期望是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习困难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学习困难生努力后能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2)给予成功的机会。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对于学习困难生,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大于失败,因为多个的失败往往不能成为学习困难生的成功之母,反而会成为他们更大的失败之母。成功的机会就是要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原则,为学习困难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
   
3)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习困难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习困难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习困难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学会评价自己,即坚持以找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
   
其具体做法是:
   
1)教师要注意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和处理所遇问题,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妨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尤其是影响教育效果。要做到心理换位,就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一个教师应常用假如我是一个学生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要像演员那样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因一次考试不及格而懊丧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难堪的学生,认真考虑自己每一言行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并尽可能教会学生掌握心理换位的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
   
2)教师应学会欣赏、信任学习困难生、给与他们同等的关注。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马卡连科语),教师应当理解学习困难生,把他们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在教育教学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信任他们,让他们做事。即给学习困难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习困难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习困难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习困难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习困难生一方空间,让他尽情地展示自己;给学习困难生一片天空,让他尽情地翱翔,等等,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悲感。
   
3)教师应当宽容学习困难生。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的事业,实施爱心的前提是要学会宽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自制力的成年人尚且时常有过,何况那些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呢?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犯错误实属必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身心正处于过渡时期,他们:反叛、易暴易燥、有成人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很快、自有主见和富于幻想;但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稍遇挫折便会自甘堕落,甚至铤而走险。这一切说明他们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还没有真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个年龄段正是不断尝试错误,并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逐渐从无知走向成熟的阶段。因此教师就应当容许学生犯错误。当然容许并不等于鼓励,宽容并不等于纵容和包庇。首先要为学生改正错误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因为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只有爱才能够宽容;其次是时间上的宽容,要求学生今天犯错明天就能彻底认识并改正是不实际也不可能的,尤其对于那些具有顽症的学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的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做学生的工作,还要给学生留有时间去反省,去认识,去改正。其实对于犯错误者而言,能否改正,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正感悟到了,是否意识到了。而对于青少年来说,犯错误容易,改正错误也很容易,因为他们的思维毕竟没有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强,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总之,如果儿童知道并感受到教师和集体是看到他的个人优点并加以赞许的话,那么他就会努力做得更好。”“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哲学家詹姆士)。教师恰倒好处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习困难生不可少的养料;尤其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习困难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习困难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只有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多反思自己的问题,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即引导学习困难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的性格,坚持平等的教学观,营建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只要教师心中有学习困难学生,对他们多一份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同情,少一点歧视,用高度的责任感,细心加耐心,讲究方法,讲究艺术,就一定能使学习困难学生脱困,使他们成人成才!

策略二:成功心理培养策略——以成功心理培养和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为核心,确立开放式德育模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固有本质,而这种本质潜能必然现实化。也就是说,即使很差的学生他们也有好的微量元素,是可以被转化的。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人在被激励的条件下,其自身潜力发挥是平时的二至三倍。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学困生既具有性格内向、过于敏感,甚至抑郁、紧张、拘束、不自然、胆怯的心态;又具有心细、善于察颜观色、有追求和向往、有较强的自尊心的优点。学困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往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陶行知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发挥其特长,对学习困难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应尽可能做到及时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使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实践研究表明,让学习困难生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更会激起再一次成功的愿望,再一次获得成功使他们自信心就会一次一次被加强。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成功感教育就是以成功心理培养和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为核心,确立开放式德育模式。所谓开放式德育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冲破传统德育封闭的缺憾,来展示德育教育中亮丽的内容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为目的,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让学生在活动中现实自身的发展。具体来说我们的开放式德育可以概括为:“63868”框架(目标六层面——过程三阶段——内容八主题——教育六方法——实施八途径),即:
    德育目标(六层面):人格自尊、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成才自信和事业自强(简称六自目标)。
   
德育过程(三阶段):即高一养成教育阶段,高二素质训练阶段,高三理想教育阶段。即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抓吴中一日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以意志、品格、道德、心理等素质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三阶段:高三年级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增强责任促成才,走好人生第一步
   
德育内容(八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维方式教育和创造个性教育。
   
德育方法(六方法):师生交谈法、 热情关怀法、情感渗透法、合力促变法、自我反思法和师德示范法。

德育途径(八途径):校本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渗透、青年党校培训、三位一体联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教育、学生自主发展和学生心理疏导。
   
教育活动理论认为: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作用是通过作用于学生的活动,间接地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这也就是叶澜教授所讲的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性因素稳定性因素’”。为了确保德育效果,我们采取:一日自评、一周班评、两周家评、一月社区评的评价方法。一日自评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心理;一周班评可以激励学生向上的从众意识;两周家评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一月社区评可以反馈学校的德育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做到: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新三好学生。
   
总之,开放式德育强调德育目标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人;强调德育内容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增强德育的时代感,使学生的思想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强调德育途径的实践性,推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一体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强调德育方法的科学性,把德育的教育功能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生命历程中去,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主创新。例如,我们组织学生骑自行车环东西湖开展拉练活动,学生骑行百里,看开发区、访贫问苦,劳心劳力,体会深,收获大;徒步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带着政治老师拟定的调查提纲步行15公里以上,到工厂、农场、社区开展社会调查,使学生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详细内容见附件)
   
策略三:成功体验创设策略——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改革教学方式和培养方式。
   
据课题组抽样调查统计:学习困难学生中学习被动、经常迟到旷课,占53.3%;听课时常走神,占83.3%;有疑问、想问又怕丢面子、或者干脆不闻不问,占75%;经常抄袭作业或作业拖拉,占66. 7%;学习无望,自觉性差,上课爱讲话,占41.7%;基于对以上调查的分析和我校的教学实际,教师们都认识到要帮助学习困难生成功,创设成功机会,就是要根据学生认知和非认知的特点,从多方面为学习困难生创设成功机会,诱导学习困难生参与学习活动,产生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形成自我学习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所致。他还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好每一门功课,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是他们不努力,而往往是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路子。因此,我们帮助学习困难生成功的主要方法是:

1
.改革教学方式,实行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高中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阶段五环节,即三阶段是启动阶段、导学阶段、和反馈阶段;五环节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相互交流、揭示规律——运用规律、反馈检测——总结规律、反思小节。具体来说是:
   
首先在过程中调整教学要求和进度。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朱熹)设置的期望目标最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近内可以完成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总是大达不到,自然就有损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巩固;;期望过低,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达到,这就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置适度的期望目标,让他们在自己的适应性领域中发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习困难生成功创造宏观方面的条件,保证学生逐步、稳固地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为学习困难生创造新的成功机会,全面提高素质。教学要求的调整有调低的,也有调高的;教学进度的调整有调慢的,也有调快的。调整的原则是:对基础性一般知识的,学习困难生有困难,就放慢、抓实。当然一开始,大家也很担心,放低要求、放慢进度后的成功,是不是真正的成功,会不会影响学习困难生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其实,我们主要是调整过程中的要求,而不是调整最终的要求。在过程中,学习困难生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对学生来说是真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正是有了这种一开始相对大纲来说是低层次的成功,促使学习困难生愿意紧跟教师去不断地争取高一层次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此,我们的教师才可能逐步诱导学习困难生接近、达到乃至超过大纲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调整中的辩证法。我们改革的效果充分证明了调整的有效性。
   
其次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困难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陶行知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对个人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议的。他如此强调自我教育,我们认为其实质是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习困难生产生一种内驱力——因为学得好,所以爱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可以促进学习困难生的成就动机发展,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创造条件。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好功课,达到学习的目的,进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认识,多给一些“成功”的机会,运用启发诱导、及时反馈、表扬鼓励、真情实感地去激励学生,使自卑情绪向自信方面转化。当教师在讲解、示范、演练、考评等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激发、目标激发、表情激发、情绪激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情绪,使学生的思维集中活跃、行动敏捷,情绪饱满高涨,竞争意识浓烈,学习积极进取,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训练效果,使师生都时时沐浴在不断成功所带来的美妙氛围之中。由此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优良个性--自信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满喜悦和热情。学生因老师的信任而产生对自身力量的信心,才会去克服困难,才会向挑战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详细内容见附件)

2
.改变培养方式——全面贯彻方针,注重特色教育。我校在一主两翼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学习困难生加强特色教育。学校通过开设艺术欣赏课,并通过教学、德育和环境建设等渗透美育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美育素质。实施绿茵工程,做到班班有足球队,周周有足球赛,每年都开展足球联赛。采取开设科技课、举办科技报告和创建科技活动示范班等措施,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学习困难生接受科技教育面超过90%,参加科技发明活动的学习困难生超过了90%,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增强了学习困难生的科技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学习困难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2005年,我校学生申请专利受理数248件,其中学习困难生 申请专利受理数占64.7%。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提出并开展了社团创一流,点滴见精神社团文化活动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让学习困难生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制定并落实社团和自身的发展规划。于是产生了文学社团、环保社团、天文社团、科技社团、车模航模社团等,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仅以课题所实验的学习困难学生为例:谷秧子同学获首届全球华语青春写作大赛二等奖(湖北省唯一一人),该生10万字散文集《我的影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刘利鹏获2004年第五届武汉国际中小学生楚才杯作文竞赛特等奖(共10名);刘敏获得了2005年湖北省生物奥赛一等奖;刘丽菲获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蒲公英青少年推新人艺术大赛金奖(湖北省共4人),另有3名学生获二银一铜;车模比赛获全国团体一等奖;有161项科技小发明获得了武汉市专利局的受理通知书,其中两项发明在今年武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由学生自己筹办的吴家山中学科技艺术节,从形式到内容,从参与人数到作品质量都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策略四:成功因素开发策略——激励自信重视学习困难生的非智力因素。
   
认知失调的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人们的心灵永远处在平衡被打破和平衡化的矛盾过程中;为了减轻矛盾,人们可以改变其态度,使之符合新的已习惯了的行为。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学习困难生由于学业的不成功,学习成绩的落后,自尊心受到了挫伤。教育者的方法不当,更使他们在受到了批评、冷遇后会对学习抱消极的态度,甚至丧失了自信心。有的学习困难生虽然外表傲慢骄横,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满不在乎,但内心仍是自卑的。学习困难生在丧失自信时往往会有我越来越笨我怎么也学不好我不行等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其学习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会不断下降;这样自信心也日益下降,自尊心不断地受到伤害,自卑感也就日益滋生和增长。有自卑感的人,对生活、对个人前途必然会产生悲观的情绪,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不关心、不同情、不怀好意,最终导致自暴自弃。因此,要消除学习困难生的自卑心理,尽可能避免将其置于可能产生挫折的情境中,并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其做法如下:

1
.改变学习困难的关键是重视培养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困难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学习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困难问题。

2
.消除学习困难生的自卑心理,用成功激励自我提升。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教育的关键。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心理素质,培养学习困难生的自信心,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目的。这样既可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其做法如下:
   
1)对学习困难生奉献爱心,启迪自信心。只有建立真诚可信的师生关系,学习困难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才愿意听其言,尊其嘱,能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启迪学习困难生的自信心。
   
2)激励学习困难生学习获得成功,形成自信心。实践研究表明,激励学习获得成功,是形成自信的基础和桥梁。让学习困难生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更会激起再一次成功的愿望,这样使他们自信心就会一次一次被加强,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3)坚持长期分类辅导,巩固自信心。学习困难生学习心态和学习成绩是不同的,应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如矫正性的辅导、预防性的辅导、发展性的辅导等。
   
4)培养健全的性格,增强自信心。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对冷漠心理——开启动力点,对失落心理——调节平衡点,对依赖心理——确立自主点,对逆反心理——沟通相容点,对自卑心理——拨亮内燃点,对忧虑心理——找出闪光点,对惰性心理——刺激兴奋点。培养学习困难生健全的性格,形成他们良好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并使这些性格特征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是增强他们抗衡心理紧张的重要措施。

3
.提高学习困难生的认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学习效率低是学习困难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广阔性,习惯于依葫芦画瓢,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概念、知识,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可逆推的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等,并使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去想、去练是能够取得进步的。
   
学习困难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差,因此教师要传授他们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并使他们明白只要注意多回忆,记忆时注意力集中,充分利用人的多种感官,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去记忆,就能够使记忆持久。
   
学习困难生的注意力集中性差,学习效率低,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求他们在进行学习活动时要专心致志,另一方面也可进行注意力集中性单独训练。

4
.进行个案研究,对学习困难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教育。个案研究教育方法是对学习困难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它针对性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主客观的积极因素,扬长避短,能使学习困难生很快改变学困状态。例如,2005届高三(2)班一名女生钟某某,来自单亲家庭,跟长年卧床不起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家庭贫困,父母离异,使她性格孤僻、心理自卑、敌对逆反,严重时出现狂躁症状。对于这个学生正是老师的不放弃,用开启她的心灵,用激励她的进步,并坚持进行心理治疗,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最终使她找回了自我,胜利完成高中学业以成功者的心态升人大学。(详细内容见附件)
   
策略五:成功环境营造策略——多方面全方位营造学习困难生转化的教育环境。
   
期待是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种预期的希望,心理学上的皮格马里翁效应说明,只要家长和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孩子或学生的恰当的有效的期望,就可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动力,进而推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学习困难生转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的保障,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通力合作,以求通过多种途径的外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化
   
从学校来说:

1
.学校领导应倡导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思想,要树立教师不是选择适合自己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的思想,特别是要热爱每个学习困难生,充满信心,科学地做好转化学习困难生的工作,发挥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整体效益和转化学困学生的工作实效。

2
.调整高中教学目标和结构,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变单纯应付考试的教育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3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多倾注凝聚着心血和真情的爱的因素,因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这是教师的教育成功并借以换取学生的发展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

4
.建立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把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纳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

5
.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健全家长和学校联系制度,加强家庭教育的咨询,特别是要做好学习困难生的家长工作。


从家长来说:

1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落实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家长应对孩子采取鼓励性措施和评价策略,追求风趣、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易受挫伤的自信心悉心呵护。

2
.父母要当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塑造者。父母的人格品德、行为学识对教育子女至关重要。

3
.把握爱的分寸,学会教育技巧,爱且还要会爱。爱是一种无声的信号,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慈爱像是阳光雨露。母亲温柔的目光,父亲有力的握手,都体现了无限的爱。父母的爱是最无私和最伟大的爱,但把握不好分寸,就会变成溺爱,就会不利于孩子的教育。总之,没有严格的管教不是爱,不能正视孩子的缺点就不懂爱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是不会爱


从社会来说:
   
社会应致力于良好社会舆论的建立,利用公众的信息传播媒体,转变那种只以学业成就作为判定学生价值惟一标准的陋见,形成全方位,多向度和发展性的综合评价观念。政府也应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走向成功的平台,要大力兴办多样化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场所,配备优良的文化教育设施,并积极组织多种带有奖励机制的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发展亦将产生持久乃至终身的影响。
   
总之,只有全社会大力提倡并努力实践成功教育的理念,只有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和认识成功教育的实质并积极探求有效的对策,由此而展开的种种教育实践活动才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策略六:成功评价激励策略——从学习困难生水平出发,实施多元动态性评价。
   
由于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不足,即用一把尺子——分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评价,这就使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因得不到正确的评价,从而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因此,我们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实施成功教育,使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获得成功,就要实行以适应学习困难生的起点、鼓励学习困难生进步的评价策略,以激励他们成功。其具体来说:

1
.评价的基本思想和确定评价标准的主要原则
评价的基本思想:

1)采取自我相对评价(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
  2)实施多元动态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看基础,看发展);
  3)实施鼓励评价性。
   
确定评价标准的主要原则是:

1)适应全班大部分学生的起点;

2)适应不同层次学习困难学生的起点;
   
3)有利于发挥学习困难学生的某些长处。

2
.鼓励性评价的主要原则和实施鼓励性评价时的主要做法
鼓励性评价的主要原则是:
   
1)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2)评价的出发点是找优点,找到学生的优点就找到了学生的生长点,使之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3)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表扬,这是被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的。
  
4)评价的标准坚持以个体为主。这是由于大集体授课造成的内部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只要每一个个体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那么,学生一定会达到、乃至于超过社会的标准。
  
5)扩大评价范围和内容,评价宜粗不宜细。
  
6)帮助学生在失败时正确评价自己。第一,教师承担一定的责任,以利于改善师生关系;第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第三,鼓励学生,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实施鼓励性评价时的主要做法是:
  
1)编制适应学生起点的测试;
  
2)根据不同学生水平,确定其要达到的最近区域目标;
  
3)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都给予鼓励;
  
4)采用教师评价、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详细内容见附件)

(五)实践成果
    本课题是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本课题的研究直接促进和推动了我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方式、德育方式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在成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从学生的个性出发,通过德育、教学和特色教育等多种途径,全面关心和培养学习困难生,采取动态多元评价方法激励学习困难生,使广大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2005届毕业班是学校扩招的第一届,学习困难生增加了一百余人,刚入学时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厌学问题表现突出。三年来,这个年级结合高中成功教育研究,从解决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生的认识问题入手,采取开放式德育、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等措施,使学习困难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180余名被实验的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率超过85%,全年级高考本科率达到85.4%,创造了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记录。几年来,在我校学习困难生中涌现了一批成功之星:2004年一名学生获得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蒲公英青少年推新人艺术大赛金奖(湖北省共4人)、另有两名学生获得银奖;2005年有两名学生获得全国首届校园才艺大赛高中组声乐比赛一等奖(全国共设一等奖5名),每年有六七十名特长生升入艺术院校,其中,不乏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等著名院校。学校还涌现出100名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校足球队向深圳俱乐部输送10名队员、向江汉大学俱乐部输送34名队员,并向国家各级足球队输送9名队员,其中李冬花入选国家女子足球集训队、岳敏入选国奥队,校女子足球队2003年获得第18届中学生女足锦标赛冠军,从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世界。在科技发明活动中2005年我校实用技术发明受理量居全国第一。在文化和学科竞赛中三线生谷秧子2005年获得首届全球华语青春写作大赛二等奖(湖北省仅此一人),该生10万字散文集《我的影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三线生刘敏获得了湖北省生物奥赛一等奖,等等。(具体成果请详见附件)
  

四、讨论
    1.成功是一个模糊概念,每个人的成功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的。
   
2.成功教育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教师的心态、教学理念、教师对学生的宏观与微观管理、班级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心态的调节等等。
   
3.对普通高中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长期任务。高中学生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每个阶段学习困难生总是要存在的,转化学习困难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进行十分艰苦而科学的工作,因此有效解决学习困难生转化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工作者和高中教师要认真贯彻解决的重要科研课题。
   
4.转化学习困难生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整体改革。转化学习困难生是一项综合的教育工程,这需要依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整体改革——改革单一办学模式;进行教材、课程、教法、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针对性搞好课外活动、课外辅导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把学习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要认真推广转化学习困难生的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系统构成统一体,建立转化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操作模型,形成防止高中学习困难学生出现和转化学习困难生的机制。
   
综上所述,学习困难学生是相对的,只要我们在思想是平等关爱,在方法上因人因事引导,以真挚的爱解读其灵魂,用艺术的教育手段重塑其生命,就会获得转化的最佳效果。使学习困难生获得成功是一个十分艰巨、复杂、曲折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赤诚的爱心,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全体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而每一个学习困难生获得成功,正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对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最好的报偿。
课题组组长: 何建明
课题组成员: 李炳红        盛爱红  朱建华      卢建志   郭德明  张卫东        周丽萍
执笔人:     李炳红
该研究成果获得了2006年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东西湖区“十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42:27 | 只看该作者
《主体教育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报告
武汉市东西湖实验小学课题组

我校“主体教育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 研究课题是武汉市素质教育专项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宗旨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更充分地将我校长期坚持的主体教育思想贯彻到学校教育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和组织更优良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途径。课题研究历时两年半,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了我校主体教育实验的内涵。
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主体教育的内涵得以拓展和深化。我校开展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已进行两轮,主体教育思想已较为充分地体现在学校办学实践中;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使得我校主体教育的内涵在课程领域有新的拓展,也使之得到进一步深化。
第二,对校本课程开发有更高层次追求。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区分为两种水平。(1)在基准层次上,校本课程开发主要被理解为提供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容;它使得学生在校获得的教育经验得以拓展和延伸。(2)在更高层次上,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被理解为提供新的课程内容,更被理解为体现本校教育理念的学校教育活动的整体策划与实施,包括创造性地实施和再开发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它使得学生在校获得的教育经验得以整合与提升。——我们的研究没有停留于前一层次的基准要求,而力图在更高层次上作出创造性的探索,将体现主体教育思想和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之中,使学校的系统变革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进入更高境界。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三个层次的内容。虽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从总体上看,我校开展主体教育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构建校本课程原则和体系开始,就强调凸显学校教育理念,即主体教育思想;第二,在探索校本课程管理模式时,非常关注形成本校课程文化,并将其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第三,在多方面拓展校本课程资源方面,着力形成课程开发的系统策略,而没有停留于一招一式的具体方法上。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宏观层面的主体教育思想和学校办学思路、中观层面的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微观层面的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上下贯通,共同构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整体。
一、问题的提出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我们这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多彩、多变的特征,它强烈呼唤着人的主体精神和自主能力的发展。此时,主体教育应运而生。主体教育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一种新的教育境界,一种新的教育理想,一种新的教育价值。我们正是被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思想所吸引,于1996年加入到主体教育的行列中,成为主体教育的主要实验学校;我校承担的课题为“小学生主动发展”,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整体改革的区域性实验》中的子课题。2000年9月,我校历经三年的《小学生主动发展》整体改革实验进行了阶段性结题评审。三年来,学校从“学生是一个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和能动的社会个体”这一新的学生观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和主动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从根本上克服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种种因素,学校抓住课堂教学改革和德育改革两个重点,通过更新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项措施,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活、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建立了一个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相对完整的学校教育活动体系。在完成这一轮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反思,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而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制约学生主动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有必要继续深入开展研究。
21世纪的到来,预示着一个更多元、更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到来,一个信息化、个性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每个人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和自身发展主体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这样一种社会一方面给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机会和广阔空间,赋予每个个体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并不保证每个个体自然而然地具备把握自由、驾驭自己命运的意识和能力。要使每一个人真正成为把握自身命运的主体,就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而这种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主动创造意识的新一代的时候,这种对新教育的呼唤就越加迫切。
当然,教育是人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是心对心的沟通与唤醒。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莫过于教师。教师自身主体意识的有无、主体能力的高低以及教育观念的新旧,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的主动发展是创造和维持开放的有活力的和高效率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决定:继续弘扬师生主体精神,促进学生更为主动地发展,借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探索学校变革的新途径,把我校办成教育思想先进、教育质量一流的新型学校。因此,我校主体教育第二轮实验从此开始,主题确定为“推动学校变革,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此时,恰逢由教育部领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4个实验区正式启动,我校作为实验学校,理应未雨绸缪、提前行动。我们重新审视了现有的课程体系,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目标设定上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课程结构单一,使得课程编制游离于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之外,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教育本体的发展,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对立起来,严重压抑了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积极性。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很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学科轻实际,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囿于教材,没有课程资源意识。这样的教育现状急切呼唤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但是,对我们这个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的学校整体改革方式而言,如何处理好课程改革与学校变革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尤其需要找到课程改革与主体教育实验在理念上的契合点;在处理“课程改革与学校变革”这一关系时,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学校系统变革的总体思路下开展课程与教学实验,通过广泛参与以校为本的课程研究和开发,促进学校的整体变革”。2002年,我们适时提出“主体教育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我们认为,在新的条件下,开发校本课程是实施主体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深化、丰富主体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对主体教育的界定
主体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第一,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主体教育思想的产生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以及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既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竞争和合作精神,以及随机应变、办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人才。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一点已取得共识。第二,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问题提出来的。长期以来,由于封建教育传统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主体教育实验研究正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实验学校主体教育的教师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逐步确立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第三,主体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推进这场变革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命题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们的主体教育旨在: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以及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尤其是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主动创造的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培养他们主动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从会学到乐学,从乐学到善学;唤起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和主动交往意识,为他们创造主动交往的机会和条件,有效地体验、掌握并参与创造社会规范,形成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主动发展的能力。
2对校本课程的界定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可供学校自主开发的教育资源,学校由此也得以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由学校自己进行课程开发时,学校是课程的权力主体;相应地,由此开发出来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它成为一个课程板块,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
开发校本课程是新的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新任务。它旨在以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和评估本校学生的特殊学习需要为基础,调动校内外资源,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具适切性、整体性、优质性的教育经验,以满足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发展需要。据此,我们理解,可以在两种水平上理解校本课程开发。(1)在基准层次上,校本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提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提供的更丰富、更具体的教育经验。在这一层次,校本课程开发主要被理解为提供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育内容;它使得学生在校获得的教育经验得以拓展和延伸。(2)在更高层次上,校本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学生的发展质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供分别实施各类课程难以达到的、具有整体性的优质教育经验。在这一层次,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被理解为提供新的课程内容,更被理解为体现本校教育理念的学校教育活动的整体策划与实施,包括创造性地实施和再开发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它使得学生在校获得的教育经验得以整合与提升。——显然,我们的研究没有停留于前一层次的基准要求,而力图在更高层次上作出探索,将体现主体教育思想和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整体发展之中。
3、对主体教育与校本课程关系的理解
通过对主体教育与校本课程上述内涵的分析与梳理,我们在二者的关系上形成了新的理解,从而明确了本项课题研究的创新方向,使得我校主体教育的内涵在课程领域有新的拓展,也使之得到进一步深化。
我们认为,开发校本课程是实施主体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深化、丰富主体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将校本课程开发置于我校长期开展的主体教育中,将在多方面形成更为明显的优势:(1)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可望有效克服传统课程在内容和管理等方面的局限,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效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为学生更富个性的主动发展营造尽可能广阔而坚实的平台。(2)从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可望将主体教育的理念落实在更为具体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之中,从而为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主体教育课程体系和学校管理体制提供坚实的基础。(3)从学校改革的角度看,将校本课程开发置于主体教育哲学的引领之下,可望由此带动学校教育整体的系统变革,包括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从而为新世纪的学校改革探索可行的方向和道路。
三、研究目标
1、为学生提供和组织更优良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途径。
2、通过课程改革及其相伴随的教育科研,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丰富我校主体教育实验的内涵。
3、探讨将主体教育思想落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既使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施有更多的拓展机会,也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途径在先进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得以拓展。
4、将上述多方面的研究与学校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发展与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实施与变革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和本校及所在社区的课程资源状况,为设计校本课程提供实践导向。
2、实验研究。在精心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为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及时考察实施效果。
3、行动研究。在校本课程的整体安排和全程研究中,及时了解情况、提炼成功的经验,并逐步提高发展目标、更深入地研究相关问题,力图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校本课程体系。
4、理论研究。以本校科研力量为主,深入领会主体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理论,在将其具体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其内涵。
五、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1月)
学校成立课程开发中心,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组织理论学习,课程、案例专题讲座,课程改革讲座,全面布置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校本课程开发系列之一——综合实践活动开发。
2、研究实施阶段(2002年12月——2004年12月)
启动其他五大系列课程开发:国家与地方课程再开发系列、心育系列、体育系列、环保系列、科技系列,从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3、研究总结阶段(2005年1月——2005年5月)
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编印成果集,通过课程纲要、教材活页、资源库、教学设计、案例、论文、报告等多种形式记录、整理和提炼老师们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
六、研究内容及分析
我校开展主体教育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总体上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构建校本课程原则和体系开始,就强调凸显学校教育理念,即主体教育思想;第二,在探索校本课程的管理模式时,非常关注形成本校课程文化,并将其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第三,在多方面拓展校本课程资源方面,着力形成课程开发的系统策略,而没有停留于一招一式的具体方法上。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宏观层面的主体教育思想和学校办学思路、中观层面的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微观层面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下贯通,共同构成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创新特色。
(一)构建课程开发原则和体系,凸显学校教育理念结合本校教育改革实践,我们对主体教育、校本课程以及两者关系形成了更清晰的理解;这些认识,使得我们将本项研究定位于主体教育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定位使我们明确了两方面的立场:其一,校本课程应被纳入整体课程计划之中,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形成互补和相互提升的关系。其二,校本课程应该体现我校认同和坚持的教育理念;它应在主体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科学的程序予以开发,并与学校其他教育资源共同服务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这一核心目标。这也是将前面所说的超越基准层次、追求更高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体现。这些认识、定位和立场,具体落实到凸显主体教育思想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和课程体系之中。
1、核心目标:培养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持续两轮的主体教育实验,使我校的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到更高境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从基础教育自身的特点出发,我们将“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确立为我们的最高工作目标。通过科研而带动的各方面工作,都力图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并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发展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根据这种教育理念,我们选择了“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发展特长”的办学思路和“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并在教育改革研究过程中努力实践、大胆探索,不断营造“爱”的校风、“实”的教风、“勤”的学风,寓主体教育于教育教学和多种活动与交往之中,有效促进了我校学生的主动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以此为基础,我校在利用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时,明确地将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并以之统领课程内容开发、课程体系建设等其他具体领域。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不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更强调学生在自己的全面发展中的主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现、利用和拓展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满足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学生主动获得内容更全面、质量更高级的教育经验,真正实现主动而全面的发展。
在具体考虑学生的主动发展空间和发展质量时,我们主要是从学生作为发展主体所处的各种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具体来看,每个人都面临着个体与世界、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己这些相互关系,并在每一个关系维度参与开展各种活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具体表述为如下几个方面:(1)在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要学会学习、学习创新;其中,“学会学习”是基础性目标,“学会创新”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2)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方面,学会合作。当代社会需要每一个体主动发展,其中就包括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师和同学,既对“学会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3)在个体与自己的关系方面,“学会健身”、“学会做人”。这就涵盖了个体身心健康乃至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健身、学会做人这五个方面并非截然分开的。例如,学会做人与学会合作互为表里,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互相支撑,学会健身与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也在深层相通;更重要的是,它们共同促成了学生个体主动发展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
2、主要原则:根据学生需要整合教育资源我们深知:校本课程的研究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以及本校教育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在充分吸收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以下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原则。其中,“以生为本”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以校为本”则是切实开发校本课程的立足点。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需要
在从学生个体所处的各种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和策划学生的主动发展时,我们加深了两方面的理解。(1)“主动发展”。在个体所处的每一关系维度,个体要么主动作为,要么被动应对,或者在两者中作出不同程度的抉择;这使得“主动发展”成为我们清晰可见的一种发展状态,也成为我们坚定追求的一种目标。(2)“整体发展”。居于各种关系中的个体,必然会让各种交往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共同作用于他自身,使其获得丰富而又相互联系的教育经验整体。这就说明学生是以生命整体来接受教育影响并获得发展,而非仅发展某一方面。
在每一关系维度、在相关活动之中,如果我们仅仅被动服从上级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的部署,就可能在同样的条件下使学生获得较为贫乏、缺乏整合的教育经验,使其发展空间受到更多限制;反之,如果我们能做到“重心下移”,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主动策划、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就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更有质量的主动发展。显然,在策划和具体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恰恰是后者;尽管这一追求会让我们付出比平常更多的艰辛代价,但由此创造出的效益、尤其是学生获得的主动发展,又会产生不同一般的价值。
这就意味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校本课程必须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在形成校本课程框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参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武汉市东西湖区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意见》,更花大力气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大型讨论,设计问卷收集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之作为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六个系列的关键出发点。
(2)以校为本,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学校和本区域的现有课程资源,让学生与这些资源之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综观我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历程、师资优势、内外环境等,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我校各类仪器设备配备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建有先进的校园网。这些硬件设施为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②在15年的我校办学历程中,先后争创武汉市环保示范学校及省级绿色学校、武汉市文体活动示范学校、武汉市科技活动先进学校等,进行了市“十五”重点课题《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的科研活动等。这些办学经历和科研活动使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③除了校内已有和可以不断开发的内部资源外,学校周围社区(如市气象局、区交通大队、农科所等)及湖区丰富的农业、旅游业等,都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可利用资源。④在学校长抓不懈的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一支“素质全面,教风扎实,爱岗敬业,勤于学习”的教师队伍。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师资保障。
立足于这些校内外的可用资源,我们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心育系列、科技系列、环保系列、体育系列。更为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项目不仅要凸显我校的办学特长,更要体现我校的办学品位,尤其要体现我校长期坚持的主体教育思想,全面服务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3、基本体系:两种形态、六个系列的课程(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框架
我们对主体教育、校本课程及两者关系形成的明确认识,使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这具体表现为校本课程的两种形态、六个系列。
正如前面已阐述的,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区分为基准层次和更高层次两种水平,并将我校的追求定位于后者。这样,我们就不满足于提供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学校课程,更追求体现主体教育理念的学校教育活动的整体策划与实施。于是,我们设计了校本课程的两种形态:①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再开发。在创造性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再开发,包括对它们进行适应性整合、改编、补充、拓展;②学校自主开发的新课程。显然,这两种形态的校本课程都应充分贯彻我校坚持的教育理念,使之服务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两种形态中,一共开发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六个系列: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心育系列、科技系列、环保系列、体育系列。在设计这些具体项目时,我们既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考虑到核心目标和五个“学会”等具体目标,还充分考虑到了我校内外可开发利用的多种教育资源等实际情况。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项目
①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系列。对国家课程,我们鼓励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取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开发;对地方课程,我们注重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特别是2003年9月新课程正式启动之后,我们对起始年级的语文、数学国家课程进行了深度开发,编写了完整的《趣味语文》、《数学好玩》课程纲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张俊老师在区级课改课题的研究中以《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国家课程开发》为主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其成果全部收录于《东西湖区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活页集》一书中。该研究中的校本课程纲要获得2003——2004年度东西湖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
“心育”系列课程开发。结合《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研究》的市级“十五”重点课题,我们把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作为心育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通过在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而又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讨论活动、头脑风暴活动、展示活动、自我陈述活动、情境陶冶活动,为他们构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开发了《看我有多棒》、《可爱的集体》、《说说我的新朋友》、《比比谁的红花多》等多个主题的心育活动。
“体育”系列课程开发。与创建省市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学校相结合,利用校园内“棋牌乐、橡筋林、拳击长廊、军事乐园、梅花桩、射门墙”等体育设施挖掘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利用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踢毽子等作为教学内容,自编单元教材进行教学。同时,还大力开发游戏课程,形成游戏系列,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学会一种健身的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技”系列课程开发。我们研究开发了知识运用型、科普宣传型、动手制作型、探索研究型等四种类型的科技活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为目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我们开发的很多小制作、小发明的课程,如《鸳鸯炒锅》、《多功能伞》、《丝袜花》等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武汉市教育局教育简报第65期在《我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显现新亮点》中对我校科技系列校本课程的成果进行了专门的报道。2004年12月21日,《武汉晨报》以《校本课程开发
学生绝活不断》为主题报道了我校科技系列校本课程开发成果。

⑤ “环保”系列课程开发。与创建省市“绿色学校”相结合,利用校园及本区域特色景观,形成特色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利用校园宣传阵地与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进行环保研究性学习,开展环保教育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帮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获得关心环境的情感,并用这种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我们紧密结合区情、校情,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大型讨论,搜集了612个学生关心的问题,并从中就社会、自然领域、学生生活三大块共确定了30个专题;之后,教师们或自主立项,或精诚合作,积极申报专题进行研究。如《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东西湖报纸发行情况调查与研究》、《现在,你有安全感吗?——东西湖区社会治安治理的调查与研究》、《你喜欢怎样的超市》等。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课题吸引着学生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
可以说,全面体现我校长期坚持的主体教育思想,将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目标,并由此统筹设计校本课程体系,超越基准层次、追求在更高层次上开发校本课程,这使我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得到更为具体的体现,也获得了更为宽阔的发展道路。这应是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大创新之处。
(二)探索校本课程的管理模式,形成本校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管理主体的调整密切相关的;其中,赋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课程管理权,更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中要求学校“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合本校的教育理念。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它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时也难以产生高质量,它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些应景之作、昙花一现。因此,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将体现本校长期坚持的主体教育思想、服务于学生主动发展作为最关键的目标。
不过,我们也深知,要使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到更高境界,要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切实履行学校作为课程管理主体的职责,探索科学的校本课程管理模式。在这一方面,我们也相应地区分了两个层次的管理目标。(1)在基准层次上,着眼于完成校本课程开发显性任务的完成,如课程内容的开发整理、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实施的完成。从一般的要求来看,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就被认为是成功的。(2)在更高层次上,不仅着眼于显性任务的完成,更强调课程文化的生成,并将其与学校文化的其他方面融合为一个整体,共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超越基准层次的要求,在课程管理中挖掘各种育人因素,使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成为课程文化的形成、彰显过程和学校文化的提升过程。
据我们理解,课程文化是作为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由学校成员(领导、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教育思想、课程观念、管理体制和教育活动方式的总和;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办学目标方面的价值追求。这就意味着,课程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成员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其中,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看,课程文化需要通过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来具体创建和不断提升。因此,我们不仅坚持先进的主体教育思想,而且脚踏实地、周密实在地从办学行为和现象入手,着力培养互相热爱、互相尊重的学校人文精神;努力提升教职工内在素养,珍惜学生的发展需求;真诚地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开发学生所需要的发展资源。具体来说,这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两个方面。
1、管理体制:策划、培训、申报、实施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以我校已有的科研传统为基础,结合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形成了“总体策划——培训队伍——申报项目——落实实践”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体制。(见下图)
图1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流程图
总体策划

培训队伍

申报项目

确定项目

自主申报

课题立项

人人参与

落实实践



分项拟


骨干示范

合作生成

成果展示

评估
激励





































激励评估





























































































理论学习

通识培训

特长培训

人文培训

成立中心

落实制度

需求调查

资源评估

确定内容

明确目标





















(1)总体策划
校本课程开发是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它可以具体分为开发、实施、评价、调整等环节。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管理者需要紧扣时代脉搏,掌握影响学校环境的各种文化因素,适时调整本校现行政策和措施,进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等进行总体策划,实行动态化的管理。在对本土资源(地区、学校、学生、教师)进行充分评估后,我们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周密实在”的课程开发总策略,以此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健康有序地实现主动发展,以期达到提升主体教育实验的内涵、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目的。在“快节奏、多渠道、高标准”的要求下,学校成立了课程开发中心,建立了学校课程审议制度,审议教师开发的课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实施建议,以保证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设定了各项开发目标,以确保开发的方向性、目标性。
(2)培训队伍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校本课程开发既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又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成功应对新挑战方面,教师队伍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立足于通过校本培训,让教师从一个较高的课改平台出发拓展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发展空间。事实上,通过校本培训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加速教师队伍成长,是我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学习成为师生生活的方式,课改成为学校发展的出路”,这一共识已深深地印在我校每一位教师的心上。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我们将“构建共享追求、合作努力的学习型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这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有:第一,主动提供学习资源。我们购置了大量主体教育理论书籍及新课程改革培训丛书供老师们“静阅”学习。第二,鼓励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其中,采用了书本学习、精心策划、主动尝试、教后观看录像等多种方式,每位老师还由此写下约1万字的读书笔记,并撰写大量学习心得体会、札记、案例等,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理论精髓,用以改进教育活动。第三,充分发挥年组力量。将个人学习与团队协作结合起来,将个人的成功和困惑转化为团队共同利用的研究资源、发展资源。第四,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为了拓展教师的视野,我们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口号,组织教师们外出学习,并把一些教育专家及课改实验基地的名师请进我们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教师们了解课改前沿最新动态,让教师的发展与先进地区的课改同步。此外,我们还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教师特长培训,与教师关爱生命、关爱自然,与教师人文底蕴培育,与教师自我心理调控结合起来,让培训成为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让培训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提供师资保障。
(3)申报项目
在长期的校本培训过程中,逐渐成长着的教师们吸足了各种营养,一头扎进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我校校本课程六大系列的开发经过了两个阶段的项目申报。第一次申报,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中对各自研究的课题进行自主申报。当全校师生经过讨论,就社会、自然领域、学生生活三大块共确定了30个专题之后,由教师们或自主立项,或精诚合作,积极申报专题进行研究。第二次申报,是教师们根据自身基础、特点和开发的可能性,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对六大系列中的其余五个系列进行自主申报。这样经过两轮申报,每位教师在六大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里均占有一席之地,老师们人人都有“责任田”,人人都投入到课程开发之中。
(4)落实实践
在所有的教师与各个系列的研究一一对应之后,我们的工作就进入了具体的实践阶段。第一步就是着手设计方案。我们认为,方案的设计是初次的思辨,是总体的规划,是成果的雏形,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中30个课题的研究方案还是六大系列的各课题总方案,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与反复的琢磨。我们要求方案突现三个“一定”,即一定要体现学校特色和办学思想,一定要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操作性一定要强。在分项拟订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多次组织各课题组长进行培训,多次召开各课题组工作会议,在方案拟订的过程中加大指导研究力度。为了让各课题组的方案在拟订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解答各课题组在拟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我们还采取了“骨干示范”的方法来给全校教师引路。这就是在各课题组拟写方案的过程中,学校安排在课改前沿做出突出成绩的骨干教师在教师大会上作制定课题方案的示范交流,做到典型引路。“骨干示范”后各课题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扎扎实实地做好了开发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在方案的引领下,立足实际、讲求实效,拟定开发一套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有利于小学生主动发展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接着,我们将课程开发中心的管理干部具体分工到各课程开发课题组,明确课程开发中心管理人员的职责是提供信息、交流信息、展示成果、组织评估等服务工作。由于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课程开发中心有必要及时给各课题组提供各类信息,同时定期组织专项活动让老师们将开发的课程在大会上作交流展示。我们先后组织了体育系列、环保系列、科技系列的课题组成员,将开发的优秀校本课程方案进行大会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校级校本课程开发优秀成果展示活动。
2、发展机制:设计、规范、保障、评价“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周密实在”的发展机制,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的保证。“全员参与”,即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来。校本课程是“课改”的突破口,是实践“课改”理念的阵地,因此让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自主选择开发的主题及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专业化成长,是“课改”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全程管理”,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注重全过程管理,明确从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评价矫正等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确保教师科学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周密实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经过严格谨慎的条件分析、方案设计、课程实施、科学评价和合理优化等过程,以此促进师生在整个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为了达到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我们在落实“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周密实在”的发展机制时,十分强调开发的过程,并认为它比开发的物化成果更重要。我们强调:第一,在开发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改变行为和经验,倡导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学校生活的时尚,让学习成为师生生活的方式。本年度,学校组织了多次静阅学习,每学期保证两次以上的校本课程理论讲座,用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在开发过程中合作。在合作中相互造就、积累。第三,在开发过程中研究。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组织,还是校园布局的改造、场地的再建设、设施的增添,都要研究如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如何服务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第四,在开发过程中落实。我校长期形成的朴实的工作作风,使得我们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十分强调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等待荣誉;这种落实,不仅仅体现在工作项目的完成,更体现在深入探讨问题,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力图将课改的效果、主体教育的精神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加强管理时,“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周密实在”的发展机制也就具体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1)合理设置校本课程计划
我校结合实际,在一年级设置5节校本课程,分别为2节语文校本课程(其中1节是通过对语文国家课程的选择、改编、补充和整合,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另1节专设为阅览课),1节为科技课,1节为体育课,1节为心理辅导和环保教育活动课(其中心理辅导与环保教育为间周各1节)。在二至六年级每周设置2节校本课程——“阅览课”和“综合实践课”各1节。“阅览课”由语文老师将学生带到阅览室进行读书活动;“综合实践课”以年组或班级为单位,安排室内外、校内外实践活动,内容和主题由年组或班级自行组织安排。我们还把起始年级的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授课周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授课内容逐一落实,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落到实处。(参阅下表)
表2 起始年级课程结构表



周 课 时
课时合计
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系列

2

起始年级校本课程每周5课时。每周总课时数为20,每课时为四十分钟。
机动时间安排
学校课程系列
心育系列

0
.5
科技系列

1

环保系列

0
.5
体育系列

1

(2)规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我校校本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由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基础、特点和开发的可能性,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申报。教师开发一例校本课程要经历规范的程序:确定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编制课程纲要——课题组论证——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试教——专业人员和学生评价——对课例进行优化或淘汰——形成活页夹式校本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所有已经开设的校本课程都有《课程说明》和《课程纲要》,有些教师已经开发出教材活页和“单元包”。
(3)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构
成立了课程开发中心,建立了开发管理的各项制度,明确课程开发中心管理人员的职责。将管理人员派到各课程开发课题组,负责提供资料、交流信息、展示成果、进行评估等服务工作。
成立课题组,设定各项目开发的目标,以确保开发的方向性、目标性。组长和骨干组员共同拟订方案,定期召开各课题组工作培训、布置、交流会,加强学习、通报情况,相互激励。此外,加强课题组间横向联系,采用“骨干示范”的方法来给全校教师引路。
(4)建立科学评估激励机制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我们十分关注对校本课程进行学校内部评价,评价的主要指标及要求是:①针对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既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规范地进行,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②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程的内容,融入学生中,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共同收集、探讨、发现有关的问题。③针对学生的个性,注意分层教学,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④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⑤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必须要有详细的课程纲要,以及相关的资料。
在明确评价指标及要求的同时,除了坚持我校已有的“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原则外,我们还强调几条原则:①对课程的评价与对人的评价结合。这就是将课程开发者(教师)与课程参与者(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同时也作为评价主体(多方面参与自评与他评),将他们的表现作为评价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情况的重要依据。②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我们认为,课程改革不仅要关注教育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而且还要将传统教育视为不同与课程的教学过程视为课程实施的过程;因此,在评价课程开发情况时,就不仅仅关注其结果,更关注其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效应,包括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教师的专业发展。③预期评价与非预期评价相结合。预期评价作为“设计好了的结论”的评价,在评价的标准上具有固定性,在评价的方式上具有可操作性。非预期评价是没有通过预想却又有价值的内容的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往往能够通过这种评价进行筛选后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成果。预期评价和非预期评价是评价的两个方面,恰当地运用好这两种评价,不仅丰富了评价的层次,而且有助于我们对目标、过程、结果的分析、总结、监控,促进整个开发过程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上述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成为深入理解教育理念、反思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设计和实施水平的过程。这样,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我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于本校长期坚持的主体教育思想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对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及其具体体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由此协调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使学校课程文化乃至整体文化的品质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多方面拓展校本课程资源,形成系统开发策略在宏观层面构建校本课程原则和体系时,我们强调凸显学校教育理念;在中观层面探索校本课程的管理模式时,我们关注形成本校课程文化;在微观层面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关注形成系统的策略,而不停留于具体的技法。如果说,前面的探讨视角主要是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工作文化,那么,这里的探讨视角则转换到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上。这样,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策略也就具体针对着五方面的课程资源。如此系统地开发课程资源,使得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体现主体教育思想有了更开阔的思路,让学生的主动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1、教材资源:改编、补充、重组、整合在开发教材资源方面,我们的主要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改编、补充、整合、重组。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对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我们鼓励老师们采取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开发。在一年一度的校优质课评比中,我们每两年就将举行一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大比武。参赛教师们上的都是校本课程的课。教师们挑战新课程,演绎新课堂,展示自我风采,他们均对教材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创新。
目前,各学科许多老师已不再局限于将书本上已写出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而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由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师生不同的经验背景和课堂中不断生成的新思想、新体验等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中,我们着重对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进行了大胆而有效的开发。
(1)在语文学科中,我校张俊老师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按照教材的开发方向,从横向、纵向、纵横结合的角度开发了三种类型的语文校本课程;这成为该学科的一个典型范例。
①充实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实型系列是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些适合加以扩充的内容点,进行充实而形成的内容系列,主要以拓展阅读课为主。充实型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健康的阅读情感、正确的阅读态度,并在阅读中促进德、智、美等素质协调发展。
②开掘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掘型系列是对语文教材中某些适于进一步挖掘、展开的知识点或动态生成的知识点,进行开掘而形成的内容系列,主要以语文实践活动课为主。开掘型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③融合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合型系列是打破现有学科的界限,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以综合性运用知识为目的,以专题为形式的学校课程,主要以网络课为主。融合型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整合了各门学科的力量,把学科与学科融会贯通起来,让孩子徜徉在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2)在数学学科中,我们开发了改编型、补充型、整合型、拓展型四种类型的数学活动系列。如,补充现行教材中较薄弱的知识——图形与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平移、旋转,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中的估算,计算器的使用等。对课后零散的星号题、思考题进行重组加工,设计成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设“你知道吗”、“小调查”、“数学实践”等活动,把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作业的形式,如手工制作、画图、讲故事、查资料、写数学日记、办数学小报等。
我校李智君老师上的一节网络数学课《年、月、日》就是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课例。《年、月、日》是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的教学内容,它是继“时、分、秒”之后另一层面的有关时间的知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学生已有“年、月、日”的感性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对这三个时间的认识有限。如何突破难点?李老师想到了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等方面展现充分的优势,所以李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演示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实践来获取知识”的现状,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借助网络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探究。
在专题网页中,有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也有相关知识链接。从课堂效果不难看出,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网络教学这种形式很感兴趣,电脑这种飞速发展的新生事物已经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年、月、日的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真正得以实现,而且也体现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尊重和顺应。这些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3)在英语学科中,我们开发了小学英语“任务型”游戏活动系列。我们认为,开发“任务型”游戏活动,可从听力、口语交际、阅读和演唱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力求由简到难、层层深入、逐步提高。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又能给学生训练技能的足够时空、发展思维,很好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如:我校李桂芬老师上的一节英语课《colours》就是将游戏服务于英语教学的成功范例。在教学颜色这一单元时,李老师发现:书上的图片、对话比较单一,对照书本学生只能是被动的你问我答,这样的教学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只是机械地照着老师的指令操练,学得没有激情,一节课下来,师生觉得特别的累,而且长期这样,大部分学生会有厌学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大胆的活动起来呢? 在看到电视上儿童手工制作后,李老师受到了很大地启发,于是想到了小时侯最爱玩的“东南西北”这个游戏。把十一种颜色的单词读完之后, 李老师要同学们拿出纸折了一个“东南西北”,然后让同学们在所折的“ 东南西北 ” 的外面和里面涂上所学的颜色,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交换角色互问互答“你数了几下?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当“东西南北”在对方数停的那一下所呈现的颜色即是学生用英语回答的颜色。这样的互动激起了所有学生说的欲望,请学生两两互问互答,这样学生拿着自己折的“东南西北” , 有内容可问、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利用了学生最常玩最喜欢玩的游戏“东南西北”作为切入点,把手工制作、绘画和英语对话巧妙合理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氛围中自由的交流,体现了英语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而且本活动不受年级和地点的限制,各年级均可实施,手工制作简便,可操作性很强.这个游戏不只是用在复习颜色的句型上,在今后学习宠物、身体以及交通工具等也可以实施。
由于生活游戏与教学游戏存在一些不同,很多生活游戏不能直接在教学中使用,而且生活游戏的目的与教学游戏的目的指向区别很大,因此要在形式上设计与选择教学游戏,使游戏服务于教学。
2、社区资源:调查、选择、吸收、联合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更开阔的心胸,为学生发展拓展空间;其中,以开放的眼光发现和系统利用周边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资源,就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主动展开系统的调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或者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然后加以选择、吸收;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与本社区的其他部门或人员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新的课程内容。
其中,以地域特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也是我们开展得最早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我们很早就认识到,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不能简单执行课程标准,或者直接模仿别人的做法,而应立足于学校实际、地区实际,主动开发利用。脱离了本地的实际,活动内容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使学生有真实的体验;脱离了当地具体情况,活动形式也可能流于空泛,难以使学生获得有针对性的教育经验。因此,应考虑到当地的人文地理、自然风情等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校和学生要学会走向社会,与人交往,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活动,并可以引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近年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湖乡的腾飞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也吸引着我们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因为他们将成为东西湖未来的建设者。我们紧密结合区情、校情,在带领学生系统调查各方面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筛选了30个主题进行研究;例如,东西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设计、东西湖发展生态农业的调查与研究、东西湖经济发展及远景规划、东西湖新型蔬菜园的现在与未来、东西湖奶牛养殖的调查与研究、东西湖区污水形成的原因、家乡道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这30个课题师生共同参与,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他们走进机关、企业、居民小区进行调查访问;他们走进互联网、图书馆搜集信息,学习交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开启了一扇美丽而富有个性的大门,他们共同创造出一个精彩的学习世界。
综合实践活动课《新型蔬菜园的现在与未来》是30个课题中行动最早的一个。这项实践活动是结合学校每年秋天都要组织全体五年级的同学徒步参观打靶堤蔬菜科普基地而开发的。张老师带领五(四)班的全体同学选择了“新型蔬菜园的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全班同学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并且自己推荐产生了各小组的组长。首先,各小组的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经过反复讨论,拟订方案,经指导老师审核后,开始组织实施。
学生课题计划表
课题名称
新型蔬菜园的现在与未来
主要活动方法
参观考察、小组合作法
一、任务分工
骆浩负责考勤,余磊负责采访,刘欣负责拍照,代立柱负责参观考察,刘佳祺负责监督管理,严典负责收集各小组资料,严杭负责记录。
二、活动步骤
准备分四个阶段实施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1
1
实地参观蔬菜科普基地,通过观察、触摸、采访,获得感性认识
2
2
完成“科技在我心中”主题征文
3
1
搜集现当代科技种植蔬菜的资料,扩大信息量,开阔视野
4
1
完成“未来的神奇的蔬菜园”设计工作
三、计划采访对象
教师、基地负责人、农民
四、活动所需条件
照相机、笔记本、录像机、《怎样种好菜园》等图书资料
五、参观地点
科普基地
预期成果
考察报告、设计图、征文
表达形式
文字、图画、影像
该方案在全班发布后,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支持,很多小组已在心中确定了各自的目标,明确自己最感兴趣的任务是什么,以便今后在全班汇报交流。一周后,同学们满怀着探究的热情出发了。两周后,各个小组都完成了计划中的一系列探究问题,老师专门利用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集体交流活动,通过观察记录卡、学生征文、收集信息、未来蔬菜园设计图等形式分阶段地让各小组来汇报各自的活动过程,展示成果。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都围绕课题方案开展了具体的观察、探究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农业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锻炼了动手、动脑、动口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3、活动资源:规划、设计、发动、提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我校持续多年开展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尤其关注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系统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关注在具有学校传统的、有特色的多种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长。在这方面,我们的主要策略是整体规划、精心设计、深入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和学生发展质量。
多年来,学校在科技、艺术、读书、体育、环保、心理健康等教育和开展的活动中有积累。为发扬光大学校的传统,使办学特色更为鲜明,我们在《东西湖实验小学管理制度》里明确作出学校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环保节、育心节的有关规定,这也成为我们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如,我们与学校“科技节”相结合,借助学校科技节活动开展了多种类型的科技小制作评比活动,并在活动中升华,开发出了多个科技活动类校本课程。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我们开发出了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多功能伞》《鸳鸯炒锅》、《铅笔节约器》、《真正的易拉罐》等校本课程。我校科技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多功能伞”还获得了武汉市中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三等奖。它具有指南、存放零钱、存放纸巾、报纸、起子、反光等多项功能。
再如,我们与学校“环保节”相结合,围绕主题“节约用水”开发课程,开发了《家庭废水再利用》这一课。通过此课程,学生深切体会到污水的危害,并由此激发起学生深刻的水危机意识,获得了关心环境的情感,从而促他们珍惜水、节约水,积极参与维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
又如,我们与学校“育心节”相结合,开展多项活动,其中最典型的要属育心操了。我们将心育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歌曲《相亲相爱》为音乐背景,请舞蹈老师编排了一套适应小学生的育心操。在学校开展活动或是集会中,《相亲相爱》的音乐就会响起,学生随音乐尽情舞动。2005年6月24日,《长江日报》以《打手语做操“育心”》为主题报道了我校心育系列课程开发成果。
“育心节”期间,由学生做编剧、导演和演员,以心理现象为主题,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是我们的又一项尝试。他们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着 “心理剧”表演。一次次笑声与眼泪交织,体验着理解与信任,真诚与宽容。
2006年开始,根据“爱”的校风的挖掘,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又开始着力进行生命性教育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积极创建主题突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在原有六大系列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继续立足于给学生更优的教育资源、教育内容,结合生命性教育及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新开发了四本小册子《做人形象指南》《生存教育指南》《校园新童谣》《学生心语集》,并大力实施。
在这四本小册子里,学生们可以读到许许多多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短句、儿歌。《做人形象指南》分为四个单元:校园文明礼仪指南家庭文明礼仪指南、社会文明礼仪指南、做人良好品质指南。通过课程开发,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进行礼仪教育。我们抓住人的发展的最佳时期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生存教育指南》分为四个单元:日常生活安全指南、校园内外安全指南、社会生活安全指南、自然灾害与自救指南。通过课程开发,教育学生珍视生命,让学生学到许许多多生活中自我救护的小常识、小技巧,教给学生自我救护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校园新童谣》分为学习篇、活动篇、综合篇三个单元。通过课程开发,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记录下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通过童谣记载童年的美丽心情。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便于传唱,学生喜闻乐见,这些丰富的教育内涵,学生深受启发。《学生心语集》收录了46篇高年级学生所撰写的小作文。走进那一篇篇心语,就像和不同的人在对话。在这些心灵独白中,我们去触摸人生,感知世界,抒发学习、生活给予的欢欣与喜悦。
在这样系统规划和实施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长体验,其主动发展的状态也越来越让人欣喜。
4、学生生活:发现、组织、交流、生成我校长期开展的主体教育研究,使我们特别关注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发展能力;为此,我们一直非常强调从学生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并将其纳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研究之中。在这方面,我们的主要策略是主动发现学生生活中的丰富内容,为其提供展现平台;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主动加工、组织、交流,从中生成更高境界的教育经验。
我们深知,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内容、生活问题和生活期待,从中选择出最具引导价值和超前意义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出真正会生活的人。学生应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能动性;对学生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生活成为我校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生活数学的开发,是我校的又一个特色。这主要是对学生感觉较困难的知识进行开发,使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广泛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利用已知开拓新知。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上,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就要认识“几与第几”、“左、右”等概念,室内缺乏场所、缺乏空间,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对此学习很困难。根据我校的场地,老师们有机地把这两部分内容组合在一起,开展整队、侦察地形、寻宝等活动,通过“整队活动”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区别;通过“侦察地形”认识“左、右”;通过“寻宝”,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在这节课里,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接触到“几与第几”、“左与右”,学生较好地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难题。学生在室外,不受教室的限制,可以充分地参与活动,身心都得到解脱,强烈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心育系列开发过程中,我们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到学生中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自信心不足,不会与人交往等。我们就根据这些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按照不同年段,安排四个主题的课程开发内容,分别是生活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学习心理。每个年段的课程形式与内容不同,如自我意识课程内容:一、二年级是《看我有多棒》,三、四年级是《我能行》,五、六年级则是《我能管住自己》。低年级设计课程活动形式主要以游戏为主,中年级课程活动形式主要以体验活动为主,高年级则是活动体验辅以行为反思。
在关注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生活内容在不断更新,因此课程内容也应在动态中不断生成,伴随着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5、校园设施:研究、设计、开发、利用我们认识到,在学校教育场景中,所有的因素都应该体现出教育价值;其中,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环境和设施资源,也成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策略。在这方面,我们强调对校园环境和设施的教育价值予以研究、设计、开发和利用。
首先,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系统变革,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从2003年开始,学校在“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多次对校园进行布局改造,场地再建设,增添新设施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我们认为:学校变革要立足于给学生更优的教育资源,立足于提升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我们脚踏实地、周密实在地从办学行为和现象入手,我们着力培养互相热爱、互相尊重的学校人文精神,珍视学生期待。我们所做的一切对校园文化的完善只是真诚地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给予学生所追求的。
其次,作为省级绿色学校,学校一直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花草树木、假山、喷泉、雕塑、亭台楼阁、长廊绿架等都体现了绿色环保的思想。特别是2003年学校投资上万元制作了大量动物群雕图象供孩子们欣赏认知,给学生的校园生活了增添了不少情趣。
再次,作为武汉市文体活动示范工程学校,我们又兴建了许多体育设施,如:校园走廊地面铺设棋牌乐场地,学校健身房旁修建拳击长廊,校绿荫广场修建橡筋林,羽毛球场、校田径场外延修建军事林,学校联合器械处修建爬杆,学校足球场旁修建射门墙、梅花桩。这一系列施的完成,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美感,使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给全体师生创设了一个更为宽松、和谐、人文的教学环境,这样一所融“花园”、“学园”、“乐园”、“动物园”为一体的充满童趣的学校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孩子的目光,成为孩子们主动发展的温馨家园。
在此过程中,这些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环境设施成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大力开发利用,设计课程。
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环保系列中充分利用我校环保资源,就校园环境为一个单元,如学校里的树、花、动物等,对这些资源进行环保课程的开发。
张幕轩老师的《校园里的“小动物”》就是校园环境中的一例。课堂中,张老师让学生们述说着自己了解的小动物,通过学生对校园里的“小动物”动情的描述,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了各种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唤起他们对动物的热爱。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自编儿歌进行教学,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学唱儿歌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特点。另外,在了解各种动物特点后,张老师还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动作、声音、手势、谜语等方式告诉我们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让我们猜一猜学生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动物。活动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学生们个个举手,纷纷要求发言,有的上来模仿袋鼠蹦跳,有的做麋鹿的样子,每个同学的发言都是思维的火花,是一种创造。活动再一次使学生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环保组的彭凤老师开发了“校园里的树”一课,让学生了解校园里的各种树木,了解它们的名字、生长情况、作用;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与观察,关心校园的绿化、美化,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绿化建设。
再如,在体育系列的校本课程中,我们开发建设了实验小学以“棋牌乐、橡筋林、射门墙、梅花桩”为主的“体育快乐园地”,这些体育设施简单实用。而且可以一材多用,一个设施可以开发多种体育游戏,深受学生喜爱。体育快乐园地活动的开展将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起到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将学生的“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落到实处,积极推动了学校文体活动工作,开发和利用使其造福于学生。



附:



校园体育设施资源系列
主单元教材
授课年级
授课课时
1.橡筋林
一.二.三年级
6课时
2.棋牌乐
一年级
5课时
3.拳击长廊
四.五.六年级
5课时
4.梅花桩
四.五.六年级
8课时
5.射门墙
四.五.六年级
6课时
6.军事林
五.六年级
8课时
7.踢毛毽
六年级
6课时
体育器材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功能性,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开放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挖掘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我们体育系列的老师充分做到了这一点。
如:“射门墙”是快乐体育园地中一种体育运动辅助设施,为体育教学、体育锻炼提供帮助。
我们所要开发的内容是与“射门墙”相关的体育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联想与创造。射门墙设施简明、直观,涉及的活动易操作,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射门墙”涉及的活动有:
1球类:足球(射门、传运球练习)、篮球(传球练习)、排球(传球、垫球、扣球练习)、棒球、壁球、网球、乒乓球
2投掷类;掷纸飞机、轻物掷过障碍、掷准
3力量素质练习:拿顶、推撑、摸高、急跳反向
4游戏:打靶、飞越障碍、往返跑接力、射门比赛、传球比准、冲过火力网、单门足球赛等。
上述5个方面的策略,使得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更全面的视野、更整体的思路、更系统的方法,从而使得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有了坚实的基础、充实的内容和可靠的着力点,使得学校坚持的主体教育思想更充分地体现在学校教育活动之中。

七、研究成果和收获
在两年半的持续研究研究中,我们也曾在研究思路和发展条件等方面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是,以朴实、勤勉为特点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毫不动摇地坚持高境界的追求——实践主体教育理论,坚持高水平的研究——超越基准层次的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提供新的课程内容,更成为整体策划与实施的、体现本校教育理念的系统教育活动)。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和收获。2004年11月,学校被东西湖区教育局命名为我区唯一一所课改实验基地校,2005年1月,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武汉市39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之一。
(一)基本成果和收获1、直接物化成果
(1)本项研究的总报告。
(2)《校本课程成果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系列集》。
(3)《校本课程成果之二——课程纲要集》。
(4)《校本课程成果之三——教师研究文集》。
(5)《校本课程成果之四——教材活页集》。
《做人形象指南》《生存教育指南》《校园新童谣》手册。
2、已发表的论文
2003年9月,介绍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章《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特色学校》在《武汉教育学刊》第13期上发表。林红珍老师的论文《转变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武汉教育学刊》第12期上发表。张幕轩老师的论文《对环保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在《东西湖教育》2004年第1期上发表。
2004年5月,借全国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在武汉召开的东风,我们的校本课程展版在各位专家同行面前得到交流与展示,我们的校本课程主体文章《开发校本课程深化主体教育》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上刊登交流。
3、获奖的成果
2005年5月,在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的全市第二届“新课程改革教研科研论文”评比中,张俊、林红珍老师围绕国家课程开发写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张丹青、张幕轩围绕环保、科技系列写的论文获得三等奖。吴国敏老师撰写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论文获得《中国学校体育》2005年度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5年4月,我校《校本课程成果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获得武汉市教育学会第十一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1月,在东西湖首届学术年会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我校《校本课程成果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获得集体类唯一的一等奖。我校教师围绕校本课程写的专题论文在全区24篇获奖论文中占有12篇,其中一等奖一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6篇。
2003年11月,在武汉市校本课程成果评比中,《主体教育实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获集体成果三等奖,两位老师的设计分获个人成果三等奖。
4、在东西湖区和武汉市的影响
我校以长期坚持的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在东西湖区和武汉市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2003年6月,我校向全区汇报了学校校本培训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及实践。2004年5月19日,由武汉市教育局基教处组织,武汉市教育学会承办的“武汉市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研讨会”在汉阳区西大街小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市、区各教育局领导、部分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其中我校王鸣凤校长以《主体教育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介绍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指导以及实施策略。王校长的汇报体现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以及务实的精神,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和思考,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体现更高追求的成果尽管上述基本成果的内涵已经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我校超越基准层次的更高追求,我们觉得,更能体现我校高境界追求的成果和收获还有:“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校一个重要的办学特色。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办学中长期坚持的主体教育思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拓展和深化,也使后者有了不同于一般学校在基准层次上所作的努力。也就是说,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确实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创新之处。这些创新之处,使得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有了下面这些更高境界的成果和收获。
1、搭建了学生更富个性的主动发展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能力发展上,课前的资料搜集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课上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信心得到提高,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体育意识、环保意识、科技意识等也随之逐步树立。更重要的是,这些素养与学生清醒的自我意识、主动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越来越有能力实现主动、健康的发展。
2、教师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专业化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他们不仅破除了对校本课程的陌生感、神秘感,认识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还通过自编教材活页、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在教育观念、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与方法、科研能力上等都有较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入领会到教师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体验到了自身的专业自由和创造乐趣。
3、推进了学校的变革与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教育的质量
从学校改革的角度看,将校本课程开发置于主体教育哲学的引领之下,由此也带动了学校教育整体的系统变革,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的逐步建立、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学校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实现。教师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在我校年级组,教研组中被充分体现出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管理得到完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老师们成长了,孩子们愉悦了,家长们放心了,学生也充满了更大的希望。
(三)充满信心的展望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在本质上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不断的变化,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在如下方面继续开拓。
1、对已构建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其内涵,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开拓学生创造性活动领域。
2、对学生评价体系作进一步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3、继续深化校本课程教学领域的改革。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各学科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把学校办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4、完善教师团队建设,使教师个体、团队与学校形成发展共同体,使学校进一步的系统变革有更坚实的基础、更强劲的动力,使学校文化有更高品位。
5、深入研究主体教育思想与学校教育实践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为主体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让学校教育水平有更大提高。

                         课题组组长:王鸣凤
                         课题组成员: 周  凌   张  俊   林红珍
                                     黄辉(男) 吴国敏   张丹青
                                     张幕轩

                         执笔人:
张  俊

该科研成果获得2006年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43:13 | 只看该作者
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模式研究报告
吴家山第三中学课题组


我校从2002年10月起承担的课题《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模式研究》,历时3年,基本完成了研究内容,现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体现。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教不会的。教师只能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勤于探究、积极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看,积极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定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其影响最持久,效率最高。
2、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培养学生素养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这两个目标来看,初中阶段尤其应注重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3、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语文教学虽然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也在按大纲要求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但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致使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没有层次,内容枯燥,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往往是“高耗低效”。同时,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课堂评价,在回答问题时,学生个体往往受到伤害,长此以往,语文学科成了学生最不感兴趣的科目。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个人责任感,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探究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团队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这些对于解决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总模式及若干子模式;
(二)研究内容
构建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总模式及语文学科中有代表性的课型模式,含记叙文阅读教学模式(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小说阅读也可参考)、“激情品味”诗歌教学模式、反思性作文评改模式。同时,还对运用以上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理论探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以课堂实践为主,辅以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2.10-2003.3)
1、制定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案,实施方案。
2、组建课题组。
3、理论准备及教师培训,总结归纳,整理前期研究的论文、课堂案例、确定研究的课型,为各类型子模式构建作好准备。
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指明方向,而且直接指导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我们课题组购买大量书籍,广泛阅读,如《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肖川主编),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杨小微主编的《现代教育理论》,徐学俊主编《教育科研方法新编》,美,罗伯特•斯莱文菁《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全国多位语文特级教师专著,同年3月,市规划办专家带领市教研员来校指导一次,进行课堂教学策略指导。
(二)模式建构阶段(2003.3-2003.5)
1、搜集并整理相关文献
在此间,我们课题组先后收集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徐云知教授撰写的《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闫守轩教授撰写的《教学模式理论建构的逻辑定位解析》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田慧生的《关于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的几点思考》等文献资料,为建构提供理论基础。
2、初步构建教学模式
2003年4月,由徐静老师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吴家山三中的教学实践,初步构建了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总模式。其流程为:设置情境——发现目标——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3、各成员根据不同的文体,研究了各种知识类型的教学模式。
四位老师初步构建了几种子模式,徐静老师构建了适合记叙文阅读的模式,黄福玲老师负责构建了诗歌教学模式,汤文贵老师负责构建了作文教学模式,高能英负责构建了作文修改教学模式。同时,李浩文主任还着手研究了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三)实践、修改模式阶段(2003.5-2004.2)
1、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将班级分为两类——实验班与对比班,将初步构建的模式在实验班实践,经过阶段考核,评价两个班学生素质的差异。
2、组织模式研讨课(共三轮,程序为上课、说课、评课、讨论)找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修改总模式和子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两人一组,一人上课,全员参与的方式,征集成员的反思性问题,交流反馈,根据交流和指导小组的反馈意见以及所提供的材料起草并修改模式。研讨课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和谐环境的创设与对话;②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③传统的启发式与现代的自主探究教学;④结论与探究、体验、互动、实践的过程;⑤互动中产生的驱动性问题与教师设计的问题;⑥教材的灵活运用与课程开发。
3、聘请专家指导
2003年9月,我们课题组请了鄂教版教材主编徐国英老师、特级教师甘德炎老师来我校作现场指导。我们准备了三节课,记叙文阅读《羚羊木雕》,议论文阅读课《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诗歌阅读《纸船》。听了三节课,两位老师充分肯定了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新,在教学目标上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发展,能灵活整合课程资源,能保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平等对话……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师生的问题意识浓,对于四种模式的构建,两位老师也谈到自己的看法,为修改模式提出了宝贵意见。
4、组织相关外出学习活动
为加强模式应用的实效性,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行几人分别到粮道街中学、武珞璐中学,甚至到江苏洋思中学参观学习,收益匪浅。
5、整理中期成果
(四)成果运用阶段(2004.2-2005.6)
1、将模式推荐给本校的任课教师,让实验教师在教中学习,深化理解。
①结合我校的同课题研究,开展一系列课堂实践,模式研讨活动。
现代文阅读《孔乙己》、《斑羚飞渡》、《吾家有女初长成》,诗歌阅读《七色花》、《母亲》,以“彩票”为话题的作文指导课及作文评改课等,共4种课型9篇文章,19节课,另加两节作文修改课,共计21节。我们采取每2人一组,同上一篇文章进行研讨,让全组的老师都深入理解模式的要点。
②结合我校校本研修活动,向全区进行模式展示。
2004年4月,在我校开展全区校本研修展示活动,由张少华老师主讲现代文阅读《采蒲台的苇》,语文组10人展示了评课、探讨活动,市教科院专家作了总结发言,肯定了模式研修的成绩,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围绕6个问题进行现场讨论,达成了一些共识。即合作学习的策略:⑴分组。每小组4人,一名优秀生,一名良好生,一名中等生,一名差生,明确了个人职责,即检查者、帮助者、组织者、汇报者。⑵小组目标。即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小组目标,对小组的集体成员进行必要的评价。⑶要注意机会均等。在合作环节尽量让学生有相同的表现机会,尤其在“交流问题”和“评价交流”阶段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探究策略:⑴以学定教,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处理。⑵探究问题要具有挑战性、典型性,且为教学重点。⑶注意适时引导。引导是方式方法的指导,不是内容结果的预告,教师要在学生既感困难又不至于遭受挫折时以顾问和促进者的角色进行引导。评价策略,延缓评价,激励评价,超越评价(暗示学生在超越自己而不是别人),引导学生延伸评价(对半对或全错的答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书本中去寻找信息源,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信息差,并适当组织讨论,对残缺和错误的答案进行修正和补充),多元评价,多层次评价。
③子课题研究展示(9月20日,由高能英老师负责的反思性作文评改模式在全区展示)
2、开展测试结果(期中、期末)的比较分析。
3、进一步修改,分析各类研究资料。
(五)总结阶段(2005.6-2005.10)
1、搜集并整理各类课题资料
2、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明确了初中语文合作探究的内涵。
“探究”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反复”表明了研究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一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语文学科的探究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充分占有材料(包括收集文本以外的相关材料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的信息),经过“明象”、“体情”、“会意”等语文学习过程,对某一问题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具体说来,语文学科中的探究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明辨事理、寻找佐证、梳理思路、有感情朗读、揣摩词语、比较甄别、对话交流,联想、想象、角色表演等。
“合作”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其核心表现为“目标性”和“协作性”。初中语文的合作学习一般为小组间的合作。其策略为:(1)注意分组。每小组4人,一名优秀生,一名良好生,一名中等生,一名学习困难生,明确个人职责,即检查者、帮助者、组织者、汇报者。(也可由6人 组成或按性格、性别分组,这种分组较难协调)(2)小组目标。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小组目标,对小组的集体成员进行必要的评价。(3)注意机会均等。在合作环节尽量让学生有相同表现机会,尤其在“交流问题”和“评价交流”阶段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
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合作探究、达成共识,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开始之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关键;在班级交流之前,组内交流是基础。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目的是学生构建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构建了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总模式。
1、基本理念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3)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构建了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总模式。
2、模式流程
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学习)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使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发现目标——合作探究——拓展迁移。其流程图为:

3、操作策略
(1)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能创设一种能辐射全课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开启学生的心灵,形成教学切入口。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动机、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才能参与学习中来,真正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建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唤醒中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2)在“发现目标”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不必过早解答,注意引导学生筛选问题,确定一两个重点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可。这一环节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的认知前提,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过程。其中一定要注意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学生只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教育与智力开发的价值才更大。
(3)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师生合作筛选问题,将重点问题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合作探究分三种形式,一是生生互动探究,同桌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二是组内探究。分组以4-6人为宜。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使结论更准确。三是组内交流。这一环节要让学生之间形成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此环节在实施过程强调以下策略:①教师要“大声思维”,将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做中学,暴露思维流程,使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下水”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真知;②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先尝试思考,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果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归纳;③归还学生学习的时空。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摈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定格在教师预设的思维轨道上运行的旧模式;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4)在“拓展迁移”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在前三个环节收获的基础上,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再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达成目标的思路,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激励学生,让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狭隘,方法单一,方式单调,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针对这些弊端,结合合作探究教学的特点,课题组构建了合作探究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评价特点列举如下:
(1)在质疑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是否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是否受到问题情境的浸润和诱导等反应来评价学生,.对于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问题,是否很快发现了问题,发现了多少问题,问题是否有思维深度,问题是否与情境的指向一致,学生是否提出了驱动性问题(推动教学纵向发展的问题)等。
(2)探究课堂一般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交替的形式进行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在信息传播方式上,以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内容、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多维互动为主。因此评价重点为参与的态度、广度、深度。如:目标是否明确,小组成员是否参与了探究的过程实施;小组成员是否以明确的 分工参与;小组成员是否在积极相互信赖的氛围下参与;小组成员是否以倾听协作分享的方式参与等。
(3)评价教师着重从参与讨论或巡视课堂能否捕捉重要教学信息?能否收集全面的评价信息指导、调控教学等。这一标准围绕在探究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如何为了学生的成长而评价,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如何为了教师的成长而评价三个问题作了解答。建立了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探究教学课堂评价表。
5、实施条件及要求
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它又是初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的体现,它让教师和学生都卷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因而实施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它要求教师要明确现阶段的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尊重学习“困难生”;要求教师不盲从权威,有独特的个性魅力;更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识,能驾驭课堂问题,真正让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往过程。否则,课堂探究终究始终局限于浅层次不能深入,学生的思维品质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合作探究学习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耗费师生的生命。
(三)构建了初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若干个子模式。
1、构建了记叙文“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子模式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又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此模式适合广义的记叙类文章。
“自主、合作、创新”是一种学生以合作性的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结合记叙性文章的特点而构建的模式。其流程为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朗读体验,整体感知(含快速阅读,感知内容、情节、态度,提取关键信息,品读体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含①学生提问;②教师导法,筛选问题;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导评,拓宽迁移。此模式克服了过去课堂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状况。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观,开放的教学内容观,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观。例如在教授宗璞的《花的话》时我便采用了“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朗读体验,整体感知——质疑讨论——扩展迁移”的教学流程。想改变过去“整体感知——逐段分析——教师小结”的传统教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朗读体验”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种 “花”上台表演。学生朗读时不拘泥于姿势、形式,在入情入境中明理,品出四种花的自命不凡。此设计体现了老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老师的指导是在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基础上的指导,具有针对性,在朗读表演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小组同学的协作意识得到加强。在“质疑讨论”中,我设计了让默默无闻的二月兰“说话”这一环节。课文中的二月兰没有说话,只是生长在松树背后的不受人注意的墙角。让二月兰开口说话这一环节,是对教材的再挖掘,其目的一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主题,因为二月兰“说话”要扣住谦虚、朴实的美德,二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讨论、质疑、争辩过程中能力得以提高。在“扩展、迁移”中,我设计了就“蜡烛精神”、“小草精神”、“螺丝钉”精神谈看法这一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展求异思维。学生可以肯定这些精神,也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这些精神提出疑义。让学生大胆求异,对已有的,甚至已根深蒂固的思想提出批判,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
2、构建了语文“激情、品味”诗歌教学模式
“激情、品味”诗歌教学模式是指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探究诗歌意境和音韵美的教学模式。其流程为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激情朗读,体会情感——合作探究,品味诗韵(品味诗的深层竟境,品味诗的精粹的语言,品味诗歌的风格特点)——总结归纳,拓展迁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激、读、品、移”是贯穿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个过程的方法体系。这一模式克服了传统诗歌教学中读读背背,忽视意境挖掘或只重视分析,淡化学生体验的弊端。重在培养学生在探究品味诗的意境美,音韵美中把握诗人的情感的能力。这一模式抓住“兴趣”这个个性心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追求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志趣和品味发现创造的乐趣,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因而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3、构建了作文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流程为:情境创设,确定话题——研读材料,感悟体验——对话交流,讨论构思——筛选组篇,自由写作——互评互改,吸收借鉴——师生点评,自我完善。《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么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威廉•••••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说:“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话交流”这一环节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清晰起来。
4、构建了“反思性作文评改模式”
这种模式尝试把传统的“生写师评”的方式和流于形式的“互批互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变为反思性评改作文的方式,强调学生自我反思,强调教师领跑示范,强调多重评价,取以上两者之长,避以上两者之短。其流程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总结示范——学生讨论评改——教师点评——学生反思——学生修改。显然,该模式改变了“高耗低能”的作文现状。让学生不但在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而且在思维思辨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识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如学生陶媛写了一篇文章《那儿正值风雨这儿却已天晴》 ,同学杨建平作了详细的旁批,小到标点,大到文章中心,并写了点评。摘录如下:你的文笔十分流畅,而且几处精彩的语言、动作描写让文章增色不少,你还特别注意首尾呼应和环境描写,这两点特别值得我学习。我也给你指出几点不足吧。首先,文章题目不能在文中恰当的表现出来。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取这个题目吗?其次,我感觉你写的这件事是假的,因为文中那个孩子的变化写的不够具体。而且说的话不太符合自身特点,不知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最后我认为今后你写文章应选择一些新鲜、真实的材料,只有新鲜的观点才会吸引别人,也只有感人的故事才会感动别人。你说呢?学生批改之后,老师也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作者自己写下自评感言,摘录如下:说实话,文中写的那件事的确是我编的,当老师布置“变化”这个话题时,我觉得挺好写,可写自己生活就很难创新,于是,我绞尽脑汁虚构了一个小乞丐的“变化”。动笔前,我还挺得意,可是写着写着便觉得不对劲,什么细节都要自己去编,速度特别慢,连我自己都没有体会到真情实感……关于赵建平指出作文题目的问题,我不太同意,我认为题目取的比较好,既能照应文章景物描写,又能暗示小乞丐的转变,而且很特别,是我比较得意的地方……从例文可看出,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尝试问题,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归纳规律,既有达成共识的地方,又有思维碰撞之处。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写作水平也得以提高。
(四)成效
1、涌现了一批教科研骨干。

⑴2005年,高能英执教的《生命生命》在武汉市课改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徐静执教的《现代文阅读复习》在武汉市初三复习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胡飞等3位老师在区语文优质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黄福玲、汤文贵等3位教师在全区语文初三复习课中分别上了阅读、作文展示课。
⑵2003-2005年,高能英被评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徐静、汤文贵、高能英被评为东西湖区学科带头人。
⑶李浩文同志的《浅析探究教学的课堂评价》等多篇论文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湖北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徐静、黄福玲、汤文贵教师的论文在《成长》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在武汉市市级比赛中获奖。
2、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连续几届中考成绩在全区名列前矛。
五、问题与分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设置情境—发现问题—合作探究—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列举如下:
1、贵在建模,意在开创。老师的教学与模式的要求不仅“形似”,更是“神似”,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在教师素质整体未达到一定高度时,模式的运用往往呆板,教学受到束缚,有严重的“依葫芦画瓢”的痕迹。这是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因而模式的灵活运用是建立在教师拥有先进的理念和高素质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师资的力量是很难整体达到要求,这就给模式的运用带来一定困难。
2、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一般按成绩优劣搭配组成小组,但科目不同,学生成绩也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若按前后桌4人一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如何更科学的分组,这也是课题组在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模式研究,我们曾经开展过4次研讨,只是苦于没有较多理论作指导,加之研究能力有限,这两项研究还未完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研究。
附: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序号
作者
成果形式
字数
完成时间
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名称、期号
1
(模式类)
李浩文
互动探究教学总模式
2003年10月
在《成才》杂志上发表
2
徐静
记叙文教学模式
1700
2004年10月
《东西湖区教师课题研究活页集》
3
黄福玲
诗歌教学模式
2200
2004年10月
《东西湖区教师课题研究活页集》
4
汤文贵
作文教学模式
600
2004年10月
5
高能英
作文修改教学模式
2300
2004年10月
《东西湖区教师课题研究活页集》
6
课堂(评价)
李浩文
浅析探究课堂的课堂评价
3500
2003
发表于《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第一卷第三期
7
(论文类)
李浩文
浅析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观实施策略
3000
2002
在《成才》杂志上发表
8
李浩文
探究探微
3000
2002
9
徐静
语文互动探究模式实施前提
2500
2002
在《成才》杂志上发表
10
徐静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500
2004
在市教科院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奖
11
王彩娥
浅谈语文学科创新教学策略
2700
2002
在《成才》杂志上发表
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合作探 究 教 学 课 堂 评 价 表
项目



权重
得分
1全面设计教学目标


6
2能从学生的质疑中,确定明确、适宜的师生共同认可的目标


6

3联系学生生活世界与经验设计教学


6

4设计探究环节的备选方案,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7

5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6

6能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相关资源


6

7能安排好学生参与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6

8能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技术手段


6





9能创设情景,组织好学生围绕学习问题进行讨论


6

10能激励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积极主动参与,人数多、方式多样、时间充分


7

11在参与学生讨论或巡视课堂过程中,能适时捕捉教学信息,调控教学


6

12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敢于、善于表达个人见解


7

13学生运用探究和合作的技能符合要求


6

对学
生的
评价
14能根据教学情景,对学生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和指导学生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


7

15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最好的收获


6


[/td][td=1,1,1]
[/td]
[/tr]
16学生体验到了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6

其他



2

教学
特色


评语



课题负责人 : 徐

                 课题组成员:
李浩文
王彩娥
高能英
黄福玲

                               汤文贵  张显辉  胡  飞  张亚娜

卢菊珍

该科研成果获得2006年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44:28 | 只看该作者
高中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吴家山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我校于1999年在武汉市首批通过省政府督导室评估,授予省级示范中学称号。但每年达到重点中学分数线的新生不足10%。近五年考入一批分数线只有110多人。虽然在武汉市进出口比例中始终名列前茅,但与我们进入全国一千所示范中学的办学目标相距甚远。学校行政进行了反复研究和总结。我们感到学校师资队伍比以前更整齐,教师的工作态度更踏实,学风较以前更好。为什么教育教学质量上升的不尽如人意呢?我们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必须在教改中寻找出路,改革我们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学校才能在众多名校中有一席之地。
2.我省从20019月全面执行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索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的课程计划就是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和技能的统一,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从教育学生学会转变到教育学生会学。强调贯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以及知识形成和构建的过程。
然而,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是以学生双基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往往出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调熟能生巧,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造成了教学的高负担低质量。如果我们继续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执行新课程计划,很可能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为了认真贯彻新课程计划的精神,根据市区教育局,以课题研究拉动教学改革的思路,我们提出了《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高中学生又能体现新课程计划要求,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张梁山、田化澜、樊孝农、蕲岳滨等专家的鼓励和指导。
二、基本理论
1.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主动探索、深入研究、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在构建新知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发展能力,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在这种学习状态中,问题、思考、困惑、研究、探索、发现、创新实践、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一种高级的学习状.态。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上、工具书上、资料上已有的知识,更重要地是学生逐渐由学会达到了会学,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由课堂的奴隶解放为课堂的主人,能主动把握现代知识信息发展的脉络。从知识的必然王国向知识的自由王国迈进了一步,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意义
新世纪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利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胜任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和学的方式,研究教和学的有机结合。他是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尝试着研究探索、成功解决的愉悦,也可尝到走到岔道失败的教训。变课堂听讲学会为课堂研究会学,以达到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增强全民族素质,提高我们在国际社会竞争的地位。培养出一代代具备有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人才,使我们从教育大国变为科技强国,探索积累一些可行的教学改革经验。
3、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1)教育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重组、改造、丰富,是通过大量的探索和试验,自主建构而实现的,教师有责任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脚手架和帮助,使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完成更新知识的建构,这些正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过程一般是感觉——知识——思维——记忆——理解——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正好体现了这个认知规律。
三、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2)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操作模式;(3)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1.8-2001.9)这阶段主要作两件工作:成立课题组。培训研究人员,我们的培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我们请了湖北大学吕渭源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题研究的有关知识和全国中学教改的最近动态,使多数教师了解课题研究的基础方法,也了解了全国教改的新动态。之后派出了分管校长挂帅,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考察团到浙江、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学习,以培训课题组核心成员。确定课题组的实验方案和研究方案,我们的方案是先从2001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数学科入手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如果成功到2002年秋季入学的年级,全面推行《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
2.实施阶段(2001.10-2004.7
实施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200110月到20027月在高一年级数学科进行试验。这阶段课题组要完成概念课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习题课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课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并通过这三种模式的研究,提炼出一个相等稳定和可操作的适合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万事开头难,我们确定了《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后,每周由两位教师试讲试验课。樊校长、何校长每节课都亲自听课,参予讨论,围绕着自主二字讨论,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改为引导探究,另一种观点是准确定义自主探究。经过讨论,最后我们采取了对自主探究重新定义,保留自主二字。自主是有度的,不是放任自流的自主。因为每节课是有目标的,有具体要求的。所以我们定义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
我们首先提出的模式是: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2.自主探究(自学、讨论、形成概念);3.反馈练习;4.归纳小结。通过不断改进和提炼才总结出。现在的三阶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步:在数学科研究形成了三阶段、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后,由数学科推广到学校各学科,全面试验。以2003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为对象,课题组扩大到11个组,课题组成员由原来7位教师增加到60多位成员,并且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三阶段、五环节总的原则模式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完善,形成适合各学科特点的可操作的具体模式。
这阶段,主要是文科中的几个学科,对五个环节:1.创设性提出问题;2.自主探究,尝试解决;3.相互交流,揭示规律;4.运用规律,反馈检测;5.总结规律,反思小结中的相互交流揭示规律。这个环节争议很大,虽然也可以相互交流,但揭示规律就不准确了。经过大家讨论和试验,改成了相互交流,提炼观点。这样更切合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实际。
在第二步我们还组织教师进行说课比赛。在这项比赛中,我们突出考察课堂设计中如何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着重考察,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设计。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这阶段主要是各课题组根据自己两年的研究和试验,总结提炼形成结题报告,整理试验过程的各种资料。
我们的措施主要有三点:
1.学校领导的决心与支持。学校校长在教师大会上动员承诺:若改革试验教学质量出现问题,责任由学校承担,取得成绩归功于教师,并给予研究经费,以表彰研究有功人员。
2.各种形式的公开课、试验课和优质课评比中把是否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门槛,不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票否决。
3.聘请两位特级教师樊孝农、刘隆凯长年驻校指导。
这些措施为课题能够坚持研究,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c
五、研究的结果
1、理论成果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在此情景下,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总结等活动方式,对新知识,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研究学习,从而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最终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完全符合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通过研究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达到掌握知识,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完全符合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通过研究讨论,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正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作到了面向全体,分层推进,异步提高,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彻底改变了上线班班有,部分当陪读的状况。
2、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即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供人照着做的样式,杨小微教授将模式界定为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事物诸要素科学组合方式和活动程序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2)学生的作用与地位;(3)课堂教学环节的构成;(4)课堂教学的评价。
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思维兴奋点引渡到问题中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渐近式地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使学生的探索,逐步发展,逐步深入,最终解决,从而使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体系。
在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又是参与者,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就必须巡视全班学生,必要时参与到某一组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放任自由而是适当点拨,纠正航向,或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寻找研究的突破口,使之能顺利地研究下去,解决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的地位与作用: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形成概念或规律,反馈检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学生完成,以至达到上升为理论。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以学生内在动机引导学生学习,加强了问题的解决,理解性的思维活动,通过自主探究,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构建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改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由知识的必然王国走到了知识的自由王国。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阶段五环节。三阶段是启动阶段、导学阶段、反馈阶段。
五环节是:(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自主探究尝试解决。(3)相互交流,揭示规律。(4)运用规律,反馈检测。(5)总结规律,反恩小结。这是一个各学科原则模式。根据学科特点,每一个学科都在此原则模式下,有一个具体的适合各自学科特点可操作的模式。(附后各学科操作模式)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三阶段、五环节的可行性,依据高中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可操作性,需要有两点保证。
1)教师备课到位。
教师备课到位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关键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吃透大纲和教材。a.创设出一个结合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这个问题要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要具体,又要明确使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去思考、研究,切忌问题过大、过空、过泛,让学生不知所措或目的性不强,让学生容易走入歧途。b.要注意,循序渐近把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分成若干步或若干个小问题,渐次提出,忌一次把所有问题和盘托出,更忌问题跳跃性过大。
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备课比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备课要求要高的多,它不仅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过硬,教学经验较丰富,还要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研究主动探索,使课堂成为研究的场所。
2)学生的兴趣、基础和能力
高一学生进校后,都满怀着雄心壮志,到高中后决心拼搏三年。因此热情是有的,对学习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是有的,如果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的问题,能真正贴近学生,确实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了。因此具备了学生兴趣的两个方面。情感的和需要的,另一方面能够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都是经过中考选择的学生,他们都具备了学习高中数学起码的基础,他们的心理上具备了起码的思维能力,在认知、理解、研究上具备了起码的要求,即使个别学生这种能力相对弱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也是能够跟上来的。我们教师在这点上要耐心,耐心再耐心,要充分相信学生,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青少年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多,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学校制定了一个总原则,对参与研究这种模式教学的教师给予鼓励,在年终教师工作质量量化评比中对参加研究的教师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分别奖励543分(注:我校量化管理评分分为34个小项共计100分),在课堂教学评比中的获奖者发给证书,并给一定物质奖励,具体评价办法见表I、表II
k
表1“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阶段
教学环节
师生多边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要求
学生活动要求
启动
创设情境
设计问题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旧知识转化,引发学习动机
3、设计问题,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1、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2、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3、萌动求知心理
自主探究
尝试解决
1、积极参与计论
2、做好促进和调节工作
3、指导探究方向
4、培养自学能力
1、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2、建构知识体系
3、尝试解决问题
4、养成自学习惯
信息交流
揭示规律
1、创设信息交流氛围
2、巧妙引导,揭示规律
3、指导学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抓住时机、修正、加工、提炼
1、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动口
2、勇于提出疑问,大胆想象
3、共同交流、各抒已见
4、明确思想,投入释疑实践
运用规律
解决问题
1、实施化解难点的方法策略
2、对易难易混易错问题,释疑解惑
3、对学科知识规律概括总结
4、对方法技巧指点迷津
1、对难点知识加以注记
2、辨析易混易错问题
3、学会归纳总结规律
4、大胆实践,形成个人体验
达标检测
反思小结
1、检测内容贴近课时教学目标
2、检测题分量,难易度适中
3、及时检查获得准备教学信息
4、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5、捕捉学生思维亮点,鼓励成功
1、精力高度集中,专心思考
2、活用所学知识,迅速答题
3、积极配合教师,真实汇报检测情况
4、疑点、错点迅速纠正
5、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秀品质


表2“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表


时间
执教者

评课者
评价项目





教学原则
8
4
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

4
教学原则贯彻得当、全面

教学目的
12
4
教学目的明确,符合新课标要求

4
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6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充分体现

教学内容
20
6
围绕教学目标,突出学科特点,注意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

8
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运用,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消除疑点、克服盲点,抓住关键

6
知识传授准确、教学纲目简明、扼要、科学、各部分知识衔接自然,过渡自如,教学线索清晰,整体感强

教学过程
30
2
教学过程完整,符合教学需要

5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手段选择得当

5
举例生动典型,学生乐于接受,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和谐

8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作用

4
思维训练有方,着于因材施教

5
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能激发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学法指导得当

教学效果
18
5
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本课时内容

4
师生互动自然、融洽,教学效果好

5
反馈及时,学生能独立、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4
学生的知能得到了发展,思想和个性品质得到培训

教师素质
12
4
专业知识和教学功能扎实,知识面广,具有驾驭课堂教学的各种能力

2
仪表端庄、教态大方,声情并茂、自然可亲,释疑、解惑恰到好处

4
讲究教学艺术性,授课应变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强

2
教书育人意识强,陶冶情操,内化知识,发展思维

评价等级


3、三年的研究所取得的具体效果。
12002年武汉市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我校召开,会上由我校青年数学教师、课题组成员刘族刚老师展示了《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汇报.课,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20025月,由高一数学研究性学习《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我们从1OO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中选出四个小组,向全市高一数学教师,汇报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受到了30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湖北日报报道了会议情况,他们说学生的研究能力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其中杨波程亮小组的《抢渡长江最佳线路设计探讨》,王倩、蔡廷华小组的《汽车在匝道上最佳速度的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华师大《数学通讯》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吴春山同学的《椭圆变圆》发表在《数学天地》上。各种论文和研究报告100多篇,反映了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3)通过一年的试验,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形成了上述三阶段、五环节的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后,在648名学生中进行了民意测验,对这种教学模式满意率达到89.9%。高一年级期末市级调考中,数学平均分达到118分(648人)达到了市重点中学中等水平。这个成绩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因此,学校决定从20029月学校以本课题《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为蓝本,通过整合与优化,构建了以三阶段、五环节为基本框架,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60多位教师参加的新方式的教改试验的研究与实践,并把是否为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定为优质课评价的门槛,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现在我们学校做到了科研导航、培训开路,全员参加,整体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情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初步形成了新的学习观念,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成果共享的习惯正在形成。2004年元月参加全市期末调考,该年级最高分885分,高于800分有21人,高于700分有166人……其优秀率、合格率较入学成绩和往届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现在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我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主要模式。
通过教改试验的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进步,教师参与各级优质课竞赛与展示成绩斐然。特级教师黄立俊老师,在湖北省特级教师展示课上采用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展示了《向量的加法》,受到了省级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一批青年教师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都采用了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数学、生物、体育、政治、历史、英语、地理等学科共获得市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八名,教师撰写自主探究式教改论文100多篇,其中有8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
4)率先参加了试验的年级,2004年参加高考,上一批线134人,二批线以上488人,达80%以上,创吴中历史新记录。20047月应邀由易传安老师代表课题组向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介绍了我校开展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受到了在场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5)一本自主探究式教案集和11个学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结题报告(见附表页)

六、我们的思考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试验之初谁也不能保证成功,因此试验能否开展起来,并坚持下来,关键在于领导改革的决心,而决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由于高中学习离高考最近,高考压力最大,社会上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教学,只看升学人数和质量,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教使人们容易产生求稳怕乱的思想,而数学学科又是高考的关键学科。
学校领导对这个敏感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其一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与提高升学率是不矛盾的。其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过程,正是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其三,高考试题正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恰好适应了高考改革的要求。基于以上认识,学校领导在教师大会上理直气壮地宣讲,教学改革与高考的一致性,并宣布搞改革质量出了问题学校负责。不搞改革质量出了问题由教师自己负责。领导旗帜鲜明的支持保证了该课题和其它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学校樊校长、何校长不仅从政策上、精神上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而且每周至少听一节试验课,并和老师们坐下来探讨教学中具体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定期亲自上示范课。这给我们参加研究的教师增强了试验的信心和决心。
2、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本问题在于教师。
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不是在一两个班试验,而是从一个年级10个班同时开展。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传统教法中,教师只要把要讲的知识和方法吃透就行。而在新的模式下,教师只作到上述要求的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吃透大纲,吃透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特别是习题课,老师应付50多个学生的脑袋,学生有多种多样的解法,老师没准备到的,学生想到了,教师要能够准确无误地评价。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课本只给出了一种证法。老师讲了四种证法,但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却提出了7种证法。这就需要老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才能驾驭课堂。在教学问题设计中,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合理地适时地将问题研究引向深入,又不能包办代替,所以老师不仅要运用教育学的理论还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因此,进行改革试验就必须培训师资。为了配合课题试验
和课改实施,学校采取了培训奠基,示范行路,交流共进和竞赛练兵十六字方针,培训提高教师,促进课题试验。培训奠基:学校先后举办了四期培训班,组织教师,学习新大纲、新教材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学习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明确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从而为教师开展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示范引路:学校聘请了六位有经验的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讲示范课、观摩课,典型引路,交流共进。学校组织教师在试验中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近两年教师相互听课二千多节,竞赛练兵。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开展自主探究式优质课比赛。自主探究式教学过程设计竞赛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说课比赛。自主探究式教案评比等活动。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一点建议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学校和课题组总结了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这类学校学生起点差异很大,很难达到全班学生步调一致,也就是只能达到面向全体异步提高的目标。不能达到整体同步提高的目标。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怎样才能达到整体同步提高的目标,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由于我们地处郊区,信息相对闭塞,希望市教学学会和市教科院能及时给我们通报其它学校,相关课题研究的最近情况,以便我们把这项试验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课题组组长: 易传安
课题组成员: 刘族刚  李红莲  雷彩玲    张海深
            聂海涛  熊怡海  陈晓明        肖华芳    钟作龙

该研究成果获得2006年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东西湖区“十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45:28 | 只看该作者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研究
武汉市吴家山四中化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们普遍认识到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社会进步的文明程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逐步普及十二年教育,大量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我们吴家山第四中学地处武汉市西郊,是东西湖区唯一的一所公办普通高中。近年来,我区经济迅猛发展,一流的发展呼唤一流的教育,广大群众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完成高中教育,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因此,近年来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1700人上升到2005年的3200人,其中未能达到学校录取分数线的计划外生逐年增多。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生进入高中学习,刚开始往往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化学学科也是如此。高中化学内容多而杂,学习方法与初中有所不同。学生在初中接受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形成固定的模式,使他们对高中化学学习感到不适应。高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时期,学业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两年的学习生活。我们认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败,所以我们想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研究出一些适合普通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使学生人人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于是在20019月申了武汉市教育科“十五”规划课题《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探究》,后更名《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
成功教育,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学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奠定基础。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失败,因为一次又一次失败往往不能孕育新的成功,反而会导致的失败。所以我们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大量研究证明:经常体验成功喜悦的学生一般而言会越来越好,而屡屡咀嚼失败苦果的学生则越来越差。如何将成功教育理念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所思考的,为此我们提出此课题,以期在化学教学中探索出帮助学生成功的策略,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明确影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不利因素;
2、探索普通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3、构建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成功是多方面的,不应局限少数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教育目标。
2、心理学依据。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带着轻松、自信的心理学习,有利于他们成功。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20019月被确定为武汉市“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110月论证开题,到20066月结题,历时5年。其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17---200111月)
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方案及相关理论知识。
2)研究阶段(200112月至20056月)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分析阶段 200112---20029月)
主要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为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这些调查既是我们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课题研究中重要依据,其中问卷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家长问卷、普通高中学生化学学习习惯调查以及实施成功教育中成功心理的研究。
第二阶段:研究实践阶段(200210-----20056月)
针对调查结果,明确影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不利因素;探索普通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构建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3)总结阶段(20056月至20066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做好结题评审准备工作。
五、课题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明确了影响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不利因素,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00112200210,在调查研究阶段,我们课题组对学生、学生家长分别进行了《普通高中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吴家山第四中学学生化学学习习惯调查》和《吴家山第四中学学生学习心理问卷调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及处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评价比较客观,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家庭关系比较融洽,学生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也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要求,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近90%的家长对子女只提更高的要求,从不采用表扬、激励的方法鼓励孩子进步;超过82%的学生将自己化学学习的兴趣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在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近70%的学生学习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难便放弃;72%的学生缺乏抗挫能力;21.8%的学生因经常失败而自暴自弃从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认为:影响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缺乏自信心、意志力和抗挫力,是阻碍学生有效学习的大敌。
在调查、分析、归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成功教育的运行机制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从教育逐步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通过成功体验形成学生积极的成功心理和自信心,形成主体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主动内化教育要求,主动开发内在潜能,主动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这三个阶段既能贯穿从高一到高三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也能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实施。因此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探索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寻求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成功心理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有助于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二)、探索出了普通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策略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成功的策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摸清学生相关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和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即对优生和差生创设情境应有区别,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成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习惯、成功心理在愉悦的成功体验中得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1)、创设提问情境,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创设提问情境,激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是实施成功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提问情境,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策略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不仅老师善于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提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激发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策略能力都能不断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课题组教师高勇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自主策略的欲望
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在未知领域与新领域的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突破的,这正是探索性实验培养的关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状态转入被激活的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策略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策略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即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策略欲望方法是:正确提出问题,自主选定方法,独立创新实验,自主寻求结论。课题组老师张侠荣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
2创设实践情景搭建主动探求的平台
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多种智能活跃起来,注意力指向探求规律发现问题的实质,大脑完全处于一种聚精会神的探求心理状态,这种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所学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理解更深刻,因为这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老师关于这种体验的介绍和讲解。这种尝试一旦成功,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渴望再次进行的尝试,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在主动探求、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学生主动争取成功的心理得到高层次的发展,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


2
、激发兴趣诱发学生成功的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策略。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发学生的策略动机,诱发体验成功的心理。


1)、问题激趣,寻找规律
   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在讲《金属的活动性》时,如果教师仅仅告诉学生金属的活动顺序,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在实施成功教育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填空的形式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如在讲到《氧气的制取》时,针对二氧化锰的作用,我们带领学生设计策略性实验并进行实验:①加热二氧化锰,②加热氯酸钾,③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从而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就会得出结论,老师最后只需总结就好了。
   
2)、动手实验,激发兴趣
   动手实验是化学教学重要的一环,实验是进行科学策略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策略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了科学策略的方法


3)、拓宽内容,丰富资源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我们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
   
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拓宽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把有关能源知识如石油、天然气、煤、生物能、生物能、太阳能、核裂变和聚变能等)、环境保护知识以及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应用的知识(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碱工业、电镀、化学电源、农药化肥、造纸、涂料、印染、粘合剂、食品工程、医药卫生、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引入我们的课堂,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如评价一种工艺时,从下列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①工艺先进吗?②生产条件,设备要求低,能耗低吗?③有无毒害污染,易防治吗?④考虑了变废为宝,资源的综合利用吗?⑤原料来源广吗?可再生吗?⑥工艺最短吗?⑦有副反应,转化率高,速度快吗?前四项主要是技术经济问题,后三者主要是化学原理因素。设置此类习题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挖掘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牛胰岛素侯氏制碱法等素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山东假白酒案等杜会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化学材料的特点:在实现本学科双基目标的同时,加强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其它学科的教法也应如此),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各学科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综合素质,从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由追求分数目标转向追求素质目标。


3
、变换教法激励学生成功的策略
    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直接因素,教师灵活多变的教法,则是使学生兴趣持久的法宝。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要求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例如:在讲授《硬水的软化》这节时,我们首先向学生发问:1.什么是硬水、软水? 2.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何在?3.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分析教材内容。事实证明采用此法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相当好。讲《硅》时,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地阅读。讲《摩尔》时让学生像学数学那样地严密推理。讲《核外电子的运动》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会,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1)、结构示意图或直观模型,建立空间概念
    结构示意图或直观模型是客观实物的模拟品,也是对微观事物想象的类似品。通过对模型或结构示意图的形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求达到神似,这样就能准确判断和定位。如氯化钠晶体内钠离子和氯离子是空间交替排列一句中,有人对空间交替排列不理解,对其中的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之比为6:61:1就更难以理解了。对此,我们观察氯化钠晶体结构后,再去观察氯化铯晶体结构,两者相比较很快就会得出结论,虽然两者化学式相同,但是晶体的内部结构不同。通过直观模型,纠正了平面的结构错觉,这样经过数次的观察,感性认识不断加强,大脑中就会逐渐建立起正确的、完整的、清晰的立体构象,为增强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学习结构化学奠定基础。


2)、寻找原型,进行类比迁移
   中学化学对乙烯、乙炔、苯、白磷等的分子的空间结构作了详细的介绍,在近几年的考试题中常出现这些典型分子间或形变而成的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问题,解题时就充分利用典型物质原型进行类比迁移,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单键可以旋转,而双键不能旋转的基本原理解题。
   
3)、抓住空间形象特点,分析空间结构问题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根据一定的空间形象和信息解答一定的结构有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应认真审题,由平面思维定势,进行创造迁移,灵活的将信息和空间构形及性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完整的立体形象。由此可见,只有把握住物质的空间结构及有关参数,才会从形似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准确的空间立体的神似的空间思维。


4)、切割单元平均计算
    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5)、变式作业,检验成功。
教学内容完成后布置作业,这既是传统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现代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置常规作业熟练和巩固新知,设置变式作业深化新知,设置延伸作业用已有知识去推导、去发现新知,以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与探索能力。通过实战应用步骤,师生获得反馈信息,教师为制定下一个教学目标获得更好的依据,学生也产生一种在实战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形成内部动力机制获得自主成功。
4、课堂渗透培养成功心理的策略
我们知道“成功教育”是比较适合在德育领域内研究的课题,我们把它引入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其成功心理品质的培养就必须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渗透。我们认为:普通高中学生的成功心理培养重点是培养自信心和“抗挫”能力。自信心是指个体在成功的努力发生以前,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对自己努力目标有合理的定位,并为此努力,哪怕遇到困难也会勉励自己的心理因素。抗挫能力是指个体在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不自卑,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心理品质。我校学生在中考时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往往产生一种挫败感,许多人失去了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到高中读书,父母对子女期望值往往过高,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压力,用学生的话来说:“每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往往由恐慌而焦虑,由焦虑而逆反。同时,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也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他们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受挫,缺少成就动机,避免失败比成功的需要更为强烈,抗挫心理差。
对一个高考无望、出路不明的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成功心理仅从平时的细微进步中去培养,提供“小成功”“小鼓励”已缺乏激励作用。培养成功心理的有诸多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最实际、最明显起作用的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知道“成功靠成功心理”的道理。我们对学生成功心理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自勉型的自信心培养,二是抗挫心理的培养。两个方面的成功心理除了拓宽学习内容以外,还配合其他方面的教育,构成“立体”、“网状”的培养方式。自信心培养的要素有四点:发现自己的潜能;充实自己的技能;要求自己的决心;勉励自己的信心。抗挫性心理的培养也有四个要素:明辨哲理;激发兴趣;培养意志;明确目标。每个要素都能支撑对应的成功心理,都能互相促进发展。所以我们从德育、教学、体育和社会实践四个途径去培养抗挫性和自勉型自信心的成功心理。具体措施如下:
1)、明辩哲理,正确归因,提高抗挫能力。
教育学生懂得挫折的几层含义:其一、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是经常发生的,对待挫折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其二,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中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只要认真总结失败经验,吸取其教训,失败就会转化为成功。因此,同样是失败,后一次失败可能比前一次失败离成功又靠近了一步,前面的失败孕育着后来的成功;其三,遇到挫折与失败关键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不但需要自我激励,还需要同学、教师和家长的激励。意志坚强的失败者,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他也会“再来一下”,去追求成功。无论是自我激励还是他人激励,对失败者来说都是燃起了心中的希望之火。对于发生行为偏差的学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进行“行为改变技术”的矫治,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正负增强物”的介入,去跟踪行为偏差,并根据成因的分析给予针对性评价,帮助行为纠偏,使学生从自我实现中抗挫。
2)、激发兴趣,拓宽学习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如许多化学物质的合成,化学规律的发现及应用,动植物的形态及形成过程,化学实验等,无一不是一首美的史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知识全方位的挖掘,从而使学生在发现美、鉴赏美乃至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到化学与美的密切关系,从而在学习中树立起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持久热情,进而真正热爱化学这门科学。
3)、培养意志品质,增强抗挫能力。
    意志品质的培养是要坚持不懈的进行的。要不断地用一些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如门捷列夫善于应用分类、比较和假设的方法,不怕失败,不断总结,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一生勤奋的诺贝尔把自己全部的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细心的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发现,大气中氮气的密度和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不一致,相差0.0064/升,但他没有深究,和稀有气体的发现失之交臂,而实验中一丝不苟的拉姆塞却没有放过这微小的差异,不断总结数据,终于发现了稀有气体。我国科学家侯德榜不畏艰险,克服当时国际上的技术封锁,发明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并向世界公布了他的制碱新法,为我国人民争了光。还有课本中设计到的许多科学家的典型事例,都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锲而不舍的学习意志。
4)、创造成功体验,强化自信心。
我们对全体高中生分期分批进行应用技能训练,争取获得市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证书。另外,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上尽量按学生的思路逐步引导到解题的正确思路上来,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并即使在全班同学面前充分肯定他们的思考方法。又如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对试卷实行鼓励性评价,逐步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我要成功”的动机,让学生在明确目标中勉励自己,培养他们自勉型的自信心。通过社会考察使学生了解到现代社会对人才在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信心上的要求。我们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先进人物张海迪(与我校同学通信)、刘琦(我校校外辅导员)的自信心的成因和特点。同学们开始懂得他们是自勉型的自信心,这是一种以崇高理想和远大生活目标基础的自信心,因而更为自觉。自勉型自信心尊重主观与客观的辨证统一,自我与社会的辨证同意,他们既自爱、自信又自重,有强烈的荣誉感,但不图虚荣,勇于开拓,正视困难和挫折,是生活的强者。
5、教学评价激励成功的策略
通过课题组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不断的钻研和探索,构建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等级权重
知识与技能25’
1.知识点清晰,知识量适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联系生活、实践,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10
8
6
3
2.教学目标设定从学情出发,体现不同的层次性,适合不同学生成功完成目标,并明显地体现于教学全过程,
10
8
6
3
3.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学生经历、体验、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5
4
3
2
过程与方法30’
4.运用教材恰当;课堂程序分明;教学语言流畅,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4
3
2
5.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体现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等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
5
4
3
2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
5
4
3
2
7.教学活动,内容充实、灵活多样;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教师不局限于教材,本着便学利习的原则,及时捕捉、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师生互动完成新知识
10
8
6
3
8.教师所提问题富有挑战性,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当做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5
4
3
2
情感与态度20’
9.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有利于成功心理的培养
20
15
8
4
效果与价值25’
10.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较好地掌握新学知识技能,学有所获
15
12
8
4
11.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争论、讨论、辩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学习兴趣浓,信心足,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10
8
6
3
共计100分
总分









六、研究效果与问题讨论
(一)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成功心理的培养成效显著
1)、培养了高中学生学生化学的自信心和能力。
2)、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3)、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均有进步和提高。
4)、学生获奖面不增加,同时射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2、课题组的老师教育理念更加明确,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不少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撰写的论文和教案获得了不少奖项形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实施成功教育中成功心理的研究及分析》
2)、《普通高中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及思考》
3)、《普通高中学生化学学习习惯调查与思考》
4)、《研究论文集》
5)、《案例集》
6)、《教案集》
(二)问题讨论
成功教育属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比较适合在德育领域进行研究,我们把他移植到化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虽有一定的创新,但在研究中有些方面不便操作,尤其是成功心理的培养,觉得效果不明显;从成功教育的角度评价化学课堂教学效果,其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题组领导成员:黄养红   许学军  刘立
课题组组长:姜鹤   高勇
课题组成员:高勇、张侠荣、张运英、周建国、王天云
该科研成果获得东西湖区“十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46:23 | 只看该作者
在生活中育德
为了生活育德

----
“生活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生活德育” 研究课题是武汉市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是以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以校园生活育德,家庭生活育德,社区生活育德为实施途径,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会交往、会负责为目标,从而使学生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课题研究历时三年,通过运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基本研究方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研究任务,初步构建了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小学生活德育观和反映现代生活德育特征的小学生活德育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当前背景下小学德育改革的策略。现将研究报告提交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办审议。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影响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应着眼于人的精神生活。人的品德是在实践和交往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学校德育的根基在于满足人的道德生活的需要。近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德育首要地位的确立、德育观念的转变、德育价值与功能的研究、德育模式的探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德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德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德育的理性化、政治化,德育实效性低,脱离生活,即德育丧失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我们认为,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着如下突出问题:
1.德育目标的政治化
德育的基本目标在于育德,即培养儿童成为一个人,并且有成人的生活应有的基本道德。然而,传统的中小学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相当突出。过大、过高的德育目标,远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得学校德育难以满足中小学生“成人”的道德生活需要。
2.德育内容的教条化
政治化的德育目标,导致德育内容,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单一性和片面性,德育内容的设计排斥社会现实生活和个体现实生活的内容,充满着教条式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口号,把学生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世界之外,使德育内容丧失其生活意义。
3.德育过程的理性化
传统的德育过程只注重课堂教学中获得道德观念,道德观念的灌输被当作是德育过程的全部或主体,重道德认识、轻道德体验,道德反省与实践;忽视了道德养成中人对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德育过程被理性化了,道德生活也被当作理性生活来处理和安排,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是讲“假、大、空”的人,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学生有道德知识,但缺乏道德感,有道德观念,但缺乏道德生活。
4.德育方法简单化
杜威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实质上是强迫灌输的方法,是把现成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准则“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去的一种方法。”学生有道德知识,但缺乏道德感,有道德观念,但缺乏道德生活。
5.德育途径单一化
传统的德育忽视拓宽途径,囿于学校教育空间和时间,忽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表现出“书本德育”特征。生活的陶冶,生活的德育相当匮乏。
由此可见,德育存在着只注重关注学生“书本世界”,严重忽略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我们认为,这种“书本德育”“说教式德育”与其说是德育方式的偏差,还不如说是学校德育文化的偏差。德育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去,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沟通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
二、生活德育的界定
生活德育的界定,集中体现了我们确立的基本理念,即生活德育观。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我们逐步确立了生活德育的基本信念。这些基本信念既是我们研究的起点,也是我们通过研究所确立的基本观念(认识层面的研究结果)。
1.生活德育的概念
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生活是教育的需要,是教育的源泉。儿童少年期是人发展,成长的最初时期,也是生气勃勃、独特、不可再现的生活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期,在生活中育德,为了生活育德。经过几年研究,我们认为所谓“生活德育”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学生在家庭、社区、学校的生活为内容,以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性认同为基本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2.生活德育的实质
生活德育的实质可以用三个基本观点来概括,即为了小学生的生活而育德;通过小学生的生活而育德;在小学生的生活中育德。发挥生活的德育价值和德育的生活价值,从构建生活的德育方面上讲,一方面学校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另一方面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教育主题。
我们始终认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品德认知基础上,通过活动和交往而发展起来的,是在开放的个体生活实践中伴随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回归生活,又高于具体的生活事件的德育,是超越纯粹书本德育的有效途径。
生活德育一方面强调学校的各种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注重的是德育的生活意义。生活的德育意义强调生活进入德育,引起学校德育精神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提升,德育的生活意义注重的学校德育贴近儿童的成长。正是基于这些基本的生活德育观,我们试图通过生活德育的研究与探索,努力在小学建立其一种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德育新文化。
3.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构架
(1)生活德育的目标要体现生长性

①作为主体的人,是生长的个体,从呱呱落地到古稀之年,人的生长过程中,道德习惯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自发阶段——自觉阶段——自主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递进是由人在生长的不同时期身心发展不同水平决定的。向往高层次的发展,是人发展的必然。
②生命的生长是有限的,心灵的生长是无限的。不同的心灵在不同的生长期,造就不同的生命。然而,同样的起点,到终结时,往往失之千里。生活德育旨在生命生生不息的时空,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生活的认知、理解、体验、感悟、实践中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2)生活德育内容体现生动性
①生活的多样性。生活涵盖面广,复杂多样,五彩纷呈。
②生活的真实性。生活是客观存在的、独特的、不可再现的,孩子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吸取力量,生活在教育中是真实的,“一切都取决于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取决于生活将用哪一面来影响人的心灵。”
③生活的挑战性。生活的多变多险对人的成长极富挑战性,而德育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敢于迎接挑战,勇于挑战,善于挑战,成为生活的强者。
(3)生活德育的活动体现生动性
①活动的针对性,人的生活是在一定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中实现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在不同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表现的接受能力、行为能力、情感也不同。比如儿童,其大脑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精细、最敏感的东西,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的形象中,儿童才能理解。那么只有把具体的道德规范变成孩子生活中的游戏、童话、音乐、幻想作品、劳动时,教育者才能开启他思想的源泉。而少年期的孩子逐渐进入了观念的世界,个体内部存在着各种内在矛盾,教育者要认真分析每个个体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归因,用纯洁、崇高的道德情感引导其内驱力的发挥,促进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信念。
②活动的序列性。每个道德主体生活中的每个阶段,不是分割开的,而是相互联系有序发展的、完整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③活动的实效性。生活德育关注每个道德主体在原有基础的进步和发展,使其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4)生活德育的过程体现生命性
①小学阶段是生命中学生最集中的时期,也是人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奠基时期。对每个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是十分珍贵的,但自己却并不全然知晓其价值的生命时期,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处在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充满生命活力、潜力的时期。
②在生活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德育提高到关注学生生命的角度来看,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开始,到认识自己身边的人,懂得包括教育者在内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正在成长的生命,懂得珍视自己的生命和生命成长的意义。
③生活德育的过程是互动的,主客体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知、情、意、行的协调过程,是以情感为中介的相互过程,关注的是过程参与中多种生命体情感交融、价值提升共同发展。
④要让学生知道快乐的生活是每个孩子自己的权利,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是在享受创造的快乐,但生活的艰辛,困难却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挫折,我们要善于在困难的生活中创造美好的生活;生活中的竞争是激烈的,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以良好的心态与他人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
⑤让学生知道人生活在社会中,一个人要靠成千上万的人来满足他物质、精神财富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
⑥对于学生来讲,人是道德的主体,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自觉地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自觉接受道德规范,善于判断选择,善于创造新的文明高尚的精神生活,这样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生命的意义。
通过对生活德育的分析与梳理,我们在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这样几点认识:
  1.实施生活德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原则与方法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策略。
2.生活德育内容途径的研究是本课题基础部分。我们“生活德育”研究重点指向学生的学校生活,但关注学校生活并不意味着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隔绝和割裂,也不意味着家庭生活与社区生活对孩子的成长不重要。我们将学校生活作为关注和研究的轴心,是想努力发挥学校生活在学生的道德引领及精神性成长方面的作用,以便向家庭生活、社区生活辐射和延伸。
3.生活德育研究和实践和主体是教师,教师们以何种研究的方式进行生活德育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三、实践探索
(一)生活德育原则与方法
1.经过这几年研究与探讨,我们始终坚持实施生活德育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们坚持的原则有:
①生活原则
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纵向看,德育不仅要在学校教育阶段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的一生生活中展开,是一个终身过程;从横向看,它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展开,而且要在家庭、社区教育中展开,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生活原则,做到学校德育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即在生活中育德,为了生活育德。
②主动原则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把他们当作生活的主人,充分相信、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行组织实施活动。
③体验原则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交往、体验,促使学生在道德认知和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实施生活德育的重要条件。
④开放原则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整社会,德育也如此,它应面向全校学生,面向整个社会生活,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又是复杂的,生活中存在着真、善、美,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假、丑、恶,我们应将整个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参与整个生活中,让学生充分认识生活的复杂性,引导学生认识真假、善恶、美丑等事物与现象,让学生通过比较认知、体验,学会选择真善美的事物,自觉抵制与摒弃假丑恶的事物,不赞成让学生生活在理想状态中,而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只有坚持将整个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会选择生活,为学生可能生活打基础。
⑤内省原则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获得的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因此,学校德育应在组织活动中创设情境,通过表扬、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道德认知、反省,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从而内化为自身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2.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生活德育方法进行了探讨与归纳。我们研究出适合生活德育运用的四种方法:
①体验感悟法
指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移情,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内心活动,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情感教育,要有目的地设定特殊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感悟道理,如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班会课,让学生在班会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取道理。
②主体实践法
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设立形式多样的体验生活的“岗位”,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受到教育与锻炼,体会出做人的道理,了解生命的意义,掌握生存的技能。这种方法侧重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环境研究等,通过这些方面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服务意识。
交往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一些交往性、探究性活动,来理解自我、形成自我、形成健康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感。这种方法侧重于主体与客体互动。如在同学间开展“找优点”活动,让学生互相寻找对方“优点”,充分认识他人,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增强自信心与自尊心。
角色扮演法
指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扮演一种角色,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学会本领,养成品质,实施这种方法可让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寻找一个岗位,实行角色扮演。如在校实行“一日班主任”、“一日校长”,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类型的人等,通过不同角色不同的感受中获取做人道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生活德育内容途径的研究
通过对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发现传统的德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注重“知识传授、灌输和简单的说教”,不注重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是主动发展的人。德育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平常教育中只注重学校生活,忽视了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生活德育研究中主要从三个途径入手,即学校生活育德、家庭生活育德、社区生活育德。
1.学校生活育德
学校是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满足儿童生长、生活和发展需要为目的的制度化生活的社会组织机构。学生生活一天中大部分发在学校进行,因此,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获取道德情感体验的主渠道。我们根据学生空间类型:班级、课堂、课外活动等,将学校生活分为课堂生活育德、班级生活育德、主题教育活动(课外教育活动)三块进行研究。
(1)课堂生活育德。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要求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在实施课堂生活育德的过程中,我们从“生活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心灵、智慧能力”这样四个方面作出价值定向。
在“生活态度”上,使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认识到学习的过程就是有意义的生活动过程,自尊、自信、有爱学、创造性地学的态度,尊重别人,开放自我,能与伙伴积极交往、合作。
在“价值理想”上,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勇于迎接挑战,在克服困难中体现自我价值,逐步正确认识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集体、生活的关系。
在“道德心灵”上,初步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做真善美的时代新人,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内省能力。
在“智慧能力”上,初步掌握“学会学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解决自己学习问题的能力,敢于标新立异,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有一定应变能力。
(2)班级生活育德。坚持自主型班级常规管理,在此基础上实行五种制度,即班队干部竞选制、岗位轮换制、量化积分制、评价奖励制、班委考核制,尽可能多增设岗位,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将学生一日常规中的主要生活方式:吃(进餐)、扫(卫生)、走(路队)、玩(课间游戏)、学(课堂常规)自主管理好;二是开展班级活动:班队会、晨会(夕会)、竞赛、评比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3)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利用节日、纪念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教师节、母亲节)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学校自行设计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主题教育活动,如:环保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安全教育月等;三是结合创新素质实践行与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领养一片绿”活动、“校园情况知多少”调查活动、“义卖捐赠”活动等;四是班级根据自身特点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根据学生爱吃零食开展“小小银行储蓄比赛”活动,针对不讲卫生开展“我给环卫工人过节”教育活动,针对自理能力太差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等。
2家庭生活育德
家庭是学生获取道德知识的第二课堂,家庭成员的道德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知识与水平,它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根据学生家庭组成与活动时空将它分为家庭教育与家庭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
(1)家教指导。注重家校合作,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进行指导与探讨,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2)家庭实践。指导学生参加家庭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过程体验、感悟、践行,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学会生活。
生活自理。积极开展争当家庭的“小帮手”、“小巧手”、“小主人”、“小管家”等系列活动,带动学生家庭生活自理。
②家庭理财。实行学生零用钱定额支配制度,家长将每周每月的学生零用钱确定一个具体的数目,交由学生自己进行打算,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③闲暇娱乐。将家庭休闲娱乐活动交给学生自行设计,对拟议的家事活动,从经费、路线、物品准备、活动内容、联系协调等方面自主筹划并由家长帮助修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④亲情体验。结合“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为妈妈洗脚”等尊敬长辈的活动。
3.社区生活育德
学生生活是现实的生活,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应让学生回到具体的、生动的、客观的现实生活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多走向社会,拓展学生生活空间。我们建立了多种活动阵地,如劳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气象台、手拉手共建学校等。与各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定期开展活动。
社区是儿童在学校以外的活动空间。与学校相比较,它是儿童生活的真实的社会情景。社区也给予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根据社区的特点将它分为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三部分进行研究。
(1)社区服务。一是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进行生活服务。如孤寡老人、残疾人;二是参与社区管理,如开办“读书交友联社”、成立“社区安保队”、“社区环保小队”等。
(2)社会实践。一是组织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上街清扫街道、清除杂草、种树等;二是尝试进行一些经济活动,如上街卖报、擦皮鞋、卖菜、旧货小市场等;三是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如上街宣传、表演等。
(3)社区调查。一是参观、访问活动,如参观大型工厂生产设备、流程、参观蔬菜基地、访问老红军、先进工作者、社区群众等;二是调查研究活动,主要从环境、交通、生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确定主题进行调查、分析的研究性学习。如针对非典前后城市清洁卫生情况调查、轻轨进入当地的利弊调查、“牛皮癣”产生背景调查等。
我校的生活德育研究表明,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德育必须处理好认知德育与实践德育的关系,处理好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建构适合儿童的德育,创建学校德育的儿童文化。
四、生活德育的基本研究方式
1.“生活德育的研究”是基于研究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研究,是一种建立在理论构架基础之上的研究。我们采取的研究方式是行动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我们在生活德育的研究中就采取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的此种方法,着重落实在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2)叙事研究法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或研究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此种方法在课题组成员中使用较多。
2.“生活德育的研究”是一种校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起来了“专业引领、同伴合作、自主反思”的校本研究制度。
(1)专业引领
我们坚持了“名人讲座”系列,多次请华师大、市教科院专家、教授到校为老师们作报告。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选派老师外出学习,去年参加了江苏南京师大德育模式研讨会,今年又参加了在江苏江阴市举行的全国德育模式展示活动。
学校坚持了每学期“精读一本书”的活动,学校图书室准备了许多德育书籍、杂志,教科室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和网上资料。通过读书学习活动,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校教科室、政教处坚持每月进行德育科研理论知识培训,主要进行了如何选题申报、写方案、搜集资料、案例的撰写、教育故事的撰写、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知识等讲座。我们还注意根据老师们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或及时给予操作上的指导,对实验教师进行重点培训。
(2)同伴合作
在分工上,我们按生活德育的途径,将课题组成员分为“校园生活育德研究”、“家庭生活育德研究”“社区生活育德研究”三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确定一名负责人。平时,各小组成员随时随地进行研究讨论,合作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了行政蹲点研究制,让各行政干部蹲点到组参与指导了科研活动,蹲点到各课题组,责任到各课题组成员,亲自参与课题的整个过程。
(3)自主反思
我们将科研工作要求具体细化到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对教师札记、理论学习笔记、案例、论文的篇数和质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制度中还提出了详细的考评办法和奖励措施。
研究活动中注重反思。每次研究展示完后,我们都要集中在一起,先是展示的教师谈活动的设计意图,然后是各老师交流对展示活动的看法。我们要求老师们活动过后要写下活动反思,每月要写研究案例、教育故事,选取优秀的材料在校刊上发表出来。这样,说和写相结合的反思使课题研究不断向深层次推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逐步加强。
五、研究成效及体会
分为形成的物化成果和实践效应两个方面。
(一)物化成果
1.总课题,子课题的方案和研究报告共四套。
2.学校自己编印校刊《教育生活天地》二十多期,课题组课题研究专集《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一本,课题组成员撰写德育专题文稿40余篇,共计 12 万多字,在省、市、区刊物上发表或会议交流的论文、体会、经验文章128篇,主题活动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案例、论文,教育故事等专集各一本;学生作品等。
3.活动实录光盘2个,活动图片集一个。
4.形成新生活德育评价表,一年级《我的成长足迹》一套。
5.教师学习心得以及其他资料。
(二)实践效应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转变,“生活德育”的研究对教师原有的育人观念有了较大的冲击,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教师们认真学习杜威,陶行知两位大教育家的文集以及其他理论书籍,从理论学习中一方面教师们了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师们找到了实施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素养。此外,通过生活德育的实施与推广,对教师们对确定目标、活动设计、调查分析等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促进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
学生方面:
学生从课堂生活走向课外生活,由校园生活走向社区、家庭生活、学生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初步了解了生活知识,理解了生命意义,掌握了一定生存技能。
1.校园生活方面
各班班级文化形成特色,班级管理、学生主人翁意识都有所增强,学生行为趋于规范而又不失个性。
2.家庭生活方面
懂得了孝敬体贴父母,尊敬长辈,自理能力增强,能主动帮父母亲做家务事,知道钱来之不易,懂得了怎样过好家庭生活,掌握了一定生活技能。
3.社区生活方面
学生能走出教室,走进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学生能自觉地服务社会,积极友好地处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人事关系,增强对自我的了解,确立自信,发展了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体会: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一种探究性研究,由于研究队伍力量较弱,研究内容涉及范围广,所查文献资料有限,在研究归因还需进一步论证,阶段结题后,我们还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
1.建立生活德育模式 ,对模式的操作程序与操作方法作进一步细致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扩大研究队伍,提高教师对模式运用的熟练程度;加强子课题研究力度,更深入挖掘课题实施的内容与途径。
2.对已构建的生活德育课题“在生活中育德,为了生活育德”,进一步丰富它的内涵,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列出适合实施的原则、方法、策略。
3.对课题研究目标,学生评价体系作进一步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课题组组长:肖俊元
课题组成员:

余志琼
彭莉华
王学娟

徐志坚


刘明亮
王文洪
该科研成果获得武汉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市“十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东西湖区“十五” 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47:29 | 只看该作者
“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武汉市吴家山中学课题组

关键词:开放式
德育
模式
研究


1、问题的提出
学校德育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五位一体”的教育,即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等相互联系与渗透的促使人社会化进程的教育,它所造就的人才,应该是行为规范、心灵健康、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应该是能够为自己负责也能为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现代公民。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德育工作的软化,导致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理想”与“现实”不协调。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他们有报效国家的愿望,但是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追求时尚,学习和生活目标不高;二是“自我意识”与“集体观念”不协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和集体的理解与尊重,但团队合作意识与交往沟通能力不强;三是“道德认知”与“行为方式”不协调。他们有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有基本的道德规范认知,但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和多面性,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互相转化;四是“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协调。当代青少年生理成熟提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身心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校“开放式德育模式”正是基于上述“四种不协调”而提出来的。
1.1 从“对外开放”对教育环境的影响看提出“开放式德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视觉文化产品的勃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对学生解读各种事物的思想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传统的德育工作只是提出要求,下达指令,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搞德育,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教育活动是否有效果,只管完成任务了事。这种教育方式处于封闭的状态,忽视日益开放发展的社会现实,把复杂的思想教育简单化。因此,传统的德育方式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1.2 从“市场经济”对教育环境的影响看提出“开放式德育”的紧迫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了社会转型,动摇了传统价值规范体系,新的价值体系尚在构建之中。经济成分、经济组织、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惑与迷惘,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增强。
1.3 从“数字化生活”对教育环境的影响看提出“开放式德育”的发展性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面对网上的大量信息,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难以适应;面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碰撞与冲突,一些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甚至沉湎于虚拟世界之中。
1.4 从“多样化家庭”对教育环境的影响看提出“开放式德育”的全面性
独生子女家庭的居住环境的日趋封闭,使学生的交往范围大大缩小,同伴关系缺失,阻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发展;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过高期望,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单亲与残缺家庭增多,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造成一部分学生身心的创伤和性格变异。学生家庭背景、贫富差距的强烈反差,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
1.5 从两种德育模式的比较看提出 “开放式德育”的科学性
比较内容
传统德育
开放式德育
德育方式
封闭式
开放式
德育内容
唯书唯上,单一性
五位一体,全面性
德育目标
培养听话顺从的人
培养健康发展的人
教师角色
指挥者,指令者
合作者,引导者
学生地位
客体地位
主体地位
师生关系
单向传授,单向发展
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教育理念
以服从为已任
以人的发展为目的
德育评价
智育为上,单向评价
全面发展,多元评价
2、理论界定
开放式德育,是指通过德育目标开放,德育方法开放,德育途径开放,德育内容开放,德育实施与管理开放,德育评价开放,解决新形势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正其思、端其行,博其学,显其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具备以下特点:
2.1开放式德育是“互动教育”,教师同时也向学生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师生关系是精神对话关系。
2.2开放式德育是“人性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主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2.3开放式德育是“公民教育”,教师学生具有既享受公民权利又应履行公民义务的自觉意识。
2.4开放式德育是“生活教育”,把德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
2.5开放式德育是“活动教育”,学生在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感染中走向成熟。
2.6开放式德育是“自主教育”,学生通过自育、自理和自治,使学生的主体性精神(包括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得到升华。
3、理论依据
现代德育方法要借鉴国内外关于品德心理发展研究的最新理论和大量的品德教育实践经验,超越传统的德育方法和经验,大胆尝试国内外品德研究成果,将开放式德育的内涵提升到理论水平的高度。
3.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人的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亲和作用,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观念。
3.2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评价,是受自己道德观念支配的人格倾向。
3.3 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现代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具有自我指导能力,认为个体本身就是他们自己改变中的主要动因,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3.4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赛尔曼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承担这种社会认知形式,在形成一个人的社会性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道德社会化的必不可少的内部机制。
3.5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个体道德水平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特别是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
3.6 心理学界研究表明: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
3.7 新课程改革要求:传统的学科课程改革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较少顾及个体的情感因素,被称之为“非人性的教育”,它妨碍完整人格的实现。新课程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同等重要,新课程是人本主义课程,被称之为“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课程”。旨在唤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它与德育教学的核心极其相似。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完善的人格,从他律走向自律。
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都是值得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扬弃、借鉴、移植和运用的。现代德育的基本精神正朝着崇尚人性的人文主义方向发展,强调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人格教育为核心,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
4、模式构建
“开放式德育模式”概括为:“63688”模式(目标六层面——过程三阶段——教育六方法——内容八主题——实施八途径)
4.1 德育目标(六层面)
德育目标: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成才自信,事业自强(简称“六自”目标)。
开放式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一种和谐教育,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培养学生“独立的生存能力,规范的道德准则,负责的处世态度,自主的求知能力,真挚的情感世界,牢固的特长基础,创造的科学意识,顽强的进取精神。”
4.2 德育过程(三阶段)
德育过程概括为过程三阶段,即高一养成教育阶段,高二素质训练阶段,高三理想教育阶段。
第一阶段: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抓吴中一日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德育要求:认真上课,独立作业,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热爱劳动,整洁干净,服饰大方,举止得体,合理饮食,生活规律,讲究卫生,自我料理,生活节俭,拒绝毒害,健康上网,高雅娱乐,遵纪守法。
第二阶段:高二年级以意志、品格、道德、心理等素质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德育要求:意志坚强,品德高尚,诚实处事,守信他人,言行一致,团结协作,热心公益,保护环境,助人为乐,公民意识,克服困难,坚持正义,热爱生活。
第三阶段:高三年级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增强责任促成才,走好人生第一步”。
德育要求: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正视挫折,健康生活,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同时要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升学就业中的各种矛盾。
4.3 德育方法(六方法)
4.3.1 师生交谈法。
教师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谈,通过语言交流,交换思想,从而说服学生,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它一般是通过激励和矫正两种方式进行的。
●激励。即是激发、勉励,旨在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在交谈过程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动机,帮助学生立志,强化他们积极上进的内驱力;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锐气,保护学生的热情和乐观旺盛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尽量给予学生以思想情绪上的鼓励、学习上的帮助、心理上的支持、工作上的信任、人格上的尊重、生活上的关心,直至为其提供出成果的机会。
●矫正。就是对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或不良思想行为给予诱导和转化。矫正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刚柔相济、宽严适度。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切实做到导之以行。
4.3.2 热情关怀法。
教师要热情帮助学生,科学指导学生,真正爱护学生,以真诚感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通过期望或制止、赞许或反对、表扬或批评等形式,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选择适宜的教育环境。不同地点、场所、氛围,需要教师流露不同的感情;教师表达怎样的感情,也要选择与此相适宜的环境。
●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人的行为是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需要引起的。只有满足学生各种正常需要,把甘泉雨露点点滴滴渗到学生心灵深处,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3.3 情感渗透法。
教师力求在调整学生不良情绪、发展学生情感、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上下功夫。
●心理育情。教师充分发掘“事实”、“道理”中隐含的情感因素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情知交融,以理智支配情感。
●以情激情。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要特别注重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载体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实施爱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
●以意制情。意志和情感相互制约,情感激励意志,意志调节、控制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流露不良情绪,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提高抗御各种不良情感的能力。
●以行固情。实践活动既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又调节、巩固着道德情感。所以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参加健康的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中,实现情感升华。
●以境治情。客观环境能影响学生的情感,学校应想方设法优化校园环境,创设良性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受到熏陶。
●以美唤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美的语言,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唤起学生的情感。
4.3.4 合力促变法。学生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更离不开家长、老师和同学相互引导,这种依靠各界力量教育学生的合力促变法,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形成德育教育的“磁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使他们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有所警觉,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4.3.5 自我反思法。自我反思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道德高尚的人,都是严于剖析自己、自觉内省的人。自我反思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进行理性思考,反躬自检,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达到自律境界。
4.3.6 师德示范法。“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坚持以塑造师魂为重点,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代”,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情感、为人处世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良好形象,做到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为人师表,这样才能积极影响学生成人成才。
4.4 德育内容(八主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面对社会大环境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开放德育内容,克服“空”,增强针对性;克服“老”,增强现实性;克服“软”,增强坚实性;克服“窄”,增强广泛性,从而确定八大教育主题,丰富德育内容。
4.4.1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把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意识转化为爱校爱家的具体行动。
4.4.2 理想信念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教育,切实把理论教育转变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使之升华为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4.4.3 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学生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环境,有社会正义感,依法办事,守法光荣,反对不正当的竞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4.4.4 合作精神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崇尚合作精神,使学生懂得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靠的是团体比拼和集体智慧,与他人相容,善于合作的人,成功的机会会更大。
4.4.5 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师生既重视学科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促进学生追求完美,获得全面发展,做既有人文气质又有科学精神的时代青年。
4.4.6 心理素质教育。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4.4.7 思维方式教育。思维方式教育,既是育“智”问题,更是育“德”问题。思维方式不科学,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不可能积极健康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因此,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4.4.8 创造个性教育。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机会展示个性特长,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还要给学生营造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5 德育途径(八途径)
4.5.1 校本德育课程
年级
校本课程
德育作用
高一
《社区服务》
《“三个代表”思想读本》
《吴中一日规范》
《校史、校训、校歌》
了解社会,热爱社会,为社会建设出力,增强使命感
理解“三个代表”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
学习一日规范,养成良好习惯
继承学校传统,明确努力方向
高二
《共产党宣言》
《创造发明》
《社会心理》
明理立志,以天下为已任
学会观察,形成科学思维方法
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
高三
《人生漫读》
《心理疏导》
《理想与前途》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心胸开阔,健康向上
接受祖国挑选,立志报效祖国
4.5.2 学科德育渗透
组织各学科教师,分析学科特点,提炼教材中德育内容,不失时机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道德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同时保证了学生从众多教师的教学中汲取德育营养,避免了德育队伍的单一化,形成了全员抓德育的良好氛围。学期末,要求全体教师将课堂德育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进行归纳,以论文形式交流学科德育渗透感受。
4.5.3 青年党校培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在高中举办青年党校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主要抓好三点: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为主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在青年党校的培训内容上,坚持把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光荣传统放在首位,讲党课举办系列讲座;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先进人物事迹和当前同学们关心的国内、国际形势结合起来,增强党校培训的教育性和现实性。
●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增强培训的严肃性。成立青年党校领导小组,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规范入学程序。学员申请,团委审定,支部把关,全校公布,保证每期学员的先进性;二是制度档案健全。学员守则,考勤制度,学员鉴定,优秀评比等从严要求,以体现培训的严格性;三是跟踪推荐提升。对各方面突出者,由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和党员发展对象。
●以新颖多样的形式为载体,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利用青年党校的学生为主体,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歌颂党,祝福祖国”演讲比赛,开展“崇尚科学,抵制邪教”签名活动,开展“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实践活动,开展“捐助贫困生,献一片爱心”资助活动等。使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好地接受党的先进性教育,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了基础。我校三年来有800余名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15名已成中共正式党员。
4.5.4 三位一体联动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工厂、街道、社区、农村、家庭的道德文化底蕴丰厚,存在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于是主动与工厂、社区、农村、家庭联系,争取支持,建立了“校企联教、校街共教、校农结教、校家同教”的德育网络。这种德育网络的建立一改过去德育靠说、教、灌、督的旧模式,变“听”为“看”,变“训”为“感”,变“补”为“防”,变“言”为“行”。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联动,德育内容具体,使学生感到亲切,感情上容易接受,思想观念上容易受到深远的影响。
4.5.5 社会实践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宣言:“他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志愿者服务内容有:“敬老助残”、“扶贫结对”、“社区活动”、“城市文明使者”等,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走进大课堂,接受锻炼,明确责任,增强道德实践。
●“徒步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街道、农场调查访问,了解产品销售,工厂污水处理,农村经济结构变革,城市建设规划,社区治安环境等,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思想认识,写出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其中不少为相应部门的改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爱我东西湖,建设我家乡”的“环湖拉练”。东西湖的建设日新月异,东西湖的经济突飞猛进,东西湖的秀色美丽如画,……这些无不令东西湖人骄傲和自豪,通过环湖拉练使学生溶入大自然,意志得到了磨练,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升华,“爱我东西湖,爱我中华,爱我秀丽山河”油然而生。
●“军事化训练”。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国防教育,参观军营,访问战士,顽强训练,磨炼意志,形成雷厉风行的作风,纪律严明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学生自我判断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
4.5.6 校园文化教育
●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全校通过升旗仪式、党团活动、辩论演讲、知识竞赛、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德育教育。如组织了“新世纪成人誓言”、“中学生的爱国意识”、“吴中学子的责任行为”、“热爱班级我该怎样做”、“爱国与爱校、爱家”等20多个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教育,使德育在活动中得到了升华。同时学校对节日教育也作了系统的编排,为每一阶段的主题教育定好位。开展了“3·5”学雷锋纪念日的“助人为乐,雷锋在我心中”,“3·8”妇女节的“尊重父母,听从教导”,“3·12”环境保护日的“校园是我家”、“人与自然,花与情”,“5·1”国际劳动节的“劳动光荣,从我做起”,“5·4”青年节的“青年祖国的希望”,“6·26”国际禁毒日的“为了明天,远离毒品”,“7·1”建党节的“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使命”,“9·18”九一八事变的“永远记住这一天”,“10·1”国庆节的“共和国哺育我成长”等班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提出并开展了“社团创一流,点滴见精神”社团文化活动,完善人格修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制定并落实社团和自身的发展规划。于是产生了文学社团、环保社团、天文社团、科技社团、车模社团等,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谷秧子获首届全球华语青春写作大赛二等奖(湖北省唯一一人),该生10万字散文集《我的影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刘利鹏获04年第五届武汉国际中小学生楚才杯作文竞赛特等奖(共10名);刘丽菲获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蒲公英”青少年推新人艺术大赛金奖(湖北省共4人),另有3名学生获二银一铜;车模比赛获全国团体三等奖;有115项科技小发明获得了武汉市专利局的“受理通知书”,其中两项发明在今年武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由学生自己筹办“吴家山中学科技艺术节”,从形式到内容,从参与人数到作品质量都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氛围在育人过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对全体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教会每一届新生唱校歌,爱我吴中;我们定期请校友作报告,感受“成才——责任——奉献”的经历,传承学校文化;学校建成的“六园”、“十二景”,让校园每堵墙说话,每一处育人;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无时不在鼓励学生图强,激发学生上进。这一切的一切使学校文化建设达到了:行为规范化,校风优良化,校园园林化,活动系列化,环境育人化。使每一次活动都像难以忘怀的伙伴,使优美的环境成为无声的师长。
●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有益上网。我校以网络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德育工作,变“堵”为“疏”,变“害”为“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网络利弊,认真履行“上网公约”,做到健康、安全、节制上网。通过一年多的疏导,学生上校园网人数达20000余人次,上网吧人数下降了26个百分点,出现“校内上网,健康上网,安全上网和有节制上网”的良好势头。《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和湖北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了我校开展“网络教育”的情况。
4.5.7 学生自能发展
自能发展是指本体属性能够在实践中建构自我和提升自我。自能发展突出一个“自”字——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依靠一个“能”字——主体自身的本能、功能和智能;落实发展的目标——建构具有个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发展基础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确基础教育是“立人的基础”,是使发展方向与能力倾向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意义不是训练、规范和塑造,而是唤醒、引导和升华。因此,处于人一生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基础教育,全面唤醒、引导和升华学生自能发展的本质属性,使之成为高度自觉的人,就等于为学生构划了美好的未来、幸福的人生。因此,学校从人本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信任学生与促进自律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律,形成科学、严谨、诚实、诚信、自强、不息的个性化品质,让学生体验自律的重要,感悟自强的愉悦与成功,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以自尊,还学生以自主”。
4.5.8 学生心理疏导
由于升学压力和教育方法不当,导致不少学生在认识上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情感上缺乏自尊与自信,意志上缺乏毅力,行为上缺乏良好的习惯。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在高三年级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请心理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对冷漠心理——开启动力点,对失落心理——调节平衡点,对依赖心理——确立自主点,对逆反心理——沟通相容点,对自卑心理——拨亮内燃点,对忧虑心理——找出闪光点,对惰性心理——刺激兴奋点,使不少学生的心理疾病及时得到了疏导。如高三(二)班主任彭俊同志,通过自学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他将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学生教育之中,他班的一名女生钟××,是单亲家庭,跟长年卧床不起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家庭贫困,父母离异,使得她性格孤僻、心理自卑、敌对逆反,看什么都不顺眼,谁的话都不听,在这种情况下彭老师从不放弃,总是耐心教育,用“爱”开启她的心灵,用“导”激励她进步,最后使她找回了自我,胜利完成高中学业,并以理想的成绩考取大学。
5、构建原则
5.1 主体性原则
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在主体向自由主体转变。“主体参与”是现代教育论关注的核心要素。开放式德育要以学生的自主教育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较多思考、认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健全人格。
5.2 民主性原则
教师和学生要建立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合作性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热烈、愉快、共进的教育环境。
5.3 整体性原则
新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整体观念,克服以往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弊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5.4 开放性原则
传统德育方法由于其封闭性,已经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开放式德育通过开放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实施、管理和评价,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5.5 改革性原则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把品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或刺激物,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遵循,外塑行为;或者强调利用表扬、批评和惩罚的作用来强化规范行为,以致德育影响无法深入学生的灵魂内部。开放式德育的改革在于既要求学生掌握品德规范,还要求学生能用一种更广泛的伦理思维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的方方面面,做出伦理上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上的抉择。从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有机整合,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
6、实施与管理
6.1 实施流程
开放式德育环境的营造必须考虑全局的整体性,运行的流畅性,实施的实效性。基于此目的,我们设计如下德育实施流程。
开放式德育工作系统

科研引领

德育资源开发

校本德育资源

学科德育资源

社会德育资源

德育途径

政教处

团委

年级组

班级

德育目标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7.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gif


























6.2 管理流程
我校现实行以“二级管理”为特点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即校长室直接领导下的年级组长负责制。因此,年级组作为学校的重要管理实体,对本年级中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最直接的全方位整合和调控。具体管理流程如下:
校长室

党委会

规划德育工作思路

年级组

政教处

团委会

制定贯彻德育工作计划

年级层面德育
工作整合、落实

学校层面德育
工作指导、服务、评估

学生层面全校性
德育活动组织、培训



















7、德育评价
武汉市吴家山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于多种层次的家庭,有商人、工人、农民、军人、科研人员,也有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建立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在评价方式上,变以往教师学期单一的终结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这种融肯定与否定评价、动态与静态评价、主观与客观评价、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于一体的多元评价,既帮助学生找到了不足,又能突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在思想上不断上进,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目的。为了确保德育效果,我们采取:一日自评、一周班评、两周家评、一月社区评的评价方法。一日自评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心理;一周班评可以激励学生向上的从众意识;两周家评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一月社区评可以反馈学校的德育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做到:“在家是好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的“新三好”学生。因此,开放式德育的评价应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7.1 重视自我评价,辅之他人评价
开放式德育评价,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自我评审思想、学习的进展情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也可邀请教师、家长、社区干部对学生进行评价,但要能被学生所接受,并能调控德育过程,给予恰当鼓励,让学生保持持久的进取精神。
7.2 重视过程评价,辅之终结评价
开放式德育评价应重视过程。如关注某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在思想、学习、生活、活动、劳动等不同方面的点滴进步和点滴收获,充分关注个体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在意志品质、行为规范、学习生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渐进过程。至于德育的终结评价纵然不可少,但不应成为主要方面。
7.3 重视差异评价,辅之绝对评价
差异评价是依据个体标准来评价,它不仅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注重了学生实际现状,因而不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和心理负担,相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差距和不足,增强学习信心。绝对评价是看其是否达到了德育目标要求和达到了德育目标程度,这种评价用得过多,有时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要掌握绝对评价的分寸,灵活运用。
7.4 重视定性评价,辅之定量评价
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知识、能力、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等往往是个体内在素质,难以进行测量,也不需要量化。若采取定性分析法进行等级测评无疑是较科学的。当然必要的定量评价必不可少,但应慎重使用。
具体评价见附表(Ⅰ)、(Ⅱ)。

附表(Ⅰ)
开放式德育自我评价表
姓名:


班级:

时间:

项目



评价等级
量化评分
A
B
C
道德行规
1、尊敬师长,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听取师长的指导和教育
2、诚实勇敢,犯了错误主动认错,并勇于改正
3、集体观念强,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积极上进
20
学习行规
1、上课认真有实效,专注程度高,认真做好笔记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讲求速度和准度
3、学习有计划且能努力执行,注意总结学习方法
20
生活行规
1、生活习惯好,注意个人卫生,有一定自理能力
2、坚持体育锻炼,认真对待两操一活动
3、节俭消费,爱惜粮食,维护环境卫生
20
交往行规
1、人际关系和谐,主动与老师交心,态度和蔼诚恳
2、尊重他人,时时处处不影响别人学习和休息
3、孝敬父母,敬老爱幼,活泼合群,有自信心
10
劳动行规
1、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认真上好劳技课,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3、养成爱护环境,遇废弃物自觉拣进垃圾箱
10
社会行规
1、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公民意识
2、具有同情心,关心他人,拾金不昧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有社会责任感
20
总评
A等[80′,100′],B等[70′,80′],C等[60′,70′)
等级
附表(Ⅱ)
开放式德育班级、家庭、社区评价表
姓名:

班级:

时间:

项目



评价等级
量化评分
A
B
C
道德规范
1、有感情,有责任心,大度,心灵美
2、有正确的道德观,遇见不道德行为能主动制止
3、有坚毅勇敢的品质、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0
学习规范
1、刻苦学习,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个人见解
2、积累和总结学习方法,并能交流和公开
3、全面发展,有自己积极健康的爱好、特长
20
生活规范
1、不求个人享受,并能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2、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3、注重个人仪表,有高尚的审美情趣,语言美,行为美
20
交往规范
1、能委婉地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
2、有较强的耐挫力,能自我调节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3、在思想、学习、身体等方面能以实际行动让父母放心
10
劳动规范
1、积极为社区服务,只讲贡献,不求回报
2、有较强的“磨难意识”随时准备迎接挑战和考验
3、做事不分内外,主动积极,踏实肯干
10
社会规范
1、维护社会公德,保护国家、集体财产
2、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不浪费资源
3、主动帮助他人解决生活困难,有同情心和爱心
20
总评
A等[80′,100′],B等[70′,80′],C等[60′,70′]
等级
8、科研引领
“开放式德育模式”的研究光靠实践积累是不够的,还应以德育科研带动改革,以科研引领研究,使研究有源头活水。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做好德育科研规划,以“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为切入口,针对我校“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和“转变班主任职能,加强班级自主管理”两大科研课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实践。同时我们还设立德育研究成果奖,加强研究成果的运用,指导学校解决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9、问题与思考
几年来,我校《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在专家们的具体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认为:现代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研究空间极大的高难课题,因而靠一所学校一个阶段的研究很难达到圆满的程度。我们还有不少困惑需要专家的指点和进一步研究,如“开放式德育与传统德育的比较研究”,“如何提高开放式德育的实效性”,“开放式德育实施管理办法”,“开放式德育过程中班主任角色定位”等等。对于这些新课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群策群力,科研引领,努力探索,一定能使《开放式德育模式》研究更加圆满,更加科学!

课题组组长:黄立俊

课题组成员:董继超
易长青
代朝阳

                            郭德元
关  莉
周   琼


谢伍清
朱建华
李红莲


彭 俊
李炳红
余天锡


韩红莲
钟作龙

该科研成果获得2006年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武汉市“十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东西湖区“十五” 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48:27 | 只看该作者
无批评德育策略研究
将军路小学课题组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主体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以来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德育策略亦应与时俱进,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造成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主体性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不少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还停留在严厉的训斥,指责甚至侮辱等发泄式的惩戒中,使得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应有的人格得不到尊重,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有效深入学生内心,失去了德育自身的魅力,无法适应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德育策略上开展力求以时代需求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大胆创新与实践。
当前独生子女条件优越,个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多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不太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许多学生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受到批评灰心失望,一蹶不振。然而学生毕竟是受教育的对象,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是他们成长中的一种必然,甚至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特殊权力。一旦发现错误就以严厉的训斥,可怕的惩罚来对付,必将在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因此我们尝试创设一种以理解、尊重学生为前提,本着允许错误、理解错误、原谅错误的工作思想,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不进行正面批评,而是创造性地采取多种积极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的无批评德育策略。

一、无批评德育的内涵界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我们提倡无批评德育,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呢?无批评作为一种德育模式,是指在尊重学生人格、理解接纳、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激励、赞赏为主的委婉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逐步获得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教育策略。无批评并不是指绝对不要批评,它不否定批评的功能,而是强调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尽量更多地运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鼓励的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它相应的适用对象——主要针对那些自信心不强、容易自卑、胆小和自尊心强的学生。
①无批评是什么
a无批评是落实新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从欣赏角度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用充满期望的教育观念去相信学生。
b.无批评是一种策略。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的一种手段。要求教师在创设的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尽可能地以激励性的教育方法,唤起学生的内在成功体验,以加强学生的 自我教育能力。
c.无批评是一种要求。它要求教师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要尊重理解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不应将孩子人为地分好、差之别。
d.无批评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一种方法,即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原因”及产生的不良结果,从而达到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最终目的。
无批评不是什么
a.无批评不是不要批评,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之一,要尽可能少用、慎用,要考虑到批评是否发挥了作用.
b.无批评不是停留在言语上的说教,而更多的是让“事实”教育学生。它既要充分发挥言语的作用,也要体现无声言语(暗示、示范、情境、活动实践法等)的潜在魅力。
c.无批评不是空洞的一味的表扬,不是简单、抽象的对学生的评价式的赞扬。在运用表扬时,要对学生有新的期望,新的要求和手段。
二、无批评德育的观念基础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通过借鉴专家、学者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我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明确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有发展潜能的主体,他们更有受到尊重与关爱的需要。
2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价值观: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教师一次不经意的批评极有可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甚至会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③心理依据: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即使是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信心和深情的关怀鼓舞下,其道德乃至智力、情感等方面都将获得较为理想的发展。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相应的情绪体验是道德教育获得实效的心理基础。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的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能力的80%-90%。美国学者多萝西·诺尔蒂也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就学会了树立奋斗的目标。”
三、无批评德育的实施原则
1全程性原则:无批评德育必须包括对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应该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事件。
2反复性原则:学生的成长就是在犯错与改错的反复中螺旋上升。我们应该认真地分析每次错误不同的因果联系,认识到反复错误也是一个正在向好的方面变化的表现。
3谅解性原则:对于教育者来说,要从自我情感上接受无批评德育,就必须谅解和宽恕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能够进行角色转换,教育方式由权威型转为对话型,教育的目的由眼前型转为未来型,教育内容由单一型转为整体型。
4期望性原则:我们认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期望,并在教师的积极期望的影响下,将学生的期望变为现实,才是无批评德育的最终效果。坚持这一原则是保证无批评德育发挥教育优势的重要条件。
四、创设无批评德育环境
1、无批评德育走进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无批评德育思想融合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上将学生看作有发展性的主体,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对学生的错误不是武断地打消或讽刺,而是以激励性的言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课堂上,有位学生在玩玩具,这时教师不是大声训斥,而是走到他的旁边,及时表扬班上另几个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提醒并督促了正在玩玩具的学生认真听讲,避免了对犯错学生劈头盖脸的批评,给他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智能开发的场所,又成为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空间。
2、无批评德育点亮美丽校园。
1定期推出无批评德育专刊,以大型展板的形式摆放在校园最瞩目的地方,形式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活泼。
2围绕无批评德育主题创办橱窗文化,将教师和学生各类作品成果陈列其中,定期更换,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3“让墙壁会说话”,充分利用教学楼的墙壁,让它成为教育学生的一大阵地。

4
将激励性的语言设计成各种充满童趣的标牌,立于校园的花坛或走廊边,起到教育、美化的作用。
3、无批评德育展现师生风采。
1学生征文活动。开展学生评老师的活动是无批评德育的特色。在征文中学生可以写出好老师点点滴滴的故事,也可以写出让自己不满意的事。让那些得到学生认可的好老师成为全校教师学习的楷模。
2教师寄语活动。在学生作业、作品等形式上为学生写上寄予教师殷切的期望语,更好地鼓励、鞭策学生。
五、运用无批评德育策略
1、激励策略。无批评德育要求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言行,激励就是从需要出发,来激发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潜在能力。教师及时运用肯定性评价语言和行动,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包括鼓励法,文本交流,言语交流,明理法、暗示法)
例如,有位学生以往作业不够整洁,错别字也较多,而这一次却相 对比较整洁,老师抓住这一转变,及时地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今天的作业很整洁,有进步,你真棒!继续努力!”这种及时的鼓励肯定了学生的长处,明确了学生努力的方向,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
2、感染熏陶策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借助生动的故事、良好的环境、有趣的活动等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染与熏陶,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逐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从他律走向自律。(包括故事启发法,环境熏陶法,活动体验法,榜样法)
当前许多孩子是家里的娇宝宝,只知道接受父母、长辈的关心,呵护,却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教师就可以利用“三八妇女节”等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等活动,要求学生记下活动过程,活动之后,教师及时反馈,在班级公开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以强化学生的意识,培养良好品德。
3问题处理策略。从不犯错误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理解学生的错误,积极地创造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主动地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最终帮助他们树立起新的希望和信心。(包括激将法,转移法,冷处理法,家校互动法,跟踪法,同伴互助法)
例如: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成为师生眼中的“差生”,但他体育成绩好。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不能老揪着他的这个“缺点”,而可以让他发挥自己的优点——担任班级体育委员,带领大家做广播操,练长跑,参加运动会,以激起他的上进心,在运动会上,该生长跑成绩打破校内纪录,教师及时表扬、鼓励他,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他提出希望——用这种勇于拼搏的精神去提高语、数成绩。由于学生内在动力的驱使,后来该生的语数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这就是转移法的运用。


无批评德育策略概述



七、问题与困惑

通过不断地努力探索,无批评德育策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因而其教育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对于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而言虽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教育方法,但一定有一个最适宜于他的教育方法。“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寻找一个最适宜最有效的方法”、“学校教育还要不要批评”、“怎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学校教育应怎样与家庭、社会结合才能取得成效”这些问题仍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解答的难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心,努力探索,一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课题负责人:李运明

课题组成员:杨翠红
黄国强
孙玉丽


孙春凤
刘娅梅
李惠芳


冯桂英




该科研成果获得武汉市“十五”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东西湖区“十五” 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一等奖。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49:21 | 只看该作者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
方法和途径研究
武汉市吴家山第一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来源
《在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中利用社区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武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项课题。2001年7月,我校着眼区情,立足校情,总结了我校科技教育的经验,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确定了实验班级、教师及课题组成员;2001年10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教育》课题被确定为武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项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论证时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情况,我们把课题名称由原来的“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改为“在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中利用社区资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使得研究目标更明确,研究内容更具体,更便于操作。根据我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此课题预定结题时间由原来的2005年7月延至2006年5月。
二、研究的背景
(一)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是现代生活中学生“身边的科技教育”。现代科技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科技成果与产品为主要教育内容,改变了传统科技教育仅仅只传授书本科学常识的弊端,更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科学的意识。小学生的科学意识是指在活动中要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具备辩证地思考问题、观察事物的习惯,以事实为依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社区里有足够的科技教育资源,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科技教育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科技探索活动中学习,在主动参与、尝试、探索、发现中掌握学习方法。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互动”,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活动。这些都是社区教育能提供的。所以有许多专家认为科技教育应是社会化的大教育。
(二)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技教育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进行符合其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科技教育,而对青少年来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对丰富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社区能提供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不能或很少接触的信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尤其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社区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公众和在职教师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根据2001年中国科协公布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为1.4%,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公众急需也愿意提高科学素养,但提高的途径和办法不多。小学教育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上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教育,也可以间接或直接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宣传教育活动和对学生家庭的影响来扩大影响面。然而,科技教育活动在许多学校常常流于形式,即使开展了一些活动,其科技含量很低,其重要原因是教师科学素养普遍偏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技教育,一方面可提高教师和社区居民的科技素养,另一方面探索形成“学校---社区”科技教育的网络,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技教育也是促进我校发展的需要
东西湖区是一个集高新技术农业与新型产业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园,也是全国星火技术密集区。吴家山是区政府所在地,是新型的卫星城,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科技教育氛围较好。在农业、医药、饮食、气象、环保、国防、等领域拥有较大的科技优势,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周边有东西湖区农科所、空军驻武汉的雷达部队、东西湖区自来水公司、百事可乐饮料公司、东西湖区惠安生态农业--蔬菜长廊(惠安蔬菜长廊是我区最大的连片蔬菜基地,长廊内有国家级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慈惠场的“慈惠”牌蔬菜、有全市面积最大的专业蔬菜基地),有武汉市气象台,武汉友芝友保健乳品有限公司、武汉市光明牛奶公司、东西湖区东流港牧业园、华润啤酒公司,世源热电厂(热电厂在发电的同时,将余热供给周边的味精厂、饮料厂、电子厂作为生产用蒸汽,每年节约用煤6万余吨,意味着少排放3000吨烟尘、760吨二氧化硫。每年产生的4万吨粉煤灰卖给建材厂,变成了10万立方米的灰砖)、武汉盛博物理农业新体系产业科技园(科技园推广整合城市彩化、环境保护和物理农业生态科技产业)。
我校是武汉市环保示范学校,参与了科技部“十五”重点课题《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的研究,是武汉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科技教育有着良好的基础。我校承担的《城郊小学科学教育特色研究》课题已经在区科技局立项,且与区科技局、区科协等部门建立了友好的协作关系,他们都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上支持我们的科技教育。
三、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开放、合作、互补”的“学校——社区”科技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开发以社区科技教育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特色。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
本课题按三个层次确定研究对象:一是普及型研究对象,即全校学生。二是提高型研究对象,即各个兴趣小组学生。三是拔尖型研究对象,即以学校少年科学院学生为主。
2、研究内容:
1)社区资源在学校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社区资源的调查、分类、取舍
(2)社区资源应用的途径
(3)社区资源应用的效果分析
2)“学校——社区”科学教育协作方法的研究。
3)学校为提高社区公众科学素养服务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问卷、座谈、访问)、总结法(经验、 个案),比较法(分析、归纳)以及反思实践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研究。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2、4-2004、7)
1、调查研究。一是对我校学生科学意识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统计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科学探究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极大的探究欲望。二是调查我区进行科技教育可供利用的社区资源。组织师生到我区科技局、农科所、奶业基地、台商投资区、青少年科普基地等单位和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筛选出有利于我校进行科技教育的社区资源。以上两项调查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
3、组建课题组
(二)研究阶段(2002、4-2004、7)
1、形成研究协作体,开展课题研究。我校承担该课题研究任务后,与我区的农业、医药、饮食、环保、气象、国防等相关部门协作,形成课题研究协作体。在区科技局、区科协、团区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丰富的校外科技教育活动。
2、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我们以《身边的科学》课程开发为重点,从2001年开始,开发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科学课例。
3、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科技活动。按照丰富学生生活、增强科普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这个目标,勇于开拓,大胆尝试。
(三)成果运用阶段(2004、7-2006、5)
(1)学校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本校推广应用。教师们转变了教育观念,关注各自学科的科学教育,并有意识地强调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相互关系,并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中去,懂得怎样运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改变社会,改善生活。
(2)校本课程、活动课例的开发。逐步建立“课堂渗透、社区考察、科技小发明、实验研究活动”几大阵地,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家庭教育等资源,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
六、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通过调查、筛选,明确了可供学校科技教育的社区资源
我校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进行了四项调查:其一,“在校小学生科学意识的调查”,课题组在我校3-6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旨在了解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态度、探究的精神以及科学小探究实践活动的问卷调查。其二,“学生熟悉的科技资源的调查”,课题组在我校学生中进行东西湖本地区资源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从哪些地方、那些渠道可以获得有关科技知识。其三,“学生课余兴趣、爱好的调查”,了解学生在家里看电视节目看得最多的栏目,看课外书籍看得最多的是哪些书籍,外出游玩最感关注的是那些方面。其四,“社区科技教育资源的调查”,课题组的成员到我区科技局、农科所、奶业基地、台商投资区、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调查。
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归因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学生对科学探究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极大的探究欲望,有的学生表现出很坚定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二是学生对本地区的资源情况不是很了解;三是学生在课余很喜欢看科技方面的电视和书籍;四是东西湖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可以利用,课题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探索“开放、合作、互补”的“学校——社区”科技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探索“开放、合作、互补”的“学校——社区”科技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科技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在了解“塑料大棚”的作用与特点时,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到社区去,实地观察农用的塑料大棚。学生们亲自动手测量塑料大棚中的温度、湿度;请教农艺师控制大棚温度、湿度的办法,了解大棚蔬菜种植的方法及原理等问题,学生既了解了农业种植的方法,又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技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学科教学中,科学知识无处不在:生命科学(如人体知识、植物知识、动物知识等)、物质科学(如有关日常物品的观察、运动和材料的加工、分类等)、地球与空间科学(如自然现象、地球的表面和变化、太阳系、地球物质与人类的关系)、军事科学(如军舰、雷达等)、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如信息的传输,生活中的高新技术现象等)、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通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信息,培养学生感知身边科学技术的存在,形成科学技术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初步印象,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积极情感。
2、科技教育的学习是“合作”的。
我校承担了课题后,在区科技局、区科协、区团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我区的农业、医药、饮食、环保、气象、国防等相关部门共同合作,按照“丰富学生生活,增强科普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这个目标,开展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科技活动。
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参差不齐的,在组织开展的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最终共同得到提高。
3、科技教育的资源是“互补”的。
科技教育可以通过主学科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来渗透,但是如果脱离了实践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科技教育的资源必须整合,从功效上看,必须实现互补功能。在开展校内科技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了包括“生态”、“饮食业”、“奶业”、“农业”等四大方面的研究活动。
在生态研究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以“鸟与人类”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活动。主要活动有:学生们养鸟,写出观察日记,调查我区的鸟资源以及鸟类繁衍、种类的增减情况和原因,举行“爱鸟”征文,主办“鸟与人类”的专题小报,进行“鸟与人类”的专题讲座等,让学生从对“鸟”的研究中领悟到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
在饮食业研究方面,我们主要以“台商投资区”为主要对象展开调查。主要活动有:调查我区饮食业中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资料,学校组织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们参观了“台商投资区”的“统一方便面”、“百事可乐”、“脉动”“乐百氏”等生产基地,学生们对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采访,了解了生活中经常吃、喜欢喝的饮食的制作流程,看到了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以及严格的卫生检测手段,写出了实践活动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身边的科普知识浓厚的兴趣,激励着学生在课外继续研究这些方面的知识,培养了科学精神。
在奶业研究方面,主要以我区牧业园为研究基地。在牛奶公司,学生们对自己每天喝的牛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边参观,边提出了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牛奶公司车间主任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最深,理解最透彻,让学生对牛奶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好的了解。此外,还调查了我区现有的“品牌”奶业的现状以及各品牌形成的历史,到我区“中百仓储”、“北冰洋超市”、“武商量贩店”等超市,调查这些品牌占市场的份额、日销售量、月利润以及质量反馈情况,写出调查报告。
在农业研究方面,主要慈惠无公害蔬菜基地为研究对象。主要活动有:调查了我区蔬菜种植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对蔬菜的新型品种做了调查,参观了蔬菜大棚,聆听了科技人员对大棚和蔬菜种植等科学知识及技能方面的讲解。
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到走马岭农场,参观了有著名的国际风景园,了解了许多植物的生活环境,并与美丽的桃花合影,既玩得高兴,又了解了植物的相关知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给家乡的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革,感受到科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给我区所作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爱家乡、研究科学、为家乡做贡献的欲望。
在区气象局、区农业局、区建设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组织学生分别参观了气象站、农科所、城市轻轨等地方,学生对气象、无土栽培、城市建设、高科技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2004年以来,课题组组织学生参观了主题为《南北极生物》、《鸟的天堂》、《海洋生物》等系列科普展,学生对此产生出极其浓厚的兴趣。我校“少年科学院”的“院士”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带动全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研究科学。
(三)开发出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活动课例
我校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各学科要求渗透科学教育,逐步建立“课堂渗透、社区考察、科技小发明、实验研究活动”几大阵地,与新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依靠社区力量、家庭教育等各项资源,开发科技类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我们以《身边的科学》课程开发为重点开发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活动课例,从2001年开始,,形成了以《身边的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例,如《我们周围的鸟》、《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周围的蔬菜》、《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周围的空气》、《雷达与我们》、《东西湖的奶业》等。在科技活动的开展上,我校紧密结合东西湖的“高科技农业园”这一特色,在种植、栽培、养殖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形成了《吴家山鸟类繁衍栖息状况及原因》、《农药、化肥在农作物中广泛使用带来的危害》以及《调查无土栽培的方法和技术》等课例。
七、取得成效
(一)学生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两年多的实验研究,科技教育以“活”的方式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里,自主、探究、创新方式学习,真正尝到了学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不仅仅对水的净化感兴趣,而且关注水源的污染问题;主动询问有关大棚种植的科学道理,了解无土栽培的科技水平含量。学生在省、市级科技比赛活动中捷报频传,车模队获省级四个第一名,航模队、空模队、建模队在市级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共60多人次,学生的特长在表现。
(二)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
通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参加实验的老师们刻苦学习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具体表现为:
教学理念的变革:参加实验的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要发动全社会的综合力量,要从向学生“讲科学”“读科学”转变为“做科学”。
教学方法的改变: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过度到从环境建设、问题预设入手、以孩子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为主、以教师、各方人员的适时指导、提炼牵引为辅的新型教育思路。在活动中,以为给了孩子更多的自己操作的空间和时间,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教学能力的提升:两年来,教师们在学习、讨论、实施、协作、总结、设置科学区域、查找资料,记录学生活动、整理方案成果的过程中提高了独立思考,缜密逻辑,撰写活动方案的能力。
(三)大量科学教育案例的编制整理
整个课题组在实验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努力拓展科学活动的内容,从小处入手,从身边的科学入手,编制、整理出系列科学活动案例,可对其它学校开展类似活动起到借鉴作用。
、讨论与思考
(一)科技教育的各主体:学校、家庭、社会包括学生自己对科技教育的价值认同以及相互之间如何有效的建立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等。
(二)东西湖区周围资源的利用,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组织协调工作到不了位,不能形成有系列的活动。
(三)教师力量不够,辅导力度不够,活动中,部分学生的收获不大。由于班额过大,也影响活动的参与面。
(四)通过调查、分析,根据我区和学校周边社区的发展,课题组认为还需增设与科学有关的课程。如:科技小发明制作课:开发结合当地工商业的发展类的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情况,鼓励老师开设航模、无线电操作控制类的制作与发明课程。商业信息课:结合本社区特点,开设利用网络搜索发布信息课程。品行教育课:开设国防教育、安全教育、日常生活知识类的课程。健康、环保课:分析校园的周边环境,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开发课程。
课题组组长: 周

课题组成员: 梁福勇
易伟华
周登峰

王传松
徐 宏
孙志卫



艾红英
王利琼

该研究成果获得东西湖区“十五”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1:50:04 | 只看该作者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2006年9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提高规划课题的研究水平和效益,促进教育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参照《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结合东西湖区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个服务”原则,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为实现东西湖区教育现代化,促进东西湖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东西湖地区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兼顾普及。
第二章
组织
第四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制定全区教育科研规划、指南和管理办法,审批全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组织课题鉴定,开展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促进教育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第五条  建立健全东西湖区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根据东西湖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对重大项目进行研究、评估和提供学术咨询。在学术委员会基础上建立全区教育科研专家库。
第六条  东西湖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以下简称“区教科室”)是东西湖区教育规划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负责全区教育科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同时还要履行区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七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 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发布,规划执行期间,每年组织一次滚动课题的申报和评审。
第八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设立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专项课题。根据需要给予部分重点课题和专项课题适当经费资助。凡被列为国家、省级、市级重点课题项目,亦列为区级重点课题。
第九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选题,要以本区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性、对策性和实证性研究,重视幼儿园、中小学及职业学校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应用。选题要把握学科前沿和改革实践需要,具有一定创新性或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
第四章
申报、立项
第十条  申报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是区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业务科室负责人。不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有两名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任实质性工作。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强,无不良记录。
2、课题负责人每次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但可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课题研究)。承担了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未按规定结题者,原则上不能申报新项目。特殊情况由所在学校书面形式说明原因,再由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裁决
3、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原则上须承担并完成过区级及以上重点课题;多次承担并高质量完成过区级及以上一般课题者也可申报。
第十一条  凡已在国家、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部门立项的课题,不再参加区规划项目的申报,但须将申报材料和立项证明交区教科室审核、备案。
第十二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自公布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工作,期限一般为三个月。
第十三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审批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填写要求:
1、申请人应根据课题《指南》和《申请书》的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每个课题限报一名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求本人意见。《申请书》须有课题负责人签名,经所在单位(如课题研究成员来自多个单位,则以主要参加者的所在单位为主)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加盖公章,承诺提供研究条件和承担课题管理职能及信誉保证。
3、明确课题完成时限。根据课题性质和成果形式,以研究报告或论文为主要成果的应用研究、调查研究、决策咨询研究等,完成时限一般2-3年;需要进行一定周期的实验研究或以专著为主要成果的研究一般为3-4年。
4、集体和个人都可申报。在规定日期内,向区教科室申报。
5、项目申请实行随时受理、集中评审的办法,每年集中审批一次,1030日前受理的项目,当年12月中旬前审批完毕。
第十四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其课题不予立项:内容和成果为一般性工作研究;在八五、九五、十五规划中其课题已多次重复立项,本次申报无新的研究内容。
第五章
评审
第十五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区教科室从本区科研专家中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科专家参加评审。凡申请本年度课题的学科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参加该次评审工作。
第十六条  区教科室负责组织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评审程序为:
1、资格审查和分类。区教科室按照本《办法》第十条和《申请书》的填写情况进行审查,合格者进入初评。
2、会议综合评审。对进入会议综合评审的课题,先由主审专家分别介绍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协商,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 产生本组拟定立项课题。
学科评审组须有应到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专家方能进行评审和投票,采取多数同意,即为通过。
对会议综合评审通过的拟立项课题,学科评审组签署评审和建议立项意见,提出资助经费建议。课题资助额度依据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各类课题平均资助额度和立项课题的实际需要确定。
3、区教科室对通过的拟立项课题进行审核、汇总和综合平衡,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七条  领导小组对拟立项课题和资助额度行使最终审批权。
第十八条  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评审纪律:
1、不得以任何理由查询或透露课题论证的相关背景材料。
2、会议评审情况应予以保密。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前,不得对外泄漏。
第六章
课题管理
第十九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区教科室对所有课题负有管理职责,重点项目由区教科室会同项目承担人及所在单位共同管理,日常管理以项目承担人所在单位为主。一般研究项目由项目承担人所在单位负责管理。
所有列入规划的课题都要按照本《办法》做好课题自我管理。课题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具体管理,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和督促。
第二十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后,应及时报告所在单位主管领导,主动接受本单位的领导和管理。还应尽快确定课题实施方案,在两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报送区教科室。
第二十一条  课题负责人应会同所在单位负责人研究课题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确保研究过程顺利实施。区教科室给予的资助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符合财经规定和纪律,接受财务检查和监督。经费使用的一般范围是:完成课题必须的资料费、小型研讨会议费、调查差旅费等。
第二十二条  课题重要活动、阶段重要成果,应及时报区教科室备案。每年11月底前,课题负责人应提交年度研究进程报告和下年度工作安排,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送区教科室。区教科室对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抽查或中期检查。
第二十三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区教科室审批:变更课题负责人;改变课题名称;改变成果形式;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因故中止或撤销课题。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二十四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区教科室撤销课题: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及社会问题;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与批准的课题严重不符:故意拖延不结题。对上述情况区教科室将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该项目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报科研项目,有经费资助的项目,将酌情追回部分经费。
第二十五条  区教科室在受理课题申报和验收结题颁发结题证书、成果证书的同时,适当收取课题评审费和证书工本费。
第七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二十六条  东西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均由区教科室组织鉴定。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填写《东西湖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并提供鉴定材料报送区教科室。
第二十七条  成果鉴定要求:
1、成果鉴定(评审)分现场会议评审、通讯评审和专家结题、验收等形式。
2、鉴定方式根据需要由区教科室与课题组协商确定。建议:一般课题采用通讯结题,重点课题和专项课题既可采用通讯评审方式,也可采取现场会议评审结题。
3、课题组先行提出鉴定专家初步意见,再由区教科室具体确定。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人,最多不超过7人。专家组成员由区教科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组成员及主要指导、顾问不能参加鉴定工作。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4、鉴定材料包括研究报告、必要的附件、研究工作总结及课题申请书复印件,须将所有材料提前两周交区教科室。
5、鉴定专家在认真通读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目标,实事求是地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区教科室综合鉴定专家意见后确定成果是否通过鉴定。
第二十八条  经区教科室综合专家鉴定不予结题的课题但确有修改基础的成果,课题负责人要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修改,修改后由区教科室组织二次鉴定。二次鉴定仍“不合格”的予以撤项。对专家鉴定不予结题且无修改价值的课题,由区教科室与承担单位协商撤项。课题负责人对不予结题的鉴定结果有异议时,可以申请复议。课题负责人申请复议要以书面报告说明理由,并有2名具有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联名提请或相关委托管理单位提请,区教科室可重新组织专家鉴定。同一课题成果只能复议一次。复议结果作为该课题的最终鉴定意见。
第二十九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予鉴定:获区政府及以上行政部门评定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成果的主要结论已被区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采纳;有证据表明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申请免于鉴定的课题也应填写《东西湖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
第八章
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第三十条  区教科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全区教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报道,支持优秀成果的出版。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学术意义的成果要及时上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界广泛宣传;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发布研究信息,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报告或学术研讨,促进教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三十一条  区教科室每年组织一次全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优秀成果评比、表彰,有关评比、表彰的具体规定,另行通知,表彰时间定为每年的教师节。
1、区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负责全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教科研优秀成果的评比、表彰,区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采取匿名方式评选(即所有参评材料一律不署名,由区教科室统一编号)。评选过程一般采取先分类初评,再交叉复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确定授奖的项目及等级。
2、评选结果经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批后,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3、获奖专著、论文、调研报告、研究报告、软件等作品将陆续刊登在《东西湖教育》和《东西湖教育信息网》上,并向其他报刊推荐。根据需要每五年有选择地汇编优秀成果出版。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7:02 , Processed in 0.19653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