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的肺腑之言
2009年06月14日 [zt]
时下,一年一度的报刊发行战场硝烟弥漫、如火如荼——党报党刊,定期发布各地订阅量排名表、进度表;都市类报刊,买一(年)送一(年);时尚类报刊,买报刊送化妆品、送影碟;工青妇类报刊,办活动、搞竞赛、促发行……把一出出报刊发行的“大戏”,演绎得惊心动魄、眼花缭乱。作为报刊发行大军中一个重要方面军的教辅类报刊,基本上是靠发行量吃饭,更是极尽各种方式和手段,紧盯、拼抢基础教育教辅读物这块最后,也是最大的“蛋糕”。 教辅类报刊由于与生俱来的属性所决定,其读者对象和目标消费群体锁定在庞大的未成年人——中小学生身上。一份教辅类报刊,只要它的定位足够准确,读者群足够细分,与高考、中考试题“撞题”的几率足够高,还有一个业界都心照不宣的秘密:给出的发行折扣足够诱人,那么,这份教辅类报刊就可以拥有足够“喜人”的发行量。
但是,教辅类报刊庞大的发行量数字背后,却有四大难题一直与其形影相随。
难题之一:教辅报刊发行量“水分”过大
●教育报刊出版周期的水分。以报纸期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的《XXX学习报》、《XX周报》、《XX辅导报》为例。这3种教辅类报纸每周只出版一期报纸,那么一年也就是50多期。可是,都市类报纸一年却至少要出版发行365期。所以,教辅类报纸的庞大期发行量,与都市类报纸看似只有100万,甚至几十万份的期发行量相比,总发行数量就没那么吓人了。
●教育报刊无节制分版的水分。上述3种教辅类报纸,其分版、扩版的数量,既开了业界的“先河”,也创造了业界之最。这3种教辅类报纸,一个刊号的分版、扩版数量均超过了100个。那么,1600万份的期发行量平均到100个版本的分版、扩版报纸上之后,挤出“水分”的发行量还有多少呢?10多万份而已!至于那些期发行量只有20万份、30万份的却分出了10余个版本的教育报刊,他们的发行量“水分”有多少,应该更是一目了然的。
难题之二:教辅报刊发行量“质量”不高
●教育报刊发行量“质量”不高,首先体现在广告价值的增值性和附着性不强。虽然教辅类报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和庞大的市场发行量基数。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即使某种教辅类报纸,它的期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600万份(周报)的“天文数字”,由于其读者对象是购买力相对较低的中小学生,对于高水准、高端消费的广告客户来说,它仍然不具有太多广告价值的增值性和附着性。即使是面向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成人教育报刊,相对其它都市类、时尚类、娱乐类、消遣类社会报刊来说,其对广告商的吸引力仍然非常小。
●教育报刊发行量“质量”不高,还体现在无效发行方面。所谓“无效发行”是指一些教育报刊,尤其是一些教辅类报刊,为了稳定某地区某个报刊品种的发行量,不惜以“惊人”的高折扣打价格战。据行业内一些消息灵通人士说,有的教辅类报刊的发行折扣已经高达60%-65%,甚至70%。这些报刊的出血大比拼,即使是发行量上去了,能够稳定得住吗?即使稳定住了发行量,报刊社还有利润吗?
难题之三:报刊发行量统计机制不科学
以某教育报刊社今年报刊的期发行总量为例。
●省外发行量数字既包括报刊社发行管理部门统计的邮局发行数字,又包括各报刊编辑部省外发行数字,也包括报刊社社属发行公司的发行数字,还包括一些与报刊社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发行站点的数字,甚至还包括一些自然订户的零星数字……这些五花八门的渠道、系统汇总的发行数字既有交叉,又有重叠;还有出于不同目的和原因的漏报、瞒报、虚报,结果是,最终的统计数字成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数学难题。
●省内发行量数字同样包括报刊社发行管理部门统计的邮局发行数字,又包括报刊社发行管理部门统计的自办发行数字,也包括报刊社社属发行公司发行数字,还包括报刊社“大责任人”“小责任人”(包干负责地市级的报刊发行总量的为大责任人,负责县、区级的为小责任人)的发行数字。还有一些发行空白县、薄弱县实行特殊发行政策的责任人及编辑部的发行数字。同时,还有直接与报刊社发行管理部门联系,或者直接和报刊编辑部联系“送订上门”的发行数字……但是,所有这些发行数字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需要报刊社发行管理部门具有极强的分析分解能力、超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才能划分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各自归属。
●印刷厂开机印刷数字与实际印数不符。由于教育报刊发行的特殊性,决定了许多教育报刊,尤其是教辅类报刊的发行具有学年特点、学期特点,上半年特点、下半年特点,初始年级特点、毕业班特点,预估数字特点、印刷厂开印数字和实际发行数字一般相差较大。而且,各报刊的追加报数,印刷厂的多次印刷成为教育报刊的家常便饭。
难题之四:报刊发行成本居高不下
●邮局发行费率长期相对固定在较高的水平——教育类报刊维持在40%左右,教辅类报刊维持在35%左右,使得邮局发行费率饱受诟病,但是,邮局发行的良好信誉是其它渠道无法比拟的:从不拖欠报刊款。河南教育报刊社无论在期发行量达到700多万份的高位,还是下滑到500万份的低点,邮发报刊的总量始终保持在60%以上。
●自办发行费用节节攀升,一是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行折扣逐年增加;二是邮寄费用和标准不断提高,过去码洋的5%、8%就可以邮寄的报刊,目前要付出12%甚至更高;三是部分发行员胃口越吊越高,省内考察、业内考察已不满足,纷纷要求“跨地区考察”“跨行业考察”;四是发行会议规格不断提高,会议规模越来越大;五是各种各样的奖励支出越来越大:对大、小责任人的奖励,对编辑部的奖励,对发行公司的奖励,对发行员的奖励,对先进市(县、区)的奖励……金额、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
相对而言,邮局发行部分的统计还比较准确,难度最大的是报刊社自办发行部分数字的统计、分解和界定。对于自办发行的费用,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诉求,发行量上涨的因素和幅度也不尽相同,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如自办发行的邮寄费用,邮发、物流、铁运(还分快运或普通货运),不同的方式其费用相差悬殊。走铁运省下来的邮寄费用,不妨用到提高发行折扣方面。这既增强了市场 竞争力,又间接节省了发行成本。也就是说,发行折扣应该因对象、渠道等灵活多变。
报刊社发行政策的导向性、合理性问题,也是影响报刊发行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同一个发行主体发行的多种自家刊物政策不平等,导致刊物的市场待遇不平等,造成发行主体在发行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某种报刊在本报刊社因为品牌、服务对象,甚至负责人原因等,而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这就对低政策待遇的报刊在发行上形成了自我抑制效应。
因此,迅速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的教育报刊发行办法,便捷、准确的发行量统计机制就成为各家教育报刊社的当务之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