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兰州 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0 09:1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底蕴与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吸引投资、发展城市经济和进行城市建设的有力保证。塑造好的城市形象,必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使兰州在加速推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在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冰提出要在新形势下塑造提升兰州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兰州知名度,为实现兰州率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建议。
    历史名城、丝绸之路重镇、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说起兰州,兰州人和来过并熟悉兰州的人恐怕都会报出一大串重量级的“头衔”。这令兰州人感到自豪。但就是这个有着重量级“头衔”的城市,却引不起国人的关注,甚至还有不少人甚至连兰州在哪里、是不是省会、是哪里的省会都不知道。这足以令兰州人深感悲哀了。
    兰州是该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该把自己良好的城市形象向世人展示了。
    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从未动摇
    “从古至今,兰州都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在谈到兰州的城市形象时,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正春告诉记者,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从古至今,都在西北乃至全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现代,虽然名气不如古代大了,但兰州的重要性却丝毫未减。”张正春向记者分析道,“论交通,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论科技文化,兰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科技教育基地,全市拥有科研开发机构7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论资源,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中心,境内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
     兰州市知名度不高负面报道不少
    “非常可惜,兰州目前的知名度与重要地位无法‘名副其实’,正由于知名度太小,兰州无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张正春坦言,目前兰州不仅知名度不高,甚至还有不少的负面事件在影响着兰州城市形象的建立。
    这两年,兰州的知名度的确提高了,“杨丽娟”事件、牛肉面限价风波、房价一高再高等事件着实令兰州在国人面前“火”了一把,但这种“知名度”的提高可不是兰州人想看到的局面。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吴晓军认为,虽然这只是存在于兰州的个案,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兰州的对外形象,理应引起兰州人的反思———中国的几何中心、丝路重镇、全国唯一一座由黄河穿城而过的大型城市、强大的人才优势……兰州那么多优秀的、令人称赞的事物为什么就引不起国人的注意?
    兰州的对外影响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很弱,甚至赶不上同处西部的乌鲁木齐和银川。外界对兰州的了解和认识离我们的发展实际还有很大差距,外界有些甚至对兰州还很陌生。据不完全统计,前些年,有50%的兰州人到东部发达城市去都会碰到诸如“兰州在哪里?”“兰州现在是不是还有骆驼?”“你们那里有柏油马路和电灯吗?”等等令人尴尬的问题。市政协副主席张荫林曾在“两会”期间指出,外界对兰州的这种认识与实际发展水平的巨大悬殊不仅有伤兰州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为严重的影响是给兰州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带来障碍,不利于招商引资。
    宣传不到位城市形象塑造仍有“硬伤”
    城市形象包括内在涵养与外在表现等多个方面。因此,兰州市对外影响不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兰州市对外宣传的力度仍不够,令外界对兰州认识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兰州目前的确还存在着不少阻碍城市形象建设的“硬伤”。
    张荫林分析认为,外界对兰州认识不足,出现认识差距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的先天劣势令外界存在思维上的惯性,始终把“西北”与“落后”联系在一起;二是区域内的各项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排名靠后,使得外界在认识上过分放大西北落后的程度;三是外宣经费投入不足,令媒体无法策划实施大手笔的、持续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外宣活动。这些树立城市形象的“硬件”条件令我们与发达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在“软件”方面,兰州也仍有不足。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彭金山认为,一个城市的素质内涵同样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起着无法忽视的作用。城市内涵往往是通过生活在这里的人表现出来,不管去哪里,不管做什么,人总代表着所在城市里某些特有的观点和想法,不自觉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形象大使”。相信不少兰州人都对兰州出租车司机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他们好,而是因为高峰期打车的困难、因为司机们的傲慢无礼。兰州出租车从业人员给本地人都会留下不好的印象,就更不用说人生地不熟的外地来兰人员了。此外,环境欠佳的牛肉面馆、杨丽娟事件……举不胜举的负面例子,也成为兰州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一块“硬伤”。
    提升城市形象重要性引起市委重视
    当前,城市对外宣传工作在城市竞争中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游人的“金字招牌”,可以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
    所幸,兰州市已认识到兰州树立对外形象的重要性,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冰提出,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多形式、多渠道地扩大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外地客人来兰州旅游、投资,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目前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外宣办等相关单位邀请专家、学者成立了兰州形象对外宣传战略研究课题组,已着手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塑造提升兰州形象、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迈出了树立兰州市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一步。
    提升城市形象要抓住着力点
    “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不能贪大求全,要抓住着力点,练‘一指禅’,集中所有力量把兰州的良好形象推广出去。”在谈到兰州城市形象如何塑造时,兰州日报主任记者肖兴吉提出,要在做好城市形象定位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工作,全力营销、推介兰州,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的塑造包括内塑涵养、外立口碑两方面。内塑涵养是一个囊括城市景观、市民形象、文化底蕴、经济实力、政府形象等方面的整体反映,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外立口碑、推介兰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营销手段的体现。“这些年,兰州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水均益、李修平、朱军等人就是从兰州走向全国的。他们对兰州仍怀有浓厚的‘家乡情结’。”肖兴吉告诉记者,他在为《老柿子树》的主演、在甘肃长大的陈逸恒做高端访谈时,陈逸恒表示为自己长在甘肃而自豪,希望能为甘肃、兰州的发展尽一份力。“这些都是人才资源优势,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这些优势营销、推介兰州,应该从这些出自兰州的名人中选择一位‘形象大使’,通过他们的知名度,达到对外宣传兰州的目的。”肖兴吉认为,合适的“形象大使”将对提升兰州城市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
    扩大城市影响力宣传工作是重点
    “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兰州的影响力,宣传工作是重中之重。”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于维民提出,目前兰州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宣传工作不容忽视。一方面要正面宣传兰州、褒扬兰州人,旨在扩大兰州好的声誉。另一方面,面对目前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状,对我市负面事件也不能单纯地去“捂”、去遮掩。他认为,面对负面形象,关键是负面问题出现后,政府怎么面对、处置、改变,媒体要做到不护短、不遮丑,重点宣传负面问题的治理整顿、改正补救,善于用前后对比的事实宣传来改变大家的看法,达到树立兰州对外良好形象的目的。
    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高益群提出,应努力加大投入,并树立大兰州的理念,通过在国内主流媒体展示兰州形象,创作以兰州为背景的歌舞、戏剧、影视等文化产品以及挖掘、整理、提升兰州地域文化等多种方式,充分整合资源,扩大兰州的对外影响,有力地提升兰州乃至甘肃在全国的知名度,为未来兰州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做好宣传工作,就必须要关注我市‘两报一刊’(《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兰州学刊》)”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汉河提出,近年来,兰州市主流媒体的工作在不断改进,版面越来越鲜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可读性也越来越强,在此基础上,“两报一刊”要扬长避短,增大信息量,提高关注度与思想深度,成为有兰州特色、具有吸引力的媒体,引起外界的注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4:01 , Processed in 0.06515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