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盗墓史》的阅读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5 17:2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盗墓史》的阅读价值

张海焘
  去年以来,以盗墓为题材的小说《鬼吹灯》屡登排行榜。在这片热闹之中,一部严谨的专著《中国盗墓史》也再版(九州出版社)上市。   《中国盗墓史》以“插图珍藏版”的新颖面目推出,一改几年前初版时开本小、装帧简单化的模样,作者王子今教授也支持责编改换的全新风格。于是,一部学术专著,以生动通俗的形

式展现出来,赢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上市不久再次加印,印量过万册,《南方周末》、香港“凤凰卫视”还对子今教授就此书所涉问题作了专门采访。   除去《中国盗墓史》上述形式方面值得一提的特色之外,我还想说说在内容上,这本书至少有这样一些阅读价值。   首先,这是一部在中国社会专题史上填补空白的重要著作。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中国社会史展开着分门别类的专题研究,并有所著述,例如《中国乞丐史》、《中国典当史》(二书已由九州出版社再版)、《中国娼妓史》、《中国妇女生活史》、《中国风俗史》、《中国婚姻史》、《中国服装史》等等,那么,《中国盗墓史》则是这方面唯一的且学术水准很高的专门著述,它曾得到历史学家方诗铭先生如此的评价:“这部杰出的新作为当前史学研究填补了重要空白。”其实,从内容来看,它远远超过了盗墓的范围。从原始社会的平地埋葬及特点说起,直到后来陵墓凸起的演变,厚葬与反厚葬的历史之争,历代坟墓掘盗史实与特点评析,掘盗者的技能、动机心理分析,掘盗与反掘盗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涵义分析等等。子今教授把范围扩展到了对“葬”、“墓”、“掘”、“盗”等等方面的研究与考证,由此展开了一幅生动丰富的历史画卷。   其次,用这本书可以看到对待生死、对待墓葬的问题上如何演绎我们民族的特色。中国自古以来“轻生而重死”。这是说:对于一个人的出生,所做的庆贺,可能要简略些,但是对于一个人的死亡,所做的别离安葬,却远远地要重大得多了。个中原因,本书结合墓葬与掘盗的历史,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大体来说,人们对于死后事的极端重视,有亲情孝道的敬怀之心在起作用,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们普遍相信,人死之后,灵魂还在,需要安养,又相信先人的墓葬对后人的命运关系重大,比如祖坟的安隆、风水、气势之类,对于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再加之社会的富贵等级炫耀心理等等,于是,自天子以至庶民,人们普遍地慎待对死者的丧葬安置,并常常为之极尽之能事。而同时也就展现了另一个相应的反面,即对于死者及坟墓的掘盗毁侮,也显得有了很重要的利害意义。于是,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坟墓具有了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价值,并围绕着它一直发生着太多的事情,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再者,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在中国历史上,另有一类明智的生死观、墓葬观存在,这些正是今天值得我们发扬光大、推为风气的民族思想精华。例如,在书中,我们看到,在春秋时代,孔子、墨子、管仲等一些杰出思想家、为政者,以及《吕氏春秋》、《孔子家语》等典籍的作者们,乃至后来著名的政治家曹操及其子曹丕,就针对厚葬之风及随之而来的掘盗之害,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他们反对厚葬。这些思想和主张,至今读来仍觉有许多中肯之处,启发良多,实为我们民族观念风俗的健康发展所必须借助和依赖的重要思想来源。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经常发生盗墓案件,有识之士就不断指出,是土葬、厚葬之风提供了此类案件高发的可能性,因此应提倡移风易俗,提倡火葬、薄葬厚养。如果我们回到历史中去,便会发现那些明智者们的思考和见解是何其相似。   当然,《中国盗墓史》的值得阅读之处是多方面的,这里不过是有感而发,一孔之见而已。还是让有心的读者去慢慢品读吧,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40 , Processed in 0.1074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