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1 16:40:47
|
只看该作者
走在语文的路上(3):语文之路上的樵夫
17、
《邵思农》:走进昆山第一课
我来昆山应聘,学校让我上的课文叫做《邵思农》。
我觉得,我之所以能被昆山国际学校录用,都是因为我的课与我的材料。我认识到,我在往日里对语文教学的不断的努力与进取,终于能够在一个新的领域里仅凭我的能力而得到承认。按理说,我的年龄、我的长相以及我的拙嘴,所有这些是没有一项有优势的,甚至都是劣势,但是,他们录用了我。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非常感谢昆山国际学校,感动他们的胸怀与用人标准。
事后听说,听课的老师对我上的这课是很满意。我也感觉那一课上得很漂亮。漂亮在哪里呢?其实,这件课的设计只有一个小小的亮点,而这个亮点也完全是从北京的一个特级教师那里借用来的。这个亮点就是整个一节课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来展开的,这个问题就是:请认真阅读全文,在邵思农之前加上一个词语,说说,这是怎么的一个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为了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邵思农是一个怎样的人,都去认真地阅读原文,从原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蛛丝马迹。整个一节课,学生紧紧扣住原文,积极主动地发言,挖得很深,也说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
后来,我被应聘到了昆山国际学校,当时我上课的学生,许多人见到我都直接叫我“邵思农”了。
18、
我的第一个真正的实验班
从1981年到现在,我已工作了26年,在这26年里,我教过小学语文,教
过高中语文,当然最多的是初中语文,有23年之久。但是,在这23年里,认认真真地叫语文的可是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是多年带初三,一是担任教干事务多。
我觉得,有两个时间段我是认真教语文的。我这里说的认真,意思是自己感觉愿意更是兴趣高涨的。这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在1986年,一个是在2001年至2004年。1986年是我直接从高中下来带初三,是第一次。那时,已经对应试教育很在意了。我也只是一个班主任。我在语文教学上很用功,用功的主要方法是语文课文每课都有自己亲自拟的综合练习,一课一练,步步为营,因此,那一年我的中考语文成绩很好,我班考得很辉煌。现在想来,如今新华书店教辅用书柜台上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练习就类似与我当年的一课一练。这段时间我的语文教学的得意在于善于应试。
到了2001年,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昆山,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别的没有半点职务。这是多么好的一段时光。我从初一代起,这个班级也就成为我的第一个真正的实验班。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我基本上主体不是按照应试的模式来做的,而是按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来进行的。这个时间的我很不愿意与习惯与应试了。在班级里,我基本上是按照我的《从理念到实践:新课标下的新语文构想》一文中所设想的那样来实践的。
说实在的,这段时间里,我的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是,我感觉他们的语文素养类的东西在增长。我的语文思考也特别的活跃,在这段时间里,我写了很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而且,都是来自我的语文教学实践的。
19、
版块设计、综合实践与主题教学
对于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我一直没有拉下过,我会不时有着一些新做法。但是,过去一段时间,我的一些做法总体上来说是比较简单肤浅的。从2001年开始,我真正地在开始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的时候,我有的的一些做法,自我感觉在周围还是比较新的早的。这主要表现在板块教学、综合实践与主题教学上。
我特别喜欢板块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我觉得这种设计过程清晰,节奏感强,转承起合自然,环节之间紧扣。比如,我在《麦琪的礼物》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是这样的:
以爱的名义幸福对方
——《麦琪的礼物》品读
导言
一、概括与复述:读文勾其要,情节了于胸。请复述小说的情节,或用简要的语句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二、质疑与探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说说,你读了《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以后有哪些疑问,以及你读了《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以后,觉得哪些地方很有艺术性,包括情节构思、语言运用、人物刻画等等方面。
三、迁移与表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请你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来完成下列问题。
四、拓展与视野:文章千古事,观感在我心。阅读小小说《爱情的味道》《藏在手机里的爱》《晕车》等,综合《麦琪的礼物》的阅读体会,一篇阅读随笔。
结语
类似这样的课堂设计太多太多了,几乎成了我的一种教学风格。后来,我知道了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老师余映潮,他就有这样的特点,而且,“板块式”设计已经是他的专利了。我也为我自己高兴,因为,抬高一点自己的话,我们想到一块了!
提到综合实践,我有一个得意的案例,就是《小题大做,益处多多》。这个案例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比中,从昆山到苏州,再到江苏省里,一路得冠,连着获得了三个一等奖。这个活动的大致的做法就是对我们司空见惯的班级出黑板报这样的事情,用心用意地做足做好它,把这个看似简单但又有很大空间的事情做得精致起来,从而,更大地发挥出黑板报的价值。对于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我是一直比较青睐的,而且不断地实践着的。
主题教学我也是常常试着做的。记得在我们还没有使用苏教版语文教材之前,用的是早一些的人教版教材,这个教材虽然是按单元编写的,但是,单元的主题感很不强,于是,我就进行整合,定立主题,以主题统领教学。为此,我还写过一篇《改造单元教学:缘由、实践与思考
》的文章,谈如何使单元教学的主题性更强些。我还整理过一个主题教学的实践过程,写过《遥望科学的星空:主题式阅读示例》一文。
20、
《水果》:让我开始迷恋课堂设计
2005年的春天,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想上研
究性的课,于是,我就会“不知羞耻”“不知天高地厚”地争取上课的机会。在一些人看来,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大年龄的人了,水平成就也不是怎么样的,还要上什么课?人家都不想上公开课,而我还乐此不疲。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到昆山二中借班上了一节课,题目叫做《水果》。这节课上的很不错,大家的评价也很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信心。接下来,承蒙领导的厚爱,还让我到另外几所学校上了这样的课,而且,有示范课的意思。
后来,我跟一些朋友讲,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开始是“我要上”,也许后来就是“要我上”。我感觉,我对上课有那么一点点天赋呢。
《水果》成了我继续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跋涉的加油站。
21、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入境头是为了做研究
我上课从来没有上过镜头,在摄像设备日益进步而走入寻常学校的今天,我也想看看影象自我。于是,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我在玉峰上了一节有录象的课。
这次上的是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了上这课,我设计了十种课堂教学思路,然后确定了一种,当然,我也是在做另一种研究,就是一节课的多种设计。
看着自己上课的录象,真有点啼笑皆非,我从来不知道自己上课的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好在我之所以要录象,就是要自己研究自己,解剖自己,完善自己的,所以,笑了之后当然就是思考了。
22、
嘉兴:想唱就唱
2005年的4月份,我第一次走出家门到外面上课了。
我去了嘉兴。因为浙江的嘉兴每年都有个南湖论剑活动,这次的语文论剑主
题是多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选择的课题是歌词与语文课程。
我给我的课取了个题目,叫做《阅读歌词:让我去追让我去飞》,还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一、流行追追追;二、经典我放送;三、赏析ABC(赏析歌词的基本方法是:富有哲理、生动叙事、巧抓细节、化用诗词、语言精妙、用意含蓄 );四、小试123;五、真我新声代;六、与流行共舞。最后,还有个结语:钟爱音乐,因为爱,所以爱,吟唱歌词,想唱就唱唱得漂亮,赏析歌词,爱你没商量,辨别歌词,给我一双慧眼,运用歌词,让我去追让我去飞。
自我感觉上这课很好,课堂气氛很好,学生比较活跃,我也是“想唱就唱”。课后评价总体较好,一些指瑕的意见大致是这样一些,一是选择的歌词还不够“新”,有好多的歌是过去的歌,没有很贴近学生;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唱的是不是多了;三是关于赏析歌词的方面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总结出来,而不要教师事先概括好。后来,还有人对这次南湖论剑的几节课做了分析写成文刊登在了《中学语文教学》上了。
说实在的,我不是不接受意见的人,但是,对于这节课的这三点意见,根据我的理解,我大多是不能接受的。其一,选择歌曲是要贴近学生的,但是,不代表学生爱唱的就是都适合选来做赏析的,典型的就是《东风坡》。这首歌学生爱听,歌词也很好,但是,对于一个普通的初二学生而言,就不宜拿它来作为歌词赏析的例子。其二,我唱歌有我唱歌的道理,我唱的其实也就是相当于读歌词而已,很短很少。主要是为了体现歌词欣赏这样的课而已。我也是尽量地叫学生唱的;其三,不是不管讲什么都适合用归纳思维的方法的,有时候,演绎思维也是非常必要的呀,对于本课教学而言,我看是非常必要的。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非常感谢嘉兴的,她是我能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来审视自己与激励自己。
23、
岳阳:无名氏上《无名氏》
2006年暑假,我参加在湖南岳阳举行饿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研
修班的“课堂风暴”板块上,我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与全国青年教师优课大赛一等奖的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郭初阳三人同台上课。对于这样的阵容,我是受宠若惊的,我说我是“无名氏上《无名氏》”。
对于这次上课,我感慨很多。感想概括为三个关键词:锐气、底气与生气。
先说锐气。按理说, 像我这么大的年龄又不是什么名师,给谁都不会想到要在像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这样的地方上去上课,然而,我要,我敢。别人都说我还有些锐气,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有着这么一股锐气。我觉得,我的难能之处就在这脚大脸丑不怕羞这点上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但我把它看着是好事。
这次研修班中学语文课堂一共安排三人上课,韩军、郭初阳与我。这三人排列在一起其实是很不协调的,根本不是三足鼎立的态势。韩军是全国早就很有影响的语文特级教师,郭初阳是当下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生代教师,而我是什么?相比之下我什么也不是。主办者还在中学语文课堂的海报上印上“课堂风暴”的字样,真是对我既是抬举也是压力。好在我,虽已年近半百,但似乎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体验既是财富,经历就是经验。不管怎么说,我在这么大的场合下上了,与他们在一起同台上了,我觉得,我已挑战了自我。
再说底气。锐气是要的,但光有锐气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还需要足够的底气。《无名氏》的公开教学使我在一次发现了我的底气的不足。
《无名氏》这篇文章不是教材里的,是最近出版的《200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里的文章,是2005年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选这样的文章?原因只有一个,我不想重复自己,我要选择自己从没有上过的文章。
这样,备课就有难度了,没有任何现存的资料可以参考。我就喜欢这样挑战自己。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读呀读呀,上网查询资料,希望与原作者通话交流,可是人家没有这个愿望,我找朋友在一起交流讨论,与网友交流等等,理解一篇文章也真是不容易。
在反复阅读与大量交流的基础上,我写下自己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与体会。我觉得, 在一篇的教学中,对于文章的理解是第一位的。法因文生。一些老师之所以课上的非常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教材理解得到位。这也是一个教师底气的重要体现。
《无名氏》的备课过程让我再一次感到自己底气的不足,对有些问题似乎怎么也搞不清理不顺弄不透。
最后说说生气。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个人阅读的过程。这里有着与学生在特点环境里互动的过程,因此,这个特点环境下的互动是不是有生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平时,我的课大多以有生气为特色的,可是,这次在岳阳上课感觉就是课上明显没有生气,师生都很沉闷,我感觉自己在台上时头脑里简直就是空白,平日里的活力与幽默似乎都没有了,学生也很沉闷。后来,我反思总结,觉得问题就是出在自己的舞台经历的缺乏,再加上当时与学生的交流比较仓促,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一切都需要经历。这是我的结论。
24、
我所做过编辑工作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做过一些文字编辑工作,编过一些“书”。
最早的时候,那时91年前后,我参加编写过《作文百技》(91年3月中国卓越出版公司)、《文言文纵横举要》(93年4月知识出版社)、《现代文阅读指津》(96年3月南京大学出版社)。
后来,我参加我们县的教育局丛书编写组编辑过《灌河春潮:灌南县普九纪实》《灌河涛韵》《春风化雨泽乡梓》等。
再后来,我编了自选集《耕耘集·刘恩樵教育教学论文选》( 1997年11月)、《杏坛散记·刘恩樵教育教学随笔集》( 2000年5月)、《小窗自记·刘恩樵生活随笔集》 (2000年5月)、《E网师话》(2004年7月)、《地球村叙事》(自2007年5月)
在学校里,我还参与编写《昆山国际学校发展纲要(2003--2008)》、《教育求是论坛》(校刊)、《新空气》(学生文学刊)、《把耳朵叫醒》(学生随笔精选)等。
在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我还参与编辑《新教育实验简报》等。
这些编辑工作,一方面锻炼了我的文字工夫,更多的是让我有了展示创意的凭借。我每参与一个编辑活动,我都会努力地尝试创新,在版式以及文字上,我总会有一些新颖的设想。
编辑工作,应该说是我的语文生活的一个方面,也应该说是我的一项擅长。
25、
网上教研组:第三次“创业”
2007年3月,我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里成立了一个“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
我在给每一个愿意参与这个特殊的教研组的网友的短信里这样说:
老师
您好
我是苏州昆山国际学校的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一直对语文教学很喜好。我总希望能与一些志同之人在一起真诚地讨论与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于是,我想成立“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聚合几位朋友一起探讨研究。
我的大致想法是,
一、不分地域、性别与年龄,在“初中语文教师”与“完全自愿”这两个前提下,聚合大约10个人左右,组成“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
二、搭建三个交流平台,一个是建立一个教研组公共博客;二是建立一个QQ群;三是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论坛上设立一个“初中语文教研组”专帖。
三、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以“相互激励、你帮我助、交锋研讨”为基本姿态,以“日常交流、定期研讨”为基本模式,以“民主平等、开放进取”为基本原则,以“提升个性、共同进步”为基本追求。
申明一点:我的语文教学能力也是一般。
谢谢您的关注
刘恩樵
2007-3-15
这个“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成立后,应者很多。让我感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与价值。
我曾戏称成立“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是我的第三次“创业”。
第一次是我在灌南新安中学的时候,我曾联系起全县几个在语文教学方面很努力的青年,打算成立一个自发自由的语文研究的团体,那时候,只是简单的愿望,寻找几个志同之人常在一起探讨探讨。可是两次活动以后,就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了。
第二次是在昆山,我又如此成立了一个语文沙龙,而且也得到一些领导的支持与参与。活动的开始开展得很好,后来,还是未久而终。
这一次,我又借助网络成立了这样的组织,但愿能有可持续发展下去。
这样的事情只缘我的语文情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