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阎连科:立场即人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9 08:3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阎连科:立场即人格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27日   18 版)
阎连科,著名作家,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9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情感欲》、《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为人民服务》、《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中、短篇小说集《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10余部,散文、言论集6部;另有《阎连科文集》12卷。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20余次。其作品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大利、荷兰、挪威、以色列、西班牙、塞尔维亚等20种语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2004年退出军界,现供职于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作家。

    阎连科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对自己来说,最可贵的品质就是绝对的个性化,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他大概没能预料发出自己的声音,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他大概是中国作家中争议最多的一位,一些作品的遭遇曲折离奇,足以写成厚厚的传奇故事。
    他写小说曾经一天数千字乃至上万字,让同行咂舌。后来因为腰椎病,他再也不能坐在桌前写,甚至连稍长的一封信也不能写了。每当他趴在床上写作时,时常黯然神伤,流下泪来。没有人能够体会到他对坐在桌前写作的那种怀念。
    身体上的病痛使他感到沮丧,创作中受到挫折给他带来的无奈和绝望,亦无人体会。
    我不上网
    读书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网络的?网络对您的生活和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阎连科:我至今应该说没有接触网络,我从来不上网。电脑对我来说就是收信和回信,再没有别的意义,而且是两三天才开一次电脑。网络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读书报:您平时关注网络文学吗?对网络文学有何评价?
    阎连科:几乎不关注,至今没有看过一本网络文学。不是他们写得不好,是我太爱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了。
    读书报:您希望自己的作品有电子版权吗?在和出版社签约时,会不会留意这一项?
    阎连科:不在意有没有电子版权,也不留意。
    我的约束和我的解放
    读书报:为什么您的作品题材一般都会引起特别关注?
    阎连科:大概是因为我的写作和现实总是有那种过分紧张的关系吧。作家对现实和历史热切而个人的表达,比较容易引起争议。莫言的《丰乳肥臀》、贾平凹的《废都》、王安忆的《三恋》、余华的《兄弟》等等都是这样。彼此的差别,就是有的作家会吸取教训,而有的作家却表现出了固执。
    读书报:为什么不试图改变一下写作方式?
    阎连科:写作有很多种道路和方式,这就是文学的微妙和复杂性。条条大通罗马,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写出经典来。既然不关注现实,也同样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我为什么要那样的固执和风险?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牵扯到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世界观,以及作家的个性问题。我是作家中少有的固执的人,又是个特别笨的人。在写作中,我已经浪费了很长的时间。现在,我既不想着当官,日子也过得比一般百姓好得多,为什么不彻底放下包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呢?放下一切功利的思考,甚至是写作不是为了出版这样最基本的想法。这不是破釜沉舟,也不是最后的选择,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写作态度。
    读书报:这样会使您的作品出版多一些波折,您怎么看待这些事情?
    阎连科:出版界对我的过分谨慎,我丝毫没有抱怨和不理解。但我不会因为这样就改变我的写作立场。立场,其实也是一种人格。
    我的作品中,最没有争议的是《情感狱》、《日光流年》、《年月日》、《我与父辈》等。后者是亲情家族长篇散文,谁写都会说好。《日光流年》是很强的寓言性小说,和现实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它们和我的《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是我写作中的两类和两极,是一种矛盾的存在。
    我的倒退
    读书报:您对自己的创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阎连科:创作无法预料。如果可以料到结局,我会写得非常好。因为写作《受活》,我转业到了北京作协。北京作协是我知道的所有作协里对作家最好的单位,它们总是站在作家的立场,保护作家,为作家谋利益。如果中国所有的作协都像北京作协那样,中国整个作协机构,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读书报:您认为自己的哪些作品是比较好的?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作?
    阎连科:我不知道哪些作品是我最好的,但我知道哪些是我最遗憾的。《丁庄梦》是我最遗憾的一次写作。对于这个题材,那时候我本来打算写一部全纪实的田野性调查的作品,再写一本极具想像力的小说。但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两部作品我都没写,反而在创作上倒退了许多,写成了今天的《丁庄梦》。不管这本书影响多大,在写作上我是退让的,小说的张力和艺术的想像力,都不是我想要达到的境地。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原地踏步,都在退让,没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它的艺术性没有超过我之前的作品,这是令我遗憾的。此前《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是向前的。但《丁庄梦》和《风雅颂》最多是原地踏步的。到了今年出版的繁体版《四书》,我认为才又有了丁点的进步。
    读书报:其实您非常清楚自己的创作所长和弊端,也完全知道哪些作品有价值。
    阎连科:老实说,在写作内容上,当一个作家明白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时,其实你的艺术想像力正在被约束。如果你是一个特别注重叙述方法和小说思维的作家,你的退让和收缩,其实已经收缩了你小说艺术的探索精神。作家自己心中会有写作的尺度和牢笼。大家以为这仅仅是约束你写什么,而我还以为,它其实还在约束你怎么写。所以,我希望我一生的创作中,应该有几次完全不为出版的写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自己从某种约束和自我约束中解放出来。
    我的西游、红楼和张抗抗
    读书报:您最早读的书是什么?童年时期的阅读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阎连科:我小学时读的第一本小说是《西游记》。那时我大姐生病,老是腰疼,只能躺在床上。不知她哪里来的那么多书,一本接一本地看。晚上看得晚了,母亲老骂她怎么不熄灯。她就等我们睡了又点上煤油灯看,母亲因此更恼火。我很好奇,想知道大姐到底是看的什么书,这就在大姐床头看到了《西游记》。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充满浪漫幻想,这和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年龄吻合,让你觉得读书是如此有趣。大姐的床头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图书馆,我完全是在她床头看完了今天看来是“红色经典”的几乎所有的小说。任何红色经典都看得非常深入。
    那时候并不知道世界上什么书好,也没听说过“四大名著”,即使谈到《西游记》,也不知是四大名著。初中时,我同学的哥哥是飞行员,来信说可以寄来一本《红楼梦》,那也是孩子不能看的。说了好长时间,终于寄来了。我记得非常偶然的一天,同学给我一本报纸包着的书,上面写着“红楼梦”三个字,我为这三个字浑身发抖,紧张得不行,跑到男厕所打开一看,果然是想之念之的《红楼梦》。我就从同学那里看完了《红楼梦》。那时逮着什么看什么,但几乎没有看过一本外国小说。要说使我的命运发生改变,还是偶然看到了张抗抗的小说《分界线》,得知她因为写了这本小说,就从下乡的农村调到了省城工作,才知道写东西是可以作为改变命运的一种方法。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也就写起来。张抗抗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给我最大启发的人。
    应该说,青少年的阅读对我写作有相当的影响。很多人说我的写作故事性比较强,有很强的矛盾冲突,这应该和那段时间的阅读分不开。首先一点,少年的阅读培养了我在写作中构置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我的写作有很强的浪漫主义,只是这种浪漫主义和“红色经典”浪漫主义的方向不同。然而,从长期的写作看,对那些作品的深入阅读,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难以逃离的约束,它使我像进入泥沼一样难以走出来,形成一道我写作的“红色紧箍咒”,这使我很长时间无法从传统的现实主义中走出来。我早期的小说创作,包括思维在内的语言和写作方式都非常传统。我非常想摆脱这种传统的约束,但这样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我的写作中,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为了摆脱青少年阅读对我的影响。
    《西游记》使我发现生活中确实有另外一个世界。在那之前,我从来没去过县城,更没见过城市。但《西游记》让我感受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从我家到县城有30公里,十四五岁前,那里对我是一个梦想。而这种梦想,后来就转移到了小说中的奇妙、新鲜的世界里。阅读的故事是我的另外一种人生,这和我的现实完全不同。我认为四大名著中,真正对人有价值的是《红楼梦》和《西游记》,它们开辟了文学的另外两种想像的写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没有那么伟大和积极的意义。
    我的主义
    读书报:在《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中,您第一次提出了“神实主义”创作观,这一独特的文学新概念,主要观点是什么?
    阎连科:《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是“神实主义”的一些零碎的准备,在那儿它像火花一样迸出来, 到了《发现小说》,就相对有些条理了。如果读者可以看看《发现小说》,那些观点在那儿有比较清楚的交代。但在《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中,有很多小说之外的东西,读来会更加亲切和有趣。这两本书是互补的,是自圆其说的,对中外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也是非常个人化的。
    比如说,我认为作家一定是会讲故事的人,尤其是长篇。而全部故事的发展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小说中全部的故事链条都是因和果。在19世纪的写作中,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是批判现实主义,一百斤的结果就必须有一百斤的原因。小说中因果关系的全面性和对等性,这是现实主义写作必须遵守的“全因果”。而到了20世纪的卡夫卡,他的小说故事中是“零因果”,是没有原因的结果。而保持“因果平衡”的故事,是因为卡夫卡给我们提供了小说的“黑洞意识”;到了马尔克斯写作,他为故事提供了“半因果”。有原因,但和结果不相称,不对等。卡夫卡极其注重个人存在,几乎不关注社会的复杂性和广阔性。马尔克斯极其关注社会现实现实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但他不用“全因果”的逻辑去分析,也不用“零因果”的目光去看待,而是用半因果的思维去关注。从因果关系来考虑,我们在写作上逃脱不了这三种因果关系。但在我说的神实主义创作中,有了更新鲜的因果关系,即:“内因果”,内因果是神实主义最根本的灵魂。
    我以很多小说为例,解释了神实主义的内因果,我相信会有不少读者和写小说的人,看完后会心一笑,有所感慨;但是批评家会是怎样的态度,我就不敢说了。
    我的下一部
    读书报:您目前是怎样的创作状况?
    阎连科:我想,对我来说,不能长期让写作和读者隔绝。很多作品一定在我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没有被大量读者看到,会让我的写作变得封闭和孤立。如此,我正写一部长篇散文,写大自然中的空气、蓝天、花草、树木,这一定是可以出版的一本书。
    读书报:这些是您想要表达的吗?
    阎连科:是。我从80年代看完《瓦尔登湖》之后,就有一个梦想,哪怕只写十万字,一定要给自己一次集中表达对大自然纯粹感受的机会。我非常喜欢《瓦尔登湖》,这次写作纯粹是向梭罗的一次致敬。
    读书报:您还有什么梦想?
    阎连科:我有很多梦想,但很多已断了念头。我20岁当兵,在部队26年,在我的中、短篇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军事文学,写军营的生活。我对中国的军事文学现状有自己的看法,它几乎是落后得不可思议。军事文学的文学资源是前苏联文学,可几十年过去,我们至今没有超过前苏联的军事文学。更何况,前苏联的军事文学本身也没有很高的文学境界,也是一种模式的写作。把中国的军事文学放到世界文学里,不值得一谈。我曾经下决心一定要尝试写一部军事文学作品,因为我当了26年兵,对军营、对战争有自己的感受,我相信自己的写作,会和整个军事文学有很大的差别。
    读书报:写作中的某些独特经历会影响到您的写作和情绪吗?
    阎连科:现在不会。从2003年到现在,正是40岁到50岁的过渡时间,是作家的思考、精力最成熟的时候,没能写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这其中的懊悔无人体会。所以,我今后不会让那种经历影响我的写作了。除非,在我的人生中,还有更大的意外在等待着我。
    读书报:您在中国人民大学是什么情况?有教学任务吗?
    阎连科:没有。人民大学给我了一个宽松、舒畅的写作环境。我非常感激,我不愿意辜负这样的写作环境。
    读书报:您曾经谈到“初步写作、成为作家都是有方法的”,那么,您认为文学院能培养出大作家吗?
    阎连科:在中国,文学院不承担培养作家的任务。但王安忆给大家带来了很好的开头。马原也是。至少有这么一个势头:今天的大学愿意和作家发生更多的联系,愿意让文科的学生和文学有亲近。
    读书报:回顾自己的文学道路,您如何评价?
    阎连科:两个字:“坎坷”。也可以再换两个字:“值得”。
    我们的采访约在5月底。在万圣书园二楼咖啡厅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的心情无比复杂。当然,这些特别的经历是属于阎连科的,但愿他能够将这些全部化为财富。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24 , Processed in 0.0957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