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舜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2:4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舜徽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出生书香世家,自幼由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走的是自学之路。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1911年,张舜徽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亲厌恶八股文,终身不应科场考试,埋头钻研朴学,尤擅长天文算法。张舜徽自幼耳濡目染,由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走的是自学之路,未尝到新式学堂上过一天学。7岁时,父亲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其发蒙读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16岁后,张舜徽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17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一文,指出《尔雅》、《说文》的异同和郝氏《义疏》不足之处,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他考证文字的开端,他对文字和训诂的兴趣与功底就是这时培养起来的。
  1928年,其父去世。17岁的张舜徽负笈出游,寻师访友,初到长沙,后到北京。他的姑父余嘉锡先生,是著名的目录学家,《四库提要辨证》的著者,当时在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任教。张舜徽住在姑父家,因此得以多识通人。当时京城名流学者,如经学家吴承仕,语言文字学家沈兼士、钱玄同,史学家陈垣、邓之诚,金石学家马衡等人,张舜徽都曾向他们求教。几年之中,每天从早到晚,张舜徽都到北海图书馆读书,日有定程。加之有名师指点,他左右采获,受益良多。他后来回忆这几年的求学经历说:“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盖无逾于此时。”
  1932年秋,张舜徽回到了离别三年的故乡,此后八年,张舜徽一直在文艺、雅礼、兑泽等湖南各高级中学任教,同时继续自己的研究,精读了《史记》、《汉书》、《三国志》,又通读了《资治通鉴》正续编,还仔细涉猎了“全史”——“二十四史”。湖南人文之胜虽不及北平,但是饱学之士不乏其人。这期间张舜徽过从甚密之人有曹典球、孙文煜、杨树达、李肖聃、钱基博、席启駉、徐桢立、骆鸿凯等前辈学者。张舜徽虽然年轻,但他严谨的治学方法、扎实的学术功底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硕学之士也毫不吝啬他们的褒奖之情。两相激励,张舜徽的学问又更进了一境。
  张舜徽逐渐开始受到学术界的注意,1941年,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聘请他为中文系讲师,从此张舜徽开始在大学任教,生活又翻开了新的一页。1944年,李肖聃以年岁高迈辞去民国大学(校址在宁乡陶家湾)中文系讲席,力主校方以教授聘请张舜徽代任,于是张舜徽改任民国大学中文系教授。因为当时张舜徽才30出头,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1946年秋,张舜徽受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其时黎锦熙刚好辞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回长沙,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驰函新任院长易价聘请张舜徽兼任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1949年解放后,张舜徽回武汉中原大学任教,两年之后,中原大学并入华中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任历史系教授。1981年被评为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同时创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任会长10年。1992年11月,他将著述、藏书捐赠湖南图书馆。1992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81岁。
  张舜徽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在治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读大部头书从不畏难。二十多岁时,他有志于通读全史,就舍弃人世一切习俗之好,在涉览其他书籍外,用百衲本二十四史校读殿本二十四史,每天一卷,花了整整十年,全史校毕,写下几十厚册的札记。这些札记后来虽然毁于兵燹,但校读全史的过程无疑提高了他的史识,打下了学问的根基。他的体会是:“为学而不厚植其基,则无以远大。”
  凭着深厚的根基,张舜徽博涉广营,在经史子集四个方面都有不少的创获。刚刚30岁,他便发表了第一部专著《广校雠略》。此后60年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著作20余部,总字数计1000万字,数量之高,并世学者中实不多见。并有部分遗稿,尚待整理。其中最重要的有《说文解字约注》、《郑学丛著》、《周秦道论发微》、《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史评三书平议》、《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清儒学记》。此外还有《积石丛稿》5种、《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史论文集》、《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修订本广校雠略》、《旧学辑存》、《广义字蒙求》、《演释名》、《周秦政论类诠》、《中国校做学》等。他还主编了一些有影响的书籍,在发凡起例、甄审别择方面,都提出过指导性意见。
  他曾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爰集录治小学所得者,为《说文解字约注》;集录治经学所得者,为《郑学丛著》;集录治周秦诸子所得者,为《周秦道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集录治文集笔记所得者,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而平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旧史,则于《史通》、《文史通义》皆有《平议》;创立新体,则晚年尝独撰《中华人民通史》,以诱启初学;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平生致力于斯,所造亦广。若《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拥彗前驱,导夫先路。”此仅为就其平生著述中较费心力者而言,已足以显示出他治学的求实精神、创造精神和博大的气象。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张舜徽的若干重要论著还未出版,著名学者曹聚仁在其《听涛声随笔》中,就已经把张舜徽的经史研究同国学大师钱穆相提并论。在张舜徽去世后,思想史家蔡尚思著文指出:国学大师“是指旧时所谓经、史、子、集等部图书都读得多,也研究得深,而且有自己见解的。这同时也可以叫做‘通人’”。认为解放后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似乎也只有柳诒徵、钱穆和张先生等少数人。”在治学上,张舜徽赞赏通人之学,主张走博通之路,因而他不以专家自限,而以通人自励。
  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学校百年华诞之际,决定为这位校史上的代表性学者出系列文集。文集拟分四辑推出,共20卷。其中,第一辑已于2004年3月推出,共七部五册。即《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合为一册),《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合为一册),《中国文献学》,《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
  《广校雠略》是张舜徽30岁以前治学的小结,也是张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虽仅10万余言,却是他一生学术探索的一个坚实的基点。该书是推扩宋代人郑樵《校雠略》理论与方法的一部文献学著作,旨在探究校雠学古义,阐述学木渊源流别。《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是建国后第一本史籍举要的著作。全书分门别类对多种史籍做了提要钩玄的点评,同时指点了读史门径和研究方法,多有作者独到的真知灼见。《中国文献学》是张舜徽70岁时的著作。分十二编、六十章,这部书不仅仅是文献学史的叙述,也不仅仅是文献基本知识的介绍,而重在论证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总结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阐述历代校雠学家和清代考证家整理文献的业绩,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以及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清人文集别录》是一部叙录之作,是张舜徽长期钻研清人文集的成果,在他所写的六百七十多家叙录中选择价值较高的六百家,汇为《别录》二十卷。这六百家文集以儒林、文苑中人物为多,收录了清人在碑传志状、刻书序跋、金石跋文以及诂经证史、议礼明制、考文审音、诠释名物等方面有价值的文集,是一部提要性质的佳作。《清人笔记条辨》是《别录》的姊妹篇。清人笔记虽不及文集之多,张舜徽几十年中所寓目者,也有三百多家。经过别择去取,他从中选出一百家加以评论,分为十卷,以时代先后编排。每家皆先述其生平,而后言其著述。
  第一辑七部著作,大体是以历史文献学内容为主。这些著作被公认为历史文献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欲入历史文献学之门,这七部书不可不读。
  《张舜徽集》第二辑于2005年12月推出,包括七部五册,即《郑学丛著》、《周秦道论发微》、《史学三书评议》、《清儒学记》、《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爱晚庐随笔》,其中第二部与第三部、第五部与第六部分别合为一册。这里面,有张舜徽研究经部、子部典籍的代表作,也有探索清代学术的系列专著,其学术分量相当重。
  《郑学丛著》是研究东汉大经学家郑玄的专著,对郑玄的文献学成就、经注释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郑玄雅学的研究,开出了一片新天地。《周秦道论发微》从十六个方面对先秦哲学命题“道”进行系统研究,强调了道论的使用价值及其意义。《清儒学记》是一部有关清代大学者的学术成就的总结之作,以学派与人物为重点,清代学术源流纲举目张,表现得十分清晰。《清代扬州学记》对扬州学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顾亭林学记》结合顾炎武的生平,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爱晚庐随笔》是一部文史、哲艺、学术知识方面的随笔集,或评古人之成败得失,或论旧籍之高下良窳;或析文字,或谈训诂;或及周秦诸子,或涉历代儒林;或言养生之道,或语为文之方,内容广泛,阐述精到。著名作家孙犁曾说这部《随笔》“内容广泛,经史文艺,无所不包,于近代史料为详。所记充实有据,为晚清以来,笔记所少有”。
  作为中国最后一批国学大师中的一员,虽然张先生已经谢世多年,但他对中国学术的贡献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55 , Processed in 0.0590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