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2 15:5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读后感



骏景小学
吴红英

《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是郭声健教授在2007年至2008年在美国访学写的一部专著。最先接触郭教授的书是《琴歌舞笔》——音乐老师写论文。他的书朴实真挚,深入浅出,对我的论文写作提高很有帮助。得益于这本书我的论文《把学生带进音乐还是带出音乐》刊登在《音乐周报》上。当我得知郭教授要把《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的稿酬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学校时,我很快汇款买了这本书。同样这本书给了我教学上的帮助,在这里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我想象中,美国的音乐教育条件会很好,音乐教师地位很高。郭教授的书告诉我们美国基础音乐教育处境并不乐观。2001年布什总统上台后,高度重视教育改革,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表现在艺术课程的课时让位于阅读和数学课程,艺术教育经费贡献给阅读和数学课程。如果一个学校要裁员,首先想到的就是音乐老师。但是美国音乐教育者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应对得力。

有一所高中,学生在小学到高中之前都没有上过音乐课,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一年一度的音乐会还需要家长买票观看孩子的演出,获得经费的支持。好社区经济好,对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视的,音乐课程设置多样技能课程很突出。纽约市郊的一所中学有五个合唱队:混声合唱队、女声合唱队、混声歌舞队、新生歌舞队和室内乐合唱队。合唱队每天都上课,天天练,演唱水平自然高。器乐项目包括管弦乐队、音乐会乐队、军乐队、管乐队、弦乐队、爵士乐队和室内弦乐队。乐队每天都训练,并提供个别和小组辅导课。一个音乐老师一般都要负责多个社团的指导,合唱队和乐队谁都可以参加,学生的音乐素养令人刮目相看。
全美的各个州各个学校都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完全由老师根据有关标准自行设计和选定。他们是以音乐活动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纽约一所公立小学的沃伦老师所教二年级孩子第一首歌是热身歌曲,接着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歌曲,有轮唱和重唱,一节课唱四首歌曲,沃伦老师是带着孩子们在音乐中玩。五年级的孩子演唱水平更高,他们还演唱了当红女歌手蕾哈娜的歌曲,孩子们载歌载舞,老师和学生共享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把“美国偶像”引入音乐课堂,也是提高学生音乐表演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流行音乐把学校音乐教育带入真正的现实音乐世界。
他们基本上是整天上课的,这是沃伦老师的课程表。

可以看出,美国音乐教师真辛苦!老师们并不会因为工作负荷重而影响其敬业精神,他们对工作很投入、很热爱,很珍惜,也很享受。这里教师的一大特点,对学生的积极表现总会带头报以掌声以示赞赏。
美国对教师的学位要求高,沃伦老师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老师在课堂上教的东西,可以直接搬到中小学课堂上去。哥伦比亚大学Lori教授像孩童般可爱,让课堂充满着童趣和快乐,同时又是一位严谨而令人敬重的学者,为课堂创设了浓郁的研讨氛围,研究生也可以“玩中学”。

郭教授翻译的一篇文章《成功的课堂管理艺术》,是一篇博士论文,我觉得很有实用价值。在这里简单说说。课堂管理的程序和过程——表扬、交流、连贯、充实——描绘了构建安全、健康、快乐的课堂氛围的一条最快捷、最成功的途径。
表扬:记住并称呼学生的名字,关注其积极的行为,能够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尽量不使用“真不错!”这样的评价。假如你想让所有的学生双腿交叉,安静地坐着,就说“莎拉双腿交叉地坐着,已经准备好上课了。”有时候会有学生干扰课堂秩序,请认真反思一下你所持的态度,可以说“我注意到在我说话时,你的眼睛正在看着我”,老师对学生看法的改变,很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课堂管理要素。
交流: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眼神交流。这里给大家介绍双轨制在处理师生关系、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方式上是很有价值的。双轨制就是“私下的、隐蔽的,表明老师不希望看到他们在同学们面前难堪。”第一轨是师生的关系,第二轨是“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可以编制一个带给家长的“进步报告”以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保持这种交流,常常能有效解决学生在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
连贯:教学程序一旦建立起来,就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并且节省时间。基本框架是:
1.
安静地进教室。
2.
与全班同学打成一片。
3.
表现出对自我、对他人、对教学内容的尊重。
4.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5.
安静地走出教室。
建立常规分三步走(1)解释、示范;(2)将规定付诸实施;(3)
巩固和再教育,直到行为习惯已经养成。
充实:丰富充实的音乐教学内容能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力和管理
因素。在教学环节的转换过程中,应该让音乐来充实它,如在开展活动分发丝巾时唱首歌;当你和学生一起进入教室时,表演身体律动;当你发给学生节奏棒时,让全班同学模拟指挥图式,等等。尽可能减少教学空隙,别留下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时间,教学内容越充实,音乐活动越丰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越少,学生的收获就越大。

建立一种良好的课堂秩序需要花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特别是在开始阶段。通过这些和你的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如果学生不是因为获得奖赏而期待着上课,表明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也是我期待和追求的。
下面介绍一下美国社会音乐生活,真是音乐无处不在。地铁、街道、酒吧、咖啡屋、商场、琴行、教堂、联合国总部,音乐无孔不入。教堂里的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情,歌声很有感染力,在音乐中,人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满足,学音乐的人,有可能真应该去教堂好好感受一下。美国爱乐乐团专门给3~6岁的孩子举办音乐会,其中有三个环节,一是孩子们与演奏家们在大厅里玩音乐游戏,二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在音乐厅里听音乐家的演奏,三是孩子们亲自体验器乐演奏。这就是“音乐从娃娃抓起”的具体表现。

这本书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看的,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16:00:2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教育考察随感

作 者:罗维明





2006年秋,我有幸到美国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几个城市参观考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自然是美国的教育,特别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十几天的耳闻目睹,虽然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对中美教育的差异,特别是中美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差异,颇有感想。

一、令人深思的幼儿教育。别的不说,就从教孩子吃饭来看,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碎,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然后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见祖母端个碗,满院子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总之是逼着孩子多吃些吃好些。美国父母不硬逼孩子多吃,孩子从能够拿动勺子的时候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哪样,就吃哪样,说不吃哪样,就不吃哪样。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离桌。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家长把孩子当作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说吃饱了,就可以不再多吃一口。中国家长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认为孩子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选择,或者正确的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孩子才吃一碗饭,就说饱了是不可能,他会饿,大人必须逼着他们再多吃。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永远肚子饱饱的。一日三餐,日日不断,而且直接作用于他们的身体感觉,饭桌教育远比上几节课,巩固得多,有效得多。美国家长吃饭时的所作所为,在于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独立意志,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他们对诚实和信任的尊重。中国家长吃饭时的所作所为,在于让孩子明白,他们年纪小,生活经验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他们也用不着自己知道这些,有大人关心他们,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他们只要听话,就饿不着肚子。结果美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乖孩子。如果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我们可能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二、耐人寻味的小学教育。美国小学给10岁的孩子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大得惊人:《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真是不可思议。从表面上看,美国人是拔苗助长,很不科学;但美国人的做法很耐人寻味。难道美国老师真的不知道10岁的孩子的能力吗?明明知道10岁的孩子根本完成不好这么高难度的作业,为什么美国老师偏偏要这样做呢?其实,美国老师完全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因材施教的。儿童都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美国老师给10岁的孩子的作业,正是为了强化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力;而且孩子在完成这些作业时必须借助图书馆、网络等,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至于孩子作业有关内容的正确与否,其实就用不着考虑。中国老师给10岁的孩子的作业是作文写我的爸妈之类,抄课文生字之类,熟读背诵之类,做加减乘除之类。中国老师的作业是量学生之力而行的,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但容易导致儿童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力的不断弱化。所以美国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中国老师的做法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如果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我们可能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注重创新的中学教育。美国中学生在基础知识、解题能力上不如中国学生,这从国际数理化奥赛中可以看出,但美国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更胜一筹,特别是某些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性地发展。中国教育强调严谨、勤奋和结果(成绩),更适应于古代社会;美国强调创新、引导和过程,更适应于当代社会。当今已是网络时代,电脑在信息储存上比人脑的记忆更简单、方便和有效,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将随着电脑的日益发展而日益缩小,电脑将更多的代替人脑工作,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当然电脑永远也取代不了人脑,但人脑应当做电脑做不了的更高级的工作,这才是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偏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做法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的。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计算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在电脑可以替代人脑进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主要用人脑而不主要用电脑来从事电脑可以胜任的工作呢!今天的教育发展已趋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态势,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于中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的优秀成绩,不能简单化地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和老师,从而导致目前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如果说“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我们可能又输在了终点线上。
另外,美国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课程教材、课堂教学、考试制度、评估体系等方面,都比较灵活实用,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看,中国教育任重而道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6:14 , Processed in 0.1203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