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3 08:3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已成定论。但是,究竟有多难,有没有评价的尺度呢?

从2002年高校扩招之后的首届毕业生就业开始,毕业生总量不断打破纪录,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为年复一年的新闻主题。对于突然增长的就业需求,市场的吸纳需要时间,难一点是必然的。纵观十来年的经验,每年新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被消化了。可见,虽然有困难,但没有传说的那么严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还需要认识到,劳动力市场中新增的就业大军有三个主体,即进城务工农民、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比较而言,年富力强、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绝对不是其中的弱势群体,这是另一个基本事实。

那么,越拉越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警报,究竟来自何处?我的答案是来自不合理的就业率统计。警报总是在3、4月份拉响,因为在大四第二学期,大学按月进行的就业率考核开始了。4月、5月百分之十几、二十的统计令全社会惊心,然而,那是完全不科学的。因为在市场环境下的双向选择,高端人才就业岗位的匹配,比低端人才复杂得多,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在毕业后花半年至一年时间找工作是很正常的。由于就业环境趋紧,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期呈延长的趋势。

我们不应该像计划经济时代统一分配那样,要求离校时的就业率。以毕业前的“签约率”来评价就业状况,其严重后果,一是用签约率极低的虚假信息刺激人们的神经,加大了全社会的“就业恐慌”;二是在高压之下难免出现“注水的就业率”,破坏了我们对就业状况的真实认知;三是使得本科第四年成为学生四处求职面试的求职季,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

显而易见,随着时间后移,按月统计的就业率自然会逐渐提高。近年来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基本都在72%左右,统计时间节点是9月1日。如果统计12月底的“半年后就业率”呢?有一个现成的案例。2006年3月,原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截至12月31日,就业率为87.7%,比当年9月1日的统计值提高了15个百分点。如果再统计“一年后就业率”呢?估计还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如果毕业生的一年后就业率超过90%,那么请问,究竟有多大问题呢?

伴随全社会的不断重视,“月月紧逼”的就业率统计变成了“日日惊心”,央视开始每日统计公布就业岗位,这实在是不必要的。大学生择业如同谈恋爱,试问可以如股票市场那样时时统计吗?因而,我们需要理性认识“大学生就业难”,为这一“高烧”降温。事实上,国外大学考核的都是“一年后就业率”。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将我国大学生就业统计的时点延至每年12月31日,进行“半年后就业率”的统计;再以次年7月1日为节点,进行“一年后就业率统计”。这样产生的就业率数值,更为真实可信,可以避免渲染不必要的社会性恐慌。

当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模式也需要变革,应当改变目前主要靠学校自报的方式,通过政府组织或委托,主要依靠统计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人才市场、社会调查机构等专门机构和中介组织,进行相对独立的调查和评价。

本文中青网原发布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3-06/06/nw.D110000zgqnb_20130606_1-02.htm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4 10:12:33 | 只看该作者
有业不就、有业难就 高校负责人把脉“就业难”


2013年06月14日  作者:逾瑜 陈屿 淑雯 沈思 欣然  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5日,襄阳市樊城区组织该区知名企业70余家,提供岗位2000个,来到湖北文理学院,招募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吸纳优秀大学生到襄阳创业。(记者刘曙松 本报视界网 李淑文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逾瑜 陈屿 新闻研修班学员淑雯 实习生沈思 通讯员欣然)日前国家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专程来鄂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于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高校就业负责人座谈会。来自湖北省部属、民办、职业院校的负责人直话“史上最难”,把脉“就业季”。
  招聘“潜规则”——就业不均
  供过于求,形成当下就业难的大环境。与此同时,用人单位的选择权无形中被放大,人为设置的招聘“潜规则”成为不少大学生求职路上的拦路虎。这些形形色色、且披上隐形外衣的就业歧视,遭到各高校负责人痛陈。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称,学校受歧视,学生“伤不起”。一些用人单位越来越向“211”、“985”大学集中,省属地方院校毕业就业难度增大。比如,某些省市选调生招考,报考条件赫然写明为“211”、“985”院校学生。汉口学院校长吴崇恕对“选调生招考直接拒绝三本院校”的做法表示不满:“有关部门应调整相应政策,消除对三本学生的不公正待遇。”
  普遍存在的性别、户口歧视等现象,高校负责人也深有体会。刘建凡称,湖大女研究生比例为57%,因年龄偏大,面临结婚生子,许多用人单位不愿增加用工成本,选择回避大龄女研究生。“有的单位在招聘时,只要武汉户口、武汉市生源,门槛的设立,导致毕业生就业不均衡。”吴崇恕说。
  华中科技大学也有受歧视的烦恼。副校长邵新宇坦言,该校不少研究生是从全国各地院校考来,就业时却被用人单位“学历查三代”——部分学子因为本科“出身”不佳,而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拒绝。
  传统就业观——有业不就
  各校负责人还谈及一个普遍感受:学校就业导向与学生就业取向存在突出矛盾。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举例,武汉大学2012届本科生,选择工作地点在北上广和湖北本地的毕业生人数占71.5%。毕业生大多趋向大中型企业、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如电力、移动等垄断行业。面对小企业和福利待遇不好、工作环境艰苦的单位不愿去,从而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尚钢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以“纺织”命名的省属高校,今年本科毕业生有3909名。相对于全国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5万个,就业本该很轻松。但学生挑城市、挑岗位的现象严重,二、三线城市企业学生不愿意去,即使是一线省会城市也有学生不愿意去的岗位。“学生愿意找稳定的工作岗位,有本人意愿,也受家长影响。这些传统就业观根深蒂固,大学须做好学生就业观长期引导和教育工作。”
  学科设置脱轨——有业难就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王柞桥认为,在“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的转型期,就业难还将呈现滞后效应,对明后年影响更为显著。为此,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适度调整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王柞桥建议,政府应引导高校专业设置进行优胜劣汰,限制其盲目招生。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熊友山介绍,学校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预测预警机制。2013年,该校针对现代交通发展和汽车运输行业的需要,新增开港口工程技术、汽车技术服务等专业,对生源质量差、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低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或停招。
  尚钢建议,地方性高校应进行特色办学的战略思考,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契合国家、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特殊需求,如此,学校办学时间越长,对社会专业人才的贡献也会越大。
  招聘招考错位——影响就业
  大多数省市选调生、“三支一扶”、公务员等考试录用工作启动晚、环节多、周期长,多数为4月中旬开始组织笔试、面试等考核环节,毕业生离校时仍无结果。
  座谈会上,武大、华科等不少院校负责人都表示,部分行业及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进度与就业工作时间错位,带来的后果是选调单位无法正常开展政审,如召开同学座谈、档案调阅等,毕业生离校派遣时不能一次到位,影响初次就业率。
  武汉轻工大学设有护理专业。但用人单位一般要求毕业生必须取得护士证,而考证发证时间却在5、6月份,导致签约进程放缓。
  韩进建议,“招聘、招考的节奏应照顾毕业生的就业。”
  此外,考研准备期与就业高峰期存在时间冲突,许多学生因为准备考研而放弃应聘。但考研成绩出来后,特别是进入4月份,来校招聘单位明显减少,用人单位需求质量和数量降低。刘建凡称,这个现象应引起关注。
  自主创业——共同努力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对一组数字颇为担心:学校每年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率不到3%。
  “从长远看,创业驱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为此,武汉理工大学将加大实施创业工程作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悉,该校依托科技孵化器,一期6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梦工厂”将于今年10月竣工,学校已设立3000万创业基金,预计可满足500名学生创业需求;二期4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将于明年动工,届时将争取1亿元创业基金,满足500个创业团队、5000名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
  张清杰说,目前,各院校一般只在3至5个专业具有很好的创业指导能力,要满足更多学生的创业需求,当务之急需建立由政府出面、市场运作、各高校参与的高水平、专业化的创业指导机构和团队,并运用市场化成熟的商业服务模式,共同帮助大学生创业和转接创业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3:57 , Processed in 0.06410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