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话写作的“身之所历”与“目之所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2 20:4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话写作的“身之所历”与“目之所见”桑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1月18日   11 版)
《阅人应似阅书多》,赵武平著,三联书店2015年7月出版,48.00元

    与市面常见的那些或秘本自炫、或寻章摘句的书话不同,赵武平先生的书话视野开阔,往往还有独家的采访。他说:“晦庵的作文观念,也近于王夫之的‘铁门限’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尤为切要。”他自己的文章,也多取材于亲历、亲见。
    赵武平先生的书话集《阅人应似阅书多》,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了。
    说起书话,许多读者都会记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三联书店相继出版了一系列书话经典,唐弢的《晦庵书话》、郑振铎的《西谛书话》、曹聚仁的《书林新话》、叶灵风的《读书随笔》、冯亦代的《书人书事》等等,在读书界掀起了持续不断、绵延至今的“书话热”,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作者投身于书话写作。赵武平先生应该属于其中的后起之秀了。
    我这样说,并非因为《阅人应似阅书多》一书也是由三联出版,而是有赵武平先生的“自序”为证。无论是本书“自序”,还是此前《人如其读》一书的“自序”里,赵武平先生都特别提到了“晦庵”。他曾经说:“我喜欢晦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翻他的书,悬想他为把书话写得‘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如何在笔底融入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在内的‘散文因素’。同晦庵书话来比,我笔下不成样子的东西,自然还有不小的距离。”这次,他又说:“实在而言,我更服膺晦庵的见解,那就是不要一谈书,除去版本,就是考据,没了高头讲章,所剩唯有干巴巴的书目。‘书话’,说白了,无非‘随笔或杂记’,是用浅显的专业知识,以带有‘诗的感情’的文笔写出来的长短篇什。”他一再引用唐弢关于书话的表述,并以此作为写作的目标,显然是自觉地加入到书话作者的行列。
    唐弢的《晦庵书话》,确实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经典。许多人都是读了这本书,才喜欢上书话,进而从事书话写作的;还有一些人是读了这本书,才专注于新文学版本的收藏,并涉足现代文学领域的。赵武平先生的书话,也有不少谈论现代文坛的人与事,如《阅人应似阅书多》一书中的《也谈鲁迅致陶亢德信》《老舍美国行之目的》《“梦家和XX”》《也谈赛珍珠与徐志摩》《林徽因的考古发现》等等。但与某些唐弢的追随者不同,他并不囿于这类新文学书话,而是有意尝试各种“书话的别样写法”。
    其实,唐弢本人也不是自限与现代文学。《晦庵书话》中不仅有谈翻译文学的“译书过眼录”,还有谈古籍收藏的“书城八记”。或许因为现代文学更易于普及、民国旧书更易于搜求,才导致追随者一边倒的局面。赵武平先生在新文学书话之外,也重视“翻译书话”,乃至“外国书话”。他考察书话的渊源和流变,除了唐弢,还推崇叶灵凤、冯亦代一类以外国书籍为描摹对象的书话。《阅人应似阅书多》一书里,也有此类文章,如谈译书的《冯译〈圣经〉及其名物考》《〈源氏物语〉的两个译本》等,谈海外书人书事的《王尔德的先祖与后辈》《小记昆德拉与〈庆祝无意义〉》《霍克思先生的翻译》《谁为马可波罗编“谎言”》等。当然,能够涉猎这样的题材,与他从事翻译和翻译出版工作的身份,以及经常参加国际交流有关。
    书话读起来轻松、愉快,但写作书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清新可读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见多识广。与市面常见的那些或秘本自炫、或寻章摘句的书话不同,赵武平先生的书话视野开阔,往往还有独家的采访。他说:“晦庵的作文观念,也近于王夫之的‘铁门限’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尤为切要。”他自己的文章,也多取材于亲历、亲见。与陶亢德女儿的交往,到哥大查阅老舍档案,去法国拜访昆德拉,在英国拜访霍克思,这些都为他的书话写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写老舍的三篇书话,融“身之所历”和“目之所见”于一炉。《老舍的美国之行》一文从同行者侯宝璋说起,探究美方邀请老舍的背景,以及老舍此行的目的。作者将老舍给友人的信中所言,与现存马里兰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我的访问计划书”相互对照,揭示了老舍思想的前后变化。《〈骆驼祥子〉在美国》一文介绍《骆驼祥子》的翻译者伊文·金。此人原名罗伯特斯宾塞沃德,曾担任驻天津、上海等地的领事,还翻译过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他与老舍之间的恩恩怨怨,有翻译观念之争,也有版权版税之争,可见一位中国作家在美国的经历种种。《哥大的老舍档案》一文记录了在哥大图书馆查阅老舍档案的所见所感。两大盒“舒庆春件:未编目档案”,包括书信、手稿、剪报、电话记录、会谈纪要、账单和相片,总数约八百件,涵盖时间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八年。作者做了简要的描述后,感叹道:“这回看档案,能看到他少为人知的一面,实在是非常意外,可惜还没人能以这些资料为素材,写一部翔实的《老舍在纽约》。”书话不是研究性的著述,其主旨在激发阅读的兴趣、提供研究的线索。这三篇“老舍书话”,想必已引起国内老舍研究界的关注。
    在图书馆、旧书市,乃至拍卖行去寻找资料,利用公私收藏的旧报、旧刊,书话写作大多如此。不同的是,有些人偏于一隅、一叶障目,有些人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间的交往日渐频繁,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显然成不了气候。书话作者也应该具备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的意识,不断地拓展新视野、开辟新园地。赵武平先生的书话,可谓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尽管赵武平先生的书话,目前尚欠缺唐弢、叶灵凤等前辈凝练、隽永的韵味,却呈现出书话写作的新境界。单凭这一点,其意义和价值就不容忽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6:04 , Processed in 0.0647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