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 感 名 人熊 赐 履 文/胡仕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4 16:4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 感 名 人熊 赐 履
  熊赐履,清初理学名臣、政治家,累官至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既是康熙的汉学启蒙老师,又是康熙辅佐治国的师傅。还是我们孝感引以为骄傲的全国著名历史名人。  
                  熊 赐 履 的 家 庭 身 世
  明崇祯八年11月5日(1635年),孝感闵集熊家彦湾一大户家中,天降“文殊星”,他就是明朝生员祚延之子,姓熊名賜履,成名后又名青岳,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因籍贯孝感,又称其为“孝感先生”。熊賜履原本祖籍江西南昌,因朱元璋洪武初年,一道“四川填两广、江西填湖北”的强制移民诏令,迫使不少江西人“麻城过籍”迁入孝感落籍。熊赐履之先祖,就是其中一支,其祖熊邦显就是明初熊氏迁孝感之始祖。
  熊赐履从小就是一个苦命人。八岁时,适逢張献忠率军造反入湖广,沿途侵扰官府百姓。其父熊祚延,作为吃国家俸禄的明朝生员,在组织乡民抵抗中寡不敌众,与家中数十口一同被杀。幸苍天有眼,不绝熊后!这场大难中,其母李如柏怀抱幼弟赐玙躲过劫难,賜履正上蒙学未归,熊家仅三口幸免于难。賜履兄弟,从此靠年轻寡母坚贞守节、含辛茹苦拉扯长大,靠艰苦劳作同时的母亲,每日灯下严厉课子,直至将赐履兄弟抚育成才。
  关于熊賜履父亲之死。《湖广通志》有载:“熊祚延字祁公,明朝生员,后主连奇书院讲席。与孝感诸生,力学敦行,居家以孝友著闻,性慷慨,里中贫而不能婚葬者,鬻产以助。明季流寇蔓延,组织团练以资守御,因贼势汹汹,士卒尽失,被执于水田,骂贼不屈死。”因其父是死于“流寇”之忠臣,故乾隆41年,清廷将其入祀忠义祠。 
  熊母李如柏,堪称为伟大的母亲。丈夫蒙难后,仍坚贞寡守,惨淡渡日,使熊氏遗孤得以保全。《湖广通志》载:“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娴书史,即知以礼律身。及筓归熊,以孝敬闻。值流寇起,土豪生乱,熊阖门遇害。氏抱幼子,匿荆棘中,母族拥以去(李氏家族人救走),寇闻其贤,不复追。长子适读于蒙师,均免于难,即大学士赐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尝并日以食。而课子最严,日勤外事,夜共一灯,懈即挞而数之。母织子读,声常达旦。”后赐履赐玙兄弟,顺治十五年同科考中进士,被时人赞比如“北宋宋郊、宋祁兄弟”(赐玙后为朝廷侍读、升国子监司业,1666年请假回乡病逝于家中)。 
  一个年轻寡妇,拉扯两个幼子考上大学,这在当今是颇为了得的佳话,更别说在阖门遇害、财产被洗一空、衣食无着的李如柏身上,造就了两个出名的进士,可以想象,她抚子成才是多么不易!难怪她能在古籍《湖广通志》、《大清一统志》上青史留名的,着实令人崇敬!熊赐履对康熙也每每说起自己母亲:“臣父早年见背,臣弟方在襁褓,臣兄弟赖母才有成立,数十年坚贞苦节,可泣鬼神。”熊母李氏的祖坟,至今仍在闵集熊家彦湾,数百年来,被家族、乡邻乃至当地官员频频景仰垂吊。
                  熊 赐 履 的 官 场 沉 浮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 熊赐履中进士,授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补弘文院侍读。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熊赐履完成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闲道录》。是年,他向皇帝上《万言疏》。这个《万言疏》,可不是好玩的,上得不好,是要掉脑袋、甚至是熊氏再遭满门抄斩的。因为该疏对清朝时政、特别是对鳌拜等四大辅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还要求少年皇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还好,熊赐履捅的这个“马蜂窝”,总算有惊无险。正是这道奏疏的及时提醒,使睿智英明的康熙,对熊赐履刮目相看,因祸得福而提升为秘书院侍读学士。
  康熙八年清除鳌拜集团后,熊赐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再擢国史院学士,旋复内阁,另设翰林院,为掌院学士。此后他以老师的身分,再次大展鸿图,向康熙系统传授儒家思想,辅佐康熙执政,逐渐成为影响清朝政治的重要人物。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清廷决定撤藩,熊赐履对此反对:“国方太平,以无事为福。今无故徙数十万安居乐业之众,移置穷荒不毛之墟,仓促逼迫,势逐刑驱,未有不生怼怨,众怒不可激”。事实证明,熊赐履关于撤藩必反的估计是正确的。“三藩之乱”(指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所辖藩镇)爆发后,“保留个人意见”的熊赐履,仍以大局为重,积极协助清廷平定叛乱。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熊赐履因“素有才能,居官清慎”,而提升为武英殿大学士。 
  然而次年,熊赐履因错批了一道公文,即以“嚼签案”被大臣参本弹劾而罢官,隐居于江宁(今南京)清凉台。此后十余年,脱离了清廷政治舞台:“疴卧荒江,罕与世接”。因昔日为官清廉家无积蓄,故生活十分艰难,“和蕨羹,啖虾菜”。然在这艰苦的生活中,仍潜心于理学研究。自称:“仆在江宁,了无所得,惟收拾遗书数万卷,日夕翻阅不暇。”他的《学统》、《下学堂札记》、《朴园迩语》等著作都是在隐居江宁时期完成的。
  不过,康熙倒还没有真正忘记他,罢官15年后,于康熙29年(公元1690年),熊赐履又复授礼部尚书,康熙31年调吏部尚书,康熙38年授东阁大学士,充《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总裁官。康熙42年(公元1703年),68岁的熊赐履以“年迫古稀”乞休,康熙令以原官解任,仍食俸留京师以备顾问。
熊赐履离职6年后,于康熙48年(公元1709年)农历8月病逝于南京(江宁),享年74岁。去世时,熊赐履的长子熊志伊系监生,次子熊志契年九岁,幼子熊志夔才八岁。
                  熊 赐 履 的 历 史 贡 献
  熊赐履去世后,康熙并未薄待于他,命礼部遣官前往视丧,赐黄金千两,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端”。因追念赐履,知其家贫,多次命江宁织造官李煦、曹頫,周到地前往抚恤其家。康熙51年,皇帝又以熊赐履“品行清正,学问优长,身殁以后朕屡加赐恤,至今犹轸于怀”,令将其长子“调取来京酌量录用,以示朕不忘耆旧至意。”后志伊才得以奉旨入京供职。康熙60年,又召志契、志夔入京,并知照大学士们:“今熊赐履二子,家甚清寒,尔等亦应共相扶助,令其读书,俾有成就。”从熊赐履逝后所享的殊荣,可见很得康熙的认可和尊重。皇帝为什么如此器重熊赐履呢?康熙心知肚明!
  因为康熙初年,尽管清军入关已达二十年,然其基本治国方针并未真正确立。清朝内部,围绕着将中国社会引向何方,仍存在着满洲“家法祖制”,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政治文化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又和满汉官僚以及清朝君臣之间的权力争夺交织一起,就使当时的政坛诡谲百出,风云变幻,“朝举夕罢,旋罢而旋举”。特别是四大辅臣把持朝政,以致清廷内部满汉冲突更趋激化。立身清廷的汉族官僚、特别是理学官僚们,“面对辟雍之钟鼓不闻,文华之几案未设”。大清帝国将向何处去?形势非常严峻!正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出了个栋梁之臣熊赐履!也恰恰是康熙识才的慧眼和从政的英明!因为熊赐履对大清王朝所作的历史贡献,他人无法替代!这一点后人自有评说: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学科专家高翔,曾撰《熊赐履述论》一文评价说:“论清初理学名臣,自当以熊赐履为其巨擘。时人谓其‘以王佐之才,为圣天子辅,启心沃心,兴起鸿业,天下莫不想望其风采。’若细论赐履之‘鸿业’,主要有二:一是临危不惧、勇拨航向。在清初满汉文化冲突异常激烈、清朝政治社会面临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能旗帜鲜明地举起理学大旗,引导、支持康熙帝学习儒学,进而协助清廷确立儒家学说在社会中的指导地位,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问题;二是‘以卫道为己任,崇正黜邪’。在明末清初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荡佚礼法,蔑视伦常’的严峻形势下,熊赐履不畏时艰,孜孜不倦,致力于重振程朱理学之余绪”。
  例如前文提到的《万言疏》,熊赐履在康熙六年上这道疏时,官品不高、人微言轻,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也深知这道疏可能带给他及家族的严重后果,可是他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仍然冒死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政见。正是这道奏疏,给睿智英明的康熙皇帝,矫正了中国将向何处去的历史航向,在清初政治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又如,自康熙十年二月,从熊赐履最早作为康熙的汉学老师起,在此后数年中,不失时机地向年轻皇帝,灌输理学的基本主张和治国安邦之道。使理学从此在清朝社会,特别是在朝廷政治生活中获得了正统的,而且是合法的主导地位。也为康熙帝统治思想之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第一,致治以服人心为本;第二,民为邦本,休养生息;第三,清心寡欲,临下以简;第四,用人惟慎,好问好察;第五,为政务实,不尚空谈。康熙曾令熊作大字,赐履不失时机即书“敬天法祖,知人安民”。时时处处都在促使康熙小皇帝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而且,熊賜履治程、朱理学,总编《两朝国史》、《世祖实录》、《朱子全书》、《孝经衍义》等书,自著《经义斋集》、《学统》、《下学堂札记》、《朴园迩语》等文集。给当时、给后世都留下了不朽之作!
  所以,康熙皇帝后来回忆说:“熊某之德何可忘?我至今晓得些文字,知些道理,不亏他如何有此?”其言生动地反映了熊赐履对康熙为政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康熙于赐履去世十多年后,因追怀故人,称对熊赐履:“每念旧劳,不忘于心”。又过十余年,乾隆帝即位,遵从乃祖康熙遗愿,授赐履之次子志契,为翰林院孔目。大清皇帝祖孙二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肯定了熊赐履对清朝、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我想,九泉之下的熊賜履,定会对有知遇之恩的康熙大帝感激涕零、叩谢不已的!
  笔者曾在熊賜履的故地――孝南区闵集乡,听现任乡党委书记陈俊宏说,孝感市长梁惠玲、市委宣传部长栾春海以及孝南区委书记仇平贵、区长杨军安、副区长王芳,以及国家有关方面的领导人,曾在熊赐履母亲坟前考察、凭吊过。笔者深感欣慰,是啊,这也是我们孝感人的莫大骄傲!熊赐履虽死尤荣!

  不过,从站在司马迁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历史和历史名人的角度讲,笔者倒觉得熊赐履有两点不够完美:一是造成他在一生中最辉煌时期丢官去职15年的“嚼签案”,并非是冤案,还确实是他“偶尔”失德、徇私舞弊造成的(详情有史,不容细告);二是,他为什么去世后,以其遗言,“葬江宁淳化镇之地,不回湖广。”为什么魂魄不归故土,不葬在孝感闵集老母的身边,难道他忘记了寡妇老妈人生价值的伟大吗?这两点是否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当然只有熊赐履本人知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笔者窃以为,我们孝感后辈,不仅是民,尤其是官,都应该永远学习他那卓越、优秀的一面,共创繁荣、和谐的孝感才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4:32 , Processed in 0.0600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