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3 12:3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作者:胡知凡

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认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的艺术课程;并且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即将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也认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 字串2 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文”和“文化”定义的阐述,来理解美术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质,以及美术所包含的文化特征。其次,阐述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的意义,并对当前美术教育中应关注的一些文化现象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字串5 一、关于“人文”的定义 字串4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賁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等级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字串5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s(人道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ii]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 字串6 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iii] 字串2 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iv] 字串4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首先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字串9 其次,体现在它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需要通过直觉、顿悟、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字串9 第三,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又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字串1 第四,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会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字串2 总之,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就是要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唤起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 字串5 二、关于“文化”的定义 字串5 对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有多种解释,据统计,有代表性的定义达340多条。最初,“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指经过人类耕作、培养、教育、学习而发展的各种事物或方式,是与大自然本来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将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并把文化表述为“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v]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等将文化定义为“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样式系统,其中既包含显性样式也包含隐性样式”。《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在这一定义上,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及其他有关成分。[vi]《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vii] 字串6 总之,尽管文化的定义有多种解释,但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它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艺术等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这是毫无疑义的。 字串1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产品的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人类有了艺术,才有了文明,进而有了文化。美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并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承担着文明建设的使命。 字串1 其次,美术作品虽然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塑造出立体的或平面的物质制品,但它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正是这一时代、国家、民族的文化的反映。因此,通过美术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美术进行比较、欣赏,尊重与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字串3 第三,世界上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正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取得的共同文化成果。通过美术学习,可以使我们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字串1 三、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的意义 字串3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中小学的美术学科,多年来都是把它看作是技能类的学科。认为美术课主要是“教给学生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观察和研究周围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以及.“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这样一种观念。也就是说,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字串4 20世纪80年代中叶,我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美术学科应由单纯技能传授向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培养的美术教育理念。美术学科除教会学生一些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外,还应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显然,这时期的美术教育已把情感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来看待了。 字串2 而本次课程改革,把美术课程看作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并且把美术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依我之见,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由此可见,这次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即将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字串2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其意义在于: 字串4 第一,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层次,即从纯粹的技能型学科提升到了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 字串4 第二,拓宽了美术领域的学习范围,即从以往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欣赏学习,拓展到建筑、设计、摄影、摄像、电脑美术等内容的学习,也就是现在世界上所说的“视觉艺术”的学习,甚至是“视觉文化”的学习。 字串1 第三,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参与了人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美术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关注与了解。 字串1 第四,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 字串3 四、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些文化现象 字串4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我以为有这样一些与美术有关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 字串3 (1)流行艺术对学生的影响 字串6 流行艺术是与高雅艺术相对而言的。在历史上,高雅艺术是为少数人并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服务的。而流行艺术则是为大众所喜欢、所追随的文化,是为大众服务的。当今社会,随着电影、电视、录音、录像、CD、VCD等媒体的不断出现,虽然传统意义上的高雅艺术已受到了挑战,但流行艺术中的网络文化(如动画制作软件的“Flash”、网络游戏)、动漫艺术(各类的动漫画)、影像艺术等其来势之猛,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我们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字串9 流行艺术对我们学生的影响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字串2 首先,影响了学生的欣赏口味。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需要有长期的文化积累,需要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了解美术的语言;而流行艺术的欣赏,则往往是带有“快餐式”的。因此,现在的青少年一般对过去的东西不感兴趣,而喜欢不断追求潮流的刺激。如:2003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与上海文艺频道主办了一个“上海少年儿童六一大点播”活动。从最终收到的36830张网上选票来看,动画片占了80%。值得关注并引起警惕的是,崇尚真情、善良与智慧的经典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花仙子》、《聪明的一休》等,在时下流行的动画片中难觅芳踪,取而代之的则是阴谋、流血和复仇的动画片,却博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如颇具暴力色彩的风靡全球的动画片《宠物小精灵》,名列点播率第一。[viii] 字串6 其次,影响了学生的时空感。网络上虚拟的空间,使学生的时空感有了很大改变,地球变小了,甚至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的幻觉。因此,造成部分学生对现实世界人际关系的疏远,情感交流的缺失,整天迷恋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 字串5 第三,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由于受到影碟、网络、动漫、广告等图像传媒的影响,当今学生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文字作品使一些学生感到阅读困难,而图像作品容易接受,且不必动脑筋,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学生思维的贫乏、单一。 字串2 第四,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尤其是通过网络大量国外的艺术侵入,使学生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变化。如2002年,据上海团市委的一项对360名青少年流行现象的调查表明,知道韩国网络动画明星“流氓兔”的有292人,占81%,而喜欢“流氓兔”的要占到53.7%。据说,就是因为“流氓兔”凭借它“不坏那么多,只坏一点点”的恶作剧般的可爱,而迅速窜红的。[ix] 字串7 流行艺术的盛行与当今媒体的发达有关,同时也与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家庭对子女的过高期望有关。再则,一些流行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学生所熟悉、所羡慕、所追求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流行艺术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流行艺术是我们当今媒体时代产生的特定的文化,我们应需要辨证地予以看待。如果片面否定流行艺术的价值,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当代文化特有的意义;而反过来讲,如果一味迎合这些流行艺术,最终也将会造成传统的丧失和高雅艺术的缺位,同样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字串4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就应当关注流行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流行艺术,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审美修养,抵制不良图像对青少年心灵产生直接的污染。 字串5 (2)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再认识 字串5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意识到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x]传统艺术是指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类艺术思想与艺术作品,它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起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再认识,重视对学生传统艺术的教育,其意义是: 字串5 第一,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传统艺术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反映。中国传统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曾受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并在相互吸收、融合中,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传统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字串4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就应该使学生知道,传统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爱国主义的认同感,强化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字串8 第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中国古代文物古迹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却非常令人担忧,如文物的盗窃、文物的走私等。与文物盗窃、文物走私相呼应的还有我国文物毁坏现象也十分严重。近二十年来,全国各地在大发展中,虽然城市面貌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一些弥足珍贵的古建筑、古迹被拆毁、被焚毁的事件屡有发生。 字串3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就应该让学生知道历史文物和古迹的不可再生性,它一旦被破坏,就等于永远消失。还要使我们的学生知道,历史文物和古迹是人类过去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可使我们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自觉保护历史文物和古迹的意识。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当地历史上遗留下的文物珍品;对一些古迹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它的过去;也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提出保护和修复文物古迹的设想或措施。 字串6 第三,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泥塑、面塑、剪纸、皮影戏、年画等,这些“前工业社会时代”,即农耕社会留下来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威胁,对这些“准古董”进行搜集、纪录,甚至学习是历史性的责任。近两年,我国已意识到对传统艺术保护与抢救的重要性。如:2002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在原民间美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我国高校率先创建并完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为主旨的新学科,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系统纳入了大学艺术教育,填补了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的空白。[xi]从2002年起,中国正式启动大规模“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等等。 字串4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就应该使学生知道,民族、民间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抢救与传承。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组织学生访问民间艺人和其他传统文化保留者,搜集、记录有关资料;也可学习描绘、制作有关民族、民间艺术。 字串2 (3)重视多元文化的教育 字串9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多元文化的理论最早产生于加拿大,其核心是承认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承认其他民族的贡献;反对种族歧视、民族歧视;民族平等。 字串8 在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上,世界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美国人提出的“熔炉”(melting pot)观点,即强调民族间的文化相互“融合”(assimilation),形成同化(sameness)。这种观点,现已遭到质疑,因为,所谓民族间的文化相互融合,其实是以欧洲裔的美国人的“主流文化”,来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以,现在又提出了“沙拉拼盘”(salad bowl)的观点,即强调民族间文化的多样性,强调相互之间的“不同”( difference) 和“整合”(integration)。 字串3 另一种是加拿大人提出的“马赛克”观点,即强调各民族文化相互之间就如由不同色泽的瓷砖拼接成的一幅巨画一般,相互独立但又相互有联系。它与美国的“熔炉”文化相对,不提倡种族同化和文化“加拿大化”。 字串3 当然,现在许多学者都认识到,在强调多元文化的同时,要避免过分突出民族属性。如果过于突出民族属性,会被民族主义者所利用,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如果忽视民族属性存在或压制民族意识,会导致民族不满,破坏民族团结,甚至发展为民族争斗,影响经济建设。因此,在强调多元文化的同时更要强调国家统一性,只有国家存在一天,国家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民族属性是第二位的。[xii] 字串5 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中,虽然多元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这次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即将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加深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因此,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就应关注多元文化的教育问题。 美国的杰奎林·钱达(Jacqueline Chanda)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包括在一定时期里不同的人的各种观念、习俗、技巧、艺术等等有关的教育。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各种行为型式、信条、风俗、价值观以及人类创建的社会各种组成部分。[xiii]重视多元文化的教育,其意义是: 第一,使学生了解世界美术都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所创造,构成了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加深对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全球意识。 第二,使学生认识到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决不能隔绝,互补共荣才能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以此帮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合作,消除狭隘、偏见的的思想。 第三,使学生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我们人类的文明成果,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有其特别的优长之处,以此强化对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树立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就应该重视多元文化的教育。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我们祖国传统美术的了解,加强对不同民族、民间美术的鉴赏,还要对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美术文化的了解和鉴赏。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学会比较与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风俗、文化的异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必须摆脱“非此即彼”的文化观念,而应采取“即此即彼”的共存观“以一种和平、渐进、健康的方式进行文明的互动,减少误解和敌意,促进各自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xiv] 字串6 结语 目前,配合新课程编写的全国三套美术实验教材(人教版、人美版、湘美版),都已经注意到了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并且在教材中也开始注入了健康的学生喜爱的动漫画内容;宣传、保护古建筑、古文物的内容;也注意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但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看来还需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因为观念的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学习、探索,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 总之,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的文化现象也会层出不穷地出现。新时代的美术教师就应该关注文化,关注社会的发展。 -------------------------------------------------------------------------------- 注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696页。 [ii]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字串5 [iii] 吴根友:《现代人文精神的内在架构》《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iv] 姚国华:《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大学教育》《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397页。 字串4 [v] 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vi]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vii]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924页。 [viii] 吴海云:《儿童爱看哪些电视节目?》《解放日报》2003年6月16日。 [ix] 徐运:《小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上海教育》2002年第3期第54-55页。 字串2 [x] 黄毅、张泽远:《抢救民间文化“基因”》《瞭望》2003年,第24期。 字串5 [xi] 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美术研究》2003年第1期,第62—68页。 [xii] 吴金光:《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的启示》《文化研究》2002年第3期,第92页。 [xiii] Jacqueline Chand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visual arts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Sep-Oct 1992 v94 nl pl12(5) [xiv] 杜维明:《平等对话: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2001年9月12日 刊载于 《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22:15 , Processed in 0.0899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