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子书包”在争议中进入课堂 评价成疑难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8 04: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子书包”在争议中进入课堂 评价成疑难点

文章作者:彭薇 来源:新华网 2013-3-27
   “曾经以为智能课堂离我们很遥远,但它已经在我们身边。”这两年,上海不少区县中小学正在推行“电子书包”项目,iPad等平板电脑引入课堂和教学。昨天(26日)的教学现场,记者听到了对于“新课堂”的各方评价,随之而来的问号也是一连串。
  不少老师实践后肯定了新课堂的有趣性。曹杨实验小学孙超静说,与传统课堂相比,“电子课堂”添加了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方式和网络平台系统等,展示方便、形象,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内容形式孰轻孰重
  “新课堂是注重内容,还是形式?”一些老师对新技术疑虑重重。他们知道,理想的答案当然是“有形式,更要有内容。”但现实情况下,有了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包装”,势必牺牲一些内容。老师们目前探索的方法是,备课上多花功夫,占用更多的课外时间设计课件,减少一些花哨的展示,注重课堂软件的实用性。
  “新课堂的疑难点在于评价。”一位专家指出,一堂课中最终学生掌握了多少,恐怕老师心里没底。虽然一些学校推出“课堂练习”,学生当场在iPad上答题,电脑自动批分。但是一些教研员仍认为,与传统课堂相比,这样的课堂优势在于资源收集的便捷性,探索和共享的即时性,而知识的吸收性未必能胜过传统课堂。
  全面铺开是否可能
  “这样的课堂能常态化吗?”目前正在推进“电子书包”、“电子课堂”的中小学,并没有完全铺开。它们只是以试点的形式出现在一些年级和课程中,每周授课2—4节。不少校长坦言:目前仍然以传统课堂为主,电子课堂的运行不可能常态化。它仍面临很多障碍,比如,“电子书包”和教材之间如何平衡匹配;整个系统终端教育软件开发是否能跟上;如何消除“人机互动”对师生互动的影响等。
  家长偏向传统课堂
  一些家长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其实与技术无关,重要的是优秀教师和风趣的解说等。一位家长翻出手机里收藏的一条新闻信息:“美国硅谷精英的孩子上‘零科技’学校”。在著名的华德福学校,没有电脑等高科技,只有纸、笔、泥巴等学习用具。有趣的是,许多学生的家长是科技企业工作的IT人士。
  “科技社会中,孩子不接触高科技产品,将来会不会缺少竞争力?”不少家长并不担心,“很多手机、平板电脑软件基本都是‘傻瓜软件’,一学就会。”教育专家也提出,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教育投入更多的不是在技术,而是在人与人的沟通互动,“学生与老师、与同学,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接触,是任何技术也取代不了的。”(记者 彭薇)
  (解放日报 彭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08:04 , Processed in 0.1339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