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读”的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6 22:0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读”的魅力
作者:路来森 来源: 作者博客

  
重读,顾名思义:重复阅读。
中国人,欣赏“好书不厌百会读”,所以说,重读的第一要务,是学会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重读,其前提,必得是“好书”。那么,何为好书?真是难说。但总还是有些基本标准的,比如,从个性阅读的角度来说,必定是你自己喜欢的书;从价值观念的角度来说,好书,必定是能够启人心智、赠人智慧、给人以正能量的书。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他一生读书不多(当然是谦虚了),一生最喜欢的书是《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以及斯蒂文森、吉卜林等作家的作品。但他却不断重复这样的观念:“我一生读的书不很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我更喜欢重读”。
他又说:“我们要在书本上多下功夫。我总是设法阅读一遍之后,再读第二遍。”当然,博尔赫斯的“重读”,有着他的独特的观念认识:他有着强烈的“过去”情结,他迷恋历史,换句话说,他重读的作品,大多是“经典”。他是在重读,甚至反复阅读中,理解、发现“经典”的意义。
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大有借鉴意义的。
我读书,向来有一个习惯:必得连续读两遍。第一遍读完了,就接着读第二遍。
这根源于我的读书认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拿到一本新书后,总会有着强烈的“阅读欲”——急于将书读完,了解书的内容。受这种“阅读欲”的驱使,第一遍阅读,往往读得快,读得粗糙。所以说,紧跟上第二遍阅读,就大有必要了。
第二遍阅读,就要“慢”下来,以一种“欣赏”的心态进行。      
如果阅读的是一本小说,第二遍阅读,我常常是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小说的细节、表现手法、形象意义,乃至于作者语言描述形成的情境氛围。《百年孤独》,是一本众人皆知的名著,可当与人谈起时,许多人的表达是“读不懂”。“不懂”,大概是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书中人物的名字,二是作者所采用的“魔幻手法”。我在第二遍阅读时,就将人物列成一个表格,如此,即一目了然了;“魔幻手法”,就是作者的一种表述方式,作者让死人存活、说话,让活人无故“升天”,其实,是企图打通“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某种关系,以实现作者抵达主题的目的。因此,第二遍读完《百年孤独》后,我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两个字:“黏稠”——语言表达的绵密,情景氛围的黏稠。如果是阅读一本散文书籍,第二遍阅读,我更注重作者的语言表达,我始终认为:散文,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在阅读中,欣赏作者表达的语气,作者对某些词语的运用,以及作者是如何以自己特有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的。
那么,重读的魅力,究竟何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读,不仅仅是一种“温故”,而是一种深入,一种拓展,一种在此基础上的“知新”。你会理解更透彻,你会印象更深刻。于我而然,似乎,更享受“重读”中,那个“咀嚼品味”“含英咀华”的过程。深入到一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语言点、每一种情景氛围,涵泳不已;一切,都像芬芳的花儿,缓缓绽放,既有花色之美艳,又有清芬之馨香。
每有心得产生,便霍然而起,生踌躇满志之感。那种读书人特有的享受,弥漫身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3:49 , Processed in 0.0759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