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川打造文化名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2 11:4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挖掘创新民间特色文化 汉川打造文化名片
[/td][tr]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善书漂洋过海,民歌四处传唱,楹联广为流传……通过一系列的抢救、挖掘和创新,民间特色文化已成为汉川市一张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抢救
  汉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极其丰硕,“天下第七,湖北第一”的楹联奇才黄良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民间奇人何三麻子,传奇状师柳炳元,善书、民歌、楹联等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然而,民间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和破坏,流失速度惊人。2002年底,汉川市提出“文化兴市”战略,将文化产业正式纳入县域经济建设范围,成立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并组建相应的工作专班,对善书、民歌、楹联等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
  汉川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对传统文化传承人及专业人才队伍进行保护和培养。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编成地方教材,纳入本土教育计划,在中小学校开设教育课,设置传统艺术表演专班,聘请传统文化传承人到学校授课。拨款200多万元,对历史悠久,濒临消亡的汉川善书进行原生态的抢救和保护,分期分批对重点善书老艺人的重点书目进行全程录像,建立电子档案。
  汉川的善书、民歌、楹联专班收集了两百多本艺人整理的善书案卷手抄本,编撰《汉川善书》、出版了《汉川民歌》和《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汉川分卷》,在仙女山公园兴建了楹联艺苑。
  去年4月,汉川市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挖掘
  去年12月7日,在汉川市马口镇最大的善书馆里,罗连苟贴出了“今天演出《打碗记》”的海报。每天,前来这里听书的老年观众有近百人。
  如今,在汉川市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和马口镇等地,已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善书演讲队伍,目前,善书艺人已由原来的 5人发展到18人。支持和鼓励文艺工作者研究善书,撰写理论文章,有一批善书研究理论文章在全国和省市刊物发表。
  楹联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奇葩,在汉川民间有一大批楹联爱好者。在全省楹联大奖赛中,汉川连续五年获得冠军。汉川市将楹联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繁荣丰富楹联创作的内容,使楹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全市城乡楹联文化活动蓬勃开展,12个乡镇相继成立了“诗词楹联学会分会”。市里还投资百万元,在每个乡镇入口处建嵌联龙门架,在仙女山公园建设对联文化风景区。
  汉川还在全市广泛开展楹联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活动,争取更多的市民参与。汉川老年大学长期开设诗词楹联课,部分中小学已把楹联文化列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该市每年举办一次春联大奖赛,积极主动给各单位、部门、家庭创编对联,群众性诗联活动深入人心。汉川市诗词楹联协会已举办了10多届诗词楹联大赛,涌现出了一批“楹联机关”、“楹联学校”、“楹联之厂”、“楹联之村”和“楹联乡镇”。
  创新
  民间艺术如何流传下去,汉川将民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赋予民间文化新的内涵。
  融合。将传统文化取长补短,互相发展,如汉川善书不断吸收汉川民歌的曲调和风格,对同于本地音色区域中的其他曲种的音乐加以改造,创立、丰富了善书的唱腔。
  推陈出新。善书艺人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作新的善书内容,向人民大众宣传新道德、新风尚,使善书不断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如创作了善书案传《湖乡情》、《新农村》等。汉川善书成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知名的国际文化品牌。
  与时代发展同步。汉川民歌歌词、曲调比较单一、简短,文艺工作者不断创作改编,推出了脍炙人口的《依呀调》、《汉川斗笠好》、《新农村风光好》、《新放牛歌》等,2007年,从《汉川民歌》集中精选出20首民歌进行再创作,并录制成光碟,四处传唱,深受农民群众喜爱。
  汉川还大力打造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使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又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据初步统计,每年参与者达5万人次,辐射带动40万群众。
  特别是2004年至2006年,日本学者阿部泰记远渡重洋,4次到汉川,与国内善书研究者探讨善书的源流沿革、艺术风格、历史作用、保存现状,有力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研究。(记者 孔奇志 通讯员 李志荣)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43:03 | 只看该作者
一、简介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俗称宣讲善书。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戏称其为"未开言"。流传于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一带,其中以汉川最盛,故又有"汉川善书"之称。 二、历史溯源及艺术特色 善书是民间文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一。据四川天日镇古墓出土的"说书俑"所析,远在汉代就有萌芽,至唐代的出现了散韵相同,说唱并茂的"骈文"和"俗讲"。宋元以后,说唱文学的种类日益扩大,明代永乐年间便有"钦颂善书"印行天下。清代时,善书由案头文学发展成讲唱文学,且产生了善书曲艺,流行于八旗直隶各省,后北衰南盛,除流行于湖北的武汉、孝感、荆州和黄冈等市县外,在上海、重庆、河南开封、四川万县、湖南津市等也有从事这种宣讲活动的艺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方的善书渐趋消亡,惟湖北汉川、蔡甸、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且逐步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 善书之所以在汉川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清代至民国,襄河两岸开出九条支津,汇归汉水,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道光年间,官家宣讲圣谕渐为民间宣讲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救急等"十全大善"所取代。最初只在元宵节、中元节前后宣讲,后逐渐发展到经常性的活动,并可在田头地边、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宣讲,深受乡民欢迎。1936年前后由乡间进入武汉等城镇。 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不象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汉川的曲艺曲种。善书初为一人宣讲,后发展为三人或多人同台宣讲。多人宣讲时,有"主案"与"宣词"之分。主案重说讲,宣词(又叫答词)说兼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主案自始至终说讲故事,宣词则随主案人诠释故事情节,分扮各种角色上场或退场。语言通俗易懂,有问有答,有讲有唱。善书曲目有"案"、有"传",合称"案传"。取材于官府判定了的案情故事谓之"案";取材于民间故事者谓之"传"或"书"。善书的唱词为十字句。上下句式结构。不随意增字减字,一韵到底。主腔叫"宣腔",速度舒缓,节奏自由。善书原为徒歌形式,现经改革加入丝弦伴奏。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传统曲目有《四下河南》、《猛回头》、《蜜蜂记》、《生死牌》等。新曲目有《双团圆》、《飞鸽案》等。 汉川善书按讲唱的场所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场书",即在固定的书场、茶馆中讲唱,在汉川城区和马口镇邱子村有两个书场常年表演;另一类是"台书",即每年春节到农历三月中下旬,做生祝寿、婚丧嫁娶等乡间大事,是善书表演最集中时段,许多乡村都要搭台请善书艺人讲书,而且有俗规,要讲就要连续讲三年,每年讲三场。当地不少老人都保留着童年时期挤在台前听善书的美好记忆。 三、传承意义 "汉川善书"现存优秀名篇300多篇,经常宣讲的有100多篇,专门从事宣讲创作"汉川善书"的人员有300多人。 进入新世纪,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影响,加之一些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辞世,年轻世人能独树一帜的少,一些优秀的曲目濒临失传。汉川善书在当前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空前困难,青年艺人断档,传统流失严重,亟需扶持保护。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43:52 | 只看该作者
“湖北三盛”之一的汉川善书
        文\高雅
善书,故名思义是劝人为善的书,它是一种韵散相间,讲唱结合的曲种,古时称为宣讲圣喻。
汉川善书的源流
  善书是民间文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四川天日镇古墓出土的说书俑所析,远在汉代就有萌芽,至唐代的出现了散韵相同,说唱并茂的骈文俗讲。宋元以后,说唱文学的种类日益扩大,明代永乐年间便有钦颂善书印行天下。清代时,善书由案头文学发展成讲唱文学,且产生了善书曲艺,流行于八旗直隶各省,后北衰南盛,除流行于湖北的武汉、孝感、荆州和黄冈等市县外,在上海、重庆、河南开封、四川万县、湖南津市等也有从事这种宣讲活动的艺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方的善书渐趋消亡,惟湖北汉川、蔡甸、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且逐步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
  善书之所以在汉川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清代至民国,襄河两岸开出九条支津,汇归汉水,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不象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汉川的曲艺曲种。
汉川善书的演绎发展
  历史沧桑巨变,汉川善书经历了移植、发展、提高的演变过程。
  辛亥革命时,汉川的善书艺人,在台上贴出宣统小奴逐回家去,讲我大汉扭转乾坤的横幅,取代了传统的宣圣谕歌贤词因为消灾解厄以了愿,讲道德说仁义务必洗心革面而酬神的对联,场地的布置和艺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这一时期,王海元、谭新春、陈宗福、潘炳学等一大批人土投师学艺,使善书艺人队伍迅速状大,并以汉江为界,形成南北两大艺术派别,汉川善书得以全面创新发展。
  首先,大胆吸收了其它曲种和地方戏曲的长处,改革了原来善书的演出形式,由一人班发展成两人班,进而又发展到多人同台,分工角色,上下场犹如戏剧,自然活泼,用定场诗代替了圣喻,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其次,吸收地方民歌、生活音调乃至本地其它曲种的音乐,改造、创立、丰富了善书的唱腔,使观众听起来亲切、动情。
  其三,改革了唱词框架。过去的善书常是三、三、四式的十字句。难以表达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汉川艺人突破了这种传统框架,创造出三、二、三式的八字句,四、四、三和三、四、四式的十一字句,三、三、七式的十三字句,五、五、七式的十七字句和不规则的长短句式,同时又改革了一些唱腔,使古老的善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其四,在整理、移植、改编古书目的同时,创作了《三槐冤》、《活鲫鱼》、《浪子回头》、《一口血》等大批取材于本地的新
书目,用善书向人民大众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使善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与此同时,一批汉川艺人径入武汉在鹦鹉洲、罗家墩至江岸一带搭班演唱,挂牌汉川善书,名噪武汉,盛极一时,乃至汉川善书同黄陂的花鼓,阳逻的高跷被誉为湖北三盛
  民国二十五年(1936),黄陂、汉川两县的民间艺人在汉口观音阁(今研口区文化宫)成立了评书宣讲联合公会,公举陈树棠、李少霆、巴静卿为理事长和常务理事。汉川入会的艺人有50余人,王海元任善书宣讲组组长。抗战时,联合公会被迫停止活动。1946年抗战胜利后,又恢复其组织。联合公会为培养艺人,提高善书艺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投师学艺的卢维琴、周生炳、傅海林、陈贻谋、傅好安、何义甫、罗培芳等,后来皆成为汉川善书享有盛名的艺人,他们的徒子徒孙亦成为善书舞台上的骨干力量。
汉川善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山口大学教授何部泰记曾于2002年和2004年两度到汉川市文化馆考察汉川善书的讲唱活动,并在日本出版了研究专著。
汉川善书今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 2006-7-11)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45:13 | 只看该作者
荆楚“非遗”探胜--汉川善书 独领风骚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提要善书,顾名思义是劝人为善的书,它是一种韵散相间,讲唱结合的曲种,古时称为“宣讲圣谕”。明末清初时,善书在全国各地非常流行。如今,其他地方的善书都已消亡,唯独汉川善书仍一枝独秀。听善书成了当地老年人的主要娱乐,自称比看电视还过瘾。
动情处,观众热泪盈眶
汉川市马口镇的一个书场内,几名艺人正在台上动情表演。
只听一名年长者发话了:今天讲的这个书叫《金玉满堂》。事情发生在唐朝,玄宗皇帝在位时,有一个叫叶元善的人,为人好善,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号华堂,华堂娶了妻子,叫李善玉。善玉对公婆恪尽孝道。她家隔壁还有一个不讲良心的媳妇,叫秦秋娘。各位,看这李善玉劝秦秋娘劝不劝得好啊。
话音刚落,旁边一名女艺人张口唱道:“嫂嫂呀,我呀没别的事,就有两句话对你说。你公婆抚养你丈夫十磨九难,十月怀胎三月哺乳,一十九年……”
“妹妹呀,你这一劝啦,那我得改一下。我一定要改前非,立志学你。对公婆啊恪尽孝道啊,做个好媳妇啊!”另一名女艺人接口唱道……
他们表演的就是汉川人所熟悉的善书。
善书由一个人主讲故事,由其他艺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满怀感情地演唱各自角色的话语。唱到动情处,观众大多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如今,这种曲艺形式盛行在汉川农村。据该市文化馆馆长魏文明介绍,在农村,谁家办红白喜事,或者儿子考上大学,或者给老人祝寿等,一般都会请艺人讲善书,并且一讲就是三年,每年不少于三场。“在农村,正常情况下,善书从每年正月十五开始搭台讲唱,一直可以持续到春耕以前。在市区,有些场子每天都表演善书,观众只需交1元钱,就可以在那里轻松愉快地度过半天的时光。”
讲唱中,劝人为善去恶
善书是由唐代的民间文艺“俗讲”、明代的民间文艺“宝卷”演变而来的。到了清代,由于顺治、康熙、雍正等几位皇帝的大力提倡,善书才真正作为一种曲艺形式,盛行于全国城乡。辛亥革命后,北方的善书逐渐消亡,而南方的善书也渐渐被其他曲艺所淘汰,渐渐衰亡。唯有汉川的艺人坚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据汉川市文化馆统计:目前他们收集的历代故事脚本有328本,唱腔有18种之多。
善书是劝人为善去不善之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劝教人们“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帮困救难,设立义学,修桥补路,施茶施药”等,提倡正直善良,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反对奸盗邪恶。
在《杨一哭坟》中,孝子杨一非常孝敬父母,一有食物,即使自己饿得要死,也都要带回家加热,然后和颜悦色地捧给父母。父母问他吃了没有,他就跪在地上鼓起肚腹,双手拍着,高声说:“我吃饱了的!”为了劝父母进食,他还请乡里的先生作“劝亲歌”三首,每逢饭时,歌舞以悦父母之心。其中第三首这样写道:爹饭也不多,娘饭也不多,爹娘不吃奈若何?听儿唱个劝亲歌。拍巴掌,打大锣,吹喇叭,笑呵呵;学一个娃儿匍匐栽下井,学一个王祥冰上仰天卧……
艺人在演唱这段“劝亲歌”时,会在地上边跳边唱。这种声情并茂的表演形式,极易被观众接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看今朝,老年艺人把心忧
善书艺人们常年在城镇和乡村不停奔波表演,不少人深受当地观众爱戴,很有名气,但他们的生活都很清贫。据这些艺人说,因为善书是教人做善事的,所以讲善书的人就不能想发财。
在当地最负盛名的艺人徐忠德老人已71岁了。他告诉记者,他从来也没想过发财,也从来没想过转行。如今,年事已高,但老人仍坚持白天演出,晚上创作,把听到的乡村里的好人好事,都编成善书脚本,四处传讲。
当地群众对善书的热爱,对这些艺人像城里人追星一样地追捧,不能不说是这些老艺人乐此不疲的一个动因。徐忠德说:“有时候,我到乡村去讲善书,观众把台子围得严严实实,不少爹爹婆婆眼巴巴地看着台上的我们。每当这时,我都十分感动,正是他们让我坚持了下来。”
然而,让徐忠德忧心的是,正因为讲善书发不了财,如今不少年轻艺人都转了行,“赚钱去了”。而老艺人要收个徒弟,也是难上加难。“现在,真正主讲善书的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最年轻的艺人也有40多岁了。”
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汉川善书正面临着生死挣扎。所幸的是,当地政府早已启动了汉川善书的保护计划。“首先,我们将对马口镇和中岭村的善书艺人进行重点保护。其次,我们准备在全市7所高中和部分重点初中,开展汉川善书的普及教学,有效解决汉川善书的传承难题。同时,我们每年还要举办一次善书讲唱培训班,请名老艺人授课,以提高汉川善书的艺术水平。最后,我们还在筹划举办一次汉川善书汇演,检阅和促进汉川善书的传承和发展。”谈起保护措施,汉川市文化馆馆长魏文明很有些底气。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46:53 | 只看该作者
“汉川善书”香溢校园
文章来源:田传作
    11月24日,汉川二中组织高三文科班学生到阶梯教室听“汉川善书”。
    “汉川善书”是马口人王海元首创的文艺曲种,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弘扬其艺术精华,让这个濒临失传的优秀曲种重放异彩,该市有计划地让青少年接触、了解这个文艺曲种,“汉川善书”历来具有戒恶劝善的教育功能,这次来校的4位老艺人把廉政教育的内容用“汉川善书”的形式向学生宣传,老艺人们摄人心魄的演唱,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共鸣。
    由汉川市政府和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川善书”2006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汉川举行。36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提交论文。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目前只有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

了这一曲种。“汉川善书”书目达300多部,唱腔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特色,目前尚存的曲牌有13首。“汉川善书”目前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49:16 | 只看该作者
汉川请国内外专家为汉川善书把脉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为期二天的汉川善书2006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9日在汉川市结束,来自国内外的50多名专家为汉川善书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之计把脉。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守华自幼与善书结缘,对善书有很深的感受。他建议有关部门多种途径培养深厚的群众基础,重点保护善书老艺人,培养善书新人,创作新案传,让这朵民间艺术之花长盛不衰。
日本学者阿部泰记自2002年第一次接触到汉川善书以来,就深受其魅力感染,每年都要来汉川听一、二次善书。他说:“汉川善书的说唱方式很感人,应纳入中国文学史范畴研究。”
汉川善书已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内容是劝教人们孝敬父母、友善邻里、帮困救难、去恶扬善等,它以讲故事和歌唱抒情的交替表演,在说唱中发挥教育娱乐功能。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50:15 | 只看该作者
汉水文化]汉川善书被收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汉川善书
一、简介

善书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自清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260年的历史,曾盛行于湖北全省、河南开封、四川乐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曲种。俗称宣讲善书。因艺人常用"未开言来,泪流满面"开场,故民间戏称其为"未开言"。流传于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黄陂、云梦、安陆一带,其中以汉川最盛,故又有"汉川善书"之称。

二、历史溯源及艺术特色

善书是民间文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一。据四川天日镇古墓出土的"说书俑"所析,远在汉代就有萌芽,至唐代的出现了散韵相同,说唱并茂的"骈文"和"俗讲"。宋元以后,说唱文学的种类日益扩大,明代永乐年间便有"钦颂善书"印行天下。清代时,善书由案头文学发展成讲唱文学,且产生了善书曲艺,流行于八旗直隶各省,后北衰南盛,除流行于湖北的武汉、孝感、荆州和黄冈等市县外,在上海、重庆、河南开封、四川万县、湖南津市等也有从事这种宣讲活动的艺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方的善书渐趋消亡,惟湖北汉川、蔡甸、仙桃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且逐步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

善书之所以在汉川生根、开花、结果,是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清代至民国,襄河两岸开出九条支津,汇归汉水,水乡逐渐变成平原,群众也逐渐由捕捞转至耕种,生活日趋安定,对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道光年间,官家宣讲圣谕渐为民间宣讲孝敬父母、和睦家庭、友善邻里、救难救急等"十全大善"所取代。最初只在元宵节、中元节前后宣讲,后逐渐发展到经常性的活动,并可在田头地边、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宣讲,深受乡民欢迎。1936年前后由乡间进入武汉等城镇。

由于善书是一种叙述体,不象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汉川的曲艺曲种。善书初为一人宣讲,后发展为三人或多人同台宣讲。多人宣讲时,有"主案"与"宣词"之分。主案重说讲,宣词(又叫答词)说兼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主案自始至终说讲故事,宣词则随主案人诠释故事情节,分扮各种角色上场或退场。语言通俗易懂,有问有答,有讲有唱。善书曲目有"案"、有"传",合称"案传"。取材于官府判定了的案情故事谓之"案";取材于民间故事者谓之"传"或"书"。善书的唱词为十字句。上下句式结构。不随意增字减字,一韵到底。主腔叫"宣腔",速度舒缓,节奏自由。善书原为徒歌形式,现经改革加入丝弦伴奏。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传统曲目有《四下河南》、《猛回头》、《蜜蜂记》、《生死牌》等。新曲目有《双团圆》、《飞鸽案》等。

汉川善书按讲唱的场所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场书",即在固定的书场、茶馆中讲唱,在汉川城区和马口镇邱子村有两个书场常年表演;另一类是"台书",即每年春节到农历三月中下旬,做生祝寿、婚丧嫁娶等乡间大事,是善书表演最集中时段,许多乡村都要搭台请善书艺人讲书,而且有俗规,要讲就要连续讲三年,每年讲三场。当地不少老人都保留着童年时期挤在台前听善书的美好记忆。

三、传承意义

"汉川善书"现存优秀名篇300多篇,经常宣讲的有100多篇,专门从事宣讲创作"汉川善书"的人员有300多人。

进入新世纪,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兴起影响,加之一些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辞世,年轻世人能独树一帜的少,一些优秀的曲目濒临失传。汉川善书在当前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空前困难,青年艺人断档,传统流失严重,亟需扶持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51:3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善书的案卷琐记案卷,即善书的书目。它分案头本和宣讲本两类,案头本供阅读,传抄和收藏用,宣讲本除具各案头本的功能外,主要供演唱用。
    就案头本而言,陈延英编者的《劝善书目提要》自序中道:他家“藏善书数千百种”,“所作提要,仅数百十种,不过家藏十分之一。”就是这“十分之一”,也达146部,有544卷之多,其中《为善阴骘二卷》就记载了165个人的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篇,可见其书目之壮观!这些书“多禀清代辑刻,且在乾嘉以后”,给我们研究善书.曲艺提供了年代上的佐证材料。    就宣讲本而言,仅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已知上海印善书的书局、书店、出版单位就有‘‘宏文’’、“崇文’’、“广益’’、“六艺”、‘锦江’’、“铸记’’、“太明’’、“育才’’、“尚古山房’’、“新文化书社’、“福禄寿”、“励力”等数家,至于全国各地印售善书的书局、书店、书社、宣讲社、书坊和私人刻版印刷的那就无法统计了。所印售的善书,有木版、石版、铅印版,其中《宣讲大全》(原名《瑶函戈集》民国五年石印版重印遂改今名,共八卷)、《宣讲拾遗》、《宣讲集要》、《宣讲搞要》、《福海无边》(六卷)、《触目惊心》、《浪里生舟》、《原潭广化》、《照胆台》、《劝善录》、《闺阁十二段锦》等多种版本,发行全国。加上艺人们历年自编、移植改编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案卷,为数就更多了。   
    根据现有资料和线索,经过搜集、挖掘,初步找到(包括知名而无版本)的案卷共328本,其中移植改编的案卷有:《张羽煮海》、《劈华山》、《逼上梁山》、《九件衣》、《三世仇》、《白毛女》、《金银牌》、《审妻》、《碧玉簪》、《一块银元》、《抢寡妇》即《祥林嫂》)等38案。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案卷有:《何月英的婚事》、《赌回头》、《杨菊香翻身记》、《李二姣割谷》、《浪子回头》、《茶碗记》、《碎尸案》、《恋爱的遭遇》、《九命奇冤》、《飞鸽案件》等。其中《双团圆》获1980年湖北省曲艺、民歌调演创作、演出奖;《匕首案》获1981年湖北省首届“百花书会”书目演出奖;《梅花记》·获湖北省第二届“百花书会”创作、演出奖;《陈桥会》获孝感市曲艺一等奖。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52:38 | 只看该作者
记汉川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王家瑞
郑铮  
  2006年6月,汉川善书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59岁的王家瑞知道这一消息时不禁“漫卷诗书喜欲狂”。是啊,这位老人为善书的传承与创新,辛劳了20余年,如今它有了好的“归宿”,王老怎能不高兴。
   
  善书是一种讲唱相结合的曲艺形式,因劝人向善,明清时期被称为“善书”,清末民初全国其他一些地方的善书逐渐衰亡,唯汉川市的善书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讲唱形式并延续至今,因此被称作“汉川善书”。从小听着善书长大的王家瑞对汉川善书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0年,汉川县文化馆组织召开了善书艺人座谈会。在听了老艺人的介绍后,当时在该馆任创作辅导干部的王家瑞不禁有点心焦,大伙儿对汉川善书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它的起源等感性认识上,善书的传承也只是口授相传,如果这些老艺人不在了,汉川善书不就消亡了吗?他决定进行汉川善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让汉川善书能有完整的历史记录。
   
  走街串巷,他到处探访老艺人;翻阅旧纸堆,他细心寻找有关善书的点滴记录。渐渐地,汉川善书的历史就像一轴画卷,在他脑海中徐徐舒展开来。1984年,他整理记录的《汉川善书》在《曲艺艺术论丛》上发表。随后他著写的《善书与民间文学》、《也谈善书》等先后被印成了铅字广为流传。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产生了新的忧虑:现存的善书唱本多是传统的“老书”,年轻人不大爱听。为何不自己创作一些现代的东西呢,他说到做到。1984年王家瑞创作的现代唱本《梅花记》发表在《布谷鸟》上,该作品还获得湖北省第二届“百花书会”创作二等奖。细细数来,王家瑞已创作了近六万字的善书唱本。
   
  2005年7月,王家瑞承担了汉川善书“申遗”的文字工作。呕心沥血600多天,终于在规定的时间里整理出一套5000多字的申报文字材料和为电视专题片《汉川善书》配写的解说词,申遗终于成功。让王家瑞欣喜的还有,汉川市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计划对知名善书艺人实行挂牌保护,并把汉川善书列入中学校本课程,在学校中开展善书知识课程。
   
  在老人的期望中,汉川善书这个古老的曲艺将在盛世中迎来自己的春天。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53:50 | 只看该作者
汉川马口古镇

汉川马口镇
  汉川市马口镇镇政府驻马口,人口80278人,面积58.1平方千米。辖6个居委会、36个村委会:新正街、曾家湾、徐家岭、石头路、三五O九、丁集、英山、邱子脑、敖家、松林、八屋窑、周湖、金河、马口、窑新、新庄、高山、高庙、官山、枣树、严山、五福、关圣、土桥、范岭、柴林、大咀、船厂、中岭、旧港、横山、旭高、丁集、七吴、光明、白马、庙湾、童岭、八大、雄伟、雄丰、回龙。
  汉川市马口镇紧邻武汉,因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经境内而得名汉川。马口就是汉江边一个风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百年老镇。作为汉川的工业重镇,马口历来有“金马”的美誉,进入二十一世纪,马口更是以金马腾飞之势打造特色产业,被评为“湖北纺织第一镇”、“中国制线名镇”。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伴随着回到家乡的喜悦,我走进马口这个当之无愧的楚天纺织第一镇,感受马口既古老又年轻的小镇魅力。
  马口的确是古老的。这个汉江边的小镇,在古云梦泽晚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文明。马口最早的名字叫洗马口,据说是因为马口的地势宛如一匹躺着的骏马睡在河边,而岭上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断的从马口流出,当地百姓即景生情,名之“洗马口”。三国时期,关羽从荆州下汉阳,中途经过洗马口,大军在此休息,关羽牵马到河里饮水后,将马系在洗马头口的一块大石上,次日天明才率军离去。关羽走后,这里人以关公在马口头上系马为荣,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在马口的老街,当地老辈人告诉我,马口以前有关圣庙,在距马口不远的汉江边,现在还有关圣大队和关圣村的地名。
  北依汉水,南临白石湖的马口,是一个自古繁华的水乡古镇。马口与武汉相距不过45公里,又得汉水之利,发达的交通带来了马口商贸的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沦陷,马口一度成为抗敌后方,商业更是兴盛,有“小汉口”之称。当时的马口和汉口一样,也有一条繁华热闹的汉正街,由于地处汉水边,当地人叫它正街,也叫它老街。春阳灿烂,在汉川县委宣传部熊国春科长和马口镇委办公室饶国栋主任陪同下,我走进了马口老街。81岁的梁书箴老人是这里的老居民,他告诉我,老街的街道原来是由青石铺成的石板路,石板街是清代一位姓陈的官员告老回乡后捐资修建的。当年马口的青石路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有大约两三里路长。这是汉川县城的第一条石板街,也是汉川最长的一条石板街。走在石板路上,夏天不觉得炎热,雨天不担心湿鞋。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口老街变成了水泥路面,但石板路仍是马口老居民心中美好而悠长的记忆。在老街的尽头,我看到仅存的几块石板,尽管非常不起眼,却是石板老街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见证了马口当年风光的,还有那些老房子。在马口老街,百年以上的老房子至少有五六栋。从外观看,这些房子实在太旧了,但是走进其中,看到那幽深的天井,木制的墙壁、天花板,门窗上的雕花,我就感到了历史的厚重。在一间有两个天井的老房子里,我看到一块断裂的长方形石条,石条上雕着万字形花纹,尽管中间断开,仍然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美和年代的久远。梁书箴老人告诉我,这些老房子都是清末民国时期马口的榨油作坊,我们看到的是王礼记榨油坊。王礼记榨油坊在马口一共有六房,是马口最大的榨油作坊之一。作为汉川主要的油料加工基地,马口老街最多时有14家私人榨油坊,200多人从事榨油行业,日产食油达35吨。从这里走出的马口小磨香油,香飘长江和汉江沿线,是马口有名的老字号产品之一。
  让马口人怀念的马口老字号,还有潘同春豆瓣酱。据梁书箴老人讲,潘同春是江苏人,清朝末年就来马口做生意了。潘同春在马口最早是开杂货铺的,最后却以酱菜和糕点而出名。潘同春生意最兴盛时,在湖北开了包括汉口在内的9家分店。潘同春在马口经营一百多年,老字号的名声在当地深入人心。时世流转,潘同春的后人早已离开马口,只有厂房还在老街。这是紧邻汉江大堤的一个二层砖石楼房,门楣上的“国营潘同春”字迹已经模糊。我们沿着石砌的路面走进去,发现房子里面别有洞天,非常开阔。问现在的房主,才知道潘家这所房子面积足足有2170平方米。因为大部分都空着,老房子显得有些荒凉,但是房子的气势还在,那些直径1米多长的大缸,无声的说着当年潘同春曾经的兴盛和辉煌。
  在马口老街行走,时不时会看到一些房前屋后堆满残损的坛坛罐罐。这也是马口的一大特色。汉川有一句俗语:马口的院墙——烂坛(谈)。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指马口民居的院墙是用废弃的坛坛罐罐砌起来的。马口的院墙用烂坛堆砌,说起来和马口的陶瓷业关系密切。《汉川县志》记载,马口的陶瓷业始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清朝末年,马口以制陶维持生计的有两三千人,民国时,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家。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的陶土生产,土质细腻密实,产品耐酸耐碱,坚实耐用,很受百姓欢迎。马口陶瓷所产都是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最常用的日用品,属于典型的民间陶瓷。马口陶器以品种多样、做工精细、价廉物美而远近闻名,不仅满足十里八乡的农家需求,而且依托汉江黄金水道,行销全国。解放后,马口“八仙坛”曾被选为高校陶艺系教材,在全国知名度极高。而马口“老窑工”所津津乐道的,是马口人烧制的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的“泡菜坛子”,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现在,“马口窑”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收藏家们淘宝和收藏的对象,而“马口的院墙——烂坛(谈)”这句俗语,也成为马口陶瓷业兴盛的一种见证。
       
       马口老街的尽头,就是汉江干堤。马口是汉江河道最弯曲的地段之一,但现在站在河堤,我已经看不到九曲回肠的汉江了。1983年,马口附近的八一垸被汉江冲开,河道截弯取直缩短了5公里,汉江从此改道北移。当年马口老街河堤边帆船林立,商铺云集的繁华热闹,也渐渐成为历史。
  得山水之灵气的系马口,人才亦辈出。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辛亥武昌首义爆发,第一个起兵响应武昌首义的,是汉川革命党人梁钟汉、梁耀汉、梁辉汉兄弟。梁氏三兄弟就是马口人。《汉川县志》记载,辛亥武昌首义的第二天,梁钟汉等人在马口率起义队伍1000多人,直捣汉川县城。知县投降,汉川起义成功,当晚湖北军政府汉川军政分府成立,梁钟汉担任军政分府总司令,这也是湖北省的第一个地方军政府。梁钟汉的弟弟梁耀汉、梁辉汉后来都为革命牺牲,梁钟汉建国后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59年才去世。
  马口的人杰,当然不只梁氏兄弟。1928年任省委委员、武昌市委书记的魏人镜,是马口丁集人。解放后担任中国评剧院院长的戏剧家胡沙,是马口金河人。创作的《读书郎》传唱至今的音乐家宋杨,也是马口人。马口还有省立马口中学,私立的耀汉中学,为汉川乃至湖北培养了不少人才。
  马口人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享受,那就是听“善书”。善书又称汉川善书,解放前最为风行,马口是当年汉川善书的传播中心。善书的故事主题都是惩恶扬善,说善书的人叫先生,他用富有感染力的声调讲着生动曲折的故事,让台下的人听得如痴如醉。在马口乡村,每当一个村庄“讲善书”,四周的农民都会早早吃了夜饭来赶场。汉川善书的播火人,就是1886年生于马口的说书人王海元。王海元一生宣扬善书,促进了善书在汉江周围的传播。解放前,汉川善书和黄孝大鼓、天沔渔鼓一起进入武汉,被称为“三花进汉”,唱到了武汉的街巷,也唱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清风水美脉不走,青龙白虎戏马口。低潭肥鱼高湖藕,荷月团圆白梁酒。”这是马口一位秀才写下的诗句,这首小诗概括了马口古镇的文化,也说出了马口的特色美食。当年来马口的全国各地商人,首先要品尝这里的白高梁酒,吃低湖的肥鱼和高湖的藕。马口水多鱼也多,鱼能做上百种鱼菜。用高湖藕煨汤是马口人至今的习惯,荷月糕点则是马口人的送礼佳品。
  马口古老,马口同样年轻。在马口新城区,一个规划面积90多公顷的纺织工业园正在蓬勃兴起。喝着汉江水长大的马口人,凭借和汉水一样灵活多变的头脑,为马口争得了“楚天纺织第一镇”和“中国制线名镇”的赫赫声名。这是马口人的骄傲,也是马口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饱受汉江水患之苦,马口人历来就有经商传统,纺织业在马口更是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这里商贸活跃,民间的纺纱制线作坊也渐成气候,马口乃至襄南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耕女织,机杼经纬之声不绝于耳。得汉水地利之便,各地商贾纷纷来马口收购或者兑换纺织布匹。《汉川县志》记载,清末民初,马口农户纺织的“土纱”和“土布”,不仅行销汉口,也转销到了四川、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份。也许是看中了马口纺织业深厚的民间基础,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马口白虎岭创办了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军工企业,也就是现在的3509工厂。以3507工厂为基础,马口的制线业开始了质的飞跃。
  马口人对市场似乎有天然的敏感和敏锐的嗅觉。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口人看准国内服装业对纱线的需求,镇上的制线企业和几百个家庭作坊全力以赴,制线的制线,染纱的染纱,产品迅速占领浙江义乌,福建石狮,武汉汉正街等大市场。鼎盛时期,马口纯涤纶纱线一度占据了全国市场分额的七分之一。进入 90年代,国家纺织业普遍陷入低谷,精明的马口人又“嗅”到全国程控电话改造中的商机,进军电缆行业。90年代中期,马口的电缆企业发展到30多家,一批 “百万富翁”也应运而生。90年代末,电缆被光缆取代,很多电缆企业倒闭,马口人再一次调整思路,重新投资纺织业。新天线缆公司董事长刘志坤和新宇纺织集团的陈灯哇,就是马口企业家的代表。他们在马口最早从事纺织业,也最先转做电缆。现在陈灯哇专做制线,他的侄子陈少波专做光缆,刘志坤则制线、光缆同时进行,“软硬”兼营。马口镇委书记李铁新告诉我,现在马口拥有纺织企业198家,规模以上的精纺企业50多家,年产量突破100万锭。马口的纺锭总规模占全省纺锭数的九分之一,涤纶纱线产品年产量占全国涤纶纱线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涤纶纱出口量,一个新兴的纺织工业园在马口已经形成。现在的马口,就是要发挥产业特色,着力打造以制线业为主,以电缆和陶瓷业为辅的“一主两翼”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商贸活镇。李铁新书记还向我透露,镇里已经让出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准备兴建一座8000平方米的马口商贸广场,启动白石湖旅游开发,引导、规范马口夜市,打造具有马口特色的饮食品牌,围绕纺织产业的深度开发与延伸,配套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纺织品专业市场,扩大马口作为“中国制线名镇”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来自百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13:11 , Processed in 0.0835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