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校本研究的适切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6 18: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校本研究的适切选择
作者:白昊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个比较响亮的口号,它也被视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教师应该进行什么研究,怎样进行研究,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历经了科学实证范式的艰难追随,教育经验总结的模板效仿,大多数一线教师无奈地发现,科学研究始终离他们甚远。随着“质的研究”逐渐进入视野,中小学教师发现,科学研究那冷冰冰的面孔在消融。

一、教育叙事研究
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西方的叙事学理论对中国人文社会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拓展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许多学科都有推动作用。同期,加拿大几位课程学者提出,应该将叙事研究引入教育领域,作为教师的主要研究方法。现在,教育叙事研究正成为国际、国内的热门话题。
叙事主义者相信,人类经验的基本形式就是故事;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人类不仅依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消费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每时每刻都在吞吐着故事。Muriel Rukeyser就说过:“世界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构成的。”在谈及叙事与教育的关系时,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育与文化中心主任Noel Gough说:“教师和学生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每个故事的主角。……故事也许是通向某些真实的唯一途径。”正是因为认识到故事穿透时空、直指人心的强表述力,于是叙事走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野。
所谓叙事就是指陈述人、动物及宇宙空间其它各种生命体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它原本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作为探索人类经验现象的一条基本途径,人们可以籍此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透过叙事,人们可以更生动地了解这个世界。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以文艺理论中的“叙事学”为理论基础的,它是一种解读人类经验世界的研究方式。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主义者认为,“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记录人类有关经验的故事的同时,撰写有关人类经验的其它阐述性故事。”“写得好的故事接近经验,因为它们是人类经验的表述,同时它们也接近理论,因为它们给出的叙事对参与者和读者有教育意义。”
教育叙事是指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而所谓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指以叙事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研究。相对于科学实证范式,它更关注教育研究的人文价值,重视教育主体的经验和历程,主张通过故事叙述这一主要手段来描述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包括教育行为、教育活动等)以及教育群体和教育个体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更加关注人们教育经验的存在意义,而不是致力于追求普适性原理或宏大话语。
就实质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是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之旅。它的核心和本质在于探寻意义。反思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灵魂,走近生活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建构故事是其基本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倾听教育参与者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建构故事,借助反思和理性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和教育敏感性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
二、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适切选择
校本研究是以校本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研究模式。它主张教育研究话语权下移,肯定教师从事研究的主体价值和能动性,强调教师所在教育场景对于教师从事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价值。许多学者认为,校本研究是推动学校变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但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式,怎样开展校本研究,这些都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校本研究时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校本研究方法的选择必须基于研究主体和学校的需要以及现实条件。显然,教育叙事研究能更好地回应这些要求。教育叙事研究相较于其它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弥合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的疏离,更切合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的首选研究方法。
过去的教育理论被认为应该以追求概念化、抽象化、结构化、普适性、通约性、逻辑严谨为鹄的,而生活、情境、感性、叙事则应该尽量回避,因为它们会使教育理论“谪落凡尘”,会阻碍理论上升为“真理”。在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时,往往热衷于以理论来驾驭实践,有时甚至削实践的“足”来适理论的“履”。于是,教育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盛气凌人,但与教育实际工作者经验的联系却越来越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无可避免地被人为疏离了。
在以往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与中小学教师的关系是一种“脑与手”、“上与下”的关系。教师成为“别人判断的执行者”,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容器和跑马场”。一方面,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占有知识、话语、符号为乐,视之为理论成果的源头活水,而活生生的教育实践,真正的理论泉源则在他们埋首吞噬浩如烟海的文字符号的过程中从视野中消失了。即使他们到教育实践的前线进行研究,也往往是为了搜集资料、网罗佐证或实施自己的方案,中小学教师只是他们从事研究的工具。可以想见,远离鲜活的教育实际的理论成果怎能承担起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往往不顾自身的理论积淀水平和现实条件,谋求“大道理、大言说”,似乎只有做到科学、严谨、规范,且文本学术气息浓厚才算得上是科学研究。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以学者、专家以及《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的理论文章为治学的参照标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有时,过度的理论话语强调和高标准要求反而扼杀了中小学教师从事校本研究的热情,降低了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加大了他们面对校本科研时的焦虑感和心理压力。同时,理论话语的过分膨胀也会使中小学教师被迫或甘愿成为专家设计方案和理论言说的执行工具,从而使自身的日常生活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与以往的教育研究方式相比,教育叙事研究强调直面教师自身的真实生活,强调生活世界的回归,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以教师行动的意义探索和行为改变为目的,因此,它贴近教师的生活,适合教师的现实条件,能够有效帮助每一位中小学教师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提高自我,并在交流分享中推动整个教师群体的进步,推动所在学校的组织变革。显然,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校为本的研究,因为它以学校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人、教育教学实际中所激发的问题和困惑为研究对象,强调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强调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叙事来理解和变革教育教学实践。教育叙事研究植根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在理性的引领下透过故事来解读和把握教育事实。
教育叙事研究的这些特点有助于中小学教师跨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分离的鸿沟。首先,教育叙事研究实现了研究旨趣的转向。它以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教育现实的理解和真实问题的解决为直接目的,而不是如过去那样单纯地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的精致和完善而研究。其次,教育叙事研究实现了研究场景的转向。过去的教育研究者关在书斋中,以文献符号为研究源,远离教育教学实践,他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能成为中小学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而教育叙事研究以校为本,以学校情境中的人和事、以教育日常生活中所激发的问题和困惑为研究对象,深深地植根于活生生的教育教学现场,是一种实践指向的校本研究。再次,教育叙事研究实现了研究方式的转向。过去的教育研究强调向科学实证范式皈依,追求研究的量化和客观化。这种研究以“社会性”、“人性”的缺失来换取“科学”的光环。可以想见,这种祛除了丰富、真实、性灵、血肉,抽离了社会情境和活生生的生活内容的理论,到底有多大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实践力呢?而教育叙事研究肯定研究的校本性、情境性、时间性、生活化以及人的感性力量的价值。叙事主义者相信可以通过叙事来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实际。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主体也发生了转向。过去的教育研究将研究权和话语权大部分赋予给身在“象牙塔”的理论研究者们,认为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可以保证其理论成果在诠释和指导实践方面的权威性,但事实证明他们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而教育叙事研究则实现了研究权力的回归,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天天直面教育教学实际,他们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开展校本研究,他们应该有教育研究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不再是传声筒,不再是应声虫,教师不再依靠别人的思想而生活;教师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它使平民的声音有了听众,使底层百姓可以分割精英们一直掌控的话语论坛。弱者和强者、业余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可以在同等的高度对话、互动和合作。教育叙事研究还实现了研究成果呈现方式的转向。过去的研究文本强调客观、抽象、概括、结构、规范、逻辑严谨。因此,许多教育理论专著、论文往往令中小学教师望而生畏,不论是阅读或是自己写研究成果都备感头痛。教育叙事研究则以叙事为研究和言说的基本方式,以教育日常生活为故事建构的来源,且叙事文本可短可长、表述方式可灵活多样,因此它很容易被中小学教师掌握,也很容易推广提高。这种“零壁垒”、“低门槛”、便利性以及故事特有的高感染性特征应该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大亮点,也是它之所以被选为中小学教师最适切校本研究方法的充分理由。通过教育叙事,中小学教师可以自如地表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事实上,教育叙事研究一经推介就立即得到了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和响应。
在教师的叙事研究中,教师的真实生活状况得以深描,生命的***和感性的灵光再次在研究中奏响。被放逐的“我”、“你”又重新回到了文本中,可以实现与“他”、“他们”的欢聚共舞。因为生命的律动,***的张扬,感性和理性的追逐嬉戏,使得以前严肃、规范的学术文本多了位活泼的“兄弟”,二者一庄一谐,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教育叙事研究改变了以往纯粹书斋式的、故纸堆里的研究,改变了逻辑思辨和文献探寻在研究中的强势,将研究者的目光,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目光转向生活,转向实际,转向现实。它“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显然,教育叙事研究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也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最适切、最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26 , Processed in 0.0750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