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陆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特点及其实施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13:3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陆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特点及其实施现状
郭声健

    摘要大陆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这次改革大规模、全方位、新理念,必将在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音乐新课改所获得的一个最重要成果是制订并颁布实施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九年过去了,新课标究竟有怎样的特点,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其实施现状和效果怎样,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应该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客观公正地对此做出评判,将有利于大陆音乐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陆
音乐新课标
特点
实施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usic Curriculums Standard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Condition of its Implementation

Abstract: The new music curriculum refor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Chinese mainland, which began in 2001 and lasts to 2010, with its grand scale and new theories in all-rounded dimensions, surel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school music education. One of its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s its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 Now, it has been 8 years 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and it is worth of summing up, e.g., what are its characteristics, how do people evaluate it, how are the condition of its implementation and its effects. There should b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s well as dimensions needing to be improved.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judgment will bring benefit to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music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Key Words: Mainland, The New Music Curriculums Standards,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ation


一、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自2001年启动并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的大陆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概括说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规模大。
规模大的表现之一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不仅如此,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还增设了艺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新的综合性课程,这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中的艺术课程,其内容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将各门艺术整合在一门课程之中。凡是选择开设艺术课程的学校,就不再开设音乐和美术分科课程,不过整体上看,主要是由于师资的问题,绝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倾向于选择音乐、美术课程,而不选择艺术综合课程。
规模大的第二个表现是,教师层层接受新课改培训。具体程序为:首先是国家举办的培训者培训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第二步是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然后是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最后普及到全员培训。也就是说,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有学科的所有老师,都接受了培训。这样的一种大规模的培训,主要的经费由发行教材的出版社提供。
第二,时间长。
这次课程改革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分步实施的。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于2001开始,2005结束,以全国各个试验区同步推进的形式进行,即先在各省市确定国家级试验区进行试验,然后在扩展到省市级试验区,最后推广到所有学校。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则稍晚一步,于2004年开始,到2010年结束,分省市批批试点。其中,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2004年的首批实验区,此后每年几个省进入试验,2010年进入课改的将有广西、贵州、青海、甘肃、西藏,至此全国全面实施新课改。
第三、理念新。
理念新是本次新课改的一个最重要特点,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体现在国家颁布的文件中。包括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个纲领性文件,而各个学科的新理念,具体体现在随后制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课程标准中有一个专门的部分呈现“基本理念”。
其次是体现在新教材与新教法中。基本理念要指导并付诸教学实践,必须有具体的载体,那就是教材和教法(或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因此,教材编写和教材培训,乃这次新课改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教材和教法的变化,又是这次新课改带来的最主要的变化。

二、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制订的背景
(一)新课标制订的前奏
在新的国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制订前夕,有两件事情可以视为是新课标制订的前奏,它们为音乐新课标的制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件事是北京和上海两市率先制订各自的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也包括音乐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和上海可以自行制订课程标准,该工作于1998启动,1999完成,之后,两市依据自己的音乐课程标准编写出音乐教材。其中,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在原有教育部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有诸多突破和创新,有些方面为后来国家制订课程标准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如:它把教学内容的划分由原来大纲的唱歌、器乐、欣赏、乐理知识变成为内容的四大领域,即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音乐文化知识,显然,后来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确立的四个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借鉴了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内容划分的思路的。
第二件事是修订原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1999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992年制订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即将要制订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前夕,还要对原大纲进行修订,意味着原大纲已经到了非修订不可的时候了,也表明这次的修订属于局部调整,是一种权宜之计,具有过渡的性质。这次修订主要是强调了音乐兴趣培养,降低知识技能难度。2000年10月颁布了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版,随后,依据该修订版,对教材了进行修订。
(二)新课标研制组的构成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构成是这样的:2001年初,国家教育部下发招标文件,各相关科研、学术单位可以申报课标制订项目。随后,全国约有4-5家申报单位,申报书根据论证质量和课题组力量,被分为三类,其中中国教学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联合提交的申报书被评为一类。按教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由一类申报单位为主体,吸纳、组合其他申报单位的主要牵头人,最终成立课标研制核心组。核心组成员以高校专家为主,吸纳了其他各领域的音乐教育专家。


三、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特点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制订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较之原来的音乐教学大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篇幅大、内容多。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文本篇幅差不多是原音乐教学大纲的十倍,原大纲3千多字,新课标3万余字。其次是音乐新课标的体例内容与原大纲差别明显。原音乐教学大纲的体例包括:一、教学目的;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三、分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四、教学考核与评估;五、教学设备;六、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音乐新课标的体例则是共分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新增内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又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较原大纲的“教学目标”有大的拓展;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则相当于原大纲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则除了包括原大纲的其他内容之外,还有诸多新内容,如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等。总之,原大纲简单明了,新课标面面俱到。
(二)重创新、有亮点。
总体上看,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较之原音乐教学大纲,有重大创新,有诸多两点。在课程目标上,强化情感态度培养,弱化知识技能传授,“淡化知识技能”的口号是新课改中最为流行的口号,体现在音乐课程标准上,把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依次排序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在教学领域上,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普通高中阶段分为六个模块,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占2个学分,其余为选修模块,占1个学分。在基本理念上,强调审美体验,关注兴趣培养,鼓励音乐实践,倡导学科综合。义务教育的基本理念共有10条,表述有些随意不严谨,但较之原大纲,理念上的创新是明显的,普通高中的基本理念共有4条,较之义务教育的10条理念,在表述上有明显改进。
(三)存困惑、有质疑。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毕竟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制订出来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是必然的,这些问题给一线教师、音乐专业人士和理论工作者们带来了一些困惑。

其一,教师的困惑:知识技能该不该教。
课改前,不是知识技能教得太多,而是知识技能教学的方法不对,把音乐肢解为孤立的知识技能,枯燥地给学生传授和训练知识技能,而不能让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享受,导致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因而,在课改之后,提出要淡化知识技能,以为少教点知识技能,问题就解决了。但这个问题并不是知识技能本身的问题,知识技能本身是越多越好的,问题出在教法上。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很困惑,知识技能到底该不该教?要教吧,好像就是传统观念,没有贯彻新理念;不教吧,则教学中又无所适从,音乐课不知该干什么好。
其二,专家的质疑:专业体系该不该有。
课程标准制订出来之后,征求过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其中包括音乐界专家们的意见。专家们认为,现在课程标准中所呈现的音乐知识技能是零碎的,是不成体系的,这是违背音乐艺术自身规律的,不利于为学生打好音乐基础。课标制订专家对此的解释是: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课程教材,虽然不能明显看出其中的知识体系,但实际上却暗含着体系。
其三,个别的意见:领域四该不该单列。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重视学科综合理念,倡导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为此,将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分为四个,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就是说,把“音乐与相关文化”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领域。有人认为,表面上看,这是强调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因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应该是通过渗透在音乐教学活动和音乐活动中才得以实现的。换句话说,应该在其他三个内容领域中进行结合,即在感受与鉴赏中渗透相关文化,在表现中渗透相关文化,在创造中渗透相关文化。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者们就遇到了尴尬的情形:如初中教材中,每个学期一本教材,每本教材中要编写一个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而相关文化浩如烟海,一本教材设计一课,如何取舍?从教学层面看,一个学期上一课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意义又有多大。因此,有人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那是在每节课中都必须关注的事情,而不能只靠某一节或几节课来解决,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不是内容层面的问题,而是观念层面的问题。

四、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实施的现状
(一)积极的变化
变化一:教师的教研意识明显提高。
新课标、新教材培训,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是否消化不得而知。但是层层培训,全员参与,使得音乐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明显提升,研究能力也有所提高,本人通过参与培训讲座、为老师辅导论文写作、在网上进行对话交流等,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而教研方面又一直是音乐教师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可以说,这是本次新课改带给音乐教育的最大变化和最积极成果。
变化二:教学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
学科综合理念、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均使得新课改后音乐教学内容有了拓宽,包括流行音乐也名正言顺地编进教材、走进课堂。教学形式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教师讲授式变为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注入了新的内涵,如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变化三:教学的硬件设施有所改善。
音乐新课改,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要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比如,高中实施模块教学,在硬件建设上与此前的音乐欣赏课相比,显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硬件设施建设真正得到改善的还是城市学校、好学校。
变化四:学生上课的兴趣更为浓厚。
教学内容丰富了,相对贴近学生现实音乐生活了;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表现与创造音乐的机会增多了;知识技能淡化了,音乐学习的压力也小了。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上课的兴趣较之以前更加浓厚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明显得到了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从宏观层面看,城乡差别越拉越大。
尤其是对于弱势学科的音乐课程改革来说,城市学校热火朝天,农村学校冷清依旧。在农村乡镇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开设本来就成问题,一些学校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开设过音乐课,自然,音乐新课改是不可能在这类学校实施的。这样一来,城市学校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教学设备或课程资源等,都因新课改而有明显改善,而农村学校则一如既往地是被音乐课程遗忘的角落,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因此越来越大。
问题二:从中观层面看,异化现象时有发生。
一味地追求学科综合,追求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使得音乐教学表面繁荣,内在缺失,有时甚至找不着北,音乐课的音乐性不足,非音乐的东西充斥和占领着音乐课堂。音乐课堂多做作,缺少来自于音乐的真实而自然之美感。这种现象并非个别,且时有发生。
问题三:从微观层面看,知识技能欲罢不能。
“淡化知识技能”的口号影响至深,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改进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上,而是如何去试图回避知识技能教学。而一旦音乐课堂上没有了知识技能,又不知道该教些什么。可以说,在整个音乐新课改过程中,知识技能教学是最让教师纠结的,真可谓欲罢不能。

五、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规模上、时间上,还是观念上、实践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对其存在不同的看法也是必然的,同时也必将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持者和拥护者认为,新课改要大破大立、重起炉灶、告别历史。但这样的一种思路,极有可能导致这样的一种后果,即为了解决以往的问题,把过去的优良传统都丢掉,和“倒洗澡水把孩子也一块倒掉”一个道理。他们还认为,新课程理念没有错,错在老师自身素质低。有课改专家说,现在有80%的教师不合格,使得新课改理念无法顺利实施。然而,课改显然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建立在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哪怕是最先进的理念,最终还是需要一线教师去付诸实施。
对于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反思态度的同志则认为,新课改要尊重规律、切忌冒进、继承创新。教育改革要遵循一条伦理准则,即“零风险”,不能以牺牲一代人来作为改革的代价。所以,改革只能是慢慢探索和推进,不能采取疾风暴雨式的方式进行。而且,国外的相关理论和理念,必须要和本国的传统和现实相适应,不能生搬硬套。更有文章写道:新课改是专家叫好、老师叫苦而学生喊冤,这样的提法显然用词比较极端,但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和心声。对音乐课程来说,倒没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但对某些直接关系到学生升学的学科,这样的描述的确比较形象。总之,对于大陆的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史将会做出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二)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从这次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如下几点:
第一,立足本土与现实,放眼国际与未来。音乐课程改革不能照搬国外的现成经验或理论,必须是立足本土自身的教育现实情况,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课程改革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崇洋迷外,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第二,传承基础上创新,切忌推倒再重来。课程改革关涉到一代人的成长,改革的目的也是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推倒重来的做法既有悖教育规律,也冒牺牲一代人的风险,是绝对不可取的。与此同时,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把自身好的教育传统丢掉,切忌另起炉灶的做法。
第三,知识技能不可丢,坚守音乐之本体。这次音乐课程改革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是,音乐知识技能始终应该成为音乐课程的最重要目标,没有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音乐课程,是空洞无物的,是无所依托的,因而也是让音乐教师无所适从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教育,也是为音乐的教育,没有音乐知识技能的音乐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必须坚守音乐之本体,不能让非音乐的东西来牵着音乐教学的鼻子走。
第四,汲取教师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音乐课程改革,不只是专家的事情,同样也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事情,因此,改革不能是专家说了算,不能是专家制订了政策策略,一线教师只管执行。专家必须多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真实看法,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教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更是课程改革的决策者。


注:本文系作者参加在澳门举办的《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的发言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23:17 , Processed in 0.08208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