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芝/木匠”到齐白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7 10:3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芝/木匠”到齐白石
转载▼





    学者罗家伦曾与陈师曾、邓叔存几位朋友拜访白石老人,“一进大门就看见屏门上贴着画的润格,进客厅后又看到润格贴在墙上,心中颇有反感,以为风雅的画家,何至于此。”不过后来读到齐白石的自述,了解了他自童年至老年为生计的艰苦奋斗过程,先前的不快感觉也就消释了。这本书即《白石老人自述》,本为欲约请他人作传,白石口述,门人张次溪笔录之做传记素材,但后因故传记未成,自述倒是留了下来。然而这未必不是一桩幸事,真要作传必修饰雕琢,传主本人的原声恐尽数消失,哪及得上如今我们听白石老人将往事慢慢道来,天然无饰,声貌毕见。

    齐白石的讲述是“素颜”的,朴质无夸,完全是寻常人家的寻常事,绝无艺术家之成长史的唬人架势。我们读之,或许可以明白前述罗家伦感受的潜藏缘由,罗出身优越家境,读名校,留西洋,归国即为教授,且以后长清华大学,典型的“高眉”阶层。他对画家或艺术家的认知显然是传统的、定式化的,即如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美国学者高居翰在著作《画家生涯》中所言,“除了无关利害的审美因素以外的所有创作动机,均被降格为较低层次,被指摘为市井气、俗气或者平庸。”这一固有看法在宋元时期即已形成,画家们似乎只可停留于诗意审美,不可沾染世俗生活,否则不免有等而下之之嫌。罗家伦初见白石老人有反感情绪,显然是源于这一思维定式。但齐白石的实际生活境遇,哪里容他有任何凌空蹈虚、超凡脱俗的想法,其口述开篇即慨叹:“我们家,穷得很哪!”这种穷是真的穷,不能果腹的穷。以至齐白石能够上一年蒙学,也是母亲从稻草里椎出来的四斗谷粒换出来的纸笔书本,但亦仅只一年,实在供不起了。之后,砍柴放牛,学做木匠,从大器作木匠到雕花木匠的过渡,全为糊口谋生,当然同时发掘出他绘画的天分,这也是原名齐纯芝的他被称为“芝木匠”的由来。

    从木匠至画匠、画家的转型,齐白石恐很少有余裕耽于诗意的审美,不大做为艺术而艺术的美梦。他从湖南乡间到城镇,从家乡到陕西、江西、广西、广东、上海、江苏等地游历,直至搬迁到北京,固然有着开阔眼界、提升画艺的附带目的,但养家糊口的责任始终是其重中之重,卖画是他到任何一地必须做的营生。将绘画视为美感沉思的对象是作为画家的齐白石潜隐于意识之中的必然,但生活中的他却是个斤斤计较于稻粱谋的老人。曾看叶兆言的文章,记述了齐白石的一则故事,老人勤俭,看不得别人浪费,“家里人捡菜,他常常会放下手中的画笔出去干涉,在那些捡下来的菜叶菜根里翻来翻去,非常严肃地说:‘这还能吃,怎么就扔了?’”这是“高眉”阶层想象不出的,也是齐白石之为齐白石的所在。

    在绘画、刻印、书法等方面,齐白石均卓有建树。刻印一度学赵之谦,书法学金冬心,但终能“去雕琢,绝摹仿”,自成一家。绘画,他自述曾“学八大山人冷逸一路”,下了许多功夫。但我想八大的绘画是与其身世及性情息息相连的,那种遗民的落寞苦恨,造就了其怪异冷峻的画风,这恐怕是别人极难模仿的。而质朴天真的白石老人衰年变法,以自然万物为师,揣摩其灵动之态,形成他独特的风格,也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齐白石。

    传统中国一向贬抑职业画家,极是推崇文人业余画家,认为后者不为商业目的作画,方为高妙。齐白石大约想都没往这方面想,这不是他考虑范畴的事情,他一直视自己为画匠,没想到大师的名誉会落到自己头上。想来齐白石始终记着自己手艺人的身份,宏大的社会题材不会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花鸟虫鱼才是其注目所在,即使连山水也愈画愈少了。少见的例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笔下出现了手执铁锤的工人和一个农民并肩行进的作品,用来歌颂工农联盟,这是一个老人对新时代的热望与淳朴的爱国之心。

    齐白石能成为齐白石,除却个人的天分、倔强、持续不断努力等主观因素,尚有两点不可缺少:长寿和识者相助。白石是大器晚成的人,二十七岁才接续起蒙学时的功课,开始读《唐诗三百首》,学诗、学画、学篆刻,四十岁始出远门游历,待迁至北京,是为五十五岁,其“衰年变法”已近花甲,对画艺的“改造”使其形成独特的风格。新中国成立之时,白石老人八十七岁,世俗的荣誉多于此阶段获得,至九十五岁去世时,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标志。很难想象,若无近一个世纪的生命跨度,这一切能够实现几许。至于胡沁园、王闿运、陈师曾、徐悲鸿等对他的提携与相知,是“芝木匠”变为齐白石的助推关键。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轶闻,如罗家伦曾说,读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屡见“齐木匠来”的记载,说明大名士亦有世俗之见,对人不免有身份地位的歧视。

    自传难写,是因易趋于修饰与取舍,常怀美化之心。白石老人是乡野之人,且一辈子不忘本色,艺术创作上均自本源汲取生命力。他的自述,本分素朴,平淡中见情感的饱满,寻常事物与普通人家经其描述总能打动我们,只是源于他的真诚与天真。从“芝木匠”到齐白石,他走了许久,到其暮年,回首来路,他愿意将往事慢慢道来,不掩饰,不夸耀,更多的是留此存证。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艺术家的艰辛历程,以及时代印痕与普泛人性的折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20:42 , Processed in 0.0590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