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30年回顾与启示
作者:李家清 李文田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地课程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改革,分别是1978年~1985年的中学学地理课程改革;198 6年~2000年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和2001年至今的地理新课程改革。回顾30年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历程,可以为正确认识和推进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地理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30年历程
1.1978年~1985年的地理课程改革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文革”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为配合大纲实施,新教材吸取了国际地理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特别是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地理教材中的许多谬误,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选择,表现为区域取向。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对中学课程做出了新的调整。1986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地理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两部大纲完整地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至此,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在经历了“文革”的曲折道路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实现了中学地理教育的回归。
2.1986年~2000年的地理课程改革
经过1978年~1985年的地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我国基础地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普及义务教育及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选择性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8年颁布的《几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又一次拉开了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序幕。本次改革调整了地理学科课程结构和地理学科课时比例,增加了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配合实行新工时制,国家教委调整了地理课时的安排。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同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到2000年分别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用修订版)》。这一时期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主要是试图改变前时期地理课程知识深、难、重的偏向,适当减少了知识的容量,如区域地理减少了层次;高中地理降低知识难度,如自然地理部分,强凋要求学生在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3.2001年至今的地理新课程改革
1999年和2001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批准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些政策的出台,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又一次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200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本次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令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新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面向生活,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突出地理课程的有用性、基础性、时代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二、中学地理课程改革30年特点评析
1.更新地理教学大纲与制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以知识为架构,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自然地理知识为重点,很少涉及地理学基本原理,对能力要求很低,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较大,内容空泛。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1978年大纲作了修改与完善。1990年对这部大纲义作了修订。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肖通高级巾学地理教学大纲》,这部大纲打破了地理学科的系统,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不仅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且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强调地理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2000年又进行了修汀,对部分知识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删减了一些过难、过时和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具有时代性的新内容;增加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进入新世纪,地理新课程改革蓬勃进行,2001年和2003年分刖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巾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这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探索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提法更科学、结构更合理、内涵更丰富、指导性更强。
2.调整地理课程结构
1978年~1990年,我国地理课程结构单一,必修课程一统学校地理课程设置。1990年开始增加地理课程选修课;1996年首次把高中作为独立学段制订地理课程计划,并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打破了多年来学科课程一统学校的局面,以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学科课程体系。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一年级开设地理必修课,高二、高三年级开设限定性选修课。2000年大纲修订版在高一必修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又将选修课时作了调整。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更是加大了选修课程的力度,并建议学生在设置的7个选修模块当中修满4学分。地理课程结构的变化,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3.改革地理课程内容
地理课程内容的改革历来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改革开放之初,地理课程内容选择上强调以政治思想为指导,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重区域地理轻系统地理。1986年首次提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彻“三个面向”精神;根据地理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精选教材内容。1988年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1996年提出,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求使学牛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高一地理必修课程内容为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二和高三年级地理选修课程内容为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中国地理区域研究。2000年修订地理教学火纲进一步强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从整体出发,加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渗透,课程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
4.创新地理课程评价
自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地理教学大纲均强调发挥地理课程评价的功能,但评价内容主要足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地理能力的发展,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地理素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评价方法和评价目标单一化。在评价的重心上,主要侧重于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进入新世纪,地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坪价机制。地理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日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5.关注地理课程实施
30年来,我国地理课程实施思想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创造取向”的转化。
1978年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意指导学生,包括指导他们开展课外活动等。1988年和1992年教学大纲规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内外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些规定无疑体现了对教学规律和师生关系的合理理解。但学生的“主体性”被嵌入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中,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在地理课程实施思想上进行了重大改革,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牛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其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在地理课程实施中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三、中学地理课程改革30年的启示
1.地理课程改革要有理性秩序
30年来,我国三次地理课程改革经历了恢复、调整、创新的阶段,在内容上一次比一次深入、全面、具体,但每一次地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巾,也总会出脱一些不足与疑问。如“怎样理解课程改革中创新的精神实质”“地理课程综合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可能是缺乏对地理课程改革理性与系统的思考与分析。这就需要教师正视地理课程改革应是一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过程,从理性上去思考地理课程改革的秩序,系统地分析影响地理课程改革的各种制约因素,使“课改”朝着理性秩序的方向健康持续的发展。
2.地理课程改革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课程改革实践是滋养地理课程改革理论发展的沃土,能为地理课程改革理论提供研究平台和实践支撑,地理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则为地理课程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为地理课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者相辅相成。从这一角度出发,地理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走进地理课改现场,去发现和研究地理课程改革实际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地理课程改革思想真正能对地理课程改革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理新课程改革这次契机,组成地理教师、地理课程研究者、地理教育专家研究共同体,构建现代化的地理课程改革理论,促进地理课程改革理论认识与地理课程实践行动的统一。
3.地理课程改革要重视地理课程实施地理课程实施是将设计好的地理教学活动付诸地理课程的实践过程,地理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地理课程实施归根到底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问题,其核心是师生关系的问题。如果地理教师对地理课程理念理解不深,地理课程意识淡薄,往往会抵制地理课程改革。这就要求地理课程改革理论研究者应加强对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地理教师实施地理课程的过程研究,提出策略指导,使地理教师能够在地理课程实施中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地理课程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中得到有效实施。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