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改中的五点“过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3 10:1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改中的五点“过于”
2011-10-12




“过于”自主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理念,我们也确实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所以让学生完全自主那是不行的,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如果可以完全自主的话,那还要我们的老师干什么呢?一是不能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主,自主必须在一定的区域和范围之内。比如进不进网吧,家庭作业做不做,上课听不听讲等等,这显然是不行的。二是自主不能“上不封顶”,要适可而止,要恰到好处。比如我们看到不少老师让学生“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可是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面对的还是正缺乏分析、思考、鉴别与赏析能力的孩子,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于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你想怎么就怎么”是不行的。“你想怎么就怎么”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而不应该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
“过于”合作
    “合作学习”一夜之间便充斥于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宁静。我想合作学习总应该表现出它的好处,比如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习惯等方面。然而我看到的事实是,很多课堂中的合作不但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造成耗时低效。合作本身并不错,但是用得不好也可能成为一种错。合作学习的前提必须是“独立学习”。如果什么事情动辄合作而抛弃独立,那么久而久之人类的大脑就可能退化,这对于民族乃至人类的进步是不利的。独立学习是应该放在合作学习之前的,合作是在独立解决不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为之的。可是我们好多课似乎都忘了培养学生“独立面对”之气概的重要性,问题一出来就让学生合作,这实在是有失偏颇。再说,并不是形式上坐到一起就一定合作了,也并不是不坐在一起就一定没有合作。我看到很多课堂中学生凑到一起真的只是表面热闹,实质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合作。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怎么合作,只是就那么凑在一起而已。所以合作是要有一些条件的,是有其独立的内涵的,我们不能肤浅地理解它。我这里实际上就说了合作学习的三个要素:一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合作的时机,三是合作的条件。
“过于”探究
    如果一切事情都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究,那么人类历史将从零开始。这话听起来偏激,但我们的课堂上确实有这种倾向。好像一旦有什么事情不让学生探究就说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落后了似的,于是该探究也探究,不该探究也探究,好像探究成了唯一的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上一位老师让学生探究什么是“毫升”,你说这让学生怎么探究。探究我们需要,接受学习我们同样也需要,而且多数情况下我们学生需要的也都还是接受学习,关键看你是让学生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接受学习并不等于被动学习,并不等于灌输。探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熏陶、磨砺学生和提高我们这个民族的探究意识、探究习惯、探究能力、探究精神、探究品质,并不是为了现在就让学生探究出更多的知识结论。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须对探究进行探究,把握探究的“度”和“量”,这样才可能让探究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过于”尊重
    为了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对人生命意义的尊重,许多老师在学生做错了事情之后,也不去批评,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的时候,也去表扬“你真聪明”等,表现出一种无原则的尊重。当然也有的老师是怕学生出安全事故,生怕因为一点不尊重而遭来祸患。人都需要尊重,生命脆弱的学生更需要尊重,但光有尊重是不行的,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处于“不懂事”的人生阶段。除了尊重,我们也还要有必要的惩罚,也还要有必要的批评,也还要指出是非好恶,否则尊重就成了放任自流,就会贻误后代,这反而成了最大的不尊重。
“过于”赏识
    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对学生的赏识真的有些乱,不讲原则。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固然好,但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会百分之百地好。赏识过多过滥,学生就弄不清自己的言行举止究竟是对是错了,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对而没有错,只有好而没有坏,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了。我真担心长此以往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还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还能不能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包括心理和思想。教育学生需要赏识,也需要实事求是;需要成功,也需要失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失败,我们也不可轻视“失败”的意义。今天的老师应该具备为学生制造“失败”的本领。在充分应用成功教育的同时,我们真的有必要来点“失败教育”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0:15:29 | 只看该作者
课改,不容回避的5个问题
2011-10-12




    今天上午,一再延期的全区初中高效课堂改革推进会终于如期召开,这本身就说明了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我有幸认真聆听了本区15位课改校校长们的发言,他们主要围绕课改中的困惑与问题,各自谈了自己校的解决思路与对策。说实话,有的讲得很精彩,有的似乎没有多少实用内容,甚至不着边际,偏离主题,令人有点失望。
    下午,先由课改中心组的几位老师谈了自己在实践中的点滴感悟,虽然不是长篇大论,但我感觉有东西,很实在。随后是领导讲话。我认真旁听了一整天,收获自然有一些,尤其亲身经历课改的几位老师与领导的发言给我印象很深,同时也引发我的一点思考。说实话,我对有些校长的发言真的不敢恭维。还是那句话,到底做没做,做到什么程度,恐怕再精美的语言也掩饰不住行动的软肋。俗话说,听话听音。水平高低,是真是假,一听便知。因为教育这活儿,来不得半点虚假。当然,不管怎样,课改是趋势,是方向,已容不得你我怀疑。但要想真正推行课改,我觉得以下五个问题不容回避:
    第一,我准备好了吗?课改也是改革。而改革不同于买东西,不满意可以调换甚至退货,一般地改革犹如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说改革可以走回头路,但毕竟不是小事,它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必须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因此学校决定课改前很有必要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准备好了?与其仓促上马,不如稳步前行。切忌随波逐流。殊不知,一旦改革失利,若想从头再来,其阻力与难度则更大,成功的可能性更是了了。
    第二,为什么要改?即有没有改革的必要。这就要求当事人对此必须作一番比较深入的调研分析。有没有问题,若有,问题出在哪。切不可拍脑袋,更不能一时心血来潮。如果可改可不改,建议还是暂缓不改为好。如果问题确实很多,甚至面临生存困境,不改已经没有出路。那自然要改。总之,改与不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改什么?如果通过反复调研分析,发现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么就要做好下一步工作,即改什么,改的内容。就课改而言,如果不清楚具体内容,不妨将传统课堂中存在的一些明显弊端罗列出来,那么课改的内容也就有了一个基本轮廓,从而不至于一头雾水。实际上,课改从宏观方面说,主要改的不外乎是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直至持续全面发展。
    第四,怎么改?即改革的方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然涉及方方面面。课改也是如此。单靠一两句话或喊喊口号,怀揣一腔热情,是无法完成使命,达到预期目标的。必须制定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与完善。是否具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五,我能坚持吗?大凡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利益,也必然会招致一些阻力与障碍,这就决定了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困难重重。课改也是这样。因此改革者要有改革受阻或中断的思想准备。于是,作为改革者是否具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与决心,这关乎改革的成败。历史上改革半途而废的事例不在少数。准备或即将践行课改的我们是不是有必要问问我们自己:我能坚持吗?因为这样的发问能帮助我们清醒,进一步理顺思路。可谓有益而无害。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算得上真“改”?究竟怎样才能算得上真“实”?其实,单看这两个字,便可略知一二。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并且将这些实践整理成“文”,即能将自己做出来的事情说出来,写出来,这才算得上是真“改”;同样,一把手校长,即学校的“头”儿只有全身心呆在校内亲自践行课改,这才算得上是“实”。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天南地北,是很难与“实”为伍。真的期盼正在课改路上的各位校长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谋划思考,利用难得机遇,将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哪怕是一点点。我觉得都有称道的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5:53 , Processed in 0.0796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