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咏三叹“知青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 11:0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咏三叹“知青歌”

     二十世纪,在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年歌曲,成为时代音乐的主旋律之一。六十年代,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演进,“知青歌曲”以其特定的对象和内容成为青年歌曲中的一支特异类型。
   “知青歌曲”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甚或截然相反的主题、情调,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也表达着一代“知青”随时代而变化的思绪和心境,陪伴着他们的人生旅程和心路历程,直到现在。
   
   一、宣传鼓动性的“知青歌曲”
   较早出现的“知青歌曲”,当属六十年代初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等,这是随着国家把城镇青年学生参加农业生产确定为长期工作任务后而产生的。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啊祖国,养育了我们的祖国,要用我们的双手把你建设的更富强。”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迈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这些歌曲宣唱了“支农支边”“志在四方”的号召,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理想志向,也强化和满足了他们的使命感、自豪感。
   1958年到1966年,上海、天津等地大批青年学生奔赴新疆、甘肃等建设兵团支边。1964年,一部反映兵团知青生活的纪录片《军垦战歌》上映,插曲《边疆处处赛江南》描绘渲染了边疆农场(兵团)的美景:
   “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蓝天……”
   “红旗飘处绿浪翻”“战士归来鱼满船”,
   “牛羊肥来瓜果鲜,红花如海遍草原……”
   这首歌优美的旋律和唯美的歌词颇具感染力,不仅鼓动性很强,而且成为常唱不衰的抒情歌曲,这几乎是“传统”知青歌曲中的特例。
   这时的“知青歌曲”并不是知青自己创作以反映自身生活和感受的,但也不能简单地称为“官方”作品。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适应了形势的需要。虽然内容上带有政治色彩,但其语言与“文革”中的歌曲还是有区别的。特别象《边疆处处赛江南》那样脍炙人口的歌曲,堪称经典。
   这个时期鼓舞青年学生树立“志在四方”理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并不仅限于这些特定的“知青歌曲”,还有五六十年代流行的诸多青年歌曲,如:《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勘探队员之歌》等。而象《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草原晨曲》等电影及其优美的插曲,也激励着青年人到农村、到边疆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在青年学生们即将告别父母、告别家乡时,苏联歌曲《青年团员之歌》成了他们唱给自己的壮行曲:
   “听那战斗的号角……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我们告别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别难过,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这首既有崇高的使命感,又有一分悲壮的歌曲契合了青年学生离家远行时的心情。
   “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掀起了大潮,一批宣传鼓动性的“知青歌曲”也应运而生。这些歌曲在延续了“文革”前“知青歌曲”激励青年人理想、志向主题的同时,还带有浓重的“文革”色彩。象《青春献给伟大的党》中的歌词“到农村,到工矿,到基层,到边疆”直接引用了中央文件中“四个面向”用语;《革命知识青年之歌》的歌词“贫下中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三大革命中百炼成钢……五洲的风雷胸中激荡,誓为人类解放贡献力量……”具有鲜明的“文革”语言特点。
“文革”中大批知青下乡后,描写下乡知青生活的歌曲也大量出现。这些公开发行的歌曲除了政治功用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青下乡初期所表现出的热情和奋斗精神。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晴朗的蓝天,小鹰展翅飞翔;祖国的大地,春花四处开放。一身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欢乐;两手的老茧,磨炼出火红的思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革命青年四海为家,在火热的斗争中百炼成钢!”。
   这类歌曲还多具有地方特色,如: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志在宝岛创新业》《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富饶美丽的潞江坝》等。
   “文革”中的这些公开发行的“知青歌曲”可以说极不具生命力,热闹一番(甚至没传唱开)就归于沉寂了。几十年后,在“怀旧”的风潮中也很难再听到它们的声韵。

   二、下乡岁月中知青自己创作的歌曲
   下乡之初的激情淡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不少知青感到失落,感到前途渺茫、孤独无助。以往激励志向的歌曲已经不能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知青们开始用自己创作(改编)歌曲的方式宣泄情感。
   较早的知青原创歌曲如以思乡为主题的《我的家乡》(南京知青之歌):
   “兰兰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
   “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青春史册一去不返”
   这些歌词反映了城市下乡学生们恋乡、恋家、恋学之情,当然也折射出些许的失落,而下面的歌词就明显的表现出忧怨和无奈:
   “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沉重的修地球,是光荣而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
   于是,作者因这首歌而遭遇厄运。但这首歌曲却不胫而走,在很多地方传唱开来,同时还产生了一批类似歌曲,如《山西知青离乡歌》《重庆呀我的故乡》《广州知青歌》《沈阳知青小调》等。一些歌曲中既有响应号召“接受再教育”的决心,又有离开亲人和朋友的伤感,反映出复杂的心态。
   《山西知青离乡歌》是由北京知青作词作曲,仿山西民歌风格,表现出感伤的心絮:
   “我要到那遥远的山西去把农民当,离别了我可爱的北京和家长。亲友含泪来相送,声声嘱咐我记心上。父母啊,您别难过,莫悲伤,等待明年春节时,重返家乡来探望。
   我要到那遥远的山西去把锄头扛,离别了我亲爱的战友痛断肠,紧紧拥抱心潮涌,泪水相流就落在肩上。战友啊,你别流泪,莫失望,广阔天地你我就向前闯。等待明年秋过后,重返家乡来探望。”
   其后,随着失望情绪的蔓延和“知青”非城非乡、非工非农身份的尴尬,又出现了一些知青创作或改编(填词)以排解愤懑情绪的歌曲。如:
   “世上人,讥笑我,精神病患者;我有青春被埋没,有谁同情我!”
   “我是个穷知青啊,我游荡在外滩上,谁要是敢小瞧我,怦怦就两拳头。
   我是个小瘪三啊,我口袋里没钞票,姑娘你真美丽啊,我深深地爱上侬。”
   “深夜村子里,四处静悄悄,只有蚊子在嗡嗡叫,走在小路上,心里怦怦跳,这紧张的晚上。……
   从小没拿过别人一颗糖,捡到钱包都要交校长,如今做了贼,心里好悲伤,怎么去见我的爹和娘。”(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曲调填词的《偷鸡谣》)
   其间,还流传着一些自编的知青爱情歌曲。如:
   “哎,是谁帮我们洗衣裳哟?女同学!是谁帮我们挣工分哟?男同学!斑竹河来斑竹河,斑竹河水清幽幽,我们从重庆来斑竹河,斑竹河的知妹爱知哥。”(用《洗衣歌》填词的知青对唱)
   “美丽的姑娘坐在我的身旁,两眼望着我你为何不欢笑?姑娘哟你莫悲伤,但愿姑娘学孟姜,一片忠心永不变。……幸福的金桥何时才出现?”
   “请你忘记我,分别不是我的错。请你不要恨我,恨我我会难过。”这与后来流行的《小芳》可称为姊妹篇。
   在下乡岁月中,给予知青们精神慰籍和情感宣泄的更有那些苏联歌曲和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抒情歌曲。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树》《三套车》《茫茫大草原》《小路》《纺织姑娘》等以其特有的沉郁、凝重和忧伤情调传达着知青内心的情感。而国内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抒情歌曲《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马儿啊你慢些走》《乌苏里船歌》《谁不说俺家乡好》《红梅赞》《英雄赞歌》《珊瑚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以及《送别》《敖包相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让我们荡起双浆》等等,有的抒发着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的表现了青春豪情和英雄情结,有的寄托了对爱情、友情温馨的向往,有的唤起对儿时美好时光的追忆怀恋……填补着知青们精神上的饥渴。

   三、迷惘、反思时期的知青歌曲
   七十年代末知青大返城,上山下乡运动结束,正值“伤痕文学”兴起,也开始出现反映知青岁月的文艺作品。电影《蹉跎岁月》中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低吟着苦难和忧郁,憧憬着希望和理想:
   “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
   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人们心弦的歌,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
   一支消沉的歌,一支汗水和眼泪凝成的歌,忧郁和颓丧是那么多;
   一支振奋的歌,一支蹉跎岁月里追求的歌,憧憬和向往是那么多”
   时代巨变,再不用私下里吟唱,终于可以公开地倾诉了。
   八十年代及其后一段时间,反映知青岁月的影视作品不断推出,作品中仍回响着对这场运动、这段岁月的迷惘、困惑和反思:
   “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那个更圆?那个更亮?”(《心中的太阳》)
   “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别让我回头望,让我走一趟,高高的白桦林里,有我的青春在流浪”(《年轮》插曲《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九十年代,一首《小芳》流传开来,这首似是似非的“知青歌曲”唤起了一些人对知青岁月的回忆,但又难以真切地表达知青对那段岁月的复杂感受。同一位青年歌手所唱的另一首“知青歌”《呼儿嗨哟》则如此演绎: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毛主席还教导我们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毛主席的手一挥,挥到哪里我们到哪里,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现在想想我们还爱你。……
   “广阔天地的父老乡亲。现在你们都干啥呢。劳动中结下的友谊。真的我会好好珍惜。啥时候你们来城里。我会好好的招待你。多难得的那份情谊。我感谢毛主席还要感谢你。”
   真不知老知青们听了是该哭还是该笑?
   这时期为数不多的知青歌曲多为知青作家或其他专业人士所作,大多数知青还沉陷于返城后“从头再来”的拼搏或曰“挣扎”之中,无暇无力也无心去回顾和创作。

   四、怀恋、感念青春岁月的知青歌曲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以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兴起30周年为标志,“知青歌曲”又出现一个新的繁盛时期。
   这时,“老三届”知青渐至“知天命”之年,生活安定下来,有些人已经退出工作舞台。不少知青开始以各种形式回顾自己这一代人的这一段特殊经历,“非专业”的作品大量涌现,包括自己创作反映知青情怀的歌曲。这时的知青经过岁月的历练,更加成熟,却也更加怀恋那段难忘的经历。而这时所创作的“知青歌曲”,其情调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了空泛的高亢,也没有了过度的悲凉,有的是岁月的怀恋,战友的真情、人生的思索和无悔的情怀。
   陕西知青创作的《知青赋》这样写道:
   “……黄土高原,是我人生的起点,千沟万壑装载着知青的悲与欢、苦与甜。
   “忘不了那段岁月,忘不了那一方山川,那时的酸甜苦辣,如今都变成了甜。
   “走过多少条河,多少座山,经历过多少苦难。怀念你,爱着你,如今白发染鬓,才欢聚在你的身边。三十年。”
   一份浓浓的情感,一种历练的达观呈现在我们眼前!
   天津知青杨炳炎也是在下乡30周年时创作了《知青之歌》
   “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性格,上山下乡连着你和我……
   “回城的怎么想,留下的怎么说,酸甜苦辣究竟为什么?青春和年华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为了咱祖国……”
   老知青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回答了曾困扰自己的“命题”。
   曾创作歌曲《春天的故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作曲家王佑贵,创作了很多知青歌曲,用情感的旋律诠释着知青的人生命运和人生感悟:
   “老三届,老三届,特别的老三届。命运送我们去插队,在那多忧多患的岁月。敲一通欢送的鼓,唱一曲离别的歌,说不清,是悲壮还是悲切。
   老三届,老三届,难忘的老三届。命运把我们推上岸,满地又黄又绿的落叶,擦一擦脸上的泪,抖一抖脚下的鞋。说不清,是感伤还是感谢。”《老三届》,秦庚云词)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我们这一辈》
   “曾有一片天地听说很宽广,曾有一群少年怀着梦想,曾有一把镰刀磨得闪闪亮,曾有一床被褥蹭得油光光,曾有一串泪水洒在月台上,曾有一把胡琴留给了老乡,曾有一段日子也算工龄,曾有一些时光鸡鸣起床。秋风起了树叶绿变黄,睡梦醒了土炕热变凉,回城的路上终于熙熙攘攘,可是那段岁月不会遗忘。”《曾有一段时光》,王晓岭作词)
   另一首《人生,说着说着就变老》在娓娓地述说着这一代的人生故事:
   “调皮的童话还在甜甜地说,暮春的风雨已爬上额角;缠绵的情话还在悄悄地说,残冬的霜雪已染白鬓角。人生的歌谣唱着唱着我就变老,怎能再唱摇篮边孩提的外婆桥;人生的笑脸说着说着我就变老,举起夕阳的酒杯慢慢地喝、慢慢地聊;人生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变老,怎样重读相册里年少的毕业照;人生的脚步走着走着我就变老,赶上晚霞的翅膀快快地飞、快快地跑。”
   是啊,知青们说着说着已慢慢变老。他们演绎了斑斓的人生故事,品尝了人生百味。在夕阳映照下,他们举起醇醇的老酒,祝福着自己为之牺牲、为之奋斗的祖国,祝福着与之并肩而行的战友,祝福着那恋恋的第二故乡和乡亲们,一次次轻轻唱起那飘逸在远山的童谣。[转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9:59 , Processed in 0.0811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