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家史千年存疑辩作者:东宜谱人
据《宋史》及《欧阳文忠公集》《孙明复墓志铭》均称孙复逾四十不娶,五贤祠守院人则称:复四十三岁到泰山教讲学,当时未娶。又据《平阳县志》、《闻喜岭东孙氏家谱》记载均指复五十不娶。总之复祖婚配较晚,生一子应是事实。《宋史》系元相脱脱所著,而脱脱是元至正时担任相职,从孙复去世到元至正年间,三百年之久。那么脱脱所著宋史完全是根据史料整理而就,并非亲历。与脱脱不同的是欧阳文忠则不同,他与复祖是同时代人,宋仁宗时,用天下名士,复祖是庆历二年进朝,而欧阳先生是庆历四年首在选中,同赐五品服,同朝为官。在复祖去世后,欧阳先生所撰《孙明复墓志铭》,就是最真实最可靠的记载,其可信度大于任何一件现存史料,因此,复生一子,大年、尚幼,不存疑问。
历史上,我国起名习惯,小时候有“小名”,稍大后起“大名”,成年后有号等,总之一人一生少则两个名字,多则三、四个名字的都有。复祖去世时,大年、尚幼,幼年到少年,十二周岁是分界线。到目前,仍然有为孩子过十二岁生日的旧俗。叫大年,按旧俗一般指孩子出生纪念日,大年很有可能是生在大年初一,或者大年三十日,顺便叫大年,孙复满腹学问,不可能起不下一个好名字,而是还没有到取名的时间就去世了。那么大年在年成年后叫什么名字,就成一个千古之迷,为解开这个谜团,有关复祖的五套家谱,就成了仅有的证据。首先是临汾东宜村复祖故里《孙氏家谱》乾隆年间手抄本和闻喜《岭东孙氏家谱》手抄本,均称复生一子,名元。山东泰安由孙洪臣在民国年间所编《孙氏家谱》及由孙继琛所撰《泰安埠东孙氏家谱》记载复祖子佑邦字良辅。两地记载存在明显差异,佑邦,字良辅,与闻喜岭东孙氏迁始祖良辅是同一个人,那么到底哪一个正确呢?不防先做如下分析比较。
江苏《云阳幸巷孙氏宗谱》,由谱师王以铨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纂修称晋代先祖孙化宁迁居浙东余杭县。宋代先祖孙复(992-1057)筑别墅于云阳幸家巷。(今丹阳境内),直至元代皇庆年间(公元1312年),孙宾才率家族迁去。其“云阳孙氏族谱序”如此记事:复公字明复,为宋室理学名臣,因过云阳筑别墅于东湖之东距幸家巷数百步,且治命后人移居此地,乃云阳幸家巷孙氏之始祖。建元皇庆宾公以岁进士授润州学正,历官江西成安县尹署吉安府事。谢祖归寻别墅旧址,遵明复公之遗训而迁于是巷,历今三百余年。”该谱将宋代的先祖孙复立为迁云阳幸家巷始迁之祖,没有具体的史实,其实只是一种概括。查《宋史》本传史料,及《欧阳文忠公集》《孙明复墓志铭》都称,孙复为晋州平阳人(今山西临汾人)。而《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称其家谱晋代已迁浙东余杭,职属实,其籍贯决不应不改。孙复一生主要在泰山讲学与在开封任职,虽做过几年地方监税知县,通判之类官却在虞州(今江西干州)。江苏盰眧,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陵州(今四川仁寿县)诸地。就是说淮河边上的泗州,离云阳很远,他最后葬于郓州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县)靠近长期讲学的泰山。总之,在宋代有关史料中很难找到孙复会在云阳买地盖房,且遗嘱族人要迁于此地之缘由的蛛丝马迹。其身世与“浙东余杭”也没有任何关系。这样孙复是否为其族先祖值得怀疑。实不可信。
抛开《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值得研究的是孙洪臣先生所撰写的《孙氏家谱》其溯源记,始祖为孙复,始迁祖大年,“其子大年祖就业于斯”,“甫祖功德万古常存,为后裔者嗣。”佑邦祖墓碑历金、迄元、越明及清传至中华。千有余年,毅然峙立,并未说佑邦是复祖之子,。佑邦何许人也,依据《呈宋孙君大葬志铭并序》言明:“佑邦字良辅”。良辅祖继承位于东平、肥城故县一带的百亩祭田,家庭榖实,“谦以处已,恕以侍物,飢者榖其腹,寒者蔽其体”。“人无不钦服”说明良辅祖不入仕途,务农耕,但“性文雅、喜文士、善骑射、大有志”。据泰山学者李继生先生《泰安发现孙子后裔一宋初学者孙泰山》古祠堂一文引用了孙复十世孙一孙明恩、明昌撰于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的《孙氏族谱文》。文中记之较详:“我宗族始祖,讳复,字明复……生子讳佑邦、文武兼备,掇高科赝显。仕学握兵马权,忠孝仁义,君上视为干城(栋梁之材)百姓赖以奠安。宋嘉佑年间封承伩郞于故县,积项百,经营祠堂于岔河村北。爱妥先生之灵位神主。楼内题曰“宋殿中丞泰山先生,讳复,字明复。”对于上述“族谱文”李继先生在《泰安发现孙子后裔宋初学者孙泰山古祠堂》一文中:“关于孙复之子佑邦,在族谱中屡屡提及,引以为荣,口经一致,其妻为范仲淹之女,也是门当户对,合情合理,并有《呈宋孙君大葬墓志铭并序》为证。孙复十世孙撰《族谱文》为据。但稍有历史常识有人就倍感疑惑:孙复为北宋仁宗时学者。嘉佑二年(1057年)卒,享年66岁。他四十多岁娶李夫人,即使婚后十年生子,佑邦在父之时也应十几岁了,而佑邦为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受封承伩郞,宝庆元年(1225年)卒,享年至少178岁,这是不可思议的。按国际惯例,应系孙复六、七世孙才合情合理,且佑邦为仕掌国家兵马权的大将军,而在正史中却查无此人,岂非怪哉!
我本人没有见到《孙氏族谱文》,不敢妄言,但该族谱文确有许多让人生疑的地方。比如“仁掌兵马权”。据“大墓志铭”上清析可见的碑刻,马权治东平府“军人马权治东平府”的字样,该墓志铭虽是残文,但多处提及马权,可见马权是一个人名。“掌兵马权”是对的,加个仕字意思就大变了。更谈不上是君上视为干城(栋梁之材)。嘉定年间封“承伩郞”也存疑问,一是正史无载,二是嘉定(1208-1224年)共计十七年,这段时间是金室宣宗(完顔珣)时期,与蒙古太祖(铁木真)(1206-1228年)属同期,太祖八年(1213年)耶律留奇自立辽王。这一年与铁木真战在怀来,宋史称:“是岁,河北郡县尽拔,唯中都通顺、真定、东平十一城不下。”十五年(1220年)“木华黎攻东平不克”。由此可见,东平在1220年仍在南宋的实际控制之下。据《文献通孝》载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南宋以山东地方武装不断归附,下令铸“泰安军”等处官印。并冠以“嘉定”年号。由此可见,蒙古军才占领东平。四月南宋京东节制司奏称:泰安军管下魏安寨,流制孙昱,为宋坚守本寨,不肯奉伪,又能捕杀逆党,忠义可嘉,诏补官“承伩郞”,并未孙佑邦(良辅)之名。受封“承伩郞”不可能在(1210年)困为此时蒙古军与金军在北方河北山西一带征战。开封以北地区均由金占领。南宋则有长江之险,还没有与蒙古军发生直接冲突,查宋史《职官》一节,没有“承伩郞”的官职,可以说“承伩郞”只是一个称号,而且封之较晚,应在东平失守(1221年)之后。
上述所说之佑邦字良辅与我闻喜迁始祖良辅个人出生时间经历完全相同,当属同一个人,不存疑问。只是由于战乱和历史的原因,许多史实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恳定良辅没有入仕,只是不忍“盤居坐视而论亡”不忘宋恩。自发聚集散兵乡勇,组织地方武装,抵抗蒙古军。东平失守后,虽战败,但不愿归附。将追遂自己的人“裳锦挂裾”即发放了衣服解散。“假作江湖散人”各自谋生。个人决意放弃“渡长江”。“朿书籍,服物纳双筐中”,携夫人三子,“回归故里”山西平阳(临汾)老家。绕绛州、横水“避居闻喜县北十里北官庄(今岭东村)”,命一子“得”回临汾老家。奉祀。一子敬德终身不籍。另一子何去何从任汝选择。后赘于同邑王姓人家。良辅祖假作江湖散人,埋名和郎(货郎之意)“立心甚苦,逃名甚厚,不愿人知”逝世后葬,岭东村沟西,后人称之为户坟。时至今日,天长地久,香火日盛,每逢清明,祭者数百人之众,盛况空前。说到这里,山东的良辅和山西的良辅是同一个人吗?如果不是就没有下文,依我之研究,回答是恳定的,这个恳定来源于诸多证据,良辅属同一个人,哪么泰山岔河村的良辅墓是怎么回事?这里有“呈宋孙君大葬基志铭并序”的石刻。“历金迄元越明及清传至中华,干有余年,犹然峙立”。令人可惜的是现在碑已无存。仔细研究该碑文的残文断字,隐约能得到一点信息,即该碑是孙姓后人为怀念先祖“孝思不妄之道,一款我先祖精爽在无得无怨”“精选长於阴阳者,卜兆城,乙西九月丙戌十五日以成大恭之礼,蹲虎双羊左右俾彰。”为后补之金石,“我祖先积德累功之故,而丘墟坟垅……”说明良辅在此之坟为虚坟(衣冠冢)。从而证实了良辅祖是一个人以及西归山西老家的历史史实。
根据孙洪臣先生民国年间的《孙氏溯源记》中记载“我孙氏甫祖,宋殿中丞泰山先生讳复字明复,其子大年祖就业於斯,子孙振振,绳绳、缵承”“弔替迁至大清康熙戊申年殆七百年矣。”“明末失火,家承亦因之无存”“系之无从孝核,同宗共族椵失传矣”。只是到了明永乐四年(1406年),淄川人孙敬原名孙秀,迁居泰安岔河村,在老祖茔中立石碑刻谱。分前后两面碑文,将泰山孙氏家族世系尽数抄录碑中,称皆是明复之后。历史的长河摸去了多少记忆。我想孙氏先祖不会乱宗,不会拉别人的祖先为自己的先人。根据孙继琛深所编《兵圣孙武流源及后系世简图》其中言到“孙复祖上与孙敬上祖在山西为同宗”,似乎孙敬不是孙复之后,没有血统关系,只是同宗。这一点解释不通,中华民族历来非常看重血统关系,且讲纯正性,孙敬从淄川迁徙至岔河村,并在当地孙复后人的墓地立碑明世系,应该是有根据足以说明他是孙复的后人,应该得到当地孙姓的认可,否则他不会将石碑立在别人的坟地,就是自己愿意,那本地的孙复后人也不一定愿意,这件事一定是有来历的,只是现在无法证实而矣,对于孙继琛先生之说,本人恭敬,不敢唯从。
关于泰山学者,孙子学会理事,李继生先生在《泰安发现孙子后裔宋初学者孙泰山古祠堂》一文中“关于孙复之子佑邦……其妻为范神淹之女”,对于李继生先生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有考据的,但是我斗胆提出疑议,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享寿六十三岁,孙复生于公元992年,卒于公元1057年,享寿六十六岁,范仲淹长孙复三岁,属同龄人且交往甚厚,挚友也。范仲淹生四子,有没有女儿不清楚,从情理上讲,完全可以成为儿女亲家,但特殊之处在于孙复五十不娶,与李夫人婚后生子,在孙复去世时,儿子尚幼,约十二岁,不到婚配的时候,复并未给其完婚,而在前五年,范公就已故去,在那时,复子大年才几岁,难道是指腹为婚。事实的可能性很小,根据临汾《孙氏家谱》闻喜《孙氏家谱》良辅为孙复的第五代孙,孙复去世时他还没有出生呢,怎么可能取范仲淹之女为妻呢,至于《泰安孙氏家谱》所说的佑邦字良辅为孙复之子,显然不是事实,一个是北宋时期,一个是南宋时期,两人相差150年以上,客观上是极不现实的。由此可见,范仲淹与孙复为儿妇亲家,只是一个愿望,一种美谈,并不是史实。
综上疑辩,本意是想给孙姓来者一个交待,在我无力完成的历史遗留疑问,是学识不足所致,错误之处责任完全在我一人之身,恳请各位贤达及孙姓来人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