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26|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备课资料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5 13:2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上1《观潮》教学实录及视频

一、赵华老师《观潮》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形)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
  生: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板书:战马)
  师: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
  生:“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
  师: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
  生:“闷雷滚动”。(板书:闷雷滚动)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
  师:从哪儿知道潮水来了?
  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一条白线”了。(板书:白线)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就像高高的城墙。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板书:城墙)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自由讨论)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师CAI课件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词的提示来背一背课文呢?
  生:能!
  (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
  (生齐声背诵)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自由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学生自己在每组的电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图片资料)
(注:本课获湖南省第三届“音像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二、王林琳老师《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 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三、执教教师简介
王林琳,女,26岁,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近年来,多次在市级教学教研活动中作观摩教学。19984月,在华东地区六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智烧敌舰》,199811月,在沪粤江浙S版教材研讨会上执教《荔枝》,均获好评。19976月,获上海市S版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一等奖。19996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选拔赛特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林琳撰写的教学设计《当炸弹爆炸的时候——风智烧敌舰》等4 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上。她设计的《科里亚的木匣》等教案,被收录到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质课教案评点》。王林琳曾被评为长宁区先进工作者,长宁区优秀青年人才,长宁区优秀青年教师。
三、《观潮》名师课堂教学视频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4:02:59 | 只看该作者
四上24《给予是快乐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一、《给予是快乐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老师今天的表情?
  生:满脸笑容、高兴、开心。
  师:是啊!老师今天给同学们上课,心理非常高兴,非常开心。那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开心、快乐地事呢?(板书:快乐)
  生: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有这么多快乐的事,有乐于助人的快乐,有别人给你的快乐。但有一种快乐不是物质获得,而是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面,涟漪荡开,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这种快乐便是给予,(板书:给予)今天带着你们这份感动,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师:同学们注意这个词(给予)怎么读?
  生:读
  师:给还可以怎么读?
  生:给(gei)
  师:给是个多音字,同学们读得非常准确,学得更好。那你知道给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么?请同学看大屏幕,看看你选择的答案和老师所想的是一样吗?
  生:选择
  师:点击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真是有一双慧眼,是啊!给予就是付出。付出就是一种快乐,让我们把这种快乐读出来吧!
  生:读题。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为什么说给予、付出是一种快乐呢?让我们走课文,走进主人翁的内心世界,感知这种与众不同的快乐!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巡视)
  生:读
  师:谁来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师:说得真完整,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四、品读课文词句,评析两次错误: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课文中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面对保罗的新车,小男孩的表现让保罗的判断一错——。
  生:再错
  师:课文中告诉了我们保罗判断出现了几次错误呢?
  生:两次错误
  师:谁能尽量简洁地说说保罗犯了哪两次错?
  生:第一次,当小男孩看到保罗的新车时,保罗认为小男孩会夸耀自己的车漂亮。但是小男孩却想当这样的哥哥。
  生:第二次,当小男孩做保罗的新车回家时,保罗认为小男孩是炫耀自己。可是小男孩是为了让弟弟看看这辆新车,对弟弟许下承诺。
  师:所有的错都是因为有了那辆新车。想看看保罗的这辆新车吗?
  (课件出示1,汽车图片)
  师:我是保罗,你们是保罗的朋友。嗨,朋友们,瞧!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你们会对我说什么?
  生1:哇,你哥哥真好!
  生2:保罗你真是幸运,能拥有这样一个哥哥!
  生3:保罗,你哥哥竟然会送你那么好的一辆车,我真是羡慕你!
  师:当保罗听到这番话后,猜一猜保罗我此时此刻什么心情?
  生1:你肯定是很兴奋的,因为别人都羡慕你有这样一辆新车还有这样的一个哥哥哥。
  师:知音!兴奋、快乐、自豪。所以保罗以为——
  (课件出示齐读2:“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师:事实上,保罗——错了。你能从文中找到让保罗产生错误的原因吗?拿起笔找找划划标上序号,看看你能找到几个理由。(生默读课文找依据)
  生1(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他没有这样的条件买这样一辆车,所以会希望不花一分钱得到这样的礼物。
  师:有个哥哥就万事大吉了,对吧?
  生1:第二个是男孩“满脸羡慕”的神情,说明他也希望有这样的车子。
  生2:我从男孩睁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没有这样的哥哥,所以他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师:这么多理由,都让保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的确,小男孩见到这辆车,满脸羡慕。
  (课件出示3: “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师:你能不能读读这句话,把小男孩羡慕的神情表现出来?(指名2-3人读)“走来走去”,新车太吸引小男孩了,使得他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伸手轻轻地摸一下”,在男孩眼里,这车太漂亮了,哪怕摸一下也是好的)
  师:课文中还有那些语句也表现小男孩羡慕的神情呢?(他的羡慕同样表现在这段对话中。)(课件出示对话4)
  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保罗什么心情?你先想好该怎么读。
  师:同桌互相练习一次。(对读)
  师:这次请一个同学来读小男孩的话,老师当保罗。其他同学一起读提示语。(师生进行对话朗读)
  师:教师相机评价读
  师:正当保罗一心以为能听到小男孩的羡慕与赞美声时:
  (课件出示5)读: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师:猜猜,面对这样的男孩,保罗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吃惊(读课文,理解“吃惊”的原因)
  师:保罗吃惊什么?(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保罗吃惊小男孩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师出示该句)
  生:吃惊小男孩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生:吃惊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说
  师:是啊!保罗非常吃惊,左思右想,还是想不明白。是吗?那么保罗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明白小男孩的真实想法?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你从保罗的什么神情中真正感悟到小男孩的真实想法)
  生:保罗的眼睛湿润了。
  师:这时他明白了,因为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给咱们大家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6——指名读)
  “男孩跳下车,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孩子,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师:看到这一幕,保罗才明白。
  (出示插图7,轻音乐伴奏)
  师:瞧,这就是小男孩和他的弟弟,那个腿有残疾、行动不便的弟弟。圣诞节即将来临,别的孩子在大街上奔跑、欢呼,在节日的橱窗前挑选好自己喜爱的圣诞礼物的时候,这个残疾的弟弟却只能……?
  (出示课件8)
  【残疾的弟弟只能_____________
  生1:这个残疾的弟弟却只能呆在家里,眼睁睁地望着小朋友在欢快地奔跑。
  生2:他只能默默地坐在家里过着每一天。
  生3:他只能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飞舞的大雪和欢乐奔跑的小朋友们。
  师:外边的风景多美!此刻,他的心情应该是——?
  生:他的心情非常的孤独、难过。
  师:可是此时此刻,你在这个腿有残疾的小弟弟的脸上看到的是什么?(放大小弟弟的面部图片9,聚焦观察)
  生1:满脸的笑容,
  生2:满脸的兴奋。
  生3:他的脸上流露出了羡慕。
  生4:满脸流露出了喜悦的心情。
  师:是啊!有这样的一个哥哥,自己的生活将会丰富多彩。
  请同学们好好再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生:(学生动情朗读)
  师:谁来告诉老师,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为什么打动了你?
  生:(看到了吗?-------------到那时---------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你是被男孩的话打动了,能简单的说为什么打动了你?
  生:因为弟弟只能站在窗户旁边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将来,小男孩也要开着那辆车带着弟弟到外边去看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在男孩看来,给予弟弟越多,也就越快乐,带上快乐去读一读。
  生:读(看见了吗?----------到那时,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
  师:小男孩期盼自己的弟弟,那个腿有残疾的小男孩将来能过上
  ——
  生3:幸福的生活。
  师:所以,这句话里边你读出一份对未来生活的——
  生3:对将来的期盼。
  师:读出的是一份哥哥对弟弟的一份——
  生:关爱。
  师:让我带着这份幸福、期盼、关爱一齐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音乐起,哥哥和弟弟坐在新车前,学生一起读哥哥的话)
  师:这段话中还有什么地方打动你?
  生:(男孩的动作。)——()“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
  师:你被小男孩的这一举动所感动,能说原因吗?
  生:我感受到了小男孩非常想让他的弟弟看到那辆新车。
  师:感受到了小男孩那份急切,是吗?不错,能把这份急切读出来吗?生:读
  师:还有哪些动作特别让你感动?
  生2()“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师:为什么深深地打动了你呢?(体会:“背着”、“最下面的台阶上”、“紧靠”那份细心、呵护与关爱)
  生:因为男孩很爱他的弟弟。
  生:他很爱自己的弟弟,很希望自己的弟弟也能看这辆新车,也能像他一样兴奋,快乐。
  师:是啊!男孩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对弟弟的爱,能把男孩对弟弟的关爱读出来吗?
  生:(读这一句。)
  师:读得很真诚,虽然只有简单几句,但字字扣人心弦,句句扣人心扉。哥哥那一番话,那种举动点燃了弟弟心中生活的希望,咱们一起再来读哥哥这段话。(再次聚焦插图)
  (配乐齐读小男孩对弟弟说的话)
  师:保罗一而再误会男孩,却一次更比一次震撼。不是他太平凡,而是眼前的这个男孩太无私了。此刻他的眼睛——湿润了(出示课件:“保罗的眼睛湿润了。”)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明白保罗为什么湿润的原因了吗?
  生:他被男孩对弟弟的那份呵护与关爱所感动
  生:被兄弟俩之间那份温馨的亲情所感动了
  生:时时刻刻为弟弟寻找快乐所感动。
  师:保罗被兄弟之情所感动,于是他怎么做的呢?
  生:他下车,把小弟弟抱——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请你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夜晚,保罗、小男孩、小弟弟各自难忘的是什么?假如你是保罗,今晚回到家你会跟自己的哥哥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男孩或者小弟弟,你回家会跟爸爸妈妈说些什么?或者,兄弟俩之间谈起今晚的事情时你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人物,给大家两分钟,把你此刻最想说的一两句话写下来(出示课件12)
  生1:弟弟跟哥哥说——“哥哥,那辆车很漂亮,是谁送给他那辆车的呀?我也想把这样漂亮的车送给别人。”
  师:谁都想把快乐带给别人,是这样的吗?
  生2:小弟弟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感谢你让我碰到这么好的哥哥,让我在生活里感受到了一份快乐。
  师:这个小弟弟感受到了哥哥对他的关爱。
  生3:保罗对自己的哥哥说——“谢谢你送给我一辆新车,这辆新车使我懂得给予是一种快乐。
  师:这个保罗也懂得去感谢自己的哥哥。
  生4:保罗对自己的哥哥说——“谢谢你,哥哥。但我相信,你对我的爱绝对不会和一辆新车划等号,我爱你,哥哥!
  师:保罗让小男孩和小弟弟坐着自己的车去兜风,让他们看见了美好的夜色,他体验或许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也许保罗为此取消了一个重要的约会,也许他错过了一场精彩的球赛,但是,凝望着兄弟俩,从兄弟俩幸福的脸庞上,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五、拓展延伸 提升认识:
  师:既然这个夜晚三个人都得到了快乐,你认为谁应当是最快乐的?
  生1:我想应当是小弟弟,因为他感受到了他哥哥对他的一份爱而快乐。
  师(平静地表示赞同):有道理。
  生:我想也是小弟弟,因为他不仅感受到了哥哥给他的关爱,还和别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许多同学举手)
  生3:我觉得是小男孩最快乐。他让弟弟坐上了那辆让弟弟期盼已久的车子。
  生4:我觉得保罗最快乐,他知道了给予是一种快乐。
  师: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一种体验,是吧?
  (更多同学举手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好象一下难以达成共识。建议你不妨把这个问题带回家和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一起好好再讨论,听听他们是什么意见?
  师:究竟谁是最快乐的?我们先来读一首小诗,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音乐起,齐读)
  群星把光明送给夜空,
  点点璀璨,
  闪烁出永恒的美丽。
  鲜花把芳香送给大地,
  朵朵灿烂,
  绽放出一春的明媚。
  你听,你听啊,
  它们在轻轻絮语——
  给予,
  是美好的;
  给予,
  是快乐的。
  (下课)
二、《给予是快乐的》课堂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样的一个大教室,和这么多老师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人高兴经常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笑。
  师:你们会笑吗?
  生齐:会!
  师:那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你们究竟会不会笑?我来说,你们来表现,请同学们面向台下的老师们,让他们来做个裁判!
  师:微笑──笑眯眯──哈哈大笑──冷笑,冷笑可不代表高兴呀!
【上课】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高兴,那么想一想,与高兴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生:兴奋。
  生:激动。
  生:快乐。
  师:(板书:快乐)大家说得非常好。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给予是快乐的
  师: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给别人什么。
  生:是付出的意思。
  师: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想。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读书。)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看来是被故事吸引住了。现在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课题左上方画上略读符号),你们知道这个星号表示什么吗?
  生:这个星号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师:有谁知道略读是什么意思?
  生:简略地读。
  生:这样的文章只要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就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另外还有一点很得要,那就是这样的课文要求大家自己读懂,而我只能给大家一些提示。这样一篇文章,要你们自己读懂,有信心吗?
  生:有。
  师:光有信心还不行,还应该有好的读书方法。(投影:读、思、圈、注),这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投影:问)要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自学能力如何吧!
  生:(读、思、圈、注,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随机指导学生学习。约五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我发现师范附小四年三班的同学读书的本领真强。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而且运用自  如,读得很深入,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可是作为四年级的同学,光会提出问题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提出有价值  的问题,并且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互相协作,交流一下,解决、筛选我们提出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大价值。过一会儿,我们在全班进行汇报。
  生:(分组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对提出 问题进行筛选,比较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究竟谁的问题提得最好,最有价值呢?我们来分组进行汇报,交流一下各组的想法。同时,告诉大家,我在读课文的时候,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会儿我们比一比,我提的问题怎么样?
  生: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这个问题最有价值: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师:是个不错的问题,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们组认为,保罗被小男孩善良、无私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激动得快要流泪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地体会到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师:问题提得好,理解得更好,你们组表现得真不错。其他小组的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们小组认为“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这个问题最有价值。因为课文中只有三个人物,而保罗和小男孩是最重要的人物,保罗的思想变化最大,从这种变化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了小男孩一心为弟弟着想的好品质。
  师:分析得非常精彩。可是我要问:保罗真错了吗?
  生:(纷纷举手。)
  师:在读文中,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保罗是错了,还是对了?”(投影)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保罗有错的地方,也有对的地方。因为刚开始,当他见到保罗在看车的时候,认为小男孩是羡慕自己的车,也想有这样的哥哥送自己一辆这样的车。可是小男孩却说“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完全出乎了保罗的意料之外,这时候他想错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保罗还有错的地方,比如: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以为小男孩是为了炫耀一下,没想到小男孩从屋中背出了自己残疾的弟弟,坐在车前欣赏这辆车,并给弟弟许下了一个承诺。这也是保罗想错的地方。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是保罗的判断一错再错。那保罗有没有对的表现呢?希望大家再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保罗每次被小男孩的言行感到后,所作的都是对的。比如:当知道小男孩想当这样哥哥的时候,他主动邀请小男孩坐车兜风。当听到小男孩当着弟弟的面许下诺言的时候,他又再次把兄弟两个让进车里,去欣赏美丽的夜色,并陪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样的做法都是对的。
  师:我真佩服你们,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由这个小组的一个问题,我们联系到了上下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理解,你们的问题提得太好了,回答得也非常出色。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大胆的提问,会对理解文章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吧!分一下角色来朗读课文。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声情并茂,十分感人。)
  师:感谢你们三个人的出色表现,用你们甜美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把我们又带进了感人的故事当中。谢谢你们!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小组的想法吧!
  生:我们小组认为“为什么保罗认为给予是快乐的?”
  师:是个不错的问题,谁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因为保罗从小男孩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无私,善良的品质,看到了小弟弟在实现心愿时的兴奋,而这一切就是小男孩所希望的,也是由小男孩和保罗他们两个给予的。一次次的思想活动,让保罗领悟到了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更成熟了。
  生: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表现。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是无私的的人,心里装着别人的人。他们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师:理解得很好,请继续汇报。
  生: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到: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真是火眼金睛,善于思考。在这篇课文中,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有感觉的价值。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
  投影:
  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生:我想,小弟弟在这个夜晚里看见了他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美好的景色和圣诞节的礼物,所以他感到难忘的。
  生:小男孩因为为小弟弟许下了一个美好的诺言感到难忘。
  生:小男孩难忘的是让自己的弟弟看见了这么漂亮的汽车,并能坐在上面过一个快乐的夜晚。
  师:保罗呢?这个夜晚对于他来说又为什么那样难忘?
  生:保罗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深刻的道理。所以认为这个夜晚是难忘的。
  生:保罗因为让小男孩和小弟弟坐着自己的车去兜风,让他们看见了美好的夜色而感到难忘?
  师:那确实是一个难忘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的哥哥因为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和兄弟两个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感到快乐。
  生:小男孩因为帮助弟弟实现了美好的心愿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帮助了两个穷兄弟而感到快乐。
  ……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雨天里帮助一个没有带雨具的同学回家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汽车上为带小孩的阿姨让座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帮助妈妈做家务活而感到快乐。
  ……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几篇相关的文章,课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体会。(投影)推荐篇目:
  1、《给,永远比拿愉快》──蒋风(中国)
  2、《感恩之心》──林润翰(中国)
  3、《乞丐》──〖俄〗屠格涅夫
  生:(抄写文题。)
  师:投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爱的奉献》音乐起=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大家通过读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表现得非常出色。实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也许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它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这是市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王迪、路放)对我执教的一节研讨课(教学实录在该文集中)的评析意见!留在这里做个纪念吧!
【评析】
一、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落实语文实践活动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的自读自悟;在读书过程中学生能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组内的交流、梳理达到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保罗的哥哥、保罗、小男孩之所以感到快乐”等环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通过分角色读文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内心体验等等。学生在种种语文实践活动当中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提高语文能力,实现了语文课的要务。教学中,教者准确在把握住了语文学习实践性与学生反应多元性的特点,既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深入研读;既关注了个体的读书、思考,又关注了群体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既有生生思维的交锋,也有师生认识的碰撞,是一节充分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
二、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选编该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这种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之下,学生走进了文体,理解了文本,较好地完成了本课作为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与些同时,学生内心受到震撼,深刻地体会到给予的崇高与快乐,这是学生心底的共鸣,这种共鸣来源于学生课上多次深入扎实的读书,来源于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与品析,来源于对课文语言及语言形式的感知和体味,正所谓“水到渠成”,不牵强,不空洞,既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又没有旁落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新型师生关系有所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在静心自读的基础上质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深入的研讨。“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探索,在学生交流、研讨过程中,教师能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引导。教师树立起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于在关键之年点拨、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
三、《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朝阳小学 曹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快乐”,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
2、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关快乐的文章,补充课题:
给予是快乐的。
3、那么,快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什么是给予?
生: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
……
5、这些问题提得真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24课 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本113页,自由读一读预习导读,看看学习这篇课文有那些要求。
(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自字音,认清字形,句子要读流利。
(指名回答,请同学补充。)
2、那么这件事让保罗明白什么呢?
(指名回答:明白了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生齐读这个句子。
3、是什么让保罗如此真切的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让我们来读1~12自然段。读后,请同学来复述这个故事。
(指名学生讲故事。)
4、在这些事中有哪些是让你或者保罗感到意想不到的呢?请同学们默1~12自然段,并用笔划出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5、交流:  
⑴出示: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体会“睁大眼睛”和“惊叹”,为什么男孩会感到惊讶。
小男孩吃惊仅仅是因为羡慕保罗有一辆这样的新车吗?让我们替小男孩说出心里的话。
(指名回答。)
是啊!保罗错了,小男孩不是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个哥哥,而是希望自己想当这样的一个哥哥。男孩从小就立志要在圣诞节为弟弟送上一辆新轿车,多么了不起啊。
⑵“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生:我觉得这里让我感到很意想不到,保罗怎么会邀请一个陌生人与他一起兜风呢?保罗可能被男孩的语言给感动了。
⑶还有哪些是让你意想不到的呢?
生:保罗把车开到小男孩家门口,以为男孩是想在伙伴面前炫耀自己坐着一辆漂亮的新车,可是保罗又错了,男孩是想去接他的弟弟,让他弟弟也看看这样的新车,并许下了他也要送一辆车给他弟弟的承诺。男孩一定想把他的快乐与他弟弟一起分享。
⑷教师引读第十二自然段:
①出示: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请同学们猜猜,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是怎样度过的?同桌先说一说,全班再交流。   
②那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给予是快乐的确事情呢?
三、总结全文
是啊,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我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时能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也许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颗慷慨的爱心。只要能做到奉献与付出,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别人一份关爱,一份帮助,同时,你也会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付出往往比获得更愉快。我们课后就有一篇这样的文章《给,永远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整堂课基本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能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思路也很清晰。在开课时能抓住阅读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目标并针对两个目标进行教学。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在学生充分阅读后,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学生在后面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有些偏离文本主题。
    其次,课堂上的交流很多,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体现其情感的变化,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
    第三、对保罗的内心感受抓得不实,学生虽然有读,但读的时间还是太少了。而且,学生读的情感不是很到位,没有很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说,小男孩的那种羡慕与惊叹没有体现出来。老师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的知道。
    最后,我思索,一节课是否称得上好或者差,不在于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不在于搞了多少新颖的形式,而在于看它能否抓住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课后评议】
    辜淑华:曹老师作为新老师体现了教学创新的精神,教授本课时好的方面贯穿了以学生为主的精神,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文中的几个部分设计让学生自渎自悟,也是比较好的,同时,曹老师教学态度自然,教学层次也比较清晰,但是在最后把握阅读链接的部分,却因为时间过短,没有进行深入,只是带过,可能比较仓促。
    王莉华:课文中心是“给予是快乐的”,但是在听完课后连部分老师都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情感,我想学生更难以把握,这也说明教学中情感没有到位。对于内容浅显的文章,应在读中感悟,而不应该过多涉及内容。应从课题入手,“谁”给予“谁”?“给予什么?”在前面的内容中就应该说清晰,给予的含义是什么?
    祝怡婷:曹老师的教态大方得体,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不足的地方,课文给人以快乐的感情,但是整堂课师生情感似乎没有进入课堂,学完课文后没有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有可能是在备课时,曹老师目标订的过高,导致难以在课堂中落实。同时开课的问题“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可能提的过早,学生在开始的地方不理解,导致文中有些问题没有深入,情感没有达到目标要求。
    熊顺华:曹老师整堂课目标清晰,课堂中各种方法设计也不错,导入部分的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学生说的也很有兴趣。不足的地方:教学本课时,似乎是为了使学生进入一个预设的课程中,没关注学生的“生成”。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曹老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因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说到位,我认为,课堂气氛的关注应该在探讨的过程中烘托出,使整堂课的学习在一种好的氛围中结束。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4:01:49 | 只看该作者
四上23课《卡罗纳》课堂教学实录及视频

一、《卡罗纳》课堂教学实录
泸州市实验小学 唐忠珍 执教
泸州市实验小学 黎中慧 点评
教学要求:
1.认识5个生字以及其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在感情的阅读中感受卡罗纳的不幸,了解大家对卡罗纳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2.通过字面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感情.
教具准备:两张小黑板(写有生字,句子和填空题)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激发情感(3分钟)
:意大利一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自己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从此他失去了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母爱,他是谁呢 (师手指黑板上的板书),生齐说:卡罗纳.(讲故事,读课题)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翻开书109,看看课文前的提示语会提示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呢 用笔把它划出来.( 生读导语,找问题.)
1:一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 第二个问题是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指名说问题)
2:老师,还有一个隐藏的问题,是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什么样子的
:非常好,很会读书!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生字词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学生开始读课文).
:课文中有些生字词,大家会读吗
(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抽生读,纠正字音:怜悯中的悯是前鼻音,号啕大哭的号读háo.) (学生再齐读生字)
:刚才孩子们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课文主要讲了卡罗纳失去了母亲后很痛苦.
:有补充吗
:课文主要讲了卡罗纳失去母亲后很痛苦,老师同学们是怎么关心他,安慰他的.
:说得非常完整.
,走进内心,感受痛苦
:失去母爱后的卡罗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请孩子们齐读这句话(出示小黑板):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卡罗纳很痛苦.
:卡罗纳很伤心,晚上也睡不好,不停地哭,眼睛都哭红了.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1).
:我只感受到了一点点痛苦,如果谁能读得慢一些,我就能感受到痛苦了.
(2).
:不错.如果你的语气再低沉一些,我就更能感受到痛苦了.(生再读——语气低沉,语速缓慢).
:这次我真正感受到了卡罗纳内心极度的悲伤.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卡罗纳的痛苦,好吗 (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象这样的痛苦描写,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用——把它划出来并读一读吗
(生边看边划边读,很快就完成了),(师抽生读划的句子并请他说说自己写下的感想.)
1: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上号啕大哭.(读完后说)一幅插图也能刺激卡罗纳想起妈妈,可见他太爱妈妈了.
:是啊,失去妈妈对他简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卡罗纳好伤心啊!
(师深情地读前半句,把学生带入一种悲痛的情景中后,做手势让学生齐读后半句).
2: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放声大哭是指……
(踊跃):大声哭.
:是啊,他想起了往日每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他好伤心啊……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
(师做手势,生齐读)……放声大哭起来.
3: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此时的卡罗纳又想起了什么
:此时卡罗纳又想起了每天妈妈来接他,牵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回家的情景.
:那时的卡罗纳好幸福哦,现在再也没有妈妈来接他了,他好难过啊……(所以)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
(师做手势,生齐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生声音稍微有点大,感情还不够到位,师继续引导)
:别人都有妈妈,可我再也没有妈妈了,更不要说和妈妈拥抱了,卡罗纳心里多么悲哀,多么伤心啊……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师声音很低,语气很沉重.生接着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学生读得催人泪下)
,身临其境,感受幸福
:失去了母爱的卡罗纳是不是从今以后就失去了爱,孤零零地生活在痛苦中了呢
(争先恐后,大声地):不是,还有人在关心着他.
:是的,他还享受着爱.课文中讲了他还享受着来自谁的爱呢
:他还享受着老师,同学,我和我母亲的爱.(师板书:老师,同学,,我母亲)
:下面请孩子们进行选择学习.怎么学习呢 就是在这些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找到他关爱卡罗纳的有关句子,进行学习.方法是:先用﹏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一读,然后再想一想,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体会,最后把你的体会或感想写在这些句子的旁边.(师边说要求边在黑板右侧竖着板书:划→读→想→写并在想的右边横着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学生开始学习,老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们写的体会很深刻,有的在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的旁边写道:有妈妈真幸福,没妈妈好痛苦.有的在…你可以拥抱妈妈…的旁边写道:卡罗纳好可怜,我们要珍惜与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有的在…号啕大哭的旁边写道:卡罗纳好难过啊,因为妈妈再也不能和他在一起了,那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再也没有了.……)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我选的是老师的话.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我体会到老师为了不刺激卡罗纳,让他更伤心,命令同学们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
:(指黑板)我想在老师后边写几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呢
:庄重,严肃,热情,还有……不许(学生说,师板书)
(高高举起手):老师的话,还有一处在第三自然段——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读了这段话,我体会到了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卡罗纳,鼓励卡罗纳,让卡罗纳感觉到妈妈就在身边一样.
:体会非常深刻.老师的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一时找不到准确的词来回答)
:老师把孩子拉到胸前(强调拉字),或许还抚摸着他……
(恍然大悟):亲切,柔和.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语气来读读.(生齐读)
:请大家看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这是作者我对卡罗纳的关心.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看到卡罗纳那么伤心,作者心里也很难过,想安慰他,又不知怎么说才能安慰他.
:作者我有千言万语想对他说,但却只用了两个简单的动作和一句朴实的话语,那是什么
:放和贴两个动作.话语是卡罗纳,别哭了.(师板书放,)
(师有感情地范读后,学生齐读,也读得很不错)
:我选的是同学们关心卡罗纳的句子.请大家看着书第6自然段,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我的感想是同学们都很同情他,关心他,但又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是啊,同学们默默地看着他,眼睛里写满了对他的关爱.(板书看)还有谁,也是什么话都没有说,只用眼睛望着他
:还有作者的母亲.在第7自然段第二句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师板书望)
:真是无声胜有声啊,大家都在默默地关心着卡罗纳.母亲为什么要推开我
:她怕勾起卡罗纳的回忆而更加伤心.
:我明白母亲的用意吗 哪个词或哪个句子告诉你的
:课文最后一句话(生把它读出来了).
:还有课文的第2段最后一句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让我体会到大家都在默默地关心着卡罗纳.
:是啊,老师,同学,我以及我母亲都在关心着卡罗纳.(边小结边完成板书.)
,填空练习,总结课文
:卡罗纳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什么呢 请孩子们看小黑板,完成填空题.
填空题:卡罗纳是不幸的,因为( ),可卡罗纳又是幸运的,因为( ).这份爱会使他忘却伤痛,会使他鼓起勇气面对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师出示小黑板,并抽生填空后,再齐读一遍.)
:孩子们,学到这儿,难道你不想对卡罗纳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吗
(跃跃欲试):我想对卡罗纳说,卡罗纳,你要坚强起来,虽然你妈妈去世了,可还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你,你同样是幸福的.
:……
,课外拓展,深化课题
:孩子们,请放学回家后,为卡罗纳写一封信,把你们想对他说的话和想为他做的事都写在信里,好吗 也可以代表卡罗纳写一封感谢信给关心他的人,愿意吗
(高呼):愿意——
:
板书: 老师     庄重 严肃 热情 不许
      卡罗纳←—关爱 我 放 贴
      同学     望 看
      我母亲   望
    点评:这是我们年级的唐宗珍老师执教的一节非常成功的共振课.共振课是实验验小学五课活动中的一个内容,即一个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在共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教学个案,在同一个年级的每一个班教学,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找到最佳课堂调控技能.
唐老师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孩子们的问题梳理成两个相对集中的问题:失去母爱后的卡罗纳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课文中讲了他还享受着来自谁的爱呢 然后,引导孩子们去理解,体会,感悟.最后建议孩子们给卡罗纳写一封信,将课题升华.
二、《卡罗纳》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是谁给了我们生命,又是谁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给了我们?(妈妈)是啊,我们都有妈妈 ,都在享受着浓浓的母爱。可是,有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却永远地失去了自己亲爱的妈妈,他的名字叫作——卡罗纳。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一起读课题。
2、通过预习课文,说说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卡罗纳在妈妈去世后,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学校,但是同学、老师,甚至是同学的母亲都向他表达了关爱。)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应该借助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提示)谁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给我们提出哪两个要求?指名读。(1、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2、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那我们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课文吧。
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来到学校又是怎样的呢?请你用横线把这些句子划下来。
二、默读课文,感受不幸
生:读、划句子。
都找到了吗?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指名说,课件相机句子。
1、生: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课件)
师:读了这一句,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卡罗纳?(感到卡罗纳很伤心、可怜)
师:是啊,当卡罗纳灰白的面容,哭红的双眼,出现在同学们眼前的时候,谁能不为他难过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失去母亲的卡罗纳该有多么的悲伤,该怎样读出他的悲伤呢?谁再试一试?
母亲去世了,他深深地陷入了无比的悲痛中,所以他面容——一起读。
师:你还找到哪一句?
生: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师: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学生接,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可是现在,这一切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所以——接读。
师: 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卡罗纳很伤心呢?
生: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师:触景生情啊,所以他又忍不住号啕大哭
师:卡罗纳的悲伤还从哪一句感受得到?
生: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师:是啊,你可以拥抱妈妈,而我却——再也不能了,你可以拥有母爱,而我却——再也不能拥有了。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无法形容的悲伤,带着更多的怜悯,再次读懂卡罗纳当时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吧。(音乐)
三、感悟关爱
面对失去母亲,无比悲痛的卡罗纳,他身边哪些人给予了他各种关爱?指名。
相机师板书:老师、“我”、同学们、“我”的母亲
下面就请同学们(边出示课件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找到相关句子,并作上记号。2、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对这些句子的感受。)
生划,后交流,师巡视。(提醒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提醒大家交流。)
现在来交流一下刚才你们小组讨论的内容。
1.老师对卡罗纳的爱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我们先说说老师对卡罗纳的爱
指名,(课件出示句子)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同学们,老师对大家说这番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
生:严肃(一本正经)。
那你能不能严肃地来读读这番话?
若读得不好:谁能更加严肃地来读一读?
听出来了,老师是严肃地说这番话的。
2、老师为什么要对同学们说这番话呢?指名说。(教师随机点评)
3、送进去同情与严肃,我们一起读一读!
你还从哪里读懂了老师的爱?
生:“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1、、当看到自己的学生突然放声大哭起来,老师为什么也让他哭,而且还让他痛痛快快地哭呢?指名说。
2、是的,通过这一哭,是想让卡罗纳哭走——伤心,哭走——悲痛,哭走——不幸
老师更期待着这一哭,能够让卡罗纳重新——生活,重新——面对学习,重新——振作
是的,这是重新振作的哭,这是重新坚强的哭!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起!
老师是多么深情地安慰卡罗纳,我们也一起来安慰他、鼓励他吧。先请女生读,再男生读。
老师用温暖的话语,送出她对卡罗纳慈母般的关怀。(板书:温暖的话语)
在这里,作者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语言)从而体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
老师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她对卡罗纳的爱,那么作为同桌的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2.我对卡罗纳的爱
生: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同学们,“我”这轻轻的一“放”一“贴” (点课件)的动作里会包含着什么呢?指名说。(鼓励、同情、关心、友谊……)
安慰:那就带着你们的安慰来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鼓励:那就带着你们的鼓励来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同情(关心):那就带着你们的同情(关心)来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是的,我对卡罗纳的鼓励,对他的同情,全都包含在这个小小的,亲密的动作之中。
在这儿,爱,就是一个亲密的——动作。(师板书:亲密的动作)
说说看,这里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体现对卡罗纳的爱。(板书:动作)
同桌的我用这些亲密的动作送去了对卡罗纳的爱,其他的同学又是用什么给予了他关爱呢?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其他同学对卡罗纳的爱
生: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课件)
1、此时此刻,虽然谁都没有说话,但远远胜过说千言道万语,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哪!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把哪些话通过目光传递给他呢?
生汇报(3人说)
生可能会说:卡罗纳,虽然你的母亲去世了,但大家对你的爱会永远在你的身边……
师:同学们,把你们对卡罗纳的爱也放进这关注的目光里,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同学们对卡罗纳的爱体现在——关切的目光里,(边板书:关切的目光)
大家说说看,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的 ?(神态)
除了老师和同学,课文中还有一个人,也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她对卡罗纳的关爱。——是谁?(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她又是怎样做的呢?
4.同学母亲对卡罗纳的爱
生: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课件)
母亲为什么把我推开呢?指名说。
生可能会说:母亲想如果我去拉她的手,卡罗纳会更加的伤心……
师:一开始,我并没有明白母亲的用意,后来我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恍然大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是妈妈和我对卡罗纳的一种理解和体谅,同时也是对卡罗纳的关爱?(师板书:理解和体谅)
四、爱的延伸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相信你们对什么是爱,怎样去爱别人,有了更多的体会。在这里,老师还有一首小诗送给你们: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爱,也许只是一句温暖的话语
                爱,也许只是一个亲密的动作
                爱,也许只是一缕关切的目光
                爱,更是一种理解和体谅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
                爱,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2.通过学了这篇课文,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知道这篇课文出自哪儿吗?对了,选自《爱的教育》。(师出示书)其实,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课文后面有对这本书的资料介绍,大家回去认真看一看。
老师有一项作业要留给大家,课后读这本——《爱的教育》,在令你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就像这节课一样,把你的感受和你身边的人交流一下。(课件:作业: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并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23*  卡 罗 纳
  老师          温暖的话语      语言
  “我”        亲密的动作      动作
  同学们        关注的目光      神态
“我”的母亲    理解和体谅
三、《卡罗纳》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揭题,读题
师: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卡罗纳)
师:让我们跟这个老朋友打声招呼。
生:卡罗纳。
师:轻轻地叫一声。
生:卡罗纳;
师:大声地叫一声。
生:卡罗纳。
师:深情地叫一声。
生:卡罗纳。
点评:从声声呼唤中使学生记住了卡罗纳这个名字,同时也给下文的教学,创设了一种很好的情境,准确地把握了文章教学的基调。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文本,与人物对话。可谓独巨匠心。
一、初步感知课文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去走近这位朋友。自由读课文,要读通,读流利,特别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1、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师:读完课文谁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他很难过。
师:那后来呢?谁还能说得更详细。
生: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但是他得到了老师、同学和同学的母亲的关爱。
师: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就读成了短短的一句话。其实文章读着读着你还可以读成一个字:
生:爱(随机板书:爱)
点评: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讨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文章的梗概,理清了文路。这或许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泛读吧。而后在老师巧妙的启发下又挖掘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一个爱字。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立意把握的非常到位,为下文的教学打开了局面。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传递着爱,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对卡罗纳的爱。
生: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去接他,要考试了,她总是伏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师:那母亲可能会向他嘱咐什么呢?
生:考试认真,
生:考试结束要认真检查,
……
师:母亲的爱无微不至,让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母亲的爱仅仅是这些吗?母爱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清晨的时候,傍晚的时候,夜深的时候,生病的时候……
生:清晨,会给他做好早饭,叫他起床。
生:夜深时,妈妈会替他盖被子。
生:卡罗纳难受的时候,妈妈会安慰他。
……
师:沉浸在母亲浓浓的爱意中,卡罗纳是多么幸福啊!可是不幸却降临了,卡罗纳的母亲生病去世了,这如同晴天霹雳,卡罗纳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点评:抓住一个爱字进行教学,紧紧围绕课文的主题。两次给学生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形成一种卡罗纳包围在浓浓的母爱当中是何等幸福的体验,然后下文再出现卡罗纳失去母亲的不幸,就会使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自然而然的理解卡罗纳的痛苦感受,几乎可以用感同身受来形容。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再来理解课文,自然是事半功倍。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用精妙来形容。
二、重点研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划出面对母亲去世的不幸,写卡罗纳表现的句子。
生边读边划句子。
师:划好的请举手。
生: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生: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想起了往日的情景。
生: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生:卡罗纳仔细端详着我……
(幻灯出示学生所回答的句子。)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那么读了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卡罗纳?
生:憔悴。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我从他眼睛哭红了,面容灰白看出。
生:痛苦。
师:你又从哪里看出呢?
生:好象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生:孤独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失去了母亲。看见我的母亲就很难过。
师:触景生情啊!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卡罗纳?
生:也是孤独。
生:因为他失去了母亲,也就失去了母爱。
师:失去了母亲,仿佛天也塌了。
生:伤心的卡罗纳。
生:因为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就号啕大哭。
师:还有哪里看到他哭?
生:放声大哭。
师:从哭声中我们看到了伤心欲绝的卡罗纳。
师:母亲去世了卡罗纳他——生接读面容灰白……
师:卡罗纳走进教室——生接读,突然放声大哭……
师:卡罗纳翻开书——生接读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
师:当卡罗纳看见我扑向母亲的怀抱时——生接读仔细端详着我……
点评:抓住重点句研读,通过准确的提问和水到渠成的感情朗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卡罗纳失去母亲的痛苦。失去母亲是痛苦的,更是不幸的。因为不幸所以值得同情,自然引出下文的教学。
师:卡罗纳是不幸的,因为他失去了母亲的爱,但我要说他又是幸运的,为什么?
生:因为他得到了老师、同学的爱。
师:还有呢?
生:还有同学母亲的爱。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同学和同学母亲对卡罗纳的爱呢?
生找好句子回答。
生: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
师:老师此时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老师也是伤心的。
师:老师或许也会热泪盈眶的。
师:带着这种神情来读一读句子。生读句子。
师:老师的语气是怎样的?
生:亲切地。
师:亲切地来读一读。生读。
师:老师的语气是亲切到、是伤心地也是:
生:痛苦的。
师:学生的痛苦,就是老师的痛苦。
生:温柔的。
师:老师要把伤心埋在心里,否则卡罗纳会更伤心的。
师:让我们再来读句子。
生满怀深情的读。
师:这时我们发现,原来爱就是:
生:老师的一句话。
师:板书:老师亲切的话语。
生读。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
生: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的望着卡罗纳。
师:这一推包含了什么?
生:母亲对卡罗纳的爱。
师: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望当中就有爱。
师:这时你发现爱又是什么?
生:细微的动作。
师:板书神情地凝望。
师:还有谁有爱卡罗纳?
生: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道说什么,我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
师:我可以端端正正地说,我为什么要把手放在他肩膀上,脸贴在他耳朵上说?
生:我认为一放在告诉卡罗纳,你失去了母亲还有我们呢。
师:是啊,世界上除了母爱还有师爱、友爱……
生:可以使卡罗纳更坚强,母亲走了是事实,要学会坚强!
师:要坚强。让我们来读一读。
生感情朗读。
师:这一放一贴是默默地,静静到,虽然轻,但这是鼓励啊。
师:这时爱又是什么?放——贴——
生:是无声的举动。(板书)
师:同学们,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周围人的爱。这爱是——
生接读亲切的话语、无声的举动、深情的凝望。
点评:抓住重点句研读,在教师的准确引导下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深入理解和揣摩把“爱”具体化,化抽象的概念为形象生动的生活语言,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日后如何去读懂生活中那些有关“爱”的语言。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三、写话训练
师:老师在深情到凝望他,同学在深情到凝望他,同学的母亲在深情地凝望他,在深情的凝望中,同学、老师、同学的母亲想对卡罗纳说写什么?请选一个角色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幻灯提示:
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好象在说:“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是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我就想告诉他:“
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用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似乎在说:“
生汇报写作结果。(三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点评:这个写话训练,我认为在设计上存在着欠缺。前面两句完全可以省略直接写最后一句就可以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挖掘,定会比三个一起写更精彩。甚至可以干脆换一种思路。不写上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挥想象,写一写卡罗纳在大家的关心下重新找回了幸福生活的情景。这样学生或许会有更多的话可以表达,思路也不会受文本的局限。同时也给学生一种信心,爱可以传递,爱可以改变一切。
五、回顾总结
师:卡罗纳又重新得到了周围人的爱,这爱是——生接读板书。
师:最后告诉大家本文选自《爱的教育》,资料袋里有介绍大家下课可以去看一看。
下课!
点评:总结拓展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统一,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好比音乐中的休止符必不可少。
         板书设计:      卡罗纳
                  亲切的话语
           爱     无声的举动
                  神情的凝望
一字一句总关情——《卡罗纳》课堂教学评论
    听潘老师上《卡罗纳》就是跟着她一起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旅程。让我们的心灵随着文字的跳动或悲或喜,似乎心中那一根久未颤动的心弦正在被激烈的弹起,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更是惊喜。生活的本质原来是如此清可见底。
    很多时候,我发现我们似乎丢了什么东西,一种能使人的心变成水晶的东西,一种被成熟的人称为幼稚的东西,一种常常被刻意掩饰的东西。人的心似乎也被层层包裹,变得不在轻易感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潘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本堂课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动人。
    1、  引入课题,酝酿感情
    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却蕴藏着深刻的玄机。不同语气呼唤卡罗纳,似乎在学生的胸中积淀起了一种柔情。
    2、  文字引路,直达心灵
    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确,文字是有呼吸的,有脉搏的,有翅膀的。让我们用心去感受。
师:还有谁有爱卡罗纳?
生: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道说什么,我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
师:我可以端端正正地说,我为什么要把手放在他肩膀上,脸贴在他耳朵上说?
生:我认为一放在告诉卡罗纳,你失去了母亲还有我们呢。
师:是啊,世界上除了母爱还有师爱、友爱……
生:可以使卡罗纳更坚强,母亲走了是事实,要学会坚强!
师:要坚强。让我们来读一读。
生感情朗读。
师:这一放一贴是默默地,静静到,虽然轻,但这是鼓励啊。
师:这时爱又是什么?放——贴——
生:是无声的举动。(板书)
    抓住这“一放”、“一贴”让我们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向卡罗纳传递关心、传递坚强、传递对生活的勇气。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精妙理解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唤起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这也是完整的人的教育所需要的。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在本堂课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板书总结,爱的语言
    潘老师的板书是爱的语言,更是情感的宣泄。准确无误的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爱是什么?爱是亲切的话语,爱是无声的举动,爱是深情的凝望。
潘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之精当,文本立意之准确令人佩服。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又是一个亮点。可以说是点面结合,相得益彰。教师本人声请并茂的课堂语言,恰到好处的神态语言都给课堂增色不少。如果一定要说不足,那我在上文已提过,那就是对写话训练的设计还有欠考虑。还有板书时写错了一个词,把“深情”写成了“神情”。不过这都不影响,整堂课的完美。
四、《卡罗纳》教学实录
执教:康乐小学叶雪冰  评析:康乐小学胡慧玲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
  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
  生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
  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评析]初读阶段,意在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读完一篇文章,能基本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和大致内容,体现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的习得。
  三、深入阅读——理解“爱”
  1.生默读课文,思考: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用笔画下来。
  2.学生交流:
  师(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谁怎么做?
  生1:当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提前嘱咐孩子们不要开玩笑,要热情地对待卡罗纳。
  (师相机示范朗读老师说的话)(语速稍慢,语气低沉)“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郑重、严肃地)“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生2:当面容灰白,非常伤心的卡罗纳走进学校时,“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生3:当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放声大哭时,老师把他拉到自己的胸前,安慰他、鼓励他。
  生4:当卡罗纳看到书中的母子插图号啕大哭时,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同桌的“我”也伸出了热情的手,低声地劝慰他。
  生5:放学时,当“我”跑过去扑进母亲的怀抱时,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
  生6:当“我”发现卡罗纳目光里充满无法形容的悲哀时,我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3.感情朗读:
  师读卡罗纳表现的句子,生读大家怎么做的句子。
  [评析]留足时间,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供表达语言的句式参考,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语言,也降低交流感受、口语表达的难度,给予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的信心。
  四、品析、想象——领悟“爱”
  1.再次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朗读,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让你为之一动,为什么?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播放一段轻音乐)
  (师巡视,发现部分学生面露难色)
  师:同学们可以注意文中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看看哪一处描写,哪个词,那个句子特别好,为什么?(学生继续读文,圈圈写写)
  2.学生交流想法:
  师:请同学们来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老师,哪个词你认为用得很好呢?(师一愣)
  师:我认为“屏息凝神”这个词用得很好,可怜的卡罗纳来到学校,同学们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从“屏息凝神”这个词可以看出同学们不敢有任何多余的表情,生怕任何不恰当的表情触动了卡罗纳的心,只是用和他一样悲伤的眼神看着他。同学们对卡罗纳那深切的爱便在这凝视的目光中深含着了。
  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来说说。
  生1:我找的是“暗示”:当卡罗纳看到书上的母子插图号啕大哭的时候,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暗示”这个词表达出老师对学生,对卡罗纳的关爱。老师会怎样暗示大家呢?肯定不是用言语提醒大家。(为什么呢?)因为用言语来提醒大家,卡罗纳也就知道了,所以老师的暗示可能是一个眼神。
  师:是的,老师把对卡罗纳真切的关心淡化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眼神里了。老师时时记着不要伤害到卡罗纳,真是用心良苦。
  生2:我认为“目不转睛”这个词用得很好,当“我”扑进母亲的怀抱时,母亲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读到“目不转睛”这个词的时候,我被作者的母亲感动了,一个并不是经常与卡罗纳接触的人,一个同学的家长,对卡罗纳也是如此同情和关心。人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卡罗纳,大家都是关心他的。
  (班级响起掌声)
  [评析]对词的敏感是一种阅读素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触动心灵的词语,做批注,谈感受,旨在培养学生对词的敏感,深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爱的延伸:
  1.师: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爱,是一句真诚的话;爱,是一个轻轻的接触;爱,是一个深情的眼神;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用自己的真诚理解、安慰、关爱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是的,就是这朴素的爱,让我们每个同学深受感动。
  2.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3.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出自何处吗?
  生:《爱的教育》!
  师:让我们再快速阅读选自《爱的教育》的另外两篇文章
  《我的同学科列帝》和《朱塞佩·玛志尼》——选自《同步阅读》)
  学生自由选择一篇,静静阅读。
  4.走近《爱的教育》
  (1)阅读文后“资料袋”:
  (2)展台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爱的教育》。
  (3)师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幻灯出示)
  《爱的教育》这本风行全球,脍炙人口的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而争相翻译出版。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说教,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日常生活。《爱的教育》以娓娓动听的语言和生动感人的事例,启迪人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师长。
  [评析]推荐文章阅读,挤进课堂,加大阅读的容量。其次,一本好书,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爱的教育》是一生中务必一读的经典,补充介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
  1.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
  [评析]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首先要让文本打动自己,再寻找打动自己的点,以这个点生发开去。《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打动读者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生发的点是什么呢?是人物关爱他人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找准了“点”,就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学设计以“爱”为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其次,对于此类情感性强的文章,教师还注意把握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巧妙地引导学生在畅谈感受时,有效的运用文本的语言,既有表达的冲动,又有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丰富阅读量,并延伸到课外阅读中。
五、《卡罗纳》名师课堂教学视频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4:01:02 | 只看该作者
三、《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
哈尔滨市南岗区复华小学 刘彩凤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一进校门,就被你们学校传达室对面墙上的一幅图吸引住了,猜猜是什么图?
  (生……)
  师:(课件出示中国版图),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那上面还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纷纷)爱我中华!
  师:你们每天都会看到祖国的版图,那老师想考考你们。看地图,你们的家乡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吗?用手指一指。
  生:(纷纷用手指屏幕)在那儿,在山西,
  师:(地图上出示太原)对,是山西的省会。(地图上出示哈尔滨)再看这是哪里?(生:哈尔滨)这是老师的家乡。老师这次从哈尔滨到太原来坐了两天的火车。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吗?
  生:千里迢迢。
  生:路程遥远。
  生:……
  师:我们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好远啊!如果,请你在哈尔滨和太原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太原,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可能的。
  生:绝对不行!
  师:看来,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架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是不可能的。再看地图,(地图上出示杭州)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地图上出示台湾)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茫茫的海峡。如果要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
  生:那就更难了。
  生:……
  师: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
  师: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生命桥怎么跨越的海峡?
  师:对呀,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生自由读书5分钟,师巡视时提示学一些词语的读音,帮助一名学生查字典。)
  师:都读好了吗?
  生:读好了。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自己读读看。
  (生大声读后纷纷举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语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暂停”,不要读成zhan停。
  师:非常好。平舌音,第四声,跟老师读——
  (生齐读后,又指2生读,读得很准。)
  师:谁来用“暂”组一个词?
  生:就是那个,(很紧张)暂时。
  师:好!读得很准确,回到句子中还能读准吗?(出示课文中出现“暂停”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
  (一生读,不太流利,并且把“间隔”的音读错了。)
  师:这位同学很努力,暂停读准了。不过这句话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句话里有一个多音字,(课件中“间隔”变红,出现“间”字的音节)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男声读——(男声读:“间隔”)女生读——(女生读“间隔”)还有这一课出现的生词“骨髓”(课件中“骨髓”变红,出现“髓”字的音节)“髓”要读第三声。每个人自己练习三遍——(生自由练习三遍。)再看这里(课件“大地震动”变红)该怎样读?(生自读一遍)现在这句话能读好了吗?谁来自己读一遍?
  (一名学生读,准确、流利。)
  师:真不错。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
  生:“辗转”都是卷舌音。
  师:很好,大家跟他读。(生齐读)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读字典上的解释。)
  师: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美国……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
  生:可能在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师: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生:在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像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生齐读句子。)
  师:好,其他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让老师听到每个人的声音。(生大声读词语)
  师: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流利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一列4生分别读12自然段,345自然段,6自然段,7自然段。)其他同学别着急,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生读课文。)
  师:读的准确又流利!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现在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999922日,小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师:哪里的小钱?
  生:在杭州的,(师板书杭州)
  (生继续很具体地叙述,师随即点拨学生概括地说,并板书词语: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看着黑板上的词语说成一句话:杭州的小钱患了白血病,台湾同胞在余震中为他捐献骨髓……)
  师:怎么样?一句话就把课文内容说得既明白又完整。那么,(换方位指板书)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只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
  (一生独自连词成句,生鼓掌。)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注:后一部分的课堂实际呈现与我的预设相差很大,我处理的不够机智稳健,有一些有效的训练亮点没有展示出来。这是我这次赛课的最大遗憾!
  三、再读课文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师: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
  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语句,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划下的是“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在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没有跑,那么沉着的站在病床旁让我感动……。
  师:李博士很“沉着”让他感动,他抓住了“沉着”这个词语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更会读书,能把“沉着”这个词语和这一自然段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体会,体会到了李博士的精神。我们像这两位同学学一学,把“沉着”这个词和整个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联系起来读一读。一起来,都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首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找一找,读那一句?(指名,生读“针头向皮肤刺去……”)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与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强调这个词,再读一遍这句话。(生齐读)
  师: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站着……
  师: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读哪一句?(指名,生读“此时时刻,跑到空旷的……”)
  师: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
  生:不是!
  师:想像一下,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生:还有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
  生:人也在摇晃……
  师:多么危险啊!可李博士怎样地站着?
  生:沉着地!
  师:他沉着地站在这充满危险的地方等什么啊?
  生:等余震停下来继续抽那位青年的骨髓……
  师:是不是这样啊?读一读相应的句子……(生齐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句。)
  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读这句话,我感动这个青年不像一般的人,它是各有爱心的人。一般的人在地震的时候都会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可是他还来捐献骨髓……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地震了,他还像着别人……
  师:你读哪句话知道了地震很可怕?
  生:读“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学生很紧张,句子没读通,老师鼓励再读。)
  师:这位同学真会联系前面的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动。还有谁联系了哪句话感受到青年心里想着别人让你很感动?(生读“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句”他感受。)
  师:不清楚并不等于不牵挂,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生齐读)
  师:注意红色的词语再读一遍。(生读“希望、期待着”)
  师: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来感受小钱哪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就是,就是那个……那个……快要死了。
  师:你很伤心,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很想小钱能活下去……
  师: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多不容易!
  师:是啊!多不容易!你在为小钱担心!
  生: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了又适合骨髓的人。
  师:你也为小钱高兴!那么小钱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再读“但是,他知道……”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前三句话,其中五个词语变红。)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脸红润起来。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
  师: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台湾青年也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现在,再读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指名:爱心、希望……)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是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漫长的感觉!(齐读奔波)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齐读这一段)
  师: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两岸同胞相互救助的爱。
  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
  生:爱心
  师: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生命桥!
  师:有没有谁想再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
  师:你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
  生:……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用心来读读这两句话——(配乐出示课文最后两句话“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小钱会怎么感谢他?这位台湾同胞又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请同学们在你们的班级里讨论交流吧。下课!
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堂实录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 蓝雪霞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老师姓蓝,你们可以叫我?
  生:蓝老师。
  师:听说我们班同学聪明过人,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声音响亮。)
  师:规则很简单,老师说对了,你们鼓掌,说错了你们不鼓掌。明白吗?
  生:明白。
  师:我们班是莲外405班。
  生:(生鼓掌)
  ……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想不想看看。(大屏幕出示:白血病及移植骨髓的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份资料,看看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自读短文,师巡视。
  师:好,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说说看你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白血病就是“血癌”。很难救治。
  生2:我知道了白血病只有通过骨髓移植才能有希望治好,而且配齐骨髓的机率只有十万分之一。
  师:是的,你很会读书,这点说明要找到适合的骨髓非常困难。
  ……
  师:同学们,通过快速阅读,抓住重点词句理清要学习的知识,使我们对白血病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短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
  (老师在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很好的材料来进行阅读,此种设计,别具匠心,不仅注重了课外知识的补充,开拓学生的视野,降低了学习本文故事的梯度,而且很重视学法指导,通过阅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师:(课件出示台湾海峡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台湾海峡。一边是大陆,一边是台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台湾海峡两岸。板书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生:齐读课题。
  师:听说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咱们先来检查一下学习成果。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
    凋零 含苞 袭击 空旷 骨髓 暂停
  静静地 移植 谈何容易 海峡两岸 骨肉同胞  
  生:读。
  (骨髓的“髓”读成第二声了。)
  师:老师听出来了,这位同学读得很努力,老师发现有一个字音读错了,骨髓的“髓”应该读第三声。跟老师读一下──骨髓。
  生:骨髓。
  (生读了很多遍。)
  师:老师要看看这几个多音字你们是不是还会读?
  生:会!
  生:沉着 白血病 血脉相连。
  师:这个“着、血”都是多音字,血在书面语中读 xuè,在口语中读 xiě。这里应该读 xuè
  再来齐读一遍。
  生:读多音字组成的词。
  (老师能较好得处理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将这些生字进行归类,比如多音字“血”,通过字词检查,省时有效的解决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方法好。当然这与学生平时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小钱得了白血病,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的脸蛋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
  (学生讲得很详细,基本按照课文内容读下来。)
  师:你很能读书,将课文内容都读下来了。
  生:老师他说得太罗嗦了。
  师:那请你来说说。
  生:小钱得了白血病,病情非常严重,李博士通过努力,在台湾找到了适合的骨髓,他正为小钱抽取骨髓,昨天台湾正发生7.3级的地震,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克服困难,将骨髓抽取出来,经过长途跋涉,为小钱进行了骨髓移植,终于,小钱得救了。
  师: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能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点读读这个故事。读着读着,那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把它划出来,再多读几遍,待会儿,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投入地读着课文,老师在巡视指导学生。)
  师:听了同学们动情地朗读,相信大家一定是被课文感人的故事所感动了,谁愿意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请你来。
  生: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使他苍白的脸……
  师:请等一下,有一个字音,老师要提醒一下,这个词念“骨髓”,跟老师读一遍。
  生:骨髓。
  师:很好,继续。
  生: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只有……
   生: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老师非常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即使纠错。这段设计,让学生能与文本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接触,为深入感悟打下良好铺垫,打好感情基调,可谓一举多得。)
  师:听了同学们读得这些感人的句子,我们大家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了这感人的一幕幕。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显得特别清晰,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个画面上。
  出示: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请大家看看这个句子,谁能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读句子。
  师: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读得较有感情。
  师:句子中那位青年指的是──台湾青年。他是在怎样的危险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咱们认认真真地去读课文的3、4、5自认段。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去读,去体会。
  课件出示:(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生:读3、4、5自然段。
  师:好,谁能来说说在怎样危险的情况下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生: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嗯,你很会读书。能用书中的话来表达。
  生:青年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生:一阵突如起来的余震袭来……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是呀,即使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台湾青年仍旧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在忍受着多少痛苦呢?你说?
  生:刚刚发生了7.3级地震,家人是否安好不得而知,心里时刻在牵挂着家人。
  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房屋倒塌。
  师:是呀!要承受着这种种痛苦,但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还得忍受着皮肉之痛。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一段录像,请同学们边看,边听,然后想想看后听后,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播放一段地震中人们到处逃生的悲惨场面。)
  生:我看到了很多房屋倒塌了,很多人被压在下面,很悲惨。
  生:我看到人们四处逃窜,流离失所。
  生:我听到了人们痛苦的惨叫声。
  师:是呀!尽管当时这么危险,但我们的台湾青年仍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在做什么?为谁而这样做的?
  生:他在捐献骨髓,为了杭州的一位名叫小钱的小朋友。
  生:说明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很坚决。
  ……
  师:是的,这一切的痛苦、这一切的煎熬都阻止不了他捐献骨髓的勇气和决心。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用书本里面的一句话说就是:“……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又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生:读句子。
  师:让我们一起再一次去体验一下台湾青年那种遇到危险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那种沉着、冷静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3~5自然段。
  生:有感情的读3~5自然段。
  (老师采用变序教学法,先学后面捐献骨髓这一动人场面,在这一画面的教学,紧紧抓住文本,围绕“静静地”展开教学,通过阅读体会文本中台湾青年在危险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进而挖掘人物内心体会他所沉受的痛苦,再通过图像材料来加深对人物内心品质的深刻感受,一个勇敢、沉着、无私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这样再读课文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浮于表面的读,而是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自然感情就出来了。这种教学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层次性,层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不仅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与老师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使用教学手段分不开的。这也让我深刻认识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应该好好的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闪光处、空白处、含义深刻处,只有自己对文本有了较深刻地解读,才能够带领我们的孩子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
  师:在台湾青年的心里,他把海峡彼岸的小钱深深地挂牵。现在,就让我们的心贴着台湾青年的心,把目光移向大陆,去看看小钱。出示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板书:静静的  
  师:出示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应该读得悲痛一些,伤感一些,因为小钱生病了。
  师:好,说得不错,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生:能!生读这一段。
  师:读得很投入,让大家感受到小钱生病了很痛苦,生,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这一段,读得和投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体会一下小钱生病时候的痛苦。
  生:全体学生一起读本段。
  师:如果不是患了严重的白血病,18岁的生命就像(   )。
  生:含苞欲放的花朵。
  生:就像早上刚刚升起的太阳。
  ……
  师: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生:读1、2自然段。
  师: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读。
  生: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此时,对于小钱来说,谁,就成了他生命之花得以绽放的十万分之一的可能?
  生:台湾青年!
  师:现在只有谁才能救得了小钱了?
  生:台湾青年!
  师:请用上“唯有……才……”来说说这件事?
  生:唯有骨髓移植才能挽救小钱年轻的生命。
  (通过句式训练,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师:你们说的,你们想的,正是海峡彼岸的那位青年心里想的。所以,他忍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双手煎熬:读。
  生: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此时此刻,你从“静静地”一词中又能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大家都非常关心小钱的病情。
  生: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来之不易。
  生:台湾青年非常地无私。
  生:抽取骨髓非常困难。
  ……
  师:是的。正是因为这一切,正是因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李博士风尘仆仆地带着骨髓感到杭州,连夜为小钱做了移植手术。你们看──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生命桥跨越了海峡、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心灵,在我们的心中沉淀下一个字:爱!
    板书:爱
五、名师课堂教学视频链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4:00:16 | 只看该作者
四上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及视频(一)

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及评析
——激情对话  品味语言  适度拓展
执教:厦门市康乐小学陈适宜     评析: 厦门教育学院肖俊宇
(该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
一、感知惨劣环境,酝酿血脉亲情
(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1、 老师:这真是一个凄美丽的故事 !小的钱既是不幸的,病魔纠缠着他;小钱又是幸运的, 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有合适骨髓的人。意想不到的是,捐髓手术的日子翩然而至,台湾却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播放地震视频)
师:看完录像,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台湾很不幸,遭受那么大的地震。
生:我觉得地震实在太可怕了!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地震后的景象。
生:一片狼籍,十分凄惨。
生:不堪入目,充满恐怖。
生:地震后房屋倒塌,人们遭受死亡的厄运。
2、师:是啊,“ 9.21 ”大地震多么令人心惊胆寒!它不但给台湾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夺去了两千多人的宝贵生命,过后仍不断有强烈的余震发生,震后的整整一年中千百万台湾民众仍处在大地震的恐慌中。然而就在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李博士为台湾青年抽取骨髓的当日,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3 6 节,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余震的情况。
生:我感到大地震后的余震是很剧烈的。
师: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生:课文第 3 节写到了余震很强烈,而“摇晃”这个词很好地概括余震的情况。
生:“突如其来”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余震来得很突然,人们都来不及防备。
[这里,老师两次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同时通过播放地震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通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
二、对话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1、师:当时余震不断,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小钱和李博士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品读课文 3 6 节,想一想:“课文中哪些描写人物的词句使你感动?”把它圈点出来,把想法、感受简单批注在课本上。(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这句话我知道了这位台湾青年是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骨髓才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是台湾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啊!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我读了这句话很感动,因为抽取骨髓时,余震不断,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了。
生:我认为针头扎进皮肤里,一次就已经很痛苦了,但是台湾青年竟然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让我深受感动。
生:当时,台湾青年的家人生死未卜,他还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使我非常感动。
生:从“一次又一次”看出李博士好不容易才取出骨髓。
生:我从“不得不”知道了余震很猛烈,李博士也不得不停止工作。
生:我从“沉着”这个词知道了当时是有余震的,而李博士不是恐慌,而是非常冷静地站在病床旁。
生:“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在强烈的余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还坚持作捐髓手术,使我感动。
师:也是李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啊!
师:捐髓手术多么艰难啊!如果这句话打动了你,请你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师: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钱的生命又燃起新的希望!
2、师:还有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此时此刻,他们想,在大陆患了白血病的小钱他是多痛苦!
师:还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们想,必须赶快把手术做完,要不然,小钱就将面临死亡的悲剧。
生:“此时此刻”让我感受到李博士他们在也知道余震中必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他们仍在坚持捐髓手术。因为他们心里想着在海峡彼岸的小钱,忍受着白血病的痛苦,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手术!
生:“此时此刻”李博士知道,如果这时如果因为余震这点小事放弃手术,自己肯定会更安全,但小钱的生命已经在悬崖边上了啊!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生:不是的!但是,对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来说是小事!
师:怎么说呢?
生: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3、师:你的见解很独到,很深刻。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生:指海峡彼岸小钱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指台湾青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彼此不知对方死活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台湾青年的家人也许也遭遇了不幸,正在死亡的边缘线上挣扎。
生:“此时此刻”还指余震的同时,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还在坚持做手术的时刻。
师:是啊,老师也想说,在大地震过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家人还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们还在坚持手术!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老师引读,你们跟读这三个句子——(课件出示三句子)
①师:此时此刻——
生: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师:此时此刻——
生: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③师:此时此刻——
生:在灾难过后,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时,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师:课文其他自然段有没有使你感动的地方?
生:“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感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我从“连夜”知道了李博士带着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都很疲劳了,还要“连夜”做手术呢,让我感动。
师:是啊,一切为了小钱!
生:我也从这句话知道了,李博士奔波了十几小时,赶到杭州还要花很多时间为小钱手术,李博士很辛苦!他不顾自己的疲劳,整个脑子只想着小钱,给小钱以新的生命!
生:我知道了李博士已经快一天没休息了,还要连夜为小钱做手术,让我非常感动!
师:台湾和祖国大陆现在由于历史、政治人为的因素阻挠无法实现直航,李博士必须带着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再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需要 12 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从同学们脸上看到两个字“感动”!是啊,老师也被深深打动了!让我们带着感动,深情地读一读 3 —— 6 自然段。
[这一环节,陈老师循循善诱,紧紧抓住“一次又一次”、“此时此刻”两个重点词句,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
5、品读第 7 自然段。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生: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骨髓)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用“骨髓”这个词是因为台湾青年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小钱的一条生命!
生:这真是一座用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血脉亲情)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互帮互助!
师:你说得真好!
生: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因为台湾青年是满怀爱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说是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师板书:爱心)
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全班齐读第 7 节)
[这一环节,老师巧妙地以“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引导学生探究感悟。看似一个简单的填空,实则是对语言文字深入理解,精确把握的精妙运用,又是学生情感发展的结晶。这一设计既紧扣文本语言,紧贴文本主旨,又超越文本的语言、主旨,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认识同步升华。
三、适度拓展延伸,抒颂血脉亲情
1、小钱得救了!一年后的一天,他终于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同桌两位同学,一个作为小钱,另一个则是台湾青年,向对方说说你的心里话吧。互相说一说。
组一生 1 :我们终于见面了!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你无私地捐献骨髓给我,我非常感动!是你让我的生命重新焕发了光彩!是你把我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 :这并没有什么,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啊!
师:你俩说的字字是真情啊!
组二生 1 :是你挽救了我的生命,谢谢你!以后你要是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你的!
2 :没关系,这是应该做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啊!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
2.师: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发自内心的真诚愿望啊!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老师动情诵读)。
①1997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19997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200311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 ,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
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 180 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用骨髓、用爱心、用血脉亲情架设的一座座生命桥啊!此刻,同学们一定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就把千言万语汇成最感动的一句话,写成亲情卡,贴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上去吧。(生写亲情卡)
师:能不能把你写的亲情卡念给大家听——
生:世界如果有你我的爱心,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师:太感人了!
生:我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大陆!
生:宽阔的海峡啊!阻挡不住我们之间的同胞之情!……
3、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多感人的一篇文章哪,老师把课文改编成一首诗,想在课结束前送给同学们!(老师配乐动情诵读,将诗歌送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献给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
病床上
白血病折磨着他
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啊
如何才能绽放
几经辗转
辗转几经
海峡彼岸投来
一缕阳光
并不辉煌
并不灿烂
对他而言
却是万丈光芒
一次又一次的余震
年轻的他
躺在床上
静静地静静地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骨髓
涓涓流出
生命之花
随之绽放
两岸同胞啊
用爱心
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血脉亲情
如同生命火种
代代相传
附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同胞   骨髓    爱心   血脉亲情    台湾同胞
[这里,老师先让学生想象同胞相遇的对话,再引导“写亲情卡”,尤其是把课文改编为诗歌的激情高歌,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师生情感被推到了浪尖,课堂上真情涌动,师生心潮澎湃,心灵得到净化、震撼、启迪。这里,拓展延伸适时、适度、适切,既源于课文,忠于课文又高于课文。
[总评:就整体而言,陈老师饱含激情,倾情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语言讲解的作用。慷慨的陈词,入情的倾诉,昂扬的抒发,孕育了一个激情燃烧的课堂,学生渐入其境,深入其境,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这是其一。其二,紧扣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欣赏、运用,使学生语言学习落到实处,突出了语文学科独特的工具性。第三,充分利用文本可拓展的“质地”,相机地,适时适度适切地进行几次的拓展,有理解语言的,有开阔思维的,有提升认识的,有升华情感的,既各有侧重又相机融合,拓展延伸基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第四,对课文的改编、朗诵,体现了老师良好的素质,富有创意,富有特色,效果极佳。
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
——人教版四上“人间真情”单元整组教学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 洪春幸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生1:先摘80个苹果的那棵。
  生2:先摘150个苹果的那棵。
  师: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谁会获胜呢?马上比一比,各自说说你设想的比赛过程。
  生1:我先摘80个苹果,一定比他摘150个苹果快,这样我就有机会摘第二棵树上的100个苹果,最终我会以180150获胜。
  生2:我先摘150个苹果……不对,输了!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送你们一句名言“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记住,这句名言是我说的。
  生:哈哈哈……
  师:下面进行第二轮测试,还是这样三个苹果树,你有一次来到苹果树下,不过这次你的对手是我——你的老师,要和你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棵树上的苹果?
  生1:第一棵。
  生2:第一棵。
  师:意见一致,为什么?
  生:我先摘80个苹果,一定比你摘150个苹果快,这样我就有机会摘第二棵树上的100个苹果,最终我就会以180150获胜。
  师:说得很流畅,心里面一定很得意。但是,我不想说你聪明,我只能说很狡猾!因为你在老师面前,一点都不谦让。看来,竞赛还得看清楚对手,如果对手你们的老师,你要知道忍让,不然吃亏的可是你自己。还是要送你们一句名言“退一步是为了进很多步!”还是我的名言。
  生:哈哈哈……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
  生:我先摘第三棵苹果树上的150个苹果,那样的话他就可以摘到180个苹果。
  师:你故意输掉比赛,是为了让他能吃到更多的苹果,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一个可爱的孩子。
  生:我先摘第二棵树上的苹果,那样的话,他就可以摘得更多。
  师:你更加善良,而且会很聪明地帮助别人。
  生:我会放弃比赛,一棵也不摘,全让给他。
  师:你让我很感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为此,我还要送你们一句名言——
  生:啊?(惊讶状)哈哈哈……
  师:但这一句不是我说的,而是我从书中读到的——“给于是快乐的!”
  生:(齐读)
  师:希望你们永远记住。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生:(犹豫、无言)
  师:我们可以不立刻回答,但不能永远回避,我们要在学习中思考。
  二、泛读整组课文,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通过对整组课文的浏览和对有关段落的重点阅读,了解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或相关细节来感受和初步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组课文,一组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主题的课文,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卡罗纳》和《给予是快乐的》。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这四篇课文,我相信在读的时候,一定有很多地方打动了你的心灵,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现在,我再给大家一个读课文的机会,但时间不多,只有五分钟。我们可以浏览每一篇课文,也可以读一篇或两篇,还可以只读你认为最值得读的部分,但在读的时候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这些课文是怎样来反映“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主题的?
  生:(读课文)
  师:我们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篇来谈谈,也可以几篇课文联系起来说;可以只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直接说自己对“给予是快乐的”感受和理解。
  生:在《搭石》这篇课文中说两个人如果同时走到溪边,总会让别人先走,遇到老人,年轻人总要背老人过去。我很感动。
  师:那是因为他们都知道“给予是快乐的”。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了一位台湾青年将自己的骨髓捐献给杭州的小钱,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移植骨髓才能获救。这位台湾青年充满了爱心。
  师:他也明白“给予是快乐的”。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中将发生了大地震,但李博士仍沉着的站在病床旁,青年人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准备抽取骨髓,他们也都有帮助别人,给予别人的精神。
  师:是啊,你理解得很准确。
  生: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同学们、老师还有同学的妈妈都很关心他。
  师:发家的关心对卡罗纳来说是一种安慰和鼓励,能帮助他走出失去母亲的阴影,坚强的生活和学习。
  生:《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讲保罗的各个送给他一辆汽车,有一个穷孩子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做这样的哥哥。
  师:这个孩子很特别,一般的人也会很羡慕,但是是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哥哥送自己一辆汽车,但这个男孩却是想送别人一辆汽车。那时候因为他知道——
  生:给予是快乐的!
  生:……
  师:大家说的真好!我们还没有学课文就能说的这么好,说明我们的阅读能力已经很高了,真了不起!从这些课文来看,“给于是快乐的”,就是小男孩的一个心愿,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就是一种无私奉献,就是一种爱心。
  三、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教学设想:
  重点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同时理解课文,理解心中的感动。
  课堂实录: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突如其来”的还有一个意思是说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
  师:是啊,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正是令人感动,你理解得很准确。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生:给予是快乐的!
  ……
  四、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课堂实录: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他一定会非常感谢为他捐献骨髓的那位台湾青年,因为他为小钱捐献了骨髓。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
  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生:(读课文)
  师:读出新的发现了吗?
  生:因为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师: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时刻,人们最应该做的是——
  生:跑出去,在空旷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
  师:但是,这个青年人却——
  生: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
  师:对,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这里有一个字“仍”,是什么意思?
  生:仍就是仍然,仍旧的意思。
  生:就是说这个台湾青年像没有发生余震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
  师:是他不知道发生了余震了吗?我想他不会不知道。那为什么他那样的一反常态呢?
  生:因为他只想到救小钱,就顾不得自己生命的危险了。
  师:白血病患者在进行骨髓移植前,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同时也会破坏身体的抵抗能力,生命处于生死的边缘,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移植骨髓,后果不可设想。一是骨髓就是和时间赛跑,和时间争夺生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
  生: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
  师:这需要多大的——
  生:勇气。
  师:需要多大的——
  生:决心。
  师:小钱能不感激吗?我们能不感动吗?把我们的感动读出来吧!
  生:(朗读)改编过的第5自然段。
  师:我不评价,也不想让别人评价,你自己说说你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感动,也就是说你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努力?
  生:“突如其来”很强调。
  师:是啊,充满了危险。还有吗?
  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我也很认真地读。
  师:多么不容易,听出来了。还有吗?
  生:“大家应该跑出去”和“青年人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想读出对比,没读好。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我们大家听了他说的和读的有一点启发吧。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改编过的第5自然段。
  师: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还有别的理由吗?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生:因为他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小钱捐献骨髓。
  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生:(朗读)“在这场灾难中……”
  师:在那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中,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他还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只知道的是——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生:(片断练笔)“这位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会想到哪些亲人,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段话。”
  师:能把你写的读一读吗?
  生: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现在还好吗?我很想念你们,很想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正在捐献骨髓,不能离开,很对不起。愿上天保佑你们!
  生:亲爱的父母兄弟:我想你们在昨天的大地震中一定会平安无事的,我正在医院里捐献骨髓,一位杭州的青年需要我的骨髓,我马上就会和你们在一起的,不要牵挂。
  ……
  师:你们将这位台湾青年心里想的写的很真实,很感人。能有感情的独独这一段吗?
  生:(朗读)课文第四段。
  师: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小钱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生:(想象、表演)
  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刚才想象的或表演的情景吗?
  生:激动。
  师:在你的想象中哪些是激动的?
  生:他们会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还会泪流满面。
  生:小钱可能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生:小钱会激动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
  师:小钱是不幸的,刚满18岁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小钱又是幸运的,终于在治疗期限内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小钱感激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的心情,我们能够体会,也已经体会到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更细心的体会小钱心中的那份感激,他还会感激谁呢?
  生:他还会非常感谢李博士。
  师:为什么?先不要急着回答,先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描写李博士的句段。我要看看谁理解得最正确,思考得最全面,表达得最清楚。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李博士为小钱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取骨髓。
  师:对,但不全面。我相信你和你的同学一定能回答好,你可以自己说,也可以请你信任的同学帮忙。
  生: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
  生: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并一路奔波送到杭州,为小钱作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看看,我们有多能干,竟然把这个问题回答得这样全面,真不简单。为我们的成功鼓掌。掌声更应该献给李博士,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他沉着地坚持工作——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
  生:(朗读改编后的第五自然段)
  师: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生:(深情朗读改编后的第五自然段)
  师:(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安排表)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一天的工作,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李博士真辛苦,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样长时间的工作的呢?
  生:为了救小钱得命。
  生:我想到了一个词语——奔波,真不容易。
  师:你很善于联想,很会学习,看着图表就理解了一个词语。
  生:我觉得很奇怪,台湾和杭州很近,为什么还要往香港走?
  师:是啊,为什么呢?一直飞过来不是更近,更节省时间吗?时间就是生命啊!
  生:(无言)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我们已经两次走进小钱的心里,感受到了他心中感激,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在一次走进他的心里,小钱还会感激谁?
  生:医护人员
  生:朋友
  生:亲人
  师: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课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师:对,我们可以重点想象两个时间里人们对小钱的关心。这两个时间是很特殊的,一个是当小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另一个是骨髓移植这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两个日子里,小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是怎样想小钱传达他们的爱心的。并把他写下来。
  在这里我们可以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也许对大家会有帮助。我们先来读一篇课文《卡罗纳》,看看卡罗纳身边的认识怎样关心、爱护他的?用笔划下有关的句子。
  生:(阅读《卡罗纳》)
  师:你划了哪些句子,深情地读一读,要让我们都感受到人们的卡罗纳的关心。
  生:(朗读)“老师对大家说……”
  生:(朗读)“这时候,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身边……”
  生:(朗读)“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是说什么好……”
  生:(朗读)“母亲把我推开了……”
  ……
  师:刚才我们读了人们对卡罗纳关心的句子,现在你能不能写一写人们对小钱关心的句子?你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来写。
  生:(片断练笔)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写得很投入,我想你们一定写得很感人。把你们写的来深情地读一读,可以吗?
  生:(朗读)这天清晨,小钱终于知道自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小钱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呆呆地坐在床上,一言不发。妈妈笑着对他说:“孩子别担心,会有办法的。”医生轻轻的走进来,拍拍小钱的肩膀,说:要有信心,我正在寻找适合的骨髓。
  生:今天是做骨髓移植手术的日子,再过几个小时就要进行骨髓移植了。现在,小钱静静地趟在病床上,是担心?是害怕?爸爸手里捧着一大束鲜花,笑着对小钱说:“我要用鲜花庆祝手术成功。”同学们对他说:“你要坚持住,我们等你回来。”
  ……
  师: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爱护这小钱,奇迹才会发生;正是因为海峡两岸这么多人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现在,我们再来回答上课开始时的一个问题: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生:能!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但是很少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更多的时候需要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也许仅仅只需要说一句温暖的话,仅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是,却能给别人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因为给予是快乐的,给,永远比拿快乐!
  最后,我给大家留一个选择性的作业,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作业,也就是说有很大难度的作业,但是,我相信你们当中一定有很多人能够完成。作业是写一篇作文——高考作文——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心灵的选择》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
  5、不得抄袭。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3:59:21 | 只看该作者
三、《搭石》教学实录
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3月供稿
作者:孙洪杰(青海西宁市长青小学)
    1.教材简介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认识生字,分清“行、背、间”几个字在本课的读法。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情感目标:理解“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教学过程:
    3.1课前三分钟;①让学生说说学过的文章的表现手法;②让学生说说学过的文章的结;③检查课文中的多音字“行”“背”“间”的读音和“人影绰绰”中“绰”的意思以及相背而行的意思和它的反义词。
    3.2情境导入,揭示课;①师:(出示情境图)孩子们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勤劳善良的农民,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是作者每当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②板书课题,齐读三遍课题。
    3.3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3.3.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大声快速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读完后把写“什么是搭石”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③思考没有搭石的时候人们是如何过小溪的?生:(朗读课文4分)。
    3.3.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非常认真,我相信你一定知道什么是搭石了?用课文的句子告诉大家。
    指名生读:(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找得很准确。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师:好!举手的学生一起读
    生读:(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裤”读三遍,说说“绾”的意思
    3.3.3设计问题引发思考;问题如下(老师引导学生说,语气要越来越重)。
    人们出工的时候必须(   )
    人们收工的时候必须(    )
    人们赶集的时候必须(    )
    人们访友的时候必须(    )
    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只要过小溪就必须(脱鞋绾(wǎn)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不方便
    生:很麻烦
    生:人们离不开搭石
    师:是啊!孩子们!如果是夏天这些不便、麻烦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到了秋天,冬天,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很方便
    生:不用麻烦老脱鞋绾裤了
    生:如果在旁边看人们走搭石一定很美。
    师: 孩子们你们可以当作家了,因为作家刘章爷爷也是这样想的,他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出了大家的感受。赶快找一找。
    生回答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找到本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你可以当小老师了,找的非常准确
    师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3.4细读课文,找寻风景。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
    生:想
    师: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课文24自然段:
    要求:组长组织组员齐读
    ①24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②用括号括出乡亲们搭搭石的相关语句
    ③用波浪线划出多人走搭石的相关语句。
    学习小组汇报要求:三个组员依次汇报讨论题的123,让汇报讨论题第二题的同学先自己读一遍看找的是否正确,让后再让他领读一遍,问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组长组织全班学生对自己小组汇报的评价
    师:孩子们你们不仅读得很有感情,而且体会得很到位,是啊!乡亲们把方便留给了自己,把麻烦留给了自己,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真可谓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师根据学生回答的第三个讨论题多媒体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在这段话中标出了重读和轻读的符号,给学生先讲然后让学生练读、指名读、示范读、推荐读。
    首先让一学生读,读后让学生评价读得如何。
    其次播放配乐的多媒体示范读
    师:老师请一个小老师给大家读读好不好?仔细听还要让你评价。
    生评价
    师:老师也想评价评价你们想听吗?
    师:一是她读得很动听,很感人。二是重读和轻轻的读把握的很到位,真的读出了画一般的美感。谁再来试试?
    师:这样吧,让班里的学生推荐朗诵好的同学读
    读完后鼓励学生给读的学生来点掌声
    师:这段话中哪个词最能说明走搭石的情景
    生答预设:协调有序
    师:“协调有序”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么什么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让我们加入走搭石的队伍中走去体验体验吧?
    师:我们分角色读,听好要求:我读“前面的”你们读“抬起脚来” 我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跟着我的节奏重复三遍,再一起往下读“踏踏的声音……美感(读后面的时候要小声轻轻地读)”才能读出它的味道。
    师:像这样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那么哪些句子写得好呢?(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把一行人走搭石踏踏的声音比作轻快的音乐很好理解,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水在微微荡着清波,人的影子倒影水中很美丽
    生:人的影子倒影水中再加上笑声和踏踏的脚步声就好像一副美丽的图画。
    师:(出示图片)看同学们多么美的一副画面啊!周围绿色映衬,一行人走在搭石上,美丽的影子倒影水中和他们的笑声,踏踏的脚步融为一体,多么美妙啊!
    师:作者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把这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出了一行人走搭石的音乐美、画面美,这真是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向背而行”
    生:读
    师: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感受是乡亲们非常礼让
    生:我感受的乡亲们谦让的美德
    师:真不错,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美。
    (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多媒体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指名读
    师:哪些词语令你感动?
    生:伏下身子理所当然
    师:“伏下”什么意思
    生:弯下去
    生:低下去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师:小伙子谢谢你?
    生:不用谢。
    师:为什么不用谢?
    生:这是我应该做的,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他把帮助别人看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这样去做,那么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背过老人吗?
    生:背过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有人背他吗?
    生:有
    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
    生:理所当然的事
    师:好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再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透过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人们之间互相礼让的品质
    生:我体会到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尊敬
    师:是啊!透过文字我们不仅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互敬互爱互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美好情感。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的确是一道感人的(指板书)——
生:风景
    3.3.6总结。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变成了新村,架起了大桥,修上了宽阔的马路。搭石再也看不到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因为读:
    多媒体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看起来好像是赞美搭石( )的精神,其实这正是乡亲们( )精神的写照
    生: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看起来好像是赞美搭石( )的精神,其实这正是乡亲们(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精神的写照。
    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这一段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师:既然它有总结全文的作用,那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生:先分后总
    师:透过文字我们已经体会到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乡亲们之间互相尊敬互相帮助互相礼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美好情感,体现是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作者为什么用搭石作题目呢   
    生:如果没有搭石我们就看不出乡亲们之间的感情
    生:如果没有搭石就看不到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没有搭石我们就看不到人们走搭是的美景
    师小结:如果没有搭石我们就看不到这么美的风景,如果不走搭石我们就体会不出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们互相尊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美好情感,所以作者是借搭石来体现这种精神,表达这种情感,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叫——借物喻人。
    21 搭 石


四、《搭石》教学实录
上传: 熊峰     更新时间:2012-5-29 12:07:07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
  设计理念:
  根据本文特点,我的设计主要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着使阅读者披文入情,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结合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善良、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点评:在导入环节,情境图,轻音乐配以教师的深情的描述,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课文那洋溢着浓郁生活的美的意境之中,同时巧妙地引入了课题,由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而富有美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预设。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出示这句话)
  三、再读文本,明确写作目的
  师:通过读文,我们知道,搭石就是一些天然石块,那样的普通,那样的平凡,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搭石呢?请用学们再用心的读读课文。(读后交流)
  生:因为搭石联结者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直接了解到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加深了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点评:由“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搭石呢?”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非常直接而自然地将第一个环节理解“搭石”的本义,引申到了此环节对“搭石”深层含义的探索之中,节约时间,“节约”学生的思维。)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预设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研读走搭石的段落,找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从哪儿感受到美?(生自由朗读、圈划,2分钟左右)
  (点评: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同时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思考。)
  五、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预设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
  (生读)
  (点评: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根据中年级段的识字要求,采用随文识字,把字放到句段中,理解字的音、形、义,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行”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理解词义,最后又结合课文语境理解,把“行”带入课文中朗读,一个简单的“行”字的教学体现出了老师对多音字教学的重视;体现了老师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的理念。)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
  (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注重了朗读的过程。学生读中感悟,领会家乡的景美,学生轻声、自由地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做到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把读书、理解感悟融为一体,做到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
  (点评:1、此环节中,老师紧紧抓住重点词语,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切入对文章内容含义的理解,将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在有限教学时间内,二者相辅相成。2、在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语句时,老师根据自己的预设,非常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据词选择词义的联系。“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人影绰绰”的‘绰’选哪种解释,“人影绰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不仅对“绰”有了理解,而且对“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此处所表达的意思以及作用豁然开朗,透过对这个词的理解,学生面前马上呈现出的是“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的画面,这个环节中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符合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显得高效、丰满、立体。。)
  2、面对面“让”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3、背老人“过”石图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对岸了,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点评:1、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仍然是紧扣重点字词组织教学,既进行识字、理解词语教学,又将其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有机融合,衔接自然。2、尤其是在进行识字、理解词语时,老师将字理教学引入了其中,极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汉字趣味所在,了解汉字文化之璀璨,无形中会引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识字教学和理解词语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而现在识字教学仍存在着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将字理教学引入小学识字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途径。)
  师:说说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此时,给学生提高学习、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体会,达到了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六、深化总结,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刘璋爷爷每每回忆起家乡的搭石时,总会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更会由衷地赞叹,(引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她联结者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指板书)搭石她既有我们看得见的景美,也有我们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情美。
  教学板书:
          21 搭石 
     景美         情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搭石》教学视频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3:58:34 | 只看该作者
四上21课《搭石》名师实录及视频(一)
一、王玲湘老师执教《搭石》课堂实录
    注:本课获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王玲湘,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昌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课前交流
师:昨天咱们已经见了面,还记得我姓什么吗?喊我一声。
生:王老师。
师:男同学喊我一声——
男生:王老师——
师:够洪亮的,女同学亲切地喊我一声——
女生:王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知道我从哪来吗?
生:江西。
师:江西和湖北是邻居,还是一衣带水的邻居,这水指的是——
生:长江。
师:是呀,我们是非常亲密的朋友。看我这位朋友带来的几张照片,(出示师在滕王阁的照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异口同声)黄鹤楼。(众笑)
师:是挺像的,不过,这是我的家乡南昌的滕王阁,和你们武汉的黄鹤楼一样,都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先后再出示八一起义纪念塔、秋水广场的月牙形喷泉,师生交流)
师:我是第一次来武汉,谁能介绍一处武汉的景色?
1:我建议王老师去田汉大剧院,武汉人有一句话:不到田汉,终生遗憾。(众笑)
师:为了不遗憾,看来我得找个时间去田汉。
2:我觉得王老师应该去黄鹤楼,那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方,很多诗人在那题了诗,很值得去看。……
师:是呀,为家乡骄傲!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课题(生看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生再读)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2:我认为会很辛苦。
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
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
(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六、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
七、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生齐说——心头)
师:搭石上还有哪些看得见的美?还有哪些看不见的美?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美的呢?……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二、《搭石》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教师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研读交流
师:(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情景图,这里不仅展示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而且是透过简单的画面唤起学生表象。这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重要的是人性之美。教师唤起学生的表象的同时,设置疑问“景美在哪里?人美在哪里?”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是顺情而导,由情而发,自然衔接。在这里教师还注重学习方式的提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简单,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这和传统的做法不一样,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解读替代了学生的解读,学生是教师的附庸,那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本。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多媒体出示)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句段,让学生对比分析,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这是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人性美、人格美、无私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师: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生: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
师: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谁还愿意试一试?
师: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这个环节仍然是研读交流阶段,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比如学生发现了画面美、声音美、协调美、谦让美、友善美。美在不同的孩子的眼里有着不同的解读,而这些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解和琐碎的追问才发现的。在师生的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点拨性和激励性的语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的引读时机恰到好处,中间又穿插了教师有情有色的配乐范读,把文字之美跃然与耳,情文并茂。
师:有道理。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生:理所当然
师:理所当然?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只有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抓住关键所在.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
生: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生: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要把直白的文字转换成丰富的表象,达到知情义的统一,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如果学生既能读懂文字,又能建立表象,这是教学成效的所在。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像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三、拓展延伸
师: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  (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
搭石对年轻人说(              )
搭石对大家说(                )
生: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价值。搭石原本是无生命的,如果给予它的生命,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把搭石赋予人的思维,这个搭石也就成了学生代言者,学生可以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
生: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
生: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生: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美。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美,通过前面的研读与交流,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而文本的价值关键要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学语文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也要学做人。我们反对把语文上成情感教育课,但语文确实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否则语文教学真是一潭死水了。语文教学要做到认知和体验融为一体,这和思品教学有严格的区别。语文教学在打牢语言基础的前提同时,还要关注情感的升华,加强理解文字和生活的联系。但是生活的拓展不能牵强,也不能没有限度,见好就收才能不失语文教学之本。此环节设计既不附赘,也不僵化。可以说自然得体。
师:短暂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再一次回味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吧!
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配乐《爱》)
全课结束。
最后处理也很独特。搭石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人们的善美深深的感染了每个学生。最后让学生踏着“搭石”,离开教室,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去表现那种人性美,可谓是独具匠心的设计。
综述:这是一篇以爱为主题的文章,教育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受美。文章以一个小山村的搭石为背景,描写了村民的人性美。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按着“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阅读思路,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通过对话交流方式深度解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的语言富有诗意,评价性的语言富有激励,提问不琐碎,追问不盲目,归纳不牵强。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要义,重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体验,同时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既重语言的训练,又重情感的升华,张驰有度,节奏明快,进展有序。情境美,文字美,语言美、想象美,音乐美,朗读美……构成可整个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3:57:46 | 只看该作者
四上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经典视频
一、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能用武汉话介绍一下武汉吗?能用古语说一说,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吗?
师: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两首古诗。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古诗。在读一遍的时候,要注意借助字典和书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确,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古诗读通顺。
生自读古诗。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谁能读得比他好?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得怎么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生再读。
师:诗里有许多多音字,你怎么提醒大家?
生:朝,早晨的时候读zhao,在指示方向的时候,读chao
师:对。
生:舍。
师:什么意思?
生:酒店。
师:能像这两位同学这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吗?
生齐读。
师:我们刚才知道古诗的正确读音,但仅仅知道读音行不行?还要明白什么?以往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1:问老师。
2:看注释。
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思考一下,还不能解决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生读。
师:谁来讲讲古诗的意思?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就是……,
师:你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吗?
生:看注释。
师:后面两句谁来说?
生:后面两句是写他们……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的意境。
师:看来,想象是理解古诗的好办法。你能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吗?其他同学听她读,注意想象画面,看看自己能感受到什么?
一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王维一杯又一杯地喝酒,我感觉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生: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
师:大家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情谊很深厚?
生:我从“劝”字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谊。
师:如果让你读,你怎么读?
生读。
生:我还从第一句中的朝雨中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雨水就像是王维的眼泪。
师:你怎么读?
生读。
师:今天,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的酒啊!读书我们劝慰的语气?
生读。
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挽留的酒。
师:读出挽留的语气。
生读。
师: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过去的安西有多远,看地图,老师讲安西的位置。有三千多里,当时的交通工具要走大半年,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答。
师:想到朋友就要远去边关…… 那就读出来吧!
生再读。 (播放图片(杨柳依依)、音乐。)
师:这难舍难分的情…… 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的伤感?
生:是窗外的小雨。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答。
师:就在分别的今天,尽管是那青青的杨柳,却留不住朋友的脚步。把书端起来,让我们再次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情谊吧!
生再读。
师:我们通过对诗意的领会,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感情。让我们试着背诵古诗,好吗?
生齐背古诗。
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写在咱们武汉的长江边。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 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提示“孟”、“鹤”、“陵”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从知音、明意到悟情,学习的道路我们已经共同铺就。你想达到哪个高度?(悟情)武汉的孩子真了不起,那就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自学古诗。注意圈画出生字词,用你的笔的诗旁写下你的感受。
生自学,教师巡导。
师:学完了你就坐正。谁成功地站到了第一个台阶上?
生举手。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师:很好,谁能读得像他这么好?(许多学生举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真好。谁已经迈上了第二个台阶,说说古诗的意思?
师:谁还没有发过言?来,请你。
一生说意思。
师:说得真好。谁还会说?
另一生再说诗意。
师:谁能帮帮她,什么叫孤帆?
生:孤帆有两层意思……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天际流。
师:谁能理解。
生:就是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还有哪个词不理解?
生:唯见。
生:唯见就是只见的意思。
生:广陵是什么意思?
生:广陵是一个地名。
生:远影。
生:远影就是远远的影子。
师:对比我们刚才学习的两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有关送别的诗。
生:都是唐代诗人写的。
师:还发现什么?
师:古诗的作者都是送行,而且都有一个尽字。在第一首诗中是消失的意思;在第二首诗中是喝完的意思。
师:你真了不起,叫什么名字?(生答)很了不起,你已经能够领会古诗的感情。
生: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好朋友。
师:第一首诗作者是以酒相送,那李白送孟浩然是以什么相送?
生:目光相送。
师:送了多久?
师:一个看字,……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深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回头再望黄鹤楼,烟花三月的黄鹤楼还是那么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摇头?
生:友人已经走了,再美的景色有什么用呢?
师:说得好。把书端起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回顾我们刚刚学习的两首古诗,无论是……、还是…… 但他们有一点的相同的——
生齐:难舍难分的情谊。
师:正是有情,这首诗才会代代传诵。四十分钟是短暂的,你们想怎样送老师?
1:我这里有杯酒,祝我们和马老师的友情天长地久。
2:我想以画相送……
3:我想以诗相送——微笑着来,正如您微笑着去…… …… 齐唱长亭外。 下课。  
二、马智华老师古诗两首教学案例
[个人简历] 马智华,女,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小学高级教师。曾获得黑龙江省教学能手,《滥竽充数》在黑龙江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壹等奖,《海滨小城》在黑龙江省首届优秀实验课评比中获壹等奖,《新型玻璃》在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壹等奖。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 “更” “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 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 )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 “尽” “唯” 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 )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 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三、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整合教学设计
1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请大家轻声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
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简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黄鹤楼//孟浩然//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请生读。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
再说题目意思。大声再读题目。
 二、读诗文,解诗句
  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要求读出韵味来。
  3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相似,你再看看诗句有没有这样的相似之处呢?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
    (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①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②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对比吟诵
    4 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其他诗句的意思。
    5 齐诵两首诗。
  三、入诗境,悟诗情
    1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板书)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是李白还是久久的站在长江边,痴痴的望着江水流向天边。看看上面的诗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他看到了什么?(孤帆远影)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5.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6.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又从送元二使安西的什么地方看出王维的依依不舍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不舍中多了一份担心)
 2、请你把这一份担忧和留恋融人朗读中。
3、喝完这杯酒,朋友就要远行,就要西出阳关,奔赴遥远的边塞——安西。这一别,何时再相见啊?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大家说说看,这最后一杯酒是什么酒?这酒中包含了什么意思?
(祝福酒、壮行酒、朋友情谊酒)喝了这杯酒,祝你。。。。。。再读这句话。
5、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朗诵。
四、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什么呢?(空洞、失落、孤独)
师:是啊,“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吟诵着这两首诗:(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依依不舍
               留恋                  担忧
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林莘 课堂教学实录(虞大明评点)
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
大屏幕: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 “情”字吗?有吗?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 孤帆 长江) ,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师:他们俩诉说离别的情义,朋友,你现在就是李白,我现在就是孟浩然,你会对我说什么?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师:我一定做到,你看他们二位在黄鹤楼里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随手指向黑板),他们把酒当歌,一醉方休啊!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谁还会继续往下说,在烟火中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师:他们在挥手告别,你看正是现在这样花红柳绿,桃花盛开的季节,烟雾弥漫,他们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谁会继续说“孤帆和长江”连起来说,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江上的所有的船只他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啊!同学们这“诗”,这“孤”看似不正确(随之走向讲台),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后我们读名诗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不合常理之处,去仔细地揣摩,仔细地研究,一定会别样地发现。同学们,这下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歌中“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无不诉说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而这些“情”都蕴藏在“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什么中?
生:景中。
师:对,这些景中(板书: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在写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写离别,但是,你仔细读,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写离别,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写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蕴含着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师:很好!(板书“借景抒情”)像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们也可以说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的语言大师王国维说过这样的话,说过什么?一起读——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师:多好啊!直抒胸意,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明明白白我的心哦!干嘛作者不这样写呢?干嘛还要把 “情”含在、藏在那个景中呢? 不明白!不懂!你们明白吗?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师:他们的告别之地,有点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 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第一首古诗,(指向黑板)发现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来写什么?
生:送别。
师:同学们,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景”来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 “情”。现在我们看第二首,这一首有写景的句子吗?有吗?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师:来看看这首诗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巡视课堂,俯身与生交流)同学们在想的时候注意这景和情是怎么样的联系?
(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时间关系暂时停下,现在谁能说说你刚才自己收获的体会,收获的发现,关于这首诗当中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我今天发现后面的几位特别的用心,也特别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这边有没有?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师:那你是怎么看出他们的舍不得呢?你再想想看,这景与他们舍不得的情又有怎样的联系?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师:太好了,高明的作者底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它在替作者说着心中想说的话。你呢?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可是有没想过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呢?为什么?有没想到?他的朋友要去哪?去哪?安西,安西又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风沙满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么的荒凉。同学们对比一下渭城与即将要去的安西,那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体会到朋友要去这么荒凉的地方,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专家评点】
古诗该如何去教?一直是一线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一个难题。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让我们领略了怎样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感受经典的魅力,而林莘老师的《古诗二首》则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角度进行了尝试,给我们提供了又一种新的范例。
一、目标的再次定位和教材的二度开发
将四年级已学过的古诗拿到六年级再次研读,这需要
魄力更需要功力。林老师的功力就在于她对学生的入微把握和对教材的深入细读。“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而又极富魅力的一种表达方式,经过六年的学习,我们的孩子对此已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适当的授法和运用对即将进入第三学段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效地提升。再来看看这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离情的尽情宣泄,与孩子们即将毕业的那份情愫如此地贴近;在形式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通篇的融情于景,《送元二使安西》是前二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重在诗意的品味,旨在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通过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对教材内容的二度开发,林老师将诗歌的诗意感知和诗法的理性体验、诗歌的感情朗读和写法的模仿迁移这样无痕地融合在了一起,匠心独具。
二、课堂的张弛有度和情绪的层层渲染。
操作性知识点的训练难免枯燥,林老师在整堂课的构成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第一首古诗的“随文感知”到第二首古诗的“随机验证”再至第三次学生练笔的随机运用,稳扎稳打,层层深入,水到而渠成。同时,每个环节的教师点拨也各有侧重,应生而变:第一板块,教师提取出了“黄鹤楼”、 “烟花”、 “孤帆”、 “长江”四个词语帮助孩子们寻找隐藏在景语后面的情语;而在第二板块中则大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研读,研究《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只是在交流过程中稍加引导。林老师就是用这样张弛有度的课堂为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完美的“支点”。情趣的激发是课堂成功的基石。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听到林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精致而恰当。最为精彩的是,教师的几次反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加大了探究的深度——“长江中有很多船,怎么能用孤帆呢?” “老师觉得应该改成客舍新新柳色青,你们说呢?”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古诗中语言的神奇,感受到了每一处景的独特、情的真挚!
点点景致,依依别情。诗的教学,诗的意境,诗的表
达——当我们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描写:“校园的梧桐树刚抽出嫩芽,我却要离开了!”“桂树已经花开花落六次,我们在校园中度过了六年!”……我们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五、名师精彩视频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3:56:54 | 只看该作者
四上19课《秦兵马俑》教学设计、实录

一、《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与意图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刘小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图片资料、视频信息,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图片资料、视频信息,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出示课题,齐读。
2、看录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说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将学生带入秦兵马俑的宏伟的情境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段。
  (1)“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怎样?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朗读。
过渡:课文从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秦兵马俑的?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四、感悟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第一句话在这小节中有什么作用?划一划能够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相关词句。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集体讨论、朗读,感受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适时出现相关图片,理解“折服”和“鸟瞰”。
【设计意图:相关图片的出示可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同时渗透列数字的方法,提醒学生今后的游览、社会实践活动也要学会收集数据。】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这是什么句?换一种说法。
4、读最后一个长句子,作者为什么会有“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的想法的呢?(观察仔细,边看边想。)(能工巧匠把他们建造得惟妙惟肖,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让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5、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感悟“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4-9小节,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2、重点讲读“将军俑”
俗话说的好:“军不可无将,国无良将莫兴兵”。秦始皇之所以能横扫六国,与其拥有众多良将是分不开的。因此,课文首先就向我们介绍了将军俑。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将军俑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四小节,其它同学思考:将军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四小节,指名朗读课文。
2)将军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他的个性特点。
3)请大家再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图,说说为什么将军俑给你这样的印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讨论,师相机引导点拨,可简要介绍秦时著名的将军。)
4)出示将军俑图片,你能通过朗读把你心目中的将军形象表现出来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课文及补充的相关图文资料的学习,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自学5——9小节
过渡:读了作者的描述,看了逼真的造型,听到同学们的朗读,仿佛这位秦朝的将军正威风凛凛地站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课文里说的“惟妙惟肖”。那么,武士俑、骑兵俑等等又有什么个性特点呢?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其它几种俑。可运用学习将军俑的方法,先读一读,再分别用一二个词概括某一种俑的个性特点,然后说说为什么给你这样的印象,并且把你的理解,感受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
2)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读,可以演,可以说,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各种兵马俑的特点。
3)小结:几位同学惟妙惟肖的模仿,展示出了这些兵马俑各自的特点,而且也让我们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了,这就叫“个性鲜明”。
4、听了你们的交流,让老师对秦兵马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请你挑选你最喜欢的有关段落读给同桌听,把你的理解,感受通过朗读让对方感受到。(学生互读)
5、这些俑虽然身分服饰不同,动作神态各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你发现了吗?引导学生比较这六种兵马俑的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喜好不同,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等特点不同,各有各的可爱之处,学生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多媒体展示这六种兵马俑,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过渡:这些兵马俑不仅个性鲜明,而且个个忠君爱国、各尽其责、英勇善战,难怪秦始皇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了。大战在即,让我们再靠近一点,近距离地去欣赏他们各自的不同神态,去静静聆听他们的心声吧!
6、(学习第10小节)
1)默读第10小节。
2)你能看懂它们的神态,听到他们的心声吗?为什么你能听到这些心声?
3)这里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是写也写不完的,请你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学着文中的句式,用上“有的……好像……”的句式,继续写下去。
【设计意图:多媒体的教学要把握引发联想之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生阅历之浅、经验之薄,必定给学生的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当学生处于“悱”“愤”之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一定的表象基础。播放一组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图片,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4)学生交流
5)“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参观时曾摸着马佣说:“我真担心它会不会踢我一脚!”多么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啊。这不正是我国古代制作工艺的高超和魅力所在吗?
6)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再次感受它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他丰富的想象。引读第10小节。
7)小结过渡:精美绝伦的秦兵马俑,在艺术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难怪作者在了解了秦兵马俑之后,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六、学习最后一段。
1、引读最后一段。(板书)
2、这一段和文章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3、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绝无仅有")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秦兵马俑以它恢宏的气势, 精湛的制作工艺吸引了无数的中外友人,他们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慨万分,这是法国前总理、新加坡总理参观兵马俑后的留言,请你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5、请你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写一句宣传标语,以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的游客。
6、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醒来,震撼了全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我们又仿佛看见那疾驰而来的军阵,听见战马的嘶鸣,让我们满怀激情,朗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抓住契机,让学生读补充的有关人士参观兵马俑后写下的感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全身心地投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总结延伸
1、总结:正因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模拟军阵的排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兵马俑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共同宝贵财富。
2、延伸:同学们,学了课文,你对秦兵马俑又有怎样感受?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方面呢?秦兵马俑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关于秦兵马俑,还有许多未解的谜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八、布置作业。
1、回家去给你的家人当小导游,让他们也跟你一起“游览”一下兵马俑。
2、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络,课后可自行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了解研究兵马俑,可以和同学尝试合作完成一份电子小报。
【通过网上探索,学生会发现有更多主题需要研究,激起了他们探索研究的兴趣。让学生继续研究,把学生的探索和热爱祖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情感推向高潮,拓展到课后。】
二、《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执教:阮彩伟 点评:武 波
  一、 视听冲击,激情叩问
  师:世界发展到今天,电脑风靡全球,飞船遨游太空,然而在厚厚的地下却冲出一支帝国的百万雄兵,它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
  生:秦兵马俑
  师:(板书课题后),请同学们欣赏一个短片——
  (播放《秦兵马俑》记录短片,韵律铿锵的歌曲《千年兵马俑》以及古战场金戈铁马声隐隐传来。)
  师:看着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记录片,听着荡气回肠的《千年兵马俑》,同学们有何感受?
  生:我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多么想立即到现场去看一看。
  生:制作兵马俑的秦朝人民真了不起,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生:我想知道秦始皇制造这么多兵马俑干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一生脱口而出,教师微笑示意他起来又说一遍,并表扬他知识面广。)
  师:看着真实厚重的历史画面,听着深沉激越的雄壮乐声,我们早已心潮起伏,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语言所涌动的对祖国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的炽热情怀吧!
  (点评:教学伊始,教师激情渲染,给课堂奠定一种雄壮激越的情感基调。当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映入学生眼帘,浑厚苍凉的音乐回荡在学生耳际的时候,学生的心灵便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探究的冲动怦然涌起,这种视听冲击引起情智共振,一种阅读期待便翩然而至。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走进文本便成了他们内在的动力需求。)  
  二、 品词析句,动情追寻  
  师:现在大家通读全文,边读边圈画批注,看一看课文写了哪两部分内容。
  (学生读思批注,教师巡回指导、交流,约3分钟。)
  师:读完课文,同学们知道,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
  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哪些地方写它规模宏大,哪些地方写它个性鲜明、类型众多呢?
  生:第二段写兵马俑规模宏大,410自然段写兵马俑个性鲜明,类型众多。
  师:这样,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全文可以分两个部分:12自然段为一部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410自然段为一部分,写它个性鲜明,类型众多。
  师:是怎样把两部分联系起来的?
  生:我知道第三自然段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你说得对,不过这句话单独成段,我们应叫它:
  生:过渡段。
  师:过渡段中有个什么关联词?
  生:不仅……而且
  师:能用这个关联词说句话吗?
  生:许小宁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成绩优秀。
  生:班长张乐宜不仅学习好,而且很能干。
  师:在句子中,“不仅……而且”起到什么作用?
  生:过渡作用。
  生:承上启下作用。
  生:也就是把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个性鲜明两个特点联系在一起了。
  师:第二自然段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呢?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8000多个。
  师:见过学校的篮球场吗?想一想50多个篮球场应该有多大呀!作者把兵马俑坑和篮球场对比着写,这种方法叫做?
  生:比较,这样比较能让我们对坑的大小有个具体的感受。
  生:为了让我们感受具体,作者还用了很多数字来说明,如19120平方米,8000多个。
  师:你读得真仔细,这是常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规模宏大?
  生: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巨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师:秦始皇是什么人?
  生:秦始皇是秦国的国君,他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师:你知识真丰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的。
  师:多读书的人就是不一样。
  (该生有些腼腆,但可以看出很兴奋)
  师:秦国拥兵百万,而且能征善战,做成这么阵容庞大的兵马俑,谈何容易?看着它,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的祖先真聪明,能建造这么庞大的兵马俑群。
  生:秦兵俑不知耗费了多少国力!不知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血汗!
  师:是呀!秦兵俑凝结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
  (点评: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通过列数据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表现兵马俑,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这个环节,老师运用联系生活经验,回忆历史人物的方式,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对这两种说明方法进行具体可感的教学,并相机指出阅读的重要性,认识过渡段,懂得并在对历史的追寻中涌起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由衷赞叹之情。)  
  三、 穿越历史、深情回放  
  师:自由读410自然段,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学生自由读书,圈画批注,约3分钟)
  生:课文介绍了将军佣、武士佣、骑兵佣、车兵佣、弓弩手佣、马佣。
  师:他们不仅有形,更有神,可以说——
  生:形神兼备。
  生:形神毕肖。
  师:看看他们有哪些神态?
  生: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
  生: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的统一作殊死的拼搏。
  生: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
  生:有的凝神远望,好像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师:你们认为哪种神态描写最入神?能把它演出来吗?分小组演练演练。
  (以双簧的形式表演将军佣,演得很出神)
  师:不愧是一个统帅三军的将军,果然气度不凡。谁再来?
  (4个学生表演武士佣,造型逼真,很有生气)
  师:你们不愧是勇敢的武士,为你们喝彩!(掌声)
  师:除了文中介绍的,还有哪些呢?(播放兵马俑幻灯片)
  师:看完之后,仿照课文的形式说一说。(出示:他们有的……好像……)
  生:他们有的严阵以待,好像准备随时发起冲锋,消灭敌人。
  生:他们有的紧握戈矛,仿佛暗下决心,一定要横扫六国,统一华夏。
  生:他们有的眼含泪水,仿佛在为死去的战友送别祈祷。
  生:他们有的神情庄重,仿佛在思考如何取得战斗的胜利。
  生:他们个个蓄势待发,好像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师:是啊,这样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难怪作者情不自禁地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教师示意停下)
  师:一起读,坐正了读,大声地读,要读出对秦兵马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无限创造力的热情赞美。
  (学生激情朗读,情绪高昂。)
  (点评: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本环节以“情境表演,即时点评”“模仿例句,运用语言”的教学设置来促进学生体察语言,体验情感,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以丰富的想象再现当时历史图景。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的自主品悟、合作探究、自由表达等学习热情,被即刻点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深刻而浓烈的情绪体验中。此时此刻,一股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热情,已在学生心中炽烈燃烧。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解读与再创造便自然生成了。)
  四、 拓展文本,尽情倾吐
  师: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海内外,许多外国朋友看了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并指名朗读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地球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美国女记者奥德丽•托平说:“我们面临的是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我们激动得几乎流下眼泪……如此伟大的考古发现展示了历经战斗与荣耀的中国历史。而我们看到的大军,只是一个历史的开端……”)
  师:如果你是一名游客,欣赏了秦兵马俑,会怎么说?
  生:秦兵马俑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当时的制作工艺可真先进。
  生:如此规模之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生:秦兵马俑,太伟大了,下次我还要来参观。
  师: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如何通过简单的介绍来吸引游客?
  生:秦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游客们快来参观,不然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生: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游客们快来参观一下。你会体会什么是规模宏大,什么是个性鲜明了。
  师:你学以致用。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会对大家怎么说呢?
  生: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大家参观时可要小心一点,别碰坏了兵马俑。
  生:这秦兵马俑是我们的国宝,大家一定要爱护!
  师:现在,你是一名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面对秦兵马俑,你会说什么?
  生:我为祖先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
  生: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
  师:是啊,面对这惊世之作,我们既感叹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艺术,更崇敬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我们要不断努力,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放《千年兵马俑》,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下课。)
  (点评:本环节由外国朋友对秦兵马俑的赞美,引出学生以不同的角色来评介秦兵马俑,先入文而后出文,使学生发之于胸的情感之水不断涌起,最终通过不同身份的人物来尽情倾吐,倾情释放。情动而辞发,口语表达训练与文本研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读说互动,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推向高峰,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提升境界,也收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语文素养在这行云流水般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滋润和培养。教学方法千万种,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归根到底要落实语言训练,这种练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这节课的教学,教者紧扣一个“情”字,不断激活历史,不断点燃情思,站在历史的高度凝望,仿佛远古的金戈铁马之声越来越清晰。秦兵马俑——瞬间凝固的历史见证,也在浓浓的情绪体验中被激活,学生们也在叩问、追寻、回放、倾吐的教学流程中用情、用心赏读着,审美着,充沛着满满盈盈的表达欲望,收获着实实在在的语文素养。)
三、《秦兵马俑》课堂实录
授课时间:201041日      
地点:山坡碧云小学四(三)班
师:同学们,去过西安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近秦兵马俑,了解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艺术宝库。大家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生字。
师出示小黑板。
生读词语。
教师指正读音:翘舌音、多音字、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生字。相机解释“战车千乘”,强调“着”以及其他读音。“老师看着zhe我们?”“我们着zháo急了。”)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生字书写。“誉”与“拳”,“昂”“裤”的书写。
师:课后还有好多四字词语,谁读读。
生读。
(教师强调词语连读。本篇课文有个特点,四字词语多,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好这些词语。)
师:生字词预习得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1:课文写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师板书:规模宏大
师:知道“宏大”的意思?
生一时说不出来。
师:能用“宏”组个词吗?
生:宏伟
师:用“大”也组个词?
生:很大。
师:课文中有个词语是“很大”的意思,找出来。
生:巨大。
师:你再说说“宏大”的意思?
生:宏伟、巨大。
师:不错,刚才我们用拆字组词法理解了“宏大”的意思,这是个不错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哟。
师:课文除了写“规模宏大”外,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兵马俑的形态很多。
师:课文有个词语能概括这个意思。
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板书: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师:读读黑板上的三个词语,谁能用这三个词语说一句话。
生齐说: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课文里也有一句话用上了这三个词语,找出来没有?
生读: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那老师想问一问课文哪些地方在写“规模宏大”?
生:第二自然段
师: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14——9自然段。
另一生抢着说:4——8自然段。
师:你们的区别在于第九自然段,现在老师请你读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1
师:那你说说这一自然段写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吗?
生:没有,是总的在写兵马俑。文章4——8自然段在写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哦,你明白了。那第三自然段在分段时归在哪一段里呢?“规模宏大”总结了第二自然段内容,后一分句又概括了文章后面的内容,这样的句子是什么句子?
生:过渡句。
师:那如果单独成为一段,就可以叫——
生:过渡段。
师:老师告诉大家,过渡段在分段时一般分在下一段中的。请大家再读读这句,看看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把这两个分句连起来?
生:不仅……而且……
师:能不能用这个关联词练习说一句话?
生:我不仅会唱歌,而且会跳舞。
生:我不仅钢笔字写得好,而且毛笔字也写得好。
师:不错,看来你们很会用这个词语哟。
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又分别在写什么?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段的意思说出来。
生: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了秦兵马俑,它是绝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师:不错,你用颠倒词序的办法把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把词语顺序再颠倒一下,也来说说。
生练说。
生: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
生:秦兵马俑举世无双,在我国西安临潼出土,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物。
生:在我国西安临潼出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秦兵马俑。
师:老师刚才听出了,他用了一个“独一无二”取代了“举世无双”,在不经意间帮我们解释了“举世无双”的意思。
师:学语文挺有意思的,词语顺序不同意思却一样,中国的语言就是有趣。刚才我们通过调换词语顺序的游戏知道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谁再说说。
生:在我国西安临潼……
师:换一句话说,就是讲秦兵马俑在世界上的……
生:写了秦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
师:谁能通过读把秦兵马俑的“享誉世界”的地位读出来。
生读
师:再来看看第九自然段,自由读读。
生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读时,有没有发现这段中有一个词语跟“举世无双”的意思相近。
生:绝无仅有。
师:从这个词语你们又读出什么?
生:非常少有。
师:哦,从这应该知道秦兵马俑举世无双的原因了吧。谁读读?
生读: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秦兵马俑举世无双,最后一自然段又说它绝无仅有,那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最能体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好好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默读勾画。
交流。
生: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师:你的读没让我感觉到它的规模宏大哟,再读读,想想该怎样读?
生继续读(可效果不怎样)
师范读,特别强调“2306214260、六千多”等数词。你跟老师这样再读读。
生再读,效果不错。
师:刚才我们强调读的词语都是——
生:数字。
师:真不错!你们知道1426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
生:我觉得有40多个篮球场那样大。
师:书上可没说呀,我知道你肯定是根据前面的“五十多个篮球场”来对比计算的,真是聪明。老师就请你把第二句读读。
生读: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师:八千个呀,怎样读?男孩子读读。
男生齐读。
师:你们脑海中有这样“规模宏大”的感觉吗?
生摇头。
师(慢速):请闭上眼睛,想象学校一个篮球场有多大,慢慢地,2个、5个、10个、20个、40个、50个,差不多跟碧云小学的校园一样大了。现在开始在上面放兵马俑了,一个、2个,100个、1000个、5000个,啊,看见没有,竟有10个碧云小学的学生那么多呀。
生睁开眼睛,不由自主说:真大!
师:好,再读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规模宏大”?
生读。
师:读出了规模宏大,如果作者不用篮球场作比较来说明,你能想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吗?
师:这就是一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前面我们还知道了,作者用了很多数字来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师:课文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生读“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
师:读出了一些气势,你知道“鸟瞰”的意思吗?
生:站在高处往下看。
师:看着插图,作者拍摄的角度就是从上往下看。认真看图,感受一下这一行行、一列列的长方形军阵。看后,再读读,谁能想象出这种气势?
生练读。
生读。
师:听他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秦始皇正在御驾亲征,带着他的百万雄兵,真是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
现在同桌之间再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正是这样一支南征百战、所向披靡的军队才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师:快速看看第二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第一句概括了后面的内容。
师:真了不起,第一句概括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后面具体写了秦兵马俑到底怎样规模宏大。这就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师指板书)
生:作者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兵马俑举世无双、绝无仅有,还具体了解它的规模宏大,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文字去近观秦兵马俑,感受它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自由读文章4——7自然段,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兵马俑?
生自由读,勾画。
生:将军俑、骑兵俑、武士俑、陶马俑。
师:哦,一个自然段写了一种俑,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兵马俑写得活灵活现的?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我说俑的特征,你们猜我说的是哪种俑?
师:它身材魁梧,头戴鹖冠……它是哪种俑?
生:将军俑。
师:它们平均身高约1.8米……
生:武士俑。
师:看它那神态自若的样子……
生:将军俑。
师:只见他们张弓拉箭,目视前方,或立或跪,好像一声令下,就会将手中的箭射出去。
生……
师:课文中能把所有类型的兵马俑都写出来吗?
生:不会。
师:那老师说的是什么俑?请根据特点去猜猜。
生:弓箭手俑。
师:是的,作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俑一一列举出来,而是选择重点的向我们介绍。如果你能到这个博物馆参观,你看到这么多的俑,你会怎么介绍给大家会?下面请你们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种俑好好读读,把这些俑的特点读出来。
生练读
生:我们读的是武士俑……
师:不错,老师本来不喜欢武士俑的,听你一读,还有点喜欢上了它。大家看看书上第二幅插图,再读读。
生读将军俑。
师:作者在描写将军俑时,主要抓住了它的什么来写?
生:外貌、动作、神态。
师:看,四个字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如果你在当时的战场,你一定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一起再读读,现在你就是将军了,你指挥的就是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
生读得铿锵有力。
师:谁来介绍骑兵俑?
生读
师:老师看到了骑兵俑做好了出发的准备。陶马俑呢?谁读读?
生读陶马俑句子。
师:“跃跃欲试”什么意思?
生:急切地想试试。
师:好,再读读,读出这种跃跃欲试的样子。
生读
师:听你的朗读,我想起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参观秦兵马俑时,说过:“我真担心它会不会踢我一脚!”
师:作者不光抓住陶马的特点,还加进去自己的联想。刚才我们介绍的这四种俑,一样吗?真所谓“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作者从类型上去刻画,下面我们一起再进一步靠近秦兵马俑,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出秦兵马俑的“个性鲜明”特点的?默读第八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
生读第二句
师:大家听他读时,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生:都有“有的……好像……”,后面用了一个分号。
师:每个分句都用了“有的……好像……”这是用了什么什么写法?
生:排比句。
师:再看,作者在每一分句中,先写了……
生:神态。
师:听老师读读:有点颔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有的凝视远方……如果作者仅仅只是把神态写出来,能写得生动逼真吗?后面还写了……
生:作者的联想。
师引读。
师:读者这些描写和作者的联想,你们想到什么?看到这么多兵马俑,你们想到什么?
生:非常壮观。
师:恰当吗?
师:仔细看看插图,你发现什么?
生:初看,两个俑是一样的 ,但仔细看都不一样。
师:每个有每个的样子,八千个呀,一个个做,说明什么?
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多么辛苦,他们多细心呀!
生:做兵马俑的人很聪明。
师:是呀,不然能创造出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吗?
师:刚才,我们发现句中有个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现在,假想我们已经到了拱形大厅,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让我们接过作者的笔,也来用“有的……好像……”写写我们眼中的兵马俑。
生写句子
师:下面请我们的小工匠把你创造的兵马俑介绍给大家。
生:有的抬头挺胸,好像随时准备出征。
师:抬头挺胸,能不能换上书中的一个词语。
生:昂首挺胸。
生:有的拿着号角,好像准备随时吹响号角出征。
生:有的低头思考,好像在考虑如何才能更快统一六国。
师:你真是秦始皇帝的切身卫士。
…………
师:刚才大家一起来想像这神态各异的兵马俑,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书上的介绍,能不能尽快记下其中一种神态的兵马俑。
生读
师生共同背诵第八自然段。
师:通过作者描写,让我们又进一步走近兵马俑,“似乎能感受到他们轻微的呼吸声”。你从这体会到什么?
生:兵马俑很逼真。
生:兵马俑栩栩如生。
师:难怪作者说,每个兵马俑都是——
生读“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师:“极为”说明什么?
生:像真的一样。
生:非常精美。
师:用课文的词来说,就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如果不是“极为精美”,怎能展示中华民族的而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师:齐读第八自然段。
师:认真看看这一自然段,你又有什么发现?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生:先总的写兵马俑精美,后面分着写如何精美。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秦兵马俑绝世无双,绝无仅有。齐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读出我们的理解。你觉得这两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生: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都是总写秦兵马俑的地位。
生:应该是前后呼应的关系。
师:不错!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板书,你们发现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抢着说:总分总。
师板书
师:秦始皇兵马俑自1974年发现,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迎来了几千万中外游客来参观,其中有200多国家领导人,他们纷纷题词……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题词?
生:我为秦兵马俑感到自豪。
生:秦兵马俑真宏伟。
生:秦兵马俑真不愧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师:说出了你们的感受,相信大家到了兵马俑博物馆,一定还有更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19自然段。
师:这两节课我们随对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观赏了秦兵马俑,同时还认识了一些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知道了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了解了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查找秦兵马俑的有关资料,摘抄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向家长介绍秦兵马俑。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3:56:05 | 只看该作者
四上18《颐和园》课堂实录及视频
一、林莘老师《颐和园 》课堂实录
点评:福州金山小学 潘宇
一、课前谈话
1、“十一”国庆长假去玩了吗?可以肯定大家100%玩得都很开心,但98%回来后很烦恼、担心。
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点评:在导入谈话中就点明文章的体裁——游记,启发学生在读游记中学习写游记,学习目标明确。】
二、引入新课
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颐和园] 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红笔描出小“口”]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没人举手,是难理解。“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点评: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快刀斩乱麻,引导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颐”的意思理解了,就很自然地为理解下文各处景物的写作特点作了铺垫。】
三、初读,抓脉络
1、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样的公园?[板书: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在哪儿?(第一句)告诉你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一下子让你们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读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提示:强调哪个关键词?美丽、大
2、既然是游记,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出示五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乱、不碎、全面、清晰)
3、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板书:(1)游览线路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
【点评:我们的语文课所欠缺的就是这种教给学生找规律的学习方法。为何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言而无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就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一一描述具体的事物。这里,林老师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授之以渔。】
4、过渡。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景点描写] 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那你们最想先去哪儿呢?(学生各说各的,众说纷纭)噢,听你们的,咱们得兵分五路,想先去哪儿就去哪儿。(生)可以是可以,可不好,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
【点评:为使“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按一定顺序记叙”这么一个“基本规律”,能有个较好的理解途径,先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避免“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一下子把文本教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谓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注脚。】
6、好吧,跟着作者就是最佳选择、最佳线路。我,林导游,简称林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点评:“林导”看似平常无奇的字眼,却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林老师的文本意识、学生意识及教学智慧,就在这“林导”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十分有名。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4、“画儿最多的长廊”。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课件: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林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5、最美的长廊。(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6、小结: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评:紧扣课后思考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说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学习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教师读: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那就是佛香阁啊!太美啦!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你看, 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 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多有意思啊! 再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合作读: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5、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佛香阁------金碧辉煌。[板书:高、美] 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 [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那就是---------
【点评:同样是写景,林老师抓住语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片断的教学,林老师用变换句式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对比着读,读中比较,体会倒装句的用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佛香阁的高、美,同时明白在文章中适当使用倒装句表达的效果更精彩。】
六、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三、四位学生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都说这儿有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你们看, [课件: 昆明湖图片] 看到了-----的镜子,-----------的碧玉。
6(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
(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7、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板画“滑”,重重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滑过] (都不对,应该是------)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点评:林老师抓住一个“滑”字,让学生通过语句、板画加想象,渐渐地入境入情,感受胡静船悠闲、体会作者怜惜美景的心情,达到情境合一,令人神往。】
8、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9、师生合作读,背。
10、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11、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呵,也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点评: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充分进入文中意境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
七、小结234自然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游客回到读者,看看课文。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发现每段描写方法都不一样。可其实啊,这几段也有一个共同的写法。
出示表格
景点                 共同点
长廊
两边、昆明湖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城楼、宫墙
不写,可以吗?------[孤立,单调,不那么美,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八、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就会提高。
九、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们瞧------
[打图片: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俗话说得好,“千人千景,万人万色”。希望你能用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学到的写游记的方法一起来写昆明湖独具魅力的美。
十、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美       变换顺序       景点描绘
昆明湖      静绿       比喻
总评
    林老师执教的《颐和园》可谓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精品课的典范。整节课板块设计清晰明快,每一板块教学步步有高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林老师都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凸显读写结合特点,将读写进行到底,体现了语文科特有的本性。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本节课显著的特色。
    全课由两个板块构建而成,第一板块,抓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用“列举数字、变换句子的顺序、比喻”等方法感悟游记抓不同景物的特点运用不同描写的手法。体现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游记这一体裁的话语形式。
    从细节来看,林老师具有敏锐的课堂教学机智、无痕的教学艺术,每个细节都彰显出林老师强烈的语文意识——把教材当范例,真真切切地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二、《颐和园》教学实录
福州市群众路小学 邓心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ig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三、余映潮老师执教《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点评:黄秀霞
:请把你们的书打开,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是不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一个组一个。好,真勇敢!
师:你写“葱郁”这个词,你写“长廊”这个词,你写“远眺”这个词,你写“金碧辉煌”这个词。
师:同学们都把它们写出来了,但是好不好看啊?
生:(齐说)一点都不好看。
师:所以平时要多练字。好,今天我们换另外一种方法上课,你们害不害怕啊?
生:(摇头)不害怕!
师:好的,我们换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
板书:读课文,学作文(总的任务或者活动总是先告知学生)
师:“第一个动作,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
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师:啊,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要画出提纲,要画出骨架,谢谢你,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这位女同学来。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
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
(此时为读课文阶段)
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学搭架子。(由读课文阶段过渡到学作文阶段)
板书: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什么是移步换景?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你把它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请你们把你刚才读过的句子在一个一个读一下,我再给你们点评一下。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这是游记的开头方法之一,“美丽“这个词很重要,后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好读第二个句子。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打半都收在眼底。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景点。
师:请读第三个句子。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大家说,这是——
生:第三个景点。
师:边走边看,就是移步换景。
师: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不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生:这是总结。
师:总结这两个字不好听。
生:游记的总结。
师:这是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结尾,请大家注意“美丽”一词。
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请大家把老师总结的这种方法读一读
生: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读法迁移为写法)
;好,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
生:齐读
师:好,再读慢一点,把第一句再读一读。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那么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后面就要写景色了。
生:是。
;你们再看,写了哪些景色?把它的关键词圈出来。
生活动。
师:我们来说说这一段看到的几种景色,哪位同学来?
生:写的景色有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师:哦,这里没有分类(分类思想多么重要),现在我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生:景色是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
师:这是最先看到的,因为比较近,所以往下一看就是树丛、琉璃瓦、宫墙。继续说。
生:在昆明湖看到的是游船,画舫,再远看是城楼和白塔。
师:是啊,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首先,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昆明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是不是?
;是!
师:思考一下,我们就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层次。
(读不仅是理解,更是发现)
师: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你们读看到的近景,你们读看到的稍远一点的景物,你们读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景物,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好,要顺畅地连接起来,开始读。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
:真好啊!这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
师:这就是——(板书: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
师:好,我们在来具体感受一下具体的表达。大家听我来读课文。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我是这样来读的: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树丛、琉璃瓦屋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上,画舫在湖面滑过。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刚才老师时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你们也这样读一下。
生:登上万寿山…..
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是。
师:那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它有什么窍门呢?
生:它用了一些形容词。
生:它也用了写作手法。
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比喻。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
生:它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再来读,我读词“树丛”,你们就根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这样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师生互读)
;现在我们体味到了,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做形容,你看本来就是树丛,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这就更形象,具体些。比如说,我们介绍一位同学,他是“小孩”我们可以说;
生:聪明的小孩
生:可爱活泼的小孩。
生:很帅的小孩。
:你看,形容一下就好听,就好看,几生动了。第二种方法是比喻,打比方,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请你们介绍一位女同学,她很活泼、很很可爱,你们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她。
生:善良。
师:善良不是比喻,善良是形容词,善良的小姑娘,她像……
生:她像一个红苹果。
师:这个比喻不大好,你看苹果那样圆。她很可爱,她像?
生:像一朵可爱的小花,就可以了.
师:像一只活泼的小鸟,就生动了。
师:这里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板书: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师:你们看,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
(总结)
师:我等待着你们的小小的游记。好!下课。
点评:
这里先说一件小小的趣事: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塘厦镇讲课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听了《颐和园》的教学之后说道:我现在就想马上写一篇游记。
这就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
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文。
这是高效的课堂读写教学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再看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余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余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四、名师执教《颐和园》课堂教学视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8:59 , Processed in 0.2699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