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最美的100浪漫之城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48:45 | 只看该作者
斯德哥尔摩——漂浮在湖面上的芙蓉花


如果要形容一个城市年轻,那么需要看它的外表是不是繁华或者充满活力,如果要看它是不是古老,那就得寻访一下它的历史了。古时候,梅拉伦湖附近的人们为了抵御海盗的侵扰,用几棵大树在小岛上建了一座小城堡,从此“木头岛”斯德哥尔摩诞生了。
走在城市里,不但能看到气宇轩昂的宫殿和教堂,而且可以亲自坐一次斯德哥尔摩的汽车,感受现代化城市的繁荣和幽雅的环境。市区绿草成茵,路边是大片的草坪和零星的小型喷泉,车行驶在路上,竟然没有一点灰尘。
斯德哥尔摩是一座标准的现代城市,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和正在建设的新城,还有环城的卫星城。身处在斯德哥尔摩,被它由表及里的美丽所感染,陷入沉醉。
斯德哥尔摩总是被神秘的色彩笼罩着,但也不乏安静与淡然。当年旧城的遗址就在南区的斯塔丹岛,城区的大街小巷貌似记忆中的步行街,只是小了很多,窄的地方只能容下一个人走。走在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听不见大街上喧闹的声音,于是岁月的班驳感侵袭而来。
多年前诺贝尔从这里走出去,又过了若干年他终究还是回到了这片土地。没有在斯德哥尔摩找到他的故居,只是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停留片刻,感受着伟人的寂寞和古怪,和他的拳拳赤子之心。
和市区相比,斯德哥尔摩周围的万千岛屿自是气势壮阔,风景秀丽。最好是和朋友一起划一叶扁舟,在恬静的湖面上欣赏斯德哥尔摩的淡然幽雅的风情,那一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让自己永远留在这片大好的美景中。
斯德哥尔摩城的中央广场至今还有一口数百年前人们使用的淡水井,巍峨的王宫尼古拉教堂庄严的伫立在广场上,旁边是中世纪留下的古旧雕刻。广场下面是一座巨大的商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从这条地下铁路可以穿过海底,可以想象一下,坐着火车经过波涛汹涌的大海,那是何等的神奇啊。
阳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斯德哥尔摩就好像漂浮在湖面上的芙蓉花,远远望去,似乎已经盛开。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49:21 | 只看该作者
萨尔茨堡——梦在雪花盛开的季节


有着传奇色彩的阿尔卑斯山养育了萨尔茨堡,这个迷人的梦幻般的山城。这是个美丽的城市,被莫扎特的音符感染得好像春梦中的旖旎少女。
在奥地利西北部的奥德边境上,美丽的多瑙河支流萨尔茨河悄声经过,萨尔茨堡在皑皑的雪山下安详入睡,仿佛天亮了也毫不知晓。萨尔茨堡靠近德国边境,加上七百多年前古罗马人曾驻扎在此,两个地域的文化影响和渗透,使得萨尔茨堡有着多重的性格。
城堡中的马卡特广场上此刻正在放映电影《音乐之声》,古老的胶片绝不会出现卡带,于是时光匆匆,主人公玛丽亚远去了,但萨尔茨堡的梦依然如往日,只是在延续从前没有过的日子。广场上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雕塑和神像,还有正在忙碌的园顶马车,白色的石柱和塔楼分布在广场的角落,往远方看,陡峭的雪山貌似奥地利传说中的护城老人,忠诚的守护着萨尔茨堡的人们。
雪开始下了。透过片片雪花的罅隙看见一位萨尔茨堡少女,纯洁的像雪花一样美丽动人,让人忍不住偷偷地多看她几眼。
顺着美菲斯山脚下的崎岖小路来到哥特拉伊德小巷,就看见了梦中的具有魔力的房子。600年了,莫扎特的身影依然若隐若现,他用过的击弦古钢琴仍摆放在那里,《魔笛》的曲调在这座黄色的四层小楼中回荡。雪已经下了半尺厚,路边的菩提树叶上也有一指厚的雪,仿佛穿上了一件棉袄。市政厅广场上莫扎特的雕像在渐渐接近傍晚的天空下却越发清晰,发出洁白的光。
太阳刚落,人们不忍打扰这个天使一样的城堡,放弃交通工具,徒步安静地走在梦的周围。在小路上轻盈的漫步,宛如手指在琴键上拨动,竟产生韵律之美。两旁的高墙上仍然是多年前的油灯式样,特拉伊德街的五彩霓虹使整个街道充满喜庆的气氛,大街上挂满六瓣的雪花灯,在下雪的时候竟分辨不出何处是灯,何处是雪。
萨尔茨堡的夜晚是宁静的、舒适的,没有拥乱的争吵,也没有刺眼的光。此时萨尔茨堡更像一个好学的孩子,躺在潺潺而过的多瑙河边,静静地听阿尔卑斯积蓄了多年的童话故事。
不知不觉就到了萨尔茨河,水面波平如镜,似乎任何一个大的声响都会惊扰它。一切仿若是在梦里,莫扎特在萨尔茨河畔踱着悠闲的步子,如果能够与这位天才音乐家邂逅在山清水秀的萨尔茨堡,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
萨尔茨河缓缓穿过古城向南流淌,两岸的哥特式建筑的尖顶显得更加巍峨,和周围的雪山成为一体,跌宕起伏。到了蒙彻斯山停下来,这时可以看到山顶的白色赫恩萨尔茨堡天主教堂和对面的米拉贝尔花园,两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彼此映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于是联想到东方的牛郎与织女,中间是永远无法穿越的银河。从德奥边境的翁特峰遥望萨尔茨堡全景和阿尔卑斯山脉,,虽然视线已经模糊,却早已印在记忆的深处。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50:07 | 只看该作者
罗瓦涅米——远离尘嚣的圣诞故乡


北极的秋是白色的,地上是洁白的植物,娴静、勤恳的驯鹿拉着唯一的交通工具——雪橇。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往北,就到了罗瓦涅米,这是世界上唯一设在北极圈上的省会,北极圈上的城市罗瓦涅米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当年,仁慈的沙米老人桑塔卡拉斯为了在圣诞节带给可怜家庭的孩子们一些欢乐和惊喜,便亲手做了一些礼物送给他们。
相传罗瓦涅米本来是长满了草的山坡,二战期间,罗瓦涅米遭到严重的破坏,曾被夷为平地,如今谁也记不得它原来的样子。阿尔托按照驯鹿的外形重新设计这座城市的蓝图,于是罗瓦涅米注定要与驯鹿有关,从此这个城市亦称为圣诞老人村。
这个城市规划得很简单,不过几条街道而已,却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如同早已经远离了尘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亲近这个传说中的和蔼老人,不远万里来到罗瓦涅米,与居住在耳朵山的圣诞老人合影留念。去地下山洞里的圣诞乐园,无论外面天气如何,都不会影响从中享受乐趣。
最有趣的是在圣诞老人的办公室,若发现他的胡子是假的,他也会咬定那是真的。在圣诞公园和圣诞老人村之间,沙米人牧养的驯鹿成群结伴在路旁溜达。置身于悠闲自在的驯鹿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头可爱的驯鹿,浪漫的如梦一般。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50:42 | 只看该作者
尼斯——花团簇拥的狂欢


尼斯不是时尚的,却是经典的;不是丰富的,却是纯净的。尼斯是大自然的恩赐。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地中海的天空与大海造就了尼斯,也造就了尼斯人的艺术气质。
地中海沿岸土地肥沃,风光秀丽,帕隆河穿城而过,长达7500米海岸线的尼斯日益繁荣起来。尼斯是个小城市,却开放得令巴黎人惊诧,在这里的沙滩上,随处可见裸体沐浴阳光的女性,自由与开放也许是尼斯不拘一格的一个展现吧。
尼斯是一个被花团簇拥的城市,就像流行歌星,舞台周围摆满了鲜花。花的世界容易使人迷醉,每一秒钟都如梦如幻。古罗马时代遗忘的破旧的街道和建筑,让尼斯更像一件新潮的艺术品,怀古而开朗。最有感觉的要数老街了,从山上往下望,好象多年前的无声电影。沿着老街的小路往前走,每条路都是通的,一家民居的主人在外面晒衣服,院子里的小狗围着她转了一圈又一圈。从密如网格的生活区走出来,高大的橄榄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黑白分明,这画面好似中国画里的大写意,把自然神韵抒发的淋漓尽致。
安静地躺在竹席上,什么都不想,背对着阳光在沙滩上睡一觉。醒来尝尝当地的“索卡饼”,然后去浅滩游个泳,恐怕世上最美的事也莫过于此了。
每年的二月上旬是世界闻名的尼斯狂欢节,满城上下热闹奔放,从远处看,就像一朵娇艳的花,在尽情地盛开。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51:31 | 只看该作者
博卡拉——终点之后的起点


博卡拉坐落在喜玛拉雅山脉南麓,安纳普尔纳群峰在这里一览无遗,和费瓦湖遥相呼应,组成了一幅多彩的江山画卷。传说中,佛祖就在这里诞生。
晴空万里,费瓦湖畔异常热闹,尼泊尔女子从身边走过,宛如一阵微风,抑或轻飘的云朵,轻盈而美丽。
从湖心岛上的鱼尾山庄出发,船桨划过费瓦湖,正对着前方的安纳普尔纳群峰发出耀眼的银色。许多登山者,经过不规则的石板路,再绕几个弯,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看见一切宛如清晨还没有醒来的美梦。身后的鱼尾峰的尖顶此刻别样俊俏,安纳普尔纳雪山群此刻并不遥远,像老朋友一样忠诚的站在你的对面,和它握握手吧。银白色的光芒在凌晨的天色中就要划破宁静,含羞的太阳从安纳普尔纳雪山身后碎步走出,于是山坡上的草亮了,坡下的河水闪烁着粼粼的波光。短短的几分钟却是新的一天最重要的时刻。
远处的雪山和费瓦湖的涟漪相映成趣,博卡拉的小女孩在石梯的拐角处叫卖冒着热气的奶茶,悠闲的阳光奔跑在博卡拉街道的各个角落,像顽皮的孩子撒着娇。
很多人喜欢这里,于是在这里定居,几年,几十年。博卡拉安静的诉说着它自己的故事,没有人听也没有关系,因为喜欢不需要理由。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52:15 | 只看该作者
纽伦堡——玩具之都


德国东南部蜿蜒的佩格尼茨河缓缓流经美丽的古城纽伦堡,潺潺的河水奔流不息,孕育了沿岸世代的纽伦堡人。
从茂密的树林里看整个城堡,仿佛就是大自然的造化:古城和新城的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绿色的丛林中显得非常和谐。就好像是一对情侣,很难将它们分开。纽伦堡的都市快节奏和历史建筑深深地打动了造访它的人们,就像一部历史,将诸多时代的文化和发明创造形象的展示出来。九百多年的历史遗迹依然安在,却只能远远的看,永远也回不到当年,时光仿佛沉睡了一个世纪,漫长而遥远。
翻开历史书,有一页永远无法拒绝和改变。于是捧着历史书,擦掉封面的灰尘,庄严地走进纽伦堡大审判的旧址。顺着灰色的墙在楼房里走了一圈,想找到一点历史的痕迹,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觉心跳不止。
想起东方流传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不管在什么时候,人性中最美好的“善良、正义、和平”永远地降临到这个城市。忽然想起电影《纽伦堡审判》落幕的那一刻,脸颊上宁静地流淌着擦之不去的透明液体,一种哀思埋藏在内心深处。
纽伦堡曾经被摧毁,这个看似安静的城堡里,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回忆。少数遗留的断垣上至今还能发现二战时的枪眼甚至子弹。这里的人们将战争时的杂物放在地板下,并且建造了一座竞技场,在上面任意的发泄。日尔曼国家博物馆将这些放在室内,纽伦堡历史上的文明与战争交织成一幅多彩的画卷,不但有回忆,也有遐想……
在纽伦堡市政厅,霍夫曼在圣诞夜给孩子们讲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如今纽伦堡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天堂,被欧洲人称为“玩具之都”。在纽伦堡的街道上漫步,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和路边楼台上的鲜花装点着这个古色古香的城堡。站在城市中央仰望最高处,那里是历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如果能登上城堡的顶端俯视整个城市的美景,可以看到一些老人和孩子在悠闲地散步或休息,这里没有吵闹的地方,一切是那么安静祥和,宛如佩格尼茨河沿途的风景,美丽而充满生机。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52:53 | 只看该作者
塞哥维亚——白雪公主的蓝色屋顶


据说一个城堡如果建在悬崖上,便容易引来各路神仙。塞哥维亚城堡位于西班牙北部城市卡斯提尔的要冲上,临崖而建,充满神奇的色彩。屋顶清一色的蓝色,如同蓝色玛瑙般产生碧蓝色的光泽。

塞哥维亚城堡被茂密的植被包围,远远望去,整个城堡像一片狭长的树叶,又像一条航行的船,而城中的哥特式建筑便是迎风的帆。据说当年迪士尼乐园中的白雪公主城堡就是以它为蓝图设计的。宫殿周围大大小小的花园中不但栽种着各种植物,还伫立着不同形态的雕塑。徜徉在宫殿的大厅,帕尼尼的绘画作品,各式华丽的挂毯以及当时流行的各种挂件和饰品令人眼花缭乱,仿佛能够看见白雪公主坐在梳妆台前的倩影。
远远的看见一个高大的屋顶,埃雷斯马河与克拉莫雷斯河的交汇处阿尔卡萨城堡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巍然而起,伊莎贝尔女王在这里加冕,胡安二世和亨利四世将城堡设计成典型的哥特建筑,并留有秘密的通道,一度成为炮兵学校和关押重要囚犯的监狱。
在离开塞哥维亚城之前,忽然想起迪斯尼动画片里的白雪公主在城堡上迎接王子到来的情景。于是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下次来的时候,一定要去找她。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53:29 | 只看该作者
佩特拉——孤独的沙漠玫瑰


佩特拉西部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毗邻,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红海。佩特拉是娇贵的,在群山环抱的穆萨谷地中间,仿佛一块多年未见的奇石。
约200年前,一个旅行者在约旦南部的高原上发现一条峡谷,沿着如巨斧劈开的裂缝往前走,忽然在尽头发现一座岩石般的城堡出现在峡谷的尽头,四周是天然的朱红色岩石,在晚霞的笼罩下发出妖艳的玫瑰红。从此这座代表着古老的约旦文明的城市——佩特拉,就被人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这座沙漠中的城堡,曾在公元前4世纪是那巴特亚王国的首都。在被人们发现之前曾经是座繁荣的城市,一度成为商队运送丝绸、珠宝、香料的必经之路。城堡的四周是岩石,城堡里的建筑物也是在岩石上开凿的,露天的罗马大剧场依悬崖峭壁而建,感觉如同身处时间隧道的另一端。
也许是地理的特殊,佩特拉前方只有一条悬崖的裂缝可进入,四周都受到岩石的保护,在那个战争多发的年代,佩特拉像世外桃源一样。她虽然躲过了劫难,却也被人们遗忘了。
直到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了这块地,佩特拉才繁荣起来,所以今天能在这里看到罗马式圆拱形建筑,以及发达的水利设施。从外表看永远都无法知道这块石头中间竟然是一个小世界。后来因为远离商贸中心,经济逐渐衰弱,佩特拉多次被遗弃,像一个可怜的孤儿。
在此后的多年,佩特拉被荒芜的空气和沙砾所淹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佩特拉也沉睡了,任时光飞逝。直到1812年的一天,风和日丽,年轻的探险家约翰·伯克哈身着一身穆斯林长袍虔诚的来到这座玫瑰之城,从此佩特拉不再孤独。
两千多年过去了,城堡内依然是玫瑰般艳丽多姿。一些贝都英人在这里居住,在下雨或者天冷的时候,佩特拉成了温暖的避风港。古老的城墙在两千多年岁月的冲刷后依然风光无限,无论是壁刻还是城堡建筑都光彩照人。佩特拉如今已揭开布满灰尘的面纱,对于任何一个去游玩的人,她都欣然相迎。
想走进佩特拉需沿着陡峭的悬崖边缘,穿过几条天然的石缝,再经过约1.5千米的峡谷。在峡谷中间最好仰望一下,原来“一”字就在你的上空。这条并不很长的峡谷裂缝,走起来特别的漫长,仿佛亲眼目睹一场轮回,不是简单的生与死,而是一个时代的兴衰。裂缝两边的石壁上排列着两条引水槽,宛如时光隧道,将人们带进神秘的纳巴特时代和罗马时代,如今引水槽里已经干涸,传说中的穆萨泉水,不知道还有没有再流的一天。
走出裂缝,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宽阔的广场后面赫然伫立着佩特拉的标志建筑卡兹尼宫。这座宫殿虽时代久远,但仍然生机勃发,墙壁上的重彩壁画庄严肃穆,栩栩如生。正殿的后墙上是圣母的雕像,俨然当年的慈祥和庄严。
顺着大路往西,便可看到盛气凌人的佩特拉博物馆,这些从佩特拉本地发掘的文物见证了玫瑰之城的千年风采,也印证了一个都城是怎样从繁华走向没落,甚至被人们遗忘。古老的纳巴特人建造的皇家墓室“代尔修道院”,位于博物馆北面,是佩特拉最大的石凿建筑,前方有八根巨大的石柱靠山而立。
佩特拉仿佛只是一场梦而已,就像清晨的迷梦一样,醒了就什么都忘了。佩特拉总是被人遗忘,于是它自己也记不清楚,当年是怎样的风华正茂,怎样的旖旎多姿,怎样的金碧辉煌。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54:13 | 只看该作者
墨尔本——粉红天空下的鸟语花香


濒临太平洋的塔斯曼海,位于享有“花园之州”美誉的维多利亚州东面,在海的另一边,就是墨尔本。从空中看这个花园城市,满目清爽。行人在洁净的道路上悠闲地走着,两旁是绿影摩挲的树,不断有行人停下来与古树来个拥抱。
墨尔本的绿色,特别的葱郁。也许人们都无从记得,这里在160年前是一片原始森林,由于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淘金,在此居住的人逐渐增多,于是成就了今天美丽的世界公园。
墨尔本最多的就是花园,好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就在花园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市区的皇家植物园不但是漂亮的公园,更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自然博物馆,园中有国立植物标本馆和中草药园等园区。信步走在由无数一平方厘米的碎石铺就的小路上,可以在黑天鹅或野鸭中间自由地穿行,它们不会害怕地躲开,在那几分钟的光景里,你会发现人与自然已经是好朋友。皇家植物园里也有肃穆庄严的战争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在一些景点的拐角还有伟人的纪念碑和雕像,人们这时才发现,原来大百科全书也可以这样写。
具有英国乡间小市民情调的菲兹洛伊花园更是迷人多姿,还记得一本探险书上关于库克船长的故事,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屋,不就是当年澳洲有名的库克船长小屋吗?于是脚步在这里停滞,记忆中的1770年,英国人库克登上澳洲大陆并宣布它为英国的领土。离开小屋,很容易便能看见圣柏尼大教堂在云彩中矗立,尖顶部分让人想起遥远的神话,宛然一部浪漫的幻想小说。
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花园,而花园之外的建筑,各具特色。整个城市古旧而时尚,从一端穿过另一端便能亲切地感受到怀旧的气氛,道路两旁的建筑有欧洲味的哥特式和维多利亚式,也有中国味的园林式,混合在一起好似一场激情四射的交响乐。55层的利阿托观景塔像东方的淑女般亭亭玉立,四面都是玻璃的墙体,登上顶端即可遍览墨尔本的全景,不禁想起中国上海的金茂大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墨尔本城市是一个大的四边形,整体看有点像东方的四合院。从越南风格的维多利亚街走马观花而行,经过深深的小巷一直到唐人街,市区有一些小型商业区,类似于独立的城堡或者王国,许多喜欢读童话故事的游人在这里归真返璞。
墨尔本的历史并不悠久,人们却能在它身上发现深厚的历史积淀。保存完好的老式建筑中间有汽车穿行,画面瞬间变成经典的黑白色无声电影。
小巷里蔓延着轰隆的电车声响,渐渐远去。而那古老的电车齿轮发出的声音也变得稀落,似乎是下班了。一个人走在阴沉的小路上,偶然在路边的车窗里瞥见自己的影像,那种落寞的感觉使人顿觉寒寂。
沿着陡峭的海边公路走,一路上可欣赏到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色。海水中形状奇特的十二使徒岩,场面壮阔而宏伟;悬崖峭壁仿佛盘古开天劈地时用巨斧所劈,不禁让人惊叹自然的神奇。如果走到菲利普岛已临近夜色笼罩,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这时候可以看见一群企鹅缓缓的散步,若接近它们,也不会把这些小天使吓走,胆子大一点的企鹅会走过来向你要吃的。
墨尔本是温馨的城市,处处洋溢着和善而亲切的微笑,执勤的老人拿着标有“STOP”字样的牌子在路边一站,所有车辆都会停下。人们在这里过着惬意的生活,城市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这里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也没有小村落的清净,但墨尔本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经常旅行的人都说“墨尔本是澳洲的伦敦”。墨尔本虽然没有伦敦的大雾弥漫,但莫奈笔下的日出,墨尔本是有的。墨尔本有着迷人多姿的公园,但人们更向往天然的游乐场:夏天去海边冲浪,冬天去山上滑雪。这些,在墨尔本都可以得到满足。
墨尔本是女孩子们的天堂,从澳洲的护肤品到薰衣草农庄——尼兰德,农场上的紫色云朵温柔地遮住整个山坡,凡是听说过薰衣草爱情故事的人,见到此情此景都会心动。而农场上的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或者撒娇,仿佛童话中的天使,又仿佛眼前的一切都只是幻觉。
喧闹的维多利亚女王市场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里有一千多个日用品的摊位,热闹的景象使人看了都会激动。墨尔本的夜生活同样令人难忘,精彩的芭蕾舞表演和百老汇演出,观众的掌声如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墨尔本的皇冠赌场是南半球最大的赌场,在富饶的亚拉河南岸,闪烁着耀眼的光茫。
墨尔本具有英国的怀旧风格,不管是它的古典建筑,还是人们的朴素衣着,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最热闹繁华的街区,用不了走多远,就可到达郊区的河畔。惬意地欣赏小船在潺潺的水上飘荡,躺在河边的草地上晒太阳,似乎和身边的现代城市毫无瓜葛。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54:57 | 只看该作者
里约热内卢——第七天创造的浪漫狂欢


大约500年前某年的1月份,葡萄牙探险队到达这里,他们来到瓜纳巴拉湾,忽然发现前面有一处群山环抱的金色沙滩,以为这就是大河的出口,所以起名为里约热内卢,意为“一月的河流”。后来法国人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发现了金矿,里约热内卢因此迅速繁荣起来。
生活在巴西的人一直引以自豪:“上帝花了六天时间创造世界,在第七天创造了里约热内卢。”如果不亲自来到这里,绝不能真切的感受到这句话以及当年葡萄牙人的欣喜若狂。
每年的2月中下旬,在美丽的瓜纳巴拉海湾,里约热内卢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彩旗飞扬,人们潮水般涌上街头,手舞足蹈,万人空巷。盛大的化妆游行将节日欢庆活动推向高潮,人们把自己打扮成天使、魔鬼、美女……仿佛要把一年来压抑在心头的忧虑和辛劳在那节日的包裹下全部发泄出去。
三天三夜的狂欢,也许是因为巴西人的热烈和城市起源时的浪漫因缘,里约热内卢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甚至不加修饰地用白色和黑色的石子在科巴卡巴纳海滩上铺成长长的人行道。惬意地躺在这世界上最有名的海滩上,躺在五彩缤纷的太阳伞下。看着海水时而冲上岸,一阵凉意袭来。
从沙滩上可以看见海拔709米的耶稣山,山腰上云烟氤氲,—尊巨大的耶稣塑像耸立在云雾缭绕之中。漫步在城区的街巷里,不规则的石板路上依然有多年前拓荒者的影子。里约人在这放松和自由的城市中默默地过着半文明的、甚至有些野蛮的生活,那似乎成为这座城市痴狂的理由。
这座城市在最安静的时候也充满着诱惑和浪漫,从来没有哪座城市这样疯狂过,以至于狂热成了它的代名词,成为里约热内卢整个民族的性格。或许里约热内卢就像一首歌,动感激昂;像一个开放、痴狂的女人,在美丽的海滩疯狂起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4:18 , Processed in 0.1236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