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拿箩筐装帖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1:46 | 只看该作者
魅力“老字号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快速发展简析
          来源:孝感日报 作者:记者张可杰 通讯员涂明甫 周志超 时间:2011年10月1日
      
      2001年9月的一天,城隍潭九号,孝感麻糖厂院内。当了十几年财务会计的肖端午突然得到消息:企业要动“大手术”,由国有 改为民营股份制。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改制后的新公司要以3120万元的资 产承担3736万元的债务。“这简 直是一个泥潭!”坐在办公桌前,他陷入思考。
     但仅1个多月后,带领大家 走出“泥潭”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肩上——经全体职工民主选举,他被推选为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十年磨一剑。在经过曲折、危机,甚至几乎丢掉“孝感麻糖”老字号的情况下,肖端午带领企业班子成员审时度势,认真反思,终于又让“老字号”品牌焕发生机,发扬光大。2010年,公司麻糖、米酒的产量销售利润均比上年度增加30%,比十年前分别增
长450%和346%,上交税收居行业之首。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涅槃般的变化,离不开文化、品牌、市场的力量,而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则是核心。  
                                             
挖掘麻糖米酒文化内涵,增加品牌的附加值    
     在孝感,若问路麻糖厂,对方一般不会直接回答你,而是先来一个反问:是不是城隍潭那个?
    城隍潭,龙吐水。行业专家们一致认为,孝感麻糖名声在外,除了历代师傅们手艺高超外,与 孝感得天独厚的水土也是分不开的。相传城隍潭,深百丈,潭中终年烟雾缭绕,泉水翻涌,水如甘露,胜似龙泉,是做麻糖的绝佳水源。
  “城隍潭九号”成为孝感人民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如今,横亘在孝感麻糖厂前面的老澴河则见证了企业发展的变迁。
    据介绍,自1954年成立孝感县贸易品公司副食品加工厂,到2001年企业改制,企业名称经过了9次变更。这里有曲折,有发展,更有历届企业一班人对孝感麻糖走出去的渴望和梦想。
    除了任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肖端午还兼任市麻糖米酒协会会长。肖端午认为,孝感麻糖米酒要走出去必须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管理,而一流企业更要注重文化内涵的发展。
    作为全市麻糖米酒行业的“龙头”,肖端午深感责任重大。公司一方面不断创新产品,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弘扬孝感麻糖米酒文化,特别是把孝文化融入其中。
    公司在产品包装上,活用董永行孝、孝感动天的故事,以激起消费者的好奇心、购买欲,使产品成为人们“孝亲敬老尊贤,感情怀恩报德”的首选礼品,从而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行“孝”的幸福。
    于是,“城隍潭九号”成为了一个文化意蕴深厚的符号集  
                                         
精做产品质量,维护老字号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决定荣辱,质量决定存亡;质量是船,品牌是帆。这是肖端武对质量与品牌关系的形象认识。
    麻糖米酒公司主打生产“孝感”牌麻糖和“神霖”牌米酒。每一个品牌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1981年,“孝感”牌麻糖荣获国家食品“银质奖”;1993年,被原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亲笔题词“中国一绝”;2006年12月,公司又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
    孝感米酒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地方名吃,选料考究,制法独特。米酒酒白如液、清香袭人、甜润可口、稀而不流,饮后生津暖胃、回味无穷。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湖北视察时品尝孝感米酒,称赞“味好酒美”。“神霖”牌米酒继承了这一做法、风味和特色。
1998年,“神霖”米酒在全国米酒行业成为唯一被核准的“绿色产品”,“神霖”商标也多次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地方特产地方养,把握好原材料是一大关口。“麻糖和米酒的原料非常简单,麻糖就是采用了芝麻、糯米和大麦,米酒只采用了糯米,主要原料芝麻、糯米都来自本地。”公司分管技术质量的副总经理李火宇介绍,本地芝麻颗粒小、皮薄、易脱壳,且香味独特,做成麻糖口感极好;而糯米则全部由公司生产基地朱湖农场供应,“朱湖的黑土、气候和水造成了朱湖糯米糯性好、易吸水、易熟,发酵后米酒汁清澈、晶莹剔透的特性。”
    今年9月,麻糖米酒有限公司将进行整体搬迁,投产时生产规模扩大,对原材料的需求将迅猛增加。本地原材料能供应上吗?李火宇笑着回答:“目前,公司所用糯米约占朱湖农场产量的八分之一,孝感整个麻糖行业所用芝麻不到本地产量的十分之一,本地这些原材料因优质还远销其它省市呢!”
    李火宇认为,现在人们提倡时尚消费、绿色消费,其实孝感的麻糖和米酒就是非常绿色的,“没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味道全靠调出来。”
    在生产方面,公司强化现场管理、商品式管理、顾客式管理,即在生产过程中下一个环节把上一个环节当作顾客来对待,如果产品有问题,下一个环节的“顾客”有权利拒绝。同时,公司对生产环节的6个关键点,20个关键工序建立了记录表格,每批产品都有原始记录。最终实现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卫生检查达标率100%。
    为了包装密封好产品,公司一改传统的手工包装,为麻糖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台三维膜包装机,自动化密封包装。公司因此成为目前孝感麻糖生产方面唯一一家采用此包装技术的企业。米酒生产则是洗瓶、灌装、封口、杀菌、喷码、贴标、装箱全部自动化。这些过硬的技术保证了公司产品在正常贮存条件下不变形、不变质,让消费者如愿以偿地享受到老字号企业的魅力。  
                                          
    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老字号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麻糖是孝感的一张城市名片。
    在孝感槐荫论坛,有网友称:以前每年从国外回孝感探亲,总要带一些麻糖回去,与人分享;而现在,在北美大城市的华人超市里也有孝感麻糖卖了!
    孝感麻糖米酒走出国门,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功不可没。
    作为行业“老大”,麻糖米酒公司最初的销售模式是“闭门签单式”,他们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品牌就自然会有市场。但激烈的市场竞争证明这是不可持续的,市场的规律是:“酒”好也要吆喝。
    面对企业日益萎缩的市场,肖端午上任伊始就开始调整销售战略:“立足孝感,主攻武汉,巩固鄂、豫、皖,开拓全国,创造条件打入国际市场”。据此,公司撤销了8个外省办事处;跟进武汉大型超市,新增销售网点30多个;废除“购一返一”销售政策;按经销商销售情况,调整供货,减少库存和退货,降低公司损失。
    公司还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把产品推向市场。一是商务交流,二是外出务工经商带出去,三是本地送亲朋好友,四是来湖北旅游的客人作为特产带回去。分析四大群体的消费心理后,公司设计开发了4个层次的包装,分低、中低档、中档、高档,并在外观上突出礼品吉祥、喜庆、温馨的特点,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
    如今,公司的产品被市委、市政府以孝感“名特优”产品的形式定制成精美礼品用来商务礼仪交流;市内一些企业孝棉集团、黄麦岭磷化工公司等也都慕名前来订购,公司的口碑渐渐远播,产品远销全国,并出口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十年风雨路,而今从头越。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正在谋划新的跨越:搬迁后,公司将赢来新的起跑线,将形成年产麻糖2500吨、米酒2万吨、麻仁加工5000吨、特色糕点2000吨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销售2亿多元、利税3000多万元。
  “目前,项目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届时,公司仍将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使‘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市场上叫得更响、更亮!让‘中华老字号’企业做得更大更强!”肖端午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2:56 | 只看该作者
老家的柿子树



文/曾侯甲




   很小的时候,我就记得老家前后山上长了7棵大柿子树。对面山上有一颗,很大很粗,需要两三个人合抱,树荫能遮半亩地;后山上有6棵,都是以2棵为一组分别长在同一条小路的两旁。在过去肩挑背托的年代,路边的柿子树下面常常可以看到挑夫们歇脚的身影。然而,土地到户后,这7棵柿子树因为所在的土地主人嫌它歇地,先后被砍伐了。  
  上小学的五年,我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早上在家里吃,中午因为离校远,不能回家,等老师吃完饭后再接着上课。下午的放学铃一响,学生们飞也似的往家跑。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教我们的顺口溜:“七月枣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每年到了深秋季节,对面山上的那棵柿子树,因为长在我们上学的路边,红透的柿子对我们这些饿透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所以它也成了我们经常攀爬的对象。红透的柿子口感很好,也止饿,但它们往往都长在很高的树梢,身体不够灵活的男生和女生们是摘不到的。后来,有些女生还发明了用竹杆夹柿子的绝招:就是将竹杆尖头劈开,卡一小木棍,然后在卡口下方装上一个网兜,摘柿子时用张开的竹杆卡口往红柿子把上一别,柿子就顺势掉进网兜里。这样摘下的柿子干净、完整,这一做法在女生中很快得到推广。性急的男生并不认可,毕竟竹杆的长度受限,携带也不方便,他们仍然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  
      并不是每个柿子都要等到它红透了才食用。大人们在农闲的时候,会把那些接近红了但还没有变软的柿子摘下来,用刨子刨成片,或者切成瓣状,扎在刺树的枝条上,悬挂于屋檐下凉干。秋后,这些柿子片的外面会长上一层薄薄的霜,吃上去甜甜的,香香的,平时被大人藏在隐蔽的地方,以便过年时可以做为点心招待客人。  
      六七月份的青柿子也有吃法。当然不是现摘下来生吃,那样会相当的苦涩,根本无法下咽。一个暑假放牛的时候,我跟另外一个伙伴学会了一种对付青柿子的方法,就是用水泡。把摘下来的青柿子埋在有泉水的沙堆下面,然后做个记号,等个把星期后再刨出来,洗干净去皮,吃起来就像苹果一样甜脆。  
       柿子除了食用,小柿子还是我们小学生的玩具。四五月份的时候,一部分小柿子因为水分不足和营养条件等原因,就会自动从树上掉落下来。我们捡到后,用一个小木签扎在它的“屁股”上,然后放在课桌上使劲一拧,它就会旋转起来。同学们会经常拿它进行比赛,看谁的小柿子转得稳、花样多、时间长。  
  柿子树特别耐旱,也耐瘠薄。岩石上,山坡边,小路旁,经常都可以看到它生命的足迹。
       老柿子树虽然没了,但它给我童年留下的记忆终生难忘。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4:22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区陡岗镇村塆趣谈
之一:

                      话说刘家门楼

                            刘华堂


    刘家门楼属陡岗镇袁湖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留下了上马石、拴马桩、跑马堤痕迹。不了解此塆历史的人,可能觉得:玄啊然而,陡岗朝阳刘氏子孙,莫不对此津津乐道。因为这里有着刘氏光荣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称帝后,大兴农业。刘氏东兴大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奉皇帝移民之诏,携带家眷,乘船摇橹于长江,逆水而上,经麻城入汉水。再逆航,船至澴河经孝感(邑)城池,出西门(澴河孝感城隍潭西门外正街边),行至河口七里湖畔时,眼前顿时出现一片旱地(门楼湾址),西临一片芦苇沼泽(云梦泽)。东兴大人命令艄公抛锚停航。全家老小随即上岸,撑帐搭棚身下来。此后,在这里建造了48间走马转楼的房屋,有100道门楼朝北开,人们称刘家门楼。

    传说族中有位先辈是府台大人 ,身边有人密告朝廷,说他在家建有100道门楼朝北开,与朝廷对坐,有对抗朝廷之意。台大人知道后,立即派人回来,一把火将100道门楼烧了99道,只剩下一道门楼,后来人们戏称“独家门楼”




附:
     1、年过七旬的人说解放前,刘祠堂内神龛台上放有官帽,朝靴,祠堂门前还立着一个形如 ”字的“升、斗”型的旗杆。我也亲眼见过“斗”型旗杆旁边还有两根旗杆。

     2、三世祖经岳公,任陕西凤翔正堂大人,有老谱可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4:57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区陡岗镇村塆趣谈 之二:

                                                                                      刘家小塆不小
                                                                                                  刘华堂
       从孝感乘车到陡岗镇,车过蔡家渡后的第一站是刘湾。刘湾是刘家小湾的简称,塆址在公路东侧500米处,紧靠澴河西岸的河堤,是一个有六十多户四百余人的自然村。隶属于陡岗镇朝阳村。
        据刘氏族谱记载:东兴公三世—经岳大人,从陕西凤翔府正堂告老回乡,其孙子(五世)生有三子;冲宇、亨宇、甸宇。后来,冲宇移居东塆(刘家小湾)。亨宇移居西塆(刘家涝)是袁湖村的一个自然村,。
        东塆是东兴公后裔最早的一个分支。在刘家门楼东侧一里路处的七里湖畔上,现存“小屋基”、“大屋基”的遗址。当时,因单门独户,被人们称为刘家小湾。后搬迁到靠澴河西岸的河堤边定居下来(现在的塆址),族人称东塆,别人称刘家小湾。
        刘家小湾现存几处残垣断壁,墙壁是用薄青砖灌斗(廓斗)砌成,墙壁上一幅幅戏装人物画像清晰可见。是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证明冲宇大人移居这里是明朝时期。
        后来,刘家小湾中陆续有人迁往异地。十三世有一支移居河南信阳州,另一支移居陡岗埠。十四世有一支移居陡岗埠,另一支移居随州万福店魏家岗。此四支移走有族谱可查。新中国成立后,支援新疆的,因各种原因进入城市定居的,暂没统计。
        刘家小湾不小,人丁广众,英才辈出。但愿族众,遵循先祖遗训;“子子孙孙,克勤克俭,苦读苦耕,在家为孝子,在国作忠臣,光前裕后,显辉门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夫!”。
       注: “先祖遗训” 摘自原刘氏宗谱(东兴公支系)序言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5:28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区陡岗镇村塆趣谈 之三:
   
    “朱家塆”与“猪拱洲”
    陡岗镇里仁村的朱家塆,过去属陡岗公社里仁大队第九生产队。更早的塆名是周家塆。
    周家的是先(移民)来的,早期人也多,塆名自然就叫“周家塆”。后来,朱家的从肖港“朱家榨”迁来了几户人家。
    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家的人口越来越少、朱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到建国前后,朱家的人口占了绝对优势。于是,塆名就由“周家塆”改成了“朱家塆”,周家的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周家的“不发人”,而朱家的“发人”呢?原来有些“讲究”:
    陡岗埠河(今天的人们习惯称其为“陡岗小河”)是老澴河的分支。入口在今天的胜利村张家巷子东北,它弯弯曲曲、绵延三四十里,到卧龙的复兴闸重新汇入澴河。陡岗埠河有一段就流经“周家塆”南。
    人说:“周家的”让“朱家的”住在旁边,犯了忌讳,应了“猪拱洲”的口吧。周者,洲也;紧挨河水,是一“湿”洲。朱者,猪也。猪的本性,就是冇得事做、就爱“拱”土;何况是一个“湿”洲,哪经得住“拱”。于是,周家的人就越来越少,朱家的人就越来越多。最后,塆名也被别人占走了。
   
    附:
    1、“周家塆”改“朱家塆”的时间,还需要问老人查证。
    2、据说,‘朱家的’到“周家塆”来只一百多年时间。周氏、朱氏到今天住地的时间还需要读他们的族谱、才能知晓详细情况。
    3、花西的“学院大人”——高燮曾,是“朱家”的外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8: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阶级斗争(C1ass Struggle)


1994年9月22日

    [马萨诸塞坎布里奇讯]在学生宿舍客厅,眩目的荧光灯下,拜楼一群有希望的学生在憧憬未来,谈笑风生,充满着幸福与信。   
    6月下旬,51位少年会聚到麻省理工大学,就读赫赫有名的专为有色人种开设的夏季预科班,按照惯例,预科班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成为麻省的新生。一位家在库弗基科的医生的儿子,邀请南部得克萨斯州的化学工程师的儿子一道参观附近的哈佛广场。在不远处的自动饮料边,父母亲都是教师的希斯帕希克遇到一个跟他穿一样T恤的黑人女孩,这T恤代表着少数人种上流社会的传统风格。
    他说:“太好了,我们能走到一起来,真的很好。”
    也许,当其他街痞烂崽哼着小曲,自得其乐,显出一副单纯的样子的时候,塞德里克•詹宁斯,这位毒品贩的儿子,生长在华盛顿阴险狡诈的邻里之间,却在为他整个人生奋斗。
走出贫穷    塞德里克不断勇攀高峰的奋斗事迹,在5月26日的报纸上被裁入史册,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塞德里克就像冰雹从一片混乱中落下。吵吵嚷嚷的商贩整天围着他的家转,他的高中,富兰克林•拜楼高中,是这个城市犯罪率最高的中心地带。今年,该地区的四位少年(本来应是他的校友),被指控犯有杀人罪。另外2个死了,谋杀使他们成为了牺牲品。
    在塞德里克眼里,麻省理工大学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它代表着塞德里克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由此他将摆脱贫困。他把一切投入在如何获得进入麻省的资格的努力中,在夏季预科班结束时,他将发现是否能把握机会,他难以想象如果失去机会该怎么办。离开华盛顿去读夏季预科班前,他说:这只是我从这儿出发走向另一个世界的第一步。我要离开这儿远远的,永往直前。
    第一天,当塞德里克环顾熙熙嚷嚷的宿舍客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威廉姆•雷姆希,麻省预科班的行政主任说:“他们一到这里就说,哦,我不知道有这么多人跟我一样,他们意识到做一个有出息的有色人种孩子才是最正常的事儿。”
陌生环境的陌生人    但是他们不都是一样的。真的,塞德里克学习的功课都太快。他是仅有的一小部分最贫困的学生中的一个。其他大多数都来自中低阶层或富有阶层,他第一天上化学课时,一排女生取笑他说的“我的华盛顿”这个俚语,没有人不理解,也没有人慌乱。正如塞德里克后来讲的“你知道,我谈话的方式使得我的话语和一切都变得晦涩难懂。”
    过去,塞德里克在几乎全是黑人的高中常因“谈论白人”受到嘲笑。现在,他听到的是另一个世界无可挑剔的说话方式,是来自郊区的黑人学生的谈话,这些高中把多数毕业生送人大学。
    不久,其他方面的差异把塞德里克和同学分开了。一天下午,同学们正谈着想家的事情,显然,除塞德里克外,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父亲。几年来塞德里克的父亲一直否认父子关系,后来又入监狱将近十年。在许多学生因为聪明被召回了家时,塞德里克的勤奋却招来了持枪团伙的虐待。
    但是,更让人担心的是,尽管多年来放学后坚持追加作业,并且只是为了获得其他地方学生的理所当然的基础教育而增加了自学课程,塞德里克还是不幸落在了后面。他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每天六小时上课,每晚和导师探讨无休止的家庭作业。
    仅仅在他喜爱的微积分功课里,塞德里克才感到一种自信;而在物理、化学、机器人和英语等方面他始终落在后面。
    开学后第二个星期,塞德里克向来自高级公立学校的一位最聪明的学生请教家庭作业,不料他说自己无暇考虑这个请求。塞德里克后来用几乎无法听清的喃喃细语说“和我相比,他太出色了,我只是一个次等人。”
    好几个晚上,一群学生推搡着他走进宿舍休息室吃中国食品、喝汽水,享受学习之余的片刻轻松。各种小团体已经形成:情侣们自成一体,午餐组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几乎都是黑人、西班牙或葡萄牙人的队伍,但就像鸡蛋卷一样,划分也是相对的。
    一位来自邻近新墨西哥城中产阶级的西班牙或葡萄牙血统的少年,教一个迈阿密黑人少年贝多芬的《月光奏呜曲》,他是一个通行费收缴人员的儿子。一位领班的富有的女孩衣着得体,她教一个来自低层的学生如何跳舞。
    助教们大多是麻省理工大学还没有毕业的学生,他们经历过这一过程,看上去总是目光迥迥,不苟言笑。他们知道学习压力在迅速增加。其中考试将在这个星期进行,伴随而来的是惊慌和开夜车。一些学生会变得沮丧,另一些则由于疲劳过度而生病。助教们会清点人数,看大家是否显得忧郁、糊涂或离群。
    “他们要经受如此多折磨,度日如周,因此我不能让他们沮丧大久。”20岁的托马斯说。他曾就读于这种预料,如今是邻近哈佛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说:“他们的地位正受到挑战、冲击和改变。如果你作为少数人种又获得显著成就,这就意味着你不得不遭遇更多的麻烦,面临更多的风险。”
    今晚,几乎所有学生都很快乐。
    楼上,门关了,灯也熄灭了。塞德里克躺在门边的床上,期待着奇迹的出现。不知怎的,他相信自己“肯定能赶上别人”。
  这个结果来得太慢了。
  他没有入睡,平静地说:“一切都在于证明白己,真的,你知道我在努力,我只能努力。但是我的起点就落后于人,我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赶得上。”
    他在减少给母亲打电话的次数,只是不愿告诉她情况不太妙。芭芭拉•詹宁斯把孩子带大,相信他会成功的,一定能。当塞德里克尚在蹒跚学步时,为能够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给孩子读书,向他灌输教育的重要性,她暂时放弃工作,领取救济金度日。
    塞德里克说,“我知道她要说什么,‘不要气馁,你会做好你想做的一切的’。我现在愈来愈发现这并不简单啊!”
    塞德里克不是唯一一个落后生。过了一阵子,尼达•雷米尔兹断断续续的声音回荡在宿舍院子。
    这位美籍墨西哥少年说:我很气愤,我不是没有努力学习,也曾获得102.7的平均成绩。可是现在,我意识到这个学校多么让人敬畏,感觉到学习竞争的残酷,它和任何地方都不一样。我不属于这儿,我父亲说:“在麻省理工尽量多学点,全力以赴,又坦然面对。”我说:“哎,爸爸,我是不得不面对失败了。”这少年曾就读于得克萨斯州边境爱丁堡镇的一所高中,这是一所不算高级且大多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后裔就读的学校。
    第三周中期,消极情绪愈加严重。一天上午上物理课,站在书桌旁边的塞德里克吹着口哨,走出教室来到走廊。
    24岁的物理教师托马斯•华盛顿,是一位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土学位的黑人,他紧随塞德里克冲出去。后来他回忆道:“我对他喊道:‘塞德里克,不要太苛求自己’。许多东西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没有接触过的——只要跟上就行了。”
    但是过后没几天,华盛顿先生就无所适从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像塞德里克和尼达之类的学生。
    一天上午下课后,他坐在阳光照耀下的休息厅里,说:你必须理解有关“预科班”为谁而设至今还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如果你只认为须科班仅仅招收那些迫切想进入预科班的学生,或者在差校某些方面出色的学生,或者曾经出类拔萃如今却落后的学生,你就不能充分了解设立麻省预科班的宗旨和使命。
    因此,预科班结束时,其实为许多并不需要读预科班的学生提供了服务。正如其它一流大学的预科班一样,麻省的预科班也很不错,班上一半以上的学生最终正式成为麻省大一的学生。但是,毕业于麻省的预科班的行政主任、黑人雷姆希先生承认,那些来自邻近富裕地区上等学校的学生成了胜利者,对他们当中一些人来说,预科班不过是申请时的陪衬材料。
    68岁的雷姆希先生,已经认识到这并非易事。七年前,当他接管预科班时,他有着“宏伟的计划,希望发现生长在贫困地区、今后有发展前途、值得培养的孩子。但是,还不足三个月,我就意识到,我是在把那些孩子置于自杀的拼盘上。”
    麻省理工的预科班,不能另外提供连续性的支持,像这种六星期的预科班,如果只是接纳所受教育远远落后的内城年轻人,是不能发挥作用的,他说:“他们会被淘汰,他们信奉的每件事都会在他们头脑里崩溃。请听,我知道很多有关这里自杀率上升的问题,是我在使自杀率上升。”
   据雷姆希说,在美国47%的黑人少年生活在贫困中。今年麻省预科班,被认为是中下层的大约只有12个,这大概不足为奇。但是,他又说,一二个像塞德里克一样最贫困的学生进入预科班,往往是为下一步进入麻省大学作长远打算。然而,雷姆希先生说:“真正实现这种想法的人是不多的”。
    这就是塞德里克为什么比预科班其他学生更紧张的原因。
    物理教师华盛顿先生说:“我想牵着塞德里克走过这一时期,但是,我又反对。现实世界并非如此,如果他由此进入麻省理工大学,他也将不会遇见像我这样的人去帮助他。”
    雷姆希先生说:“你知道,这其中一部分是我的失误,我们没有制定一套具体的办法来鼓励这种长期而艰苦的学习”。
    因此,正如项科班之外的社会,阶级的烙印在预科班的学生中体现愈加明显。在顶层,是像詹妮卡•多弗穿着漂亮的学生,这些女生发现塞德里克说话很有趣,一个自信十足的黑人女孩读遍了马萨诸塞州的多所白人高中,“这里的一些东西对我来说,只是复习。”有一天她从物理课堂遍蹓跶出来说:“我刚读过一所很好的学校;这使得我轻而易举地应付这里的一切”。
    可是,塞德里克,尼达和其它寥寥几个背景不好的学生,只得依赖已将他们带出这么远的两样东西:刺激和信心。
    6月中旬的一天,塞德里克心情糟透了。日益强烈的自我怀疑几乎压跨了他。在其最擅长的几何课上,他已经全力以赴了,可是还是落后于别的同学,物理课则成了每天的噩梦。
    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例,向外望去,麻省的灯光映入眼帘,想到多年来自己作出那么多的牺牲:每天请求老师给自己多布置几小时的附加作业,几年来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连一个朋友也没有。后来,他说:“那天晚上,我想今后不会有更多的时间了,我也不该把这一切都给了麻省,所有这些时间,我都在愚弄自己呀。”
    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塞德里克睡着又醒来,醒来又睡去。随后他猛然惊醒,顿时想到华盛顿五旬节教堂的一位长者科妮莉亚•坎宁安(以前他曾随母亲一周四次去教堂做礼拜)。他以前总称呼地“姥姥”的,而这位儿时就鼓励他的“姥姥”,已在他动身来麻省前的两个星期去世了。
    “我躺在那里,她的灵魂似乎来到我身边,我听见她的声音,就在房间那头,她像以前一样对我说:塞德里克,你还没有开始奋斗呢。次日清晨,我一起床就钻进了几何作业中,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当各队准备把他们的机器人投入战斗时,麻省壮观的圆顶图书馆附近的观众席爆发出刺耳的欢呼声。从操作上讲,这是一次有关发明创造和集体协作的练习:每三个学生一组,每组给一个装有发动机、杠杆和轮子的箱子,设计一台机器——基本上是前面带钩的小汽车,去和另一组设计的机器人争抢一个小足球。
    但是事情有些科蹊跷,往年由指导者仔细挑选和搭配的选手,今年却由学生自选组合,显然,分界线是比赛时划的。淘汰局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组对抗黑人组。“波多黎各,波多黎各”,葡西组有节奏地喊起来。
    当塞德里克所在小组未能进入四分之一强时,黑人学生兴奋地叫喊起来。他怀着被嘲弄心情回到黑人这边,支持已成为其朋友的几个女生。足以奇怪的是,获胜一方居然是一位俄克拉荷马的男孩康凯西安领导的小组,他能参赛是因为他是128位波塔瓦托米印第安人中的一员。两边都缄默了。
    在最后几个星期,自从学生人校以来就挑起的有关种族和阶级的话题变得公开化了,这不仅仅是黑人对葡西人或穷者对富者的问题,而是少数人种对白种人的问题。
    在餐桌上,……话题转向难以忍受的侮辱:“想做白人”,乔斯林•特鲁伊特是一位曾就读马里兰上等高中的黑人女孩,他的母亲,一位大学教授,告诫她:“一开始就叫我无视整个‘白人’世界,……我已交了白人朋友,人们说我不断地变换朋友,可是我不想听。让他们说去吧。”
    莱斯莉•乔维兹说在葡西的大校园里,她也听说了。如果“你获得好成绩,‘你就是白人’。什么,那么你不应该那么做?这种想法注定是要失败的。”
    后来英语课讨论了相同的问题,一些学生认为对这种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同化。“白人的成功说明他们已超越了成功本身的意义”,一位洛杉矶趾高气扬的葡西人艾尔弗雷德•弗雷乔说,“如果你想往上爬,并且适应上流社会,就必须成为那里的成员,雄心勃勃地去做,没有错,——这是成功值得付出的代价。”
    塞德里克仔细倾听,但是就“同化”引发的争论跟他无关。他几乎不认识白人,在他的世界里,白人总是看不见的压迫者,塞德里克说:“对我来说想成为白人的指控,像是背叛。”
    他谈论的被指控的问题,不仅仅是拜楼残酷的学生提出来的。过去几个星期,他和老朋友、高中三年级的男生托伦斯•帕克斯在电话中谈论了这个问题,托伦斯•帕克斯正积极劝说塞德里克皈依伊斯兰教。
    塞德里克说:“他只说我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我已经在背叛我的亲人,把他们扔在后面,而自己进入广大白人世界,即使我成功了,我也决不会被白人接受的。”
    在华盛顿后方,塞德里克在农业部做材料录入员的母亲忧心忡忡,她希望现在的塞德里克继续前进,利用奖学金进入私立寄宿学校,离开拜楼高中去深造,“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
    “他需要比在麻省学到的更多的东西,获得更多的和优秀的、用功学习的孩子,甚至可能是白人孩子合作的挑战性的工作,她担心伊斯兰教教义会导致更严重的黑人种族分裂主义,因为伊斯兰教常常意味着一种退却,她又说她问托伦斯:‘除了憎恨,你还能给我儿子提供什么呢’?”
    她愈来愈感受到挫沂,可是她不能和儿子讨论这一话题,当菲利浦•埃克塞特学院的新生来到麻省和学生交谈时,塞德里克报之以冷摸,他说:“他们必须穿夹克,带领带,这是精英分子的形象,不是我的形象。”
    在过去几周里,塞德里克仍然在一步步前进,坚韧不拔的毅力似乎得到补偿,他的几何已接近最好的学生,他的化学在提高,机器人课也取得很大的进步,英语上表现出某些潜力,物理却在原地踏步。
    他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曾经取笑他的中层和中上层的黑人女孩渐渐喜欢上了他,极力保护他。周五晚上,当塞德里克拒绝参加周六的科得角之行时,女孩们按住他,直到他最终坦白原因:他没有泳装。
    爱莎•威廉姆斯的父母是亚特兰大大学教授。她说:“于是我们带着他到商业街买了几条游泳裤,塞德里克在家没有这么多朋友,心情不好时,往往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不向别人袒露心扉,”她还说:“我们想让他知道我们是爱他的”。
    次日,公共汽车上,塞德里克精神百倍,指挥一帮朋友唱起
了歌。
    但是他不想说这些给他带来了厄运——第五周初塞德里克实实在在感到了一线希望,开始看得懂黑板上潦草的板书。7月下旬的一天,他全部心思都在下课后要做的事情上:傍晚面见学业指导老师屈灵教授。这是塞德里克自入校那刻起就一直期待的会见,教授将评价他的学习进展——最重要的是——告之将来有一天进入麻省理工大学的可能性。
    塞德里克在去屈灵教授办公室的路上迷了路,迟到了几分钟,白人屈灵教授引领着这位年轻人进入堆满证书、开着宽敞的窗户、摆着黑木桌的办公室。塞德里克一向衣着讲究,极力称赞屈灵先生的鞋子,以打破僵局,但是教授没有丝毫反应,仍然只管做自己的事。过了一会儿,他问塞德里克是否想申请麻省理工
大学。
    塞德里克说:“是的,这是多年的愿望。”
    “哦,我认为你不是麻省的料”,教授平淡地说:“你的学习成绩不够好。”
    他由于得过几个A+,平均成绩达到4.19,超过了优秀,他问教授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教授解释说,塞德里克的学业能力测验中,只得了910分,这比他们要求的分数线低200分。
    塞德里克焦虑不安,一再坚持说他愿努力学习,“极其努力”,以进入麻省。屈灵教授慢吞吞地说,“他似乎存在这种观念,如果充分努力,就能获得一切”,“那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但是也可能带来失望,现在我告诉他,只有努力还是不够的”。
    会谈结束后,教授匆匆写下霍华德大学——华盛顿一所黑人大学以及马里兰大学几位教授的名字,建议塞德里克给他们打电话,如果在这其中一所大学学得好,有一天可能转到麻省来。
    塞德里克睁大眼睛,咬紧牙关,内心躁动不安。他没能听到屈灵先生的鼓励之辞;听到的只是麻省的拒绝。他默默离开办公室,走过校园,回到宿舍。他把那张纸条揉成一团,扔进垃圾箱,随便吃了点饭,把门锁上,一个人独自躲在房间里,不理睬爱丽丝、詹尼克和其他几位担心的朋友的敲门,他说:“我什么都想到了,自己一直多傻啊”。
    第二天上午,几何课结束后,他慢慢踱进客厅,终于抑制不住,他拽紧十个手指,几乎是叫喊道:“这个大人物,他让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不是麻省的料’……他是谁?对我这么说,他不知道我经历了多少困难,这就是,对,这就是种族主义,一个白种家伙对我说我不行。”
    开始上物理课,塞德里克溜了进来,几乎是凭记忆,挪到他几乎每堂课都坐的前排座位。
    爱丽丝送给他一张纸条:发生了什么事?
    他在纸条背面描述了会见的情景,说他正考虑离开这儿,仅是回家去。递回来的字条上又签上丁詹尼克和另一个朋友的名字,他们告诉塞德里克,他学习太努力,不能放弃,“你不能就这样走了”。爱丽丝后来回亿说:“你必须留下来,向他们证明你有能力……我们都关心你,爱你”,塞德里克轻轻地折好纸条,放进口袋。
    ——小时过去.塞德里克从包里掏出短铅笔,在要交的论文纸上潦草写下:“我失败了”,放在老师的讲台上,消失在人群中。
    詹尼克跑出去追上他,安慰他,但是她要完全理解他是不容易的:因为第二天她与屈灵教授见面时,他还鼓励她报考麻省,她谢绝了教授的邀请,说:“实际上,我正在筹划去斯坦福。”
    在炎热的夏末,在华盛顿拥挤的房间里,三个空凋全部打开,塞德里克坐在床上,衣服高高地堆着。虽然从坎布里奇回家几个星期了,一只行李袋子还没来得及打开。
    麻省理工预科班的最后日子并不宁静,塞德里克没有参加颁发奖学金的告别宴会,因为他不想再见到屈灵教授。但是他在坎布里奇交到了朋友,最后一天早上,当汽车驶向机场时,他像其他朋友一样,哭着互相拥抱。
    “现在我己不怎么想麻省……”他说,这时一辆警车急驶而过,笛笛声几乎淹没了空调的嗡嗡声,  “其它的事情还在发生,我有许多事情要做。”
    这并不是真相,从新英格兰回来后的多数日子,他不是在没有什么家什的小房间里敲敲打订,就是去教堂,或者来回跋涉,申请大学和奖学金。
    托伦斯在塞德里克第一个堂兄的劝说下,已加入了他充满热情的伊斯兰教。托伦斯打来的电话越来越多,塞德里克说他只有听的份了,如果要和托伦斯讨论,已不容易。
    但是这个木讷的年轻人内心,正是狂风骤雨,塞德里克不躲在熙来攘往的街道边的家里,就会受到高中同龄人的驱逐。他们视他的雄心为“无礼”的标志。塞德里克发现他曾经精心勾画的未来可能也是不如人意的。
    当然,他还会申请大学,从麻省每个课堂传来的最终评价,比他自己乃至屈灵教授想象的都好,直到最后一天,他才得以体现自己的进步。
    但是坎布里奇留给他的经验,让他感到为难。尽管妈妈一个劲地催促,他还是错过了私立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这笔奖学金主要用于帮助条件不好的学生弥补转学的损失。塞德里克•詹宁斯已经决定回到拜楼高中去,那是他刚度过三年且极力想离开的地方.
    他摇摇头说,“我知道这个想法听起来也许有些疯狂,但是我想在我的学校那里我能找到舒适,尽管此地的舒适是我所不喜欢的。”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59:19 | 只看该作者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2:19 | 只看该作者



1958年2月,湖北孝感县朋兴乡的生产能手晏桃香一边缝衣服一边向女儿传授经验。那时的农村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家庭成员的服装制作者。她们农闲时常常自己动手为家人剪裁缝制衣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3:48 | 只看该作者
甜甜的洋高粱

文/丹霞白鹤[孝感]


        秀镇的社戏,有时在镇东戏楼广场,可容纳上千人;规模更大时,便在镇西头外土地庙附近的稻田里,搭建一个临时戏台,则可容纳好几千人。每当社戏压锣,人群散去,戏场一片狼籍,一块一块,一堆一堆,青白相间,镶嵌着桔黄的斑斑点点,那是甘蔗和橘子的皮渣。
        秀镇不产甘蔗,也不产橘子,据说都产自更温暖的南方。
        秀镇虽然不产甘蔗,却产土甘蔗------ 洋高粱。
        我家的院子外有一片菜园,菜园的篱笆边有一排交错的椿树和枫柳。春天,树下的枯草泛青,吐出新芽,一天、两天,不经意间,有好几株嫩芽鹤立鸡群,竟成倍地疯长起来。哥哥姐姐神秘地告诉我,那是高粱。
        我一阵欣喜,但很快又失望起来,可惜那不是苞谷。
        那时我看过一个小人书上的故事:
        一个勤快的小伙子,种了一棵神奇的苞谷,那苞谷长啊长啊,都长到云层里头去了,每节叶根还长出了苞谷棒子。小伙子很好奇,就踩着苞谷棒子往上爬,爬呀爬,不知不觉,就爬到天上去了。......
        天上是什么样儿呢?从天上看地上又是什么样子呢?我异想天开,要是苞谷多好啊!
        哥哥姐姐都说是高粱,我还是有点儿不甘心:那杆儿,那叶儿,分明和苞谷一样!我天天瞅,日日盼,侥幸地期盼着高粱变苞谷,想像丑小鸭变白天鹅。
        高粱杆儿的尖儿上没有芒状的缨子,分明长出一束嫩嫩的高粱米。
        我的梦做醒了。哥哥姐姐说,那是洋高粱,很甜很甜的。
        洋高粱长得老高老高,高粱杆儿的叶子很好玩。
        一手一根,顶在头上当雉子毛(雉尾翎),学小人书上的齐天大圣,和小伙伴们在街巷里追逐,又爬到屋子外临街砖砌的柜台上唱戏,学戏台上的大(音“代”)王,学樊梨花、穆桂英,引来过往的大人们喝采。
        有时将高粱叶儿撕成两瓣儿,编作辫子,就成了“蛇”,尾端穿上篾签儿或枣刺固定,剩下中间弯弯的光秃的筋,像灯笼的手柄,提着它抖起来,一条活灵活现的“蛇”就舞动起来。
        暑假的一天,我在外面玩了回来,一进门就听到二哥喊,快来吃“甘蔗”!二哥正在堂屋的八仙桌上剁洋高粱,记得那八仙桌四周刻有“映雪书屋”字样,那曾是父亲的书桌,过年时父亲总是在上面写对子。中堂上就有一幅“门前常种先生柳,岭上常多处士云”的对子,我不知道那是不是父亲写的。
        剁高粱不像剁甘蔗那样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根几节。最粗的那几段也像甘蔗那样劈开几瓣。二哥递给我粗的那段我不要,偏要择最细的高粱尖,津津有味地嚼起来,觉得好甜好甜。姐姐笑我傻,再把粗的递给我尝,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甜,才明白二哥为什么要给我粗的。
        那种甜哪,就像六月里喝雪水,那种舒坦直通肚子,真是沁人心脾,比甘蔗还甜。
        吃过粗的再尝细细的高粱尖,只觉一股涩涩的潲味,一点儿都不甜了。
        心灵手巧的二哥和三哥,用细细的高粱尖,编成小竹椅儿、小竹床儿,好玩极了。
        用啃下来的高粱皮儿,编蓆子,也蛮好玩的。
        那高梁米,像石榴笑开,炸开红红的皮儿,我记不清露出的是淡淡的绿,还是嫩嫩的鹅黄。
        那种甜甜的洋高粱,令人至今难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3:23 , Processed in 0.1073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