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老师创办公益美术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9 09:2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老师创办公益美术馆
美术爱好者有了“根据地”
  钟贤春在他的画室中。  卢真伟摄
■东部人物
  走进位于常平东兴路的天逸美术馆,里面人不多,散立在墙边看画,显得约1400平方米的美术馆显得颇为宽敞。美术馆设计颇为细致,里面展示的画作涵盖了油画、国画、素描等领域,一些用综合材料创作的美术作品颇为吸引眼球。许多第一次到这个美术馆的市民一定不会想到,这些美术作品全部都是由常平本土美术家所创作,而天逸美术馆也是刚创办数月的东莞东部首家公益性美术馆。这个美术馆已经俨然成了常平美术爱好者的“根据地”,而该美术馆的创办者钟贤春,也更加为常平乃至周围镇区的美术界人士所熟知。
  
  设公益美术馆免费办画展
  
  “许多画画的人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举办一次个人画展,对自己的艺术之路进行一次总结,然而举办个人画展却并非这么容易”。天逸美术馆创办者钟贤春告诉记者,天逸美术馆是公益性美术馆,因此凡是本土画家想要搞个人展览都可免费使用该美术馆场地。钟贤春告诉记者,他在常平做了13年的中学美术老师,深刻地感受到常平本土美术家的艺术创作很活跃,在省里也得过很多奖,比如现在在天逸展出的美术作品,许多都具备进入省展的水平。然而,常平的美术爱好者们,却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交流平台。
  后来,一家公司想要搬迁,钟贤春便租下了厂房,改设为美术馆。一方面有一个美术作品展览的场所和美术爱好者交流场地。另一方面,钟贤春也想要寻找高雅艺术与当地市场相结合的东西。例如设置陶艺吧和美术培训,吸引市民前来休闲或学习。钟贤春笑道,陶艺的创造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操作简单,很适合普通市民前去陶冶性情。
  让钟贤春感到欣慰的是,美术馆创办后,许多本土艺术家最新的作品都可以挂出来展示和交流,相互切磋提高,也经常有人会来美术馆坐坐,周末也会有很多爱好美术的朋友在这里聚集、交流。
  
  筹划常平本土作品展
  
  钟贤春是江西人,1995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同年到常平中学担任美术教师。他坦言:“我只是在美术方面起步早、花费时间多而已,并没有什么天赋。”
  因为父亲是教师,小学时期的钟贤春比同龄孩子更早接触到美术作品。上初中后,钟贤春才接触到科班出身的美术教师潘老师。那时潘老师办画展,展出了很多人物画,有一幅2米×2米的画令他惊羡不已: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呀?初二下学期,钟就跟着潘老师系统地学习美术。几年下来,钟贤春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手中的画笔了。
  据了解,钟贤春多年来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早在1996年,他的油画作品《忽然感觉有点冷》就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油画作品《果子》入选广东省庆祝建国5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油画作品《小汽车》入选广东省首届群众美术作品展;油画作品《支部会议》入选广东省“世纪星光”美术作品展;作品《爷爷的藤椅》、《果子》、《星期天》等近20幅作品被德国收藏家收藏。
  钟贤春认为,艺术创作是无处不在的,在黄山自然可以画画,但身处常平这样的城市,一样可以创作一些反映珠三角现状,生活题材、工厂题材的纪实作品。现在的艺术家应画的是当今的东西,通过画笔表现对身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谈起下一步的创作方向时,钟贤春表示自己一直没有画过常平本土的东西,但是今年想要画一批常平常见的,而又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并通过画这样的作品传达出自己的思想。
  钟贤春还透露,他准备在国庆节举办一个庆祝建国60周年的常平本土作品展,以此反映常平60年来的变化。估计大部分作品会在9月初完成创作。
  本报记者卢真伟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2:33:18 | 只看该作者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0
  •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7-8
  • 二、国外研究概述8-9
  • 三、国内研究概述9-10
  • 第一章 概论10-19
  • 第一节 中国民营美术馆概念的由来10-15
  • 第二节 中国民营美术馆产生和发展的政策背景15-19
  • 第二章 中国民营美术馆现状案例调查19-28
  • 第一节 上河美术馆19-23
  • 第二节 今日美术馆23-25
  • 第三节 上海当代艺术馆25-28
  • 第三章 中国民营美术馆管理现状分析28-48
  • 第一节 现状分析28-43
  • 第二节 优势和问题43-48
  • 第四章 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困境与前景48-64
  • 第一节 中国民营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困境48-52
  • 第二节 借鉴之道:西方私立美术馆的成功经验52-59
  • 第三节 解决之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美术馆59-64
  • 结论64-67
  • 附录67-92
  • 一、参考文献67-70
  • 二、附加文本70-92
  • 鸣谢92
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2:34: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民营美术馆现状报告


【摘要】: 本文是一篇有关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状况的分析报告。研究目的在于呈现民营美术馆的生存状态,分析其优势和问题,同时总结造成其问题和缺陷的原因。另外,有关中国民营美术馆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缺乏,笔者希望通过对本文的论述,能够填补国内理论上的一些空白,同时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资料基础,给予民营美术馆的建立和发展有利的理论参照。 笔者以对国内外有关博物馆学、行销学、非赢利组织行销、博物馆行销、公共关系和本研究相关资料的广发搜集的文献法,和对国内有代表性的民营美术馆内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从而得剑珍贵一手资料的深度访谈法,以及以成都上河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MOCA)作为研究对象,从点出发来描述中国民营美术馆生存状态的个案研究法为三个主要研究方法来进行论文写作。针对个案,本文经过实地调研,借用统计学的方法,通过综合比照以及和国营美术馆的比较,呈现民营美术馆的优势和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了民营美术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缺陷——资金不足、资源配比不占优势、藏品不足、教育推广不够以及人才资源缺乏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探究造成这些问题和缺陷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1、外部环境方面,这是指政策、体制的制定和调整目前还跟不上民营美术馆发展的节奏,有待完善;2、内部结构方面是指民营美术馆在其内部的经营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探索,找到与中国国情最为契合的合理管理结构,从而在功能上与国营美术馆形成良好的补充和互动。最后,笔者还从问题中提出有关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124
【DOI】:CNKI:CDMD:2.2007.101392
4#
发表于 2010-8-28 09:18:57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8-28 09:19:34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8-28 09:20:24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8-28 09:21:22 | 只看该作者
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黄泽森    陈仲仪    叶向明    袁赤峰    傅振南    莫金水    郭梅焕    颜奕端   

   李少钧    刘浩      莫玉瑜    谭均烈    刘岩石    郑军华    涂强      谢洪涛   

   黄小星    熊超      詹丽华    杨少钦    曾家声    邓锦波    陈广权    谭绛霓   

   陈劭全    卢少球    方文      方锦龄    王树高    卢洪金    邓和平    邓新江   

   宋业鹏    李昌新    张启发    何成根    陈邑生    周树辉    罗会年    胡美琳   

   俞长庆    钟贤春    郭裕图    章学群    曹毅      熊曦      詹伟荣    唐灵      

   谢立明    周坚洪    苏林树    钟建新    张锦平    邱仕强    邹清      刘小燕   

   冼家昌    余于平    温文榔    李兆昂    李美华    胡晓明    刘沛泉    郭尚华   

   袁连光    方小敏    朱合成    马旭      朱华君    李淑怡    蔡建文    张月嫦   

   杨毅      陈海波    张月兴    谭旭      宁小榕    薛虹      许统成    冯流国   

   姜栋梁    刘满堂    陈耀华    胡又云    林妙玲    邓达明    黄菁      陈雨      

   邵谛      徐敬鹏    卢丽华    张峭然    张炳球    钟煜堂    黄伟强    尹少芳   

   文佐尧    朱运安    黄建强    李广强    蔺元亮    黄斌      王友华    朱家清   

   叶海鸿    詹延京    刘剑      杨镜遥    马映      池旭东    凌妙芳    柯茂华   

   谭国瑞    张顺权    罗锐和    张凯      孔军      张子威    何灿权    何春      

   吴坚      万艮通    郭建宗    张莹      庾建平    罗永红    林强      尹烨敏   

   王倩芬    陈润琦    陈寿艺    方丽琼    余瑞兰    张水琼    王任田    李海波   

   陈昭      梁光海    叶近通    李胜年    赵文生    周铁柱    殷锦灿    赖佩轩   

   陈远才    吕放      王朝辉    王伟军    钟锦松    谭伟      冯文远    刘畅      

   刘海华    文放      万溥文    朱创艺    谭逊      罗万和    万渭林    王炯光   

   钟锦涛    刘惠政    邝以明    曾繁校    龚卫平    林道宇    潘志平    李大海   

   洪彤华    邓慧如    钟兴旺    黄彦华    吕智锦    梁庆芳    李春荣    陈剑明   

   龙白华    梅德君    李自兴    彭爱明    陈志任    肖信东    钟创华    曾川      

   龙子宇    陈奇全    袁培基    唐华章    卢泳钧    袁煜基    覃明翔    张华      

   韩巨培    谢龙光    曾健雄    张敬礼    邓永强    刘志刚    黄万材    何振环   

   廖妙新    李大海    洪彤华    黄文铿    李毓南    李德元    陈星海    李涓      

   肖海青    何瑞香    陈荫余    陈满祥    蔡建民    叶翼齐    叶启容    曾应东   

   姜边      何坚      李昕      徐日扬    卢巧群    丁学东    邹官      秦剑峰   

   梁喜泰    王淑珍    董奇龙    林桂钦    张国康    李银桂    李俊杰    黄孟良   

   王友平    蔡国梁    梁耀辉    刘光志    严家杰    腾余      袁满辉    卢富东   

   申道红    舒翼      吴美东    钟燕银    陈振华    朱裕芬    李举松    廖定标   

   林振江    莫水运    曾雷      蔡富云    温学深    吴坤松    毛洁玲    何永安   

   刘伟雄    梁凤鸣    冯燕钿    李智勇    李世峰    陈琦华    曹晓辉    杨满垣   

   胡景锋    刘锦辉    王梦丹    姚翰求    朱元林    戴文义    李海彪    李劲涛   

   邹运军    刘伟      杨广豪    莫玉梅    蒋桂滔    梁盛强    梁灼贤    杜广志   

   肖俊文    蓝广田    李文斌    张利平    刘国辉    余天徳   


友情链接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东莞玉兰大剧院
东莞图书馆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8#
发表于 2010-8-28 09:23:04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9-5 11:36:39 | 只看该作者
本报《五年·同行》大型特刊受热捧,读者称其为
“可以从中读懂东莞的好作品”
  《五年·同行》特刊一出街便受到市民热捧。
  上周五,本报五周年大型特刊《五年·同行》在一片期待声中震撼登场。56个大版的版面规模、30余万的发行数量均在《东莞观察》历史上书写了一页新的篇章。
  这次权威、全面、客观又不失生动、深度、细致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普遍共鸣。人们纷纷对报道的形式和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东莞观察》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份可以读懂东莞的好作品
  
  本次大型特刊报道,延续了南方日报一贯的报道风格,以系统、权威的视角,客观再现了过去五年中《东莞观察》与东莞这座城市一起同歌同行的日子。在记述自身成长的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东莞人民的伟大实践。
  原东莞市委副秘书长袁学军说,通过总结回顾自身5年的观察触角,来梳理一个城市5年来的成长历程,内容详尽而又全面,强化了报道的力度和纵深度,“南方日报的做法,值得称赞”。他同时也希望,《东莞观察》今后继续在深度发掘现实中的客观事件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上多出好作品。
  天逸美术馆馆长钟贤春也认为,《五年·同行》特刊全面地反映了东莞近五年来在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观察的高度,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是一份可以从中读懂东莞,难能可贵的作品。
  
  继续为东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油鼓劲
  
  在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特意发来的贺信中曾说过,多年来,《东莞观察》为报道东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日前,石碣党政办副主任张昌忠和茶山宣传办主任吴炳辉对《东莞观察》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所做出的客观而又全面的报道都一致表示了赞扬。他们认为,此举提振了镇街的士气,突出了镇街政府应对困难的信心和态度。他们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东莞观察》能一如既往地为东莞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油鼓劲。
  ■观点摘录
  横沥镇党委委员何善通:
  以书记贺信开篇,大手笔书写东莞全市变化,细致描摹各镇街独特风采,同时对横沥的模具产业做了富有力度的概括,整份特刊权威、气派、富有深度。
  黄江镇宣传办副主任冼兰:
  《五年·同行》是一份充满智慧的新闻作品,其中有许多丰富的报道内容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其对各个领域的评论文章,许多见解都发人深省。
  虎门镇宣传科教办主任李世贤:
  特刊很大气,采访量和写作强度都相当大。只有南方日报才能发挥其作为华南地区最主流政经媒体的优势,以独特的高度来审视和梳理东莞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相信《五年·同行》能给东莞的许多部门和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石碣党政办副主任张昌忠:
  《五年·同行》是对《东莞观察》驻莞5年来最好的纪念,特刊文章反映了东莞镇街的实情。在去年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东莞观察》坚持对东莞镇街社会经济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对政府应对危机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提振了全市士气,也为镇街政府更好找到应对之策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
  《五年·同行》特刊中回顾、总结了石碣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别对石碣镇政府缓解危机、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报道,宣传客观准确。石碣镇政府借助此特刊,期望《东莞观察》在接下来报道中更好地与镇街交流,更多地鞭策镇街的改革和发展,更多地为镇街经济社会发展加油鼓劲。
  茶山宣传办主任吴炳辉:
  当我拿到厚厚一叠《东莞观察》五周年特刊《五年·同行》时,为《东莞观察》深扎莞邑热土而激动。
  这份特刊的出版不但见证了《东莞观察》的成长,也见证东莞经济社会民生5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报道方式很有新意。
  《五年·同行》特刊对于茶山镇的报道突出了主题,特别浓缩报道了茶山镇政府在去年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积极转换思路,用科学发展观谋求新发展的态度,报道提升了茶山镇应对困难的形象,反映了政府、企业和人民的信心。
  塘厦镇宣传办主任黄耀群:
  这是一个美好的大时代。8月7日,拿到《五年·同行》特刊时,心里十分震撼。印象中,好像在东莞同城的纸质媒体中,很少有能推出这么厚实特刊的。从某种意义上,这正体现了南方日报东莞观察的实力和公信力。
  我很早就认识和了解了《东莞观察》。从南方日报社在东莞设立记者站开始,到《东莞观察》出版,再到每周出版5期,一直有南方日报的记者与我打交道,也都有对塘厦新闻的报道。可以说,《东莞观察》在创刊时,触角就深入到各镇区。这种早布局,早谋划的做法,也是成就今天《东莞观察》五周年辉煌的原因。
  5年中,塘厦的各项事业,在南方日报的见证下飞速发展。在这种美好的时代中,我们期待《东莞观察》进一步发展,与镇街经济发展共赢。
  桥头镇宣教办主任冯棠新:
  特刊报道全面、见解独到,做出了主流大报的品位,给镇街文化宣传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海军驻虎门某部教导员王寄丁:
  特刊让人眼前一亮,厚厚的一沓报纸涵盖了东莞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南方日报作为党报的高度和责任感。特刊中《乡村城市梦变现实》一文让我深有同感,由于部队驻虎门,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时刻能感受到这座小镇所迸发出的强大经济活力,而南方日报及时地抓住了这些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清晰通俗地展现出来,体现出党报独特的政治敏感性。
  作为党和人民的子弟兵,在日常的学习中,《南方日报》是战士们必看的报纸之一,其中反映东莞时政、经济和民生的《东莞观察》版面更是受到战士们的欢迎。
  虎门镇托朴服装设计学院院长程善道:
  我留意到刘志庚书记为《南方日报·东莞观察》发去贺信,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东莞观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这份特刊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许多文章都很有看头,影响力大。过去《东莞观察》也曾多次报道托朴服装设计学院的新闻,无形中也提升了我们学院的知名度。希望《东莞观察》越办越好。
  东莞卓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李向阳:
  记录社会的嬗变,探寻表象的深意,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东莞,为我们这群新到东莞的人打开了一扇透视东莞的窗口,也为各类企业选择投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政经资讯。
  港航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陈铁娥:
  特刊反映了东莞五年来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同时配以精辟的思考,仔细翻阅,可在墨香中寻找出商机的痕迹。
  本报记者刘进马喜生卢真伟曾德军方镇彬陈志强

10#
发表于 2010-11-2 14:40:08 | 只看该作者
东莞市进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中誉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
    公司位于珠三角枢纽——常平,距常平火车站(东莞站)仅500米之遥。公司拥有近1400平米的办公场地,内设机构:天逸美术馆,进步文化传播,常平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常平舞蹈家协会培训中心;是以活动策划、产品推广、企业形象设计、画册编排、产品摄影、校园文化设计为主业,辅以书画、舞蹈、陶艺培训的运营机构。
    公司热忱欢迎各界有识之士的加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0:16 , Processed in 0.1417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