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书把“林荫道”写成“林阴道”传授学生15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4 00:0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书把“林荫道”写成“林阴道”传授学生15年
文章作者:王璟 来源:扬子晚报 










  前几天,故宫一个别字“撼”原应为“捍”,让全国人民热烈地讨论了一把。近日,一苏州网友在其博客上称,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不过,当他在女儿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看到“林阴道”一词时,却产生了极大的质疑:记得自己一直学的是“林荫道”。对此,教材编写者解释说“林荫道”是异读词,为防止出现混淆,所以国家语委进行了统一修改。


  对于日前故宫出现的“撼”字风波,该网友称,大家之所以敢讨论,敢说这个字错了,是因为故宫不是教书育人的。大家讨论讨论,就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我觉得挺好。”但如果一个权威机构,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将错误堂而皇之地印在教科书上,所有老师都不敢质疑,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


  随后,该网友特别指出,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104页“识字”中,出现“林阴道”一词,让人着实吓了一跳。“因为明显与我们老师长期教我们的区别大啊。”


  经过多番联系,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姓李的市民。据其介绍,他多年前和妻子一起来苏打拼,目前开了一家体育文化广告传媒公司,女儿就读于苏州新区某小学一年级。


  去年,女儿开学后,兴冲冲把教科书背回了家。后来,他无意间翻到了语文书第104页,看到了那个错别字,认为非常不妥。“可教科书上已经白纸黑字地印出来了,既成事实,我们这些家长也只能望洋兴叹啦。”李先生表示,对于教科书上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家长感觉很无奈,也很无语。


  带着网友的质疑,记者来到苏州新区狮山实验小学。在校方提供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第104页上,记者果然看到了“林阴道”一词。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陆菊敏告诉记者,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有17年了,自从语文书从人教版换成苏教版后,这15年里一直都是“林阴道”,他们也是一直这样教的。


  陆菊敏告诉记者,当他刚接触到“林阴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字印错了,因为在之前近20年的学习中一直都是“林荫道”。在他和学校同事讨论后,大家也一致认为这个词是印错了。便向出版方提出了异议,但却被告知并没有错误,“林荫道”已经统一改为了“林阴道”。“虽然我们一直对‘林阴道’有想法,但教科书就是权威,授课必须以它为准。” 孙波 薛马义 文/摄




  专家 解字


  词典根据使用频率 把“林荫道”列为推荐词条


  “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05年修订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记载中,将‘林荫道’作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为非推荐词条。”苏州大学语委委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曹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林荫道”意思是树木遮盖太阳而形成的路,“林阴道”意思是背着太阳的路。两个词都可以用,只是意义有些差别,一个强调树木遮阳,一个强调背着阳光,现在已经被混淆成通用了。


  曹炜说,两个词很难说对错,但严格来讲,应该用“林荫道”,首先林荫道被《现代汉语词典》列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列为非推荐词条,这说明林荫道的使用社会频率高于林阴道,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在选择混淆词汇作为推荐词条时,词汇的使用频率是第一参考标准。


  再就据文化传承而言,“林荫道”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从构词理句来看,“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的意思,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显然前者更加能形象表达出意思。
  曹炜还表示,编书的人肯定不是高校老师,“荫”使人想到树木,显然在表意功能更好,建议小学课本里全部换成“林荫道”。 孙 波 薛马义




  观点 PK


  教科书编写者

  “荫”有两种读音 为防混淆变成“林阴”


  “关于林阴大道的‘阴’究竟是用‘荫’还是‘阴’,确实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不过小学教材中使用林阴大道是根据语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修改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特级教师、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杨新富校长详细告诉记者“林阴大道”的修改原由。


  “之前的‘林阴大道’都是写作‘林荫大道’,但这个词中的‘荫’有第一声和第四声两个读音,是个异读词。这样的异读词有400多个,经常发生矛盾。为了进行语言的规范和统一,1985年12月国家语委推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样一来,‘林荫大道’的‘荫’原来可读第四声,最后就都‘统读’第一声。‘林荫大道’的‘荫’和‘阴’就成了一个读音。而‘荫’在表达隐蔽、封赏等意思的时候读第四声,比如‘荫庇’、‘封妻荫子’。那么,为什么要将‘树荫’、‘林荫大道’中读第一声的‘荫’最后都改成‘阴’呢,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不混淆。


  1997年国家语委推出《语言文字规范手册》,随后1998年1月语文出版社根据这个文件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其中就将‘林荫大道’、‘树荫’全部改为‘林阴大道’和‘树阴’。既然‘荫’和‘阴’同音字,拿掉草字头后直接使用‘阴’的话就没有了第一声的‘荫’,这样就不易再错。”


  “很多家长都对现在的教材用字产生疑问,主要是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觉得是教材错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直接学习的就是‘林阴大道’,就不易再出现混淆。”杨新富校长说。“根据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需要,文字需要规范。生活在变化、汉字使用在变化,这种变化应该可以理解。”语文教材是根据国家语委出台的语言标准规范来编写的,符合国家标准。王璟


  或许你不知道 腊梅?不,蜡梅!


  记者发现,让人产生混淆的字还有不少,比如蜡梅的“蜡”,很多人都一直以为是“腊”。这是因为蜡梅大多会在腊月开,人们就误用成“腊”,而这种误用也逐步被人们认可,所以变成了“腊梅”。


  对此,杨新富校长解释说,其实蜡梅以前一直是虫子旁,古代文献上都有记载。而且蜡梅和梅花并不是一回事,蜡梅大多是冬天开的,而梅花大多是春天开。蜡梅这种花的花骨朵的质感就像蜡烛的蜡。在修订后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蜡梅还是采用了之前的用法。杨新富校长笑着说:“其实教材是非常严肃正规的,教材在编写修订的时候都会使用国家的最新标准。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比如教材里教汉字的笔顺也出现了变化。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书后面就有一些字的笔顺展示。比如说‘火’的笔顺是先两点,后中间‘人’字;‘里’是最后写底下的两横,跟家长小时候学得不一样。这其实是根据行书的写法而来的,因为行书形成了较好的书写习惯,之前一些字的笔顺容易跟行书出现打架。根据1997年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一些字的笔顺就根据行书最后作了调整。” 王璟


  容易混淆的几组字


  1、迭与叠 “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与原来的负面影响相迭加呈增长的趋势。”这里的“迭加”应改为“叠加”。因为“叠”是层层堆积,是积累;“迭”是更迭、屡次。


  2、分与份 在读fèn(愤)时,容易混淆。“身分”应改为“身份”。


  3、黏与粘 “黏”字,1955年被作为异体字淘汰,1988年又恢复使用。粘读zhān(沾);黏读nián(年)。所以“粘合”应改为“黏合”。


  4、品位与品味 二者词义不同。“作品的品味不够”,这里用“味道”的“味”,也即表品尝滋味、仔细体会的“品味”就错了。应该用“地位”的“位”,也即表质量、水平的“品位”。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09:11:03 | 只看该作者
林阴道,没有错 







——兼谈语用规范的判断标准

邓木辉

这几天,媒体关于使用错别字的报道及讨论很是热闹!5月16日,各大网站报道了故宫博物院赠送锦旗写错字的事情:5月13日,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来到北京市公安局,向快速侦破故宫失窃案的市局有关部门赠送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锦旗中的“撼”字应为“捍”。5月22日,新浪网、腾讯网等报道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将“林荫道”用“错”为“林阴道”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报道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极大兴趣与热情,使大家纷纷跟帖表达看法。媒体关注社会用字是好事:能激发大家热爱祖国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规范语言运用。

讨论中,大家似乎对故宫博物院用错字比较宽容,而对教科书用“错”字则极为蔑视与愤慨!如腾讯网等刊发的《小学语文课本写“林阴道” 出版方称没错》一文写到:对于日前故宫出现的“撼”字风波,该网友称,大家之所以敢讨论,敢说这个字错了,是因为故宫不是教书育人的,大家讨论讨论,就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没什么不好;但如果一个权威机构,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将错误堂而皇之地印在教科书上,所有老师都不敢质疑,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对教科书及教育部门要求严一些,这也符合情理:毕竟教科书及教育部门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不应出错!

但讨论也暴露了一般公民乃至媒体编辑欠缺常识的问题:将本来正确的用法误以为是错误的用法!比如:《小学语文课本写“林阴道” 出版方称没错》一文中谈到的那位“该网友”,认为教科书将“林荫道”用作“林阴道”是用“错”了,编辑似乎也站在“该网友”的立场看问题,用肯定的口吻报道“用错”事件,至于“广大网友”的跟帖,差不多都是满腔怒火抨击教科书的“低级错误”!甚至有某老师告诉记者:当他刚接触到“林阴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字印错了,因为在之前近20年的学习中一直都是“林荫道”。

其实,这个“阴”字没有错,“林荫道”正该用作“林阴道”。关于“阴”其中的一个义项,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名,指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树阴、林阴道、背阴。”与这一义项紧密相关的词语有:“阴干,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慢慢晾干;阴凉,因物体遮住阳光而凉爽。”关于“荫”的一个义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形,阳光照不到;阴凉潮湿。……统读yìn,不读yīn。‘树荫’‘林荫道’应写作‘树阴’‘林阴道’。”这些注释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林阴道”没有错,“林荫道”正该用作“林阴道”!“林阴道”正是“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正是“因物体遮住阳光而凉爽”阴凉的地方,与“草”何干?为什么要用“林荫道”呢?

当然,单从词形词义及工具书注释的角度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树荫”与“树阴”、“林荫道”与“林阴道”等长时间混用,确实有些纠缠不清的地方,再加上各种工具书也各行其是,注释不同,强化了混乱。比如据《小学语文课本写“林阴道”出版方称没错》一文介绍:苏州大学语委委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曹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两个词很难说对错,但严格来讲,应该用“林荫道”,首先“林荫道”被《现代汉语词典》列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列为非推荐词条,这说明“林荫道”的使用社会频率高于“林阴道”;再就文化传承而言,“林荫道”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再从构词理据来看,“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的意思,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显然前者更加能形象表达出意思。曹炜还表示,“荫”使人想到树木,显然表意功能更好,建议小学课本里全部换成“林荫道”。我不赞同曹教授的说法:①《现代汉语词典》不是国家规范标准,其关于“林荫道”的注释仅是一家之言,还不足为据;②不能以字形出现先后来决定取舍,繁体字比简体字出现得早且字形字义联系更紧密,但现在既然颁布了规范标准《简化字总表》,还有必要恢复繁体字?③“荫”不能必然使人想到树木(比如我),其表意功能未必更好。但曹教授的话表明:“树荫”与“树阴”、“林荫道”与“林阴道”等使用混乱、注释混乱,大家看法不一、纠缠不清!

存在混乱怎么办?以什么为运用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显然只能以国家规范标准。在有分歧而没有规范标准的情况下,各种工具书的注释可以作为运用正误的判断依据;在有分歧而又有规范标准的情况下,应该以规范标准作为运用正误的判断依据。因为规范标准的制定正是为了针对分歧作出规范统一用法。有规范标准而不执行,制定规范标准何用?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局联合颁布了法规性文件《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该表对“荫”进行了审音并明确规定:“荫yìn(统读)(‘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依据这个规定,“荫”没有阴平调而只有去声调,不能读yīn而只能读yìn。规范标准的权威性大于工具书及教科书,辞书编纂、教材编写乃至所有语言运用都应严格遵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严格执行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荫”与“阴”作出了规范注释与严格区分。毫无疑问,《现现代汉语词典》也应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那样,严格遵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不能自行其是,强化混乱。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颁布实施20多年,但执行得差,媒体关于教科书“林阴道”用“错”字的讨论也暴露了这一问题。执行得差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人不知道有法规性文件《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二是有的辞书编者规范意识不强,无视法规性文件《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存在,甚至蔑视其权威性,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我认为,专家制定《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肯定不是轻率之举,肯定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方才决定取舍,尽管它或许还不完善,但它作为法规性文件,既然颁布实施,就应严格遵守,正像《简化字总表》应该严格遵守而不必恢复繁体字一样。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5 09:11:35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把“林阴道”中的“阴”改回去好

277300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中学  侯夫强  13963204661

近日,关于“林阴道”与“林荫道”孰对孰错的争论不休,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笔者以为还是把“林阴道”一词改为“林荫道”为好。

其实,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科书104页“识字”中,出现“林阴道”一词并无可厚非。“林荫道”改为“林阴道”,笔者早在15年前就有耳闻,并且在2004年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中得到了印证,该词典没有“林荫道”的词条,它解释“林阴道”的意思为:“两旁有树木荫蔽的道路。也说林阴路。‘阴’不要误写作‘荫’。”

那为何要把“荫”改为“阴”呢?这是值得国人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荫”是个异读词,有第一声和第四声两个读音,经常发生矛盾。为了进行语言的规范和统一,1985年12月国家语委推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样一来,“荫”就统读为yìn, 不读yīn,比如“荫庇”、“荫蔽”、“封妻荫子”。 为了不让人产生混淆,国家语委将“树荫”、“林荫道”中读第一声的“荫”最后都改成“阴”,即“树阴”“林阴道”。1997年国家语委推出《语言文字规范手册》,随后1998年1月和2004年1月语文出版社根据这个文件分别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将“林荫道”“树荫”全部改为“林阴道”和“树阴”。 可见,在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出现“林阴道”一词并没有错误,它根据国家语委出台的语言标准规范来编写的,符合国家标准。

既然那么多年来,已把“林荫道”改为了“林阴道”,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国人都不知道而仍然使用“林荫道”一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在百度文库和百度知道里对这两个词进行了搜索了,关于“林荫道”的检索结果共133277条,而关于“林阴道”的检索结果为0条;关于“林荫道”共搜到相关问题 123844 项,而关于“林阴道” 共搜到相关问题16302项。由此可见,“林荫道”的使用频率之高。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认同“林荫道”一词,我觉得它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成了约定俗成的词语,就连电脑输入法中的词组输入也是“林荫道”,而无“林阴道”。 这说明“林荫道”的使用社会频率高于“林阴道”。

笔者又翻阅了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年修订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第862页,发现两个词条均有,不过将“林荫道”作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为非推荐词条,它这样解释“林荫道”:“两旁有茂密树木的道路(一般比较宽)。也作林阴道。”解释“林阴道”为“同‘林荫道’。”另据苏州大学语委委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曹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林荫道’意思是树木遮盖太阳而形成的路,‘林阴道’意思是背着太阳的路。两个词都可以用,只是意义有些差别,一个强调树木遮阳,一个强调背着阳光,现在已经被混淆成通用了。两个词很难说对错,但严格来讲,应该用‘林荫道’。”

据《说文解字》解释,“荫”字“艸阴地,从艸,从阴。”“艸”即“草”,也就是“草木覆盖荫庇土地”的意思。这时,应读去声。不过到了后来,“荫”已经流变为“树木的阴影”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玉裁解释说:“暗,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也就是说,“阴”可以解释为“阳光照不到的幽暗之处”。 古代汉语里,“阴”、“荫”二字经常互通和混用。就文化传承而言,“林荫道”由来已久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从构词理句来看,“荫”字容易使人联想到树木,“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的意思,表意功能十分形象,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使用“阴道”一词确实也不雅,笔者以为推广使用“林阴道”有点不妥。

“林荫道”一词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成为人们长久的语言习惯,笔者以为还是把“林阴道”一词改为“林荫道”为好。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个建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3:41 , Processed in 0.0995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