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也是政治晴雨表:语文教材里的两岸60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5 16:2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也是政治晴雨表:语文教材里的两岸60年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在高考考题仍在“折磨着”考生的中心思想分析法,竟然源自于1953年苏联教育专家的一堂课。曾几何时的台湾语文课上,也充斥着领导人少年时的励志故事。
    你在历史中,历史就要追随你。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历史中,改革开放等每一个时期都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语文教材。
    对于台湾,亦然。
    国民党的戒严时期、民进党的成立,教材也随着历史在改变着它的模样。
    一方小小的课本折射着时代的变革,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是命运。
   台湾第一个阶段
    日殖民期间
    全国无统一课本
    语文课诵读三字经
    1945年以前,台湾处于日本殖民时期,难以普及普通的国民教育教材。这个时期的台湾国文课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国文课本,而是由各个学校自己进行选择,低年级主要进行认字,然后逐渐学习诵读三字经、儒家经典和一些其他的古诗词读本。
    小学学习的大多是古文课本和一些白话文,另外,当年台湾的小学国语教育还包括历史课程,高年级会学习一些中国古代历史。
    1949年-1958年
   “国语”改“语文”
    领袖事迹进课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替代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旧教材,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1949年至1951年以解放区教材为基础,改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语文教材。
    这套教材将以往的“国语”、“国文”统称为“语文”,首次提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内容,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明确纳入语文学科。
    由于当时处于新旧两时代交接时期,这个时期的语文课本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时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为繁体字。内容则以革命史、党史为主。
    这时期关于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之景象的,如《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等。
   ★实例
   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小学教材的第一篇课文
   学习苏联
   红领巾教学法风靡
   这一时期,在“以苏为师”的国家战略影响下,思想教育领域与工业领域一样,几乎一边倒地向社会主义老大哥学习。
   课本中大量选用了苏联作家作品,那些作品大多数是反映苏联现代生活的,其中不乏佳作,也有很多政治性浓厚、文学色彩相对比较弱的作品。
   1953年5月,北京女六中迎来了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通过她对一堂观摩教学课《红领巾》的评议,引发了中国教师和研究者的讨论。这次大讨论几乎影响了后半个世纪中国的语文教学。
   普希金娜认为,苏联的语文课分三个步骤: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按照这个模式,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几乎就是语文课的全部。比如,《北京天安门》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热爱伟大祖国及党,这种教学方法后来被称为“红领巾教学法”。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6:26:56 | 只看该作者
延伸   台湾第二个阶段1945年-1983年
   “戒严”时期(国民党一党统治)
   全台通用一本书
   课文围绕蒋介石
   国民党开始在台湾执政前期,台湾的教科书全省通用一本,台湾国语课本中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暗示性, 全书基本上1/4都为国民党领导人的讲话和故事。
   小学课本中充斥着《忠勇的蒋总统》、《自强不息的蒋总统》等各种歌颂蒋介石的课文。小学生学习完这些课文后,觉得蒋介石是“神”一样的人物。
   其他选文则为一些古文以及朱自清、胡适等人的文章。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的文章也开始陆续出现在台湾的国语课本中。
   课本的整体内容以对国民党的功绩颂扬为主,另外还包括革命推翻满清及抗战中的伟人事迹,武王伐纣、卧薪尝胆等暗示性的文章。
   ★实例
   蒋总统从小就不怕劳苦。母亲织布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读书。
   有一天,他到河边去玩,看见河里有许多小鱼,向水的上流游。因为水太急,几次都被冲下来,但是小鱼还是用力向上游。蒋总统看了,心里想:“小鱼都有这样大的勇气,我们做人,能不如小鱼吗?”
   蒋总统小的时候,不怕劳苦,又很有勇气,所以长大了,能为国家做许多事。
   ——摘自台小学语文课文《蒋总统小的时候》
  课文充满政治色彩 “兴无灭资”为主要目的
   在大跃进期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第一课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不只是语文课本,60年代中期编写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一课的课文开头更是直接体现了这个时期课本的政治色彩:“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属于一定政治路线的。”
   人教社1951年启动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也突然中断,在没有教学大纲的情况下,人教社编写的语文课本受各条战线“大跃进”的影响。
   当时,语文被认为是“反映社会现实,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有力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用总路线精神教育学生”、“兴无灭资”。
   因此,这一时期的教材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文课彻底沦落成了思想教育的工具。
   人教社之前出版的很多语文课本,受到了批判。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作品,除鲁迅之外基本上都被排除。今天很多人熟知的《卖炭翁》、《石壕吏》、《捕蛇者说》等看似政治绝对正确的课文,也被批判。
  “文化大革命”时期
   语文课本成革命教材
   课文充斥语录加批判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教社被撤销,编辑人员下放,全国没有统一的大纲和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本内容越来越“革命性”。
   各地语文课本普遍的选文标准是“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课本里基本是“语录加批判”式的文字。
   在几乎每一篇语文课文的开篇,都写着最高指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
   当时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不断批判资产阶级,为在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而努力奋斗”。
  1966年-1976年
   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岗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课文《春天》节选
   ★实例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节选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6:27:33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本迎来春天  《海燕》等成为经典记忆
   随着“文革”结束,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的中小学教材编撰工作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一开始教材中仍具有“政治第一,教学第二”的色彩,课文多数还是跟红色年代相关,如《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飞夺泸定桥》,每个学习单元都有这样的文章。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反映现代意识和具有时代感的课文也逐步增加。像《小燕子》、《桃花苹果花海棠花》、《泉水小溪江河湖海》这样的课文,从大自然的景象开始,引导学生们进入知识的殿堂。
    1982年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古文占三分之一,这在横扫牛鬼蛇神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到1988年,课文更加大胆,选入了过去被认为“人性论”的袁枚《祭妹文》,抨击秦始皇的《阿房宫赋》,被视为休闲生活的《归去来辞》。
    还有一些描写西方近代科学家、思想家或艺术家的作品,比如《画鸡蛋》、《爱因斯坦小时候》、《试航》、《月光曲》、《伟大的友谊》等。
    优美散文、励志文字、革命故事成为这一时期课文选择的主流,《背影》、《荷塘月色》、《生命的意义》、《海燕》等课文成为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典记忆。
    1978年-1991年
    打破统一模式
    注重人文关怀
    在此之前,大陆版教材推行“国定制”。从1950年人教社成立到1990年,即所谓“一纲一本”的时代。人教社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编写、出版基础教育各学科教材的出版单位。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标志着“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的开始。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选用多样化教材,则启自1990年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2003年的课改,更放开了教材的编纂。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同时新世纪之初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语文课本开始注重人性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在新教材中,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等思想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同时选材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命运,注重呈现人的品格和美好的心灵。
    新教材还选编了不少成长励志类的外国作品。而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甚至《狼牙山五壮士》等老的篇目则相继退出一些地方的语文课本,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
   1992年
    台湾第三个阶段
    民进党成立后
    1983年—1993年
    政治人物事迹减少
    儒家经典大量增加
    1983年民进党成立后,台湾进行了教育课程修改,其中国文课本中蒋介石、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文章开始减少,书中出现大量的儒家文学经典、台湾本土的文学以及很多倡导“营救”大陆人民同胞的文章。
    在小学二三年级时,会开始学习《阿里山风光》、《美丽的日月潭》等描写优美自然风光的文章,高年级会开始学习一些关于大陆的文章。
    台湾第四个阶段
    经济大发展
    着重学生个性教育
    课堂增加交流环节
    由于国际教育一直在发展,1993年台湾当局决定对教科书内容的形式进行变革。
    原来的国语书中主要是字和文章的教学,在1993年后,开始学习美国的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教育,将国语课本划分为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开放性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发散自己的思维,课堂增加交流环节。
    比如,第一个单元是家庭,会有几篇关于父亲、母亲一类的文章,在课文后会加入学生的探讨,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自己长大后应该如何孝顺父母等。
    从这时开始,台湾的教育摆脱了党派和政治的影子,开始注重“个人”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去发展自己的价值观。
   台湾第五个阶段
    加入少数民族知识
    古文诗词很难见
    从1998年开始,台湾教育机构就提出了“九年一贯”的教学理论,强调国小到国中9年教育的连贯性。为配合经济的发展,提高教育水平,2001年开始在全省推行“九年一贯”。
    推行政策的同时,台湾“教育部”开放中小学教材编辑出版权限,强调个性教育。南部国语课本偏重风俗文化教育,将台湾9个少数民族的知识加入教材中。北部地区国语课本偏重性格道德的教育。
    书中很多课文介绍了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等台湾本土原住民的一些生活,国语课文中会介绍这些原住民狩猎、祭祀庆典等一些五彩缤纷的台湾本土特色。这在之前的课本中是没有的,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基本上没有孙中山、蒋介石等领导人的文章,书中也极少会有大陆作家的作品,但有些出版社的教科书会选用鲁迅先生的文章。
    而伴着各种教辅的盛行,一些儒家文章和其他古文诗词在国语课本中已经很难见,基本都是课外要求选读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1:09 , Processed in 0.22636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