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以不同而具有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5 23:4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以不同而具有价值
张魅力  与国画家于愚公的对话

    问:您曾经从事过油画、版画创作,最初在艺术圈露面是搞现代艺术,后来怎么又返回到传统艺术中做了中国画?这等于是两个极端。
    愚公:中国画让艺术和人的连接更紧密。它是比较综合的艺术,能体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超自然力的理解、对中国笔墨的理解和创作时心态的把握。从事中国画要有很好的创造力,又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包括哲学和文学上的,中国画是要求很综合的一门艺术。
    问:您的这种转变是否痛苦和艰难?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的转变?
    愚公:现代艺术在当时没有正确的评论,我在苏州又不处在文化中心,跑到中心又感觉特别累。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智力游戏。艺术是有限制的发挥自我,艺术总是要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路去走,而现代艺术是要想办法打破陈规。
   1988年黄山会议以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叫《无人愿做的悲剧》,当时《美术》杂志,《江苏画刊》都在约稿,等于是我退出现代艺术的宣言。 退出以后我就决定从事自己喜欢的,不计较什么现代的、古典的,只要能够打动我的,又相信能感动别人。于是选择了中国画,中国人适合于这种文化的学习和延续。
    问:等于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愚公:现在是。综合地研究传统艺术,当然我就是一个传统画家,可能将来是既不古,又不新,西方好的东西又在我画面中显现出来,有点像巴黎画派的自我绘画。
    问:研究中是否开始创造?
    愚公:没有。
    问:你进入中国画的初衷在当时还只是为了现代艺术?
    愚公:现在等于是改变初衷了。研究的越深,越觉得它可以独立成体系。我就定位做一个中国式的画家了。
    问:您为什么选择以山水为主呢?
    愚公:我大学后来读的是中国画专业,山水、花鸟都学过。山水是中国画中难度最高的,在中国排列是山水、人物、花鸟,况且山水里面还会有人物。
    问:现在能把传统学透的人很少。
    愚公:有许多人认为传统浩如烟海,不敢碰传统。不碰哪来的底蕴?我是下了决心,碰了它,还要钻进去。中国画家应该找到一种文化人的状态。他的范围是很广的,历史上是要求先做一个文化人,然后再做一个艺术家。西方人是从工匠产生的艺术家。
    问:您一直在强调文化以不同而具有价值。
    愚公:象棋和围棋的原则如果变成一样,方法也相同,一定没人下了。非洲的艺术如果像美国的艺术,或者像中国的艺术,我们还看它干吗?它不同,很不同,我们才会很感兴趣,我们的中国艺术就像京剧一样,更能吸引别人,更纯粹。
    问:我们不能只靠取悦而存在。
    愚公:中国古代的梁楷,人物画很精彩,要把那个挖掘出来,中国绘画早期更具人文价值。艺术的样式越来越多,我们应讲究深度。东、西方艺术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
    问:具有很多的一致性。
    愚公:西方艺术是讲究观念上的突破,要么在感觉事物的方式上突破,要么是视觉语言上的突破。没有突破,你的艺术成就会低。
    中国画工具很特殊,他要求你有力量,给你的工具是软的,你能把他的线条画像,你就有厚度了。
    艺术以模仿为最容易。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从唐朝到现代,都模仿不像呢,按艺术的标准你还没有达到很高水准。作为艺术家是要求你有创造,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终究有一个面目呈现在你面前,包括四王、董其昌、八大……比较之后,才知道中国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现在中国画讲究一脉相传,师徒相传,您可能在学古人的精神上下了许多功夫。
    愚公:这就涉及到艺术教育的问题了。我教学生,绝不教我自己的东西,我的东西可以看都不看。西方经典的、东方经典的我都会讲给学生听,这样可以回避作品出来永远“像”的因素。一流大师的代表作及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教给学生,绝不是二、三流的。中国的传统我们绝不能跳出太多,有些西方的元素中国画是不能不学的,特别是笔墨,笔墨就是语言,语言可以表现精神。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问:现在有很多不同的语言?
    愚公:讲中国画,他就有他必备的条件。中国有很多美术史的清理工作是没人做的,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排除西画在中国画当中的影响。
    问:其实您走那条路是很有优势的。您可能在当代也能探索一条路,会有所影响,但会被历史淹没。
    愚公:学习艺术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一、要有清醒的头脑,要知道道理,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二、要知道历史,可以清晰的预测将来。三、要懂方法,这些是学习最基本的条件。你懂历史、你懂理论、懂方法,你不需要老师你就可以学东西了。还要培养素质,素质包含能力,能力包括想象力,思辨力。
    问:您很清晰您自己所走的这条路,不会在路途中产生彷徨,是否坚信您这条路是成功的?
    愚公:成败是另一回事,最起码我走的很自在,永远不会受到干扰,我学习都是很主动的。我是把它作为终生的事情来看的。
    西方的艺术是一种爆发,中国的艺术是一种学养,中国的画家能够长寿,养状态,养笔墨,养心情,养学问。我可能是从“追”艺术而变成“养”艺术。那是从1991年开始的转变,经常回避和太多人的交往,越来越考虑内心的东西,也许跟年龄有关。
    问:更多的应该和做了中国的学问有关。
    愚公:状态会很好。
    问:您从来不画重复的。
    愚公:重复没有了创造,只是在复制。这就好比一个音乐家创作一个有价值的谱子,如他抄几遍去卖同样的价格是不允许的。同时,不好的艺术品我是不见市的。
    问:一旦您的作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时候呢?
    愚公:我要那么多钱干嘛!
    艺术是我的最爱。我很清醒,很自信。我曾问过我自己,没有钱,没人承认我,我还能干什么?得到的答案只有是画画,做艺术,没人承认我都愿意搞,何况现在呢?人总是要有高出自己现状的想法,去实现他,这个过程是美好的。
    问:您曾经有一个愿望是为博物馆画画。
    愚公:有了这种想法,导致我做每一件作品,都是塌实、认真的。
    许多事让后人来评价吧。
    问:很多人学习艺术很难脱离表面的。
    愚公:他们显示一点能力,其实都是在搞工艺,或者是工艺上的创新,用新材料,没有真正思考艺术。
    问:画画是您一件愉悦的事,获得更多的认可也应是您的追求。
    愚公:那也要看谁说你好,是毕加索来说还是北京郊区的农民来说,这还是有差异的。
    问:都说好呢?像齐白石。
    愚公:那就有一个问题,可能是值钱就好了,有名就好了。
    问:艺术是不能为地位和金钱所弯腰的?
    愚公:对,那就没有资格做好艺术家。我基本上保持一个自由的心态。我把艺术看成是世俗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我绝不会去玷污它。
    (作者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美术》丛书副主编。)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48:39 | 只看该作者
采访地点:北京愚公画室
采访对象:于愚公

采访人:张魅力  
问:您十几年一直在家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谈谈您对传统的认识?
首先,要知道传统是什么。我们可以举例子,比如说宋元明清山水,元朝当时有多少画家,肯定不如现在这么多,可能也就有5、6千人,真正能留下来的,上档次的近十家,元四家加上赵孟頫等。其实是经过历史筛选下来的,肯定是代表那个时代的,是那段绘画历史中最精华的部分。明朝继承了元朝绘画,也是继承了好的东西,形成了明朝的几大家。那么我们所谓的传统,就是经过历史筛选后留下来的精华部分。
问:那我们把传统作为什么呢。
作为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底蕴是什么,就比如我们写古体诗,你不读六朝的诗、唐诗,一定要写格律诗,那么这个诗只能被看成是顺口溜。为什么呢?底蕴不够。你要研究历史上最好的东西把他作为底蕴,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才是有真正价值的创造。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历史上留下来的精华部分,而不是过时的,陈旧的程式。它是一种符合人精神的一种东西,是可以被我们当代艺术家所吸收,打入到我们潜意识当中的,作为文化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问:我们当代人应该怎样继承这种传统呢?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惯性思维,既然谈到这个惯性思维,就有一个脉络,就是集体的无意识。那么我们要了解中国画是怎么命名为中国画的,它首先是中国人画的画,有中国人欣赏的习惯,中国人表达的方式以及中国人语言的结构。西方艺术它的语言表述方式跟中国的不一样,有了传统文化的脉络下来才有一种正宗性。我们讲什么叫正宗的时候,艺术又是什么东西呢?艺术就是一种样式,是你这个民族表达情感的样式。那么中国绘画,它首先给你的是中国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这个工具、材料是从古代运用到今天,是你熟悉的,习惯的。作为画家你首先要了解这种材料、工具和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这是民族的语言。我觉得作为中国画家,如果说画山水,那么宋元明清你都要碰一下,碰一下你就了解,你就会有感觉,就会知道站在什么点上进行拓展自己的绘画,这就是我们研究传统的必要。具体包括传统中国文人的创作状态和笔墨纸砚的特性,你不一定照搬,但是你必须了解,了解了你才会清楚自己的方向。

问:作为当代的人又应该怎么样学习传统呢。
     第一点是了解历史。史是什么呢?就是以前发展到现在的过程,了解历史一个人头脑会清楚,知道事情从哪里做起。第二点就是要明理,理能使自己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还有一个就是要有法则,法就是具体的方法,你拿起毛笔画画,古代到今天的方法你都研究一下,我想将来可能发展空间就会大一些。

                        (二)
问: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您认为中国文化有必要中西合并吗?谈谈您的认识?
我始终强调文化以不同而具有价值,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拿西方的歌剧和中国的京剧来说,如果京剧唱得跟歌剧一样,或者歌剧唱得跟京剧一样,我们就选其一了。我们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世界上有很多语言,有英语、德语、法语、中文、日文,每一个民族有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那么艺术其实也是一门语言,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有中国绘画和中国艺术,它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西方有西方的表达方式,你可以研究西方的艺术,我也可以研究中国艺术,都要纯粹。两者不一定要进行中西合壁,作为一种多样性可以探索,产生一个新的画种,但作为一个纯粹的中国艺术来说,我认为它是不需要合壁的。
问:您认为可以探索中西方艺术的多样性,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合并它。
对。国际象棋和围棋的下法,就应该不同。中国人讲汉语,那么你不应该加太多的英语单词进去,讲英语不要加汉语,就是歌剧要唱成歌剧的样子,京剧要更纯粹,是京剧的样子。非洲艺术为什么吸引我们,因为它不同于美国艺术,也不同于中国艺术。如果非洲艺术跟美国艺术一样的话,那么非洲艺术就可以抹去。每个民族的表达方式不同,因为不同它更精彩,所以是不需要合壁的。
问:您认为艺术也是有体系的,那么谈谈艺术的体系问题,中西两大体系的关系。
我把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三大体系。一是西方体系,是以理性思维为代表的,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说西方人讲究征服自然,研究自然科学,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就说绿化,他可以把树变成圆的、方的,人为的去改变它的形状。另一种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讲究人与人的关系,比如孔子《论语》第一段里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就是讲的人的一种关系。在中国你从事艺术也好,或者从事其他,考虑最多的是人本的一种东西。第三类是印度的,它讲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如甘地他可以不打仗,在那里坐着祈祷,解放了印度,那是对于神的一种虔诚。不谈这三大体系利弊,就中国文化来说,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更关心的是人。假如把人比作一棵树的话,中国人关心树干,西方人是关心树梢。一个西方艺术家说他25岁是个大诗人、大艺术家,我相信。你说一个做中国文化的25岁的大诗人、大艺术家,我就不信。中国人讲究的是修炼,如果25岁就能修炼好,一般人都不会相信。中国画家到50岁应该是成熟了,到60岁可能接近于高峰了,到70、80岁就更纯粹了。齐白石、黄宾虹如果说50岁就不在了,那么他的艺术也就不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讲究人本身的各种方面的修炼,讲人的综合素质,不光要求你技术好还要求你有人品和人对生命理解的深度等等,年纪可以告诉你很多内涵的东西,所以一个艺术家要长期的修炼。西方讲究的是表现、激情。中国绘画、书法艺术讲究的是修身、修行。你每天在练书画,既要练功夫也要练内心的东西。
问:我们中国人是有智慧的。
“智慧”这两个字,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智是头脑,慧是心灵。西方人偏重于头脑——智,中国人偏重于内心——慧,求慧就是要修炼内心。回到《论语》说的第一段“学而时习之…”,学什么?不是读书,孔子讲的学是学道德。道是正确方向,德是人内在的东西,是慧。每天内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了,不是求外在的,是内心要追求的一种东西。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什么,同道为朋,你是追求自我修炼,我也是,当我们坐到一起在聊“道德”这个话题,不是吃吃喝喝,而是你讲你的体会,我讲我的体会,是很愉快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因为你是追求内在的人,当你修炼自己没有人理解时你不会痛苦,那你就是个君子。你可以理解,我们做艺术的应该是那个目标。所以要修炼,修炼到人健全,那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很高的目标,也许是最高的目标。
问:那么西方艺术呢?
我们可讲凡高,最典型的,凡高他不世俗,他用热情、激情产生艺术,在中国这个体系里,是做为旁支。
问:您说中国历史上有没有?
有,徐渭,他是内在很丰富的一个人,生活经历也是很丰富的,但这是特例。这种特例在中国是很少的,不作为主流,在西方是主流。可以谈德国表现主义,可以讲早期毕加索、劳特累克,有很多艺术家跟年纪都没有多大关系。西方人欣赏的一种绝对,一种残缺美,中国人就是喜欢完美,不喜欢残缺,喜欢沉静状态而不喜欢激情,这就是两个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西方艺术属于探险式的,你没看见我看见了,你没到的地方我到了。中国人不是,只是求艺术的高度和深度,大家都做了,我做得更纯粹更深。中国人把艺术作为一种修炼方式,好的艺术家他的人品、他的综合状态也好,他的底蕴很深。
问:很多中国画家长寿,是不是和修炼有关系?
因为他进入了一种合理的生命状态,当画家的理性和感觉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会进入沉静的状态。内心保持平衡,对生命是有益的。中国绘画你在不懂的时候,面貌看似近似风格变化不大,因为你只涉及了它的外表,没有从内在去辨别它很多层面的东西。我们现在往往以西方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艺术,这不符合中国艺术的规律。还有一个问题,就中国这个民族来说,你从事西方的艺术就不纯粹。像杰克逊这种歌手,在中国就不会产生,因为民族习惯不同。我们喜欢温、良、恭、俭、让,要学也是模仿,不是天性里的,总隔一层不纯粹。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49:06 | 只看该作者
问:出不来味道。
没有那种血液里冲出来的东西。

问:本身血液里所具备的一些东西缺少。
对,这个民族造就了这个人。语言有的时候就是思想。我说的是汉语,就给你讲道德啊,讲智慧啊,讲做人啊,思考的层面就多,你突然要跳到很直接的表达方式里面,不可能。

问:语言就是思想。
是,绘画形式既是语言,又是思想,思想就是通过绘画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的。

问:那您谈谈刚才您说的这个没有风格就是风格,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中国绘画是把艺术作为一种修炼过程,就是说他一辈子在修炼,一辈子在不断地吸收更好的东西。中国有一种圣贤情节,用心真正体会了某种高度的东西,而忘却了他的外在形式。有的人说你这个太像传统,其实这是一种是褒奖并不是一种贬义,关键你有没有从里面体会到古人的精神。说是传统又看不出是某家,恰恰这就是风格。风格是自然形成的,比如说齐白石、黄宾虹有风格,需要你养,养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个人所特有的,那么这就是风格,硬追是不可取的。
问:养到一种什么程度?
养到自然产生。就是通过体会,自然选择,有抛弃和吸收,自然会产生风格,没有刻求的风格,刻求的风格是不真实的。对搞过现代艺术的人来说,不是不知道风格,关键要内在的风格,要把中国文化的内涵体会得更丰富时自然形成的,那就是你的风格。首先有内在的一种深度,不是西方的东西不能吸收,也能吸收。西方对绘画语言纯粹性的研究,或者视觉语言的科学性、视觉心理学做得很多,我们可以拿来研究一下。中国绘画能不能也吸收研究方法一类的东西,不要照搬。上个世纪五四运动以后西风东渐,西方的风刮过来了,和现在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在20世纪留下来一流的中国艺术作品中,油画少国画多,很多人是研究了西方艺术后回到了东方,作品才获得了价值。

问:重新回归以后才成功。
对。这个时代也是这样。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民族习惯,语言表达得不如人家纯粹。还有一个体系是人家的体系,你学了以后要人家去认可,这两方面决定了中国人从事西方现代艺术不容易成功,因为评价系统是西方的。
                                                      
问:所以说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那么刚才您说过您对现代艺术、中国画、油画,您都深入研究过,您这个研究的过程是怎样的?
我从入大学开始。

问:为什么从那个时候开始您就要研究呢?
我开始是画油画,当时开始学的是苏联的体系(老师教的),后来我就觉得这个体系不对。

问:为什么不对呢,那个时候人家都在学这个体系。
我当时得益于浙江美院出了一本《美术译丛》,还有78年出的一本外国素描,里面有安哥尔、拉菲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画家的作品,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师,苏联的体系只是一小部分,虽然我们当时都在教这个东西。

问:您进行了比较。
知道历史你就知道,苏联艺术是从俄罗斯艺术延续下来的,俄罗斯这个民族音乐文学是世界一流的,美术在世界上是三流。当时的列宾、苏里可夫在世界上就是三流的。

问:我们却在学这个三流的。
不止是三流,还要往后退。十月革命以后,产生了苏联的美术学院,其中的一个教授契斯恰可夫,可能算是四流吧。中国派留学生从那里学来的东西就是五流。如果研究西方的话,也需纵观历史,我没有学这个体系,就很容易进入另一种体系,读大学以前我就开始学拉菲尔、委拉斯贵支、席勒、伦伯朗的素描。读大学时我还找到一本书,那是78年台湾出的《当代绘画简史》,南师大图书馆有这本书,我花了三个月,几乎抄了三分之一,把西方的艺术了解到70年代初。了解了历史就不会盲目地走,有了自信。

问:那您觉得要怎么走。
那时我要从事现代艺术,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艺术。当时没有学中国画,不过我们是师范专业,有两年基础课,既要学国画又要学油画。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感觉,觉得现代艺术中心在纽约,他们在干什么,艺术家在想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就没有了自信。现代艺术都有一个思考问题的平均线,中国当时还比较封闭,连接近的机会都没有,你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做出点什么。当时我就一个想法,想做中国的现代艺术,那你就要学中国的艺术,选专业的时候就选择了中国画,就是一边研究中国画,一边研究西方现代的东西。

问:那么这两个在您思维当中,会不会有这冲突。
没有冲突,本来是为做现代艺术去研究些东方艺术的。

问:从里面汲取一些东西、因素。
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做现代油画、版画,还包括现代的书法、行为艺术。 88年底第一次做行为艺术时,我还不知道有这个词叫行为艺术,我把它叫体验艺术,在黄山会议时引起了关注。

问:什么会议?
现代艺术研讨会,88年年底的时候在黄山。

问;88还是85呢?
88年,85思潮当时也参加了,85年珠海幻灯展。

问:最终89现代艺术展您没有参加吗?
在黄山会议上,我说我要退出现代艺术。栗宪庭写信给我说,你的作品不参加评选就可以直接参展了,我说退出就退出了,还写了一篇文章《无人怨说的悲剧》,作为退出现代艺术的宣言。


为什么要退出现代艺术圈呢?
因为我觉得不纯粹,我想从事东方的现代艺术,所以我又回到了中国画,隐居了十几年。认认真真研究了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艺术与人的关系,都进行了很认真的思考,当我研究了以后,觉得没有必要再回过去了。
问:您从中认识到了什么?
东方任何一门艺术,跟人都有直接的关系,对人是有益的,如果没有益不会从事。如果把中国画作为玩玩笔墨,玩玩市场,附庸风雅,我觉得我就不会干。中国艺术的本质是和西方艺术一样的,跟人的关系很密切,而且对人类有益,所以我才坚持到今天。中国艺术有它的纯粹性,有它有益的但不会过时的东西,我喜欢忘却了时间的概念的艺术作品,是好的,能打动人的,有价值的。
问:把时间拿开了。
唐朝的诗现在读起来还是好,还是能打动人,能符合一个人内心的东西。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49:37 | 只看该作者
(三)
问:那么您现在怎么理解中国画。
修炼放在第一位,表现表达放在第二位,要将超凡的精神融为自然的状态,修成为自己的状态,作品不留痕迹。
问:而是自然流露。
自然流露。
问:没有太多的痕迹。
行动更便于进入,一件事情你去从事它以后,你的思考会更深入一步。没写过诗的人欣赏诗,和写过诗的人欣赏诗,那是不一样的。所以先要做,再去体会再去思考。我教一个学生的时候,先让他拿张纸试一试,画几天,然后再教。我们这个时代聪明的人不少,具有精神的人不多。聪明的人脑子好,有精神的人是有慧根的,他会坚持好的东西,这种人不多,画坛上也同样如此。聪明人多,有精神的人不多,凡高是不是有精神啊,凡高肯定有精神,并不是说他最聪明。
问:他肯定是有精神,要不然他不会画出那些作品。您刚才谈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缺少精神的,能深入再谈谈这个问题吗?
我们现在条件都比古人好,古人没有灯,在南方外面多冷屋里就多冷,还要做功课,状态为什么会那么好呢?
问:为什么呢?
诱惑少了。
问:干扰少?
对。以前最好的书画作品都在宫廷里,王羲之的传本墨迹,宋、元所有好的画都在宫廷里面,一般的文人是看不到的,但是他们做的事情比我们现在人更纯粹一点,世界不那么纷乱,生活节奏没那么快,诱惑没那么多。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没有几个人认真地去做了呢?
问:应该不多。
为什么不多呢,因为他不中用?是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欲望小于对物质追求的欲望。讲的是别墅、汽车,如果少讲一点这种利益,多讲一点精神或者多想为文化做一点事的话,那么精神就多一点了。不是天生,是修炼出来的,有人就愿意做这件事。所以精神是追求到的,有追求的人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问:您好像是反对绘画的文学性的吧?实际上现在很多画家都受文学性的影响。
音乐不需要有文学性,音乐是用七个音符表达人的精神,语言纯粹化。文学是描述的,比如小说。绘画呢,造型是语言,是画人,画一朵花,画一个山,都无所谓,关键是你怎么画。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画家通过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是通过绘画语言而不是通过文学性描述,要符合艺术的规律。书法和文学的关系也是一样,王羲之、颜真卿写 “天”字,随便找个人也会写 “天”字,关键不在“天”这个字,关键是在什么状态下写的,体现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写唐诗也好,写你自己创作的诗也好,决定好坏的不是文学内容。

问:我们回到您前面谈的,您潜心在家做学问,这十几年的过程您是怎么度过的呢,我想知道这个积累过程。对一般人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不艰难。因为是自己追求的就不觉得艰难。在这十几年中,去解决艺术史上很多迷惑的问题,如书法的笔法等等。
问:那时侯您会不会觉得自己在走一条弯路,您靠什么界定这个路可以走呢?
我是经过长期思考的。第一学了历史,历史很清楚的告诉我,在做哪一段事情;第二我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第三要大量的研究语言。学习就是学知识,学史、理、法。学文学——文理、文史、文法。学画——画理、画史、画法,这三点都是一样的,知识使人做事有立足点。接下来就是培养自己的能力,什么能力呢,想象力和思辨力。想象力是把不同东西进行内在沟通的能力,如摄影和文学,看上去不同,把它们内在的品质、格调、境界去沟通、比较,需要有想象力;还有一个思辨力,看上去一样的东西,要能找出它本质的差别。人的能力需要培养,有这样的能力人的感觉就会很敏锐。有了知识和能力,人还需要性格和勇气,是骡子是马拿出来遛遛,有没有勇气跟世俗抗争一把。撂开一点利益,有持久的耐力去追求。所以人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还要有性格和勇气,有这几点学任何东西都会很有自信。十年不出门不可怕,不要说十年,再加十年也不可怕,因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有很多事情你必须花时间才能完成。
问:那么这十几年您都做了些什么呢?具体而言,您刚才说的都非常笼统的三大点
读书,写字,画画。读书,读了一些理论书,古典的书大约就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还研究别人关于东方艺术的一些东西,以前还读过其他方面的书,西方的叔本华、尼采、萨特等等之类,读了不少,做了一些思考笔记。更多地是在研究中国的艺术,通过研究历史、理论、方法,具体实践,慢慢的提高。有很多东西,特别是中国有很多东西,不是你想通了就能得到的,它需要修炼,就像武术一样,理论搞懂了不天天练,外练筋骨皮,内练一股气是练不成的。十年磨一剑,十几年的研究到现在似乎清楚了一点,再做十几年的研究,我想可能会更清楚一点。
问:那时候您是通过这些理论的研究,然后画的时候落实到您的笔下,您画的时候受什么指导?那时候在画些什么?
首先认真研究书法,因为书法在中国艺术当中是纯粹性的造型艺术,最抽象。我用大量的时间研究书法、书法理论、碑学和帖学。我用大量时间研究正宗的帖学,帖学中最经典是《淳化阁帖》,这本帖用黄宾虹的话来说是书法的大宗。为什么是大宗呢?因为当时最好的文人书法已经留在宫廷里面,很难见到。宋朝淳化年间,皇帝下令刻了这一本帖,分发给大臣学习。最好的东西已经是流入宫廷,民间是看不到的,淳化阁这本帖是书法史中最重要一部分,是古代文人一种直率或自然的流露。我也认真研究了碑学、帖学,都研究了。《淳化阁帖》我用了十年,天天练,不下两百遍,只有经过大量练习才能使毛笔跟你的心连在一起,任笔为形,心手双畅,天天不断练习形成一种惯性。
问:您是说您临《淳化阁帖》两百多遍吗?
两百多遍吧,是内练和外练一起练的,十多年时间对我来说还是太少了,还要用更多的时间修炼。
问:那么画这方面呢,您当时在画什么?
当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中西合璧。
问:那个时候还是中西合璧啊。
没有学到很多中国的东西的时候,西画的东西自然就进来了,很容易中西合璧,很容易有风格,越学得深,西画就抛弃得多一点,为道日损。
问:你现在还是从中西合璧来入手的,然后再慢慢舍弃。
因为我以前学过西的东西,我没要合璧它们就自己合壁了呀。
问:那么您最喜欢哪些古代的画家?
我有一个想法,是大师我就要学一点,碰一下。
问:碰一下怎么理解?
碰一下就是说研究他,取几个优点。如元四家里,我比较喜欢倪云林和黄公望,这两家我重点研究了,那么那两家子我稍微碰了一下。
问:您喜欢倪云林什么?
一种冷的境界,一种淡雅。黄公望的画是一种自由,内心的自然和大自然的自然相和谐。人物画中有梁楷。明朝的董其昌、文征明、沈周,这三家中我最喜欢的是董其昌。董其昌有一句话,胸中丘壑,丘壑是什么东西?是轮廓,胸中的轮廓,符合现代艺术的观点。艺术是一种创造,符合另一种自然——内心的自然。我觉得这句话和他的绘画风格,使我体悟了很多的东西,理性的美,以后也没有人继承他那种理性的美,我吸收这个优点。我说过古代大师每个人身上吸收一两个优点的话,那就不得了,这需要时间需要研究。我们讲四僧,石涛的胆子大,古代没有的构图,没有的一种画法他有,就学一点。石蹊线条很有内涵,就学线条,就像一桌子菜你不能都吃掉,选择符合自己的营养需要去吃,使你健康成长,学习也是这样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50:03 | 只看该作者
(四)
问:您怎么看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老师们的作品。
中央美院吸收现代艺术,中国美院吸收一些传统艺术,各有特点。
问:有人说您的画没有情趣,您怎么看呢?
没有情绪的情趣也是一种状态,有一种理性的美。
问:没情趣也是一种状态?
对,也是一种情趣。理性本身就是一种情趣,我讲的理性并不是刻板的东西,是进入一种冷的状态,同样可以感受到内心自然的东西。有的人带着情趣去画,喜怒哀乐都可以在画中,我想追求那种把喜怒哀乐抛出在外的一种安静和虚空,一种安定、安静的状态,看上去就没有情趣,恰恰这就是一种情趣。
问:那么您认为中国画的核心是什么?
人,是关心人,是人合理的生命状态,是人的气息。人的七情六欲对人是正常的,是不是合理的呢?不一定合理。也许吃得太多容易发胖,气大伤身,这是七情六欲,人类肯定具备,但是不一定合理。追求合理的状态,中国绘画要求人的修炼,炼成人的内心的平衡,追求平衡的状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内涵和外表统一叫文质彬彬。
问:内外的统一。
首先要讲诚,对自己要诚,真修炼。诚是什么意思,不要自欺,我嘴上说的诚,做的不诚,那么这个就自欺欺人嘛,真修文和质,做君子。
问:谈谈您在绘画上提出的简易之道是什么?
简是大道,大道旁边有很多小道。简,就是去掉小道。易是变,不易就是古今不变的东西,很多方法是不变的。比如说古人讲的用笔千古不易,讲用笔从古至今是不变的,变化是什么,是外在形式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形式变化,把正确的方向和不变的东西教给学生,那就叫简易之道。我自己想追求简易之道,是花了三十多年,我的简易之道是摸索出来的,但告诉学生很简单,而我追求到是很困难的。用简易之道去理解传统,比如说王羲之的书法,总有方法能够学到一些,他当时是什么状态下写出来的,为什么写信的状态可以写到那么高妙,写信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什么样的外在状态,研究了以后才会得到他的方法。
问:如果您不从事绘画艺术的话,您觉得您自己最有可能成为哪类人?
我读书时书读不好,那时正好在特殊期间。我两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就了,一直到高中毕业都在当中,高中毕业了,拿起笔来不会写信,那时候很累,我就觉得文化不够,就决定读书,拿的第一本书是前苏联的艺术概论,读了三个月只读了几章,累呀,坚持不了,所以如果不画画就做生意。
问:生意您做了,也不成功?
那是特殊的阶段,我做过生意,当时苏州什么绘画团体我都进不了,搞现代艺术的人如野兽一样的可怕,钱不够,就开了一个画廊,画廊做得很成功,借了两千四百块钱开的,第一个月就赚两千八,八几年,我快活的不得了,五六个月就是万元户了。我喜欢艺术,想做好的艺术家,就不干了。
问:您喜欢近现代中国画坛哪几个画家。
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沈子丞、关良等。
问:您喜欢哪几个书法家呢?
黄宾虹、林散之、谢无量、弘一、汪星伯、于佑任等这些都是相当优秀的。
问:您觉得当今的画坛有什么忧患的东西?
我觉得,当今画坛对传统的误解和歪曲,使人们对传统了解少了,我们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好的东西保存下来的,继承下来。
(五)
问:您现在这种画风,自己满意吗?
艺术追求是一个过程,不能自满。我跟学生们说,不要谦虚,要虚心,谦虚是外表的,虚心是内在的,虚心是虚怀若谷。我就要做到虚怀若谷,吸收好东西,风格让他自己去形成吧,永远不要自满,把自己的一生作为追求艺术的一生。做出来的事情会自然在那边,我主观上永远在追求,往上走吧,就像上台阶一样,上了一个台阶,再准备上第二个台阶,永远上台阶,把状态调整到最好。
问:往上走,我不要看我已经上了多少台阶了。
对,不要管这些。
问:还有绘画当中的一个材料问题。
笔、纸,各种纸是不一样的,材料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什么样材料做什么样艺术。我们讲雕塑,铜雕和石雕不一样,铜雕是什么概念呢?里面打一个骨架,然后把泥往上贴,翻成青铜,做的是加法;石雕,石头先有一个形状,然后在做减法。这两个过程不一样,所以欣赏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材料决定艺术的样式,包括毛笔(狼毫,长锋、短锋)、宣纸(各种纸)。工具和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研究很多内涵的东西你就得不到。语言就是思想,材料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应该研究。
问:必不可少。
必不可少。因为材料决定艺术的种类,用身体语言就是舞蹈啊,你在台上老讲话不跳,不能成为舞蹈应该算作演说。一双布鞋不可以跳芭蕾,跳民族舞还可以,跳芭蕾演员的脚尖是站不起来的,站不起来就不叫芭蕾。中国绘画,就是宣纸、毛笔作为材料做的事情,所以艺术要有某种制约的发挥。
问:制约您合理的发挥
显示了人的智慧,人的智慧的活动就是艺术一部分。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53:11 | 只看该作者
和苏州记者的对话



   


     记者:我是看了央视节目后,才知道您的。节目中说您是苏州画家,后来我查了一下, 80、90年代媒体的资料库里面就已经有了你的名字了。但是,那时的报道非常简单,就是介绍您和几个画家做的一个画展。我想,原来您这么早就出现了。因为我做文化产业也认识一些画家,但是没听说过您,可能后来您有一段时间离开苏州了,所以也没见到过您。
    于少平:苏州是一个什么概念?苏州在80年代以前,在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很厚的一个地方,书画方面有汪星伯、沈子丞、祝嘉、宋季丁等,都是有很深厚的底蕴文化人。改革开放以后呢,庸俗画家占上风,所以,我跟苏州几乎没有联系了,因为在苏州可交流的人很少。
    记者:就是功利化的东西大于艺术化的东西了?
    于少平: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他们已经太表面化了。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中国“国学”对人的要求,“国学”是为了做人、修人。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认识世界,一个是自己是如何做人的。中国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包括佛教,都是对人的要求,这个是艺术的本。苏州几乎所有的画家是不懂这些的。我在苏州曾跟一些圈内人讲过一个事,我说苏州文化界应该重视两个人,一个人是朱季海,应该知道这个人吧?章太炎的关门弟子,他这个人很有本事。还有一个应该重视的,就是我,但是他们没有重视,所以我也漂走了。其实我不承认我是苏州画家,我说我是北京画家,因为我长期在北京。在苏州我是隐居,没有人知道我回到苏州,我几乎跟圈内没有一点来往。
    记者:我看了你妈妈画的油画,她说是我儿子教的,她说其实也不难嘛。
    于少平:是不难。湖南电视台,还有中央电视台做我节目,那几位编导第一天就可以画出一张油画。
    记者:您对线条的分析理解能力,我觉得很对。   
    于少平:画画初级阶段是看线条,初级阶段你要入门。当然有很多例外的,你比如说张旭、徐渭,你敢跟他比吗?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修炼文化,修炼高的人,就没有“相”可以限制他,但是大部分人没有到那个高度的时候,你应该有个东西限制住他。
    于少平: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现在讲太极拳很慢,太极拳是慢的吗?它要真正实战的时候它不是慢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它有一个标准。中国文化是什么呢?中国最早是没有宗教的。从战国才开始有思想家。儒家可以叫儒教,道家是哲学,后来生发出道教,释迦牟尼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也是一种思想,它并不是一种宗教。那么它告诉你成为什么呢?告诉你成为仙人、圣人、神人,最差也做个贤人吧。如果我们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比较的话,一个大师教你,他把一套拳教给你了,你会打了,貌似很像,但是你是大师吗?不是。为什么呢?精、气、神、韵不对。这就是中国文化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说有个小伙子30岁,是中国的中医大师,你信吗?30岁,他做书法大师你信吗?但是西方文化里面,30岁之前不成功你就没机会了。西方是用智的文化,天才的文化,中国人是用慧的文化,心灵的文化。心需要修,要讲状态,状态是修出来的。所以智慧是两个词,一个是头脑,一个是心,所以两种文化是两大类的东西。我断定中国文化将来在世界上肯定是半壁江山,它和智力没有关系。我们讲一个简单的例子,《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是愿意修炼的。
    记者:据说你要在北京做节目,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于少平:主要谈中国绘画原理,可能还有中西文化的比较。为什么原始时期艺术中西差别不多?为什么从古希腊和中国的战国时候开始有分支?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都不同,为什么西方有雕塑家的名字存在,为什么中国没有雕塑家的名字存在?中国的雕塑达到什么水平?西方雕塑达到什么水平?西方关注自由女神雕像衣服下的肉体,中国人永远关心自己想象当中最好的东西。这是两种文化不同的概念产生了一种分支,一直到现在,西方变成一种反叛文化,它总有一个创新和反叛。中国人永远是延绵不断的继承,那么它对东方文化有什么好处,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好处。这两类文化我们怎么看?贡布里希写的《艺术发展史》,他是讲怎么看西方艺术。贡布里希是写给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有机会我就准备做这样一本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书。
    记者:那您会把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这种领悟做普及吗?
    于少平:在做!我在《走进科学》的节目中已经普及了很多东西,影响了不少人。
    记者:你是通过电视来普及的,会不会自己办一些班或者开一些讲座?
    于少平:会。
    记者:我知道您有很多弟子,但您的学生都是那种离绘画比较远的。
    于少平:我做三类,第一类要传承我东西的,做我入室弟子,做我入室弟子的肯定要做好书画家,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用十年吸收传统,至于他以后走什么路,是自己的事情。第二个是办班,作为一种普及,这种普及就是培养人的眼光,因为我们现在需要对中国书画的判断力提高。现在的体系错误,判断力没了,我作为一种普及。第三,就是利用媒体去讲,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讲出原理。
    记者:社会发展到现在,它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于少平:其实是这样的,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关注社会,关注政治,画家也关注。中国画家截然相反,只关注内心的修养和品味,跟政治无关,跟钱多少无关。他不是回归,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人有内心、有品味、有修养。
    记者:对,它在艺术上的这种审美是两个概念?
    于少平:一个人的大气,一个人审美的朴素,这跟政治没关,跟投入政治的门槛没关,所以中国文化更关心的是这个.
7#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53:40 | 只看该作者
记者:您现在为什么不做现代艺术了?
    于少平:肯定不做了。为什么?因为从我个人体会的状态来说,当我搞现代艺术的时候,我永远关注的是别人的眼睛,我要比别人想的远,敏感、深刻,所谓的深刻是在人家的眼睛里。其实回归到东方以后,别人在不在乎你,你无所谓,你心境是很平静的,人是很舒服的。西方的艺术家,我们以罗丹的《思想者》雕塑作比喻,《思想者》永远存在一种痛苦状;中国艺术家永远是高人,是个玩家,像孔子说的“游”,游的概念就是玩的概念,玩品位是玩自己的品位,所以中国艺术家写字画画的时候永远不痛苦。
    记者:那是什么样一个状况,突然有了这样的感受?
    于少平:当年参加中国现代艺术的黄山会议,是八九艺术大展的一个筹备会。一个很有名的理论家说:中国人做现代艺术就是不行,中国人的血不如外国人。我当时就反对他了,觉得这批人很无聊,都在做个人表演,都在展示自己,好像在抢龙头似的。
    记者:那你是这样吗?
    于少平:我不是,我是虔诚的艺术家。
    记者:就是你发现原来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所以您就放弃了?
    于少平:我不是放弃,我是寻找另一个角度,真实的对待艺术。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是世俗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是需要心灵去把握的,官场、商场、男女、朋友都可以以假的面目出现,惟有你写日记的时候,惟有你做艺术的时候,你要用心去对待它,它是需要虔诚的,我称其为自我宗教感。我从来没有玷污过艺术,谈到艺术我都很认真,那么谈其他我都可以很随便。
    记者:像您这样说的话,艺术是非常圣洁的。但是现代太多的人所理解的艺术的话,它没有达到你这样的高度?
    于少平:艺术就是象牙塔。
    记者:现代社会能消费这种艺术吗?
    于少平:所以艺术家是另类的,好的艺术家肯定是跟别人不一样的。
    记者:艺术家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他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完全沉醉自己的心灵呢?还是需要考虑给大多数人?
于少平:第一个首先是满足自己,满足自己的内心,就是说你可以投入到一个精神当中去。
艺术有许多功能。艺术最基本的功能,可以刺激人的右半脑,促进人的感觉、形象、模糊思维一面的拓展。我们越是成年,逻辑思维越发达,另一面想象思维或感觉思维或者模糊思维就越萎缩。人的左右脑需要平衡,从事艺术,就是从感觉系统里做,可以帮助人左、右脑平衡的发展,这对人脑的健全有益。所以我觉得中国最伟大的就是书法,世界没有一门艺术把最实用的和最艺术的结合在一块,只有中国的书法。
第二,艺术具有交流的功能。它可以把美的东西,好的精神状态,好的文化传达给别人。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前苏联有一个哲学家在世界上有过影响,叫萨特金。他有个观点:自己的证明者是你的观者。比如说今天你小叶来了,我跟你说了很多话,才证明我于少平的存在。如果我今天一个人在这,你们都不在,我一个人在这里讲了很多,其实不能证明我的存在。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我的存在,存在他人的眼里。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都重视他人。艺术是语言,与人人沟通的一种语言,是一种关于看的方式。
第三个功能,人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在从事艺术的时候,会忘记现实当中的一些功利的东西。如在听音乐的时候,人可以忘记现实,同时启用右脑。人欣赏艺术的时候,可以忘记一切,回到自己想象的世界。
第四,社会功能,就是价值功能。这个功能永远是放在最后的。作为艺术家,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增值流通,挂在墙上点缀人们的生活,就是在成就艺术家个人的事业。
    记者:现在很多艺术家却把最后一个功能提到最前面了?
    于少平:这是别人的事情,但不是艺术最纯粹的一面。你想做我的节目,时间可以你安排。节目做的方式我要喜欢,那我就做。如果这个节目只是为了吹吹牛、摆摆谱,这个我绝对不做。

    记者:你能够在一个小时让我看懂国画,我不敢相信。但是,我又很好奇,是真的吗?是这样吗?可以吗?我有这样一个好奇,所以愿意带着这个问号来向您学习。
    于少平:你只管问好了,我可以解释,我准备笔和纸,讲书法和中国画都没有问题。
记者:说实话,能解决问题吗?
于少平:我提个建议,你先罗列问题,你先把问题列好,给我发一个邮件也可以,然后我考虑一下,然后再做。
    记者:因为我们电视制作的话,肯定要拍肯定要做。我把这个选题申报给我们领导以后再做,可以吗?
虽然您对苏州文化有看法,可以说说最近几年的苏州文化吗?
于少平:不评价。
中国文化懂得人少了。我刚做出来如何看书画的时候,很兴奋。教人懂中国画是借助西方文化的某种审美和视觉语言的一部分东西。我在教油画时,用中国文化中关于的状态方法教油画,我比外国人教得快,外国人要请我去教油画。我第一天也可以把你教会画油画,可以做一个尝试,很好玩的。就是你从未画过油画的,第一天让你画出后期印象的绘画。
8#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54:14 | 只看该作者
记者:不让人家学素描,直接画油画?
    于少平:直接画油画,我母亲到现在没学过素描。
最近有个编导来了,说要来六个法国人到中国交流实习,他们不是学绘画的。他跟我商量做一个文化节目。我说可以这样做,来七天,一天画他们法国油画,六天学中国画,我让他们迷倒在中国文化里。因为中国山水画和画一张后期印象派油画比,山水画的确要难得多,这很有意思。
我教学生画中国画,是从山水开始,为什么不从花鸟开始,花鸟要容易。我教他画的是石涛,傅抱石知道这个人吗?他以前不叫傅抱石,他要抱住石涛;石鲁知道吗?他崇拜鲁迅和石涛。所以我的学生让他拔笔就画石涛。不要做一种表面的中国文化宣传,往深里做。  
记者:我觉得于老师思想丰富,对艺术有独到见解。
    于少平:你可以去列个提纲,你只管问你想要问的问题,我来回答。
学生:你也可以把你自己想的,找更多的人提问题。至少不让人家去收藏书画时上当受骗。比如说我还没学好画画,但是我知道画的好坏,我会鉴赏画,是从老师那学来的。
    记者:学会一种审美的眼光。
    学生:收藏的人,因为很多人他是冲着画家的名气去收藏的,不懂什么叫真正的艺术。
    于少平:说实在呢,其实说实话,中国有很好的东西是没有被挖掘出来。因为从“五四”像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已经提出绘画要全盘西化;然后49年后,我们学习了苏联的绘画;文革时,全部砸碎传统的东西;改革开放后,西方正宗文化进来,对中国的文化冲击的太厉害了。我们需要去弘扬正宗的中国文化,需要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记者:你现在具体在苏州,我不知道你了解?   
    于少平:第一个我告诉你,我对现代艺术我很精通,但是我已经不关心了。我只关心的就是中国文化的纯粹性和走到的高度,和中国文化的普及。当代艺术我比一般艺术家要懂得多。我的行为艺术在中国是最早的,其在高明潞写的《八五美术思潮》里有我的三张作品。但是我已经告别了现代艺术,我写了一篇文章,你没有读过,叫《无人愿说的悲剧》。
    记者:我就看了一段,那个时候拜访赵无极。
    于少平:我拜访过赵无极,他的商业气太重了。
    记者:我去年碰到他,也是到苏州博物馆来举办画展,我觉得他是80多岁了。不怎么说中国话,他说回到国家还是很享受的,但是已经傻呵呵的了,他就跟我们媒体的记者说,他说请各位多指教,已经80多岁了。
    于少平:当时我跟他是讲中文,当时他还是60多岁的时候,那是85年的时候,现在20多年过去了。中国画家跟西方画家不一样,他是修本,你越老越好,哪怕是老年痴呆,但是他状态永远在,而且不容易老年痴呆,长寿。
    记者:像那个吴石渔?
    于少平:知道,他水平不高,100多岁了。
    记者:他虽然水平不高,但是他不争名也不求名,但是也蛮好的,然后每天早晨起来就画画,然后中午吃个饭,再画画。每天早晨必画,他自然养生养的很好的。虽然艺术成就没什么,但是他不浮躁,也不去跟人家争名逐利。
    于少平:对,外界对他的这个作品的评价是不好,但他是对个人一辈子来说,这个修炼和内心的平衡是有益的。朱德群90多岁了,沙曼翁快100岁了,都是长寿了。
    记者:我知道中国画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于少平:董其昌就说过中国画可以使人长寿,为什么?有原理,我这个我都可以讲。
    记者:这个是注重内心的调和。
    于少平:是,它其实是一种什么呢?是内心的一种平衡,然后从事绘画的时候呢,他的心理节奏,包括他的生理节奏就会减缓下来,人生病往往是因为情绪,比如说癌症,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突变细胞,只是没有被激发开来,那么激发有环境因素,有心态因素,生病大部分是心态因素所致。在北京他们有一个测试机器就是测试人不能自主的一种神经系统,因为这个内在心理的起伏是不能受意识控制的。那么人进入书画状态以后呢,它植物神经不会紊乱,然后那个副交感神经它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所以它影响着人的一种身体的健康。所以我总结出来,人的长寿,第一个因素就是心态,第二个因素是遗传,第三个因素是饮食,第四个因素是运动,人可以自我影响是否长寿、健康。遗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长寿村、有长寿家族,但是心态是可以通过调节来解决的,就是说不只是遗传因素可以达到长寿。
9#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55:02 | 只看该作者
记者:你说这个是不是唯物世界里面不会感受到?因为人的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于少平:其实,有很多问题不是说它是唯心、唯物可以解释清的,在北京我见过一个《走进科学》拍的点穴高手。他在人身上这样一刮,这个人就倒下了,就在胆穴这里刮了一下,人的穴位你拿棍子捅没用,后来这个人给他解了三次穴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是真的。你拿棍子打这个穴位没用,这个你怎么解释?
但是“心”这个东西我知道,它其实是人一种生命状态。什么是最好的生命状态,你会开车吗?汽车不会,自行车会骑。那么好,当你刚学会自行车的时候,你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没有目标,不是上班,不是办事,只是兜风。风吹在你的身上,你那时候很轻松,有一种淡淡愉悦感,中国人要求最好的生命状态就是这种有愉悦感的状态。
    记者:就是自然,就是人和山林之间一种细和的放飞的?
    于少平:对,是惠风和畅。到了春季刚刚开春的时候,风吹到你的脸上,不凉也不热,然后你的领子在微微的抖动,感觉一种舒适感。不是大喜不是大悲,永远是一种平和,这对人的精神是很有好处一种状态,这叫惠风和畅。中国文化为什么要人入静。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入静时候,他受外界干扰就会少,但此时他判断事物就会准确。当一个人发火的时候,他判断事物就会有失误。比如喝茶,我说你品这个茶香的时候,你会放下外部世界,会用内心去感受,这时候人是用心。人大部分时间是活在外界,中国书画和最好的状态就是进入这种内心体验过程。俗话说:人活一颗心、一口气。
    于少平:我也跟学生说一个问题,就是说有人在非议我,说我是魔法,其实不是魔法,中国文化是一个大的体系需要接受,按照黄宾虹说7年才能学通中国文化。都在学中国文化,不是就没有另一个个性的东西,有人在置疑我这个。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当你学了传统文化,在走出来的时候,它自然会形成一个风格,这个风格就像大自然中的每棵树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说将来我应该在你于老师之上,不用在我之上,因为你永远是你,你首先是跟其他人不一样的一个人,最终谁看的到都是你。但是这个你是建立在一个档次之上。就是说万物要向着阳,阳光是什么,我们最好的东西。我们文化传统当中最好的东西,它是关于人精神的一个好的标准,需要你接近那个状态就是好的。你照着那个地方生长,最后呈现出你自己独有的姿态,这就是你要做的。
    记者:对,你也不需要跟别人一样,你就是你嘛,你干吗要去跟别人一样,但是只要你内心是健康的、向上的、阳光的,都是可以的对吧?
    于少平:就是这样的道理。
    记者:所以我有时候也爱写字、画画,但我对写字的兴趣更大一点,因为画画太难了一点,老觉得自己画的太丑了。
    于少平:是,自己学画是很难。
    记者:那我就喜欢写字。
    于少平:你写谁的字呢?
    记者:我写米芾的、王铎的字。
    于少平:其实我们这是从历史的角度讲,王铎是画字,米芾的字是失去古法过后写得最潇洒的一个人。那么真正要学写字,那还得往前推。
    记者:汉隶?
    于少平:不是,魏晋、唐、东汉张芝一直到五代的杨凝式,这是正脉。为什么不说汉隶和魏碑呢?那叫民间书法。中国人最高的东西是存在于文人书法。文人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峰,譬如我们讲画,为什么宋人山水画不如元朝来得高呢?因为宋人的山水画是画家画的画,黄公望、倪云林画的画是文人画的画。那么文人和画家的差别在哪里呢?文人是思想家去画画,画家是绘画能力去画画,他是两个档次。就是说一个有思想的人,说话也许不多,总比罗嗦的语言学家要有意思得多吧。所以学中国画,我教我的学生,看看宋画、元画打底。比如说我这个学生半年以后就要去学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什么概念?被称为山水中的兰亭,其实是山水中最带文人气的,一种有魏晋潇洒的绘画,它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要写诗的话,写格律诗的话,他不学六朝诗不学唐诗,他最多写个押韵的顺口溜吧,没有底蕴。中国人很强调这个人有底蕴,底蕴就是说你在话语当中,有很浑厚的内涵在背后,这个背后可能是自己修炼,也是可能是前人那里继承过来。所以现在大部分画画的人是没有底蕴的。包括在苏州,你找不出很多有底蕴的写字和画画的人,我可以马上告诉你说他错在什么地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23:55:31 | 只看该作者
记者:其实苏州现在的画家,我也都不欣赏。我觉得他们对于那个功利方面的追求是远大于对精神方面的追求。
于少平:这是人的不聪明吧,你说我们讲经济,人活着不能不讲。譬如说我们讲孔子对人的要求是做君子,我在北京曾经有一个故事,是我一个学生的朋友,在中央美院进修,画画很痛苦,我说画画为什么痛苦呢?然后她来学了,学的很快活,我教她印象派绘画。然后我说你要追求做君子的境界。
“哎呀,孔子说的君子太难做了。”我说君子很容易做到,我说你愿不愿意做?我说第一个你把自己身体养好,第二个赚点钱,把家庭照顾好,孩子照顾好,父母照顾好;然后你还有余力的时候,你照顾照顾好朋友;你再有余力的时候,你再顾天下,有钱做些慈善在事,有学问就传播些文化,这就是君子。“那我愿意。”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东西,哪怕一个人要追求经济上,也许不都是为了自己,但是他们的思路错了。你做一个优秀的画家你害怕没钱吗?但是为什么为了眼前的利益你放弃了对艺术本质的追求呢?这是不聪明的做法。我也有些钱,但是我真正花在自己对身上的钱也很少,为什么?因为我不是一个摆谱的人。我北京的朋友买了五六百平的别墅,还月月还着贷款的大画家,就为了给人在北京混好了的感觉,为了这句话忙不忙啊。让老婆做保姆,老婆打扫了,还不够,还雇个保姆。买了一辆好车,在外面一开,外面人一看:“哎哟,这车不错,没见人。”其实他就是为了自己摆个谱,自己混好了呗,不为一颗心活着。
这很重要,人活一颗心、一口气。所以我教学生,画的外形要不要重视,要。光有形是错的,一个人光有一个形象在那里,是不是人?是人,是个死人呗;一个人形有,他有口气,是不是人?也是人,植物人;一个人要有神,再有气有形,他是个完整的人。所以我教学生时候,第一课就是怎么把画看出好坏,你不懂,你怎么画得好呢。看出好画里在精神、气韵和笔墨的形质,学的时侯一起学。现在很多画家都不懂画,懂画他为什么画的不好呢,所以这个普及是很重要的。中国画到底是怎么看,看到什么,然后看懂了,他可以在里边吸收到一个营养。把看画懂同样可以修人,画画也可以修人增加品位。所以修身养性,不一定只有读书,书画也行。何况读书有死读活读之分,培根说读书使人迂腐,读书使人明智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读书多可以成书呆子,也可以从中学到智慧。
    记者:其实书里道理也都不是绝对的。聪明的就会把书能够读活了。
    于少平:对。所以说读书是为了使人思考,在中国还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能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只为了找几个人,就是与君一席话胜读10年书。
    记者:苏州画家我也不是很联系,因为我看到他们画,不同的名称,他们画的所有的东西都一个样子,都是那个脸的。反正在他们的作品里,真正内心的东西我看不到。
    于少平:仔细想想就行了。因为苏州已经是…
    记者:我看一个陶俑,我倒有很多感觉。感觉到两千年前的西汉的创造者创造时候的这种快乐感,他们的作品,两千年以后仍然感受得到。
    于少平:为什么呢?你知道吗?我告诉你原理,当时汉代的时候离战国时候不远,思想家大部分是产生在那个时代,然后官方推崇的是正宗文化,影响了民间工匠,他们的品位都很高。工匠品味的降低是什么时候?是从南宋开始,南宋外族打进来了,文化人都赶到南方来了。所以外族统治的时候,南宋以来艺术家永远不会在官方。真正的文化,继承中国最正宗的文化永远是在民间。我们讲民国时候,清朝、明朝以及元朝都是这样子的。已经没有办法了。包括现在西方乱七八糟的思想体系进来引起混乱,审美趣味越来越低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12:50 , Processed in 0.13340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